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258&run=13

一、种植业
1962年,华东石油勘探局山东探区在勘探石油的同时就开始农副业生产。
初期,仅种植小麦、高粱、大豆等旱田作物,产量较低。通过兴修水利,改
善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扩大水田面积,产量逐年提高。1964~1983年粮食产
量由11.3万公斤提高到4773.64万公斤。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628.9万公斤,
首次实现年产粮食过亿斤的目标。
1985年,新开垦粮田1333.33公顷。生产上依靠科技进步,大搞科学种田,
推行化学除草技术、良种良法配套等新工艺、新技术,使粮食亩产创出新高。
莱建指挥部平均每个家属管理稻田1.533公顷,农业开发研究院万亩小麦亩产
超过300公斤,2146.67公顷小麦亩产超过400公斤。
1986年,农业科技的开展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水稻高产开
发试验效益明显。414.5公顷稻田亩产达到650公斤。钻井工程公司农副业大
队67.57公顷高产水稻平均亩产666.7公斤;油建一公司高产栽培试验“赣化二
号”水稻8.66公顷,平均亩产755.4公斤,其中1.33公顷亩产创出903公斤。达
到国内长江以北同类水稻品种试验的先进水平。小麦高产开发试验上新台阶。
1986年小麦亩产400公斤以上的有324.37公顷,比1985年增加191公顷。增产小
麦48.5万公斤。临盘指挥部商河农场94.9公顷小麦平均亩产407.5公斤,滨南
采油指挥部单家寺农场8公顷稻茬麦创出亩产400公斤的高水平。玉米高产开
发试验创出新水平。1985年亩产400公斤以上46.67公顷,1986年发展到252.15
公顷,增产玉米17.5万公斤。农业开发研究院农科所的3亩玉米试验田,平均
亩产高达850公斤,创出了油田最高纪录。稻麦两作高产开发试验取得好成绩。
滨南采油指挥部112.67公顷稻麦两作创出平均亩产854.5公斤的好成绩, 其中
12.1亩平均亩产992公斤,接近实现亩产“吨粮田”。水稻直播节水试验获得
成功。孤岛指挥部引进“沈7003”水稻品种,8亩地平均亩产494.6公斤,比插
植稻节水节电一倍多,比机械化育秧每亩节约成本17元,总成本费每亩可节
约20元左右。稻田杂草调查与防治研究有了新进展。孤岛指挥部农业技术人
员经过两年的调查,摸清了孤岛地区稻田草害有53个,属于24个科,掌握了
它们的生长规律,提出了综合防除方法,为稻田大面积化学除草提供了科学
理论依据。
1987年,粮食亩产水平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全油田7733.7公顷水稻,有6
万多亩亩产超过500公斤,占总面积的51.7%,比1986年增加2万多亩。小麦玉
米亩产超过400公斤的面积分别达到666.67公顷,比1986年增加一倍多,突破
吨粮田大关,创出吨粮田30.65公顷,双过江(亩产800公斤)地块466.3公顷。
1988年,油田农副业生产战线广大职工、家属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
的思想指导下,克服黄河断流造成的严重困难,战胜冰雹、病虫等自然灾害,
夺取了农副业生产大丰收,粮食总产达8000万公斤。同时,利用冬春季节开
发配套农田586.67公顷;完成水库清淤、护险工程19座,新建水库2座;干支
渠清淤100条,总长度286.2公里;新增水利配套建筑物105座,共计完成土石
方工程量500多万立方米。
在科学种田方面,一是增加投入,培肥地力,提高复种面积。近几年来,
由于普遍重视增施肥料,土壤有机质普遍提高。各单位除施用尿素外,平均
每亩施磷肥75~100公斤, 施饼肥50~75公斤,多数地块亩施土杂肥3~5吨,
80%的地块做到了秸秆还田。旱田复种面积达到100%,水田复种面积达到15%,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二是在水稻生产中,实行均衡性肥水管理,品种上做
到早、中、晚熟品种适当搭配,粳稻、籼稻合理布局,扩大了“赣化二号”、
“汕优63”等杂交稻面积。
1989年,全油田3467公顷小麦在受雹灾面积1333公顷,绝产333.33公顷的
情况下,总产仍达1292.6万公斤,比1988年总产增加66.35万公斤。在病虫害
防治方面,推广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病虫
的发生和危害。全年防治面积2万公顷次,挽回粮食损失约750万公斤。化学
