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科研与推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240&run=13

一、科研机构与队伍建设
科研机构渤海农场建场后,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设置气象站和农业试
验站, “文化大革命” 期间, 试验站被取消。1974年,重新组建科研站,
1983年科研站被取消。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由办公室负责。1991年组建畜禽
科研站,随后又组建农技站和农业机械管理站。
科技队伍建设建场初期,由于人才匮乏,从犯人和劳改就业人员中挑选
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员,从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1953年后,陆续有
各类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农场工作,各分场配齐了农业技术人员,隶
属生产科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为充实农业技术力量,惠民地区专门分配
北镇农校的一批毕业生到农场工作。90年代后,农场实施“能人战略”,先
后接受大中专院校毕业生20余名,并从社会上招收一批懂经营、懂技术、会
管理的人才。
二、科研内容
1948年建所后,修复日军侵华丢弃并遭严重破坏的大功率蒸汽发电机。
1958年,试验仿制、改制各种生产工具60余种。比较成功的有扶垅器、
地瓜切片机、飞轮铡草机、颗粒肥料机、双管提水车、饲料粉碎机、手提水
车。
1959年,仿制榨油设备一套,研制成功三头耘锄,投入使用后,提高了
生产效率。同年,试制成功1千瓦土制发电机1部,立磨两盘,猪饲料粉碎机
两台。
1972年,试种原杂10号高粱120亩,亩产达到503斤。
1973年,泰山—12拖拉机刚问世不久,一时难以买到,技术人员毕庶敬
利用本场的简陋设备,仿制泰山—12拖拉机1台,使用寿命近20年。
1975年,自行设计制造了1台40吨磨擦压力机。
1977年,三分场试种渤海杂三号高粱1000亩,亩产800斤,受到利津县的
表彰,并发给《高速度发展粮食》生产奖旗一面。
1978年,研制成功QX—10清洗机。该机清洗小麦效率高,可自动灌袋。
1979年,自行设计生产FS—620型粉碎机,后又自行设计生产旋风飞离器,
与FS—620机配套。既适宜大批量生产,又适宜个体户加工使用。
1989~1991年,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完成《黄河三角洲土壤生态及水盐运
动规律的研究》,获国家科委、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配合省农科院进行黄淮海卫星遥感项目调查,1995年底完成。
三、推广工作
农场历来十分重视推广工作,把新技术推广作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
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20世纪50年代,小麦推广扁穗小麦、齐大195、碧玛1号、4号、石家庄407;
棉花推广斯字棉、岱字棉等。
60年代,小麦推广济南2号、6号、10号、4号;棉花推广徐州209、1818、
高密933号;并引进推广大豆齐黄1号、伏花生和射阳油果等。
70年代,小麦推广泰山1号、4号、5号、反修3号、4号;大豆推广文丰7
号、农单1号、利选6号;并引进试种成功原杂10高粱、鲁棉1号。
80年代,小麦推广辐63、济南13号、昌东5号;玉米推广鲁玉3号;大豆
推广鲁豆1号、2号;棉花推广渤海1号、中棉所10号、鲁棉6号等。
90年代,小麦推广小麦4002;大豆推广鲁豆4号、2号、向阳红、烟豆4号;
水稻推广香稻A30、57号,棉花推广中杂028。20世纪50年代,耕作制度提倡
一水一麦;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由人工捕捉改药剂喷撒;施肥以土杂肥为主。
60年代推广5406抗生菌肥,70年代提倡大造绿肥。80年代耕作制度推广一年二
作和二年三作,并推广合理密植;农作物施肥推广使用磷肥、复合肥;棉花、
花生、蔬菜、西瓜等农作物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推广1 059、
喷施节缩胺生调节剂、呋喃丹拌种。90年代,推广农作物规模种植,提高复
种指数。并推广秸秆还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