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常见传染病控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0&rec=16&run=13

霍乱 1984年,东营市卫生防疫站开展霍乱检索工作,重点监测腹泻病人、
重点水源、食品和水产品。
1984年,垦利县卫生防疫站对垦利县13个检疫监测点检测各类标本1867
份,其中粪便标本1759份、水96 份、苍蝇12只,未检出霍乱弧菌,全县登记
腹泻病人2081人,作SPA快诊1358份,其中细菌培养527份,占快诊人数的38
%以上。
1988年,垦利县卫生防疫站在1号水源2号水库检出霍乱弧菌,山东省卫
生防疫站鉴定为小川型(17L),全年监测水样481份。
1988年5月18日,胜利油田卫生防疫站在民丰水源2号水库检查出稻叶型
埃尔托孤菌,非0-1 群1株当日电话报告山东省卫生防疫站,严格检查疫水周
围区域,加强垃圾粪便管理,粪检8人次,预防性服药124人,对疫水连续3次
采样18份均阴性。
1989年6月,胜利油田卫生防疫站在孤东水库水样中检出霍乱孤菌,东营
市卫生防疫站协同胜利油田卫生防疫站沿水渠30公里检查水道卫生状况,通
知周围群众严禁在水渠和库区洗浴和捕捞,胜利油田卫生防疫站开展水源管
理人员SPA检查45人次,预防性服药95人次,其后对水源连续采水3次18份样
品检索霍乱弧菌,均阴性后疫情解除。
1990年,垦利县卫生防疫站设4个点开展常规水源监测,采水样153份,
外环境中蔬菜、食品38份,粪便76 份,6个乡镇做SPA快诊69份,均未检出
霍乱弧菌;7月发生涝灾; 在垦利县4 个乡镇设8个生活饮用水监测点,采水3
次58份,均未检出霍乱孤菌,但细菌总数、大肠菌值均超标几十倍,严重者
超标达百倍以上。
1992年6月,胜利油田卫生防疫站对民丰水源监测,其中2份水样霍乱孤
菌培养阳性,疫水确定后立即组织预防性服药70人次,采便SPA快速诊断36
人次,连续水样监测未见阳性,水源重新启用;同时胜利油田卫生防疫站对
疫区加强水源管理和消毒处理,要求出厂水含氯量不得小于0.5 毫克/升。
1992年7月16日,垦利县卫生防站在1号水源2号水库检出小川型霍乱弧菌
1株,山东省卫生防疫站鉴定为非流行株。
1993年,东营市卫生防疫站执行《山东省腹泻病门诊工作规程》,将全
市肠道门诊改名为腹泻病门诊,规范腹泻病管理。
1993年5月28日,垦利县卫生防疫站在高盖村水库检出小川型霍乱弧菌1
株,7月6日在1号水源2号水库检出稻叶型霍乱弧菌1株,山东省卫生防疫站鉴
定均为非流行株。
1994年9月12日,河口区仙河镇发生1例外源性霍乱病人,治愈,病人为胜
利油田雇用的护海堤临时工人,男,34岁;疫情发生后立即组织抢救,严格
消毒其所有经过的地带及所有接触物,胜利油田卫生防疫站抢救小分队,在
疫区奋战5个日夜,开展预防服药707人次,粪便SPA快诊114人次,投放84消
毒液75公斤,优氯净110公斤,碘氟90瓶,敌敌畏300瓶,速灭光40瓶,消杀
总面积49549平方米,处理疫点4个,疫情得到控制,无二代病人,1994年度
河口区第2例病人发生。
1995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东营市发生霍乱流行,波及河口区、垦利县、
东营区、广饶县,历时20余天,发现霍乱病人23例,健康带菌者1例,均为小
川型,无死亡病例。
1995年8月17日,河口区发现首例霍乱病人。首例病人李秀娟,女,28
岁,系胜利油田固井一公司职工食堂职工,经SPA和血清凝集检查及流行病
学确诊为霍乱,胜利油田卫生防疫站小分队进驻疫区,处理疫点19 处,开
展流行病学调查24次,密切接触者粪检199人次,全民预防性服药4万人次,
耗用广谱杀菌药物70万片,投入84洗消剂200瓶,优氯净50公斤,敌敌畏200
瓶,高效杀虫剂80瓶,外环境消毒24万平方米,同时处理农贸市场污水3
处,其中2份培养出霍乱孤菌,为此开展三管一灭为主要内容的卫生整顿活
