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成人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133&run=13

东营市农业成人教育主要有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农机培训、农业会计人
员培训及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的几种教育形式。
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以广播、电视等媒体为教育手段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
立,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蓬勃发展。
(一)领导机构
1985年4月18日,根据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和山东省分校的统一部署,为了
切实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领导,东营市政府决定成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
东营市领导小组,并以东政发[1985]71号文件,公布了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刘怿副市长
副组长:王力夫市农委副书记
李鹤喜市农业畜牧局副局长
组员:梁延庆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石有泰市教育局副局长
信喜华市科协副主席
谷汉瑞市人事局副局长
韩正法市财政局副局长
安呈祥市林业局副局长
刘继尧市水产局负责人
殷存忠市水利局副局长
田振玉团市委副书记
田兰波市妇联副主任
经领导小组研究,成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山东省东营市分校,分校设在
市农业畜牧局,李鹤喜兼任校长。
1985年7月10日,市政府增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程厚启为领导小组副组长。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东营市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每年定期召开2
~3次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农广校办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各县区也
相应成立农广校领导小组。
历届领导小组对农广校的办学工作都非常重视,研究解决农广校每个时
期办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促进了农广校的发展。由于工作需要,领导小组
成员亦多次调整,后因机构改革,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东营市领导小组
撤销。历任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东营市领导小组组长见表6—9。
(二)学校的创建与发展
1980年12月12日,国家农委、农业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等10个单
位发出联合通知:成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由10单位负责人组成农业广播学
校领导小组,学校组建由农业部牵头组织,农业部1名副部长兼任农业广播
学校校长,中国农学会具体负责办学工作。1981年5月,山东省农业委员会、
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电视台、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省农科院、
山东农业大学、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等11个单位联合成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
山东省办公室,并由上述单位负责人组成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山东省领导小组;
1981年5月8日,以[1981]农委字第29号文发出联合通知,公布了领导小组成
员和办学的有关要求。
1981年春,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广饶县办公室成立,隶属县农牧局。同年7
月,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垦利县办公室成立。两办公室相继招收一期学员,设
农学专业,计606人。
1983年东营市成立,辖广饶县、垦利县、利津县3县,牛庄区、东营区、
河口区3区。广饶县、垦利县两处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公室随同建置划
入。1984年4月16日,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东政办发[1984]30号文批准
成立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山东省东营市办公室,科级单位,列事业编制,
隶属东营市农牧渔业局。市农牧局副局长李鹤喜任办公室主任,具体办学工
作由农业科张悦成暂管。不久,学校迁址于东营区胜华路36号办公。1983年
后,东营市所辖利津县、东营区、牛庄区、河口区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办事机
构成立。至此,东营市有市级校1处、县(区)级分校6处。1985年,中央农
