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配套系统工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66&run=13

第四章 配套系统工程
30多年来,胜利油田围绕油田勘探开发的实际,以原油生产为中心,积极组织实施油
田建设工程,已建成胜坨、孤岛、孤东、埕岛(正在建设)等59个油田和供水、电力、
通讯、交通、防护等配套系统工程,成为年产3000万吨原油的全国第二大油田。油田
配套系统工程的建设,适应了油田生产建设的需要,也在市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1995年底,胜利油田完成大量的油田配套系统工程建设工作。其中,供水、注
水系统:工业水库18座,蓄水能力3.4亿立方米;净化站10座,年供水量2亿多立方米;
注水站181座, 日注水能力79.3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站48座,日污水处理能力91.2万
立方米。电力系统:6千伏电压等级以上输配电线路991条、10165.4公里,变电所157
座、 总容量348.4万千伏安,自备电厂3座、发电能力61.58万千瓦。通讯系统:胜利
专用通讯网市话交换机共47个分局, 总容量11.5万门。交通系统:矿区公路3325.93
公里, 公路桥490座、长14019米,铁路专用线33.92公里。建成东营港和龙口、广利
港码头。防护系统:修建海堤165公里,围海造陆140平方公里。

第一节 供水工程

水源
胜利油田主要油区位于黄河入海口两侧,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引用黄河
水,同时开采少量地下水作补充。
胜利油田开发初期即开始引用黄河水。随着油田建设的不断发展,引黄取水量逐
步增加。但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大,必须经沉沙后才能输往水库,居民生活用水需进行
净化、消毒,加之黄河年际之间和年内丰枯季节之间流量相差巨大,以及1972年以来
季节性断流呈逐年加剧趋势,使引黄取水费用增高,难度加大。1991~1995年,黄河
累计断流18次、356天,年均径流量为156亿立方米,与1970~1990年年均径流量相比,
减少47%,造成油田供水紧张,原油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1991~1995年,共引黄河
水38.49亿立方米。
胜利油田地下水源,主要有砂岩层地下水源和石岩溶洞及裂隙地下水源。砂岩层
地下水已在东营市河口区的河口采油厂和东营市境外的临盘、滨南、纯梁采油厂建立
中、 小型地下水源工程,主要为油田注水服务。1991~1995年,共开采地下水1.295
亿立方米, 年均开采2590万立方米。至1995年底,在用水源井175口。1977年,油田
在益都县(现青州市)西北部找到石岩溶洞及裂隙富水带。至1979年底,钻井24口,建
成益都水源, 日供水量3万立方米。其中15口井移交青州市政府管理。胜利油田管理
的9口井,平均日供水量1.25万立方米,经过管径720毫米、长73公里的输水管线输至
东营地区管网,供居民饮用。
水库、净化站
1978年, 胜利油田建成广利、王岗、杜北水库,其中最大的杜北水库库容250立
方米。80年代,先后建成渤南、辛安、孤岛一、孤岛二、净化站、民丰、西河口、神
仙沟、 广南、孤东、孤河、广北水库,其中最大的广南水库库容1.14亿立方米。199
1~1995年, 投放资金4.74亿元,建成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新建了耿井、利津、孤北
水库,其中最大的孤北水库库容5000立方米。扩建加固了广南水库、孤北水库。新建、
扩建广北-辛安水库、广南-辛安水库渠道,孤北集输水干渠及宫家干渠,总长53公里。
新建罗家屋子、 西河口、辛安、耿井4处二级泵站、沉沙池、输沙渠等工程。至1995
年底, 胜利油田累计投资5亿多元,建成工业水库18座,总蓄水能力3.35亿立方米;
