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种植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83&run=13

第四章 种植业

第一节 粮食作物

东营市粮食作物种植的主要品种有:小麦、玉米、大豆、水稻、谷子、高粱、地
瓜、小杂粮。1983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2.18万亩,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73.9%;
粮食总产44.61万吨,亩产177公斤。当时的“四大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高粱,
播种面积分别为87.83万亩、63.53万亩、38.93万亩、24.02万亩。建市以来,
随着国家、省、市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高
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兴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大,粮食单产、总产稳步增长。至1995
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7.31万亩,比1983年增长29.8%;粮食总产88.6万吨,
比1983年增长98.61%;亩产270.7公斤,比1983年增长52.9%。由于市场价格和产业
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粮食作物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小麦面积稳中有升,玉米面积稳
定,大豆面积翻了一番多,水稻面积大起大落,高粱、谷子面积大幅度减少。
小麦
东营市地域属华北冬麦区,种植冬小麦历史悠久。建市以来,小麦一直是东营市
播种面积最大、 总产最高的粮食作物。1983年,小麦播种面积87.83万亩,占粮
食作物总面积的34.8%;总产17.29万吨,占粮食总产的38.8%;亩产197公斤。
此后, 小麦播种面积稳步增长,至1995年达到137.6万亩,比1983年增长56.7%。19
83~1989年, 小麦单产处于徘徊状态,除1987年达205.8公斤略有增长外,其余年份
都在200公斤以下,1984年,最低单产仅为160公斤;1990年后,通过大面积推广精量
半精量播种、深耕、根外喷肥等技术,促使单产有较大幅度提高,1990年247.7公斤,
1991年285.1公斤, 1995年313.2公斤,比1983年增长59%。小麦总产1985年突破2 0
万吨, 1990年突破30万吨, 1993年突破40万吨,1995年达43.1万吨,比1983年增长
1.49倍, 年均递增7.9%。小麦是全市粮食作物中的当家品种,种植分布遍及全市。
主产区在市域南部、 西部和沿黄农业区,包括井灌区9乡镇和广饶县西北部、东营区
西部、垦利县西南部、利津县中西部等黄灌区24个乡镇,其中,井灌区为高产区,黄
灌区为中产区。1993年后,发展蔬菜等占用了一定面积的麦田,但因棉花生产滑坡,
一部分棉田转化为麦田,小麦播种面积仍有增长。
建市初,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型机械作业面积大幅度减少,小麦土
地耕翻多以浅耕为主,耕深在15~20厘米范围内。1988年,井灌区推广小麦精量、半
精量播种技术后,土地耕深达到23厘米左右,小麦单产大幅度提高。由此全市大力提
倡深耕,耕深超过20厘米。1990年后,全市小麦秋种深耕面积每年都在90万亩左右,
对小麦产量提高起重要作用。小麦播期因年际气候因素和南北地区差异略有不同,大
体在每年9月23日~10月15日。 建市初小麦播种量在9~15公斤/亩,1988年后,随着
半精量播种技术大面积推广,小麦播种量下降到6~13公斤/亩。播种方式以条播为主。
1990年后,小麦生长后期根外施肥面积逐年有所扩大。1988年前,井灌区浇水以小水
畦灌方式,1989年后,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小水畦灌改为小白龙、暗管、滴灌、
喷灌。1990年前,黄灌区麦田浇水多以大水漫灌形式;1990年后,因黄河断流提早和
断流时间延长,黄灌区麦田浇水也逐渐向节水化转变。1990年后,黄河断流给小麦的
春灌带来严重影响,市农技部门经过试验探索,提出春旱冬抗、冬水春用的方法,效
果较好。
玉米
玉米是总产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1983年以来,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6
0万亩左右,1995年,种植面积67.87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0.7%。通过推广
紧凑型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等措施, 玉米单产有较大幅度提高,由1983年的216.5公
斤提高到1995年的371.1公斤, 增幅71%。玉米总产由1983年的13.76万吨上升到199
5年的25.19万吨,增幅83%。玉米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井灌区乡镇和市域中西部黄灌
区乡镇。主产区和高产区都集中在井灌区乡镇,该区玉米播种面积约占全市播种总面
积的30%,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40%~50%。
春玉米种植面积较小,多为夏玉米。市南部井灌区乡镇多以6月初点播套种为主,
北部黄灌区建市初至1988年多以麦收后直播为主,1988年后,多数地块也实现了麦田
套种。 套种玉米多在麦收后5~10日中耕灭茬,在玉米拔节期中耕除草。1988年后,
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实行二期追肥,即在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分别追施。
玉米生长期只在苗期遇旱的情况下浇水,后期结合小麦秋播造墒,在较旱的情况下,
浇1次灌浆水。
大豆
建市以来,大豆生产持续快速发展,是粮食作物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品种。1983年,
种植38.93万亩, 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5.4%;总产31020吨,占粮食总产的7%;
亩产79.5公斤。 1986和1987年,播种面积有较大增长,分别达到68.77万亩和57.1 2
万亩,此后又回落到50万亩左右。1991年后,粮食价格放开,大豆价格涨幅较大,大
豆综合比较效益提高,促进了大豆生产发展。1993年,播种面积82.4万亩。1995年,
播种面积91.16万亩, 比1983年翻了一番多;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为27.9
%,比1983年提高12.5个百分点;通过推广良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等措施,促进了单产
提高, 1995年亩产为120.7公斤,比1983年增加41.2公斤,增幅51.8%。大豆主产区
在沿黄农业区和市域东部、北部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域,其中,高产区集中在沿黄农业
区。
大豆播期在5月5日~6月15日, 按播期早晚分半春大豆和夏大豆。半春大豆习惯
播量在每亩5~7公斤,夏大豆习惯播量每亩6~8公斤。90年代,通过推广新品种,春、
夏大豆的播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一般下降2公斤。宽行播种也改为小行距播种。
建市初农民不习惯间定苗,1991年后,通过推广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间苗定苗技术
逐步推广。半春大豆种植较为粗放,苗期喷除草剂除草后基本不中耕;夏播大豆有中
耕灭茬的习惯和幼苗分枝期中耕除草的习惯。半春大豆区水浇条件较差,遇旱后多无
水可浇,也不进行追肥;夏大豆区大豆生长正值雨季,一般也不浇水,只有个别地块
分枝期进行追肥。
水稻
水稻生产始于1958年。此后至1983年前随引黄事业兴衰而几经起伏,最高峰时曾
种植15万亩。建市以来,水稻生产波动较大。1983年,水稻种植仅限于水浇条件较好
的黄灌区,种植面积13.44万亩,总产5.26万吨,亩产391公斤。1983~1988年,水稻
面积稳中有升,但幅度不大。1989年后,随着国家、省、市农业开发项目的实施和水
利条件的改善,水稻生产呈现迅速上升趋势。1990年,种植面积34.5万亩,总产15.3
万吨,亩产444.3公斤,分别比1983年增长1.57倍、1.9倍和13.6%;播种面积占粮食
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达11.9%, 比1983年上升6.6个百分点;水稻总产占粮食总产的
比例达24.5%,比1983年上升12.7个百分点。水稻已成为与小麦、玉米、大豆并肩媲
美的四大粮食作物之一。 1991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39.59万亩的历史最高水平。但
是,当年春季黄河长时间断流,使水稻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亩产和总产均比上年明显
下降。1992年,黄河断流时间延长,使以引黄供水为基本生产条件的水稻生产急剧下
滑,当年种植9.26万亩,总产3.6万吨,仅为高峰期年份的四分之一左右。1993年后,
加强水利设施特别是蓄水工程的建设,引进金珠一号等良种和推广旱育稀植等新技术,
努力探索适合东营市水情的水稻生产路子,水稻生产略有回升。1995年,水稻种植面
积14.28万亩,略高于1983年水平,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4%;总产6.16万吨,比
1983年增长17.1%, 占粮食总产的6.96%;亩产431.4公斤,比1983年增长10.3%
。水稻主产区有东营区的胜利镇,垦利县的垦利镇、永安乡、高盖乡、新安乡,利
津县的利津镇、王庄乡、前刘乡。其中,高产区为胜利镇、垦利镇、利津镇、王庄乡。
胜利油田农业系统水稻育秧为工厂化育秧;地方稻区建市初为秧田育秧,1992年
之后采用旱育秧技术。胜利油田农业系统稻田插秧以机械化为主,人工补秧为辅,插
秧时间4月底~5月底; 地方农业种稻以人工插秧为主,插秧时间5月底~7月5日。按
照薄水插秧、浇水分苞、深水护穗、干干湿湿促灌浆的规律灌水。追肥分返青、拔节、
抽穗3次,以拔节和抽穗肥为主。病虫害以药物防治为主,草害以人工拔除为主。
高粱
高粱曾经是仅次于小麦、玉米、大豆的主要粮食作物。70年代播种面积在40万亩
左右, 1983年,播种面积仍达24.02万亩,以后播种面积逐年急剧下降,1992年,仅
有2.22万亩。1995年,种植3.54万亩,比1983年下降85.2%;总产7385吨,比1983年
下降71.2%; 亩产208.3公斤,比1983年提高94.7%。高粱播种面积比较大时,曾是
当地群众食用的主要杂粮品种,并兼做大牲畜饲料和制酒原料,秸秆用做农村建房材
料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食粮食品种逐渐由粗粮转为细粮;农机化程度提
高使马、骡等大牲畜役用价值降低,大牲畜减少使之对高粱等饲料粮的需求也减少,
高粱生产迅速下滑。高粱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市域东北部。因高粱比较耐旱、涝、盐
碱,当地农民多在低洼低产地块种植。
高粱的种植大体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畦背上点播,与大豆棉花等作物间作,二是
大田条播。多在孕穗期追一次氮肥。灌浆期注意治虫和排涝防倒。种植的高粱以普通
高粱为主,建市初,尚有小面积杂交高粱,90年代后,杂交高粱基本绝迹。
谷子
谷子曾经是仅次于高粱的主要粮食作物。1983年,种植9.72万亩,此后逐年有所
增长, 至1985年,达13.04万亩,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逐年回落,90年代后稳
定在3~4万亩。 1995年,种植4.22万亩,比1983年下降56.6%;总产11362吨,比19
83年下降15.1%; 亩产269.2公斤,比1983年增长96.5%。小米是当地群众辅助粮食
品种,有一定市场需求,但数量不大;谷草是大牲畜饲草,大牲畜的减少也使谷草需
求量降低;种植结构的调整及综合比较效益的下降使谷子生产
1983~1995年东营市粮食作物面积、产量表
表7-4
单位:面积:万亩;单产:公斤/亩;总产:吨
┌───────┬───┬───┬───┬───┬───┬───┬───┬───┬───┬───┬───┬───┬───┐
│项目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
├───────┼───┼───┼───┼───┼───┼───┼───┼───┼───┼───┼───┼───┼───┤
│农作物播 │341.09│349.67│372.99│393.09│383.42│383.22│379.46│398.97│413.74│356.10│409.45│418.34│404.76│
│种总面积 │ │ │ │ │ │ │ │ │ │ │ │ │ │
├─┬─────┼───┼───┼───┼───┼───┼───┼───┼───┼───┼───┼───┼───┼───┤
│粮│播种 │252.18│242.22│257.16│307.10│277.66│277.19│286.59│290.54│303.36│255.35│327.51│321.77│327.31│
│食│总面积 │ │ │ │ │ │ │ │ │ │ │ │ │ │
│作├─────┼───┼───┼───┼───┼───┼───┼───┼───┼───┼───┼───┼───┼───┤
│物│占农作物总│73.9 │69.3 │68.9 │78.1 │72.4 │72.3 │75.5 │72.8 │73.3 │71.7 │80.0 │76.9 │80.8 │
│ │播种面积%│ │ │ │ │ │ │ │ │ │ │ │ │ │
├─┴─────┼───┼───┼───┼───┼───┼───┼───┼───┼───┼───┼───┼───┼───┤
│粮食总产 │446135│396115│500100│534732│591436│583873│592964│625051│822818│600109│872973│874934│885555│
├──┬────┼───┼───┼───┼───┼───┼───┼───┼───┼───┼───┼───┼───┼───┤
│小麦│面积 │87.83 │103.29│110.07│124.55│111.35│119.68│121.27│122.30│131.34│130.99│144.53│139.19│137.6 │
│ ├────┼───┼───┼───┼───┼───┼───┼───┼───┼───┼───┼───┼───┼───┤
│ │单产 │197 │160 │199.2 │178.8 │205.8 │187.6 │191.5 │247.7 │285.1 │286.2 │296 │296.2 │313.2 │
│ ├────┼───┼───┼───┼───┼───┼───┼───┼───┼───┼───┼───┼───┼───┤
│ │总产 │172935│165385│219235│222735│229161│224519│232187│302976│374427│374929│427808│412256│431030│
├──┼────┼───┼───┼───┼───┼───┼───┼───┼───┼───┼───┼───┼───┼───┤
│玉米│面积 │63.53 │55.71 │55.17 │59.06 │64.29 │63.89 │64.36 │66.29 │64.81 │47.75 │64.55 │58.35 │67.87 │
│ ├────┼───┼───┼───┼───┼───┼───┼───┼───┼───┼───┼───┼───┼───┤
│ │单产 │216.5 │229 │234.4 │237.9 │275 │284 │267.6 │190.5 │344.1 │284 │355.8 │413.7 │371.1 │
│ ├────┼───┼───┼───┼───┼───┼───┼───┼───┼───┼───┼───┼───┼───┤
│ │总产 │137555│127590│129370│140497│176562│181537│172213│126258│223659│135625│229652│241406│251899│
├──┼────┼───┼───┼───┼───┼───┼───┼───┼───┼───┼───┼───┼───┼───┤
│大豆│面积 │38.93 │38.86 │37 │68.77 │57.12 │50.57 │50.87 │47.13 │49.66 │50.10 │82.40 │94.42 │91.16 │
│ ├────┼───┼───┼───┼───┼───┼───┼───┼───┼───┼───┼───┼───┼───┤
│ │单产 │79.5 │82.1 │92.7 │76 │102 │101.8 │82.5 │51.1 │111 │74 │131.6 │146.2 │120.7 │
│ ├────┼───┼───┼───┼───┼───┼───┼───┼───┼───┼───┼───┼───┼───┤
│ │总产 │31020 │31915 │34290 │52241 │58283 │51499 │41952 │24087 │55139 │37056 │108411│138084│110064│
├──┼────┼───┼───┼───┼───┼───┼───┼───┼───┼───┼───┼───┼───┼───┤
│稻谷│面积 │13.44 │6.66 │18.47 │18.66 │19.14 │19.84 │25.7 │34.5 │39.59 │9.26 │15.71 │12.6 │14.28 │
│ ├────┼───┼───┼───┼───┼───┼───┼───┼───┼───┼───┼───┼───┼───┤
│ │单产 │391 │390 │366.2 │403.7 │442.3 │444.5 │462.4 │444.3 │358.4 │386.3 │457.4 │394.1 │431.4 │
│ ├────┼───┼───┼───┼───┼───┼───┼───┼───┼───┼───┼───┼───┼───┤
│ │总产 │52588 │25985 │67630 │75336 │84662 │88192 │118837│153279│141890│35772 │71858 │49662 │61597 │
├──┼────┼───┼───┼───┼───┼───┼───┼───┼───┼───┼───┼───┼───┼───┤
│高粱│面积 │24.02 │10.96 │9.81 │7.49 │6.26 │4.73 │2.72 │3.45 │3.44 │2.22 │3.51 │3.14 │3.54 │
│ ├────┼───┼───┼───┼───┼───┼───┼───┼───┼───┼───┼───┼───┼───┤
│ │单产 │107 │113.5 │117.1 │112 │138.7 │143.1 │112.9 │47 │134 │98.2 │170.5 │207.5 │208.6 │
│ ├────┼───┼───┼───┼───┼───┼───┼───┼───┼───┼───┼───┼───┼───┤
│ │总产 │25710 │12420 │11485 │8387 │8680 │6770 │3071 │1620 │4610 │2181 │5984 │6515 │7385 │
├──┼────┼───┼───┼───┼───┼───┼───┼───┼───┼───┼───┼───┼───┼───┤
│地瓜│面积 │2.87 │2.87 │3.31 │3.09 │2.55 │2.58 │2.60 │1.90 │1.54 │1.48 │2.27 │1.85 │1.38 │
│ ├────┼───┼───┼───┼───┼───┼───┼───┼───┼───┼───┼───┼───┼───┤
│ │单产 │210.5 │206.4 │228.7 │180.5 │278.9 │256.2 │235.5 │135.8 │295.1 │252.2 │312.8 │392.1 │350 │
│ ├────┼───┼───┼───┼───┼───┼───┼───┼───┼───┼───┼───┼───┼───┤
│ │总产 │6040 │5925 │7570 │5576 │7113 │6610 │6124 │2581 │4544 │3732 │7101 │7253 │4828 │
├──┼────┼───┼───┼───┼───┼───┼───┼───┼───┼───┼───┼───┼───┼───┤
│谷子│面积 │9.72 │12.45 │13.04 │12.05 │9.95 │9.36 │8.46 │8.73 │6.34 │3.21 │4.93 │3.99 │4.22 │
│ ├────┼───┼───┼───┼───┼───┼───┼───┼───┼───┼───┼───┼───┼───┤
│ │单产 │137.7 │151.7 │179 │177.2 │214.7 │196.6 │148.6 │126.6 │185.8 │114.3 │248.9 │279.4 │269.2 │
│ ├────┼───┼───┼───┼───┼───┼───┼───┼───┼───┼───┼───┼───┼───┤
│ │总产 │13385 │18885 │23345 │21352 │21362 │18406 │12570 │11054 │11782 │3670 │12270 │11147 │11362 │
└──┴────┴───┴───┴───┴───┴───┴───┴───┴───┴───┴───┴───┴───┴───┘

