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种子工作的演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143&run=13

一、种子工作的发展
种子工作的任务在于引进、繁育和推广良种,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农作物
产量。清代农民用种均为自留或互相串换,外地种子引进皆有注重农业的官
员为之。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3月,山东巡抚杨士骧购入美棉种子分发
各地,为更换良种之始。1947年,山东省渤海农事试验场,开始引进金皇后、
小粒红玉米;燕大811谷子;齐大195小麦;胜利百号地瓜等,事后进行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期,农作物种子是由粮食部门管理。到195 6
年7月,农业部门实行行政、技术、经管三位一体的种子运作体制,并成立
种子站。1958年后,国家农林部提出“四自一辅”的种子工作方针,至1959
年主要农作物基本普及良种。由于“大跃进”运动,破坏和挫伤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使种子工作又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农田种子极其混杂、退化、
产量低下,灾区尤为严重。
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玉米、
高粱、水稻杂交种的配制由国营良种场承担。一些常规种子也实行简易的提
纯复壮,这时的岱尔塔平15棉种实行三圃提纯复壮,取得良好效果。《决定》
重申粮食、商业部门收购农产品时,不得收购种子抵顶征购任务。此时,提
出备荒种子从收购的粮食中,由种子站技术员检验,将质量好的留作备荒种
子,由粮食部门贮存、有灾救灾、无灾仍存、陈旧以后,再吐故贮新。“文
化大革命”时期,种子工作受到严重破坏,农作物品种再度出现严重的“多、
杂、乱”现象。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72年国务院批转农林部《关于当
前种子工作报告》,重申了继续贯彻“四自一辅”的种子工作方针,良繁推
广体系得到建设和巩固。20世纪70年代后期,推广三个杂交种(玉米、高粱、
水稻)的过程中,突破“四自一辅”种子工作方针。1977年,农林部在山东
省栖霞县召开全国大队供种会议,进一步推广公社、大队供种的办法。1978
年农林部提出逐步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
种子质量标准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种
子事业得到新的发展。1978年,国发[1978]97号文,要求从中央到省、地、
县各级都成立种子公司。1979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鲁革发[1979]202号文,
下达批转省革委农业局《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的通知,报告提出分期
分批建立各级种子公司,各级种子公司是同级农业部门领导的行政、技术、
经营三位一体的单位,实行企业管理,主要任务除经办原良种公司的各项业
务外,还担负粮、棉、油、烟、麻、绿肥、牧草、蔬菜等作物的新品种、原
种、杂交亲本种和部分生产用种。凡有条件的公社都要把公社种子站建立起
来,公社种子站为社办企业,统管种子的生产、经营、调剂。
1983年10月东营市成立,1984年4月,东营市人民政府以东政办发[1984]
30号批准成立东营市种子公司。全市县级以上种子站(公司)5个,乡(镇)
种子站38个,全民职工28人,乡(镇)集体人员106人,助理农艺师以上职称
的行政、 技术干部9人。 全市各级种子站共有种子仓库2743.4平方米, 晒场
1925平方米,办公室745 平方米,职工宿舍185平方米;精选机3台,恒温箱2
台,种子发芽箱3台,水分测定仪13台;拥有固定资产15.56万元,流动资金29
万元;建立良种繁育基地18597亩。其中小麦1950亩,玉米7579亩,高粱575亩,
大豆928亩,花生300亩,棉花4828亩;总产种子228.65万公斤。1985年10月17
日,东农发[1985]29号文向市编制委员会申请《关于将“东营市种子公司”
改为“东营市种子站”的报告》。同年,除东营区外,县(区)以上种子站
