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农牧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89&run=13

第十章 农牧场

第一节 广北农场

位于东营市广饶县北部。场区分散在丁庄乡境域内,东至环渤海路,与广饶县盐
场为邻;南以小清河为界,与寿光市隔河相望;西至打渔张13支干渠;北与东营区接
壤。 辖3个分场、1个奶牛场、17个工副业企业和芦清沟、南河崖、东马楼、朴家庄4
个自然村。总面积80平方公里,总人口6800人,其中,职工2456人。1995年,实现社
会总产值7932万元。
广北农场始建于1950年, 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1952年,划归山东省农业厅。1
959年, 划归山东省渤海农垦局。1960年,广饶县赵嘴公社并入农场。1964年,渤海
农垦局撤销,隶属山东省农业厅。1966年,划归山东省惠民地区。1970年,改为济南
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1973年,兵团撤销,划归惠民地区。同年,场社分
开,恢复赵嘴人民公社。1978年,划归农垦系统。1983年,隶属东营市。1994年8月,
经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制,称东营市广北实业总公司,原场名继续保留使用。
广北农场以农业为基础产业。 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棉花。有耕地5.8万
亩,其中,粮豆种植面积和棉花种植面积各占一半。1995年,农业总产值3178万元,
粮食总产6425吨, 棉花总产1815吨。建场48年,累计生产粮食23.42万吨、棉花1815
0吨。 是东营市小麦、玉米、大豆良种供应基地、山东省优质棉出口创汇基地和良种
繁育基地。1957年,引进新西兰考力代羊,最多曾发展到1800只,1979年停止饲养。
1962年,与山东农学院联合,从国外引进苏纯血、苏高血、阿尔登等良种马与各地马
杂交组合培育渤海马, 1983年通过国家鉴定。大牲畜存栏最高年份曾达692头,后因
役畜市场需求变化导致以养马为主的大牲畜饲养逐步衰落。1958年,开始发展奶牛业。
至1995年,奶牛存栏226头,年产鲜奶275吨,产值80万元。猪存栏最高年份(1978年)
曾达2209头, 1980年后因亏损严重而数量锐减,至1982年仅养483头。建场之初即配
备了较现代化的农业机械, 并组织“群众服务队”为周边农村示范服务作业。199 5
年, 农机总动力9800千瓦,有各类型号拖拉机160台,农业生产过程综合机械化程度
75%。建场之初即开始营造农田防护林,60年代初,已初具规模,70年代为解决职工
住房砍伐了一部分树木。50年代末,开始建设果园,至70年代,面积最多达到2000亩,
果品年产最高达1250吨。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旱、涝、虫等灾害影响,至1979年,
果园全部毁灭。1990年,又新栽果树1200亩。1995年,全场林地总面积3500亩。建场
以来,共修建排灌渠道740条,全长1050公里,扬水站5处,各类涵闸90个。
广北农场建场之初,以农业生产为主。工副业主要根据农业生产和职工生活需要,
建设了一批加工服务性项目,如农机修理厂、面粉厂、食品厂等。60年代有所发展,
先后建设了油棉加工厂、糖厂(后调整下马)、砖瓦厂、木器厂等。1976年,由省投资
百万元建设养猪场和淀粉厂,因不适应农场条件先后下马。80年代以来,农场加快发
展工副业步伐,通过新建和改建企业,逐步形成七大产业体系:以油棉加工厂为龙头
的棉花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体系;以盐场为龙头的原盐生产、加工、销售体系;
以碳黑厂为龙头的落地油处理、销售体系;以乳品厂为龙头的奶牛饲养、饲料供应、
鲜奶收购、加工、销售体系;以建筑公司为龙头的建材生产、土建工程建设体系;以
机电公司为龙头的机械制修、安装工程体系;以粮贸公司为龙头的粮食收购、加工、
销售体系。1995年,工副业总产值4754万元,占全场社会总产值的60%。

