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73&run=13

第二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 土地经营方式改革

农村改革初期,土地经营方式改革主要以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形式
出现,后逐步过渡到统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春,当时比较贫困的利津县虎滩公社小街大队、店子公社戴家大队,为解
决群众温饱问题,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和联产计酬责任制,当年,粮棉产量比上年增长
1倍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开。1979年春,广饶
县、垦利县分别在斗柯公社李斗大队、西宋公社小口子、董集公社大王等12个生产大
队进行“大包干”(家庭承包土地,收获后完成国家定购任务,交足税收、集体提留,
余为己有) 和包工到组、联产计酬、超产奖励等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试点。同年,
垦利县推行“五定一奖惩” (定人员、定地块、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超产减产
奖惩)生产责任制。1980年,3县普遍推行“大包干”、“家庭联产计酬”、“联产承
包” 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至年底, 已有336个生产队实行“大包干”,
2154个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1981年,广饶县3019个核算单位
全部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其中,实行“四小管理” (小段计划、小组作业、
小段包工、小段检查验收) 的213个,责任到劳、联产计酬的1158个,专业承包(主要
是棉田) 的190个,包产到户(土地承包到户)、联产计酬和“大包干”的1458个。198
3年,境内农村99%以上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最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年中,也出现一些新问题。如:承包期短,
农民怕变怕换,不愿向土地投资,承包地块零散,不利于区域种植等。1984年,为保
持政策的连续性,鼓励农民向土地投入,全市推行土地发证、合同承包等改革措施。
当年颁发土地证26.95万份, 签订承包合同19万份,占应签合同的70%;并普遍进行
土地评级,对家庭承包的地块进行调整归并,土地承包期延长到15年以上。1988年,
垦利县在胜利乡进行完善土地承包合同试点;共签订土地承包合同3110份,从法律上
确立承包方与发包方的关系。1990年,广饶县制定《关于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制的意见》。
全县15个乡镇、553个行政村、107000个农户全部签订了土地、林果、畜牧、水利等7
项承包合同,共签订、签证土地承包合同10.8万份,林果等承包合同500多份。
为解决承包地块零散、不利于规模经营以及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80年代中期
进行了“两田制”的探索。1984年,利津县柏茂张村在全市首先实行“两田制”,即
把全村耕地分为口粮田和承包田两部分,口粮田按人口分配,承包田由集体向农户招
标承包。1987年下半年,利津县前刘乡、河口区的部分乡镇开始推行“两田制”。至
1987年底,全市实行“两田制”的行政村118个,土地面积11.64万亩,其中,口粮田
46768亩,承包田68512亩,机动田6197亩。1988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后,在继续稳
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全市各县区进一步推行完善和发展“两田制”。
至1995年底,全市实行“两田制”的村庄和耕地面积分别占村庄总数和耕地总面积的
40%和43%。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土地经营方式改革(尽管有些承包方式还不够完善),打
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沿袭多年的土地集体统一经营模式,使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确立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 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1978~199 5
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4.6倍、1.6倍和28倍。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

家庭经营承包,使农民有了生产经营决策权,市场因素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
响越来越大。政府及有关部门又通过政策、价格等手段,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978年以来,东营农村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市场化
进程加快。
种植业产业结构
粮食作物中,70年代前传统的五大作物是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80年
代以来,从主要作物播种面积看,小麦、玉米稳步发展;兼有饲草、饲料用途的高粱、
谷子,由于役畜锐减而大幅度下挫;水稻生产在90年代初掀起高潮,后因黄河断流缺
水又迅速回落;大豆由于效益比较高,建市以来,种植面积翻了一番。经济作物中,
棉花、花生曾因政策、价格、灾害等因素影响而大起大落;瓜菜面积增长较大,特别
是90年代后,效益较高的保护地瓜菜种植迅速发展。1979~1995年,农作物播种总面
积中,粮食作物的比重由88%下降到80.8%,其它作物由12%上升到19.1%。
农林牧渔产业结构
由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以粮为纲”,1978年前,种植业一直在农林牧渔产业结
构中占有较大比重。1978年,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的80.3%,林牧渔三业仅占
19.7%。1978年后,林牧渔业发展相对较快,农林牧渔产业结构有很大改变。种植业、
林业稳步发展;畜牧业中马、骡等役畜饲养减少,牛(肉用)、羊、猪、鸡等专业化养
殖增加;渔业中海水捕捞和海、淡水养殖都有较大发展。农林牧渔产业结构调整中,
专业户、 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发展较快, 依据资源优势的产业化布局逐步形成。 1
995年, 农、林、牧、渔各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为58.87%、1.77%、27.87%
和11.49%,形成农、牧、渔“三足鼎立”的格局。
农村产业结构
改革前,由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工副业生产被当做“资本主义的尾巴”
而遭受限制和打击。1978年,境内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林牧渔业占72%,其它产业
仅占28%。1978年后,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等多门类的乡镇企业迅猛发
展。1987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99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中,
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所占比例依次为:农林牧渔业占41.1%,工业占39.8%,建筑
业占7.57%,商业饮食业占6.39%,运输业占5.17%。与1978年相比,农林牧渔业下
降30.9个百分点, 农村工业增长30.88个百分点,建筑、商业饮食、运输等也都有较
大的发展,农村经济呈现多元化新格局。同时,也改变了农村人口的就业结构,促进
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大王镇等一批比较发达的乡镇,正在逐步建成亦工亦农、亦城
亦乡的社会主义新型乡镇。

