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224&run=13

广北农场是山东省建场最早、规模最大的机械化国营农场。按照“垦荒
生产、积累经验、培养人才、示范农民”的原则,不断扩大农业机械规模,
培养机务人员,逐步探索出一条在沿海荒碱地上大面积作业的机械化生产模
式。
建场初期,农业机械都是由中央农业部、华东农林部及山东省农林厅投
资调拨来场的苏联、美国进口机械,农机总动力达2102马力。1950年春,先
后通过铁路、黄河、小清河等途径,从北京市、上海市领运苏式和美式福特、
纳齐、法毛尔、麦西101、福农、C—6拖拉康拜因及MH2/A自走康拜因等农业
机械148台套,并随机车调来部分机务人员。其中副场长徐明光带领上海市最
优秀的内燃机技术员李瑞龙、胡服良,及大专学生粱绍曾等一批机务技术骨
干,驾卡车、吉普车从上海市来到广北农场,并从济南市动员一批汽车、拖
拉机驾驶员和复员转业军人来广北工作,同时从附近农村选派青年随机当助
手,当年垦荒3950亩,为周边群众代耕1042亩。1952年4月,用纳齐机协助军
垦部队开垦荒地5080亩。1953年,积极开展为附近农民进行伏耕、垦荒、浅
耕带耙、耙地、播种、脱粒、灌溉等机械作业,累计代耕熟地9490余亩,其
中代耕麦茬地3303亩,平均耕深22厘米以上,每亩增产达100%~200%,显示了
机械化的巨大优越性。3年来培养了不少机务人员,不但满足了自用,还支
援胶州拖拉机站、 劳改农场及外省(包括中苏友谊农场)熟练驾驶员11人。
1952年实行农机定额管理制度,做到定额定量、专地专责。1956年制定了详
尽的农机具操作规程。
1962年开始,农机实行场(机电科)、分场、机务队三级管理体制,同
年开始试行计时、计件与奖励相结合的工资办法,实行“四包一奖”制。兵
团时期,十分重视农机技术革新,1974年,农机总动力达6727马力,到1978年,
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0%。
20世纪80年代,农业机械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统一
调配”的四统一方针。1984年推行农机生产责任制,总场对机务队实行“四
定三保”、“四奖三赔”,承包到组,责任到人。1987年至1990年,累计投
资115万元,购买东方红60型和长春40型拖拉机11台、4560千瓦,4LIQ—5型自
走式联合收割机2台,WY—80型液压挖掘机1台,丰收—2卧型玉米收割机1台,
9SQ—1.0型青饲收割机1台,以及相应的配套农具一批。到1990年,全场拥有
各种型号的拖拉机223台、 3472.5千瓦,联合收割机14台,拥有各种型号汽车
52部、3591千瓦。农业机械化程度达85%以上。
农场农机事业有着技术革新的优良传统。建场初期,将福特弹条齿中耕
器改装为镰式,解决了只能松土不能锄草的弊端;斯大林4号自动收割机、
麦西21A型自动收割机通过调整、改造,提高了收获大豆的工作效率。1956年,
分别完成动力喷雾机(OKC)改装、条播机附加施肥装置、滑板式自动卸粮
车、破土器、玉米点播机改造等7条技术革新。1960年,全面推广并改进中捷
友谊农场拖拉机水汽增压节油装置。1964年,进行了C—30收割机由滚子链传
动改为三角带传动试验;完成前进—46割晒机收割大豆的改装以及C—6小麦
收割机的改装。1982年试制成功与2BZ—6型播种中耕通用机配套的PF—3型地
膜覆盖机,可一次完成播种和铺膜两项工作,班次工作效率可达140亩左右。
1988年在上述机组增设施肥装置,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1984~1988年完成
“滨海黄泛盐土基本耕作试验”,获东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试制成功悬挂
式凿形深松器,获国家专利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