除草面积9333公顷,约增产粮食930万公斤。在田间管理上,做到因品种、地
块、苗情的不同,分别实行科学管理。水、旱田作物均做到适宜密度、合理
群体、科学浇水、配方施肥、平稳促进、均衡生产。水稻一季双过江田(800
公斤)达到400公顷,共种植8033.67公顷水稻,平均亩产542.2公斤,小麦亩
产400公斤以上面积527.53公顷,玉米亩产400公斤以上面积96.13公顷。
1990年粮食总产量8770.6万公斤,其中吨粮田60公顷,双过江田944.8公顷,
千斤大米田2704.67公顷。
1991年,建立植物保护体系,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络覆盖全油田。粮食生
产立足于挖掘现有耕地潜力,增加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作物结构和
品种布局逐步向效益型转变,农田管理和良种开发逐步向技术型发展。农业
实现丰产丰收,粮食总产9860.7万公斤,比上年净增1090.1万公斤,创造了油
田农业发展史上的总产最高记录。
1992年,农业实现由追求产量为主的生产型和自给自足的福利型农业向
追求效益为主的商品农业的转变。农工商总公司农业公司粮、果、林、菜、
畜牧与农副产品加工业综合配套发展,基本实现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沼
气节能—培肥地力—粮食增产的良性循环。在农产品转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
上,建立种养、加工、贮运、服务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产品的就地增
值。
1993年,农业生产取得较大丰收,全年生产粮食7625万公斤,比上年增
产376万公斤。
1994年,农业因自然灾害、病虫害影响歉收。1995年,坚定不移稳住农
业,走效益型大农业之路。在农业生产遇到黄河断流早,持续时间长,农业
严重缺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连续上涨、自然灾害频繁等严重困难的情况下,
千方百计克服困难,采取有力措施,保持农业稳定。各单位牢固树立大农业
的观念,积极探索“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之路。按照“一种二养
三加工”的指导方针,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相继建成奶制品厂、
海产品加工厂、禽类加工线、植物油生产厂、饮料生产线等,初步形成了种
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农业格局。当年产粮5600.4万公斤。
1996年,农业实现稳步发展。全年共生产粮食5659万公斤,比上年增产50
万公斤。针对黄河长时间断流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实际,积极调整种植结构、
养殖结构和产业结构。将部分水田改为旱田,种植耐盐碱的大麦、高粱、大
豆、青贮饲料、草皮草等经济作物。农业走科技兴农之路,大力推广应用水
稻直播、移栽灵混剂育秧、节水灌溉及旱作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十几项
先进农业技术,较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逐步向集约化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1997年, 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成果,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贡献率达到
30%以上。在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和11号强台风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粮
食总产仍达5011.3万公斤。年初,管理局将8个二级单位分散的农业点撤销,
土地分别并入有优势、规模大的单位,同时将24个二级单位的80公顷插花地
进行调整,使全局农业向区域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方向迈出
重要一步,向着种植业的机械化、养殖业的工厂化、加工业的规模化和贸工
农一体化方向发展。