(公司)共6处(含牛庄区)。市种子公司工作人员5人,每个县(区)种子
站(公司)工作人员2~3人;有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6人,技术员9人。建
立良种繁育基地18130亩。销售各种作物良种173万公斤,调剂各种良种62万公
斤,处理积压转商种子21万公斤,共获利11万元。1996年6月27日,东营市编
委下发通知,种子公司更正为科级事业单位。1997年11月东编办发[1997]74
号文,东营市种子公司更名为东营市种子管理站。
1987年,东营市种子管理站将国家、省发布的种子管理方面的法规、文
件汇编,翻印成册《种子工作文件汇编》,呈送有关领导、部门和单位,分
发有关人员学习,种子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1988年,“东营市种
子公司”被省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办公室批准为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项目,
总投资60万元,其中无偿投资5万元,其它为贷款和周转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级种子公司因办公经费不足,不同程度的
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的问题,社会上乱引、乱繁、乱调、乱经营的“四
乱”现象严重,引起了各级政府重视。此后,相应制订了若干规范性文件,
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种子生产挂钩化肥和柴油,良种抵顶公粮指标等。
之后,种子工作转向了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布局区
域化和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的“四化一供”阶段。全市建立健全市、县(区)、
乡(镇)三级种子机构,各级种子机构拥有自己的良种繁育基地和区域性服
务对象。市、县(区)种子机构是行政、技术、经营三者统一的事业单位,
兼有行政、事业、企业三者的性质,对内称种子管理站,对外称种子公司,
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1995年,国家、省、市先后召开种子工作会议,都把种子工作列入农业
的头等大事来抓。1996年,农作物种子工程被市委农业领导小组列为全市十
二项重点工作之首。种子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新品种
引育、生产、加工、推广和管理5大系统,又可细分为区试、审定、收购、
储藏、精选、包衣、包装、检验、售后服务等15个环节的协调联动。1996年
和1998年,市人大常委会两次听取贯彻实施国家和省《种子管理条例》暨农
作物良种推广情况的汇报,给予肯定和支持。“九五”期间,实施种子工程,
累计建立引种试验基地221.5亩次,引进农作物品种466个,筛选出苗头品种38
个,已应用推广品种27个。累计建立繁种田60.86万亩,生产合格良种11500万
公斤。增收粮食15.7万吨,棉花单产平均提高20%。全市小麦、玉米、棉花、
大豆和水稻的统一供种率分别达到91.6%、98.3%、91%、62.6%和71.7%;精选
加工率分别达到92%、100%、94.3%、72.4%和94.3%;包衣率分别达到71.1%、
6 2.3%、 50.5%、 12.5%和8.1%; 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9.5%、100%、99%、
98.5%和98%;新品种覆盖率分别达到85%、68.3%、80%、73.6%和62.7%。2001
年,全市共安排6个农作物良种工程项目:(1)农作物良繁基地及加工中心
配套建设项目(市种子管理站承担),建立引种试验基地80亩,引进优、特、
名、稀、抗逆、丰产新品种109个,建立大豆、棉花原种生产基地700亩;特
用玉米委托制种300亩;建立优质、高产新品种示范区10万亩。落实良种繁育
基地2.15万亩。(2)市级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配套建设项目。(3)北岭
乡工厂化育苗组培中心建设, 育西红柿苗13万株,黄瓜苗16万株,西葫芦苗
0.8万株。(4)高产优质脱毒大蒜新品种引进及产业化开发(丁庄镇人民政
