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高祖六年——1990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1&rec=11&run=13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置广饶县,属齐郡。故城址在今城北12.5公里的花官乡草桥村,城墙系
人工土筑,底宽约5米;城池宽约18米。
东汉建武六年(30年)
撤广饶县,其地划入利县。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
废利县,复置广饶县,属青州齐国。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
移千乘于广饶故城,即今县治,县名改为千乘,旧城垣系土筑。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
千乘知县黄铎创修县学,建学宫。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
千乘县建成关帝庙大殿, 全木结构,高10.39米,东西阔12.63米,进深
10.75米,月台高1.12米,硬背、歇山、单檐、雕甍,座北朝南正殿3间。
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
千乘县改称乐安县,属益都府。
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
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隶属山东省东路滨州,县城在今利津镇。故城周
围七里十八步,筑土为之;建有门楼四座;东曰观澜,西曰朝京,南曰迎薰,
北曰镇海,城初甚卑薄。
明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年(1369~1412年)
先后有多批移民从山西洪洞县和河北直隶枣强县迁来乐安和利津垦荒种
地。从此,域内大量村庄逐步形成。
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
利津知县韩士明修城池,独修城北一面,其他知县修城三面。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
乐安知县马亮加筑县城后,“城围九里有三十步,高二丈五尺。门四:
东曰东作,南曰阜财,西曰西成,北曰通济。池广二丈,深一丈”。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
乐安县城补筑。
利津县丞魏彦昭增修城垣,高一丈五尺,厚九尺。
明嘉、隆年间(1522~1572年)
重修乐安县城,城门更名。东曰镇海,南曰通济,西曰瞻岳,北曰望京。
黄河水泛滥,利津县城垣屡坏。知县杨启芳、贾光大相继重修,高二丈,
池深一丈,阔一丈五尺。
明万历元年(1573年)
利津知县周大年修瓮城四座,角楼四座,敌楼二十座,自后屡修屡颓。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
乐安知县王国翼改筑砖城。城周九里有奇,高二丈四尺,堞一千六百八
十九。四面城门依旧,上各建楼,下筑马道,外筑护城池,池深一丈,宽二
丈。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乐安县较大规模修建县城。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利津知县程士范,奉令重修县城,“易土以砖,并建城楼四座,又于东
南隅作护城石泊岸一座,长四十丈”。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乐安县城修建乐育书院(在现址信访局)。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
乐安县对县城进行大规模重修。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
由江苏、安徽等地部分移民迁来乐安县谋生,村镇渐增。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利津知县普恒重修城垣、城楼。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汛期,铁门关被黄河水淹没,码头迁至利津县城东关。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利津知县朱庆元重修城垣东、西、南三面。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利津知县吴士剑重修全城。
清宣统三年(1911年)
利津知县宁继光重修县城楼、城垣。
1914年
1月30日全国改定重复县名,乐安县复称广饶县。
1920年
广饶、利津设立劝业所,兼管城镇公用事业。
1922年
利津县劝业所改为实业局
1926年
广饶县劝业所改为实业局
是年,利津县最后一次修葺县城。
1928年
利津县实业局改为建设局,兼管城镇建设与管理。
是年,利津县城驻鹤楼改建中山亭。
1929年
广饶县实业局改称建设局。
1931年
广饶县城最后一次修葺。
1933年
广饶、利津建设局改称县政府第四科。具体负责全县的土地、道路、桥
梁、工程等。
1935年
黄河在鄄城决口, 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组织鄄城、 嘉祥、 巨野等10余县
4200灾民迁入利津境域垦荒。每200人编为一个组。今垦利八大组,一村、二