第二节 渤海农场

位于东营市利津县境内,南抵黄河尾闾北岸,西接利津县罗镇乡,东连济南军区
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 北至河口区六合乡。农场总场辖4个分场和工贸、农业、资源
开发、畜禽养殖4个公司。总场与4个分场和劳动服务公司地域并不相连,一分场位于
总场西0.7公里,二分场位于总场东南9公里,三分场、四分场和劳动服务公司均位于
总场南面,距离分别为7公里、4公里和9公里。全场土地总面积31.56平方公里,
总人口2028人,其中,农场职工714人。1995年,社会总产值3105万元。
渤海农场源于原渤海区公安局劳动教育所。 该所成立于1948年,位于惠民城。1
950年, 渤海区撤销,该所与4个专区劳教所合并,称山东省公安厅第一劳教所。195
1年, 改称山东省第一劳动改造总队。1949年底,总队干部罗墨田率一部分人员到今
场场址一带垦荒建农场 (按当地冠名习惯,罗墨田是第一个在该地居住的人,因此即
以罗姓冠名称该地为“罗家屋子”)。1953年5月,对外称山东省地方国营渤海农场。
1954年,总队由惠民迁至今渤海农场场址。1956年和1962年,先后更队名为山东省第
一劳动改造管教队和山东省渤海劳动教养队,对外场名不变。1966年,并入黄河农场。
1970年, 实行军管, 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 1
975年, 划归惠民地区,称山东省惠民地区利津国营渤海农场。1983年10月,改称山
东省渤海劳动改造管教支队, 对外称山东省国营渤海农场。1987年4月,省劳改支队
撤销,移交东营市管理,称东营市渤海农场。1994年12月,经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改
制,称东营市渤海农垦实业总公司,为中一型农垦企业,原场名继续保留使用。
1975年前,由于区划变动较大,场区面积变化也较大,1952年,面积最小为15.7
平方公里, 1955年,面积最大为25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亦随之变化较大。1975年
后,场区面积稳定在31.56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由于土地盐渍化的影响仍有所减少,
由1975年的28030亩下降至1995年的13695亩。粮食生产初期是上升趋势,1949年,当
年开荒即生产粮食77.1吨, 1953年,生产粮食987.7吨,1958年生产粮食3809.3
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1991年,粮食总产最高为2886吨,1980年,粮食产量最
低为469.6吨,多年处在1000~2000吨水平。建场44年累计生产粮食60254.8吨。粮食
作物主要为小麦和大豆,占播种面积的80%以上。50年代和70年代,先后种植过水稻,
但面积较小; 1989年, 进行万亩稻田开发,至1991年,种植水稻7000亩,年产量达
1612吨; 1992年后, 由于黄河断流造成供水困难无法解决, 水稻种植面积锐减,1
995年,仅种植270亩,总产125吨。棉花生产也起伏较大,1956年,种植面积11940亩,
总产220.3吨; 70年代, 基本停止种植; 80年代,恢复种植;1983年,种植面积达
6085亩,总产164.3吨;1992年,种植3000亩,但由于虫灾严重,总产仅26吨;1993、
1994年停止种植;1995年,种植1307亩,总产73吨。
农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1970年,即拥有大型拖拉机25台、收割机12台、汽
车8部、其他大型农机具43台,农机总动力3712千瓦。1995年,农机总动力2995千瓦,
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98%、90%和64%。1994年,二分场机务队
改革经营体制,实行农机手和种田能手优化组合,承包土地,发挥了土地和机械的优
势, 1995年,人均收入1.5万元。这个“农机合一”模式得到中共东营市委和市政府
的肯定,在全市推广。
畜牧养殖业始于1952年, 至1959年,大牲畜年末存栏1232头、猪5174头、羊320
1只、 家禽6925只、蜜蜂159箱,年产肉、蛋124吨。1964年大海潮冲毁草场,使畜牧
业发展受挫。1970年后,机械化程度提高,役用大牲畜饲养减少。1976年,开始发展
养鹿, 至1985年,达到132只,后因效益低全部卖给军马场。1985、1988和1989年先
后新建养鸡场3处, 至1991年,饲养量达4.25万只,后因饲料涨价、鸡蛋价格低等原
因亏损严重,养殖规模缩小。1995年,大牲畜存栏502头、羊2243只、猪789头、家禽
9086只。 1985年,开始建设规范化养鱼场,至1995年,养殖水面780亩,主要养殖草
鱼、鲢鱼、鲤鱼、罗非鱼、甲鱼等,年产240吨。
渤海农场创建之初,主要以经营工副业为主。1949~1952年,先后创建具有铸造、
机械加工等能力的铁工厂,修复日伪时期报废的旧蒸汽发电机建起发电厂,每小时可
加工面粉1200公斤的面粉厂,拥有89台织机的纺织厂,日加工能力10吨的棉花轧花厂,
月产砖15万块的窑厂,并承担割苇子、修黄河河堤、土建等劳务。1952年,工副业产
值80万元。这期间工副业收益主要是解决犯人衣食住问题,在财政上减轻国家负担。
1953年起,随着场址的搬迁,生产经营的重点转移到农业方面。工副业生产规模缩小,
很多企业撤销,设备外调,仅保留一小部分工副业企业,主要为农业生产和职工生活
服务。 1964年,大海潮冲毁窑厂、盐场等,使工副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196 5年,
工副业产值仅2万元。1970~1975年,工副业产值一直处于10万元以下水平。1 976年
以来,工副业又有新发展,先后投资新建食品厂、饲料厂、工艺厂、奶豆粉厂、肉联
厂、 化工厂、木片厂、被服厂、窑场等,工副业产值1981年48.7万元,1995年941万
元。