府承担) , 项目区落实在五寨管区尚道村,引进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
VF50、VF60、苍山蒲棵等脱毒大蒜新品种20万公斤。丁庄镇投资400万元,新
建库容1100吨保鲜库一座;与安徽康百瑞保健公司合资140万元新建大蒜脱水
及深加工企业一处,日产蒜片10吨。(5)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大王农茂
集团承担),建立有机蔬菜生产基地1027亩。其中麦卡比圆椒450亩,R—144
番茄360亩,阿塔黄瓜30亩,韩国草莓3亩,台湾木瓜24亩,菜心50亩,芥蓝30
亩,鹤斗白菜50亩,西葫30亩。同时配套蔬菜冷藏保鲜及净菜和切割加工,
建成120吨的恒温库3栋、80吨的气调保鲜库1栋,及加工车间2000平方米。(6)
黄河口镇薄荷示范基地与产业化开发。种植冬青薄荷1.13万亩,39号薄荷0.14
万亩,配套建设年加工能力130吨的薄荷原油加工厂一处。
2001年12月1日《种子法》施行后,要求种子生产经营机构不得参与和从
事种子行政管理工作,种子的行政主管部门与生产经营机构在人员和财务上
必须分开。2002年12月,市、县(区)种子管理站和种子公司有4家分设(利
津县、东营区尚未分设)。依法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有8家。其中杂
交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2家;主要农作物常规种大
田用种及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6家。
二、种子工作的方针1950~1957年,根据农业部1950年下达的“五年良种
普及计划草案”,贯彻实施“以国营农场为基地,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核心,
带动互助组及农民普遍开展选换良种,有计划收购推广良种,培育新品种与
发动群众选种留种”的方针。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种字第83号
文,提出种子工作的方针是“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简
称“四自一辅”。1978年,国务院在1958年提出的“四自一辅”的基础上,
提出“四化一供”的种子工作方针,即: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
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1995年,中央提出
实施种子工程,实现五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规范化、育繁加
推销一体化和大田用种商品化。2001年12月,《种子法》颁布实施,面对入
世,种子工作方针调整为:种子管理法制化、生产经营专业化、育繁销一体
化、市场主体企业化。
三、种子工作的法律与法规
(一)法律法规
1986年12月24日,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讨论通过了
《山东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1987年2月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实施。
这是山东省首次制订、颁发的农作物种子管理法规,从法律上保护了种子选
育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正当权益。1990年,省农业厅、工商行政
管理局又根据《条例》的原则规定,印发了《山东省农作物种子“三照一证”
管理办法》,共23条,规定凡在山东省范围内从事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的
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照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种子质量合格
证、种子经营执照(简称三证一照)的管理制度,申请领取“三证一照”方
可生产、经营,未领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经营种子。从而使全省