动,取缔无证摊贩和即食凉皮等冷食品的销售。至25日,河口城区先后发生
13例霍乱病人,霍乱在河口城区暴发流行,河口区成立以分管区长为组长的
河口区防疫医疗领导小组,在进出河口城区的三个交通路口设立消毒隔离带,
查封冷饮、海( 水) 产品、街头直接入口食品,开展公共场所、饮食服务行
业消毒和灭蝇,对病人生活工作、学习接触过的疫点,开展密切接触者预防
服药,加强水源粪便检测,漂白粉消毒污染物和坑塘水,停业整顿生熟不分、
室内有苍蝇的饮食单位,霍乱在河口区得到控制,除在河口城区局部暴发,
没有波及其他乡镇。
1995年8月20日,广饶县丁庄镇王道村报告1例霍乱病人,病人为渔民,
属于传入性病例,划定疫区,消毒疫区内可疑水源,禁止大型集会,粪检疫
区内腹泻病人,严格隔离治疗病人彻底清理病家及周围环境,密切接触者连
续粪检3次及口服砒哌酸、新诺明,加强医院腹泻病门诊管理,未发生二代
病人。
1995年8月22日,垦利县霍乱流行,该次流行首例病人胡建永,男,23岁,
老叁零饭店店主,同日被确诊;8月25日,新安村病人袁义光被确诊,相继
发病6人;11月份,郝家镇北张村郭氏,69岁,为垦利县此次霍乱流行的最后
1例病人,全县总计发病7例。8月23日,垦利县政府建立隔离消毒带,限制重
点人群流动,监测水源点,取缔垦利县城所有街头早点摊点,关闭卫生条件
不合格的大小饭店、餐馆107家, 严格隔离治疗病人,开展密切接触者及周
围人群预防服药15655人次,未发生第二代病人,未检出霍乱带菌者。
1996年,东营市卫生防疫站重点抓饮水消毒,疫源检索,开展预防服药
工作,疫源检索腹泻病人4977人,粪检4073份,粪检率81.8%,水检907份,
食品检索327份,外环境205份,没有检出霍乱弧菌巩固了霍乱防治成果。
1997年,东营市遭受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和11号风暴潮袭击,同年9月东
营区发生2例霍乱病人,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没发生二代病例。
1998年9月,全市相继发生霍乱病例6人,带菌1例;东营市卫生防疫站落
实“三管一灭”综合性防治措施,全市疫源检索水样70份,可疑食品50份,
粪便745份,实现市领导提出的不出现二代病人目标。
1999年,东营市报告霍乱1例,东营市卫生防疫站举办霍乱防治培训班和
O157:H7型大肠杆菌出血性肠炎培训班,全市检索3309份,其中食品90份,饮
用水637份,粪检2379份;用药1100公斤,蚊蝇消杀面积24万平方米;开展参
加抗洪抢险的73名东营籍的退役官兵血吸虫病检查。
2000年,东营市无霍乱病人。
2001年,东营市霍乱2例,散发,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2002年,东营市卫生防疫站成立霍乱防治机动队,做到人员、药品、器
械、物资、责任落实,实行24小时值班,确保信息畅通,加强腹泻门诊管理,
加强疫源检索和流动人员管理,全市检索1100份,没有霍乱病例发生。
2003年,东营市无霍乱病例发生。
病毒性肝炎 1984年,东营市卫生防疫站重点防治病毒性肝炎,每年检查肝
病防治和医院隔离消毒工作,垦利县卫生防疫站通过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
健康查体,查出乙肝表现抗原阳性而无临床症状及肝功改变者72人,选择其
中60人,在肝俞、肾俞两穴位交替注射出血热疫苗,治疗60天,80%的人血
清滴度有不同程度下降。
1984年至1985年,东营市肝炎的发病处于较低水平,病例主要集中于广
饶县。
1985年8月,垦利县下镇乡四合村15岁以下儿童甲肝流行,100名儿童发
病8人,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流行;12月,垦利县卫生防疫站对宁海乡、胜利