村等村庄由此产生。
1938年
日军侵占利津县城,城垣和其它建筑遭严重破坏。
1941年
9月垦区建设委员会建立。
1942年
1月垦区行政委员会建立,垦区建设委员会撤销。
1943年
4月22日奉清河区行政主任公署命令,垦利行政委员会改称垦利县政府。
驻地设在八大组(今永安镇)。
1945年
8月中共垦利县党政机关迁驻陈庄(今利津县陈庄镇)。
12月,在利津县中山亭旧址建烈士亭。
1946年
利津县城解放,废城垣拆除,砖石木料用于治黄防汛。
8~10月广饶、利津、垦利3县土地改革运动全面展开,至翌年1月,除没
收地主土地外,还没收地主房屋若干(详细数字无考)。除部分分给无房农
户外,大都归政府机关使用。
10月北海银行渤海分行用柴油机带动发电机在利津县城主要街道安设路
灯。境域历史上首次出现电灯照明。
1948年
2月黄河凌汛严重,利津县城东关河水漫溢,房屋倒塌,城区告急。山
东省河务局副局长钱正英率爆破队来利津进行破冰试验,效果显著。
1949年
7月25日渤海区第四专员公署改为垦利专员公署,垦利县隶属渤海行政
区垦利专员公署领导。
9月垦利县安置移民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月内就安置移民5569户。
1950年
5月渤海区撤销,垦利专署改为惠民专署。广饶、利津、垦利3县归惠民
专署管辖。
冬土地改革工作相继结束,展开确定地权,颁发土地证,房屋确权证工
作。至1951年结束。
是年利津、垦利两县安置东平、梁山、长清、平阴、青岛、济南等地移
民1.7万人。
1951年
3月广蒲沟,广利河及其附属排水沟的疏浚工程竣工。共完成土方120万
立方米。
1952年
利津县成立房产管理委员会,隶属民政局。
6月垦利县成立房地产审查委员会。
1953年
利津县房屋租金开始征收实物。办法是:根据房屋质量、位置分为5等,
每月每间一等征收小米15斤,二等征收小米12斤,三等征收小米10斤,四等
征收小米8斤,五等征收小米5斤。
1954年
8月12日垦利县连降大暴雨,全县倒塌房屋6781间。
1955年
1月29日午夜利津五庄决口,利津、沾化、滨县366个村庄被淹,房屋倒
塌,人畜死亡,损失惨重。
1956年
3月垦利县建制撤销。黄河以西新台、丰国、罗镇、集贤4个区划归利津
县,黄河以东民丰、永安、张新、建林4区划归广饶县。同时,利津的二、
四两区划归广饶县。
1957年
利津县铁门关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改为县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
10月惠民专署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利津县建制撤销,辖区并入沾
化县。
是年广饶县设立房产管理委员会,主管建设、公房修膳和收费事宜。
是年境内东北部安置梁山等县移民5200余人。
1959年
12月垦利广播站用涡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供有线广播及部分单位照明
用电,此为垦利县机关用电之始。
1960年
1~3月地质部中原物探大队地震2队在东营地区发现东营等4个构造圈闭。
6月垦利县机关与渤海农垦局合署办公。
1961年
4月16日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处32120钻井队在广饶县东营村(今属
东营区)打出华北地区第一口油井——华8井,经测试,获日产8.1吨工业油
流。是为胜利油田的发现井。
10月利津县建制恢复,沾化、利津两县分设。
是年垦利县在孤岛地区安置广饶县史口、 北辛店、 郝家等乡移民,至
1962年共安置2024户,9190人,并组建新安公社。
1962年
为方便对外交通,开辟垦利通往南辛店的公路,当时叫辛垦路,以碎砖
铺成。
1963年
7月25日华东石油勘探局机关由上海迁址东营村。
9月14日石油工业部决定,华东石油勘探局东营办事处使用第二厂名—
—广饶农场,对外代号“九二三厂”。
12月7日东营—淄博市辛店公路竣工。是为境内最早的沥青公路(西城
原泰安路为该路一段)。
1964年
3月6日石油工业部决定成立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指挥机关设在
东营,对外代号暂用“九二三厂”,取消“广饶农场”名称。
是年基地开始使用天然气。
是年油田职工开始自己动手建简易住房“干打垒”。
1965年
2月18日在垦利县胜利村打出的坨一井,日产原油1134吨,这是胜利油田
第一口千吨井,也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井,后“胜利油田”之名由
此而得。
3月5日为服务油田开发建设,中共惠民地委东营工作委员会和惠民专署
东营办事处建立,至1967年2月停止办公。
11月九二三厂购进第一辆依克鲁斯客车,并投入运行。
同月东营至辛店公路84.1公里路段提高技术标准改建竣工。
1966年
2月九二三厂运输指挥部成立,油田交通开始正规运行。
12月31日九二三厂第一口气井宁3井投产,日产气7500立方米。
1967年
建成基地第一座大楼—气象观察楼。
1968年
12月九二三厂建成第一座净化站——东营净化站,日供净化水5.5万立方
米。
是年建设广利桥。该桥位于西二路(原胜华路)中段,是基地建设的第
一座双拱桥。1996年投资扩建新桥。
是年垦利县安置东平湖移民1316户,6948人。
1969年
7月18日渤海湾发生里氏7.4级地震,房屋倒塌甚多;黄河大堤及部分地
段出现裂缝,有水洞冒黑水。
10月北京石油学院迁至九二三厂所在地(东营市西城)更名为华东石油
学院。
是年利津城区东街、西街第一次拓宽改造工程开工。改造成柏油路。是
利津县城第一条柏油路,也是东营境内较早的沥青路。