大幅度下滑。但近年来适当地吃粗粮又成为新时尚,小米又有逐渐走俏的趋势。谷子
种植分布全市,主要在零星地块少量种植。
谷子种植分春谷和夏谷。 建市初,春谷面积约占谷子总播种面积的60~70%,9
0年代以来, 春谷面积约占谷子总播种面积的30~40%。春谷在4月中旬~5月上旬播
种,夏谷在6月上中旬播种,最晚不过6月底。建市前,多以双腿耧播种,建市后,部
分改为三腿耧播种。
地瓜
地瓜是东营市主要杂粮作物。70年代,种植面积曾达10万亩以上,80年代,递减
至2~3万亩,90年代,递减至1~2万亩。1995年,种植1.38万亩,总产4828吨,亩产
350.6公斤。 种植面积较大时,地瓜是粮、菜兼用的杂粮品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地瓜由主食品种变为副食品种,加之综合效益不高,因而种植面积不大。地瓜
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市域东北部,零星地块种植。
地瓜的栽植在春、夏两季。春栽地瓜约占总面积的30~40%,夏地瓜面积占60~
70%。春夏地瓜的栽植以蔓栽为主,极少以切块或瓜栽,都先起垄后栽秧。栽秧时间
春地瓜在4月下旬, 夏地瓜在6月中下旬~7月中旬。一般选无病壮苗经药液浸苗后栽
插。翻蔓除草对地瓜生长不利,虽多年宣传但仍有部分农民坚持这一习惯。
其他
粮食作物中,少量种植的还有绿豆、红小豆、黍子、稷子等,年种植面积在10万
亩左右。绿豆和红小豆是东营市传统种植的杂粮品种,年种植面积都在5000亩左右。
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粗粮和特色品种粮食的青睐,绿豆和红小豆生产稳中略升,
市域北部种植较多。

