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黄淮海平原开发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118&run=13

1988年,国务院决定利用耕地占用税、预算外资金中征收的农业发展基金
的一部分、农业银行土地开发贷款以及国际金融组织提供的贷款,在中低产
田面积大、荒地多、增产潜力较大的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等11片地区实施
以增产粮、棉、油、糖为主要目标的农业开发。1989年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
被列为全国八大开发区之一。(以上二项简称为“两黄”农业开发)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根据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东营市“两黄”农业开发的指导思想
是: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的前提下,从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出发,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综合开发,连片治理。通过开发,推动全市农业持
续、稳定、协调发展。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开发工作具体掌握以下几条原则:第一择优安排项
目。对开发潜力大,集中连片,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产品商品率高,
地方配套资金积极的,优先立项安排。第二坚持综合开发。在项目区内以发
展粮、棉、油为中心,实行政策、科技、资金、物资综合投入,农、林、牧、
副、渔综合开发,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第三以治水、改土、推广应用农业
科技成果为重点。通过开发治理逐步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排灌结合,沟渠
路林桥涵闸配套,土壤肥力明显提高,中低产田分别上一个档次,开垦的宜
农荒地达到中产水平。
二、开发资金的安排
国务院确定开发投资原则是:“以地方、群众投入为主,国家给予重点
扶持”。东营市黄淮海平原开发1988年立项,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1989年立
项,每3年为1个开发周期,投资的70%用于土地治理,30%用于多种经营项目。
其中无偿资金、回收周转金各占一半,拨款资金国家与省内1∶1配套。资金
使用安排原则是:财政拨款重点用于社会效益好,自身经济效益差的农田水
利、生态防护林和农业科技服务基础建设;银行贷款用于以经营为主的项目,
如畜牧,淡水养殖、农业机械,经济林、苗圃等;自筹资金尽量相对集中使
用。黄淮平原农业开发总投资9716万元,中央和省投资3394万元,市配套878
万元,县(区)配套1302万元,贷款3137万元,自筹1005万元;黄河三角洲农
业开发总投资26389万元,中央和省投资14765万元,市配套2013万元,县(区)
配套3798万元,自筹3980万元,贷款1950万元。
三、开发建设项目安排1988~1990年,实施第一期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
1991~1993年,实施第二期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1992年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
省奖励项目3个;1989~1991年,实施第一期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1992~1994
年,实施第二期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1994年起,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并入
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1994~1996年,实施第三期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1995~
1996年黄河三角洲新增项目,1996年新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988~1996年,
东营市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共计实施234个农业开发项
目,累计开发宜农荒碱地55.3万亩,累计完成投资36105万元。
四、项目实施情况
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从无到有,经过不断试验探
索,逐步走向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最后形成一套完备的程序。一是项
目准备阶段。提出申报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经批准后进行项目的可行性
研究工作;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论证评估,确认立项;按批准的可
行性研究报告和评估报告,进行扩大初步设计,提出投资概算。二是项目实
施。分为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和监测评价。三是竣工验收。项目
竣工验收按总项目、分项目、子项目三个层次进行,项目完成后,坚持现场
检查验收制度。根据项目扩大步初设计,由县级开发办组织验收,完成自验
报告上报市级开发办;由市级开发办组织市级验收,完成自验报告上报省农
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由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验收或抽查复验,尔后上报国
家开发办;国家开发办三年进行一次总验收。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从根本上强化了农业基础地
位,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东营市农
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1996年,全市新增农产品生产能
力:粮食57.3万吨,棉花3.5万吨,肉类1.8万吨,蔬菜2万吨,水产品0.8万吨,
果品1万吨。1996年与开发前的1987年相比,农业总产值达到26.55亿元(1990
年不变价),增长98.1%;粮食总产量达到93.93万吨,增长60.5%;农民人均
纯收入达到2119元,增加1638元,增长3.6倍;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3%,增长16
个百分点。全市人均占有粮食由开发前的全省末位跃居开发后的全省首位,
粮食实现了自给自足。广饶县经过1989年到1993年四年的开发,粮食产量增
加了1.5亿公斤,相当于建国后40年全县粮食产量增加的总和,创造了4年等
于40年的辉煌成就。
五、骨干水利工程
1983年建市后,全市大部分用水一直沿用行政体制变化前的打渔张引黄
工程,而打渔张引黄闸在滨州市博兴县的王旺庄。全市没有独立的引黄工程,
引用黄河水受制于上游灌区,这极大地制约了全市农业发展的后劲。1988年,
国家实施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利用农业开发
资金兴建引黄工程。1989年,国家实施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给引黄工
程建设带来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通过向省农业开发办公室积极争取,降低
土地治理亩投入标准,拿出大部分资金用于引黄工程建设。先后建成麻湾引
黄工程、王庄二干工程、下镇分干、永安分干以及王集、南堤、永安等一批
高标准蓄水工程。增加蓄水能力2630万立方米,增加引水能力86立方米每秒,
扩大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骨干水利工程的建成,为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实施
大规模土地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
六、棉花商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为提高棉花生产能力,山东省无棣、乐陵、广饶三个县的9个乡(镇)
被列为国家立项的棉花基地开发项目区。1991年,广饶县5万亩开荒植棉基地
开始建设, 项目建设延续到1992年,涉及花官、陈官两个乡(镇),总投资
125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投资575万元,市配套资金50万元,县配套资金375
万元,县以下自筹资金250万元。共开挖修筑渠排508条,长222.5公里。建石
结构各级建筑物765座;建良种基地1处,3000亩;晒场800平方米;仓库250平
方米;完善配套2处乡(镇)农技服务站,购小型种子加工设备8台,化验仪
器35台(件);整地改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各5万亩;新建农田林网5万
亩,植树27万株,沟渠路旁植树27万株;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25台,配套农
机具113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