1983~1995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
表6-2
单位:万元

┏━━┯━━━┯━━━━━━━┯━━━━━━┯━━━━━━┯━━━━━━┯━━━━━━┓
┃ │ 农村│ 农林牧渔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业饮食业┃
┃年度│ 社会├───┬───┼──┬───┼──┬───┼──┬───┼──┬───┨
┃ │总产值│ 产值│占总产│产值│占总产│产值│占总产│产值│占总产│产值│占总产┃
┃ │ │ │值的% │ │值的% │ │值的% │ │值的% │ │值的% ┃
┠──┼───┼───┼───┼──┼───┼──┼───┼──┼───┼──┼───┨
┃1983│ 71278│ 53569│ 75.2│4224│ 5.9│6622│ 9.3│4060│ 5.7│2803│ 3.9┃
┠──┼───┼───┼───┼──┼───┼──┼───┼──┼───┼──┼───┨
┃1984│ 85179│ 58595│ 68.8│8373│ 9.8│7262│ 8.5│5795│ 6.8│5154│ 6.1┃
┠──┼───┼───┼───┼──┼───┼──┼───┼──┼───┼──┼───┨
┃1985│ 95864│ 68917│ 71.9│6620│ 6.9│1019│ 10.6│6306│ 6.6│3829│ 4┃
┠──┼───┼───┼───┼──┼───┼──┼───┼──┼───┼──┼───┨
┃1986│100913│ 63186│ 62.6│1379│ 13.7│9419│ 9.3│7386│ 7.3│7127│ 7┃
┠──┼───┼───┼───┼──┼───┼──┼───┼──┼───┼──┼───┨
┃1987│139437│ 80643│ 57.8│2450│ 17.6│1345│ 9.6│1098│ 7.9│9844│ 7.1┃
┠──┼───┼───┼───┼──┼───┼──┼───┼──┼───┼──┼───┨
┃1988│192503│107309│ 55.8│3824│ 19.9│1588│ 8.3│1546│ 8│1560│ 8.1┃
┠──┼───┼───┼───┼──┼───┼──┼───┼──┼───┼──┼───┨
┃1989│222258│109224│ 49.1│5242│ 23.6│2625│ 11.8│1670│ 7.5│1764│ 7.9┃
┠──┼───┼───┼───┼──┼───┼──┼───┼──┼───┼──┼───┨
┃1990│249269│123202│ 49.4│6279│ 25.2│2343│ 9.4│2015│ 8.1│1968│ 7.9┃
┠──┼───┼───┼───┼──┼───┼──┼───┼──┼───┼──┼───┨
┃1991│310602│157859│ 50.8│7462│ 24│2834│ 9.1│2641│ 8.5│2337│ 7.5┃
┠──┼───┼───┼───┼──┼───┼──┼───┼──┼───┼──┼───┨
┃1992│366202│144683│ 39.6│1123│ 30.7│3993│ 10.9│3813│ 10.4│3109│ 8.5┃
┠──┼───┼───┼───┼──┼───┼──┼───┼──┼───┼──┼───┨
┃1993│565172│213700│ 37.8│2090│ 37│6451│ 11.4│4163│ 7.4│3631│ 6.4┃
┠──┼───┼───┼───┼──┼───┼──┼───┼──┼───┼──┼───┨
┃1994│921653│344665│ 37.4│3843│ 41.7│7986│ 8.7│4896│ 5.3│6378│ 6.9┃
┠──┼───┼───┼───┼──┼───┼──┼───┼──┼───┼──┼───┨
┃1995│118622│487046│ 41.1│4721│ 39.8│8984│ 7.6│6135│ 5.2│7584│ 6.4┃
┗━━┷━━━┷━━━┷━━━┷━━┷━━━┷━━┷━━━┷━━┷━━━┷━━┷━━━┛