第二节 经济作物

东营市经济作物种植的主要品种有棉花、花生、蓖麻等。1983年,经济作物播种
面积8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24.6%,其中,棉花75.69万亩,花生4.13万亩。
建市以来,棉花生产大起大落,至1995年,种植面积43.94万亩,比1983年下降42%。
花生生产在80年代中后期曾有较大发展,90年代初又迅速回落,至1995年,种植5.87
万亩,比1983年增长42%。其它还种植蓖麻、芝麻、向日葵、油菜、黄红麻等作物。
建市初,蓖麻等其它经济作物年种植面积4~5万亩。1985年,在大力提倡种植油料作
物的形势下, 蓖麻等作物种植面积曾达30多万亩,1986年后迅速回落,90年代降至2
万亩左右,主要在零星地块种植。
棉花
东营市是山东八大产棉区之一。棉花是全市最主要的经济作物。1983年,种植面
积75.69万亩, 总产33473吨,亩产44.2公斤。1984年,种植面积扩大到88.88万亩,
亩产提高到60.5公斤, 总产创53810吨历史最高水平。1985、1986年,由于种植结构
调整及棉花价格较低使棉农生产积极性受挫等原因,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分别
比1984年下降34.4%和47.6%。1987年以后,棉花生产又逐年回升,至1991年,
种植面积达92.44万亩的历史最高水平。1992年,种植面积81.56万亩,但由于特
大风暴潮的袭击和棉铃虫灾害, 致使棉田大幅度减产,个别地块绝产,平均亩产仅2
2.4公斤, 降至建市以来最低水平。此后,连年受虫灾和棉花价格较低等因素影响,
棉花生产连续滑坡。期间,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制定颁布并认真兑现促进棉花生产的政
策和规定; 推广区域化种植,建设500亩以上高标准植棉大方;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
等,减缓了棉花生产大幅度下滑的趋势。1995年,种植43.94万亩,总产19615吨,分
别比1983年下降42%和41%;与生产高峰年份1991年相比,分别下降52.5%和60.6%。
棉花种植区域大部分在小清河以北,小部分在小清河以南。市辖县区中,广饶、
利津、 东营3县区为棉花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市种植面积的80~85%。广饶县棉区
主要分布在大码头、西刘桥、丁庄、花官、陈官、大营等乡镇,利津县主要分布在明
集、罗镇、大赵、盐窝、王庄、汀河、傅窝、北宋、前刘等乡镇,东营区主要分布在
西范、龙居、油郭、牛庄、六户等乡镇,垦利县主要分布在郝家、董集、胜利、西宋
等乡镇,河口区主要分布在义和、新户、太平等乡镇。
建市后,加强了以水利工程为主的棉田建设。1994年,开始推广棉花区域化种植。
至1995年底,共建设500亩以上旱能浇、涝能排、碱能改的高标准植棉大方192个,面
积27.19万亩,占棉花播种总面积的61.2%。组建各级棉花生产综合服务机构315个。
棉花高产大方的建设和棉花生产配套服务机构的建设,促进了棉花生产的规模经营和
集约化生产,提高了科技植棉水平和总体管理能力。耕作为一年一作,有连作习惯,
不利于土壤养分的利用和病虫害的防治。棉田间作套种发展缓慢,面积较小。建市初,
主要是棉花分别与小麦、绿豆、芝麻等搭配间作套种,90年代,棉菜间作发展较快,
主要是棉花分别与马铃薯、大蒜、菠菜、圆葱等搭配间作套种。1995年,棉田间作套
种面积7万亩左右。 80年代以前,习惯于春季施肥耕地,耕后反复耙耢保墒播种。80
年代以后,随着农田基本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棉田多采用冬耕
冬灌或早春灌溉顶凌耙地。1995年,全市冬耕冬灌棉田29万亩,占棉田面积的6 7%。
冬耕冬灌对降低土壤含盐量,提高土壤水分,减轻越冬虫害,培肥地力等方面起到较
好作用。
建市以来,由于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种植,开播时间由原来的5月初提前到4月上、
中旬, 4月25日左右播完。每亩棉苗密度在3000~4500株。1995年,地膜覆盖种植面
积40万亩,占棉田总面积的95%以上。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使棉花播期提前20~30
天,延长了棉花生长发育时间,提高了棉花的品质和产量。80年代,开始推广棉田配
方施肥技术。亩平均施肥量:基肥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碳铵
50公斤;追肥以尿素为主,整个生育期大约需要25~30公斤,少量施用磷酸二氢钾、
微量元素、光合微肥等。建市以来,棉花生育期化学调控技术进一步得到推广应用。
建市初至1990年前,主要是利用矮壮素控制中期疯长,90年代发展为对整个棉花生育
期全程化学调控,全生育期喷施缩节胺(助壮素)4~5次。这一技术的应用,使棉花生
长发育定向化,产量可提高20~30%。1995年,实施全程化学调控技术的棉田38万亩,
占棉田总面积的87%。棉花苗期管理以防蚜虫为主,对弱苗每亩穴施尿素3~4公斤。
蕾期及时揭膜培土、 浇水、施肥,视苗情每亩追施7~10公斤尿素。花铃期为保持稳
健生长多结铃、结大铃,一般亩施尿素10~12公斤。7月25日前全部打完顶,8月25日
前去掉全部无效花蕾。后期管理的重点是防止早衰和贪青晚熟,一般在8月上旬至9月
上旬期间,根外喷施尿素、磷、钾肥及光合微肥为补肥措施,10月15日前,对成铃用
乙烯利催熟。10月底前,棉桃全部摘拾完毕,拔除棉柴。11月,开始冬耕冬灌。90年
代以来,防治棉铃虫害成为棉花病虫害防治中最重要的工作。采用综合措施防治棉铃
虫效果较好。

1983~1995年东营市经济作物面积、产量表
表7-5
面积:万亩;单产:公斤/亩;总产:吨

┏━━━━┯━━━━┯━━━━━━┯━━━━━━━━━━━━━━┯━━━━━━━━━━━━━━┓
┃ │经济作物│ 占农作物 │ 棉 花 │ 花 生 ┃
┃ 年 度 │播种总面│ 总播种面积 ├────┬────┬────┼────┬────┬────┨
┃ │ 积 │的比例(%) │ 面积 │ 单产 │ 总产 │面积 │ 单产 │ 总产 ┃
┠────┼────┼──────┼────┼────┼────┼────┼────┼────┨
┃ 1983 │ 84 │ 24.6 │ 75.69 │ 44.2 │ 33473 │ 4.13 │ 114.5 │ 4728 ┃
┠────┼────┼──────┼────┼────┼────┼────┼────┼────┨
┃ 1984 │ 99.89 │ 28.6 │ 88.88 │ 60.5 │ 53810 │ 5.59 │ 118.5 │ 6625 ┃
┠────┼────┼──────┼────┼────┼────┼────┼────┼────┨
┃ 1985 │ 105.24 │ 28.2 │ 58.38 │ 61.9 │ 36135 │ 14.66 │ 146.3 │ 21445 ┃
┠────┼────┼──────┼────┼────┼────┼────┼────┼────┨
┃ 1986 │ 70.88 │ 18 │ 46.58 │ 52.2 │ 24316 │ 14.95 │ 83.5 │ 12482 ┃
┠────┼────┼──────┼────┼────┼────┼────┼────┼────┨
┃ 1987 │ 89.38 │ 23.3 │ 73.96 │ 59.5 │ 44020 │ 8.76 │ 135 │ 11826 ┃
┠────┼────┼──────┼────┼────┼────┼────┼────┼────┨
┃ 1988 │ 91.54 │ 23.9 │ 77.28 │ 57.8 │ 44640 │ 9.37 │ 118.4 │ 11092 ┃
┠────┼────┼──────┼────┼────┼────┼────┼────┼────┨
┃ 1989 │ 80.12 │ 21.1 │ 68.47 │ 57.0 │ 39019 │ 7.32 │ 77.4 │ 5663 ┃
┠────┼────┼──────┼────┼────┼────┼────┼────┼────┨
┃ 1990 │ 95.74 │ 24 │ 86.61 │ 34.3 │ 29689 │ 5.10 │ 50.4 │ 2570 ┃
┠────┼────┼──────┼────┼────┼────┼────┼────┼────┨
┃ 1991 │ 98.7 │ 23.9 │ 92.44 │ 53.9 │ 49804 │ 3.55 │ 121.7 │ 4322 ┃
┠────┼────┼──────┼────┼────┼────┼────┼────┼────┨
┃ 1992 │ 86.95 │ 24.4 │ 81.56 │ 22.4 │ 18305 │ 2.87 │ 91.9 │ 2637 ┃
┠────┼────┼──────┼────┼────┼────┼────┼────┼────┨
┃ 1993 │ 61.21 │ 14.9 │ 55.34 │ 26.1 │ 14442 │ 3.90 │ 144.1 │ 5619 ┃
┠────┼────┼──────┼────┼────┼────┼────┼────┼────┨
┃ 1994 │ 71.52 │ 17 │ 63.99 │ 35.8 │ 22896 │ 5.72 │ 190.9 │ 10919 ┃
┠────┼────┼──────┼────┼────┼────┼────┼────┼────┨
┃ 1995 │ 51.3 │ 12.7 │ 43.94 │ 44.6 │ 19615 │ 5.87 │ 132.8 │ 7794 ┃
┗━━━━┷━━━━┷━━━━━━┷━━━━┷━━━━┷━━━━┷━━━━┷━━━━┷━━━━┛

花生
花生是东营市主要油料作物。 建市初期年种植4万亩左右。1985年,在全省经济
作物大发展的形势下, 东营市大幅度扩大花生种植面积,1985、1986年分别达14.66
万亩和14.95万亩, 成为经济作物中仅次于棉花的第二大作物。当时花生是外调的主
要油料品种,市、县(区)、乡(镇)层层下达收购任务。1986年以后,收购量减少,花
生种植面积逐年递减,至1992年,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87万亩。此后又略有回升,至
1995年, 种植5.87万亩,总产7794吨,亩产132.8公斤。花生主产区为利津县,产量
占全市总产量的40%以上。80年代,市域西部、北部以种春花生为主,南部以春、夏
花生并重。90年代,西部、北部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南部变为以种春花生为主。花
生种植以起垄覆膜穴栽为主,实行大小行种植。栽行行距30~45厘米,穴距20厘米。
栽培中注重选用良种、增施磷肥和花期管理。