乡2处卫生院,抽查医疗器械44件,作乙肝病毒监测调查,结果全部阴性。
1986年,东营市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出现一次小高峰,报告肝炎病例1824
例,发病率为126.56/10万,病例主要集中于东营区,报告810例,占总发病
的44.1%。同年7月, 河口区四扣乡八吕村肝炎暴发流行,垦利县报告肝炎
531例,10月,垦利县董集乡秦家村甲型肝炎暴发,相继发病35例,垦利县卫
生防疫站组织防治小组开展综合防治工作,控制疫情。
1987年至1988年, 东营市病毒性肝炎发病处于较低水平,报告发病749
例和650例,发病率分别为50.74/10万和43.32/10万;1988年3月,东营看守所
在押犯人发生肝炎疫情,胜利油田卫生防疫站对92 名在押犯人进行微量肝
功检查,10 人阳性,经对其现场消毒、隔离、服药等工作,疫情得到控制。
1989年,东营市遭受洪涝灾害,肝炎发病3161例,发病率205.25/10万,
达到肝炎发病的高峰。
1990年,垦利县肝炎疫情开始分型报告,全年发生甲肝386 例,乙肝51
例,疫情比上年上升27.8%,在9处暴发点中,除1处为春季外,其余8处均为
秋季暴发。
1990年,东营市肝炎发病出现第2个高峰期;河口区洪涝灾害期间,义和
镇的宝一、五二村,六合乡的薄家咀村及三联小学发生肝炎暴发。
1991年8月,河口区四扣乡的长青村发生肝炎暴发,同年新户乡兴和村发
生肝炎流行,同时太平乡的西华村发生暴发。
1991年,胜利油田卫生防疫站开展胜利油田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
学研究,胜利油田正常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6.8%,乙肝表面抗原抗体
阳性率4.2%,抗体阳性率39.2%,总阳性率58.2%。
1992年,广饶县开始在易感人群中普遍注射甲、乙肝疫苗,病毒性肝炎
发病率开始逐年下降,9月,河口区太平乡建设村发生肝炎暴发。
1993年,垦利县有3处肝炎暴发点,有董集乡刘家村、宁海乡海西村和苏
家村,注射丙种球蛋白当作重要预防措施,当年注射9000多支,7月,河口区
太平乡北楼村发生肝炎暴发。
1994年,东营市肝炎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发病又恢复到高峰期前的水平,
发病776例,发病率为48.12/10万。
1995年,东营市肝炎发病576例,发病率35.49/10万,广饶县病毒性肝炎
发病96人,发病率为20.79/10万。
1996年,东营市肝炎发病1060例,构成比为33.1%,发病率为65.5/10万,
与上年相比下降29.5%,病例多为甲肝、散发。1997年,东营市肝炎613例,
发病率36.90/10,比上年上升30.0%,死亡1例,散发。
1998年,东营市肝炎752例,发病率45.10/10万,比上年上升22.2%,散
发。
1999年,东营市肝炎854例,发病率50.8%,比上年上升12.7%,散发。
2000年,东营市肝炎904例,发病率51.03/10万,比上年上升了0.4%。
2001年,东营市肝炎865例,发病率48.77/10万,比去年下降了4.4%,无
暴发,甲肝明显上升,东营区接种甲肝疫苗2200人份。
2002年,东营市肝炎506例,比去年下降41.5%。
2003年,东营市肝炎605例,比去年上升19.8%,发病情况没有很大的变
化。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痢疾)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1984
年,东营市痢疾4769例,发病率350.35/10万,广饶县居住和饮水条件改善,
生活水平提高,个人卫生知识普及等,细菌性痢疾发病开始逐年下降。
1985年,东营市痢疾5046例,发病率为352.25/10万。