业广播学校山东省东营市办公室更名为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山东省东营市分校,
市农牧局副局长李鹤喜兼任校长,由原办公室副主任范宜瑞主持学校日常办
学工作。1988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
提出了成人教育“一要改革、二要发展”的办学方针。国家教委、农业部联
合发出《关于改革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管理体制及有关问题的意见》,提出按
照“依靠地方、服务地方、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中央农业广播学
校管理体制由原来的垂直管理体制改为地方办学,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指导、
监督。根据国家教委、农业部[1988]教成字005号、省教委[1989]192号文
件规定,市、县两级分校按照《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暂行条例》要求,配备领
导,办学经费、辅导教师,及与之相适应的电化教学场所诸方面进行改善提
高。为检验农广校办学水平,省教委确定对市、县办学条件重新评估。为做
好省对市(地)分校的评估准备工作,东营市成立评估团。评估团团长由张万
湖副市长兼任,副团长由邢丕田、丁子忠兼任,成员由市教育局、中央农业
广播学校山东省东营市分校、组织部、财政局、劳动局、人事局参加。评估
团对市、县级两级农广校进行评估,评估汇总情况为:1989年,全市农广校
有专职办学人员42人,在校生2302人。办学经费财政固定基数拨款22.5万元,
学杂费5.33万元,乡(镇)拨款1.95万元, 合计达29.78万元;聘用专职班主任
17人、兼职77人;辅导教师专职6人、兼职77人。专职办学人员具有高级职称
的4人,中级7人,初级18人;大专以上学历16人,中专22人,高中22人,初中
以下1人。办公室26间,计504.94平方米;教室280.5平方米;实验室3套,263平
方米;阅览室121平方米;实验基地1040亩;桌凳655套;收录机37台,录放机20台,
电视机13台;幻灯机5台,显微镜2台,合计77台,总价值108.95万元。1989年10月20
日,经市委审批同意成立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东营市分校,定为副县级
事业单位。市农牧局副局长丁子忠任校长。李铭勋任专职副校长,主持学校
日常工作。下设办公室、教务科,定编10人。据此,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山东
省东营市分校更名为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东营市分校(简称农广校)。所
辖县(区)分校亦随之更名。1990年11月18日、1993年5月11日,5处县级分校
和市分校顺利通过办学评估,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分别予以备案,正式纳入地
方成人中等专业教育事业管理渠道,东营市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进入规范
化办学时期。1990年东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情况见表6—10、表6—11。
1991年2月4日,李铭勋任校长;1991年底,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东营
市分校由西城迁址于东城胶州路131号办公。1993年12月15日,任命燕明村为
副校长兼教务科科长。1997年,任命郑竹民为校长。
2000年,为了进一步强化市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经东营市编委批
复同意,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东营市分校加挂东营市农村科技教育培训
中心牌子,编制人数不变。随着农业教育的发展,全市农广校坚持中央校提
出的“稳定中专、重心下沉、积极向两头延伸”的办学思路,在稳定中专学
历教育的同时,陆续与高等院校联办各类成人高等教育。1996年始,连续6年
承办省委党校农村干部业余大专班;2000年与山东农业大学经贸学院达成联
合办学协议,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001年始,举办优秀农广校中专毕业
生推荐参加省教育厅验印的大专国民教育;省人事厅和省农业厅联合举办的
中专后大专层次继续教育。各县(区)农广校根据各自实际,积极承担“绿
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2002年4月,市农广校牵头组织市农
业局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农民科技教育日益深入。
(三)管理体制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实行联合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
市分校职责
领导、组织、协调各县(区)分校的教学工作;负责所辖分校的教务、
教材、考务、评卷和学籍管理工作;组织本地区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工作的研
究和经验交流;负责县(区)分校辅导教师的培训。
县(区)分校的职责
按照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学安排,负责组织学生听课、辅导、考试、
考核、实验;贯彻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上级学校制定颁发的教学、教务、
考务、学籍管理等规章制度;负责教学班设置资格的审查和组建、管理;编
写适合本地的应用技术教材,组织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学用结合活动;对学