第三节 黄河农场

位于东营市垦利县境内,北至黄河尾闾南岸,东临渤海莱州湾,南接畜禽良种场,
西连垦利县新安乡、建林乡。土地面积85平方公里,总人口3713人,其中,农场职工
1250人。 总场辖4个分场、1个科研站、15个工副业企业、4个畜牧业企业。1995年,
社会总产值3040万元。
黄河农场始建于1956年1月, 对外称山东省地方国营黄河农场,对内称山东省第
六劳改总队,县级编制,隶属省公安厅。1958年,实行“场社合一”,建立山东省第
一个县级人民公社孤岛人民公社,同时仍保留农场之名,隶属省农业厅。1960年1月,
取消孤岛人民公社建制, 场名不变,划归山东省渤海农垦局领导。1965年1月,农场
划归省公安厅。 1969年1月,接受安置城市知识青年5000人,由于大部分知青来自济
南市, 农场改名为济南市五七黄河农场,隶属济南市。1970年7月,组建为山东省生
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 农场全面实行军管。1975年1月,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农场划
归惠民地区,称山东省惠民地区国营黄河农场。1983年10月,划归东营市,更名为东
营市国营黄河农场。1994年,经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制,称东营市黄河农工商实业
总公司,为中一型农垦企业,原场名保留使用。
建场初期,农场经济主要由农业构成。由于国营农场具有资金、人才、物资等优
势,农场农业的起点高,发展快。1959年,农机总动力达到3158马力,有大、中型拖
拉机34台、 汽车7辆、机引农具及排灌机械近百台。1966年,基本建成灌溉、排水系
统。1973年,完成高压输变电工程,解决了全场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建场以来,国
家累计投资达3281万元。
黄河农场区划面积变动较大。1956年建场时,规划面积47万亩。此后先后划出部
分土地给济军生产基地、渤海农场、畜禽良种场,以及黄河改道造成隔河土地难以管
理而放弃部分土地,使场区面积逐步缩小。耕地面积亦随之逐步缩小,1965年7万亩,
1970年5.35万亩, 1975年4万余亩,1980年3.31万亩。80年代以来,土地盐渍化造成
部分耕地废弃, 1995年仅有耕地2.2万亩。1995年,农业总产值1466万元,其中,种
植业产值97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粮食总产最高年份(1965年) 曾达5100吨(区
划不同,不可比) ,1985年2114吨,1995年2600吨。粮食作物中,主要种植小麦、大
豆,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80%以上,产量占粮食总产的90%以上。60年代和90年代
初, 曾开发种植水稻,1991年种植面积达2万亩。所产大米被农业部命名为“黄河牌
优质大米”,闻名全国。1992年后,因黄河断流时间过长造成供水问题无法解决,水
稻停种。 棉花在建场初期至60年代是农场主要经济作物,年种植5000亩左右;196 5
年达7730亩, 总产163.8吨;70~80年代种植较少;90年代初种植面积增加,1991年
达5000亩;1992年后,由于虫灾严重棉花大幅度减产,种植面积减少;1995年,种植
1500亩,总产81吨。
有防护林3450亩, 用材林392亩。1956年,开始种植果树,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中期, 发展到果园千余亩,年产果品最高达300吨,至80年代初,因土壤盐渍化使果
树大部分枯死,1995年,全场仅有果园10亩。
1987~1988年, 投资206万元开发对虾养殖面积2440亩,年产虾40~60吨,1995
年, 产虾40吨,产值240万元。1976年,开始养鱼,1993年,开始养蟹,1995年,养
鱼养蟹面积1500亩, 年产量120吨。农场有草场5万多亩。1960年,已有鲁西黄牛220
0头、 奶牛20头、马500匹、猪1万头、羊1000只、鸡2万只、兔2000只、蜜蜂500箱。
1964年,农场遭受大海潮袭击,草场大面积盐渍化,畜牧生产下滑。此后20年间,畜
牧生产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 最差的年份仅有200余头牛和几百只羊。建市以来,畜
牧业生产有了新的转机。 1986年6月,中国与原联邦德国合作项目黄河奶牛场动工兴
建; 1987年,接收原联邦德国援助的黑白花怀孕奶牛100头和一批配套机械设备;19
88年,改良草场5万亩,种植“鲁牧一号”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以解决奶牛饲料问题;
至1995年, 共生产牛犊500余头,其中,母犊250头,产鲜奶1.75万吨,总产值220万
元。 1995年,畜牧业产值610万元,大牲畜存栏810头,其中,奶牛300头,黄牛50 0
头,羊2000只,猪200头,家禽5000只,蜜蜂50箱。
农场建设初期,工副业规模较小,主要是一些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修理业、
加工业。1970年,曾投资60万元建设糖厂,1977年,因原料不足停产。1984年,农场
有4家工副业企业, 年产值44万元。此后,先后组建食品厂、冷藏厂、化工厂、银粉
厂、石蜡厂、五金厂等企业,至1995年,已有15家企业,年产值1024万元。主要产品
有:牛奶及奶制品、畜禽肉制品、面粉、食用油、银粉、弹簧、化学助剂、石蜡、木
制家具等,并可承担土建、安装等劳务。

