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140&run=13

一、建市前的农技推广工作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农民只能根据积累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抗日战争
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始有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来,东营境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
推广内容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世纪50年代,东营境内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主要是发挥国营广北农场、
黄河农场等各大农场以及县办“三场”(良种场、林场、畜牧场)试验和示
范基地作用,以互助组合作组织为基础,以劳动模范为骨干,典型示范,以
点带面的方法进行技术推广。并逐级评选劳动模范,召开劳模代表大会,以
总结推广农业生产经验,广泛进行农业生产政策与科学技术知识教育。1952
年前后,境内著名的劳动模范有:广饶县的李田英、郭占一等。50年代中期,
东营各地响应全省号召,开展了以改造旧式畜拉农具和旧式水车,推广新式
步犁、双铧犁、播种机和解放式水车;改造旧的耕作技术,推广新的增产技
术;改善生产条件,提倡兴修水利,改良土壤等“三改”为主要内容的农业
技术改革。
1958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境内正常的技术推广工作秩序被打乱,
违反科学的“瞎指挥”一时盛行,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之后,在纠正“左”的错误的基础上,1959年贯
彻毛泽东主席总结的“水、肥、土、种、密、保、工、管”的农业“八字宪
法”。此后,农业技术推广的重点转向抓基点、搞“三田”(种子田、试验
田、丰产田)。1964年,根据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在农业生产上搞样
板田”的指示,普遍建立了样板田和丰产田。领导带头蹲点,重视调查研究,
专业技术干部靠在样板田上,新技术、新经验首先在样板田示范,推动了农
业技术的推广。
“文化大革命”时期,境内农技推广工作遭受很大挫折。1976年以后,
由于“四级农科网”的建立,加之积极推广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等技术,同
时,通过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境内各地狠抓了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
田基本建设,改变生产条件,农业生产得到一定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广大农民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的积极
性日益高涨。各级农技推广单位,为了适应形势需要,紧密结合农村发展变
化的新情况,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方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改革,使农业技术推
广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二、建市后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东营市成立初,正值农技推广工作进入改革深化时期。农技推广体系建
设、推广内容、推广形式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农业技术承包责任制
1983年建市后,全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深化,农民群众采
用新技术、新成果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充满了活力。
为适应农村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切实搞好技术服务,东营市、县(区)两级
农技推广部门根据各自实际,开展技术承包工作。1984年3月,农牧渔业部颁
发《农业技术承包责任制试行条例》,对开展技术承包的做法、形式、报酬
分配都作了具体规定,使技术服务的范围更加广泛。技术承包的主要形式有
单项技术承包、定产定酬综合技术承包、科技与物资相结合的集团承包责任
制。1983年,广饶县农技站承包李鹊公社唐家、东辛、杨庙;颜徐公社东十
里堡;小张公社东堡;稻庄公社淄河店6个大队的主要作物的技术指导。县、
社农技站总承包农田56062亩,其中增产的52377亩,占承包面积的93.4%。粮
食增产10%~35.5%,总增粮食69.5万公斤;棉花增产6.3%~23.1%,总增产皮
棉2709.5公斤。
1989年始,广饶县农技推广部门结合承担实施争创吨粮田村活动、吨粮
田科技开发和吨粮乡(镇)建设、8万亩夏玉米高产开发等项目,进行技术
承包。为了切实抓好项目的实施工作,实行科、物、政三结合的承包。县、
乡(镇)、村三级层层签订承包合同,参加承包人员交纳风险抵押金。1990
年参加集团承包的共有383人次。为确保以上科技开发项目的完成,省、市、
县在资金、生产资料等方面给予优惠。县扶持资金每亩2元、柴油指标4公斤,
县产碳铵指标25公斤。经各级共同努力,各个项目均超额完成计划指标。按
照1989年签订的合同中的有关规定,1990年承包“2万亩吨粮田”的人员,实
现亩产吨粮的,奖励参与承包的乡(镇)长和农技站长每人300元;承包“5
万亩吨粮田”的人员,项目区亩增150公斤,分别奖励乡(镇)长、农技站长、
水利站和农机站长奖金200元;一年实现吨粮田指标,上述人员每人奖励500
元。完不成任务的,扣发风险抵押金,并扣还县扶持资金和农用物资,向县
府写出书面检查报告。至1994年全面完成技术承包工作。
