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东亚飞蝗的发生与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155&run=13

一、蝗区基本情况
(一)蝗区生态环境
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带,地理环境复杂,野生植被辽阔茂盛,潮湿
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形成最适宜东亚飞蝗的孳生地。蝗区内地形、地貌复杂,
沟、渠、路、坝纵横交错,油井架、电线杆林立,沼泽地、烂泥塘星罗棋布,
交通不便,人迹罕至,蝗情很难掌握,查治十分困难。
(二)蝗区分布
东营市蝗区由原惠民地区蝗区划规而来。
为了准确掌握蝗区分布,东营市农业局3次组织有关专家对蝗区进行勘
查。1986年10~11月,对黄河入海口蝗区进行勘查,1988年10~11月,对蝗区
进行全面勘查。通过1988年大规模的勘查,模清了全市蝗区地形地貌,植被
情况,确定了境内各县(区)蝗区界,准确掌握了蝗区面积。东营市蝗区分
布情况见表6—50、图6—1。
东营市蝗区面积413万亩,是全省、全国的重点蝗区,占全省蝗区面积的
二分之一,全国蝗区面积的四分之一。全市重点蝗区主要分布在黄河入海口
和黄河故道两岸,呈扇形展开向沿海方向延伸。由于受黄河尾闾摆动和潮汐
影响,蝗区生态极不稳定,而且黄河造陆每年淤积2~3万亩的新生蝗区。东
亚飞蝗在全市三县两区均有发生,常年发生面积180万亩,防治面积190万亩
左右。
二、东亚飞蝗的发生
东亚飞蝗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发生于5月份,初为蝻,经30~40天羽化
为成虫,即夏蝗;第二代发生于8月份,蝗蝻经20~30天羽化成虫,称秋蝗。
成虫善飞翔,群集飞行远及数百里之外,“飞蝗过境遮天蔽日,有声如大风,
所到之处,禾稼草木皆被食尽,次年必生蝻”。飞蝗一旦起飞,必成大灾。
东营市蝗区主要在黄河入海口和黄河故道两岸,呈扇形展开向沿海方向
延伸,全市三县两区均有发生。1983年至1994年,发生面积在200万亩以下。
受气候、生态环境以及自身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影响,1995年发生面积达205.4
万亩。 自1998年以来, 东亚飞蝗连年大发生, 发生面积呈逐年扩大趋势。
2000年东亚飞蝗发生面积达317.2万亩。2002年东亚飞蝗发生面积18.62万公顷
(279万亩),其中0.2~0.4头/平方米,面积8.84公顷;1.1~3头/平方米,面
积2.36万公顷;3.1~6头/平方米,面积1.29万公顷;6头以上/平方米,面积0.72
万公顷。
三、东亚飞蝗的防治
飞蝗是中国农业历史上的第一大害虫,黄河三角洲是全国的老蝗区,昔
日有迁飞危害。民国时期的《广饶县志》、《利津县志》均有蝗灾的记载。
“……蝗虫,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暂皆盈,饥民
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1943年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
府在垦区领导人民群众捕蝗。全境解放后,尤以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每年投
入巨额资金用于治蝗。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人,在蝗虫发生季节以主要
精力指挥群众治蝗,未再发生迁飞危害。
(一)组织领导与治蝗机构
1.组织领导
1943年5月,垦利县境内发生大面积蝗蝻灾害。全县党政军民学齐上阵捕
打,至7月,取得灭蝗胜利。
1945年,渤海行政区主任公署委实业处统一指挥捕蝗工作。县、区设捕
蝗指挥部,各村设捕蝗委员会(由生产委员会临时改任)。每行政村编一捕
蝗中队,每自然村编一捕蝗分队,由捕蝗指挥部统一组织行动。
1946年,奉渤海行署电令第四专署成立治蝗指挥部,组织灭蝗。
1949年,垦利专署(原四专署)6月9日紧急动员令,指令各县成立治蝗
指挥部,由县长、区长任指挥,区、乡、村分别组成捕蝗大队、中队、分队
进行捕打。
1951年,惠民专员公署4月8日通知各县成立捕蝗机构,组织群众进行侦