1998年,粮食总产4450万公斤,比计划超产1452万公斤。
1999年, 农业生产克服多种困难, 农业生产喜获丰收, 全年生产粮食
5498.7万公斤。通过农业管理机制改革,全局精简农业管理人员500余人。在
试点的基础上,全局12个农业公司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占全局农田
面积的70%,职工交纳风险抵押金后承包土地,700多名职工承包土地8万多亩。
2000年以来,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2000
年,胜利油田管理局与荷兰、东营市三方合资组建了专门从事盐碱地改良的
金川公司,实现当年引进设备,当年培训人员,当年完成盐碱地改良1267公
顷,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改善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探索了路子。
2002年,成立了胜利油田金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部分农业单位进行
整合,新开发了6667公顷农田,确立了以种植芦竹、速生林和发展设施农业
为突破口,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蔬菜业
蔬菜种植在油田发展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丰富了职工的“菜篮子”,对
于解决职工吃菜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油田蔬菜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职工家属零星种植蔬菜阶段(1965年至1973年)。1965年,油田职
工家属利用房前屋后地边地角种菜6.333公顷,当年产菜22.5万公斤,收入交
食堂,成为油田蔬菜业的开端。1966年,种菜面积达74.267公顷,产菜11.28
万公斤。 1967年至1969年, 蔬菜生产没有大的发展。1970年产菜55万公斤,
1971年仅产菜7.35万公斤,1972年产菜24.85万公斤,1973年产菜61.9万公斤,
这一时期蔬菜的种植品种比较单一,主要品种有大白菜、大萝卜、大葱、菠菜、
韭菜等。
第二阶段,蔬菜种植的发展阶段(1974~1985年)。各单位对蔬菜生产越
来越重视,发展了部分菜园。同时,有些单位,充分利用水稻育秧大棚的空
闲时间,发展蔬菜。1983年蔬菜产量达到1059万公斤。1985年,因地制宜,发
展莲藕200多公顷。品种逐渐多样化,产量大幅度提高。
第三阶段,蔬菜种植升级阶段(1985年至1993年)。随着职工家属生活
的日益改善和对蔬菜不同季节多品种的新要求,不少农业点发展部分冬暖式
大棚、全光照大棚和加热式大棚,出现了反季节蔬菜。种植的品种主要有:
黄瓜、西红柿、韭菜等,这些反季节蔬菜受到广大职工的普遍欢迎。这一时
期,油田的蔬菜业走在了周边地区的前列。1989年蔬菜产量达到5000万公斤。
第四阶段(1994年至今)。随着市场的供应日益充足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油田职工对单位菜园的依赖作用逐渐削弱,且种菜成本居高不下,难于参与
市场竞争,多数农业点不再种植蔬菜。
三、养殖业
油田畜牧和水产养殖业是随着种植业发展相继发展起来的。
1963年,东营石油勘探区在孤岛开始饲养猪和羊,猪羊存栏量分别为50
头和781只。后经不断发展,养殖业逐步壮大起来。1991年有畜牧水产养殖场
点207个,其中养鸡场53座,养蛋鸡80万只,产蛋1013.1万公斤,养肉鸡150万
只,产禽肉212万公斤;养猪场95座,养猪8万头,出栏3.78万头,产肉377.4
万公斤;养牛场7座,出栏肉牛697头,产肉4.1万公斤,养奶牛630头(其中产
奶牛314头),产牛奶155万公斤;养鱼场27座,养鱼714.9公顷,产鱼338.4万
公斤;养虾场17座,养虾2040公顷,产虾142.1万公斤。1991年以后,各养殖
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畜牧养殖业因市场波动较大,
经营风险较高,大部分畜牧养殖场因经营亏损而关闭,至2002年主要采取了
职工承包的经营方式。水产养殖业也因水源紧张和病害等原因造成经营亏损,
至2002年大部分采取了职工承包出租的方式,另有部分单位的虾池、蟹池因
市场或缺水等原因处于闲置、荒废状态。
(一)畜牧养殖业
养猪。 油田从60年代开始饲养生猪,采取单一饲养、熟食稀喂的方法。
70年代开始,推行快速育肥生产方式。改单一饲料为混合饲料,改熟食稀喂