1992年1月,利津县人民政府以利政发[1992]1号文件下发《关于鼓励农
业科技人员下乡承包的暂行规定》,鼓励县、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农业
科技人员下乡搞技术承包,并对技术承包的内容、形式做了规定。利津县农
技推广部门积极响应县政府号召,制定了关于科技人员下乡承包实施方案,
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承包。1993年,利津县农业部
门技术承包项目主要有:南宋乡、盐窝镇大棚种植技术承包;南宋乡、明集
乡、 王庄乡千亩西瓜生产基地开发; 明集乡3万亩棉花开发方技术承包等。
1994年,5名农技人员承包蔬菜大棚148个。1995年至2001年,每年都有农技人
员下乡搞技术承包。期间主要推广了旱育稀植、农作物配方施肥、病虫害综
合防治等农业技术。
(二)农技推广中心(站)建设
1984年8月,广饶县农技中心成立,是东营市第一个县级农技推广中心。
中心下设办公室、 农业技术推广站、 植物保护工作站、 土壤肥料工作站。
1987年,中央、省、市、县投资86.1万元,对广饶县农技中心办公楼改建,
当年竣工。通过农技中心的建设,把原来分散独立的农技推广、植保、土肥、
种子等专业技术站组合起来。
1990年始,由市、县、乡(镇)三级投资,建设乡(镇)农技综合服务
站。 1990年, 东营市农牧局批准建设花官乡农技综合服务站, 总投资额为
19.5万元,当年投资,当年建成。1991年,广饶县15个乡(镇),由市、县投
资150万元,乡(镇)自筹151.9987万元,全部建起由农技、种子、植保、土
肥、蔬菜、能源、农广校“七位一体”的农技综合站,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
善,充实了农技人员。至1994年,全市56个乡(镇)全部建成农技综合服务
站。
1997年,省农业厅开展争创“全省农技推广百强站”活动,全市农技推
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有7处农技站(中
心)被评为“山东省农技推广百强站”。其中广饶5处,即广饶县农技推广
中心、稻庄、花官、大王、李鹊4个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河口区1处,
即六合乡农技站;东营区1处,即龙居乡农技站。
至2002年12月,通过市、县、乡机构改革,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调整,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合并、人员充实、职能加强,全市有农业综合服务站
37处。
(三)科技服务经济实体
1983年,山东省农业厅根据中共中央中发[1983]1号文件,关于“适应
农民中已出现的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各地要办好国家和集体的农业技术
服务机构,通过技术承包,建立科技示范户、技术服务公司、生产科技联合
体、科技普及协会等等,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成果,为农民提供科
技服务”的精神,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开展有偿
服务,举办经济实体的意见。1985年10月,省委、省政府颁发了《关于科学
技术体制改革的试行方案》,推行农业技术推广有偿服务,本着“立足推广
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服务”的精神,积极开展经营服务。
东营市各级农业推广机构举办科技服务实体的情况各不相同,市级农业
推广机构没有创办科技服务实体,县(区)中广饶县搞得较好。
1986年,广饶县经济实体6个,其中县级1个,乡(镇)5个;县乡两级参
加经营人数27人;拥有资金11万元,主要是以经营化肥、农药、激素、微肥
等农用物资。1986年经营总额5.75万元,实现利润0.53万元。以后,经济实体
总数又有所增加,至1992年,广饶县农技推广机构创办的经济实体达21个,
经营人员152人,拥有资产30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53万元,流动资金152万元。
1993年,利津县农技部门始创办经济实体,主要采取优化组合、自由合伙、
个人承包或内外联营等办法,先后成立了植保公司、农技服务等经营实体。
1995年,利津县农技站开办农业物资服务中心经营部,并按人员的职务、职
称高低分配经营任务,制定奖励措施。1998年,县农技综合服务楼竣工,15
间房子全部用于经营,局属9个站(室)自由组合成7组搞创收,年销售农药
品种达100多个,新推出品种20多个,与近30个厂家建立业务来往,是农资经
营规模最大的一年。结合农资经营,1997年至1999年,连续三年召开订货会、
举办培训班。2001年,实体转向个人经营。随着农用物资经营体制的改革,
市场逐渐放开,市场竞争激烈,至2002年,全市经济服务实体仅有1处。
(四)按项目推广农业技术
20世纪80年代,根据国家科委、农业部的部署,山东省科委、农业厅按
照各地农业生产实际,下达技术推广项目,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按项目推
广农业技术。1983年开始,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人员积极开展按项目推
广技术工作,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有:新品种的改良与提纯复壮、立体种植、
模式化栽培、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旱作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同
时,农村能源建设、农业环境监测取得了一定发展。1983年至1995年,全市
承担实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项目103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22项,获部、省、