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负责辅导教师、班主任队伍的建
设和管理。
教学班的职责
实施县级分校的教学安排,建立健全教学班各项管理制度,做好教学班
的各项管理工作;建立班委会和学习小组,组织、指导学员自学、视听、面
授辅导、作业、实验实习、考试考核;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毕业时对
学员进行鉴定;按照所在基层分校安排,组织学员参加科技兴农活动,为当
地经济建设服务。
(四)办学方针
1989年10月16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领导小组会议纪要提出,农业
广播电视学校的办学方针为:“三个面向、四个服务、六句话”。即:面向
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为农村两个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依靠地方、
不包分配、学用结合、教书育人、团结协作、联合办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办学方针为:“四个面向、
四个服务”,即: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农业生产、面向市场;为农业
生产服务、为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为农村两
个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五)办学经费
办学经费均由地方财政纳入预算,按年度专款拨给。1984年后,根据中
央农业广播学校第三次工作会议和山东省政府[1984]40号文件,农业广播
学校办学经费按以下原则列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市(地)分校,学员在1千人以
下的每年1万元,超过1千人的,每增加1人增拨3元。县级分校按常年学员人
数计算,每人每年40至50元,学员少的县酌情照顾。
198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鲁政办发[1987]25号文规定,市(地)
分校、学员在1千人以内,办学经费每年2万元,超过1千人,县级分校按学员
人数,原则上每人每年40元,学员较少的县可适当提高标准。
(六)中等专业学历教育
自农广校创建至2002年底,中等学历教育一直处于办学的主体地位,并
随着办学工作的开展不断改革和发展。
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委员会教成[1990]10号文印发《关于制订成人中专等专业学
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试行)的通知,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具有必备的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文化知识,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
招生对象及录取
凡是县以下(含县)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各级干部,农民技术员,国家
农、林、牧场职工,农村、高初中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及普通农民,解
放军农场的干部和战士均可报考。经过考试,达到录取分数线者,由招考单
位颁发录取通知书,学员持录取通知书到指定教学班交费注册,办理入学手
续。
专业、学制及课程设置
中专学历教育实行学年制,自办学至2002年,专业学制多有改变,详情
见表。课程的设置为每个专业开设文化课2~3门,专业课、专业基础课8~9
门。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原则:学校实行分级管理,市、县设分校,乡(镇)设教学班。
教学辅导教学以学员收听、 收视自学为主、 面授辅导为辅;学员以乡
(镇)为单位就近编成教学班,按时接收辅导。学籍管理按分级管理的原则,
在县分校设立学籍册、学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学员考试成绩统计表、毕业登
记表和学员档案。市分校管理学籍册、学员基本情况登记表、考试成绩汇总
表和毕业学员登记表等基本情况,至2002年12月,实行计算机管理学籍。
实验与实习仅少数教学班有专用实验室或实习场地,绝大多数教学班是
借用当地农技站或普通中学的实验室从事教学实验。为加强直观教学,弥补
各分校实验实习课时不足,中央校部于1987年2月为各专业课程实验演示播出
形象录像,补充实习内容,可以直接视听,对重点难点可以录制反复收看。
教研组织
1990年前,学校无专门教研组织机构。为搞好《政治经济学》等三门基
础课的教学辅导,1986年4月17日至4月19日,召开各分校办学人员《政治经济
学》、《化学基础》、《遗传育种》课程的中心教研会。
1991年6月11日,市农广校中心教研组设农学、畜牧、乡镇企业经营管理、
财务会计、农副产品加工5个教研组,计26人。
1993年,对中心教研组设置及人员做出调整,调整后设农学专业、会计
统计与审计专业、畜牧兽医专业、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机电专业、农产
品贮藏与加工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果树专业、蔬菜专业9个教研组,计27人。
1997年,市农广校对中心教研组进行了调整,调整后设种植类教研组、经济
类教研组、工程类教研组、养殖类教研组,计18人。
教研组根据教学需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了农广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考试与毕业证书
考试包括入学考试及单科结业考试两种。入学考试,1987年以前由中央
