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研与良种推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223&run=13

进行综合性农业科研及良种培育繁殖推广,是广北农场开发建设的基本
任务之一。从建场到2002年底,一代代农场科技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无私
奉献的创业精神,以土地改良、气象观测、作物栽培、畜牧养殖以及植保、
林果、农机等为主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研活动,为滨海盐碱土地开
发建设,积累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科学资料。在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探索
出成功经验;在“垦荒生产、积累经验、示范农民”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成为黄河三角洲农业科研与良种推广的典范。
1951年,用济南12号、禹城9号、宿县2号、新浦5号、南京146号大豆与铁
角青豆进行对比,做根瘤试验,由广北农场与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完成。
同年6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对广北农场下发通知,要求在良种繁殖工
作中,国营广北农场应与种子公司密切合作。主要内容是:国营广北农场在
耕作技术和生产管理上均具备有利条件,种子公司在良种繁殖推广上应以国
营农场为重要依托,选购的良种优先由国营农场试种,有一定把握后,再大
量收购推广。省种子公司计划繁殖的良种,在不影响国营农场经营计划的条
件下,可委托其试验繁殖。国营农场繁殖的良种,应严格施行去杂去劣,保
证规格。除自留种子外,多余部分由种子公司统一收购,不得当一般粮食随
便处理。8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垦务局下发给广北农场棉麻田间选种
标准,要求广北农场在品种保纯中多加参考。8月1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农林
厅致函广北农场,同意广北农场就地推广小麦良种,一般可按1:1.2与当地农
民进行良种交换。
1952年,广北农场试种水稻39.36亩,由于油料、农药、肥料和人工等费
用过高,每亩成本达205.97元,每公斤稻谷价0.51元,比上等白粳大米价格高
出80%。
1953年,进行各种作物的不同试验,主要有:青饲高粱品种观察试验;
燕麦栽培试验;小麦春季追肥效果观察试验;小麦品种风土适应性试验;棉
花品种观察试验;棉花品种风土适应性试验;棉花根外追施磷肥试验;大豆
品种观察试验;牧草品种观察试验;紫花苜蓿栽培试验。同年,还进行了全
场土壤情况调查和主要作物病虫害的初步调查。当年冬,农场开始冬耕冬灌
这一耕作技术,并一直沿用至今,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1954年,完成各种调查,即全场冬小麦越冬情况调查;小麦地耕地灌水
时期与盐分升降关系调查;并绘制了东区土壤含水量比较曲线图。在水稻播
种时,采用旱直播的方法,播种后灌水。由于经过6~7天的灌水,土壤中盐分
大大下降,种子出苗后,可插根生长。1955年,进行顶凌耙地,达到土地保
墒的目的。在棉花播种上,采用深播、浅盖、重砘的技术。另外,由于冬耕
冬灌,出苗率达95%以上。
1956年,山东省农林厅致函广北农场,由广北农场集中繁殖原苏联108夫
棉花原种。国家农业部经济作物生产总局拨给山东省原苏联108夫棉种2000公
斤, 纯种率96%, 发芽率97%,要求集中繁殖。省农林厅决定拨给广北农场
1550公斤,由广北农场选择较好地块进行繁殖。
1958年,总结全场几年来在盐碱地上栽培棉花、小麦、水稻的经验,棉
花品种“岱宗15号”最优,“五爱”最劣;小麦因齐大195秸软,产量稍高时
后期倒伏,改为碧玛一、四号,但在新开荒地或较瘠薄的地块仍用齐大195;
银坊稻适合盐碱地生长,广北农场代省供销社、林业厅繁育良种2000吨。
1960年,完成8项农作物种植试验。分别为地瓜品种比较试验,参加试验
品种有10个,华北53—18、华北553等名列前茅;芝麻试种11个品种,以白芝
麻、济宁红芝麻和当地芝麻产量最高;谷子试验5个品种,以东风产量最高,
适于大田种植;高粱品种对比观察,矮高粱产量高,植株矮小,抗风能力强,
适于密植;大豆8个品种参加试验,黄豆产量最高,亩产111公斤。该品种抗
毒素病,结荚密,豆粒整齐、品质好,植株直立,便于收割;向日葵品种区
域性试验,参试品种11个,基徐瓦尔达依亩产120公斤,依列基亩产75.6公斤,
分列一、二位;棉花品种比较试验,参试品种8个。石短5号亩产182公斤,岱
宗15号亩产174公斤,名列前茅。108夫产量最低,亩产133公斤。
1963年,完成10项试验。分别是:高粱品种区域试验;小麦品种比较试
验;冬小麦品种春播试验;农大183小麦播种期试验;春大麦品种比较试验;
种植绿肥对小麦增产和改良土壤试验;西梅托—3911防治棉蚜试验;50%西马
津(除草剂)可湿性粉的初步试验;乐果的治蚜试验以及山东省棉花品种区
域试验。
1965年,完成2.4—D除草剂试验;棉花现蕾期追施化肥的效果试验;春
大麦品种比较试验,推广小麦良种60万公斤。
1966年,推广小麦石家庄407良种180万公斤。制成双跃3号双交玉米种10
万公斤, 外调6万公斤。 制成杂交高粱种4800公斤。外调大豆良种齐黄一号
5000公斤。
1980年,完成25%敌草隆可湿性粉剂(除草剂)试验。完成除草剂示范试
验,在321亩夏玉米地里,每亩用25%敌草隆可湿性粉剂200克;25%除草醚可
湿性粉剂250克;50%除草剂一号可湿性粉剂400克;25%除草醚150克+50%除草
剂一号200克;25%敌草隆100克+50%除草剂一号200克,共6个试验组。通过对
比试验,选出了效果较好组别。
1982年9月8日,广北农场建立三级良种繁育体系,使农场成为国家的良
种基地。完成丽欧青饲高粱和多穗青饲玉米种植试验。完成棉花塑膜覆盖栽
培试验,全场塑膜覆盖栽培棉花180亩。
1985年分别进行了五种实验:一是COMMAND除草剂试验;二是黄河三
角洲棉田氮素化肥的经济利用和滨海弱盐化土壤磷、钾需求研究(本试验在
山东省棉花研究所指导下进行);三是黄河三角洲棉区,棉花苗期红腐病的
发生与防治研究。四是棉花害虫综合防治;五是敌唑酮用于棉花拌种防治棉
花苗期根病。
1986年,总结滨海黄泛盐土基本耕作技术,论文获东营市科技二等奖。
1988年, 麦田2.4—D丁酯除草试验。 结论是亩用72%的2.4—D丁酯乳油
42ml和84ml超低量喷雾,杂草减退率分别为67.6%和86.3%,对刺儿菜可完全控
制其危害,经济效益显著,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1993年2月3日,广北农场与中科院棉花良种研究所签订合同,在广北农
场建立中棉所棉花开发试验服务组和棉花综合试验基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科技人员先后完成小麦、棉花低产变中产综合
技术推广、棉花摘早蕾技术推广、BT杀虫剂防治棉铃虫技术推广、黄河三角
洲地区30万亩棉花新技术示范推广等丰收项目。其中黄河三角洲30万亩棉花
新技术推广项目,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先后有“陆地棉优异种质
间的杂交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滨海盐碱地棉花苗期根病防治研究”等
多项成果获得市级以上奖励,辐射带动了周围乡村良种种植面积20万亩,广
北良种成为社会上叫得响的品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