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水沙利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60&run=13

第五章 水沙利用

第一节 水沙资源

黄河水量丰沛, 时段分布不平衡,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据利津水文站1
950~1995年实测资料:年径流量平均369亿立方米,最大973.1亿立方米(1964年) ,
最小91.5亿立方米(1960年) 。多年平均流量为1264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为10400立
方米每秒(1958年7月) ,最小时干河。年内水量分配以8月最多,2月最少。1972~19
95年, 有18个年份出现断流干河,累计499天。其中,1991年起断流渐趋严重,至19
95年,5年断流18次,计356天。

1991~1995年黄河利津水文站断流情况表
表4-6

┏━━┯━━━━━━━━━━━━━━━━━━━━━━━━━━━┯━━┓
┃年度│ 断 流 时 间 │累计┃
┃ │ │天数┃
┠──┼───────────────────────────┼──┨
┃1991│ 5月15~28日 5月31日~6月2日 │ 17 ┃
┠──┼───────────────────────────┼──┨
┃1992│ 3月16~17日4月28日~5月8日7月28日~ │ 83 ┃
┃ │ 8月1日 4月8~10日5月22日~7月22 │ ┃
┠──┼───────────────────────────┼──┨
┃1993│ 2月13~16日4月22日~5月3日6月23~30日 │ 61 ┃
┃ │ 3月4~20日6月3~20日10月11~12日 │ ┃
┠──┼───────────────────────────┼──┨
┃1994│ 4月3~14日10月3~16日 5月14日~7月1日 │ 75 ┃
┠──┼───────────────────────────┼──┨
┃1995│ 3月4日~4月9日 5月2日~7月23日 │ 120┃
┗━━┷━━━━━━━━━━━━━━━━━━━━━━━━━━━┷━━┛

黄河水质优良,含盐量少。氢离子浓度在8~8.3之间,属弱碱性水;总硬度每升3~6
毫克当量,属弱硬水;矿化度每升0.3~0.4克。东营市大部分县区的工农业生产及人
畜用水多依赖黄河水。
黄河输沙量名列世界各大河之冠。利津水文站实测资料:1949~1995年,年均输
沙量为9.28亿吨,最大年输沙量为21亿吨(1958年) ,最少年输沙量为0.96亿吨(1987
年)。多年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24.96公斤,年均最大含沙量48公斤(1959年),年均
最小含沙量8.84公斤(1987年) 。历年来沙多集中在7~10月,占全年总输沙量的80%
左右。汛期来沙往往集中在洪峰期间,含沙量高达每立方米100公斤左右。1973年9月
7日,利津水文站实测含沙量高达每立方米222公斤。来沙多属于颗粒较细的悬移质泥
沙,中值粒径的多年平均值为0.025毫米。
黄河泥沙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元素。多年实测资料:平均每吨泥沙中含有氮
0.8~1.5公斤,含磷1.5公斤,含钾20公斤,是引黄灌溉的天然肥源,适宜淤地改土。