第三节 蔬菜瓜类

建市前,蔬菜、瓜类生产发展缓慢,种植面积小,品种少,更新换代慢,种植方
式简单,管理粗放,商品率低。1983年,全市蔬菜、瓜类面积3.63万亩,仅占农作物
播种总面积的1%, 总产量10.6万吨。建市后,市政府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不断扩
大蔬菜、 瓜类种植面积,积极推广保护地栽培技术,加快发展蔬菜、瓜类生产。198
5年,蔬菜、瓜类面积增长到10.59万亩,总产21.4万吨,分别比1983年增长1.98倍和
1倍。1986年,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为14.57万亩和38万吨。1987~1992年,蔬菜、瓜
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0~14万亩。1993年,随着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兴起,蔬菜、
瓜类生产又有较大增长。1995年,蔬菜、瓜类种植面积24.12万亩,总产67.38万吨,
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分别比1983年增长5.6倍和5.4倍;蔬菜、瓜类面积占农作物播种
总面积的比例达6%,比1983年增长5.1个百分点。蔬菜、瓜类生产已成为农村经济的
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为满足市场需求,蔬菜、瓜类品种越来越多。保护地栽培的发展,使蔬菜、瓜类
栽培的季节性越来越不明显。过去冬季蔬菜供应中以“三大” (大白菜、大萝卜、大
葱)为主的现象已不存在,蔬菜、瓜类产品基本实现全年均衡供应,淡季不淡。蔬菜、
瓜类品种正向精细菜方向发展,由过去的20多种发展到40多种,芦笋、食用菌、莲藕
等品种形成一定规模,苦菜、黄须菜、荠菜、马齿苋、苋菜等野生菜品种开始人工栽
培生产。瓜菜栽培品种有:萝卜、胡萝卜、大白菜、小白菜、甘蓝、花椰菜、根用芥
菜、叶用芥菜、菠菜、莴笋、生菜、油菜、芹菜、茼蒿、茴香、芫荽、马铃薯、生姜、
芦笋、山药、大葱、大蒜、韭菜、圆葱、茄子、辣椒、番茄、菜豆、扁豆、豇豆、豆
芽菜、黄瓜、冬瓜、西葫芦、南瓜、菜葫芦、丝瓜、苦瓜、佛手瓜、香椿、蕹菜 (空
心菜)、木耳菜、莲藕、西瓜、甜瓜、食用菌等。
东营市保护地蔬菜栽培历史较短。1983年只有6300亩,且多数是风障、阳畦和地
膜覆盖栽培,小拱棚栽培面积不足1000亩,主要分布在广饶镇、大王镇。由于高产优
质高效农业的兴起,促进了保护地栽培的大发展。1995年,全市保护地总面积达13万
亩, 其中,塑料大棚30822栋,占地4万余亩;塑料中小棚4万亩;地膜覆盖等其它形
式5万亩。
塑料大棚栽培从1985年起步,当时在广饶县大王和城关建设了150个拱圆形大棚。
由于拱圆形大棚保温效果不理想,没有大面积推广。之后,试验单坡面大棚,该大棚
适合于早春提早栽培和秋延迟栽培。1990年,引进试验冬暖式日光温室,1992年后,
开始大面积推广。1992年,全市大棚和日光温室总数6000栋;1995年,发展到308 22
栋; 其中,广饶县19800栋,利津县4800栋,垦利县1722栋,东营区3000栋,河口区
1500栋。栽培品种也从原来的芹菜、黄瓜为主,发展到番茄、茄子、辣椒、西葫芦、
芹菜、黄瓜、菜豆、西瓜等。主要栽培方式有秋延迟栽培、越冬栽培和早春促成栽培。
秋延迟栽培主要是供应晚秋初冬市场。茄果类蔬菜8月上中旬育苗,9月上中旬定植,
11~12月底收获;瓜类蔬菜8月上旬育苗,9月上旬定植,10月中旬收获,12月中旬拉
秧;芹菜7月下旬~8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定植,12月~次年2月上旬供应市场。越
冬栽培主要供应1~5月市场。茄果类蔬菜8月中下旬~9月中旬育苗,10月上、中旬定
植,元旦前后上市;瓜类蔬菜10月上中旬播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定植,元旦前上
市, 次年5月底拉秧。早春栽培主要供应4~7月市场。茄果类蔬菜11月中、下旬至12
月上旬育苗, 次年2月中、下旬定植,4月上、中旬开始上市;瓜类蔬菜1月上、中旬
育苗, 2月中旬定植,3月底开始收获,5月底拉秧。大棚和日光温室的主要配套技术
有:起垄栽培、地膜覆盖、嫁接育苗、二氧化碳施肥、张挂反光幕、喷施粉尘剂、进
行人工授粉或激素保花保果、烟熏消毒及防治病虫害等。广饶县西营乡1995年有8500
栋日光温室种植蔬菜(90%以上种番茄,其余为茄子、辣椒),产值1.36亿元,仅此一
项人均纯收入2800元,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该乡军屯村205户、930
口人,有日光温室452栋,户均2.2栋,年纯收入507.2万元,人均5454元。
塑料中小棚主要用于早春定植果菜类蔬菜及韭菜、菜花、绿叶菜等的早熟栽培或
春季育苗。 一般果菜类12月下旬~次年1月上旬育苗,3月底~4月初定植,5月底~6
月初上市。菜花、甘兰等耐寒性蔬菜12月下旬育苗,次年3月中旬定植,5月初上市。
中小棚栽培面积较大,各县区均有不同程度发展,以广饶县东南部面积最大。
风障、阳畦主要用于早春直播绿叶蔬菜早熟栽培,保护葱、蒜类幼苗越冬,韭菜、
菠菜根茬菜早熟栽培。地膜覆盖是最简单有效的增产措施,蔬菜生产上应用较广。
莲藕建市以前,多在池塘、水沟等地零星种植,品种多为深水、晚熟的地方品种。
1983年, 开始稻改藕试验。1986年,全市莲藕种植面积发展到14550亩。90年代后,
由于受水情的制约, 莲藕面积增长缓慢, 1994年全市莲藕面积近3万亩, 1995年22
500亩。 莲藕品种由早熟浅水性代替了晚熟深水性品种。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种
植,早熟品种在8~9月上市,供应秋季市场,多数10月开始收获,可供应到第二年夏
初。 莲藕主产区为东营区和垦利县。东营区王营村是全市有名的“荷花村”。该村1
983年开始种藕,1984年有8户种藕,1986年,全村所有农户都开始种藕。1990年以后,
藕田一直在2000亩左右,1995年达22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1%,仅此一项人均纯
收入308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近90%。
食用菌80年代以前,食用菌在家庭内零星栽培,商品量不大。80年代后,逐渐开
始集中栽培,但发展速度很慢,直到1993年后才开始大量生产。1995年,全市食用菌
生产专业户5000户, 实际投料1000万公斤,总产1.5万吨。品种由以平菇为主发展到
香菇、 黑木耳、草菇、银耳、双孢菇、金针菇、灵芝等9大门类、20多个品种。栽培
料由原来单一的棉籽皮,发展到几乎所有作物秸秆,如玉米芯、玉米秸、马粪、稻草、
稻壳、豆秸、芦笋秸等若干种。食用菌栽培主要分布在广饶县大码头乡、利津县前刘
乡,其次是广饶县大营乡、陈官乡、西刘桥乡,利津县集贤乡、汀河乡。广饶县大码
头乡1985年开始生产食用菌,特别是90年代后发展速度很快。1995年,全乡有18个村
3000多户从事食用菌生产, 年产鲜菇1640万公斤,产值1600万元。该乡央五村512户
中有470户生产食用菌,其中,付尚明年投料2万多公斤,纯收入达10万元。全乡投料
万斤以上的户达40多户。
大白菜大白菜栽培历史悠久。 建市以来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在2万亩左右,其中,
广饶县南部和利津县种植面积较大。建市初,白菜是冬春当家菜,每年计划种植,计
划调运,多以晚熟品种为主,如山东4号、青杂中丰、7813、福山包头等。一般在8月
上旬播种,11月中下旬收获。由于1987年大面积冻害和1988年病害大流行,造成这两
年大白菜供应紧张。 1989、1990年白菜种植面积3万亩,出现过剩、积压。1991年,
种植面积24450亩,稍有剩余。1992年,种植面积21200亩,供求基本平衡。由于保护
地蔬菜生产的发展,冬贮大白菜种植和需求数量越来越少,至1995年大白菜种植不足
2万亩。品种由过去的晚熟型向早熟、小型品种发展,主要品种有小杂55、日本夏阳、
山东早熟4号等, 晚熟品种主要是青杂中丰。早熟品种一般7月下旬~8月上旬播种,
10月初上市,补充秋淡季蔬菜市场。
韭菜韭菜栽培历史较长,但长期以来一直是庭园种植,自食为主,管理粗放,商
品量很少。品种长期以线韭为主。90年代后,引进汉中冬韭、寿光独根红、独根青等
抗寒性强的宽叶品种。90年代后韭菜保护地栽培有所发展,以利津县发展最快。利津
县1994年开始发展阳畦韭菜,1995年面积达5000亩。其中,北岭乡韭菜面积2800亩。
该乡盖西村285户、 970口人,种植阳畦韭菜290亩,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1100元。韭
菜一般在3月5日~4月5日播种,11月中旬,夹风障、盖畦,冬季收获,到清明收3~4
茬。
芦笋东营市芦笋栽培历史较短。1991年利津县开始栽培,1995年发展到22485亩,
主要分布在利津县的明集、虎滩、大赵、王庄、前刘等乡镇。因土质较粘重,绿笋质
量较差, 以采收白芦笋为主,1995年产量1737吨。一般3月中旬采用阳畦或小拱棚育
苗,当芦笋幼苗地上茎长出3根以上时进行移栽定植,定植后第一年不采笋,第二年4
月初进行培垄,垄高25~30厘米,一般4月中下旬开始采笋。
芹菜芹菜栽培分布面较广。 在保护栽培之前,一般6月底~7月初育苗,8月中旬
定植,10中旬开始收获。主要品种是天津黄苗、桓台青苗。90年代后,保护地栽培芹
菜发展较快,整个秋冬春市场都有供应,品种逐渐变成实心、宽柄型,品质好,产量
高,品种有美国西芹、玻璃脆、加州王等。北部县区保护地栽培芹菜面积较大。
茄果类(茄子、辣椒、番茄)茄果类蔬菜是80、90年代重要的主食菜之一,栽培面
积较大,占蔬菜总播种面积的20%以上。80年代后期,由露地栽培向冬暖式大棚栽培
发展,一年四季都有育苗移栽和收获,季节性不明显。广饶县南部以春季早熟栽培和
冬季保护地栽培为主, 北部县区除部分冬季栽培外多数是露地栽培。露地栽培一般2
月育苗, 4月中下旬定植,6~8月供应。原来当地品种逐渐被优良品种和杂交一代良
种代替,良种普及率达100%,果实品质明显改善,产量大幅度提高。
黄瓜黄瓜是传统的蔬菜作物之一, 果菜兼用。历史上黄瓜栽培是春秋两大茬。8
0年代后期, 黄瓜栽培由露地转为温室、大棚和中小棚栽植,成为保护栽培的高产蔬
菜,基本上常年生产。品种以高产、抗病、优质的密刺型品种为主。产区主要分布在
广饶南部井灌区和其它县区水浇条件良好的乡镇。
西瓜、甜瓜东营市西瓜种植历史悠久,全市各县区均有栽培,以广饶县淄河两岸
西瓜最有名。甜瓜分布面较广,但一直是零星种植,生产总量较小。建市初期,西瓜、
甜瓜面积曾发展到5万多亩, 其中,绝大部分是西瓜。后来由于保护地蔬菜的发展,
西瓜比较效益降低,再加上连作导致病害加重,西瓜、甜瓜面积有所下降,1992年,
种植面积降到16485亩。 1992年后,西瓜价格上涨,西瓜面积有所回升。1995年,全
市西瓜、 甜瓜面积恢复到33585亩,总产53937吨;其中,西瓜30300亩,总产5096 2
吨。1989年以前,西瓜栽培主要是露地栽培,一般4月中下旬直播,7月上中旬收获。
1989年后,西瓜栽培逐渐向早熟栽培方向发展,基本上全部实行地膜覆盖,其中,三
分之一以上采用双膜覆盖;改直播为育苗移栽,播种期提前到3月中下旬,4月中下旬
定植, 6月下旬上市;品种由原来的早熟、薄皮、酥脆型向个大、品质好、较耐贮运
型发展。为解决西瓜重茬枯萎病发生严重的问题,1994年利津县开始利用大拱棚进行
嫁接西瓜栽培,防病效果显著,1995年推广面积5000亩。大拱棚内采用多层覆盖,将
育苗期提前到2月上旬,3月下旬定植,5月中下旬收获。关键技术措施是:选好砧木、
嫁接育苗、多层覆盖、人工授粉、整枝顺蔓但不埋蔓、环境控制等。

