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107&run=13

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濒临渤海,地势低洼,自然条件较差。历史上
虽然先后对小清河、支脉沟等河流进行治理,但境内排水仍主要依靠黄河故
道及决口流路冲刷成的溜沟,洪不能挡,涝不能排,旱不能浇,碱不能改,
广大群众兴水利、除水患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百
废待兴,党和人民政府把“除水害、兴水利”提到突出位置。1952年6月,山
东省棉垦委员会决定建设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1956年3月29日,国家建设委
员会第56021168号文批准书,正式批准《山东省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初步设
计》方案,并将其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之一。从此,以打渔张
工程建设为标志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展开。20世纪60年代末至70
年代初,境内掀起了以河道开挖治理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先后建
成广利河、溢洪河、沾利河、马新河、永丰河、淄河、预备河等骨干河道25
条。虽然工程建设标准低,存在流路土质松散,但对防洪排涝和改碱起了很
大的作用,构筑起境内大的排水框架。
东营市成立后,特别是1988年大规模实施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黄河三
角洲农业开发、国家计委农业综合开发试验项目之后,实行国家、集体、群
众、地方和油田五种力量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冬季都投入近亿元的资金,以
县(区)或乡(镇)为单位,组织15~20万民工,实施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
建设,建成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形成固定资产超过6亿元,对全市工农业生
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世纪90年代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人工为主,大打农田水利“人民
战争”。每逢会战,人山人海,彩旗飘扬,蔚为壮观。90年代后,逐步采取
人机结合,以机为主的施工方式,机械修“框架”,人工上水平,机械施工
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坚持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
认真抓好田间水利配套工程建设的路域开发,重点改善灌排条件,实现“沟、
渠、路、林、涵、闸”六配套,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
能浇、涝能排、碱能改,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农田。至2002年底,全市
累计投入资金24.16亿元,投入工日35507.6万个,新建、修复、配套水利工程
163126处,完成土石方100432.2万立方米,改造中低产田12.01万公顷,治理盐
碱地6.85万公顷,建设旱涝保收农田6.74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