为生食干喂,对仔猪实行早期断奶补料措施。肥猪的出栏率由过去的10.6%
提高到55.6%。80年代初,先后从美国、英国、丹麦等国和山东昌潍引进一批
良种猪与北方良种母猪杂交,大力推广配合饲料养猪新技术,开展用棉籽饼脱
毒喂猪、饲料中添加氨基酸代鱼粉、仔猪补铁等试验项目,提高养猪质量和
出栏率。1990年,油田农开院、临盘、河口等单位的养猪场采用人工授精繁
育,减少了公猪头数,节省了大量饲料,提高了经济效益。与1980年相比,
生猪饲养期普遍由1年缩短为6~7个月,年均出栏率由40%上升到106%左右,
饲料转化率由8~7∶1降低到4~4.5∶1以上,胴体瘦肉率由40%左右提高到50
%以上。1991年,在农工商总公司农业公司建成年产仔猪1.1万头的工厂化种
猪场1座,是当时江北第一大工厂化养猪场,省部级领导曾多次到场参观视
察。全国工厂化养猪年会曾在油田召开,有力地促进了油田养猪事业的发展。
由该场培育的“胜利白猪”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
奖。“胜利白猪”以其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赢得广大用户的欢迎,促进
了周边养猪业的发展。90年代后,养猪业曾一度受到强烈的市场冲击,为减
少亏损,各单位根据实际,对一些小型的猪场改为职工承包或对外承包。工
厂化猪场实行公司化改造,运行良好。
蛋鸡和肉鸡养殖。70年代末,首先在莱建指挥部建立起了10万只的蛋鸡
饲养场,然后又在农开院建起5万只的蛋鸡饲养场,形成孵化、育雏、育成
及鸡舍、饲料加工、防疫等系统配套工程。80年代,多数二级单位相继建起
不同规模的养鸡场。先后从法国、荷兰、加拿大引进了优良种鸡,逐步推行
了人工授精和强制换羽技术,进行了褐白壳杂交、无鱼粉和低鱼粉饲料配方
筛选、种鸡不同药物消毒、光照强度对产蛋率影响、调整防疫疗程等科学实
验,养鸡设施由原来的平面散养改为半机械化笼养,单鸡年产蛋率由5~6公
斤提高到10公斤。到1990年,全油田有蛋鸡场41个,其中有种鸡群9个,年饲
养蛋鸡60万只,年产蛋量600多万公斤。80年代,开始发展肉鸡业,除在蛋鸡
场中插养肉鸡外, 农开院和钻井指挥部分别建起了年养30万只的肉鸡场。
1991年,农工商总公司在莱建建成年产雏鸡150万只的肉鸡场1座,带动了周
边地区养鸡业的发展。9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养鸡业的崛起,鸡蛋价格和肉
鸡价格不断下滑,使养鸡业面临巨大挑战,各单位采取压缩饲养规模等措施,
减少亏损,有些小型鸡场退出市场,实行关停并转。1990年开始,在管理上,
逐步实行承包责任制,提高饲养人员的积极性,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现
有鸡舍大多采取职工承包的办法,由职工个人经营。
奶牛养殖。70年代末,油田开始饲养奶牛。80年代,油田先后从大庆油
田和北京等地购进奶牛,在钻井和河口指挥部建起奶牛场。1987年,从西德
引进100头母奶牛,全部由莱建奶牛场饲养。在饲养中,对奶牛的良种选配、
饲料调制、疫病防治、母牛受胎率等技术进行研究,奶牛产奶量由平均一个
泌乳期3000公斤左右,提高到4000公斤,其中西德奶牛高产达6000~7000公斤。
到1990年,油田共建奶牛场6处,养奶牛700多头,年产奶150万公斤。
肉牛、肉羊养殖。从60年代开始放牧、饲养肉牛和肉羊,70年代有所发
展,1975年产肉14万公斤。进入80年代,养肉牛、肉羊达到高潮,1984年产肉
108万公斤。80年代后期,由于农田开发面积不断扩大,草原和牧场面积减少,
压缩了肉牛、肉羊的养殖规模。
(二)水产养殖业
胜利油田濒临渤海湾紧靠黄河入海口,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和宽广的滩涂,
开展水产养殖业具有较好的条件。1976年开始进行小面积池塘养鱼,当年开挖
池塘养鱼3.33公顷,产鱼0.72万公斤。1977年养鱼4.33公顷,产鱼0.93万公斤。
到1980年养鱼面积增加到20公顷,年产鱼2.52万公斤。这期间主要养殖品种是
鲤鱼和花白鲢。
80年代,胜利油田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发展,从单一的养鱼生产发展到养
殖海水对虾。1983年有鱼塘67.33公顷,产鱼3.94万公斤;虾池20公顷,收虾3
万公斤。
1986年,大面积、浅水域、不同密度网箱养鱼试验和罗非鱼大面积养殖
试验创高水平。钻井农副业公司养鱼场进行小型水库网箱养殖罗非鱼试验,
经过102天养殖取得25.46公斤每平方米的好成绩。莱建指挥部罗非鱼大面积
养殖,亩产成鱼740.5公斤,创出长江以北大面积养殖罗非鱼的高水平。全油