1986年至1989年东营市痢疾发病率略有下降,但年发病均在200.00/10万
以上;这是东营市第1个痢疾流行高峰年阶段。
1989年,垦利县报告痢疾病人498例,病死1人。
1990年,东营市痢疾发病率有所下降,报告发病2524例,发病率157.53/
10万,垦利县发生严重水灾,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但由于预防消毒措施
到位,痢疾报告404人,与1989年相比减少20%,与1983年相比,下降85.6%。
1991年,东营市痢疾2811例,发病率173.70/10万。
1991年l0月中旬, 胜利油田某学校发生1起食源性菌痢暴发,在10天内
发病154例。胜利油田卫生防疫站调查处理疫区疫点,采集病人大便和水样
监测,大便中查出福氏菌痢杆菌,检测证实该校内供水水源污染严重,大肠
菌群,细菌总数严重超标。采取预防投药、治疗病人和水源消毒等措施,疫
情得到控制,无二代病人发生。
1992年,东营市报告痢疾1848例,发病率为120.37/10 万。
1993年,东营市报告痢疾729例,发病率为45.38/10 万, 成为建市后痢
疾发病率最低的一年。
1994年,东营市痢疾1835例,发病率113.89/10 万。
1995年,东营市痢疾1578例,发病率97.24/10万,形成痢疾发病的低发
病期。
1996年,东营市报告痢疾2518例,发病率154.70/10万,比上年上升151.9
%,较多的区县是东营区。
1997年,东营市报告痢疾1544例,发病率92.9/10万,比上年下降40.0%。
1998年,东营市报告痢疾1408例,发病率84.45/10万,比上年下降9.1%。
1999年,东营市报告痢疾1749例,发病率104.09/10万,比上年上升23.3
%。
2000年,东营市报告痢疾1186例,发病率66.96/10万,比上年下降35.7%,
散发。
2001年,东营市报告痢疾1300例,发病率73.30/10万,比上年上升7.5%,
散发,比上年有所上升,各县区口服痢疾疫苗,加强痢疾控制。
2002年,东营市报告痢疾1149例,发病率73.30/10万,比上年下降11.6%,
散发。
2003年,东营市报告痢疾643例,发病率为44.0%,比上年下降了44.0%,
散发。
伤寒和副伤寒 1984年至1989年度,东营市伤寒发病基本波动在同一个水
平,分别发病41例、36例、34例、84例、70例、90例,发病率分别3.01/10万、
2.51/10万、20.34/10万、5.69/10万、4.67/10万和5.84/10万。
1990年至1995年,全市报告伤寒发病数分别为13例、2例、5例、8例、6
例、和8例,其发病率分别为0.81/10万、0.12/10万、0.30/10万、0.49/10万、
0.37/10万、和0.49/10万;东营市伤寒流行有明显的区域性,大部分集中在广
饶县和利津县境内;1990年至1991年,利津县卫生防疫站对重点人群注射伤
寒、副伤寒菌苗3880人。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主要由黑线姬鼠传播引
起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建市前,东营市无出血热病例报道。
1984年,全市报告出血热55例;发病率4.11/10万,其中广饶县报告51例,
占发病的92.7%,利津县报告4例,占发病的7.3%;1984年2月13日,广饶县
发生首例出血热病人,也是东营市首例出血热病人,病人为农民,男35岁。
6月2日,垦利县出现首例出血热病人,为垦利县新安乡油郭村郭乃亮,6月3
日入住垦利县新安医院治疗,临床表现典型,按出血热处理,6月19日,山
东省卫生防疫站确诊出血热,6月30日该病人治愈出院。同年东营市开展春
秋季突击性灭鼠活动,并对灭鼠前后鼠密度进行监测。
1985年,东营市报告出血热42例,发病率2.93/10万。广饶县卫生防疫站