1983~1995年东营市蔬菜、瓜类作物面积、产量表
表7-6
面积:万亩;单产:公斤/亩;总产:吨

┏━━━┯━━━━┯━━━━┯━━━━━━━━━━━┯━━━━━━━━━━━┓
┃ │蔬菜、瓜│占农作 │ 蔬菜 │ 瓜 类 ┃
┃ 年度│类播种总│播种物总├───┬───┬───┼───┬───┬───┨
┃ │面 积 │比面积的│ 面积│ 单产 │总产 │ 面 积│ 单 产│ 总 产┃
┃ │ │ 例(%)│ │ │ │ │ │ ┃
┠───┼────┼────┼───┼───┼───┼───┼───┼───┨
┃ 1983│ 3.63 │ 1 │ 3.07│ 3284│100818│ 0.56│ 927 │ 5190┃
┠───┼────┼────┼───┼───┼───┼───┼───┼───┨
┃ 1984│ 4.67 │ 1.3│ 3.64│ 3531│128521│ 1.03│ 2857│ 29430┃
┠───┼────┼────┼───┼───┼───┼───┼───┼───┨
┃ 1985│ 10.59 │ 2.8│ 5.24│ 3319│173907│ 5.35│ 753 │ 40266┃
┠───┼────┼────┼───┼───┼───┼───┼───┼───┨
┃ 1986│ 14.57 │ 3.7│ 10.27│ 2948│302730│ 4.3 │ 1793│ 77118┃
┠───┼────┼────┼───┼───┼───┼───┼───┼───┨
┃ 1987│ 13.93 │ 3.6│ 10.21│ 3273│334136│ 3.72│ 1676│ 62342┃
┠───┼────┼────┼───┼───┼───┼───┼───┼───┨
┃ 1988│ 13.41 │ 3.5│ 10.14│ 3273│331924│ 3.27│ 1998│ 65358┃
┠───┼────┼────┼───┼───┼───┼───┼───┼───┨
┃ 1989│ 12.49 │ 3.3│ 10.25│ 3780│387482│ 2.24│ 1838│ 41176┃
┠───┼────┼────┼───┼───┼───┼───┼───┼───┨
┃ 1990│ 10.96 │ 2.7│ 9.37│ 3285│307788│ 1.59│ 1375│ 21861┃
┠───┼────┼────┼───┼───┼───┼───┼───┼───┨
┃ 1991│ 10.31 │ 2.5│ 8.75│ 3824│334665│ 1.56│ 1837│ 28660┃
┠───┼────┼────┼───┼───┼───┼───┼───┼───┨
┃ 1992│ 11.52 │ 3.2│ 9.87│ 3289│324628│ 1.65│ 1730│ 28514┃
┠───┼────┼────┼───┼───┼───┼───┼───┼───┨
┃ 1993│ 15.99 │ 3.9│ 13.54│ 3243│439408│ 2.45│ 1624│ 39734┃
┠───┼────┼────┼───┼───┼───┼───┼───┼───┨
┃ 1994│ 21.43 │ 5.1│ 18.09│ 2931│530313│ 3.34│ 2140│ 71486┃
┠───┼────┼────┼───┼───┼───┼───┼───┼───┨
┃ 1995│ 24.12 │ 6 │ 20.76│ 2985│619838│ 3.36│ 1606│ 53937┃
┗━━━┷━━━━┷━━━━┷━━━┷━━━┷━━━┷━━━┷━━━┷━━━┛

第四节 耕作制度

熟制
建市前,广饶县井灌区和黄灌区的高产田多实行一年两熟制,黄灌区的中低产区
由于受地力和水浇条件的影响,多实行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制。建市后,广饶县井灌
区仍以一年两熟制为主,随着保护地蔬菜面积的扩大,出现一年三熟、一年四熟制。
北部的黄灌区高产区仍以一年两熟为主要形式,低产区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全面实施
和作物栽培技术的改进,逐渐由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向一年两熟过渡。建市初,全市
一年两熟面积88万亩, 1995年达138万亩,增长57%。一年两熟的主要种植形式是秋
种小麦、夏播玉米(大豆)。以秋耕为主,井灌区和部分黄灌区的高产田,夏播时不耕
翻。大部分黄灌区的高产田在建市初夏播前进行耕翻。1988~1989年,由于推广玉米
套种高产栽培技术,夏直播玉米面积大幅度减少,玉米套种方式被广大农民所接受。
一年一熟和两年三熟面积主要分布于黄灌区的中低产田区。一年一熟的主要的种植形
式是棉花一年一作一收,河滩地小麦、春大豆、春谷、高粱、玉米一年一作一收;两
年三熟的主要形式是:春、秋播小麦-夏播玉米(大豆、谷子) -秋、春播绿肥作物(田
菁、绿豆、苜蓿),秋播麦前耕翻;或春播玉米-秋播小麦-夏播玉米(大豆、谷子)等-
春播玉米、小麦-夏季播绿肥作物。熟制的变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复种指数由198 3
年的1.25提高到1995年的1.52。
间作、套种与轮作
间作在同一块地上和大致相同的季节内,同时种植2种或2种以上作物,作物的共
生期较长(占作物生长期1/3以上),彼此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和行比的种植方式叫间作。
间作在东营市的主要模式有粮粮、粮棉、粮菜、粮果、粮林。粮粮间作以玉米、高粱
间作大豆、 绿豆、谷子等为主。建市初间作面积约5~10万亩,建市后由于吨粮田建
设, 间作面积减少,1995年不足5万亩。主要间作方式有两种:一是井灌区1.65米小
畦畦面种2~4行大豆(谷子、绿豆) ,畦背种2行玉米;二是黄灌区3米大畦,畦面种6
~8行大豆, 畦背种1~2行玉米。粮棉菜间作以棉花间作绿豆、高粱、豌豆、大蒜、
马铃薯为主,此类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东营区中部、利津县中北部高产棉区。粮菜
间作主要以玉米间作白菜、萝卜、黄瓜、豆角、大葱,小麦间作菠菜、油菜、大蒜等,
主要分布在粮食中高产区, 总面积3万亩左右。粮果间作主要是指粮枣间作,主要分
布在市北部利津、 河口的部分有种枣树习惯的村镇,建市初该类面积较小,至199 5
年, 全市约有4万亩。粮枣间作的形式一般是把枣树成行种植在农田中,在枣树行间
种植小麦、高粱、大豆、谷子等。1995年,探索出粮枣分带种植的间作模式,优点是
易于机械化作业,易于田间管理,效果较好。粮林间作主要指桐粮间作,主要分布在
广饶县城郊。树行为南北行,树间距为3~5米,树行间距10米左右。建市初面积较大,
全市大约有3~5万亩,1985年以后,由于农民习惯上认为泡桐树遮阳、耗地等因素,
过度砍伐泡桐,桐粮间作面积大幅度下降,至1995年,广饶县南部面积不足1万亩。
套种在同一地块上,前茬未收获就种上后茬作物,共生时间较短的种植方式叫套
种。70年代初出现套种形式,建市后正值套种大面积推广时期,1986~1988年,紧凑
型中晚熟玉米品种的推广,使全市套种面积急剧增加到45万亩左右。1995年,全市的
套种面积约60万亩。套种的主要形式是小麦套种夏玉米、棉花、夏大豆。小麦套种玉
米的全面推广,减轻了生育期短、玉米“芽涝”、秋季低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延长
了玉米的生育期,比直播增产10~30%,实现小麦、玉米双丰收,也为吨粮田的建设
打下良好基础。
轮作又称“换茬”,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按一定种植
顺序和比例,周期性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栽培技术。东营市轮作的主要形式是:棉花
-小麦-大豆-小麦、玉米-棉花(3~4年);春大豆-小麦-夏大豆-小麦、夏大豆-春绿肥
(3~4年) ;小麦-夏玉米(谷子、大豆、甘薯)。全市井灌区和黄灌区的高产田多以小
麦、夏玉米(大豆)轮作为主,中低产区多以其他几种形式。