第三节 建立农村社会化
服务体系

1986年起,为扶持专业化商品生产,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也办不好的问题,全
市农村在改革中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1986年,牛庄区成立多种经营办公室,
为群众发展商品生产做好产前、产后的服务工作,逐步将区多种经营办公室办成一条
配套成龙的服务体系。1988年,广饶县李鹊乡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为解决农业生产管
理上的分散和个体经营解决不了和无法解决的难题,逐步开展多项科技服务工作:建
立科技网络,以乡农技站、种子站、农机站、水利站等组成农技服务中心,每村设立
1名技术员,全乡27个村发展了140个科技示范户;开辟实验基地,在李西、杨店等村
进行配方施肥的对比实验,在李东、后大村开辟高产攻关实验田,推广玉米秸秆还田
和小麦精量播种; 实行“五统一”,农机管理服务站组织全乡150余部拖拉机,为农
业生产服务,实行统一耕播、统一浇水、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销售产品、统一技
术指导。之后,乡党委、政府逐步总结和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以乡直职能部门为依托
的4个服务中心, 即:以乡水利站为主体的水利服务中心,以乡农技站为主体的农业
技术服务中心,以乡农业机械管理站为主体的农机服务中心,以乡供销、银行为主体
的供销、资金服务中心。在李鹊乡的带动下,广饶县形成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县级主
要抓制度建设,建立科技、水利农机、畜牧、流通五大服务体系;乡级主要抓衔接,
建立农业服务实体;村级主要抓落实,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服务体系。
利津县在深化农村改革中,主要抓三项服务。(1) 科技服务。拨出专项资金筹建
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加强乡镇农技站建设。各乡镇配备科技副乡镇长,各村配备科技
副主任,村村有农技员、科技示范户、重点户,乡镇建立科协组织,全县基本健全科
学技术推广服务网络。至1990年底,全县已成立各种形式的社会科技服务组织610个,
各种研究会、 协会86个,科普服务部9个,发展科技重点户、示范户41户,科普文明
村17个。(2) 机械服务。在全县16个乡镇相继建立和完善农机管理服务站,并成立以
县农机公司为龙头的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络。(3) 供销服务。以县供销社为依托,围绕
棉花生产全程服务这个重点,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全县
棉花生产大丰收。河口区各乡镇也均建立起农、林、牧三站,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和
专职科技助理员。 至1991年底,全区有12个村建立科技服务组,有172个村配备科技
副主任(其中专职24人) ,并涌现出各类科技示范户271个,初步形成科技服务网络。
至1991年底,全市已有各类经济服务组织204个,其中县级服务组织19个,乡级26个,
村级109个。 1995年底, 乡级各类服务组织发展到59个, 村级各类服务组织发展到
1638个。

