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立与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222&run=13

一、开拓奠基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即发出《垦荒建场的指示》。1949年12月,中共
中央军委作出关于《组织军队参加生产的决定》。随后,中央提出“投资少,
收效快,收益大,不与民争地”的建场方针。根据中央和华东局的有关指示
精神,于1950年3月经华东局批准,在广饶县北部建立起山东省第一个机械化
农场——国营广北农场,为我国最早创建的国营机械化农场之一,隶属华东
局领导。由省农林厅调配一批农业、农机、科技人员参加建场,共组成79人
的拓荒队伍,遵照“边垦边建、边生产”的方针,利用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
的美式农业机械,自己动手维修装配,当年开荒23000亩,播种大豆数千亩,
做到当年垦荒,当年收益。建场初期,农场土地盐渍化严重,农场建设者们,
按照“发展生产、积累资金、培养干部、示范农民”的办场宗旨,参考苏联
社会主义集体农庄的模式,修筑灌溉渠道,挖掘排碱沟,采取灌溉洗碱、蓄
淡压碱以及翻压绿肥、使用厩肥等方法,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对重碱地块则
通过加密排碱沟,将条田由长改短,由宽改窄,以降低土壤盐化成分。1951
年,广北农场建起2个场部,修建了防潮坝,有计划地种小麦、大豆、高粱
和棉花等。1956年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竣工后,土地改良进程大大加快,土
壤含盐量降至0.2%以下。至1960年,共开发改造荒碱地6万亩。
二、隶属关系与管理体制变革
广北农场建场至今,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几经变革。1950年,隶属华东
局军政委员会,由山东省农林厅代管;1952年,划归山东省农业厅。1953年4
月28日,成立农场管理委员会,随后建立农场场党委。1956年,经省农业厅
批准,广北种羊场、种马站并入广北农场。1959年春,广清农场划归广北农
场,建立广北农场一管区。同年,广北农场被划归山东省渤海农垦局,为外
贸出口基地。
1960年6月,广饶县赵嘴公社并入广北农场。至此广北农场建立13个分场。
1964年,渤海农垦局撤销,重归省农业厅。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广
北农场在一度时间内出现无政府状态。1969年10月,省军区命令对广北农场
实行军管。1970年3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济南军区组建“山东生产
建设兵团”,广北农场移交兵团管理,改为一师三团,实行政治、军事、经
济“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74年11月,经中央批准,济南军区党委和中
共山东省委决定,撤销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广北农场划归惠民地区,隶属惠
民行署领导。同年,场社分开,恢复赵嘴人民公社。1978年,广北农场划归
省农垦系统。
1983年,东营市成立,广北农场划归东营市,隶属市政府领导。1994年8
月,经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制,称东营市广北实业总公司,原场名继续保
留使用。至2002年,广北农场实行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管理体制。下设3
个农业分场、科研所(下设牧草公司、种子站)和畜牧公司,有18个生产大
队。辖芦清沟、南河崖、东马楼、坡家庄4个自然村,并建有碳黑有限责任
公司、沥青公司、广达建安公司和乳品厂、盐场、供电所等直属厂办工副业
企业。
三、经营管理与改革
20世纪50年代建场初期,农场主要采用苏联国营农场的管理制度。1952
年农业部制定的《国营机械农场农业经营规章》规定:“国营农场为社会主
义性质的农业企业,要办好国营农场必须走苏联的道路,运用先进的农业科
学技术,进行集体化、机械化的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为国家增加财富,并达到
向农民示范的目的。”广北农场参照苏联国营农场的管理经验,试行计划管
理和定额管理制度。在内部核算体制上,采用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管理
或农场、生产队两级管理。在定额管理的基础上,划分责任区,固定作业组
并制定生产、机械、消耗费用等定额。分配上,实行等级工资制。1957年,
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要求,在国营农场推行“三包一奖四固定”责任制。
广北农场通过认真落实“包定奖”责任制,全场干部职工的责任心和劳动热
情显著提高。但为时不久,因受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未能继续
推行。
1964年9月,根据中央对国营农场管理工作的批示,广北农场作为山东省
国营试点单位,重点推行“三定一奖”制度,并试行了工资搞活的改革措施,
即对职工劳动采取定额记分、按分付酬的办法,工资实行浮动。农场对生产
只下达“三定”指标,农活按定额记工和按时记工、按工付酬。超额完成任
务的,超额部分按四、二、四比例分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三定一奖”被斥之为“资本主义、修正
主义”的管、卡、压和“奖金挂帅”、“物质刺激”,又恢复了等级工资制。
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多变,经营管理十分混乱。
1969年,根据省革委关于“向农场安置知识青年”的指示,场内先后安
置来自青岛、济南、潍坊、淄博4城市知识青年515人。与此同时,农场职工
子女大都留场就业;农场干部职工在农村的子女,为解决“农转非”的问题,
也来农场安置就业,吃农场“自产粮”,造成农场职工急剧增加,使农场背
上沉重的包袱。
1970年,广北农场移交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改为一师三团。此期,贯彻