第五节 品种改良

品种更换
小麦1983年, 中高肥水地主要以济南13、辐63、泰山1号为主,低肥旱薄地主要
以昌乐5号为主。建市初,开始引进推广适合中高肥水地的鲁麦5号、鲁麦7号、鲁麦3
号、京花1号、莱阳4671、80-18等新品种。1988年,形成以鲁麦5号、鲁麦7号、鲁麦
3号、济南13为主的品种布局,低肥水地仍以昌乐5号为主,形成建市后第一次品种更
新。 1988年后, 陆续引进鲁麦13号、 鲁麦21号、鲁麦12号、215953、PH82-2-2、7
95042、 鲁麦8号等新品种。1990年,主要当家品种为鲁麦7号、鲁麦13、鲁麦12、21
5953,济南13号面积逐步缩小,形成以高产、抗病和大穗为主的品种格局,这是建市
后的第二次大面积品种更新。此后,鲁麦14面积迅速扩大。至1993年,中高肥水地以
鲁麦14、鲁麦15、莱州953、鲁麦7号、鲁麦13为当家品种,低肥水地以滨州4042为主,
淘汰了昌乐5号, 实现建市后的第三次品种更新。1993年,鲁麦14品种的种植面积为
63.63万亩, 占小麦总面积的44%, 为建市后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 以后,又引进
886059、 滨89-2等新品种,至1995年,这2个品种逐步推开。建市后,推广种植面积
累计超过百万亩的品种为: 鲁麦14号268.9万亩,鲁麦7号117.9万亩,昌乐5号120.6
万亩,济南13号109.8万亩。
玉米建市前,春播及麦套品种主要是掖单2号,夏直播的品种主要是鲁玉3号、烟
单14。建市初,陆续引进鲁玉5号、鲁玉7号、鲁玉10号、鲁玉11号、鲁玉13号、鲁玉
14号、掖单4号、掖单12、掖单13、掖单19、掖单20、掖单51、掖单52、沈单7号、丹
玉13号、西玉3号等新品种(组合) 。1989年,开始推广种植紧凑型品种,替代平展型
品种, 麦套品种主要以掖单13、掖单12、沈单7号为主,夏直播主要以鲁玉10号、掖
单4号为主,完成建市以来第一次品种更新。但掖单2号、烟单14等品种仍很受群众欢
迎, 保留一定的种植面积。以后掖单4号、鲁玉10号叶斑病发生严重,逐步被抗病性
较好的紧凑型品种西玉3号取代,至1995年,夏直播品种主要以西玉3号为主,搭配种
植鲁玉10号、掖单4号,形成建市后第二次品种更新。
大豆1983年, 大豆品种以齐黄1号、向阳红、鲁豆1号、铁丰180、7602等为主。
建市后引进鲁豆2号、鲁豆4号、鲁豆5号、鲁豆7号、鲁豆11号、冀豆2号、科丰6号等
品种。1985年,鲁豆4号、鲁豆2号开始大面积种植,形成建市后第一次品种更新。此
后, 由于鲁豆4号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等优点,一直到1994年仍
作为当家品种。1995年,鲁豆11号以丰产性、适应性、抗病性、早熟性较好,种植面
积迅速扩大,替代了混杂退化严重的鲁豆4号,形成建市后第二次品种更新。
水稻1983年, 主要以农垦57号、京引119号、中丹2号为主。1987年,引进中国9
1。 该品种以其抗病性强、丰产性好、米质优等特点,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1990年
种植面积超过农垦57, 实现水稻品种第一次更新。以后,陆续引进津稻1187、鲁稻1
号、汕优63、黎优57等品种,但仍以中国91为当家品种。随着黄河断流时间的提前和
延长, 为躲过黄河枯水期,从1994年开始引进生育期较短的新品种金珠1号,该品种
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高粱建市后, 主要以渤杂14为主,从1993年开始,引进种植抗4,至1995年基本
替代渤杂14。
谷子建市后,谷子面积逐步缩小,主要种植青到老、鲁谷5号、鲁谷8号等品种。
棉花1983年,以鲁棉1号为当家品种。建市初,引进鲁棉2号、鲁棉5号、鲁棉6号、
中棉所10号, 至1986年鲁棉6号、鲁棉2号、鲁棉5号以其纤维品质好等优点替代了鲁
棉1号, 完成建市后第一次棉花品种更新。1986年后,随着棉花黄、枯萎病的蔓延,
开始引进中棉12、中棉16、中棉17等抗病品种,至1991年,替代了不抗病的鲁棉6号、
鲁棉2号、鲁棉5号、中棉所10号等品种,完成建市后第二次品种更新。1991年后,引
进中棉19、 鲁棉11、中棉12优系、泗棉3号、鲁棉14等品种,其中,鲁棉14、中棉12
优系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花生建市后, 主要引进推广海花1号、花11、白沙1016、花17、花28、花37等品
种,海花1号以其果大产量高深受群众欢迎。
地瓜建市后,地瓜面积逐渐减少,品种亦无大变更,主要以73-251为主。
蔬菜瓜类建市后, 引进品种较多,主要品种有山东4号、山东2号、鲁白3号、鲁
白6号、鲁白9号、青杂中丰、丰抗70等白菜种;北京早熟、迎春、报春、黑秆平头、
京丰等甘蓝种;瑞士雪球、荷兰雪球等花菜种;章丘大葱、鸡腿葱等葱种;“110”、
青早红、 强丰、特洛皮克、齐研矮粉、早丰1号、津粉65等番茄种;长春密刺、新泰
密刺、津研1-7号、津杂1-4号等黄瓜种;中育6号、郑杂5号、新红宝、金钟冠龙、丰
收1号、丰收2号等西瓜种。
良种繁育推广
良种繁育建市后,贯彻“四化一供” (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
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 的方针,形成以市、县种
子公司为龙头,以大型国营农场、县良种场为骨干,以种子专业户、村为基础的良种
繁育网络。
小麦品种建市后更换频繁,其繁育主要是引进种源,进行扩繁,通过田间去杂,
防止场间机械混杂进行保纯。各县、区主要以建立种子生产专业村的形式,一村一个
品种进行良种繁育。市把油田农业开发研究院(现油田农业总公司)作为小麦特邀繁育
基地, 多年来,为全市繁育了大批优质小麦良种。1990年,仅鲁麦14就繁育130万公
斤,为全市迅速推广鲁麦14奠定种源基础。1992年起,学习推广潍坊、烟台经验,全
市推行“一圃三田”(株系圃、原种田、一级种子田、二级种子田) 的“125”工程,
即以县为单位,按小麦播种面积的万分之一建立株系圃和原种田,千分之二建立一级
种子田,百分之五建立二级种子田。株系圃、原种田、一级种子田由市、县种子公司
负责建立,生产的一级种子,供乡镇建立二级种子田。二级种子田由乡镇建立,生产
的种子由县、乡统一组织供应到农户,作为大田生产用种。1992年秋种开始,全市建
立“一圃三田”繁种制度,至1995年,广饶县“125”体系已基本配套。1995年秋种,
全市安排株系圃4.7亩, 原种田160亩,一级种子田2050亩,二级种子田3万多亩,能
够满足1996年全市统一供种面积50%的计划。
建市后,玉米良种繁育执行省市统繁联供自交系,县组织配制杂交种的生产程序。
1987年首次实现市统繁统供骨干自交系的计划,供应的骨干自交系为黄早4、掖10 7、
M017、 原武02等。市种子站于1987、1989年2次组织海南加代繁殖自交系工作,对黄
早4、 77、505、H21自交系进行提纯和扩繁,并对7个生产用种进行纯度鉴定。199 4
年起,自交系由省统繁,地市供应,县组织配制。1995年,全市首次使用省统繁的玉
米骨干自交系。玉米制种坚持“自繁为主,外调为辅”的原则,严格生产许可证制度,
做到计划生产,计划供应。全市常年制种面积6000亩左右,最多超过万亩,最少3000
亩。
棉花良种繁育工作比较困难。建市初,生产由农业部门负责,收购、加工由供销
部门完成。生产、加工、销售脱节,种子质量难以保证。1989年,市在广北农场建立
棉种生产基地,实现棉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以后,利津县在县良种场实行以
场带村,统一收购、加工、供应种子。1992年,农业部立项成立东营市良种棉加工厂,
由于种种原因, 未能投入使用。1995年,广饶县立项成立县棉花良种加工厂。199 5
年,全市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在3万亩左右。
大豆良种繁育是东营市的一个优势,除满足本市需要外,每年还向菏泽、济宁、
临沂等十几个地市供种。大豆良种繁育区主要在利津、垦利的大豆产区。由县种子公
司提供纯的种源,安排良种繁育基地进行收购。其主要繁育品种为鲁豆4号、鲁豆2号、
鲁豆11号。
水稻的良种繁育主要以垦利县水稻农场、油田农副业队为主,辅以专业村进行生
产,必要时到外地调种。
高粱制种主要以垦利县西宋乡为主,该乡具有20多年的高粱制种经验,常年配制
杂交种400亩左右,基本能够满足本市需要。主要配制渤杂14、抗4等品种。
其它作物,如地瓜、谷子等,主要以调进或农民自留为主。
良种推广建市后,各级农业部门的种子公司(站)担负着良种推广的任务,是生产、
经营种子的主渠道,市、县(区)都成立种子公司(站),是行政、技术、推广三位一体
的事业单位。乡镇种子站由1983年的38个发展到1995年的54个,形成市、县、乡三级
供种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种子作为商品参与流通,社会上出现一些经营种子
的单位和个人,有些单位和个人掺杂使假,坑农害农,牟取暴利。1987年,实行种子
经营许可证后,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种子经营,必须到县以上农业主管部门的种子管
理部门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1995年,全市具有合法经营
资格的国有单位6个、 集体单位54个、个体户28个。除杂交种由县级以上种子部门经
营外(育种单位可以经营自育并经审查认定的品种),农作物常规种子实行计划指导下
的多渠道经营,但各级种子公司(站)是经营种子的主渠道。
建市后,种子部门的种子经营量不断增加,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主要
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至1995年,达95%以上,其中,小麦良种覆盖率98%,
玉米杂交种普及率100%,棉花良种覆盖率95%以上。