的种子管理工作进入以法制种的阶段。1991年10月22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新的《山东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
废止了1986年12月24日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农作物种
子管理条例》。1989年1月20日,国务院第32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
国种子管理条例》,同年5月1日施行。1991年6月24日,农业部发布实施《中
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农作物种子实施细则》。明确了各级农业部门的
种子公司是种子生产经营的主渠道,负责按计划或计划指导下供应良种。种
子生产和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经营实行计划管理,农作物常规种实行在县以
上种子管理机构计划指导下的多渠道经营。《种子法》施行后,该条例被废
止。1997年3月20日,国务院令第213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
条例》,同年10月1日起实施。1999年6月16日,农业部令第13号公布实施《中
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2000年7月8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12月1日施行。
《种子法》取消了政府指定经营,统一规定了申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应
当具备的条件,对种子生产经营实行资格准入。同时,还规定了四种情况可
以不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受具有种
子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经营者以书面委托代销其种子的;具有种子经营许可证
的种子经营者在经营许可证规定的有效区境内设立分支机构的;农民自繁自
用剩余的常规种子在集贸市场出售、串换的。赋予了种子企业自主经营权和
消费者自主购买权,并明确了假、劣种子的标准。2001年2月26日,农业部发
布实施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
办法》、《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农作物商品种子加工包装规定》、
《主要农作物范围规定》 五个配套规章, 提高了《种子法》 的可操作性。
2001年5月9日,国务院第38次常务会议通过《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5月23日发布实施。
(二)规范性文件与通知
根据国家、省有关种子法律法规,东营市结合自身实际,1986年起,相
继制定下发了一系列的有关规范性文件和通知,对规范全市种子工作起到了
重要作用。
第二节良种繁育与推广
良种繁育推广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加速繁殖经过审定的新品种,加快
品种更换速度;二是对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良种,采用种子繁育方
法,不断繁育出优质的原种和良种进行更新,确保良种的优良性和增产潜力。
一、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新中国成立前,农户所需种子,大都是自留自用或民间串换,多年沿用,
引进新品种极少,亦不注意选择良种,品种严重混杂退化。
建国初,以场间选种、留种为主,发动农户自选、自留、自用。
20世纪50年代,境内各县建立全民性的良种繁殖示范良种场,形成了以
良种场为骨干,以公社农场为桥梁,以生产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
育推广体系。
20世纪70年代,良种繁育有新发展。玉米、高粱、水稻杂交制种的亲本
种子,由省种子管理总站繁殖供给地(市),再由地(市)统繁,供县(区)
制种。80年代又改为省繁亲本,县(区)制种。
建市后,根据国务院1985年35号文件和鲁政发[1985]32号文件规定,全
市实行良种与粮食分开经营, 促进了粮食和油料作物种子的繁育和推广。