“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实行政治、军事、经济“三位一体”
的管理体制,不讲经济核算。由于兵团机构庞大,非生产性开支猛增,亏损
严重。建场至1978年的29年中,广北农场只有7年盈利,累计造成亏损额860万
元。
1978年,中央和省农垦系统连续召开加强国营农场领导和管理会议,广
北农场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很快恢复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经营管理趋向正
规。1983年,广北农场划归东营市,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先后经历过大包干、
包定奖赔、联产计酬等多种责任制过渡形式。
1989年,广北农场全面推行场长负责制和场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进一步
完善内部配套改革,在场内建立目标管理体制和责任制网络体系,把企业对
国家的承包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明确各级的
职责权限和考核奖惩办法。
20世纪90年代初,广北农场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实施“114”工程(即
经过若干年努力,在全市培养1000个承包土地100亩,年收入过4万元的家庭
农场)和“百万利税费”战略。1994年,广北农场在农业上实行生产费、生
活费“两费自理”,土地、责任、核算、盈亏“四到户”,全面推行土地承
包合同管理。彻底改变过去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生产费用由农场垫支的旧
做法。全场职工承包土地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105户,其中100亩以上的41户。
同年,在工副业生产上,实行风险抵押和缴纳生产垫支金,解决了过去工副
业生产上的缺钱向上要、亏损往上报的弊端。商店、食品厂等单位实行抽本
经营、定额上缴的管理办法。
1995年,广北农场实行“两田制”,即口粮田和承包田。通过实行“两
田制”,使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同年,实行场站分离,把农机站、水利站、
农技站等推向市场,走有偿服务、在服务中发展的路子。在财务管理上,由
三级核算变为二级核算,取消生产队核算,全年共节约经费近80万元。
1996年,广北农场按照“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思路,发展家庭农场、合作农场,
实行集中种植,培育各具特色的农业带。全场共建成300亩以上的大方12个,
其中5000亩以上的5个。同年,广北农场把发展奶牛业作为重点,建立了奶牛
饲养基地。在奶牛业的经营管理上,实行集体所有、个人承包、统一服务。
并垫付一定比例的生产、生活费用,年底统一结算。
1997年,广北农场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延包工作。
并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机制。同时,采取“龙头企业
+分场+农户”的管理经营方式,壮大集体服务功能和种、养、加规模。重点
建立三大机制。一是建立用人竞争机制,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实行双向选
择,公开竞争,择优录用;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取消旧的分配方式,原工资
进入档案,全面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和效益工资制;三是建立风险机制。企
业干部职工按责任大小、职务高低,交纳赔偿备用金。赔偿备用金为年工资
总额的20%,彻底消除企业干部职工负盈不负亏的弊端。
1998年,实行农场机关机构改革。对场机关科室进行合并、分离,实行
一室多能、一人多职的办法,机关由原来的10个科室变为6个科室,工作人员
由原来的72人减少到25人。同年,对企业进行改制。历经1个月的时间,对全
场17家企业进行兼并、租赁、承包。
1999年,广北农场在中国农科院及省内科研所的支持和帮助下,以种子
站为依托,建立中国农科院棉花良种繁育基地1.1万亩。同年,以发展畜牧为
突破口, 加快种植业由粮、 经二元结构向粮、 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至
2000年,棉花良种面积达1.7万亩,苜蓿1.6万亩,速生饲料杨、欧美杨216亩。
2001年,广北农场重点抓好“一个龙头”,建好“两个基地”,搞好“三
项重点工程”。“一个龙头”,即东营市康宝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引进世
界先进鲜奶生产线的同时,完成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并实现饲草种植、
奶牛饲养、饲料加工、鲜奶加工、市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两个基
地”,即苜蓿牧草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苜蓿基地发展到1.5万亩,小麦良种
基地发展到2万亩。“三项重点工程”,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小城镇规划
及建设和职工再教育工程。并大力推行“订单农业”,采取“龙头带基地,
基地联农户”等多种形式,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同年,广北农场在场属企
业推行股份制,建立风险共担的法人企业实体。并按照“抓大放小、保大留
强”的方针,改变农场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特、产品质量不高、特色不
显”的状况,场属企业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
2002年,全场实现社会总产值27377万元,是1995年的3.2倍,是1983年28倍.
实现农业产值9620万元,是1995年的3倍,是1983年的12.7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