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139&run=13

一、建市前的农技推广组织
新中国成立前,东营境内农技推广工作发展较慢。抗日战争时期,在农
业生产环境艰难的情况下,根据地广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总结生
产经验,表彰劳动模范,积极开展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工作,促进粮食生产,
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保障。新中国建立后,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党和
国家十分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政
策和措施,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有了很大发展。1951年6月,省政府发出《关于
加强农场工作及颁发农场建设计划的通知》,要求“把农场办成改进技术、
示范推广的基点和干部农民学习的学校”。农场内设技术推广科(股),负
责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此期,境内的国营农场在农业科技推广、示范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良种繁育等工作首先
是从农场开始并辐射带动当地的农村。
1952年,中央农业部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提出设置农业技术指导站的
意见。1952年2月,山东省农林厅拟定了《关于统一农业技术指导机构,设置
农业技术指导站的计划(草案)》,决定将各专署原有的棉、麻、烟、种子、
病虫、农具、畜牧、蚕业、水利等部门合并起来,成立专署农业技术指导站。
1954年,山东省在总结1953年试办县农业技术指导站的基础上,为了适
应互助合作运动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本着“建站到县,固定到乡,深入
到庄,创造经验,指导全面”的原则,要求在全省普遍建立农业技术指导站。
1954年7月,省政府批转省农业厅关于《县农业技术推广条例》,明确地规定
了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范围和任务。经过认真贯彻省有关农技推广工作精
神,境内各县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将农技推广站建设到区、乡级。1954~19
56年,利津县所辖6个区先后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简称农技站),1956年县
农业局增设种子站。1954年广饶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1955年又建立了10处
区农技站。同时,农村社队科技组织亦相继建立,参加农业科学实验、农业
科技推广的人员不断增加。1955年4月,省政府批转农林厅制定的《山东省农
业技术推广工作暂行条例》,对农技推广站的性质、工作范围和任务作了具
体要求。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精简机构,下放人员,大批农业技术干部调
离农业岗位,农技推广力量被削弱。1961年12月,农业部召开全国农业工作
会议,提出恢复整顿“三站”(农技推广站、种子站、畜牧兽医站)的意见,
并发出《关于充实农业技术指导站,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指示》,对农技推
广站的工作任务、工作方法、人员配备、生活待遇、奖励制度以及领导关系
等又一次作了明确规定。1963年5月,山东省农业厅制定《山东省农业技术推
广工作试行条例(草案)》,印发各地执行。境内各地按文件要求,对“三
站”进行整顿和充实技术干部等工作,被调出的农业技术人员纷纷归队。县、
区、社农业技术推广站,行政上归属县农办或县农业局领导,业务上受专区
农科所指导。1966年上半年,境内各县、社都有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文化
大革命”时期,农技推广工作受到冲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境内
的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处于瘫痪状态。1971年,省革委批准了省农业局关于要
求县和公社尽快充实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报告,境内农技推广组织逐
步恢复。20世纪70年代中期,境内各县推行湖南省华容县建立四级农科网的
经验,建立起县、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四级农科网。1978年,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切实加强技
术推广工作,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就是技术网,县
以下主要应抓好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同年,贯彻全国科技
大会精神,加强了农业科技工作,健全了各级农业推广服务体系。1979年后,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业发展进入新
阶段,农技推广服务对象由集体变为千家万户,“四级农科网”处于不适应
状态,出现网破、线断的现象。经过贯彻国家农委、国家科委、农业部、林
业部等12个单位《关于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加速农业发展的联合通
知》,及全省农业科技工作会议精神,针对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新形势,推行
各种形式的技术责任制,加强了农技推广工作。
二、建市后的农技推广组织
1983年东营市成立,市级农业推广机构初步建立。1984年4月,市政府以
东政办发[1984]30号文批准成立农技、种子、植保、土肥、能源等市级农
技推广单位。建市初,全市县(区)、乡(镇)农技推广网络基本健全,但
是农技人员存在年龄老化、数量少、人才缺的局面,正常业务的开展受到影
响。此后,全市按照上级有关精神,本着“村有农民技术员,乡有科技示范
户” 的要求,积极发展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1984年,全市农技推广人数
141人,其中乡(镇)123人,每个乡(镇)专职农技推广人员4~5人。1986年
全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达83个,其中市级5个,县级22个,乡(镇)56个。
1987~1989年,各县乡(镇)农技人员“三权”下放,县级业务部门只是
在业务给予指导,人、财、物由乡(镇)政府管理,农技人员流动性大,农
技推广工作受到影响。
1990年起,市、县、乡(镇)三级财政投资,由市农牧局组织实施,利
用4年的时间,全市56个乡(镇)全部建起办公、晒场、化验等功能齐全的乡
(镇)农技综合站,总投资1187.68万元。1991年逐步建立农技推广体系,初
步实现农技推广网络的上下贯通,为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造了条件。全市
已有50个乡(镇) 配备了科技副乡(镇) 长,占全市乡(镇)的90.4%;有
902个村配备了科技副主任,占行政村总数的40.9%;培养科技示范户3686个,
平均每村2户;培养农民技术人员2100余名,其中农艺师29人、会计师42人。
1992年3月16日,东营市农牧局以东农发技字[1992]第1号下发《关于转
发〈东营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考核主要从农
技推广体系建设、业务工作、经济实体3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加强了全市农
技推广工作。
1993年10月,县乡机构改革,县级农业管理机构撤销,有的改为农业中
心,有的改为农业公司,失去行政职能,大批农业技术人员跳出农口,农技
人员流失严重;农技推广网络受到冲击,乡(镇)农技站、种子站、农经站
出现单人站和空白站。1995年,市农业局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关于进一步
理顺农业管理体制,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报告》,引起领导重视。年底,
全市3县2区又设立农业局,恢复行政职能,农技推广机构重新得到加强。同
年建立和发展各级各类协会、 研究会等农村科普组织187个, 生产互助组织
1859个,社区服务组织53个,科技示范村181个,样板户8965个,基本形成了
以市级为龙头,县(区)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级为基础的四级农技
推广网络。市、县级4处农技推广中心有农技推广人员45人,科研设施能够进
行常规性的分析、化验,为新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
1996年,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三定”工作进一步深入。由县(区)
编委批准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置为282个,实际建设257个。其中,农
技站57个、 畜牧兽医站56个、 水产站29个、农机站58个、农经站57个;由县
(区)编委下达的人员编制为1463人,达到了部颁标准,实有人数875人,占
部颁标准的60%。
2000年11月,按照省农业厅部署,市农技站对全市农技推广系统进行了
全面调查,基本情况为:全市有农技推广机构98个,其中市级5个、县(区)
级35个,乡(镇)58个;有农技人员597人,其中农技推广389人、种子机构88
人、土肥机构27人、植保机构64人,其它29人。在全市597名农技人员中,国
有单位技术人员401人,有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25人,非专业技术人员171人。
401名国有单位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97人、初级职称281人;
本科学历51人、大专学历141人、中专以下学历209人。
2002年初,市、县、乡(镇)机构改革,市、县级农业管理机构“四农
合一”(农业局、农委、农开办、农机局合并为农业局);乡(镇)农技综
合服务站更名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职能综合化,涵盖农技、种子、畜
牧、水产、林业、农机等各方面。至2002年12月,全市共有农技推广机构82
个,其中市级9个,县(区)级36个,乡(镇)级 37个;全市农业科技推广
机构在岗职工55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08人;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
称的47人、中级职称的110人、初级职称的218人、未评定职称的33人,分别占
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1.51%、26.96%、53.4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