建成引黄涵闸8座,输水干渠10条、总长度216公里;年供水量2亿多立方米。
1965~1990年,胜利油田相继建成黄河水净化站和处理站10座,日处理净化水能
力88万立方米,建成主要输水管线1400公里。其中,1965年建成黄河一号水站 (民丰
水站),1967年在一号水站建成黄河水处理站。1969年4月,东营净化站竣工投产,日
处理水55000立方米。1971年,孤岛净化站建成投产,日处理水3万立方米。1975年,
八分场水处理站建成投产, 日供水1.25万立方米。同年,建成西河口水源工程。198
1年,建成河口净化站,日处理水5万立方米。1982年12月,辛安净化站竣工投产,日
处理水5万立方米。1986年,建成滨南净化站,日处理水5万立方米。1988年,建成孤
东净化站, 日处理水10万立方米。“八五”期间,新建水厂3座,增加日供水能力30
万立方米,其中利津水厂5万立方米、桩西水厂5万立方米、耿井水厂20万立方米。

第二节 供电工程

胜利油田电力来源以外购电为主,自发电为辅。1983年起,由油田提供一定数量
平价原油换电。 1965~1990年,油田外购电量及油换电量占总供电量的90%以上。9
0年代, 胜利油田的主力油区进入高含水、高耗能阶段,加上多种经营的发展,油田
电网用电负荷和用电量平均每年以7%左右速度递增, 根据生产建设的需要,进一步
加强了电力工程建设。
变电
1970年前, 胜利油田辖变电站6座,6千伏以上输配电线路883公里,电源从淄博
电网引入。 1970~1983年,油田所辖变电站增至27座,6千伏以上输配电线路增至12
7条、 1358公里,电源分别来自淄博、惠民、青岛、济南、潍坊电网。1984年后,油
田电源主要由淄博电网和惠民电网引入。“八五”期间,为满足胜利油田用电,先后
建成投产胜一变、坨八变、孤二变等14座110千伏变电站,主变容量69.88万千伏安;
其它变电站49座,主变容量50.47万千伏安。1993年,220千伏盐镇变电站建成投产,
改善了胜利油田电网的布局。至1995年底,油田范围内有220千伏变电站4座 (其中属
地方电业局管理的有胜利变电站,属油田管辖的有九分场变电站、新孤变电站和盐镇
变电站) ,共有主变8台,主变容量84万千伏安;有110千伏变电站28座,主变58台,
主变容量164.4万千伏安; 有35千伏变电站126座,主变197台,主变容量118.02万千
伏安。
输电
1990年前,胜利油田共建设高压输配电线路660条、7538公里。其中220千伏输电
线路4条、 261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30条、396.2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145条、17
47.1公里,6千伏配电线路481条、5133.7公里。220千伏输电线路是:九孤线(九分厂
变至新孤变)、辛九线(辛店电厂至九分厂变)、沾孤线(沾化变至新孤变)、胜九线(胜
利变至九分厂变) 。这些输电线路与淄博电业局的辛郭线、郭胜线和惠民电业局的沾
郭线, 形成环形电网,保障了对油田安全供电。110千伏输电线路中,油田开发初期
建设的5条线路(辛陈线、陈东线、东河线、沾河线、兴东线) 由地方电业局管理,其
余25条由油田管理。
1991~1995年,胜利油田建成并投入运行的输电线路有:220千伏线路2条、77.5
公里, 110千伏线路23条、 424.35公里,35千伏线路54条、520.1公里,6千伏线路4
79条、2595.18公里。主要有胜九线、胜梁线、永三线、坨八线等。
发电
胜利油田1972年始建发电厂,至1995年底有发电厂3座,投产发电机组8台,装机
总容量60.22万千瓦, 主要以柴油、原油和天然气为燃料。东营发电厂1972年始建,
1974年7月投产,有发电机组3台,装机容量9.6万千瓦。孤岛发电厂1972年3月始建,
1976年8月第一台机组投产, 因成本高,1980年9月停产。孤北热电厂1987年始建,1
990年投产, 有3台发电机组,装机容量10.62万千瓦,以天然气为燃料;由于天然气
燃料严重不足,致使机组利用率很低,为使其发挥更大效益,1994年投资3200万元将