校统一命题、统一标准答案,委托地方学校组织考试、评卷、确定录取分数
线。从1988年开始改由省级管理,省校将省教委统一印发的入学考试复习提
纲发给各地分校再逐级发给报考者复习。考题由省教委组织拟定、统一考试、
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线。单科结业考试,1990年前,考试、命题、评卷权限与
入学考试相同。1990年后实行结构计分法。
毕业证书关于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毕业生学历问题, 1983年教育部
[1983]教成字048号文件批复:“承认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毕业生正式中专学
历,但不包分配,根据需要可以向用人单位推荐,择优录用”。1989年,山
东省教育委员会鲁教发[1989]626号文下发《关于印发〈山东省成人中等专
业学校学籍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学生毕业证书由省教育委员会统一印
制并验印,由学校颁发,国家承认其中专学历。学生由那里来,仍回到那里
去,国家不包分配工作。自农广校办学始,至1987年,学员毕业证书由中央
校委托省农广校颁发毕业文凭。1988年始,学员毕业证书由山东省教委统一
验印发放,即由省教委组织两门专业课的验印抽考,成绩合格者由山东省农
业广播电视学校颁发毕业证书。
(七)初等农业技术教育
1991年4月,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关于《举办初等农业技术教育的通知》,
提出各级农广校举办初等农业技术教育(因有别于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故
又称非学历教育)。1991年7月,对举办非学历教育提出意见。指出:初等农
业技术教育高于实用技术培训,低于中专学历教育,是培训农村基层干部、
专业户、科技户和青年农民的好形式。为了搞好初等农业技术教育,1991年8
月2日,山东省农广校领导小组转发“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关于大力
开展非学历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是年8月,全省第一次非学历教育
工作会议在胶南召开。1991年11月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制定了《省、市、
县三级农广校非学历教育工作职责》,明确了各级农广校在非学历教育工作
中的职责,要求市、县(区)分校明确一名校长分管非学历教育,并配备1
~2名管理人员。
东营市初等农业技术教育始于1991年8月。1992年6月,利津县第一期村级
干部培训班开学,共招收904人,历时13个月,于1993年7月结束,主要培训人
员是农村党支部书记250人、村主任137人、科技村主任102人,文书或其他人
员83人。第二期招收372人。1992年广饶县农广校出席了全省第二次非学历教
育工作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1993年8月,东营市农广校以东农广
校字[1993]第4号关于印发《初等技术教育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的
通知,是年12月,市农广校、共青团东营市委、市妇联联合发出《关于认真
组织农村青年、妇女干部参加初等技术教育的通知》,初等农业技术教育又
有较大发展。历年培训情况见表6—13。
专业及学制:主要开设专业有农户家庭经营管理、养猪、养鸡和果树等,
学制一年。
招生对象:凡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志于科技致富的专业户、科技
示范户、国营集体农场的干部职工,以及乡(镇)、村干部、农村知识青年。
课程及学习形式:初等农业技术教育各专业一般开设4门课程,学习形式以
自学为主,结合录音、录像教学,在此基础上采取面授辅导,并有计划地组
织学员进行实践与操作训练,以提高学员实际生产技能。结业证书:初等农
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考试和学籍等工作由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负责,学业期
满后,经考试成绩合格者由省农广校发给结业证书,凭证可在“农民资格证
书”教育中免试同类课程。
(八)其它学历教育
1993年,与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联合举办省函授业余大专教育,
设农学、畜牧、土地管理等专业,总计毕业629人。
1997年,为贯彻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干部素质,实现省
委提出的全省基层干部培训目标,根据省委党校鲁党校字[1997]6号文件要
求,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委党校联合发出通知,举办省委党校农村干部业
余大专班,由农广校具体承办。1997年5月,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东营市
分校按照上级要求, 承办97级省委党校农村干部业余大专班,当年招生注册
329人。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制3年。其中:市直教学班2个,计157人。
至2002年已连续招生6年,累计招生注册914人,已毕业768人。2000年,市农
广校与山东农业大学经贸学院联合举办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招生61人,于2002年毕业。2001年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举办农广校优秀毕业生
进入高校学习的大专学历教育, 113名优秀农广校毕业生进入山农大学习。
2002年选拔了137名农广校优秀毕业学员进入山农大学习。
(九)办学成效
