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与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156&run=13

美洲斑潜蝇是世界性植物检疫害虫,发生世代多,繁殖能力强,传播途
径广,为害植物种类多,造成损失严重。
1994年5月,山东省在东营市垦利县郝家乡首次发现,1995年6月经专家鉴
定确认。
根据国务院“采取果断措施,控制蔓延,尽早扑灭”和山东省人民政府
“立即行动起来,搞好美洲斑蝇封锁防治,控制为害”的指示。东营市植保
站对美洲斑潜蝇在境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
研究。
一、发生分布与为害
美洲斑潜蝇在东营市各县(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分布于55个乡(镇),
发生面积达50.9万亩。
调查发现, 美洲斑潜蝇在境内寄主作物达20科60余种,为害作物达10科
31种作物,但以葫芦科、茄科、豆科、十字花科、锦葵科、菊科、大戟科受
害最重。单子叶作物小麦、玉米、谷子受害轻,一般不需防治。
卵产于叶片上下表皮间,有从植株下部向上为害习性,幼虫在叶片上下
表皮间叶肉内潜伏蛀食为害,长至3龄后咬破表皮到虫道外(叶表或地面)
化蛹。成虫飞翔力弱,仅有就近为害习性,对黄色粘蝇纸板(筒)有正趋化
性。
二、生活史
美洲斑潜蝇属完全变态性害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发育
阶段。其越冬虫态是蛹,但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不能越冬。在境内一年约发生
13代,露地发生6代,大棚内发生7代。夏季完成1代需14~30天,冬季完成一
代需65~80天。发育适宜温度20~25°C,发育起点温度6~8°C,在4°C以
下不能生存,温度超过35°C对其发生不利。传播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是成
虫飞行较近距离传播;二是叶菜类蔬菜、包装材料等虫源随调运远距离传播。
三、发生消长规律及影响因素
(一)发生消长规律
美洲斑潜蝇在东营境内4月中旬开始为害露地菜,随着温度升高,为害
加重。5月中旬进入为害盛期,6月中旬为害达高峰,6月中下旬后,温度超过
30°C以上,大田用药频繁,为害减轻。9月中下旬温度下降,秋菜受害严重。
10月份美洲斑潜蝇大量迁至大棚内为害棚菜,由于大棚菜防治及时,棚菜受
害较轻,残余个体在棚内越冬。1~2月份繁殖为害,5月中旬揭膜前受害最重,
随揭膜增加,大量迁入大田为害。从调查情况看,美洲斑潜蝇各代间无界限
(主要是世代重叠),发生轻重主要受温度、湿度及寄主作物所致。
(二)影响发生因素
温度美洲斑潜蝇在气温28°C范围内,温度愈高,卵、幼虫发育愈快,
危害愈重。当温度超过36°C时,卵、幼虫的发育缓慢,历期为11天,且死亡
率明显增加。当温度4.2°C时,发育终止。当温度4.2°C以下时,幼虫死亡
率达100%;大田10月份温度降到14°C时,斑潜蝇幼虫大量死亡,其主要原
因是低温所致。
在7.2°C条件下,50%幼虫不能化蛹,没有能羽化的成虫。10°C条件下,
所有的幼虫能化蛹,但不能羽化成虫。在12.8°C条件下,只有1/4蛹可羽化
成虫。当日平均温度20.1°C,湿度74.8%,蛹期为14.3天。日平均温度18.7
°C,湿度66%时,成虫寿命为4天。
湿度在40%~70%范围内,湿度高低对虫体发育无影响。但湿度小于30%
或大于80%,影响其发育进度。田间严重干旱或降雨(浇水),持水量达饱
和后,对虫体发育不利。
寄主作物不同的寄主作物对美洲斑潜蝇虫体发育有一定的影响。美洲斑
潜蝇喜食豆科、葫芦科、十字花科、伞型科、锦葵科、菊科、大戟科作物,
这些科所属作物受害最重,最适宜该虫发生,而其它科对该虫发生不利。
四、防治
化学防治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黄瓜大棚内推广保得、快杀
灵、阿巴丁、百树得、氧化乐果、速灭杀丁、乙酰甲胺磷7种农药。在棉田
内推广保得、快杀灵、乙酰甲胺磷、阿巴丁、对硫磷、灭多威、马拉硫磷、
氧化乐果、百树得9种农药。防治效果好,防治成本低。
农业防治结合农事操作,消灭美洲斑潜蝇,把整修下来的枝杈、落叶、
植株残体等带出棚外,集中深埋或销毁,消灭所带出的卵、幼虫和蛹,减少
虫源。
物理防治根据美洲斑潜蝇的取食特点,在作物田间种植诱集带。选用虹
豆与番茄间作,虹豆与黄瓜间作,以虹豆为诱集植物,使其在虹豆上集中产
卵,以便集中消灭,达到保护重点作物的目的。
植物检疫美洲斑潜蝇成虫飞翔力弱,自然传播能力差,疫情传播主要靠
寄主作物随调运远距离传播。对温暖式大棚花卉一律实施产地检疫,对外调
来的花卉,特别是易发生美洲斑潜蝇的花卉,除查验检疫证书外,还履行复
检职责。对集市、农贸市场商品菜、菜苗、花卉严格实行调运检疫。发现疫
情,及时处理,严禁人为传播。
生物防治重点推广阿巴丁等生物农药,特别是在蔬菜田把阿巴丁作为首
选药物进行大面积推广。
通过对美洲斑潜蝇可持续治理,综合防治面积达14866.7公顷,其中棉田
12000公顷,蔬菜2866.7公顷。防治效果,棉田为91.2%,菜田为86.7%。增产皮
棉228.6万公斤,增产蔬菜1898万公斤,产值2493.33万元,扣除农药成本后,为
农民增加经济效益1698.8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