第六节 肥料施用

农家肥
境内农民施用农家肥历史悠久,积造和施用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后至60年
代中期,境内种植业以使用农家肥为主,肥料来源充足,主要是大牲畜、猪、羊圈肥,
人粪尿,土杂肥,饼肥等,平均耕亩年施用量在3000公斤以上。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
末期,由于化学肥料施用增加,有机农家肥施用量略有减少,但不明显。80年代后,
化肥施用量增加很快, 在农作物生产中居主要地位,有机肥料施用量明显减少。9 0
年代以来,增施农家肥又得到广泛重视,但由于大牲畜数量减少,猪、羊喂养也由农
户分散饲养转向集体饲养或工厂化饲养, 农民施用有机肥料的来源受到很大限制。
1995年,平均耕亩年施用农家肥降到2130公斤,比建市初期降低20~30%,土壤肥力
和产品质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农家肥的使用方法:50~70年代,约有70%的肥料作为基肥耕翻入土,如圈肥、
土杂肥等;约有30%的作为追肥,多为优质或速效农家肥,如人粪干、饼肥、草木灰、
炕土、老墙土等。80年代以后,农家肥基本上都作为基肥施用,很少作为追肥。
据1992年调查, 全市农家肥资源总量901.66万吨,其中,直接用作肥料的522.7
5万吨,平均耕亩年施用量2133公斤。具体可分为以下六类:
粪尿类包括人、畜、禽粪尿,是农家肥中质量较高的种类。全市粪尿类资源总量
290.13万吨,占资源总量的32.18%,其中,直接用作肥料的56.79万吨,平均耕亩年
施用量232公斤。
堆沤肥类包括各种厩肥和沤肥。是农家肥资源中数量最大的种类,直接影响着全
市耕地有机肥施用量。 全市堆沤肥总量433.17万吨,占资源总量的49.15%,其中,
直接用作肥料的426.70万吨,平均耕亩年施用量1741公斤。
秸秆类全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111.48万吨,占资源总量的12.36%,其中,
直接用作肥料的8.13万吨,平均耕亩年直接还田量33公斤。
饼肥类全市饼肥资源总量5.95万吨,占资源总量的0.66%,其中,直接用作
肥料的2.64万吨,平均耕亩年施用量11公斤。
绿肥类全市绿肥资源总量23.92万吨, 占资源总量的2.65%,其中,直接耕
翻入土用作肥料的7.07万吨,平均耕亩年施用29公斤。
杂肥类包括炕土、泥肥、草木灰等,全市资源总量27.01万吨,占资源总量的3.0
%,其中,直接用作肥料的21.43万吨,平均每耕亩年施用量87公斤。
化肥
境内施用的化肥种类,主要有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复混肥、微肥及各种
植物生长调节剂。50年代化肥施用量很少。60年代推广施用氨水,并在广饶、利津、
垦利建立3处氨水生产厂, 氨水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效果显著,很受群众欢迎,得到大
量施用,施用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60年代末至70年代,固体化学肥料代替了
氨水, 碳酸氢氨、进口尿素、过磷酸钙得到大量推广应用。平均年耕亩施用量30~4
0公斤(实物) 。80年代后,化肥施用居主导地位,有机肥料施用减少。化肥品种迅速
增加,各种专用肥、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如小麦专用
肥、玉米专用肥、棉花专用肥、助壮素、光合微肥等。施肥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配方施肥得到大力推广,肥料投入日趋合理,化肥利用率大幅度提高。1995年,全市
各种化肥投入量74442吨(折纯) ,耕亩平均29公斤。其中,氮肥39917吨,磷肥15578
吨,钾肥2320吨,复合肥16627吨,氮、磷、钾投入比为1∶0.41∶0.15。

1983~1995年东营市化肥使用情况表
表7-7
单位:吨

┏━━┯━━━━━━━┯━━━━━━━┯━━━━━━━┯━━━━━┯━━━━━━━┯━━━━━┓
┃ │ 合 计 │ 氮 肥 │ 磷肥 │ 钾肥 │ 复合肥 │耕亩施肥 ┃
┃ │ │ │ │ │ │量(公斤)┃
┃年度├───┬───┼───┬───┼───┬───┼──┬──┼───┬───┼──┬──┨
┃ │实物量│折纯量│实物量│折纯量│实物量│折纯 │实物│折纯│实物 │ 折纯 │实物│折纯┃
┃ │ │ │ │ │ │量 │ 量│量 │量 │量 │量 │量 ┃
┠──┼───┼───┼───┼───┼───┼───┼──┼──┼───┼───┼──┼──┨
┃1983│129905│ 33017│ 75342│ 20408│ 50691│ 11117│ 666│ 296│ 2206│1196 │ 51│ 13┃
┠──┼───┼───┼───┼───┼───┼───┼──┼──┼───┼───┼──┼──┨
┃1984│157285│ 31037│104994│ 21693│ 45324│7052 │1695│ 538│ 5272│1754 │ 60│ 11┃
┠──┼───┼───┼───┼───┼───┼───┼──┼──┼───┼───┼──┼──┨
┃1985│135161│ 30753│ 74659│ 18963│ 49195│7765 │ 786│ 296│ 10521│3729 │ 50│ 11┃
┠──┼───┼───┼───┼───┼───┼───┼──┼──┼───┼───┼──┼──┨
┃1986│159480│ 36834│ 87344│ 22801│ 58962│9225 │ 767│ 323│ 12407│4485 │ 60│ 14┃
┠──┼───┼───┼───┼───┼───┼───┼──┼──┼───┼───┼──┼──┨
┃1987│183114│ 41433│ 97483│ 23546│ 67472│ 10729│ 440│ 184│ 17719│6974 │ 70│ 16┃
┠──┼───┼───┼───┼───┼───┼───┼──┼──┼───┼───┼──┼──┨
┃1988│200548│ 49836│106106│ 28065│ 73698│ 12172│ 762│ 208│ 19982│9391 │ 77│ 19┃
┠──┼───┼───┼───┼───┼───┼───┼──┼──┼───┼───┼──┼──┨
┃1989│294936│ 53636│190415│ 29007│ 80565│ 13393│ 867│ 228│ 23089│ 11008│ 81│ 20┃
┠──┼───┼───┼───┼───┼───┼───┼──┼──┼───┼───┼──┼──┨
┃1990│244315│ 59109│125867│ 33390│ 98368│ 16177│1439│ 514│ 18641│ 9028│ 92│ 22┃
┠──┼───┼───┼───┼───┼───┼───┼──┼──┼───┼───┼──┼──┨
┃1991│270500│ 67800│139300│ 40900│107700│ 15400│2400│ 900│ 21100│ 10600│ 100│ 25┃
┠──┼───┼───┼───┼───┼───┼───┼──┼──┼───┼───┼──┼──┨
┃1992│264713│ 65609│133436│ 38902│106236│ 14128│1414│ 644│ 23627│ 11935│ 101│ 25┃
┠──┼───┼───┼───┼───┼───┼───┼──┼──┼───┼───┼──┼──┨
┃1993│ │100881│ │ 51266│ │ 28102│ │2185│ │ 19328│ │ 38┃
┠──┼───┼───┼───┼───┼───┼───┼──┼──┼───┼───┼──┼──┨
┃1994│273953│ 79249│136780│ 41278│ 95177│ 17349│5170│2390│ 36826│ 18232│ 105│ 30┃
┠──┼───┼───┼───┼───┼───┼───┼──┼──┼───┼───┼──┼──┨
┃1995│266748│ 74442│136247│ 39917│ 92812│ 15578│4957│2320│ 32732│ 16627│ 102│ 29┃
┗━━┷━━━┷━━━┷━━━┷━━━┷━━━┷━━━┷━━┷━━┷━━━┷━━━┷━━┷━━┛

第七节 植物保护

病虫害
建市后,进行了系统的农作物病虫害普查工作。据调查,境内农作物病、虫、草、
鼠害258种,其中,病害106种,虫害119种,草害28种,鼠害5种。在病虫害中,粮食
作物病害48种, 虫害42种;油料作物病害16种,虫害17种;棉花病害12种,虫害1 1
种;蔬菜病害25种,虫害15种;饲料作物病虫害7种;贮粮害虫6种;土蝗31种。
建市以来,发生较重的病虫害10种,分别为:棉铃虫、东亚飞蝗、稻飞虱、粘虫、
蚜虫、小麦锈病、白粉病、玉米粗缩病、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有11个年份较严重
地暴发东亚飞蝗、棉铃虫、稻飞虱、小麦锈病、玉米粗缩病等灾害,首次发现稻水象
甲和美洲斑潜蝇2种国际检疫对象,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

1983~1995年东营市农作物发生严重病虫害受灾情况表
表7-8

┏━━┯━━━━━┯━━━━━━┯━━━━━━━━┯━━━━┯━━━┓
┃ │ │ │ │ │ ┃
┃ 年 │ 受灾 │ 发生病虫 │ 受灾 │ 受灾 │ 减产 ┃
┃ 度 │ 地域 │ 害种类 │ 作物 │ 面积 │ 损失 ┃
┃ │ │ │ │(万亩)│(万元)┃
┠──┼─────┼──────┼────────┼────┼───┨
┃1983│ 全市 │ 棉蚜 │ 棉花 │ 30 │ 15 ┃
┠──┼─────┼──────┼────────┼────┼───┨
┃1984│ 广饶县 │棉花黄枯萎病│ 棉花 │ 13.6 │ 20 ┃
┠──┼─────┼──────┼────────┼────┼───┨
┃1985│ 全市 │ 棉蚜、小麦 │ 棉花、小麦 │ 30/2 │20/30 ┃
┃ │ │ 全蚀病 │ │ │ ┃
┠──┼─────┼──────┼────────┼────┼───┨
┃1986│ 全市 │ 棉蚜 │ 棉花 │ 40 │ 15 ┃
┠──┼─────┼──────┼────────┼────┼───┨
┃1987│ 利津、垦 │ 小麦蚜虫/ │ 小麦/玉米、 │ 50/3 │20/30 ┃
┃ │ 利、河口 │ 三代粘虫 │ 高粱、谷子 │ │ ┃
┠──┼─────┼──────┼────────┼────┼───┨
┃1988│ 全市 │ 三代粘虫 │玉米、高粱、谷子│ 4 │ 30 ┃
┠──┼─────┼──────┼────────┼────┼───┨
┃1989│ 全市 │ 三代粘虫 │玉米、高粱、谷子│ 3 │ 30 ┃
┠──┼─────┼──────┼────────┼────┼───┨
┃1990│ 全市 │ 小麦条锈病 │ 小麦 │ 60 │ 30 ┃
┠──┼─────┼──────┼────────┼────┼───┨
┃1991│ 利津、垦 │ 稻飞虱 │ 水稻 │ 10 │ 40 ┃
┃ │ 利、河口 │ │ │ │ ┃
┠──┼─────┼──────┼────────┼────┼───┨
┃1992│ 全市 │ 棉蛉虫 │ 棉花 │ 50 │ 30 ┃
┠──┼─────┼──────┼────────┼────┼───┨
┃1993│ 全市 │ 棉蛉虫 │ 棉花 │ 50 │ 30 ┃
┠──┼─────┼──────┼────────┼────┼───┨
┃1994│ 全市 │ 棉蛉虫 │ 棉花 │ 40 │ 25 ┃
┠──┼─────┼──────┼────────┼────┼───┨
┃1995│广饶、东营│ 玉米粗缩病 │ 玉米 │ 15 │ 25 ┃
┗━━┷━━━━━┷━━━━━━┷━━━━━━━━┷━━━━┷━━━┛