1号、 2号机组改为原油、天然气双燃料机组,预计1996年投产。胜利发电厂1988年1
1月始建, 由东方电站成套设备公司实行概算总承包,总投资8.4亿元;一期工程2台
20万千瓦机组, 分别于1992年7月17日和1993年7月15日投产;至1995年底,2台机组
累计发电55.97亿千瓦时。 1993年,胜利石油管理局与香港国泰国际集团成立山东胜
泰发电有限公司。 1994年9月,经国家计委批准采取中外合作方式筹建胜利发电厂二
期工程,新建2台30万千瓦机组。
1971年5月~1977年10月, 为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状况,胜利油田先后租用国家水
电部41、 51列车电站为油田发电。41列车电站在油田工作近7年,1977年10月离开油
田。51列车电站在东黄输油管线胶县站发电,1976年4月离开油田。
为满足海上原油生产用电需要, 胜利油田于1995年在埕岛油田建设1座海上发电
平台,安装以伴生气为燃料的400千瓦气体发电机组5台,计划1996年投产发电。

第三节 通讯工程

胜利油田通讯网是随着油田生产发展而逐步发展完善的。1961年,使用磁石交换
机。 1963年,建立通讯线路维修班。1965年夏,成立通讯队,建成投产200门磁石电
话交换机。 1970年,建成8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站。1973年,建成以胜利油田基地为
中心的简易通讯网, 交换机容量2050门,同时开通东营至滨南、孤岛、河口、辛店4
个方向的明线载波。1977年初,油田基地电话站建成2000门步进制电话交换机,基地
周围地区实现自动拨号。至1983年底,全油田电话站装机容量达到6450门。
1983年9月,胜利油田通讯公司成立。1985年8月,微波一期工程竣工,油田基地、
胜坨、 八分场、集贤、河口、孤岛、利津、滨南等8座微波站投产,油田专用自动网
开始形成,大部分二级单位实现自动拨号。1987年12月,通讯公司施工的2000门纵横
制自动交换机投产,扩大了油田自动网的覆盖范围。1989年12月,胜利油田通讯模拟
网完成由5位制向6位制的过渡,为扩大通讯网规模创造了条件。“八五”期间,有线
通讯超常规发展, 装机容量由1990年底的2.1万门增至1995年的11.5万门。以1991年
引进1.5万线程控交换机、 数字微波和移动通讯系统投产为标志,油田通讯进入数字
化通讯新时期。1994年,2.2万线程控交换机和2套光纤通讯系统一次投运,油田基地
周围地区率先告别模拟电话,实现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1995年,全网投产程控
交换机6万线,油田电话普及率达到20.5%。8月20日,专网电话号码由6位升为7位。
为适应油田生产建设的需要,无线通讯从无到有,迅速发展。1986年10月,卫星
地面站建成投产,油田长途通讯由地面发展到空中。1987年11月,油田卫星地面站与
全国石油系统14个地面站联网开通,组成石油系统专用卫星通讯网,实现胜利油田与
石油工业部及各油田的卫星远程通讯。 油田移动通讯在“七五”时期引进8个车台的
基础上,1991年引进投产芬兰诺基亚450兆赫集群移动通讯系统,1994年投产450兆赫
/150兆赫跨频移动通讯系统,1995年建成800兆赫集群移动通讯系统,并对450兆赫系
统进行改造。现三大系统共设基站14座,信道68个,移动通讯用户达1300多个。油田
一点多址通讯系统, 已发展到4套系统、22个站。无线寻呼从1990年的1套系统300个
用户, 发展为胜利台、石油台两大系统共计2.5万个用户,不但覆盖全油田,而且石
油台在石油系统寻呼网内实现漫游。
海洋通讯与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同步发展。“八五”期间,通过从日本、美国、
加拿大等国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通讯设备, 海洋通讯能力稳步提高。已建成6套
海事卫星通讯系统, 12套自适应短波通讯系统,9个数字微波站和龙口、莱州湾、港