自建校以来至2002年底,学校向社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
管理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专学历教育招生注册11697
人,毕业7781人;大专学历教育招生注册1844人,毕业1397人;初等农业技术
教育招生注册28515人,结业28515人。学校自1994年至2002年,连续九年被省
校评为“优胜学校”;1994年、1995年、1998年省农业厅分别授予“农业广播
电视教育先进集体”、“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先进集体”、“全省农业系统先
进集体”;1998年被中央校授予“全国科教兴农先进集体”。
二、农业机械化培训学校
(一)县区农机化培训学校
1983年建市后,对建市前已经建立的广饶、垦利、利津3县农业机械化培
训学校(简称农机校)进行改造。新建东营区和河口区农机校。广饶县、利津
县、垦利县、河口区农机校已达到“四有”(有独立的培训基地,有一支素
质好、数量足的教师队伍,有适应教学需要,比较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办学
经费并财务独立)标准。1991年4月,利津县农机学校通过省农机局验收,同
年11月,被省教委纳入成人教育管理渠道。
(二)东营市农业机械化培训学校
为了提高东营市农机人员整体素质,促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1997年5月
29日,东营市农业机械化培训学校成立,为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东营市农
业机械管理局。 1997年至今,李振芳任校长,1998年6月,侯元勋任副校长。
1999年6月4日,东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服务公司正式认定市农机校为
东营市再就业培训基地。至2002年12月,有办学人员6人,校长、副校长各1
人,专职教师2人,工勤人员2人。自2001年4月,隶属东营市农业局。
主要职责
面向农村、面向社会,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地培养德才兼备的农机
管理和技术人才。对全市县、乡两级农机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与大、中
专院校联合进行专业学历函授教育,培养年轻化农机人员,充实基层农机队
伍。进行各类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和民用科技的传授。积极开展有偿服务,加
强自身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拓宽办学领域,为东营市的农机化事业培养出
更多的农机管理和技术人才。
主要农机培训情况
1997年12月,与山东工程学院联合举办大专、本科班,共培训大专生22
人,本科1人。
1998年6月,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共培训乡(镇)站
长及乡(镇)农机管理人员108人。
1998年6月,东营市劳动服务公司与市农机校签订《关于委托培训保安专
业学员协议书》,委托市农机校培训保安文秘专业学员,由劳动服务公司负
责到省教委注册,统一颁发正式成人中专文凭。1998年7月到2002年7月,共培
训保安文秘专业学员6期,计157人,为社会输送了合格优秀的保安人员。
1999年6月,市农机校与广饶县颜徐镇农机管理服务站达成培训协议,对
颜徐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绿洲花木有限公司24名年轻职工进行为期2年的学历
培训教育。市农机校派教师定期到颜徐镇农机管理站授课、考试,市劳动就
业办公室负责到省教委注册,颁发正式职业中专文凭。根据颜徐镇农机管理
服务站的工作需要,由市劳动就业办公室负责协调人事部门,由人事部门为
政治、工作、学习优秀的学员办理转干招聘手续。这种联姻的办学方式,拓
宽了学校的办学渠道。
1999年8月,市农机校按照市农机局《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机系统师
资力量培训的通知》精神,对各县(区)农机培训学校的23名教师进行系统
的培训。
2000年4月,与市劳动服务公司签订《东营市失业下岗职工培训协议书》。
自2000年4月至2001年底,先后举办5期“创业与成功”培训班,对东营市农机
公司、东营市农机开发公司、农委下属企业(公司)、市汽车工业贸易总公
司、市新型建材厂、华联、石油化工机械厂、永兴进出口公司、市二百货、
市油建公司等13家企业268人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定期培训。并从石油大学、
党校、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聘请专家教授来传授有关知识和创业之道。
2002年7月~8月,为提高全市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市农机校举办
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 培训农机专业技术人员36名,考试合格率100%。
1997~2002年东营市农机校培训情况见表6—14。
三、中国农业会计函授学校东营市分校
(一)学校的创建与发展
中国农业会计函授学校是经农牧渔业部批准、教育部门备案的一所面向
全国农村,培养中等会计专业人才的正规化的函授学校。1985年开始面向全
国招生。 1985年中国农业会计函授学校东营市分校成立,由市农经站承办。
1985年9月至12月,农业会计函授学校进行了第一期学员的招生工作。
东营市会计分校自开办以来,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提高
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狠抓办学设施、办学队伍、办学制度三大基本建设。严
格电教辅导、面授、自学、作业、考试、学籍档案等六大环节的管理,学校