1989年1月13日,东营市人民政府以东政发[1989]15号文印发《关于加强粮、
棉、油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市政府决定,在国营广北农场建
立市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并特约胜利油田农业开发研究院建立小麦良种繁育
基地,为全市提供高产、优质、抗病、适种的优良品种。全市种子基地的生
产由市种子公司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种子基地调出的种子,由市种子公司
统一安排,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调出种子。
经过几年的健全、完善和发展,逐步形成以市、县种子公司为龙头,以
大型国营农场、县良种场和连片生产大方为骨干,以乡(镇)种子站及种子
专业村、 户为基础的良种繁育推广网络。 1995年,广饶县以广政发[1995]
106号文印发《关于完善种子经营管理体制加快农作物良种化步伐的通知》,
规定各乡(镇)种子站站长(经理)的任免,由县农牧中心考察,报县政府
批准,人事、工资关系列县种子站,按事业人员统一管理,其待遇、奖惩由
县种子站负责。
“九五”期间,实施种子工程,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被列为重点建设
内容,全市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趋向完善、配套。市种子站负责全市主要
农作物新品种的引种试验工作,建立了较稳固的引种试验基地6处,稳固面
积50亩左右。在名、特、稀、优、新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基础上,引种试验、
示范、推广工作拓宽到耐盐碱、抗旱节水、品质生态、菜、藕、笋、苇和中
药材等特色作物领域。县(区)种子部门负责新品种的繁育与推广,常年主
要农作物品种良繁面积达10万亩左右,所繁种子数量自给有余。乡(镇)种
子部门组织指导连片大方和村户统一应用县(区)的繁供品种,余缺品种由
市、县(区)主渠道调剂,形成全省唯一的市级统一供种局面。统一供种工
作,以优质的种源为基础,以种子统供统播为手段,以提高精选率、包衣率、
标牌统供率为重点,以提高大田纯度和增产增效为目的,根据当地的生态条
件和种植习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种与价格,统一播种、统一技术指导、
统一管理措施。在工作中,各级政府抓“三推”,依靠行政力量去推动农民
不自留种子;推动农业部门搞统供;推动有关部门配合,实行合作化、制度
化、责任化、目标化。1997年,广饶县以广政发[1997]10号文、河口区以东
河政发[1997]26号文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主要农作物统一供种的工作意见。
广饶县采取“征收种子粮,以粮换种,找补差额”的统供方式,解决了农民
无钱买种的困难。统一供种工作,带动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种子加工设施
的机械化发展。2000年,全市种子部门拥有种子精选机16台,种子包衣机34
台,大型棉种加工成套设备一套,种子自动定量包装秤两套。
2000年前,良种繁育推广计划性较强,带有行政色彩,以销定产。2001
年,《种子法》实施后,主要农作物良种繁育、经营施行资格准入制,良种
繁育推广走向市场。
二、良种繁育
小麦
建市后,小麦品种更换频繁。其繁育主要是引进种源,进行扩繁,通过
田间去杂,防止场间机械混杂进行保纯。各县(区)主要以建立种子生产专
业村的形式,一村一个品种进行繁育。东营市确立胜利油田农业开发研究院
作为小麦特邀繁育基地,为全市繁育了大批优质小麦良种。1988年,山东省
种子管理总站在下达的《关于一九八八年秋播小麦品种布局及良繁体系建设
意见》中,要求各地以县为单位,按小麦播种面积的万分之一建“二圃制”
原种生产田,千分之二建一级种子生产田,各乡(镇)按小麦播种面积的百
分之五建立二级种子生产田。还要求县种子站负责安排单株和株行,并供应
乡(镇)二级种子田所用的原种和一级种子,乡(镇)二级种子田生产的种
子供应大田,实现县、乡(镇)、村系列化供种。1992年起,学习推广潍坊、
烟台经验,全市推行“125”工程。即以县为单位,按小麦播种面积的万分之
一建“二圃制”原种生产田,千分之二建一级种子生产田,百分之五建二级
种子田。株系圃、原种田、一级种子田由市、县种子公司负责建立,生产一
