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场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230&run=13

1956年1月,经国家公安部、山东省政府批准,山东省公安厅、农业厅联
合下达《山东省地方国营大小孤岛农场建设计划任务书》,拉开了建设黄河
农场的序幕。同年6月,首任黄河农场党委书记慕思荣(华东二级战斗英雄)、
场长王民义,带领一批管教干部,肩负着管教犯人和建设黄河农场的双重任
务,到大小孤岛地区(现黄河农场场址)开始了极为艰难的勘测工作。勘测
场界一百多公里,面积47万亩,并绘制了“国营黄河农场地形图”。从此,
建设黄河农场的工作全面展开。
一、水利建设
黄河农场自建场以来,非常重视水利建设,把搞好农场的水利建设作为
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1956年,进行水利建设的勘测设
计工作。1959年,为排涝改碱,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了一、二、三、四、五
干排水工程。1965年,农场水利建设进入高潮,在全场范围内实施灌排结合
的水利配套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了引黄总干、一支渠、二支渠、三支
渠,并疏浚了斗渠24条,农渠273条,农排270条。同时投资2万元,在西河口
黄河岸边,新建2孔引黄闸1座,流量9立方米每秒。与之配套的建筑物总投资
53.995万元,建桥33座,支渠进水闸3座,农闸洞273座。60年代初,为预防海
水侵袭土地,黄河农场把修筑防潮坝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3次修筑防潮坝,
总长23公里,总土方29万立方米。第一次在1962年春,投资1500元,在甜水沟
修筑防潮坝长3000米,高4米(大沽高程计算,下同),坝顶宽1.5米,总土
方15000立方米的防潮大坝。第二次在1962年冬,投资1250元,修筑了长5000
米、高4米、坝顶宽2米、土方25000立方米的防潮堤坝,确保了三队在大汶流
的1万亩土地不受海水侵袭。第三次在1963年,投资3万元,在碱水沟下游大坝
处,建三孔防潮闸1座,流量12立方米每秒。1964年,因突遭大海潮袭击,农场
的部分良田被淹,为此,投资15000元,修筑了北起甜水沟,全长15公里、高
程4.5米、顶宽2.5米的防潮大坝。20世纪70年代初,生产建设兵团期间,农场
又一次掀起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对原有的灌排工程全部进行清淤和整修,大
大提高了引黄灌溉和排涝改碱的能力。为解决四分场的排水问题,投资50万
元,在四干下游建排水闸1座。1975年,又在防潮闸扩建了排水孔,使总排水
能力达到24立方米每秒。另外投资10万元,在防潮闸以北建强排站1座,流量
2立方米每秒。高潮位可以关闸强排,不仅确保了大雨无涝灾,而且能起到
降低地下水位和改良土壤的作用。80年代,垦利县修筑“五七”引黄干渠,
黄河农场纳入“五七”引黄干渠的供水范围,场内修筑“五七”干渠13公里。
9 0年初,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黄河农场把农业开发列入重要议事
日程。开发稻田1万亩,总投资160万元,建支渠5条,斗渠7条,农渠46条;
斗排7条,农排46条,水利建筑物46座。开发草场2万亩,总投资200万元,建
支渠3条,斗渠5条,农渠34条;斗排5条,农排34条,农闸洞39座。1992年6月,
为预防海潮侵袭,投资15万元,又一次对防潮大坝进行加固和维修,坝顶加
宽到5米。1993年和1994年,为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总投资200万元,对原有的
干排水利工程全部进行清淤,对水利建筑物全部进行维修和改造,最大限度
提高其利用率。并在小岛河火场处建扬水站1座,流量1立方米每秒,解决四
分场土地的灌溉问题。1997年以后,黄河农场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
对“五七”干渠(农场段)、小岛河下游进行清淤治理,并对部分引水渠进
行加深加宽。同时在农场一支渠上新建节制闸1座,大大提高了农场的引黄
灌溉、除碱排涝的能力。
二、电力建设建场初,为解决生活照明和工副业生产用电,采取在资金
上国家给一块、农场拿一块的办法,购置十几台柴油机和发电机,利用柴油
机发电,这种供电方式长达16年。柴油机发电成本高,供电能力差,覆盖面
小,远远不能满足农场工农业生产需要。
1970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决定,在黄河农场建设35千伏变电站1座
及相应的输配电设施,总投资87万元。1971年3月,变电站设备和72.1公里高
压线路及配电设施,进入实质性安装阶段。1973年7月13日,黄河变电站试运
行成功,并向各分场送电,改变了黄河农场利用柴油机发电的历史。并相继
为周围十几个村庄供电。
1996年,从黄河变电站出线,将10千伏线路引至“五七”渠首,除向渠
首扬水站供电外,并向五七渠沿线10个支渠扬水站供电。到1996年8月,建林、
新安、下镇等乡的26个行政村,继续由黄河农场变电站供电。
三、机械化建设1956年底,黄河农场农机总动力达到884.2千瓦,其中大
中型拖拉机13台,农用汽车6辆,机引配套机具30台套。1959年,全场农机总
动力发展到4070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各34台,农用汽车9辆,
排灌机械5台套,机引配套机具92台套。1960年至1965年,是农业机械发展较
快的时期,至1965年底,农机总动力比1959年增加3843千瓦,增长94%。“文
化大革命”时期,农业机械发展缓慢。建市后,随着家庭农场的兴起和生产
责任制的落实,集体农业机械由个人承包经营和直接拍卖给个人,极大的调
动了农场职工经营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全场农业机械的数量大幅度增
加。至2002年底,全场各类拖拉机达到60余台,机械作业面积达到2300亩。
四、中低产田改造和荒碱地开发
建场初期,以开垦荒地为重点。由于黄河农场地处退海之地,随着时间
的推移,海水顶托,土壤盐渍化严重,盐碱地增多,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
发展。20世纪60年代开始,农场为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发利用荒碱地,不惜人
力和物力,不间断的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一定成效。进入90年代,
农场采取自筹资金、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和措施,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和荒碱
地开发利用,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1987~1988年,投资206万元,开发对
虾养殖面积2440亩, 每年约产对虾40~60吨;1995年,产对虾40吨,实现产值
240万元。1996~2000年,由海阳县客商承包黄河农场养殖公司,承包期间,扩
建虾池1500亩,虾池面积增加到4000亩。1992年,黄河农场投资200万元,动
用土石方220万立方米,实施“二万亩草场开发”项目。1993年,黄河农场投
资160万元,实施“万亩稻田开发”项目。1998年,二分场和四分场自筹资金
40多万元,动用土方50万立方米。采取大方改小方,完善配套灌排工程等措
施,改造中低产田4000亩。同年,一分场通过招商引资,建起千亩蟹养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