与淄博市卫生防疫站合作监测鼠肺带毒情况。在广饶县9个自然村布鼠夹1782
只扑鼠326只,检出带毒鼠6只,带毒率1.9%,其中大家鼠带毒率3.2% 、小
家鼠0.7%、大苍鼠2.0%;广饶县组织室内灭鼠2次,野外灭鼠1 次,鼠密度
由36.5%下降到5.2%;1985年底,广饶县流行性出血热下降到20例。
同年,垦利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范围扩大到6个乡镇,病人增加到9人,
死亡2 人,永安病例最多为4例,散发;3月15日、5月20日至24日、9月12日
至22日,垦利县政府开展3 次灭鼠活动,家鼠密度由灭鼠前的14.5%降为灭
鼠后的0.8%,下降94.5% 。
1986年,东营市出血热发病最多,共报告226 例,发病率15.55/10万,
东营市卫生防疫站在全市范围进行鼠种、鼠带毒率调查。1986年,垦利县发
生流行性出血热7例,垦利镇1例,高盖乡4例、董集乡2例,死亡1例。
1987年,东营市出血热发病率处于低水平期,发病率平均在2.00/10万左
右。
1990年 ,东营市通过山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考核验收,实现无鼠
害市目标;该市在突击性灭鼠的同时,坚持经常性灭鼠,针对出血热发病特
点、采取重点和灶点灭鼠方案,使全市出血热发病率一直处在低水平,疫区
逐渐缩小。
1991年,东管市出血热病例大部分集中在广饶县,其它区县少有发病。
1995年,河口区发生流行性出血热1例,为河口区首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
1996年,全市全年报告出血热34例,与上年比下降5.6%,疫情散发,主
要分布广饶县境内,采取灭鼠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使疫情稳中有降。
1997年,东营市报告出血热76例,发病率4.58/10万,比上年上升1.4倍,
死亡1例,发病出现成倍增长势态,打破以往较为集中的局面,呈高度散发,
病区扩大;加强鼠密度监测,开展灶点灭鼠,接种出血热疫苗。
1999年,东营市报告出血热124例,发病率为3.45/10万,比上年上升41.4
%,死亡2例,主要集中在广饶县境内,散发。
2000年,东营市报告出血热90例,发病率5.08/10万,比上年下降31.2%,
接种出血热疫苗4800人份。
2001年,东营市报告出血热122例,发病率6.9%,比上年上升35.4%,散
发,集中在广饶县和利津县。
2002年,东营市报告出血热82例,比上年下降32.8%,疫情有所下降,
这与灭鼠和接种出血热疫苗防治措施有关。
2003年,东营市报告出血热41例,比上年下降50.0%,出血热发病呈逐
年下降趋势。
狂犬病 1984年,垦利县卫生防疫站注射狂犬疫苗,免疫密度达90%以上。
1985年,东营市建市后报告首例狂犬病病人,患者工人,女,30岁,当
年仅报告1例。
1985年,东营市执行《山东省家犬管理办法》,犬伤人员注射狂犬疫苗;
5月14日,垦利县政府办公室制订《关于加强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意见》,
垦利县卫生部门负责人用狂犬疫苗供应及病人处理;垦利县畜牧部门负责犬
用狂犬疫苗供应和家犬免疫;垦利县公安部门负责犬管理与灭犬,首次明确
垦利县城居民禁止养犬。
1986年至1987年,东营市无狂犬病病例报告;1986年1月16日,垦利县政
府制订《关于做好今春狂犬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垦利县乡机关一律捕杀养
犬,农村犬全部免疫,无免疫证视为野犬。
1987年至1995年,胜利油田报告狂犬病5例,死亡5例,系户外野犬咬伤,
只有1例注射过狂犬疫苗,且仅注射3支,未完成狂犬疫苗免疫过程;到1995