级种子供乡(镇)建立二级种子田。二级种子田由乡(镇)建立,生产种子
由县、乡统一组织供应到农户,作为大田生产用种。至1995年,广饶县“125”
体系已基本配套。1995年秋种,全市安排株系圃4.7亩,原种田160亩,一级种
子田2050亩,二级种子田3万多亩,能够满足1996年全市统一供种面积50%的
计划。1996年,全市落实小麦种子田4.3万亩,其中穗行圃30亩(市种子站承
担20亩),原种田0.1万亩,一级种子田1.2万亩,二级种子田3万亩。1997年,
全市共建“一圃三田”5.08万亩,经检查验收,合格面积4万亩,其中鲁麦23
号1.62万亩, 产种490万公斤。 鲁麦21号1.2万亩, 产种360万公斤;鲁麦7号
0.98万亩,产种300万公斤;鲁麦14号0.2万亩,产种60万公斤。1998年,严格
执行小麦“125”良种体系建设。全市共落实小麦种子田4.26万亩,经检查验
收,合格面积3.8万亩。其中穗行圃30亩,原种田735亩,一级种子田1.2万亩,
生产合格良种1200万公斤。1999年,建立“一圃三田”5.27万亩,突出优质专
用小麦济南17、935031等品种繁育,加大原种田和一级种子田建设,面积分
别为0.48万亩和3.14万亩,压缩二级种子田生产。2000年,全市共落实小麦种
子田5万亩,全部实现一级良种繁育和供应,取消二级种子田生产。
玉米
建市以来,玉米良种繁育执行省统繁联供自交系,县组织配制杂交种的
生产程序。1987年,首次实现市统繁统供骨干自交系计划。供应的骨干自交
系为黄早4、掖107、M017、原武02等。为解决骨干玉米自交系短缺,市种子
站于1987、1989年2次组织海南加代繁殖自交系工作,对黄早4、77、505、H21
自交系进行提纯和扩繁,并对7个生产用种进行纯度鉴定。1994年起,自交系
由省统繁,地(市)供应,县组织配制。1995年,全市首次使用省统繁的玉
米骨干自交系。玉米制种坚持“自繁为主,外调为辅”的原则,严格生产许
可证制度,做到计划生产,计划供应。全市常年制种面积6000亩左右。最多
超过万亩,最低年份不足百亩。东营市玉米制种没有优势,旱涝不保,产量
不高,商品性不强。1996年后,玉米制种以外地(陕西、甘肃)代繁为主,
市境内制种为辅。常年需种量一般在160~210万公斤。1998~2001年,高赖氨
酸玉米品种胜玉12号制种和生产面积有所增长。
棉花
棉花良种繁育工作比较困难。建市初,生产由农业部门负责,收购、加
工由供销部门完成。生产、加工、销售脱节,种子质量难以保证。1989年,
市在广北农场建立棉种生产基地,实现棉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以后,
利津县在县良种场实行以场带村,统一收购、加工、供应种子。1992年,市
农业局立项建设东营市良种棉加工厂,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投入使用。1995
年,广饶县立项成立县棉花良种加工厂,当年投产见效。1996年,落实棉花
良种繁育3.7万亩。其中株行圃20亩,株系圃25亩,原种田500亩,一、二级种
子田3.65万亩。
大豆
大豆良种繁育是东营市的一个优势,除满足本市需要外,每年还向菏泽、
济宁、临沂等十几个地市供种。大豆良种繁育区主要在利津县和垦利县的大
豆产区。县种子公司提供纯的种源,安排良种繁育基地,进行繁育和收购。
其主要繁育品种为鲁豆4号、鲁豆2号、鲁豆11号。1997年,垦利县在原建林
乡建大豆繁育基地3000亩, 生产大豆种子鲁豆11号、 科丰六号30多万公斤。
2002年,县良种场繁育大豆新品种中野一号500亩,产大豆良种5万公斤。
水稻80年代,水稻良种繁育以胜利油田农副业队为主,农民自留种为辅。
90年代前期,垦利县水稻农场在良种繁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九五”期间,
市种子站特约井下农工商公司为水稻良种繁育生产单位。同时,利津县、垦
利县和东营区以销定产,也安排了较大面积的良种繁育基地。全市水稻种子
实现了自给有余。
高粱高粱制种主要以垦利县西宋乡为主,该乡具有20多年的高粱制种经
验,常年配制杂交种400亩左右,基本能够满足本市需要。20世纪80年代,主
要配制白粒高粱渤杂14。1991年,生产红粒高粱抗4等品种。2000年后,不再
配制杂交种。其他作物,如地瓜、谷子以及瓜类、菜类、中药材等,主要以
调进或农民自留种为主。
三、良种推广
(一)建市前良种推广
新中国成立前,农户历来沿用当地农家品种,极少引进新品种,亦不注
意选择良种。
新中国成立后,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把更新换代和培育良种当作