田鱼虾产量突破250万公斤,比上年增加192.5万公斤。
1987年,养鱼1667公顷,养虾1033公顷。油田水产养殖业有了突破性的进
展。在对虾养殖上,全油田苦战一个冬春,建设虾池867公顷,当年生产对虾
104万公斤,平均亩产对虾75公斤多。特别是莱建指挥部86.67公顷虾池,平均
亩产240.75公斤,最高亩产439.3公斤,创山东省对虾养殖先进水平。在淡水
养殖方面,全油田养殖面积1667公顷,其中精养面积667公顷,新建罗非鱼越
冬池2痤,建养鱼网箱800多个,面积26.67公顷,钻井农副业公司网箱养鱼创
出亩产2.5万公斤的好水平,为大型水库综合利用开辟了新路。
1988年有鱼塘1094.6公顷,产鱼219万公斤;虾池 2401.6公顷,产虾242万
公斤。
1989年,鱼虾总产405万公斤,比上年减少54万公斤,降低11.8%。对虾生
产由于受赤潮等因素的影响,产量下降到182万公斤,比上年下降24.2%。
1990年,淡水养鱼291.2万公斤,比历史最好年份的1989年增加68.4万公斤,
增长30.7%。
1991年, 新建虾苗、 鱼苗繁育点5个。年产虾142.1万公斤,比上年净增
47.2万公斤;产鱼338.4万公斤,比上年净增47.2万公斤。对虾生产推行虾池
承包和科学饲养,实现了扭亏为盈。
1992年,农工商总公司水产公司出口对虾270吨,实现了加工质量、出口
量等4个全省第一。
1996年,水产养殖业因地制宜,开发优质鱼类、蟹类等名、优、稀、特
品种。胜大水产总公司面对虾病连年发生的情况,积极调整养殖结构,开发
河蟹生产,养殖河蟹333.33公顷,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河蟹养殖基地,占领
了山东、江苏、浙江、安徽一带市场。1996年,仅河蟹一项收入就达1100万
元,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之后,油田水产业坚持稳定、协调、科学的养殖方针,养殖方式因地制
宜,采取精养、粗养相结合及生态养殖对虾等方式,依靠科技降低成本,稳
定面积,努力提高养殖质量和经济效益。养鱼以罗非鱼、鲤鱼及青鱼、草鱼、
鲢鱼和鳙鱼为主,同时养殖对虾、河蟹和螺旋藻等。
四、林果业
水果生产1972年, 胜利油田济阳农场栽植第一片苹果树,约11.33公顷。
1977年胜利油田果树面积达到64.37公顷。1980年开始,各单位在各个适宜发
展果树的地区利用部分菜地、荒地及水库大坝,大面积发展果树。1985年全
油田果树面积155.85公顷,1987年上升到197.53公顷,到1988年达到271.84公顷。
1980年前由于片面追求产量,忽视了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造成树体素质
差,大大降低了果树的生产能力,年产果差别较大。后经各果园逐年进行老
树更新, 改善果树的栽植结构, 提高了果品质量, 水果产量也趋于稳定。
1986年,农业开发研究院农科所进行葡萄密植早期丰产试验,历经三年结束,
经上级部门鉴定,达到省先进水平。同时开展了温室种植葡萄实验,更新了
部分桃树,苹果树由小国光等传统品种实行了高位嫁接优良品种红富士。到
1995年底,胜利油田共有果树面积271.93公顷,年产水果148.7万公斤,累计
产水果1325.5万公斤。
进入市场经济后,市场的水果供大于求,油田果业因品质较差,易腐烂,
不耐储藏,失去应有的竞争力,导致果园面积逐年减少。2002年底,油田果
园仅保留部分葡萄,其余有的改种冬枣或速生杨,有的改为绿化苗圃。
林业生产油田会战初期,主要在井排路、采油井场、居民点等地植树,
重点绿化了胜坨油田1区33千米井排路和基地、机修厂、井下作业处及部分采
油队。1970年总结摸索出挖深沟排盐、灌大水洗盐及挖大坑、浅栽树、多灌
水等提高成活率的经验,确定“高栽槐洼栽柳、杨柳沿着水沟走”的适地适
树原则,结合油田水利建设,实行沟、渠、路、林综合治理。1980年后,胜
利油田认真贯彻全国人大《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定》,各级领导
提高了植树绿化意识,积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掀起植树绿化高潮。到
1995年,种植乔木1012.8万株,观赏树510万株,灌木352万株,实现林网化面
积近10667公顷,完善面积3500公顷。同时,加强水库周边绿化和营造防护林。
在这期间,庭院绿化发展较快,胜利宾馆、中心医院、济柴分厂等单位率先
实行微区换土,栽植常绿树及各种灌木花草以美化环境,植树成活率均在90
%以上。这一成果在胜利油田推广后,加快了绿化速度,到1995年,全局庭
院绿化覆盖率达9.4%。油田先后建大小公园157个,总面积达203公顷,涌现