区3个程控电话站, 初步形成一个以东营为中心、港区为重点、龙口和莱州湾为支撑
的覆盖整个渤海湾广阔海域的海洋通讯网络。
专网通讯功能和手段日趋完善, 在与石油通讯专网联网的基础上,1992年9月30
日,油田基地55局、八分场73局与东营市22局、33局联网,解决了油田电话自动出长
途的问题。在公、专网双方共同努力下,联网的范围不断扩大,长途出口也由东营一
处变为东营、滨州两处。到1995年底,油田所有局均与邮电公网联网。油田电话不仅
在油田内畅通无阻,可以享受全国石油专网长话权,而且通过公网,实现了国内、国
际长途直拨。
通过“八五”期间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快速发展阶段,一个以现代通讯技
术作支撑、有线无线相配套、地面空中相结合、海上陆地相呼应、固定移动相统一、
多种技术手段相补充的立体数字化通讯网络已经形成。
1983年前, 胜利油田的通讯业务由油田水电指挥部管理。1983年9月,胜利油田
通讯公司成立。该公司是胜利油田二级单位,同时行使胜利油田通讯处职能,对胜利
油田横跨7个地市的专用通讯网的通讯业务实施统一管理。 至1995年底,胜利专用通
讯网拥有分支局47个,交换机容量11.5万门(不含用户交换机22480门) 。其中,通讯
公司建制内拥有程控交换分支局24个, 总容量75100门,占全网容量的66%。微波通
讯线路总长921公里, 其中数字微波761公里,模拟微波160公里,光纤通讯线路总长
131公里。 通讯公司总资产33470.2万元,员工总数2073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
38名。

第四节 交通工程

公路
1962~1971年,山东省交通厅工程大队第二工程队承担胜利油田公路建设任务。
1963年,建成东辛(东营至辛店)公路79.3公里。1964年,建成东丰(东营至坨二站)公
路10.6公里、东坨(六干至坨一站)公路9.3公里。1965年,建成胜坨(坨二站至溢洪河)
公路12.7公里。1966年,建成东永(东营至永三站)公路24.5公里。为适应胜坨油田开
发建设的需要,在胜2区修建6条平行带状公路,形成胜坨油田晴雨通车公路网。从会
战初期至1971年,山东省交通厅筑路职工住地窝,睡席棚,顶风冒雨,徒步往返,坚
持野外施工,建设了油区干线公路和油田产能建设配套公路,保障了油田开发的正常
进行,也加快了东营地区公路建设的步伐。
1971年12月,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批准,山东省交通厅工程大队第一
工程队和已在胜利油田施工的第二、 第三工程队,按原建制全部移交胜利油田。197
2年,以上述工程队为主,组建胜利油田运输指挥部筑路大队。1974年1月,筑路大队
与油建八大队合并,成立胜利油田建筑工程指挥部,负责全油田的公路建设。随着油
田勘探开发区域日益扩大,公路建设范围也随之扩大,每年都有新建公路投入使用,
油田筑路队伍的施工技术和机械化程度也不断提高,至80年代已具备修建黑色高级路
面的能力。 1985年建成矿区公路105.41公里,1986年建成165.49公里,1987年建成1
69.41公里, 1988年建成212.35公里,1989年建成202.22公里,1990年建成136.86公
里。 “八五”期间,新建矿区公路588.92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72.9公里,专用公
路416.02公里,拓宽改造了泰山路、济南路西段、海河路、五台山路、青岛路、八分
厂交叉路等城区道路25.5公里。油田和东营市共同投资建成东港全封闭一级公路60公
里。这些道路的横断面宽度25~50米,多为三块板结构或四块板结构,道路排水敷设
1.0~2.4米暗沟涵管。从管沟的开挖、管基浇筑、管道安装、路基填筑、路面基层灰
土的拌制、压实,到路面铺筑,全部实行机械化施工流水作业。河埕路、镇东路等工
程被评为省部级优质工程。在飞雁滩油区修筑的开堤式、双面防护、低标高道路,突
破了海滩地区高标高、封闭堤式道路施工模式。
桥梁
胜利油田的桥梁主要由油建三公司道桥设计室设计。桥梁类型有简支桥、连续梁
