第一节 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310&run=13

利津县境域周秦时属齐国、齐郡,西汉时属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隋
代属渤海郡蒲台县,建永利镇,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永利镇升
置为县,因邑内有东津码头,合以名为利津县。
利津县位于东营市西北部,东依黄河,南隔黄河与垦利县、东营区、滨
州市博兴县相望,北临河口区,与滨州市沾化县接壤,西接滨州市,东北濒
临渤海。全县总面积1286.9平方公里。
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端平均高程11.5米,东北部沿海平均高程
2米。历史上黄河决口频繁,受洪水反复冲切,叠套淤积,地表形成岗、坡、
洼相间的复杂状态, 微地貌可分五种类型, 其中微斜平地占全县总面积的
47.9%。土壤分三类:潮土、盐土和水稻土,潮土占全县可利用面积的64.2%。
黄河是境内唯一自然河道,是利津县工农业用水和人畜用水的主要水源,
水库蓄水能力为8420万立方米。全县有7条人工排水河道,即褚官河、太平河、
沾利河、马新河、草桥沟、挑河,控排水面积1236平方公里,雨涝基本不成
灾。
全县土地总面积12.87万公顷,尚有2.46万公顷的土地未被利用,占全县土
地总面积的19.11%。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含油面积204.3平方公里,地质储量9.8亿吨,天
然气储量67.3亿立方米。此外,还有丰富的卤水资源。境内野生植物50余科200
余种。海岸线长59公里,-10米等深的浅海面积约13.4万公顷。潮间带和浅海
水域有海洋生物600余种,鱼、虾、贝、藻类繁多。淡水特产黄河刀鱼、鲤鱼
享有盛名。药材资源有益母草、茵陈、枸杞、车前子等60多种,尤以益母草
有名。
利津县辖利津、盐窝、陈庄、北宋、汀罗5镇和明集、北岭、虎滩、刁
口4乡, 510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29.1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2.95万人。全县
2002年末实有耕地4.28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15.31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
达到32.30万千瓦。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2年达到13.8亿元, 其中, 农业产值
7.80亿元,牧业产值3.21亿元,渔业产值2.68亿元。肉蛋奶总产量6.00万吨,水
产品总产量5.81万吨。粮食总产量15.66万吨,单产5034公斤/公顷。农民人均纯
收入达到3019元。
利津县是国家实施“三黄”开发和沿海滩涂农业开发的结合地带,有广
阔的开发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市后,利津县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
发展。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全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
善。至2002年底,全县累计完成国家农业开发项目62个,开发土地面积3.75万
公顷。其中开发荒碱地1.41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92万公顷,草场开发1300公
顷, 新增有效旱涝保收面积1.61万公顷。1988~2002年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15000万公斤;棉花生产能力60万公斤;饲草生产能力7050万公斤;水产品生
产能力310万公斤;蔬菜生产能力6000万公斤。项目区内农业总产值比开发前
增加6.6亿元,农民纯收入增加2980元。
为推动农业开发不断向纵深发展,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龙头企
业带动农付产品生产基地建设。2002年底,全县建成瓜菜、芦苇、畜牧、渔
农、水产五大生产基地。其中,拱棚西瓜发展到1000公顷;芦苇种植面积达
到2300公顷; 新开发桑园1300公顷;新建优质果园197公顷;绿色蔬菜示范园
1700公顷。“笋祥缘”牌芦笋和“龙柏”牌西红柿、黄瓜、韭菜、菠菜、芹
菜、羽衣甘蓝、樱桃萝卜获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全县的牛、羊、
猪存栏量分别达到6.83万头、26.64万只和7.12万头,全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
达到了2.76万吨、728吨和3.17万吨。
全县建成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处,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1.13万公顷,这
些龙头企业和商品生产基地,对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带动农民走向市场发挥了
巨大作用。东营利富得食品有限公司由一个芦笋罐头加工厂,历经11年的发
展,成为目前拥有总资产1.3亿元,固定资产7139万元的现代化综合食品加工出
口企业。除芦笋外,增加了白桃、葡萄、食用菌、赤豆罐头和冷冻保鲜芦笋、
各类水果、蔬菜等产品。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建设具有开发前景、附加值高的生
产基地。2002年底,全县累计发展各类基地面积达7300公顷,带动2.1万多户
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
在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利津县首创“上农下渔”模式。至2001年底,
全县渔农面积达到6200公顷,共计开挖鱼池3252个,养殖水面1392公顷,筑台
田2195公顷。2001年统计,全县“上农下渔”创产值9366万元,获利润3122万
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98元。同时还涌现出一批渔农开发大户,
年均收入十几万元。
积极推进农村生产体制改革, 顺利完成土地延包和税费改革工作。 至
1999年底,全县有505个村,完成土地延包30年的工作,发放土地承包合同书
和土地使用证书69509份,延包土地3.46万公顷,对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
保障作用。改革农村财务会计管理体制,2001年,全县9个乡(镇)、510个
村,选聘会计68名,成立510个民主理财小组。
强化扶贫措施力度。自1997年至2002年,全县共安排扶贫项目83个,共计
投资747万余元。县扶贫办确立了“突出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扶
贫思路,以大力实施致富工程和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着力点,帮助
群众上项目、建项目,加快了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