市农牧渔业丰收奖40项,获省星火奖1项。累计增产粮食31.48万吨,皮棉5.38
万吨,新增纯效益9.17万元。1986年,广饶县被正式列为国家粮食基地县。
基地县建设总投资400万元,按照国家要求,遵照国家审定方案,有计划有步
骤的开展各项工作,1988年完成粮食基地建设任务。三年圆满完成10万亩粮
食中、低产田每年亩增50公斤的产量指标。全县各乡(镇)的千亩高产示范
田及市、县共同抓的万亩玉米高产攻关田,千亩吨粮片,万亩、10万亩小麦
半精量播种等项目,经市、县、乡三级科技部门的联合验收,都达到预定的
产量指标。1986年至1988年,共增产粮食8418.7万公斤,平均每年增长14.6%,
总产每年递增5.1%。1988年,由东营市财政局、农牧局组成“丰收计划”办
公室。1989年,市科委参与“丰收计划”管理,使项目推广技术工作更加规
范。1989年,随着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粮食产
量不断提高。1990年3月27日,成立“东营市吨粮田科技开发领导小组”,广
饶县政府以广政发[1990]39号和广政发[1991]21号等文件,对“吨粮田科
技开发和争创吨粮田村活动”提出实施意见。1989年至1994年,广饶县完成
“2万亩吨粮田科技开发”、“5万亩吨粮田科技开发”、“争创吨粮田村活
动”、“10万亩吨粮田科技开发”、“吨粮乡(镇)建设”等项目。1995年,
东营市农业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科技兴业贡献奖”先进集体。1996年,
东营市农业局开展“项目年”活动,实施各级各类项目48项,并建立了项目
库。在主要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方面实施项目16项,
获各级各类奖励12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1项,省丰收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3
项,市丰收奖7项。进入21世纪,全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全面推广节水灌溉、
良种良法配套、沃土工程、重大病虫害等十大农业增产新技术。随着农业生
产标准化进程加快,农业技术的标准化初步制定实施。
(五)其它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
建市至2002年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有关部门结合,采取多种形式进
行农业技术的推广。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全市农业推广机构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利用东营市电视台《田园风》栏目举办农业技术专题;
1996年,组织开展“千人农技教育活动”、“十万农民学科技活动”、“千
名农技人员下乡培训十万农民群众活动”。1998年,东营市农业局会同市妇
联,组织全市农村妇女积极参加“全省百万农家女培训十项新技术活动”。
1999年,实施“农技电波入户工程”。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送科技下乡
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历年的一项重要工作。2002年4月15日,市农业局决定,
大力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 年内共在蔬菜、 冬枣、桑蚕、棉花等重点乡
(镇)和重点村,举办各种专题培训班130余期,接受培训群众1.1万人次。
农业科技下乡活动深受农民欢迎, 解决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2002年7月10日,山东省电视台《乡村季风》栏目对科技下乡活动进行了专题
报道。
建设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为充分发挥高科技对农业的推动作用和典型示范
作用,1998年秋,市委、市政府确定建设15个农业高科技示范样板园。近几
年来,农业高科技示范样板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多数样板园组织了产前
科技培训和产中科技咨询指导,充分发挥了样板园的科技辐射带动作用。其
中广饶县大王镇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占地3000亩,建日光温室1200个,由20个农
场组成,并建工厂化育苗厂;示范园引进了以色列、荷兰、日本等国的蔬菜
优良品种,引进以色列滴灌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建设无立柱日光温室,
采用了机械卷帘。
举办农业科技服务热线1999年5月,经东营市科委批准,广饶县农牧局农
业科技服务热线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东营市第一家为农民致富架设的一座空
中科技桥梁。科技服务热线由信息网络体系、专家顾问组、值班工作人员等
组成,下设粮棉油专业组、畜牧兽医专业组、蔬菜食用菌专业组、种子专业
组、植保土肥专业组、水产养殖专业组、林果花卉专业组、农村能源环保专
业组。聘请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省农业厅等有关单位的专家教授为
技术顾问;县农、牧、林、渔业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坐诊,通过电话咨询、现
场指导、专家会诊、接待来访等方式,及时解答处理农民朋友在种植、养殖
等各个环节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农业科技服务热线被广大农民称为农业战线
上的“110”,是农民的知心朋友,致富的科技桥梁。至2002年底,共受理咨
询电话1.3万个,接待来人来访4500人次,组织专家到田间地头会诊800多人次,
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