笫四节 南郊畜牧场

位于东营市东城南郊, 距市政府驻地4公里。东至老防潮坝,南抵五干渠,西连
东营区六户镇, 北濒广利河。场区面积7.2平方公里,总人口1300人,其中,职工51
7人。 总场下属13个单位,即石油化工厂、建筑安装公司、市政土方公司、家具厂、
白碳黑厂、劳保护品厂、供销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养狐场、蛋鸡场、楼外楼饭庄、
开源实业公司、农业公司。1995年,社会总产值6130万元。
南郊畜牧场前身是广饶县畜牧繁殖场。 1958年5月,广饶县畜牧繁殖场在孤岛友
林成立,隶属于广饶县畜牧局。同年10月,场址迁万泉庄原农建二师遗址。1961年,
场址迁王岗,改称广饶县王岗畜牧场。1986年,划归东营市,改称东营市南郊畜牧场,
隶属市农牧局。1993年,改制称东营市农垦企业总公司,为中一型农垦企业,隶属市
农场局,原场名仍保留使用。
南郊畜牧场成立之初,以养良种马为主。1957年秋农场筹建时,从原苏联引进良
种马奥尔洛夫50余匹。 之后又陆续从新疆、甘肃、内蒙等地引进优良种马150余匹。
1959年, 种马数量已达200匹。1960年,受三年困难时期的影响,以及广饶县清退平
调物资从该场无偿划走钱物折合人民币60万元,使养马事业难以维持,种马数量锐减。
1963年, 种马数量恢复到117匹,其中,母马48匹,育成幼驹30头。此后十几年间,
种马数量一直在百匹左右。 1980年,该场被农业部认定为奥尔洛夫马保种场。198 3
年,在内蒙举行的全国赛马会上,广饶畜牧场饲养的种马受到专家赞誉。1988年,省
农业厅决定对引进种马不再继续保种, 停止下拨保种费用,养马事业终止。自195 7
年至1988年间, 该场共养奥尔洛夫马600余匹,为周边地区提供改良马近万匹,并为
优良马种渤海马的育成做出贡献。
1986年,南郊畜牧场划归东营市后,被确定为市直机关副食品供应基地,开始重
点发展养殖业。先后兴建养鸡场、养鸭场、养猪场、养狐场,并大力扶持职工养牛、
养羊、养鱼等。其中,养狐场发展迅速。1990年,从加拿大引进银黑狐种狐1800只,
至1995年,已发展到8000多只,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养狐企业。1995年,畜牧养殖业产
值71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7.4%。
种植业以旱田为主。 1995年,播种面积1000亩,粮食总产361.5吨,其中,小麦
196吨, 大豆102吨。1987年,试种水稻成功,1989年,实施2万亩水稻开发项目,19
90年,稻田面积达1.56万亩,总产1750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92年,因黄河长期断
流造成供水困难而停止种植,废弃之稻田地划为东城建设用地。种植蔬菜面积120亩,
年产量150吨,收入15万元。林地面积120亩,其中,果树25亩。1986年,农机总动力
292千瓦。1989年,为适应2万亩稻田开发项目的需要,添置大、中型拖拉机13部及其
他配套农机具40多台,至1991年,农机总动力达2904千瓦。1992年后,因水稻停种处
理掉一部分农业机械,1995年,农机总动力1985千瓦。
南郊畜牧场成立以来,工副业发展迅速。建场之初,先后兴办运输队、粮食加工
厂、建筑维修队等企业,但总体规模不大。1991年后,农场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兴办
二、三产业的力度,面向油田,面向市场,建起石油化工厂、楼外楼饭店、家具厂和
市政工程公司等企业,成为集农、牧、工、商、运输于一体的综合性农场。1993年,
投资6000万元建设石油化工厂, 经过不断改造扩建,至1995年,年原油加工能力达1
5万吨, 成为农场经济的支柱企业。1995年,工副业产值5315万元,占全场社会总产
值的86.7%。