一项重要增产措施,不断推广应用新品种。主要粮食作物中的小麦、玉米,
主要经济作物中的棉花等都有较大更新。
(二)建市后良种推广
建市后,主要农作物品种普遍更新、更换3~5次。2002年,良种的科技
贡献率达到40%。建市后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面积见表6—28。
小麦
1983年,境内中高肥水地以济南13、辐63、泰山1号为主;低肥旱薄地以
昌乐5号为主。市种子公司成立后,开始引进推广适合中高肥水地的鲁麦5号、
鲁麦7号、鲁麦3号、京花1号、莱阳4671、80—18等新品种。1988年,形成以
鲁麦5号、鲁麦7号、鲁麦3号、济南13号为主的品种布局;低肥水地仍以昌乐
5号为主,形成建市后第一次品种更新。1988年以后,陆续引进鲁麦13号、鲁
麦21号、鲁麦12号、215953、PH82—2—2、795042、鲁麦8号、烟1604等新品种。
1990年,主要当家品种为鲁麦7号、鲁麦13号、鲁麦12号、215953,形成以高
产、抗病和大穗为主的品种格局,实现建市后第二次大面种品种更新。此后,
鲁麦14号(烟1604)面积迅速扩大。至1993年,中高肥水地以鲁麦14号、鲁麦
15号、莱州953、鲁麦7号、鲁麦13号为当家品种;低肥水地以滨州4042为主,
淘汰了昌乐5号,实现建市后的第三次品种更新。1993年,鲁麦14号品种的种
植面积为63.63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44%,为建市后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
以后又引进886059、 滨89—2等新品种, 至1995年, 这两个品种逐步推开。
1996年,烟886059和滨89—2分别被定名为鲁麦21号和鲁麦23号,当年推广面
积分别达到24.8万亩和32.8万亩。 1997年,鲁麦23号、21号推广面积分别达到
63.5万亩和20.3万亩,实现了建市后第四次品种更新。1998年以后,引种试验
示范工作转向优质、专用方面,引种推广高蛋白优质面包专用小麦PH85—16、
PH82—2—2、924142、烟优361、淄麦12号,山农优麦2号、3号等品种;优质
面条专用小麦莱州95021、935031等品种;耐盐小麦品种济南18(0065)号、
德抗961; 其他品种滨麦3号、潍麦7号、淄麦7号、济宁13号、兰考906、烟农
18号、滨麦1号、济南16(54368)号。1999年,济南17号(924142)推广面积
达到11.68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工作超前于种植业结构调
整,为种植业结构调优调特发展奠定了种源和技术贮备,实现建市后第五次
品种更新。建市后,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超过百万亩的品种有:鲁麦14号314.6
万亩,鲁麦23号231.68万亩,鲁麦7号149.73万亩,鲁麦21号130.2万亩,昌乐5
号120.6万亩,济南13号109.8万亩。
玉米
建市前,春播及麦套品种主要是掖单2号、夏直播品种主要是鲁玉3号、
烟单14号。建市初,陆续引进鲁玉5号、鲁玉7号、鲁玉10号、鲁玉11号、鲁
玉13号、鲁玉14号、掖单4号、掖单12号、掖单13号、掖单19号、掖单20号、
掖单51号、掖单52号、沈单7号、丹玉13号、西玉3号等新品种(组合)。1989
年,开始推广种植紧凑型品种,替代平展型品种;麦套品种主要以掖单13、
掖单12、沈单7号为主;夏直播主要以鲁玉10号、掖单1号为主,完成建市以
来第一次品种更新。但掖单2号、烟单14等品种仍很受到群众欢迎,保留一定
的种植面积。之后,因掖单4号、鲁玉10号叶斑病发生严重,逐步被抗病性较
好的紧凑型品种西玉3号取代。至1995年,夏直播品种主要以西玉3号为主,
搭配种植鲁玉10号、掖单4号,形成建市后第二次品种更新。1996年后,陆续
引种掖单22号、鲁单50号、农大108号、登海1号、招玉2号、郑单958号、鲁单
981号、鲁原单22号、莱农14号、登海6213,高赖氨酸玉米品种鲁玉16号、胜
玉12号,特用高油玉米高油115号,粮饲兼用品种中原单32号,耐盐玉米品种
鲁单850、山大耐盐1号,鲜食玉米淄鲜玉1号、烟鲜玉1号、鲁白糯1号等品种。
2002年,抗病性较好的鲁单50、农大108成为主推品种,搭配品种郑单958、鲁
玉16和胜玉12,实现建市后第三次品种更新。
棉花
1983年前,境内以鲁棉1号为当家品种。建市初,引进鲁棉2号、鲁棉5号、
鲁棉6号、中棉所10号,至1986年,鲁棉6号、鲁棉2号、鲁棉5号以其纤维品质
好等优点替代了鲁棉1号,完成建市后第一次棉花品种更新。1986年后,随着