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了正规化、制度化、规范化。到1990年,学校已拥有电
视机30部、录放相机32部,可容纳100人的固定教室18处,办学人员70余人,
在校生1300人。市校和广饶县、河口区分校被省校评为一级分校,垦利县、
利津县、河口区分校被评为二级分校。1988年10月5日,山东省教育厅正式批
准举办山东省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并明确规定:“该校由省财政厅主管,省
农业会计函授学校承办,实行一个机构,两个牌子”。此后,自1989年全市
会计函授学校承办中华会计函授学校。1994年3月,办学工作移交财政部门。
(二)培养目标和招生对象
培养目标通过函授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的基本理论,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农村经济方面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掌
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专业理论和业务知识方面,
达到全日制中等会计学校的毕业水平。
招生对象农村专业会计,乡(镇)企事业单位、经济联合体、国营企事
业单位的财会人员,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系统人员,以及城乡有志于从事农村
财会工作的知识青年。教学形式主要采取以学生自学为主,录像辅导和面授
辅导为辅的形式进行教学。(三)专业学制及课程设置
设农村财务会计和乡镇工业会计2个专业,学制3年。每个专业均按照国
家中等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设12门课程,其中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
会计专业课。
(四)人才培养中会函东营市分校自1985年创建至1992年,为农村培养
了大批财会人员,促进了农村财会队伍建设。
四、农民教育建市前,农民教育主要以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20世纪90
年代初,农民教育由扫除文盲为主转向以农业科技实用技术教育为重点。多
年来,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在结合业务工作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的同时,主要
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和农业科技下乡工作。1996年,
市农业局组织实施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目的“绿色证书”培训工程。以
农广校为主阵地,开设农学、蔬菜、林果、养殖、市场营销5个专业,首批
培训农民5000人,经严格考核,为1359名农民发放“绿证”。至2002年底,累
计培训农民19869人次,为7565名农民发放绿色证书。1999年7月,国家农业部、
财政部和团中央决定在全国50个县进行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即跨世纪青年农
民科技培训工程试点工作。广饶县凭借良好的农民科技培训基础,入选全国
试点县。为做好试点工作,广饶县采取政府统筹、农牧局牵头、有关部门配
合、社会参与、农广校具体实施的工作措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组织实施、
统一学籍管理、统一扶持政策、统一考核标准。按照每人培训300学时、学习
3~5门课程、掌握1~2门技术的标准,重点对全县16~35岁的青年农民培训。
1999年9月17日,举行培训工程启动仪式,至2002年8月培训结束。组建教学班
45个,开设专业11个,培训农民4125人。1999年11月,全省跨世纪青年农民科
技培训工程现场会在广饶县召开。2000年8月,广饶县又被确定为省级跨世纪
青年农民培训工作试点县。之后,利津县、东营区、河口区青年农民培训工
程相继实施。2001年,东营区被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列为新世纪青年农
民培训工程首批项目县,开设桑蚕、食用菌、冬枣、大棚菜等十几个专业,
培训人数3016人。2002年,市农业局与市财政局、团市委联合下发《关于进
一步加强新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通知》,对新形势下的青年农民培
训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要求,保证了全市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健康有序
进行。全年开设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教学班388个,招收并培训适龄青年农民正
式学员16948人,培训内容涉及芦笋、芦苇、大田蔬菜、大棚蔬菜、冬枣、桑
蚕、食用菌、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20余个专业,进一步提高
了广大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历年青年农民培训情况见表6—16。
2002年4月15日,市农业局决定大力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年内共在蔬
菜、冬枣、桑蚕、棉花等重点乡(镇)和重点村举办各种专题培训班130余期,
接受培训群众1.1万人次。农业科技下乡活动深受农民欢迎,解决了农民在生
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2002年7月10日,山东省电视台《乡村季风》栏目对科
技下乡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