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研机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136&run=13

一、市属农业科研机构
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机构沿革
1991年5月27日,李殿魁市长在东营农业学校召开现场办公会,首次提出
依托东营农业学校成立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根据这次会议精神,由东营
农业学校牵头筹建。1991年7月,东营农业学校党委书记任树梓和副校长宋书
堂去烟台市农科所、滨州市农科所进行考察,同年8月,东营农校写出《关
于筹建东营市农科所的调查报告》,分别向东营市农业畜牧局、东营市科委
做了汇报。东营市农业畜牧局1992年13号文件,向东营市人民政府申请成立
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992年,市政府第5次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依托东营农业学校组建东营市
农业科学研究所,在东营农业学校加挂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牌子,实行校
所一体体制。市编委1992年18号文批复,暂定编制15人,内设土肥研究室、
水稻研究室、棉花研究室、小麦研究室。所长由东营农业学校校长兼任,增
加1名副校长职数,分管科研工作。
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自成立至1995年7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一是建
设了试验基地(包括两座大棚、两座温室)、棉花试验基地、土肥实验室、
植保实验室、植物生理实验室。二是会同莱阳农学院徐立教授、市科委科技
开发办公室,进行《耐盐中草药树种的栽培、育苗试验》。三是协助山东师
范大学李法增教授等在东城、河口等地搞《美国籽粒苋耐盐品种割茬比较试
验》。四是协助东营市草原站进行《耐盐草坪草的引种筛选栽培技术开发试
验》。五是与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赵可夫共同策划筹建中国东营盐生植物园。
1992年10月,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赵可夫陪同英国考文垂大学教授鲍温、
詹瑞、戴维等人,到东营农校考察,英国专家考察东营后首次提出建立盐生
植物园,引进世界各地耐盐植物,通过生物工程,促进生态平衡,达到改良
盐碱地的建议。1993年,宋书堂副校长与山师大赵彦修处长(现任山东师范
大学校长)、赵可夫教授等人,对于东营建立盐生植物园的目的、意义、设
想、名称等问题进行讨论,并初步达成协议。3月10日,向市政府写出《关于
请示在东营市建立中国盐生植物园的报告》。1995年5月2日,山东师范大学
刘校长、李法增教授等人来东营市,会同市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对盐生植
物园的选址、资金、效益等问题进行研讨。
1995年6月,东营市人民政府任命张方申为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东营农业学校副校长。1995年10月30日,山东师范大学赵可夫教授偕同英国
考文垂大学博恩教授,来东营农校考察,对建立盐生植物园十分赞赏,认为
在东营市建立盐生植物园,不仅对当地农业生产起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类
似国家能起示范作用。
1995年12月18日,东营市政府第49次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同意建立“东营
盐生植物园”,隶属东营农校(农科所)。1996年,东营农校成立盐生植物园筹
建小组,从农校安排部分教师专职从事农科所工作,并把盐生植物研究列为
科研重点。同年,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东营市盐生植物园—中国东营
盐生植物园。市农科所以盐生植物园为依托,先后承担了国家“863”、农业
部“948”、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等一批科研项目。
1996年12月,根据形势需要,经东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农科所内
设的土肥研究室、水稻研究室、棉花研究室、小麦研究室分别更名为盐生植
物研究室、畜牧研究室、蔬菜研究室、作物研究室。
2000年2月,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正式通过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认可,
列社会公益型独立科研机构序列。
2000年12月,经东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编制增加为32人,内部机
构增设盐生植物开发加工实验厂、盐生植物园2个正科级事业单位。
2001年4月,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参与“四校一所”(电大、财校、师
范、农校、农科所)整合,组建东营职业学院。
(二)科研队伍
东营市农科所成立至2002年12月,科研队伍不断充实。
(三)试验场地设备
东营盐生植物园
1996年,经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租地30公顷,分为试验园和示范
园,进行耐盐植物(盐生)植物引种、试种、育种,耐盐机理研究,耐盐植物
开发利用等。至2002年底,共搜集种植国内外耐盐(盐生)植物40余科200多种。
建有面积1800平方米塑料大棚、玻璃温室各2座,全光照自动喷雾扦插育苗床
1个及喷灌和微喷灌设施。
实验室
建有土壤肥料、组织培养、盐生植物生理生化、盐生植物种质等4个实
验室,面积200平方米。有光电仪、定氮仪、火焰光度计、分光光度计、超净
工作台、光照培养箱、1/10000电子天平、超低温冰箱、恒温振荡器等实验设
备。
(四)科研经费
1995年起,市财政每年拨给盐生植物园启动资金10万元,连续4年,共40
万元;1996年,市计委拔给盐生植物示范园建设经费100万元;2000年起市财
政每年拨给示范园租地费6万元;项目经费共计90万元。建所以来共投入科研
经费248万元。
(五)科研情况
科研方针
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工作重点,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大力开展农业科学
研究,突出耐盐植物研究特色。抓项目建设,促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抓
硬件建设,促进科研手段的发展;抓机关建设,促进科研队伍整体素质的提
高。重点组织好科研项目的实施。
科研课题与成果
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抗盐、耐海水植物滩涂规模化生产技术》、
农业部“948”项目《耐盐芦笋品系的引进》、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碱蓬作物
化种植与产品开发》、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8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获市级科研成果3项,申报国家专利5项,主编
及参编论著2部。 在《中国人口、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稻米》、《植物杂志》等17种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1篇,10篇
论文在山东省第二届农业科技论文征文活动中获奖。
二、县(区)属农业科研机构
1958年11月利津县并入沾化县。1959年2月建立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农
具研究所。1961年10月恢复利津县建制。1972年3月建立利津县农机具研究所,
隶属县农业机械管理局。1978年建立利津县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1959年10月,
垦利县农科所成立。该所主要从事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试验。由于机构调整,
农科所于1961年撤销。1973年3月,垦利县农机具研究所成立,后更名为农机
具推广站。1974年广饶县农机具研究所成立。1983年建市前,各县农业科研
机构因各种原因调整或撤销。至1983年,各县(区)已无所属专门的农业科
研机构。
三、农民科研组织
进入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
性被广大农民所认识,各类农业技术研究机构也随之建立。主要有:牛庄农
业新技术研究所、利津县芦笋研究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