棉花黄、枯萎病的蔓延,开始引进抗病品种中棉12号、中棉16号、中棉17号
等品种,至1991年,替代了不抗病的鲁棉6号、鲁棉2号、鲁棉5号、中棉所10
号等品种,完成建市后第二次品种更新。1991年后,引进中棉19号、鲁棉11
号、中棉12优系、泗棉3号、鲁棉14等品种,至1996年,完成建市后第三次棉
花品种更新。 1995年,引种抗虫棉9408、抗虫棉中棉12R93—4、抗虫棉中棉
16R93—6,抗虫棉中棉17R93—3等品系,其抗虫性虽好,但产量较低,应用
价值不高。1996年以后,引种试验的菏棉1号、3号,新棉33B、GK—12、山农
丰抗6号、鲁棉研15、16,中棉29等品种,表现出较好的抗虫性和丰产性,生
产应用面积迅速扩大,到2001年,抗虫棉新棉33B、GK—12、鲁棉研16等品种
推广面积分别达到41.69万亩、4.5万亩、4.4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94%,实现
建市后第四次品种更新。
大豆
1983年前,大豆品种以齐黄1号、向阳红、鲁豆1号、铁丰180、7602等为
主。建市后,引进鲁豆2号、鲁豆4号、鲁豆5号、鲁豆7号、鲁豆11号、冀豆2
号、科丰6号等品种。1985年,鲁豆4号、鲁豆2号开始大面积种植,形成建市
后第一次品种更新。此后,由于鲁豆4号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病、适
应性强等优点,一直到1994年仍作为当家品种。1995年,鲁豆11号以丰产性、
适应性、抗病性、早熟性较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替代了混杂退化严重的
鲁豆4号,形成建市后第二次品种更新。1996年后,相继引种了鲁豆12、13、
齐黄26、跃进10(菏90—42)、菏豆12(95—1)、齐茶豆2号(93746—5)等
品种。到2001年,鲁豆11号因其早熟性和丰产性较好,一直成为中早熟大豆
的主推品种,推广面积达到19.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1.6%。齐黄26和跃进10
号推广面积分别达到11万亩和5.7万亩。
水稻
建市初,境内主要以农垦57号、京引119号、中丹2号为主。1987年,引进
中国91。该品种以其抗病性强、丰产性好、米质优等特点,种植面积迅速扩
大,至1990年种植面积超过农垦57,实现水稻品种第一次更新。以后陆续引
进津稻1187、鲁稻1号、汕优63、黎优57等品种,但仍以中国91为当家品种。
随着黄河断流时间的提前和延长,为躲过黄河枯水期,1994年开始引进生育
期较短的新品种金珠1号,该品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97~1998年,引种盘锦1、
2号,H301、中作8593、远杂101、镇稻88等品种,基本替代了中国91,实现建
市后第二次品种更新。1999年后,引种豫粳6号、胜利黑糯、香粳9407等优质
稻品种。到2002年,全市优质稻生产面积达到1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60%,基
本实现建市后的第三次品种更新。
谷子
建市后,谷子生产面积逐步减少,品种更新步子较慢。主要种植品种有
冀谷6号,豫谷1号(安316),鲁谷5号(97520)、鲁谷6号、鲁谷4号、鲁谷8
号、鲁粘谷1号、鲁谷10号。
高粱
建市后,主要以渤杂14为主,6Ax2081、忻杂5、原杂10、渤杂3、沈杂4、
6Ax三尺三等品种为辅。1993年,引种抗4、抗7,至今仍为主推品种。
地瓜
建市后,地瓜生产面积较小,品种更新更换较慢,主要品种有徐州18号、
胜利百号以及沿用品种73—251。
花生
主要品种有海花1号、花28、花11、系选25、白沙1016、花37、花39、徐
州68—4、鲁花12、鲁花14、15号、丰花1、2号、潍花6、7号等品种。
白菜
1983年以来推广山东四号、78—3、青杂中丰、鲁白3号、鲁白6号、鲁白9
号、鲁白13号、鲁白14号、鲁白15号、鲁白16号、鲁白17号、北京新三号、攻
关2号等。
甘蓝
80年代以来推广北京早、迎春、报春、京丰、中甘11、黑叶平头、夏光
等。
菜花
主要推广品种有瑞士雪球、荷兰雪球、耶尔福、日本雪山等。
芸豆
主要推广品种有丰收一号、老来少、法国地芸豆、鲁芸豆1号、鲁芸豆2
号、九粒青等。
西红柿
主要推广品种有强丰、来寿、110、青早红、齐研矮粉、特洛皮克、毛粉
802、美国大红、L—402、中杂9号、R—14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