出许多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环境优美的绿化先进单位。胜利油田于1984年、
1986年、1990年、1993年四次荣获全国部门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苗圃和园林绿化公司1970年,油田本着自力更生的原则,发展苗圃2.667
公顷,出产树苗7.5万株。此后许多二级单位都建起了苗圃。1991年,农工商
总公司成立了园林绿化公司,从此揭开了园林绿化商业化运作的序幕。之后,
黄河钻井总公司等单位也成立了园林绿化公司,在油田和各二级单位的高度
重视下,油田的园林绿化业蓬勃发展起来,并成为一个产业。
绿化的主要品种:初期主要以杨树、柳树、槐树为主,为提高成活率,
也栽植了部分柽柳。1990年后,白腊树以其适应能力强和较好的观赏性成为
油田绿化的当家品种。
五、农业机械化
油田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早。1964年实现耕、耙机械化作业,在场院脱粒
和植保作业上实现了半机械化。最初配套的农业机械有:东方红—54履带拖
拉机、牵引20片缺口耙、单箱24行播种机、牵引四铧犁、525机动喷雾器和油
田总机厂制造的脱粒机。1966年成立第一个农机管理站,有4台东方红—28轮
式拖拉机、4台牵引四铧犁、4台牵引20片缺口耙,主要负责八分场地区和钻
井、井下、运输等单位农业生产。同时开始引进铁牛—45、千里马(朝鲜)
轮式拖拉机和悬挂三铧犁、41片圆盘轻耙及牵引式GT4.9型联合收割机。
1966~1980年,胜利油田农机发展较快。1967年引进旱田牵引式中耕除草
机,1970年引进东方红—75履带拖拉机及配套五铧犁、背负式东方红—18型
机动喷雾机,1972年引进24行双箱施肥播种机、扬场机和东风型机动插秧机,
1975年引进24片重耙,1978年引进悬挂式旱田中耕除草机和水田手扶平地机。
1980年,农机总马力达3.84万千瓦,在水田平地、植保、扬场、旱田中耕除
草等环节实现了机械化,综合机械化程度达65%。
80年代,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胜利油田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1981年
从吉林省购入4台日本产手扶4行插秧机、1台8行插秧机和1000个秧盘,进行
工厂化育秧插秧试验获得成功。1982~1983年,直接从日本引进全套设备,
扩大试验规模,分别在10个农业点进行试验、示范。与此同时,1983年购进
部分国产育秧设备,开始国产化作业。1986年购进30台国产6行插秧机,实现
了工厂化育秧、机插秧全套设备国产化。1990年,油田水稻面积8667公顷,
全部采用工厂化育秧,机插面积4133公顷,占插秧面积的46%。
90年代,先后引进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丰收—2卧式玉米收割机、苏制
6行玉米收割机、大马力轮式收割机等。到1995年,胜利油田农机总台数达到
6167台,农机动力达11万千瓦,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
六、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胜利油田所处的地区土壤盐碱较重,水利设施是油田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基础之一。因此,油田历届领导对农田水利都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
力、物力、财力,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1964年至2002年底,投入
水利建设费用2.05亿元。油田农业拥有大小水库105座,库容量6375万立方米,
各种排灌渠道4238条,5437公里,排灌站154座,装机容量13999千瓦。
1982年10月~1986年3月15日,胜利油田投资8000余万元,历时3年多,建
成了黄河三角洲第一座大型平原水库—广南水库。广南水库占地面积39.0平
方千米,设计水面面积37.5平方千米。广南水库是胜利油田黄河以南地区主
要引黄蓄水工程,是油田及东营市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调蓄设施,
是“丰蓄枯用”的重要后备水源,承担黄河枯水季节的供水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