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131&run=13

新中国成立前,东营境内农业基础条件脆弱,经济十分不发达,农民广
种薄收,靠天吃饭,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少有应用,正规的农业教育
几近空白。
抗日战争时期,东营境内广大农村在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
下,农村办起民校、识字班,开展“小先生运动”,小学生业余包教青壮年
文盲识字,妇女亦参加识字班。农民业余教育始得初步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农民业余教育有新进展。季节性的民校、识字班遍及
各村镇,群众学习文化的热情十分高涨。1946年9月,山东省政府发布了《关
于今年冬学运动的指示》,对冬学提出四大任务,冬学运动在农村广泛开展,
常年性的午校、夜校随之产生,农民在农忙季节也坚持学习。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学校向工农开
门,着重推行业余教育。1950年,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开展识字
运动,逐步减少文盲”的基本方针,各地农村办起农村业余教育,主要以农民
扫盲教育为主;1952~1953年,重点推行速成识字法,举办实验班、培训班,
扫除了一批文盲,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1954~1956年,贯彻“整顿巩固,
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教育质量明显提高。1958年“大
跃进”时期,掀起全民学习文化热潮,农村业余教育规模急剧膨胀,东营境
内农村“农业学校”、“红专学校”一哄而起,但由于办学目的、方向不明
确,政治运动过多,再加之领导力量弱,师资水平低,教学不正规,教材、
经费多不能落实,为时不久即一哄而散。这一时期,农业教育出现大起大落
的局面。山东省先后在各大型国营农场和拖拉机站新建9处中等农业学校和
技工学校。 境内有2处, 黄河农场附设农业学校、广北农场附设农业学校。
1959年,根据中央教育会议精神进行整顿,黄河农场附设的农业学校被撤销。
在反“右倾”的影响下,1960年各地农业学校数量猛增,1961年,因处于三
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时期,又进行了较大调整。1964年,中央提出推行“两
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方针,农业中学又迅速发展。1966年至1976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业余教育全部停办,各地农业学校(中学)有
的下马,有的搬迁合并或改办“五七”中学或普通中学。此期,新文盲大批
产生。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拨乱反正,步入正规。
农业教育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入调整提高时期,农民业余教育全面恢
复。东营境内各县抽调干部组成扫盲工作队,分赴农村进行扫盲。1981年5月,
惠民专署正式确认广饶县为“脱盲上纲要县”,广饶县成为东营境内第一个
脱盲县。20世纪80年代,农业教育发展很快,特别是东营市成立后,各级党
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教育,农业中学、农技中学得以改造、充实、提高。
1983年全市农业中学10处,当年毕业生162人,招生359人,在校生1002人;农
业技术中学3处,当年毕业生197人,招生279人,在校生570人。1984年,农业
中学调整为5处、农业技术中学调整为4处。此期,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
要,市、县两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立;1987年10月,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建
立东营农业学校,东营农业中等专业教育进入崭新阶段。
1988年,东营市委、市政府提出“教育立市、科技兴业”的战略决策,
各级党委、政府都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发展经济首先发
展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教师地位空前
提高,教学机构逐步完善。各类农业教育学校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
积极参与科教兴农,农科教相结合,为促进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
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农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自建市
至19 90年, 主要进行了扫除文盲工作, “七五”期间,共扫除青壮年文盲
13900多人。1990年后,农村成人教育逐步转向以实用技术教育为重点。1992
年,全市56个乡(镇)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815个村建立村级农民文化技
术学校。青壮年文盲率由建市初的14.8%下降到2.1%。1993年,各级政府认真
贯彻落实国务院《扫除文盲条例》,认真抓好农村三级办学网络的建设,促
进“农科教”、“经科教”相结合,加强实用技术培训。随着农业教育的开
展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1995年,东营市农村80%的劳动力掌握了1~2门实
用技术,农村常用新技术普及率达70%。至2002年12月,各类农业学校(农业
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农机培训学校)累计培养农
业专业人才17666人。其中:大专1420人、中等专业人才162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