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157&run=13

病虫害预测预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以生物学、生态学
和生物数学等为主体的研究病虫害流行规律的一门综合科学。植保部门运用
这门科学,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病虫的发生危害趋势做出预测,并以最快的方
式发出预报,指导防治。
一、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体系
境内病虫测报工作始于蝗虫测报,1949年始设蝗虫侦查员,调查蝗情。
1977年,山东省植保总站投资在利津县盐窝镇和广饶县广饶镇建立2处全
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点。1983年建市以后,逐步建立健全测报体系。1984年,
东营市虫情测报站成立,县(区)先后成立病虫测报站,并根据实际扩大测
报种类, 强化测报手段, 提高测报技术, 调整、分配了测报对象及内容。
1991年,农业部投资在河口区六合乡建立全国蝗虫区域性测报点。同年,利
津县投资24万元建成全国病虫区域性测报站。
东营市病虫测报工作采取专业性测报与群众性测报相结合的办法,在不
断加强部、省投资测报点基础上,广泛建立群众性测报组织,发挥群众性测
报的作用。各县(区)因地制宜选择了多处基层测报点,全市共建立28个,
发展了30名农民测报员,为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001年,测报病虫对象已扩大到30种主要病虫及主要害鼠。
至2002年,全市有专业测报人员10名。其中专科以上学历占80%,农艺师
以上职称占70%。
二、测报对象和测报方法
随着病虫发生情况的变化和测报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加测报对象。
东营市成立之初,共承担省重点测报对象10种。2001年,全市承担省重
点测报对象26种,至2002年,全市承担省重点测报对象30种。另外,根据东
营市病虫特点,增加了“一虫、一病、一甲、一蝇”(棉铃虫、条锈病、稻
水象甲、美洲斑潜蝇)的测报及研究工作。
为了扩大测报对象,一方面加强测报科研工作,搞好新发、突发病虫的
研究工作;另一方面要求各测报点除对已确定的测报对象按测报办法观察记
载发布预报外,还有待观察的新对象,由各测报点积累资料,逐步摸清观察
对象的流行猖獗因素,促其成为预测预报对象。
东营市测报观察工作,严格按照1998年省标准《山东省农作物病虫测报
调查规范》执行。按省统一制定的各类测报对象调查表格,实行一病一虫一
年一本的测报技术档案,使测报资料管理更趋科学化。
三、预测预报技术
病虫预报的内容有发生期预报、发生量预报、分布预报和危害程度预报
等4项。预报的种类有3种,即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建市以来,
测报技术明显进步,统计预报和电算预报齐头并进,统计预报方法由常用的
统计数学发展到应用模糊数学。电算预报也有较广泛地应用。
病虫测报工具20世纪60年代初,黑光灯成为专业测报的必备工具。另外,
采用杨树枝把,谷草把、性诱剂诱测害虫,应用病菌孢子捕捉器测定田间病
原孢子量等。2000年,开始试用频振式杀虫诱蛾器。
病虫信息的传递最初是病虫情报,常年印发情报20余期,发至县(区)
及重点乡(镇),指导搞好防治。继而发展用电话、普通电报;1981年,山
东省植保总站制定《山东省病虫测报电码模式》,广饶、利津两县承担6项
发报对象,由省统一印制编报纸,不仅使内容规程化、资料系统化、编报程
序化,而且易于编报、译报。这一信息传递手段成为病虫信息传递的重要手
段。随着微机预报技术的应用,1990年,东营市六合蝗虫区域性测报站首次
配备微机,大大提高了测报技术水平。1999年,东营市植保站加入了山东省
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信息网。
到2001年,市、县(区)植保站均配备了计算机,并实现了与部、省联
网,病虫测报信息通过网络快速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