式桥、拱式桥等。梁式桥下部结构多为实体式墩台,上部结构多为钢筋混凝土板,分
现场浇注和预制安装两种。拱式桥多为圆弧线拱圈结构,重力式桥台。双曲孔桥是一
种半装配式组合结构桥梁,下部结构以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承受荷载,上部结构主拱圈
由钢筋、拱板、拱楣组成。至1995年底,胜利油田共建成公路桥490座,长14019米,
其中大桥9座,长4145米。主要公路桥有胜利黄河大桥(详见本志《交通》编) 、胜华
桥、潮河桥、岳柳桥、三支沟桥、新挑河桥。
东营港
东营港原名黄河海港,位于渤海西南部、黄河入海口北侧,南距东营市110公里,
海上距龙口港70公里,距天津港83公里。1984年,胜利油田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开辟
原油外输新出口, 呈请石油工业部批准在渤海湾海域新建外输油码头。同年6月,海
港工程开始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当时规划有小港(水深4米) 、中港(水深7米) 、大港
(水深14米)、引堤(3.5公里)、钢管桩桥(3.5公里)。1985年初,由北海舰队建港指挥
部正式动工抛石。1985年2月,彭真委员长视察海港工地,题名“黄河海港”。
1988年,海港一期工程竣工,交付胜利油田使用。工程总投资6083万元。1989年,
将引堤向前延长到2300米。 与海港同期兴建的钢管结构简易码头,有2个临时泊位,
均为4米水深,长50米,可停靠2000吨驳船。该港的建成投产,在胜利油田近海勘探、
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2年以后, 在海港新建码头2座。其中,客货滚装码头,由胜利油田投资,东
营市租用,1992年5月开工,8月竣工。开通东营至旅顺、大连航线,成为连接东北和
山东北部地区的海上通道之一。 卸油码头,长104米,宽30米,水深4~5米,投资67
0万元,为高桩式结构。1992年4月开工,1993年10月竣工,最大卸油能力50万吨/年。
1994年4月, 东营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港口以城市命名”的精神,将该港更名为
“东营港”。
此外,正在建设的勘探开发码头,长150米,宽48.2米,水深4米,为板桩式结构。
由交通部一航局一公司承建, 1992年7月开始施工。主要用于胜利油田海洋石油勘探
开发物资补给、船舶停靠等。
在海港内侧已建成内港。内港由内港池、简易口门和航道三部分组成。内港池宽
400米,长2500米,水深4米;口门宽108米,水深4米。内港已成为胜利油田海洋石油
船舶公司的避风港,也是胜利油田油建一公司的海洋石油工程预制厂所在地。
1994年12月,由东营市政府投资的东营港一期扩建工程开工,扩建工程位于老港
南1.7公里处,1995年已完成投资3800万元(详见本志《交通》编)。
飞机场
胜利油田东营飞机场是企业自备机场。 位于东营市垦利县永安乡境内。1984年1
0月5日动工兴建,1985年9月第一期工程竣工,9月28日试航成功。后机场二期工程停
建,但大部分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基本达到通航条件。至1995年底,东营机
场有各种车辆、专用设备168台(套、部),职工97人。(飞机场情况详见本志《交通》
编)

第五节 防护工程

海堤
胜利油田滨海地区的油田,主要分布在黄河入海口北侧的渤海湾沿岸。该地区为
浅海漫滩潮汐带,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后一片烂泥,还经常受到黄河洪水、凌汛的
威胁。为保证油田勘探开发的顺利进行,70年代以来,胜利油田先后建设了孤东、桩
西、河口大王庄等海堤工程,阻挡了海潮,降低了勘探开发的难度。海堤工程是保障
沿海油田正常生产的重要屏障。
1976年, 胜利油田建筑工程指挥部首次承担海堤的设计、施工任务,修建了桩1
1、 桩12井区的海堤6.34公里。海堤断面结构为单坡堤,护坡为浆砌混凝土板,堤脚