年底,胜利油田卫生防疫站,发售狂犬病疫苗11793人份,凡在胜利油田卫生
防疫站全程接种疫苗者无1例发病。
1988年,东营市狂犬病病例增加,全市报告狂犬病病人12例;广饶县发
病1例,为自1957年末以来的首例病人。
1989年,东营市狂犬病的发病达到高峰期,全市报告狂犬病人25例;由
东营市政府开展彻底性灭犬活动,灭犬3万余只;2月7日,垦利县郝家乡农
民赵峰是垦利县猫咬伤死亡的首例病人。
1990年,东营市狂犬病的发病率有所下降;垦利县发病1例;广饶县发生
狂犬病5例。
1991年,东营市发生狂犬病3例。
1992年,东营市发生狂犬病1例。
1993年5月,东营市卫生防疫站开展狂犬病抗体水平监测工作,监测1327
人,抗体阳性928人次,抗体阳转率69.9%;其中注射疫苗者1156人次,阳性
924人,阳转率79.9%;未注射狂犬疫苗者171人次,阳性4人次,阳转率2.3%;
全市报告狂犬病人3例,均为垦利县病人。
1994年至2003年,东营市无狂犬病例报告。
布鲁氏菌病建市时,已开展布鲁氏菌病控制。
1995年,东营市卫生防疫站开展常规监测布鲁氏菌病工作,达到稳定控
制区部颁标准;垦利县在3个监测点和新安乡13自然村调查重点人群234人,
血清学检查阴性;未开展畜间调查与检菌工作。
1996年至1999年,东营市无布鲁氏菌病例发生。
2000年,东营市报告布鲁氏菌病例1例,是从疫区来到东营市居住的外来
人员。
2001年,东营市无布鲁氏菌病例报告。
2002年,东营市报告布鲁氏菌病例5例,均为输入性的,其中利津县报告
3例,东营区报告2例,没有出现二代病例。
2003年,东营市报告布鲁氏菌病例3例,全部为广饶县报告,6月至7月,
患者是在屠宰羊或给奶牛接生时被感染,疫情发生后广饶县非常重视,采取
综合措施,控制疫情。
斑疹伤寒斑疹伤寒是一种虫媒传染性疾病,通过体虱传播。而地方性斑
疹伤寒是通过鼠虱传播,本病在生活贫困、居住条件较差、沐浴更衣少的地
区发病率较高。
建市前,东营市仅在广饶县发生。
建市后,东营市斑疹伤寒的发病已越来越少。到1987年,全市仅报告发
病32例,除垦利县发生的1例外,其余31例病例都发生于利津县境内。
1988年至1995年,东营市仅广饶县1991年发生斑疹伤寒1例。
1996年,全市报告斑疹伤寒28例,发病率1.72/10万,疫情全部集中在利
津县境内,主要是小学生和散居儿童。
1997年,东营市报告斑疹伤寒20例,发病率为1.20/10万。
1998年,东营市报告斑疹伤寒17例,发病率为1.02/10万,斑疹伤寒的发
病有下降的趋势。
1999年,东营市报告斑疹伤寒26例,发病率1.55/10万,疫情主要分布在
利津县,报告25例,垦利县1例。
2000年,东营市报告斑疹伤寒26例,集中在利津县。
2001年,东营市报告斑疹伤寒40例,发病率2.26/10万,集中在利津县,
时间在10月份以后。
2002年,东营市报告斑疹伤寒32例,集中在利津县,散发。
2003年,东营市报告斑疹伤寒11例。
流行性感冒 1984年,东营市报告流感发病9159人,发病率672.85/10万,
成为有记载以来发病年份最多的一年。
1985年,东营市流感发病率有所下降,全市报告流感发病3994人,发病
率278.81/10万;此后,流感在东营市一直处于低发病水平。
1986年,东营市报告流感发病278人,发病率15.69/10万。
1988年,东营市报告流感发病550人,发病率36.66/10万。
1989年,东营市报告流感发病213人,发病率13.83/10万。
1989年9月1日,东营市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该法将
法定传染病调整为甲、乙、丙3大类35种,将流行性感冒列为丙类传染病;
根据该法的要求,丙类传染病只在我国的丙类传染病监测区内报告,东营市
为非丙类传染病监测区,自1990年开始,东营市停止流感的报告和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