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263&run=13

一、生产概况
生产基地的农业生产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第一阶
段。垦殖面积小,农业发展规模小,生产水平落后,农田基本设施不配套,
农业机械和技术人员比较缺乏,仅满足于自给自足。1965~1968年为第二阶
段。此期,总耕地面积已有4000公顷。主要采取新垦荒地和新淤红土地种小
麦、新淤白土地种油料作物、麦收后伏耕休闲的“一麦田”制度,以及对冬
小麦进行机械顶凌追肥的措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969~1979年为第三阶
段。1970年总耕地面积已达13330公顷,其中小麦6667公顷,大豆6000公顷。
此期,大力推行田间机械标准化作业,引进良种,采取秸秆还田和翻压绿肥
提高土地肥力等措施,小麦亩产突破100公斤大关。1980~1992年为第四阶段。
主要是将专家和生产基地农技人员多年总结出的一整套作物旱作技术应用于
农业,使作物生产水平有较大地提高。1991年,小麦亩产达226.8公斤,总产
达1700余万公斤,亩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1992年底至今第五阶段。
主要是深化承包责任制,以市场为向导,调整种植结构,旱作为主,稳步扩
大水浇田,努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1996年,调整了农业政策,开始实
行“三田两费”制度,即:生产基地的耕地分为职工生活田、集体规模田和
市场田三类,生活田实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自理制度。农业经营方式由单
一的集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与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经营相结合
的方式。部分单位把农田承包、出租给个体农户,使土地经营方式由粗放经
营转变为集约化经营。2001年,生产基地通过股份合作方式组建了果业公司,
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农业领域。
二、种植业
种植业是生产基地的基础产业。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军马生产的压缩,
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农田耕地发展到13330公顷。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黄
河改道、油田开发占地及土壤碱渍化,耕地锐减到不足6667公顷。至2002年
底,生产基地耕地5687公顷。历史上生产基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部分
种植玉米、高粱、花生、水稻、棉花以及田箐(作绿肥)等。1990年12月,
生产基地开发局开始万亩稻田开发,军区先后调入6个团的兵力参加开发会
战。1992年4月,万亩稻田建成,种植水稻291.113公顷,最高亩产达360公斤,
后因黄河断流,部分稻田改为旱田。自1999年种植结构调整以来,改变了传
统的粮食种植,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通过压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力
发展经济作物,初步形成了以棉花、良种繁育、苜蓿、留兰香、芦竹、中草
药等为主导产业的区域布局。2002年,粮经作物面积比例达21∶79。加快种
植结构调整的同时,重视绿色无公害产品的生产,推广应用各种绿色生产措
施。2002年1月,生产基地被中消协推介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三、林果业
20世纪50年代初期,黄河三角洲地区曾有几万亩天然林地,主要是灌木
林,另有少量乔木林。1958~1976年,由于土地碱化和人为采伐等原因,自
然林大部分毁坏。1976年以来,生产基地植树造林开始有较大发展,1978年,
全年造林1426.667公顷。1976~1986年,在黄河故道两侧,用独创的雨季机械
直播树种造林法,营造了两条宽100~200米、长20公里、当时华东地区最大
的人工刺槐防护林带。 1985年与山东省林科所、山东农业大学合作,试验的
100公顷泰青杨与刺槐、白榆与刺槐混交林,是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人工混交
林。经过广大官兵、职工的多年努力,营造了大片林地。仅2001年就植树造
林164公顷。至2002年年底,已累计造林6667公顷。基地共有乔木林4533公顷,