第四节 农场改革

1988年1月29日,市委以东发[1988]6号文下发《中共东营市委、东营市人民政
府关于进一步搞好农(牧)场工作的意见》,开始全面推行场长负责制。
1988年,渤海农场在全市率先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对场内中层正
职普遍推行风险抵押聘任制,对中层副职和基层人员实行招标聘用,普遍实行职工选
业、企业选人的优化组合,并在全场实行按承包项目和劳动、资金投入计酬等办法,
至年底,全场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65万元,比上年增长85.5%,全年累计扭亏100万元。
1989年,全市所有农(牧)场全面推行场长负责制和场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进一步
完善农牧场内部配套改革,在企业内部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和责任制网络体系,把企业
对国家的承包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明确各级的职责权
限和考核奖惩办法。
1991年12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农场局,进一步深化农(牧)场体制改革,并
实施“114”工程(即经过若干年努力,在全市培养1千个承包土地1百亩、年收入超过
4万元的家庭农场)和“百万利税费”战略,从根本上改变农场面貌。
1993年底,市农场局制定“场改公司,政企分开,按企划型,科学管理,农业产
业化,畜牧一体化,二三产业法人化,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冲出农场的小圈子,
走向社会主义大市场”的改革思路。在农业方面,实行生产费、生活费“两费”自理,
土地使用承包和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农机、农技、水利“三站”作用,培养家庭
农场;废除实行45年之久的工资制度,彻底破除农业生产中的“大锅饭”。农场兴办
的二、三产业,以调整产业结构和内部三项制度(劳动用工、工资分配、社会保险)改
革为重点,实行划小核算单位,企业自负盈亏,确保上交利费,分配多劳多得。1994
年, 农垦系统承包土地规模50~100亩的家庭农场有153个,100亩以上的有74个,年
纯收入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有206个, 全系统实现农业产值4828万元,其中家庭农场
实现纯收入893.5万元。同年,农场改公司工作全面完成,强化了农场的法人地位,9
个农垦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展开。
1995年, 全市农场系统家庭农场达1317个,控制耕地面积67015亩,平均每个家
庭农场耕作管理耕地面积51亩。其中,50~100亩的364个,100亩以上的142个。全市
农场系统共完成社会总产值2.2亿元,职工人均收入4285元,实现利润714.9万元,分
别比加大改革力度前的1992年增长2.95倍、2倍,扭亏增盈965.9万元。

第五节 改革开放试点县

1993年3月, 利津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试点县。其
奋斗目标是,至“八五”末,全县国民经济整体实力达到1992年全省平均水平,财政
自给,收支平衡。其工作重点:一是以建设专业村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产、优质、
高效农业。二是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的原则,大力发展县属工业和乡镇企业。三是积
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四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至1995年底,改
革开放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棉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果、畜牧、水产、瓜
菜等高效农业。1995年,全县粮食经济作物产值比由1992年的87∶13调整到50∶
50;农林牧渔四业产值比由1992年的65∶3∶14∶18调整到54∶7.6∶19∶19.4;农业
总产值达到11.73亿元,比上年增长48.8%,全县初步形成粮食、棉花、瓜菜、林果、
水产、 畜牧等6个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专业村,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实现规模经
营。 1993年起,全县选择150个基础好、有潜力的村作为专业村,选派干部帮助其致
富,为专业村确定1~2个主导产业,要求60%以上的农户从事这些产业。至1995年底,
150个专业村全部达到规定标准, 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初步建成成
方连片、规模较大的粮食、棉花、油料、瓜菜、林果、芦苇、水产养殖、畜牧养殖、
中药材、食用菌等十大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用活土地使
用权,推行大户承包,加快土地流转和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从事二、三产
业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分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引导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进城居住、经营,加快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对个体私营企
业实行“四放”,即思想上放胆,政策上放宽,管理上放活,工作上放手,创造宽松
环境,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至1995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发
展到8000户,注册资金4370万元,私营企业300个,注册资金2600万元,从业人员3.5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7.7%。
全面推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启动企业内部活力。在县乡企
业中全面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公有民营、拍卖、租赁、破产、兼并等多种形式
的产权制度改革。至1995年底,全县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企业53个,实行公有
民营的企业40个, 实行租赁经营的102个,并对10个“边、小、亏”门店进行公开竞
价拍卖; 对4个企业实行破产,破产总额达1229.54万元。全县247个企业中,完成产
权制度改革的205个, 实行“双全”抵押承包和资产目标责任制的38个。加大技术改
造力度, 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1993~1995年,全县技改投资达2.9
亿元,形成县石油化工厂、东方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纺织总厂、化肥厂、三利食
品有限公司、油脂化工厂、利津酒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创出“光明”电机、“三利”
食品、 “黄河口”酒等一批名牌产品。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9.15亿元,比1994
年增长96.38%。
选择蔬菜加工、粮油加工、皮革加工、果品加工、肉制品加工等企业,搞深、精
加工,形成10个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产业的骨干带动生产基地的发展,
架起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的桥梁。重点发展出口蔬菜生产加工、牛羊肉生产加工、肉食
鸡生产加工、粮食生产加工、油料生产加工、水产品生产加工等10个上有龙头、下有
基地的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初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