第五节 畜禽良种场

位于东营市东北部垦利县境内,东临渤海湾,南至小岛河,西接垦利县新安乡,
北连黄河农场。土地面积50.4平方公里。总人口1052人,其中,农场职工354人。
总场下设农牧服务公司、水产开发公司、供销服务公司、机械服务公司、建安公司、
种鸡场、种羊场、冷藏厂、职工子弟学校、职工医院等10个单位。1995年,社会总产
值1563万元。
畜禽良种场前身是黄河农场四分场。 1984年6月,原黄河农场四分场改为青坨劳
改支队, 隶属于东营市司法局,副县级事业单位。1987年1月,改为畜禽良种场,仍
为副县级事业单位。1994年,经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制,改称为东营市牧工商实业
总公司,为中一型农垦企业,原场名保留使用,原主要职能不变。
畜禽良种场的经营方针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一业”即畜牧业,“多种
经营”即农工商贸综合发展。1987年,改造利用监舍开办种鸡场,1988年,鸡存栏量
3.2万只,1995年5万只。种鸡场成立至1995年,为垦利县、广饶县、东营区、胜利油
田等周边地区提供了大批种雏种蛋,扶持办起8个中型养鸡场,发挥了良种辐射功能;
每年向市场提供鲜蛋300吨, 商品肉鸡4万只。1989年,由新西兰引进128只考力代种
羊,1995年,发展到350只,已改良洼地绵羊2000只,向省内外提供良种羊400多只。
1995年,全场大牲畜存栏量150头,羊2486只,猪92头,禽3.9万只,畜牧业产值2 68
万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59%。 1987年,开始发展对虾养殖业,至1988年,开发虾池
2400亩,产虾120吨。1989年后,由于虾病流行,养虾业衰落,开始探索虾、鱼、蟹、
贝混合养殖的新路子,1995年,水产养殖业总产值72万元。有耕地5000亩,主要作物
为小麦、 大豆、 棉花。 小麦、大豆种植面积4000多亩,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1
995年,粮食总产382吨,比1987年的187吨增长104%。1987~1990年,棉花年种植面
积在千亩左右,年产量100多吨;1991年后,因干旱、虫灾等原因播种面积急剧下降,
1993年最少仅50亩; 1995年播种100亩,产棉5吨。拥有大型农业机械6台,中小型农
业机械30台(件),农机总动力620马力。共营造农田防护林带30条,林地总面积12 00
亩。
1987年建场时,工副业产值不到20万元。此后,陆续兴办面粉加工、冷藏加工、
建筑安装、铝合金制品、商业服务等项目。以加工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为主的冷藏厂,
年产值达380万元。面粉厂年加工能力250吨,年产值50万元。1995年,全场工副业总
产值1112万元(其中第二产业产值792万元,第三产业产值320万元),实现利税79.8万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