1970年
5月博(兴)东(营)铁路支线建成。
是年广饶县建筑社成立。
是年利津县烈士祠迁至西綦村。
1971年
6月11日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
12月恢复中共惠民地委东营工作委员会,至1982年11月撤销。
是年利津县在利二路中段路北修建大礼堂, 由利津县建筑社承建, 于
1972年竣工,整个工程由3个工程队完成。当时有民谣“桓台墙基利津墙,请
来惠民上大梁”。
1972年
1月张店—东营铁路正式通车。
8月惠民地区行署恢复东营办事处,至1982年8月撤销。
是年利津县烈士陵园竣工,该工程占地24亩,建筑面积1495平方米。
1973年
利津县建筑社工人崔友峰、吕洪祥自行设计制造了自动打夯机,扈景选
制造电刨机。
1974年
8月27日胜利油田东营发电厂213万千瓦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投产发电。
9月6日胜利油田第一座污水处理站临盘污水处理站建成投产。
是年利津县建筑社工人吕洪祥改装了打夯机,自制了搅拌机、卷扬机、
麻刀机,提高了工作效率。
1975年
4月广饶县基本建设局成立。
10月利津县基本建设局成立。
11月25日垦利县基本建设局成立。
是年基地建成砖混结构的胜利会场,取代了“竹板礼堂”。
1976年
2月东营至辛店输气管道建成投产。
11月胜利油田建筑工程指挥部工程二队负责施工的油田第一条海堤工程
桩西五号桩圈闭堤竣工。
是年广饶县造纸厂(山东华泰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建成投产。
1977年
1月23日垦利县百货公司百货楼建成开业。这是垦利县城第一幢楼房建
筑。
是年利津县基本建设局并入县计委。
1978年
3月恢复利津县基本建设局。
秋利津县筹建县自来水公司,开挖南关水库。1980年7月1日建成投入使
用。
12月广饶县电影院建成营业。
1979年
4月16日境内第一座大型平原水库——辛安水库动工兴建。设计库容2000
万立方米。1982年4月竣工。
是年建成益都水源地,以补充东营净化站的供水。
1980年
6月28日垦利县城至永安沥青高速公路改造工程竣工。这是贯穿县城内
的第一条沥青路。
是年石油大学建成荟萃园,是基地建设最早的公园。
1981年
9月惠民地区文物普查队在利津县明集公社北望参村西北部,发现战国
时期古窑群遗址。
1982年
5月垦利县炼油厂迁址改建工程完成,并试车成功。这是垦利县基本建
设局成立以来参与的第一项大型基建工程。
10月广南水库动工兴建,设计库容1.14亿立方米,1986年建成蓄水。该
水库时为全国最大的滨海平原水库。后扩建为“天鹅湖公园”。
11月10日国务院以(82)国函字249号文批准设立东营市。分设东营区、
河口区、牛庄区;惠民地区的利津、垦利两县划归东营市领导。
是年完成基地和各二级单位的建设规划,并按照规划改造旧址,建设新
城。
是年辛安水厂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河口水厂建成投产,
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
1983年
1月11日东营市筹备小组在济南成立。
6月24日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原则同意东营市筹备小组所报机构设置
方案。其中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列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7月中共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确定,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为发展全省
国民经济的一个战略重点,要求“七五”期间将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山东的
能源、化工基地和农、牧、渔业基地。
8月30日国务院以(83)国函字175号文批准将惠民地区的广饶县划归东
营市管辖。至此,东营市辖广饶县、利津县、垦利县、东营区、河口区、牛
庄区。
9月胜利油田管理局供水公司成立。
10月15日东营市成立庆祝大会在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胜利会场举行,市
和油田近两千人参加了大会。会后,举行了挂牌仪式。
10月从胜利油田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抽调干部3人进行机构组建,褚
金平、张家骏任东营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
11月东营市政府增设机构,成立东营市市政建设局。
同月黄河入海口处的垦东水库破土动工。 水库占地2.8万亩, 蓄水能力
3000万立方米,1985年春竣工。
12月7日国务院委员康世恩在胜利宾馆听取省规划组关于开发黄河三角
洲的设想汇报后,作了重要指示。他说,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必须带有强烈的
石油味道,要分期实施。石油矿区的城镇建设要搞小城镇,注意搞好绿化和
生活福利设施。
28日山东省政府二十六次常务会议批准东营市东城选址意见。
1984年
1月12日东营、牛庄两区成立。
是年初市政府和油田指挥部根据省政府指示,组织专业班子,开始编制
《东营市东城总体规划》。1985年上半年《规划》编制完成,经市人大审议
通过后报省政府。同年7月21日,省政府以(1985)鲁政函131号文批复该计