为浆砌块石基础。这种海堤只能抵御10年一遇的风暴潮,维修工作量大,消浪能力差。
此后至1981年,海堤工程停建。
1982年, 油田恢复海堤修建工程。建筑工程指挥部职工用3年时间修建五号桩圈
闭堤、桩西203堤,长15.33公里。海堤迎海面采用混凝土蘑菇石结构,这种消力式护
坡结构抗浪能力强,可抵御25年一遇的风暴潮,基本达到在滩涂地带建堤防潮的要求。
1984年, 修建桩3-桩303堤,长6公里。海堤防护结构采用复式坡,即海堤迎海面3米
以下为抛石防护结构, 3米以上为混凝土蘑菇石。这种结构可防止海堤土层流失,投
资少,易施工,便于维修。经过模拟试验证明,这种海堤可以抵御50年一遇的风暴潮,
在潮间带和极浅海地区都适用。
1985年,胜利油田建筑工程指挥部和东营市组织的施工队伍,修建孤东油田圈闭
堤21.15公里,为孤东油田的开发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1986年孤东油田开发会战中,
建筑工程指挥部担负修建孤东防潮堤的艰巨任务, 当年3月开工,11月完工,建成防
潮堤10.2公里,完成土方92万立方米,并全部砌石护坡。1987年,在滨海地区会战中,
建筑工程指挥部700多名职工和万余名民工一起, 修建孤东北防潮堤9.53公里。1988
年,建筑工程指挥部将滨海地区海堤全部连接圈闭。至此,从孤东油田至五号桩油田
形成一条封闭式海堤,为这一地区海滩油田的开发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在海堤结构上,
为防止海浪越堤,在桩302至桩304海堤顶面临海一侧,增加浆砌片石挡浪墙;海堤下
坡采用预制混凝土栅栏板防护结构,抛石护堤脚。这种新结构按海堤抵御50年一遇风
暴潮的标准设计。 1989年,在孤东海堤顶面修建沥青路面19.57公里,在部分海堤内
坡增修石灰土、沥青石屑等防护工程。同年,修筑桩西油田海堤4公里,与桩101和桩
106海堤连通。桩西海堤采用锦纶膜袋混凝土护坡结构。这种结构整体性和稳定性好,
抗冲击,耐灰化,易保证混凝土质量。
至1990年底,胜利油田建成海堤117.28公里,围海造陆地88.3平方公里。海堤工
程的建成,不仅加快了海滩油田的开发建设,而且堤路结合,方便交通,使油田开发
区与海洋隔离,防止了石油对海洋的污染,改善了油区环境。
1992年8月31日~9月1日,50年未遇的16号特大强热带风暴潮(亦称大海啸) 袭击
了黄河口沿海地区。这次风暴潮最大风速28~30米每秒,最高潮位3.5米,浪高2.5~
3米,水位以每小时0.521米速度上涨,同时还下中到大雨。狂风、巨浪、大雨同时袭
击沿海各油气田。 一度造成孤东、桩西、河口、清河4个采油厂被淹,10公里海堤挡
浪墙全部坍塌,50公里海堤被冲毁,大小决口17处。特别是大王北油田刚刚合龙一天
的一号潮沟海堤被整个冲垮。胜利石油管理局和有关二级单位领导立即奔赴抗灾前线,
组织广大职工和民工投入抗灾抢险。正在大王北海堤现场指挥施工的油建三公司副经
理李智文、工程一大队大队长张根帮,带领10名职工和35名民工,战斗在一号潮沟海
堤中心20多米最危险的地段,因堤坝坍塌,被巨浪卷入海中。虽经多方营救,但终因
潮猛浪急,共产党员、副经理李智文,共产党员、大队长张根帮,共产党员、助理工
程师薛志明, 共产党员、工人张波,共青团员、劳务工姚玉龙等5名职工和16名民工
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胜利石油管理局召开了抢险抗灾总结表彰大会,授予李智文、张
根帮、薛志明、张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授予姚玉龙“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胜
利石油管理局工会为5人分别追记一等功。
16号强热带风暴潮给海堤工程造成严重损失。据统计,破坏沿海围堤71.7公里,
永久防护结构的海堤严重破坏39.98公里,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1992年冬季,胜利
石油管理局开始实施被毁海堤的修复工程。经过对海堤破坏情况的调查,有针对性地