查,一旦发现即一面报告,一面组织力量进行捕打。1952年,中共惠民地委
副书记张立群亲赴蝗区指挥捕蝗。
1954年,惠民专区于5月中旬成立治蝗指挥部,由地委书记江波直接领导,
专署秘书室主任张令声具体掌握,指派专人每天与有蝗县电话联系,并派出
工作组深入蝗区指导帮助。
1955年5月23日,成立惠民专区治蝗指挥部,专员宋立言任指挥,吴恒昌、
孙明村任副指挥,下设办公室,指挥治蝗工作。此类机构每年临时组建。
1965年,惠民专区指挥部由专员郭林任指挥,专署办公室主任徐文增和
农业局副局长郭文运任副指挥,在农业局下设办公室。
1967年,由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主任葛东任治蝗指挥部指挥。
1972年始,治蝗组织指挥由惠民地区革委农业局负责。
1983年,东营市成立后,市委、市政府对治蝗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以
分管市长为组长的东亚飞蝗查治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治蝗期间,东营市都成
立以市农业局分管局长为指挥的东亚飞蝗防治指挥部,指挥部驻扎一线落实
防治工作;各县(区)亦成立相应的东亚飞蝗查治领导机构。
2.治蝗机构
1953年,在陈庄(现属利津县)成立垦(利)、广(饶)、利(津)治
蝗站。
1970年后,各县治蝗机构相继建立。
1984年,东营市治蝗站成立,具体负责全市的蝗虫查治工作,县(区)
具体治蝗工作由县区植保站负责。(二)治蝗方针与治蝗策略
1.治蝗方针
1950~1952年:人工捕打为主,药剂防治为辅。
1953年改为:防重于治,药剂为主。
1959年全国治蝗工作会议确定的治蝗方针是:“依靠群众、勤俭治蝗、
改治并举、根除蝗害”。
2.治蝗策略
建国初期,治蝗多以捕打为主。
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化学农药治蝗,1958年始用飞机治蝗。
建市初,东营市治蝗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治蝗策略是“狠治夏蝗,拟
制秋蝗”。大发生年份调飞机进行夏蝗防治,喷洒75%马拉硫磷,小发生年
份或不适宜飞防的蝗区以及扫残和秋蝗防治实施地面防治, 喷洒粘虫散或
1605粉。20世纪90年代,综合防治措施逐步运用于治蝗工作中,在以化学防
治为主的基础上,初步进行微孢子虫生物农药治蝗试验。1998年以后,生物
防治和蝗区大面积生态改造应用于治蝗工作中,飞机防治推广应用了高效低
毒农药锐劲特。通过以上防治措施的改进,有效地控制了蝗害,提高了防治
速度,保护了环境卫生,防止了人畜中毒,东亚飞蝗防治工作进入新阶段。
(三)治蝗经费与设施
1.治蝗经费
1983年建市至2002年底累计投入1000万元,其中:省级投入450万元,市
财政投入500万元,胜利油田投入50万元。
2.治蝗设施
1959年春, 在垦利县下镇乡东义和村设立治蝗飞机场,启用飞机治蝗。
1969年冬,飞机场迁往新安乡(现垦利县黄河口镇)友林村东南。1966年在
利津县设六合飞机场。1972年在广饶县设斗柯飞机场。
1998年,东营市蝗虫应急设施建设项目经农业部批准立项,1999年2月由
河口区农业局承担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90万元。1999年5月,河口区利用项
目资金购置悬挂式喷雾器2部,购置泰山18弥雾机60部,100套专用服装,组
建100人的东营市第一支蝗虫地面防治应急队。
2001年10月,山东省新安治蝗机场(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项目经农业
部批准立项,国家投资1200万元进行治蝗设施重建,飞机跑道扩建。2002年9
月15日开始实施。
(四)飞蝗查治
1.查蝗
1943年至1951年,发现蝗蝻后临时组织力量,查看发生范围,指导组织
防治。
1952年,惠民专区建立1000人的蝗虫侦察队伍,由治蝗干部、技术人员
和农民侦察员组成,专管查蝗工作,并制定《侦察蝗虫试用办法》,实行查
卵、查蝻、查成虫“三查”。
1964年,改为以县为单位组织查蝗,由治蝗专业队实行“大拉网”式普
查。
1980年后,改为查蝗承包责任制,由有蝗县农业局与查蝗员签订承包合
同,划分重点查治区和监视区,实行责任查治蝗虫专业承包。