划。
2月20日东营市人民政府招待所小区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34792平方米,
1985年12月竣工。
5月7日山东省副省长马世忠率领省经委、计委、建委等部门负责人来东
营落实黄河三角洲国土规划中的有关问题。
5月利津县制定《县城建设总体规划》。
6月5日仙河镇(时称孤岛新镇)动工兴建。规划占地525公顷,建筑面积
90万平方米,人口规模6万人,1985年9月30日一期工程完成,总投资5020万
元,900多户迁入新居。
7月上旬东营、牛庄两区进行撤社建乡工作。
7月广饶、利津、垦利基本建设局分别与县环境保护办公室合并,分别
成立广饶、利津、垦利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
9月东营市政府批准成立环境保护局,东营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
更名为东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9月撤社建乡结束,东营市共有45个乡、12个镇、1775个行政村。
10月8日东营市两条主要干线公路:机广路(油田机修厂至广利镇)和
郝纯路(垦利郝家至博兴纯化)破土动工。机广路翌年10月26日竣工通车,
郝纯路1986年9月29日竣工通车。设计路面宽分别为42米和12米。两项工程分
别由支援油田建设的55219部队和54580部队承担。
是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广饶县实施县城总体规划。
1985年
1月12日东营市确定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饶县傅家遗址(属大
汶口文化),五村遗址(属大汶口文化),钟家遗址(属龙山文化),柏寝
台(春秋时期),利津县前王古墓(元代)。
2月27日市地名委员会发出通知,对正在兴建的大桥、港口、飞机场和
东、西城主要街道马路进行命名。新建的黄河大桥命名为“胜利黄河大桥”;
新建的海港命名为“黄河海港”;新建的民航机场命名为“东营机场”。东、
西城的主要街道马路也分别命名。
2月褚金平任东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
3月15日广北水库破土动工,1988年建成,蓄水量为3000万立方米。
5月利津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更名为利津县城乡建设委员会。
5月胜利油田通讯大楼开工建设,1987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大楼建筑面
积8300平方米,主体10层。
7月2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对《关于东营市东城总体规划方案的报告》作
了批复。
9月29日胜利油田隆重举行东营机场建成典礼。该机场是全国第一个企
业自备机场。机场东距渤海15公里,北到黄河20公里,占地200万平方米。
11月25日胜利油田举行黄河海港奠基典礼。国务委员康世恩出席了奠基
典礼并为奠基石揭了彩。奠基石上雕刻着彭真委员长亲笔题词命名的“黄河
海港”四个大字。康世恩国务委员与油田党委会战指挥部、北海舰队的领导
一起为奠基石培土。
11月中共东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成立,褚金平任党组书记。
12月28日胜利油田、东营市举行胜利黄河大桥奠基典礼。国务委员康世
恩出席典礼并为奠基石揭彩;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楚图南教授为大桥书写
了桥名。1987年9月30日大桥建成通车。
12月31日全市房屋普查开始。普查范围包括全市所辖的东营区、河口区、
牛庄区(后并入东营区)、广饶县、利津县、垦利县;普查内容包括近期规
划范围内的所有房屋。
1986年
1月1日东营市建成第一条商业街—商河路商业街。商业街拥有店铺800间,
集35个行业,437家商业网点,当天接待顾客4万人,成交额10余万元。
1月24日市政府召开第一次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会议,研究如何搞好村镇
规划建设的问题,副市长李启万在会上讲话。
6月1日东营市棉纺织厂开工建设。一期工程1987年9月建成投产,1989年
5月达到工程设计规模;二期工程1990年10月建成投产。
10月1日东营区辛店镇建成第一家乡镇影剧院—东营影剧院;同日,东
营市百货大楼和轻工产品展销楼落成开业。
12月24~25日市政府召开第一次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会议,研究如何搞好
村镇规划建设问题,副市长李启万出席会议并讲话,广饶县政府、牛庄区龙
居乡、广饶县石村乡作了典型发言。
是年基地开始建设罐装液化石油气站。
1987年
1月10日东营长途汽车站建成,并开始营运。
2月26日孤东水库开始蓄水。孤东水库是油田投资2300万元修建的,位于
孤岛一棵树西北侧。共动用土方180万立方米,石料8万立方米。占地面积3平
方公里。蓄水量为1300万立方米。该水库的建成,对孤东、垦东油田的开发
建设和这一地区以及仙河镇的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起到一定保证作用。
3月28日东城建设第一期工程——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办公楼及宾馆、
