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135&run=13

新中国建立前,东营境内没有专门的农业科研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各
级农业科研组织相继建立,农业科研工作逐步开展。
20世纪50年代开始,境内各县先后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负责对
农业技术的指导、试验和推广。各大国营农场均建有农业科研组织,有试验
用地和科研设备,并较好地开展了土地改良、作物栽培、良种繁育等方面的
科研活动。1951年,国营广北农场与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用济南12号、
禹城9号、宿县2号、新浦5号、南京146号大豆进行对比,完成根瘤菌试验。
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国营农场在良种繁育等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发
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境内农业技术科研及推广机构有较大发展。
1958年,中共山东省委发布《关于加强对科学工作的领导,建立各级科学领
导组织和研究工作的决定》、《关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运动的决定》,要求在全党全民办科学技术事业,迅速建立全省的科学技术
网。同年11月,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召开了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会议,提出在
全省范围内开展建立“百所” [省农科院直属所及每个专区(市)、县都
建农科所]、“千站”(县以下建农科站,另外还建30个专业研究站)和50
万人农业科技队伍的活动。中心任务是调查、研究各种不同地区、不同作物
大面积高额丰产栽培技术,组织农业科学大跃进。根据上级精神,垦利县、
利津县先后建立农科所。20世纪70年代初,境内各县均建立农机具科研所,
负责农机具的革新和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成为农业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间,农机具科研所通过科学研究,研制出一批较为先进的农机具,并应用
于当地农业生产之中。
20世纪70年代中期,境内各县推行湖南省华容县建立四级农科网的经验。
1975年,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四级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网络基本形成,
专业农业科研人员和群众科研队伍不断充实壮大。 据 《利津县志》 记载:
1977年,全县建立生产大队农科队260个,生产队科技组119个,参加科学实验
活动的人数发展到2909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研工作受到重视。境内农业科技工作者在
土壤普查、农业资源调查、作物丰产栽培技术、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等
农业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科研工作得到新的发展。但是随着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级农科网”不复存在,原有的农村科技
队伍逐渐被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和科技示范户所取代。
1983年东营市成立后,农技、种子、植保、土壤肥料、农机等市级专业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相继建立,并积极承担或参与农业科研项目。这一时期农
业科研工作的特点主要是延伸研究层次,拓宽服务范围,改革科研方式,促
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同时,由于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对技术职
称和科技人员奖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越来越多地参加或
主持科研项目,尤其是市级的各专业站,均成为推广兼科研的机构。
1992年,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经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成为市属
唯一一所社会公益型农业科研机构。此后,东营市农业科研人员按照各级党
委、政府的要求,立足东营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
发展中带有方向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取得丰硕
成果。
“九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农业科研成果37项,创直接经济效益35514万
元。1996~2001年,全市共实施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项目31项,应用
普及面积达538万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8517万元。至2002年底,农业科技对
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达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