1983年建市以后,查蝗工作仍采用“三查”普查,由市、县(区)培训
农民查蝗员,每年统一领导集中普查,以防漏查。
2.治蝗
1945年开始,人民政府领导群众治蝗为人工捕打,在蝗蝻出土后,手持
铁锨、扫帚疙瘩等拍打,或掘一长沟将蝗蝻驱赶到沟内用土掩埋或焚烧杀灭。
1951年,在捕打、沟埋的同时,采用了火烧灭杀,即在蝗蝻集中的地方
撒一片干草,中间薄四周略厚,将蝗蝻赶至草上点火烧灭。
1952年扩大药剂治蝗面积,开始使用喷粉器喷撒六六六药粉防治。
1958年始用“安2”飞机治蝗,大片蝗区以飞机喷撒2.5%的六六六粉毒杀,
零星蝗区依然用喷粉器喷杀。
1963年以沪动—03型三用机代替手摇喷粉器,喷撒1%的六六六粉杀灭小
片蝗区。手摇喷粉器作为蝗虫侦察员随身携带的武器,实施武装侦察,发现
零星高密度蝗蝻随时毒杀。
1972年以地面机械防治为主,辅以飞机防治。之后用拖拉机改装为喷粉
车,喷撒六六六粉杀灭蝗虫。
建市初,东营市治蝗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大发生年份调飞机进行夏蝗
防治,喷撒75%马拉硫磷,小发生年份或不适宜飞防的蝗区,以及扫残和秋
蝗防治实施地面防治,喷撒粘虫散或1605粉。
20世纪90年代,综合防治措施逐步运用于治蝗工作中,在以化学防治为
主的基础上,初步进行微孢子虫生物农药治蝗试验和牧鸡灭蝗试验。
1998年以后,生物防治和蝗区改造大面积应用于治蝗工作。
2001年,推广生物防治面积5万亩,2002年推广8万亩(其中微孢子虫5万
亩、绿僵菌3万亩)。飞机防治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农药锐劲特。1983年至2002
年东营市东亚飞蝗发生防治情况见表6—51。
四、蝗区生态改造
受黄河尾闾摆动和潮汐影响,东营蝗区生态极不稳定,而且黄河造陆每
年淤积出2~3万亩的新生蝗区。自1998年以来,东亚飞蝗连年大发生。为了
从根本上控制蝗害,2001年农业部投资在东营市建立蝗虫生态控制示范区。
项目实施坚持“依靠群众,勤俭治蝗,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治蝗工
作方针,按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采取可持续治理的策略。本着资源开
发和环境保护并重,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原则,实施以蝗区生
态改造和蝗虫生物防治为主要内容的持续治理技术。计划在3~5年内改造蝗
区10~15万亩,带动社会投资开发蝗区50~100万亩,进一步压缩蝗区面积,
减轻发生程度,降低暴发频率,逐步稳定控制蝗害,最终实现根除蝗害的目
的。
蝗区生态改造建设具体内容
绿色冬枣基地建设冬枣是黄河三角洲的特色产业,素有“百果之王”之
称,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东营市河口区“冬映红”牌冬枣已被
认证为绿色食品。为搞好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计划在项目区内建设绿色冬
枣基地1万亩,与“冬映红”林果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实行订单产
业,并逐步发展成为产销加一体化的经济实体。
绿色苜蓿基地建设在万亩冬枣林内建设绿色苜蓿基地0.5万亩,形成上枣
下草的立体种植结构。先期与横店草业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订单牧草,并积
极稳妥的发展畜牧养殖业,以苜蓿种植为基础,走草畜结合的产业化路子。
生态中草药基地建设黄河三角洲和滩区具有发展中药材生产和产业化开
发的优势,项目区内土质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中草药生产,而且有些中草药
因其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品质上乘,受社会青睐。在万亩冬枣林内建设
中草药基地0.5万亩,形成上枣下药的立体种植结构。
2001年, 改造蝗区4000亩,种植冬枣600亩,中草药2000亩,优质抗虫棉
1400亩,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