其中速生杨186.667公顷,经济林 566.67公顷。由于生产基地大搞植树造林,
不仅促进了生产基地的发展,也为改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立了头功。
生产基地先后被东营市、山东省、济南军区、军委、国家评为绿化先进单位,
1993年12月被评为“全国绿化三百佳单位”,1996年2月被评为全军绿化造林
百佳单位。2001年10月23~24日,全国、全军林业及绿化工作现场会在生产基
地召开。
果品生产,主要是栽植苹果树、梨树、桃树、葡萄树、冬枣树等。70年
代, 果品年产量在15~25万公斤。1986年新植果树 174.2公顷,1993年又栽植
43.33公顷。1994年,果品总产量达123.37万公斤,同年,生产的红富士苹果
在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 2001年, 以股份制方式筹建的95.16公顷
“新品种、新技术果树生产示范园”,是山东省最大的果树生产示范园。至
2002年底,共拥有各类果园566.67公顷,生产的果品远销北京、上海、济南及
东北地区,并出口东南亚地区。
四、养殖业
(一)畜牧业
生产基地有草原2.21万公顷,适宜发展畜牧养殖业。1988年以前,畜牧
业以军马生产为主。军马场建场初期,只有14匹马。经过辛勤繁育和引进,
到1983年,军马、骡达到8800匹。初期,为保障大量军马的冬季饲料,全场
每年冬季需准备数百万公斤的饲料,全靠职工家属手割肩背,凉晒集贮。从
建场到1989年,共为部队和地方提供马、骡22088匹,圆满完成为济南、武汉、
南京、福州、昆明五大军区补充军马的任务。军马场培育的“渤海马”乘挽
兼优,适应性强,在保卫边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军马场还积极为社会培育、
提供民用马骡和体育用马。军马场马术队在全国比赛中曾荣获1次团体冠军、
2次团体亚军。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根据上级命令,1989年停止军马
生产。
20世纪60年代,各单位都饲养数量不等的生猪、牛、羊,基本满足自给。
1970年建起东北梅花鹿养殖场,1993年生产基地梅花鹿存栏430余只。2002年
底存栏613只,成为山东省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场。各类生猪、牛、羊存栏5755
头(只)。
(二)水产业
1968~1980年,设有1个渔业连,主要是在近海捕捞鱼虾。1980年,按国
家规定撤销渔业连建制。1986年成立养虾场,在沾化县海防工委投资建设养
虾池66.67公顷, 当年产虾59.67吨, 产值36.69万元; 出口对虾31.4吨,创汇
19.2万美元。1988年,在孤北建立了虾苗孵化场,为养虾场及周边地区提供
虾苗。 90年代,相继撤销了虾苗场和养虾场。近几年,重点发展淡水养鱼。
1986年投资175.2万元,建设养鱼池133.33公顷,其中种鱼池7.2公顷,当年孵
化鱼苗129万尾。2000年,开始试行推广鱼藕混养,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五、农田水利建设
生产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主要进行
防洪工程建设, 70年代大搞排涝工程。 1970~1979年,完成排涝工程土方近
130.3万立方米。 80年代中期,修建灌排渠道30条,总长24公里,受益农田达
203.33公顷。进入90年代,逐步提高蓄水量,新建骨干排灌沟渠,配套、修
整老排灌沟渠,整平土地,增加水浇田面积。到2001年,所有耕地基本具备
了水浇条件,拥有各种固定、半固定喷灌设施60台(套)。1998年开始,进
行以改造中低产田、开发荒碱地为主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开发建设。2000年春
季,基地制定了“三个十万亩加一千万方”的计划,即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
开发荒碱地10万亩,发展林果10万亩,建设多个水库,使蓄水能力达到1000
万立方米。2001年底,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开发荒碱地1778.6公顷,增加水
库容量546万立方米。
六、农业机械
生产基地的农业机械保有量一直处在本地区同行的前列。80年代末期开
始, 先后投入大量资金, 购置各类大型农机具,农业机具一度达到上千台
(套),后因种种原因老化、锈蚀、出卖而减少。2001年底,拥有各种配套
农用机械478台(套),农机总动力9280.92千瓦。小麦、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
种、管、收实现机械化,场院晒粮、仓储实现半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