确定了海堤的修复标准,同时借鉴浙、闽、沪海堤建设的经验,选取典型设计断面进
行风浪模型试验。在海堤修复施工中,采用高压旋喷灌浆法施工二层平台截渗墙等新
工艺、新技术,投资省、进度快,减少了堤坡渗流,增强了大堤的稳定性。
1991~1995年, 胜利油田新建海堤48.13公里,围海造陆52平方公里。其中,桩
104海堤2.83公里,围海造陆7.8平方公里;大古60、大35、大37三个区域海堤45.3公
里,围海造陆44.2平方公里。
防洪、排水
1964年,东营地区降水量达1100多毫米,形成涝灾,给油田开发带来诸多不便,
油田开始进行治水工作。1965~1990年,胜利油田陆续治理了新广蒲河、六干排、东
营河、广利河、老广蒲沟、五干排、武家大沟、工农河、跃进河、西沙河、朝阳河、
马新河、沾利河、挑河、神仙沟、卫东河等25条主干排水河道,使东营和滨州两地区
内的油田基本有了排水出路。
1990年夏,东营地区暴雨成灾,胜利油田损失惨重。经调查,成灾的主要原因是:
排水工程不配套,无法将雨水引入主干河道;农村承包以后原有的支沟被破坏改为鱼
池、藕塘或种上庄稼;80年代中期连续干旱,排涝工作被忽视,只注意引黄灌溉,把
排水河道当引水、蓄水渠, 结果淤积严重,造成主干河道排水能力下降。根据这些情
况,胜利油田制定“八五”油田排水规划,提出“抓重点,治关键,搞一处,带一片”
的治理方针。从1991年的三河(六干排、溢洪河、新广蒲河下游) 治理开始,经过5年
时间,先后将溢洪河、六干排、东营河、五六干合排、新广蒲河、武家大沟、神仙沟、
卫东河等主干排水河道全部治理一遍,使排水大动脉通畅。与此同时,相配套的支沟
和部分重点区块也进行改造治理。 累计治理河沟112条次, 总长579公里;清挖土方
888万立方米;建设桥涵131座;护砌排水沟53处,总长18.4公里,砌体12.3万立方米。
为解决海滩油田和个别低洼区域的排水,至1995年底,胜利油田先后建设大小提
排站43座,增加强排能力194立方米/时。其中,规模10~25立方米/时的3座,主要解
决外排问题;规模2~8立方米/时的20座,主要解决生产区块的排水问题;规模0.5~
1.5立方米/时的20座,重点解决生活、办公区排水问题。
胜利油田在“八五”期间排涝工程建设总投资8200万元。这些排涝工程项目的完
成,保证了油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密切了工农关系,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
黄河口治理
1978~1979年, 油田投资500多万元,对黄河南大堤进行加固。此后,每年对南
大堤进行维护修理。1988年以来,油田对黄河北大堤进行加固,对西河口以下河段进
行疏导治理, 修建6号路防洪堤19公里、北岸导流堤30公里。1991~1995年,油田投
入黄河口治理资金7820万元(其中包括东平湖分洪工程1000万元)。根据黄河入海流路
规划确定的项目, 本着以油田防护为主的原则,加快了工程建设步伐。5年间,建成
黄河北大堤延长段14.5公里, 防洪标准为1991年流量10000立方米每秒;加高帮宽南
岸垦利油田防洪堤15.8公里,并加固该大堤18公里险工工程;修建北岸大堤上的30公
里、38公里和42公里3处险工工程,共完成坝垛8道;修建八连、清3和崔家3处控导工
程, 完成坝垛14道;新建西河口南岸护岸300米、导流堤28公里。筑起黄河滩区内孤
南24和垦东6两个油田防洪围堤,全长11.3公里,防洪标准为流量10000立方米每秒;
滩区内垦90油田修建了井台,抬高了井口,修筑了道路,加固了供电线路,提高了抗
洪能力。结合引黄工程,崔家和西河口两处大堤通过沉沙得到加固。每年对黄河入海
口进行疏浚试验,沿主河道两侧截堵汊河、修筑导流堤,束水攻沙,对稳定入海流路
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1974~1995年,胜利油田在黄河口治理工程上共投资2.4亿元。
这些工程的建设,推动了黄河口治理工作,保障了油田勘探开发的正常进行,也保障
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