住宅等40项单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
4月1日胜利油田自建的发电量为10万千瓦的现代化电厂——孤北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热发电厂,在东营市河口区滨海地区举行奠基仪式。电厂占地
26.67万平方米,整个工程由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研究院设计,主厂房内安装
着由英国约翰布朗公司提供的机组和有关设施,总投资约3亿元。1990年建成
投产。
4月18日东营市西城泰山路展宽改造工程动工。这项工程南起五干(渠),
北至粮局南大桥,全线长51.7公里,展宽后的路面宽为43.38米。路两侧的露
天排水沟改为混凝土暗排水沟。整个工程投资为750万元。1987年12月19日完
工交付使用。
4月1~20日设计院王兴伟作为山东省建筑工人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历
时82天,在全省巡回报告68场。
5月20日由国家批准的胜利油田“七五”建设重点工程——胜利油田稠
油处理厂破土动工。该厂坐落在牛庄区史口镇附近,占地100万平方米,投
资1.8亿元。投产后,主要生产液化气、建筑沥青、高速公路沥青和硫黄。全
部工程包括炼油、铁路专用线、矿区和外部系统四大部分。
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东营区、牛庄区合并为东营区。7月29日合并工
作全部结束。
8月东营宾馆开工建设,建筑面积5630平方米。
10月4日胜利油田在西城泰山路两侧建成长途客运中心。
10月4日比利时王国第二批专家小组一行三人来东营市进行为时一周的
合作工作。 在东营期间, 比利时建筑学家RAVESTLJN、 植物学家
VARTINTANGHE、土壤学家JACQUESHERBAUTS,分别就东营市东城1~6村
详细规划和单位设计问题、环保问题、黄河三角洲的土壤改良问题,与东营
市的同行们进行研究,并作了专题学术讲座;专家们还参观了黄河胜利大桥、
广南水库、广利港码头、东城施工现场。
10月15日东营市举行东王公路通车典礼。全国人大常委孙敬文,石油部
副部长李敬,山东省副省长李晔,东营市、胜利油田和东营市军分区以及有
关方面的领导人参加了典礼。
11月1日调整命名市区街巷。共命名66条路、66条街巷。
12月25日东营市境内房屋确权发证结束。市房产管理处向市直各部门、
中央、省和外地驻东营单位签发房屋产权证书848本,建筑面积5752670平方
米。
12月27日东营市供销商场建成开业。商场位于济南路中段,是供销社在
中心城建设的第一家大型商场。
是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东营市委托,承担了东营市城市发展战
略研究工作。1988年完成。
1988年
8月东营宾馆竣工,8月18日正式开业。
10月东营市商业大厦开工建设,1990年6月竣工,9月15日开业。后经二
期扩建,总建筑面积41650平方米,总投资3524万元,框架结构,主楼5层,
局部7层,楼高45米,占地面积5686平方米。
11月胜利发电厂开工建设, 一期工程两台机组分别于1992年7月17日和
1993年7月15日投入发电,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
11月30日全市野外文物普查工作结束。域内查出古遗址88处,古墓葬10
处,古建筑44处,石刻造像93处,革命史迹3处,其他4处。
12月东营黄河影院竣工交付使用。
是年孤东水厂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
是年广饶县花官乡、大码头乡、石村乡开始编制总体规划。这是东营市
首次编制乡镇规划。
1989年
1月东营市公共交通汽车公司成立,属东营市交通局管理。有职工18人,
8部通勤客车,主要任务是接送上下班职工。
4月21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办公楼及宾馆、住宅等40项单项工程竣工
交付使用。
12月23日东营市市政管理局成立,刘维臣、侯茂岭、任思坤任副局长。
是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东营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完成。
是年东营市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第一轮《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
市建委参与该规划工作。1989年5月13日该规划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报省政
府审批。1991年8月12日,省政府以(1991)鲁政函88号文批复,原则同意该
规划。
1990年
4月胜利油田稠油厂一期工程竣工,9月投入生产。
7月刘维臣任东营市市政管理局局长。
8月30日广饶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更名为广饶县城乡建设委员会。
9月20日全市齐鲁杯城市“三上”活动工作会议召开,李吉祥副市长到
会并讲话。
11月25日广北港建成并投入使用。该港可停靠800~1000吨级泊位,年吞
吐量为10万吨。
12月21日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黄河三角洲市级自然保护区”。
是年孤岛水厂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