农药及药械
杀虫剂有机磷类杀虫剂有敌敌畏、乐果、氧化乐果、马拉硫磷、甲胺磷、辛硫磷、
久效磷、1605、灭蚜净、甲基异柳磷等,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有抗蚜威、灭多威、辟
蚜雾、涕灭威、西维因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杀灭菊酯、
氟氰菊酯、功夫菊酯、来福灵,其它杀虫剂有杀虫双、杀虫脒、呋喃丹、伏杀磷、克
螨特、克线磷等。
杀菌剂多菌灵、百菌清、粉锈宁、乙磷铝、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福美双等。
除草剂都尔、扑草净、盖草能、拿扑净、禾草克、乙草胺、2.4-D丁酯、稳杀得、
虎威、苯达松、草甘磷、农得时、敌稗、克阔乐、氟乐灵、二甲四氯、拉索、克无踪
等。
杀鼠剂溴敌隆、敌鼠钠盐、灭鼠灵、大隆。
药械3WB-16型背负喷雾器、3WC-4型手动喷雾器、泰山牌WF13-18AC型背负式机动
弥雾喷粉机、 小型电动超低量喷雾机、552丙型喷雾器、3WD-大型超低量喷雾器、沪
动一汽03型三用机。
预测预报
建市后,成立市测报站,统一组织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测报对象主要
有小麦锈病、白粉病、麦蚜、麦蜘蛛、玉米螟、棉铃虫、棉蚜、大豆造桥虫、稻飞虱、
粘虫、地老虎、蝼蛄、蛴螬、豆天蛾等。预测预报方法主要有经验指标法、综合分析
法、数理统计法、历期和期距法、有效积温法等。自1983年开始,市县两级逐步配备
微机进行系统预报。广饶县及利津县两站为省部级定点测报点。全市中长期预报准确
率在85%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在90%以上。
植物检疫
分为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产地检疫,自建市以来,全市各级每年共进行小麦、
棉花、 玉米、蔬菜、果树等产地检疫5万亩。调运检疫,按照国家有关检疫法规,积
极做好调入调出农副产品检疫工作。经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发现检疫对象10种:棉花
黄枯萎病、美国白蛾、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小麦全蚀病、小麦腥黑穗病、甘薯根
结线虫病、苹果锈果病、大豆菟丝子病、水稻白叶枯病。其中,1992年发现稻水象甲,
1995年发现美洲斑潜蝇2种国际检疫对象, 在全省属首次发现。对以上检疫对象采取
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杜绝了传播蔓延。
防治
建市以来,对农作物的病虫草鼠害,采取化学、生物、物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
法,充分发挥天敌及自然控害作用,有效地控制了病虫草鼠的危害。1983~1995年,
累计发生各种病虫害12000万亩次。 其中,病害发生2800万亩次,虫害发生7000万亩
次,草害发生2000万亩次,农田鼠害发生200万亩次。全市病虫害年平均发生程度3级。
累计防治病虫害13000万亩次, 其中,病害防治2200万亩次,虫害防治8600万亩次,
农田草害防治2000万亩次, 农田鼠害防治200万亩次。平均防治效果病害80%以上、
虫害90%以上、草害90%、鼠害80%以上。
治蝗
东营市蝗区面积413.25万亩,占全省蝗区面积的二分之一,全国蝗区面积的四分
之一。建市以来,夏、秋蝗年发生面积共200万亩,常年防治面积120万亩左右。建市
后, 对全市蝗区全面勘察3次,摸清了蝗区现状,将蝗区划分为59个小蝗区,并划分
重点、 一般和监视蝗区3种类型。1989年,开始利用生态控制蝗害的研究工作,先后
建立荒滩育草、低洼地育苇、稻改、植棉、天敌控制试验示范区,将取得的成果推广。
对发生较重地块,采取化学防治,以地面机械喷药与飞机喷药相结合,控制蝗害。建
市以来,国家及地方用于治蝗资金800多万元,治蝗系统有汽车11部、拖拉机6部、大
型喷雾(粉) 机12部、超低量喷雾机8部、泰山-18喷雾机100多台,总培训农民查治蝗
员3万多人次,有效地控制了蝗害。

第八节 新技术推广

农技推广体系
1983年,全市县区、乡镇农技推广网络健全,农技人员基本齐全,能保证正常业
务的开展。 建市后,先后建立和完善4处市、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990年起,市、
县、 乡三级财政投资,由市农牧局组织实施,利用4年时间,全市56个农业乡镇全部
建起办公、 晒场、化验等功能齐全的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总投资1187.68万元。19
84年, 全市农技推广人数141人,其中,乡镇123人。1993年,全市农技推广人数294
人,每个乡镇专职农技推广人员4~5人。1993年10月,县、乡机构改革,县级农业局
被撤销,有的改为农业中心,有的改为农业公司,失去行政职能;乡、镇农技站、种
子站、农经站等出现单人站和空白站。至1995年底,全市3县2区又设立农业局,恢复
其行政职能,乡镇站也重新得到加强。全市建立和发展各类协会、研究会等农村科普
组织187个,生产互助组织1859个,社区服务组织53个,建立科技示范村181个,样板
户8965个,基本形成以市级为龙头,县区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级为基础的专群结
合的农技推广网络。 4处市、县农技推广中心共有技术人员45人,设施能够进行常规
性的分析和化验,为新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
科技项目实施及科技成果推广
1983~1995年, 全市承担实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项目103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
22项,获部、省、市农牧渔业丰收奖40项,获省星火奖1项。累计增产粮食31.48万吨,
皮棉5.38万吨,新增纯效益9.17亿元。1995年,市农业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科技
兴业贡献奖”先进集体。
黄河三角洲夏玉米高产开发试验1989年,由山东省科委下达项目,东营市农牧局、
莱阳农学院、 广饶县人民政府和利津县人民政府共同承担。经过3年实施,确立黄河
三角洲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即淘汰平展型品种,推广紧凑型品种掖单4号;改直播
为套种;改粗放管理为精耕细作;增加密度,合理密植;增加投入,配方施肥;提高
整齐度, 发挥群体增产优势。至1991年,高产开发10万亩,平均亩产559.7公斤,比
开发前3年平均亩增232.7公斤,增长71.16%,带动面积30万亩,平均亩产421.7公斤,
比开发前3年平均亩增142.7公斤, 增长51.15%。 开发区、带动区3年累计增产玉米
13579万公斤,共增产值5703.18万元。科技成果净收入达912.08万元,为国家投资的
82.9倍。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广饶县10万亩杂交玉米综合增产技术推广属丰收计划项目,1988年由农业部下达,
广饶县农牧局承担。 实施1年,经省、市专家组测产验收认定,推广面积10.3万亩,
平均亩产406.1公斤,比前3年平均单产321.1公斤亩增85公斤,增长26.47%,新增总
产875.5万公斤。获全国农牧业丰收奖三等奖。
黄河三角洲夏大豆丰产技术开发试验1991年,由东营市科委下达项目,东营市农
业技术推广站承担。经过3年实施,共开发面积9.594万亩,亩产大豆150.61公斤,比
开发前3年平均亩增65.61公斤, 增长77.2%;0.5万亩高产攻关示范田,经专家验收
平均亩产达182.5公斤。 该项目累计开发面积20.188万亩,总产达2.87万吨,增收大
豆1.16万吨,增产值1972万元。该项目主要推广高产早熟优良品种,通过疏苗确定适
宜密度、适时浇水、改不施肥为施肥、改粗放管理为精耕细作、提高播种质量等技术
提高亩产。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棉花优质高产结铃模式丰产栽培技术属丰收计划项目,1994年由省农业厅下达,
东营区棉花办公室承担。至1995年底全面完成,共推广面积10.1万亩,单产51.5公斤,
比项目实施前3年平均亩增皮棉7.6公斤。 2年共增皮棉120.2万公斤, 增加经济效益
1955.64万元,纯效益1902.04万元。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立体高效农业综合技术推广1993年,由省农业厅下达项目,东营市农业局承担。
主要措施是充分利用不同作物的时间差和空间差, 使光能得到充分利用。经过2年实
施, 粮食亩产比项目实施指标超18.9%,经济效益比项目实施指标超7.4%,项目区
5.13万亩累计增产粮食252.4公斤,增收蔬菜6209万公斤,增收大豆126万公斤,共增
加纯收入1932.2万元。
沿海蝗区生态控制蝗害技术研究1993年,由农业部下达项目,省植保总站与市植
保站联合承担。 项目实施3年,主要研究成果有:查清蝗区生态,划分了生态区域;
查清天敌资源,明确了天敌优势种及其消长规律,掌握了生态控制技术,明确了控制
蝗害的效应;建立生态控制蝗害体系;建立生态控制蝗害示范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平均年经济效益0.66亿元。
滨海盐碱地塑料大棚蔬菜综合丰产技术研究1989年,由山东省科委下达项目,东
营市河口区农牧局蔬菜办承担,1989~1991年完成。试验面积15亩,辐射面积249亩,
3年总产蔬菜505.64万公斤, 净收入246.13万元,比试验前总增效益102.79万元。获
东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滨海盐碱地塑料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开发试验1992年,由山东省科委下达项目,东
营市河口区农牧技术服务中心承担, 1992~1994年完成。开发面积600亩,累计推广
面积1700亩次, 增产蔬菜732.51万公斤,比开发前纯增经济效益110.6万元。获东营
市科技进步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