第二节 引水设施

历史上,黄河给东营地区的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和艰巨的劳务。利用黄河水为民
造福,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愿望。古代,即有沿黄民众担河水饮用,有的在河岸上
筑码头盘子,用柳斗提水浇灌菜园。由于河水被围堵在高厚的大堤之内,依当时的社
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要大规模引水到堤外是难以办到的。1936年,山
东省建设厅相继在王旺庄、王家庄险工试办引黄虹吸工程,因日军入侵及花园口改道
而废弃。
建国后,在中共中央“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方针指导下,山东河务
局于1950年在利津县綦家嘴首次试办引黄放淤闸,继而在东营河段内兴建虹吸、涵闸、
扬水站等工程,把河水引出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
高,引黄规模逐步扩大。至1995年底,已建造涵闸26座、虹吸工程25处次,扬水站36
处次,总引提水能力500立方米每秒。
涵闸
自1950年试办利津綦家嘴放淤闸起,至1995年,共建(含改建)各类涵闸26座,已
废弃8座(内有5座已改建),现仍运用的18座。
右岸有涵闸13座:
麻湾引黄闸位于东营区龙居乡麻湾险工12号坝,大堤桩号193+357。1989年3月开
工, 1990年10月竣工。为2联6孔厢式涵洞,每孔净宽、高均为3米,钢筋混凝土平板
闸门, 启闭能力80吨,设计防洪水位21.7米,闸底板高程9.5米,设计引水流量60立
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80立方米每秒,规划灌溉面积57.6万亩。
大孙灌溉闸系麻湾引黄闸配套工程,位于东营区南展堤4+434处。1989年3月开工,
1990年10月竣工。为2联6孔厢式涵洞,每孔净宽、高均为3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
启闭能力80吨,设计防洪水位21.6米,闸底板高程9.15米,设计引水流量60立方米每
秒,加大引水流量80立方米每秒。
曹店引黄闸位于东营区打渔张险工, 大堤桩号200+770。1984年3月4日开工,10
月底基本竣工。为两联4孔厢式涵洞,每孔净宽、高各3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
闭能力80吨,设计防洪水位21.13米,闸底板高程9.3米,设计引水流量30立方米每秒,
加大引水流量80立方米每秒,规划灌溉面积40万亩。
清户灌排闸系曹店引黄闸配套工程, 位于垦利县郝家乡南展堤11+653处。原闸1
972年建成, 1984年曹店引黄闸建成后,因原清户闸设计指标偏低而进行改扩建。改
建工程1984年3月开工, 12月竣工。改建后该闸为一联5孔厢式涵洞,其中,4孔用于
灌溉,1孔用于排涝,每孔净宽、高均为3米,钢筋混凝土闸门,启闭能力80吨,设计
防洪水位20.80米, 闸底板高程8.5米,设计过水能力30立方米每秒,加大过水能力8
0立方米每秒。
胜利引黄闸位于垦利县胜利乡胜利险工。 原闸1966年建在胜利险工16号坝,198
8年, 因设计防洪标准低等原因而废弃,重建新闸。重建工程1988年2月25日开工,1
0月5日竣工。 新闸位于胜利险工19号坝,大堤桩号210+385处,规划灌溉面积22.5
万亩, 设计引水流量40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量60立方米每秒,为3孔一联钢筋混
凝土厢式涵洞, 每孔净宽2.8米,净高3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能力为8
0吨, 设计防洪水位19.94米,底板高程8.8米,闸上游建有枯水时用的抽水闸,
为开敞式混凝土结构,分2联,每联4孔,每孔净宽1.8米,高4米。
胜干引水闸系胜利引黄闸配套工程。胜利引黄闸改建后,因原胜干闸设计指标低、
规模小, 不适应需要,1990年,在南展堤21+397处另建胜干引水闸。新建工程199 0
年3月开工, 10月竣工。新闸为1联3孔厢式涵洞,每孔净宽2.8米,净高3.0米,钢筋
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能力80吨,设计防洪水位19.77米,底板高程8.3米,设计引水
流量35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55立方米每秒。
纪冯涵洞系纪冯扬水站的配套工程, 位于垦利县宁海乡大堤桩号224+450处。19
83年3月开工, 10月竣工。为1孔厢式涵洞,孔口宽、高各2米,启闭能力10吨,设计
防洪水位18.5米,底板高程13.85米,设计过水流量4立方米每秒。
义和险工临黄堤涵洞及格堤涵洞分别为一号和民丰两扬水站的配套工程。临黄堤
涵洞位于桩号236+450处,格堤涵洞在老3号格堤上。1981年1月开工,1982年6月竣工。
两涵洞设计过流均为10立方米每秒,为1孔厢式涵洞,孔口高宽均为2米,大堤穿涵启
闭能力10吨。
一号坝引黄闸位于垦利县县城北义和险工11-13号坝之间的格堤上。 1985年3月1
5日开工, 年底完成主体工程,1986年全部竣工。为4联12孔厢式涵洞,每孔净高3.6
米, 净宽3米,规划灌溉面积76万亩,设计引水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2
00立方米每秒,设计防洪水位16.7米,闸底板高程5.6米,闸首段设有两层工作闸门,
第一层从5.6米至9.0米的高程, 用于低水位引水;第二层从9.0米至12.4米高程,用
于高水位引水。 在工作闸门前设有防沙闸门,高2米,用于拦截底沙,均为钢筋混凝
土平板闸门,启闭能力分别为63吨和10吨。
西双河引黄闸系一号坝引黄闸配套工程,位于垦利县临黄堤239+054处。1985年4
月22日开工,1986年竣工。设计过水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加大过水流量200立方米每
秒, 防洪水位16.7米,闸底板高程5.5米,钢筋混凝土桩基开敞式,5孔,每孔净宽6
米,启闭能力80吨。
十八户引黄放淤闸该闸以放淤为主,结合灌溉,在特殊情况下承担防洪、防凌任
务。 闸址位于垦利县西宋乡朱家屋子附近的临黄堤上,桩号246+460~246+540。196
9年3月26日开工, 10月1日竣工。闸型为桩基开敞式,分为8孔,孔口高3.7米,宽
7.5米, 设计防洪水位11.8米, 两侧底板高程7.0米,中间设低孔两孔,底板高程
6.5米。大河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时,设计引水能力为200立方米每秒,规划淤改
面积60万亩, 灌溉面积12万亩。闸门提落采用移动式“双吊点”启闭机2台,启闭能
力80吨。
五七引黄闸位于垦利县防洪堤上。 原闸1968年建于防洪堤2+397处,1989年,因
设计标准偏低等原因废弃,重建新闸。新建工程1989年4月开工,1990年2月竣工。新
闸位于防洪堤3+000处,设计引水流量15立方米每秒,规划灌溉面积15万亩。为一联2
孔厢式涵洞, 设计防洪水位14.6米,闸底板高程4.8米,每孔净宽2.6米,高2.8米,
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能力63吨。
垦东引黄闸系14公里扬水站的过堤配套工程,位于垦利县退修防洪堤18+000处。
1984年9月开工, 1985年9月竣工。设计过水流量10立方米每秒,防洪水位11.55米,
底板高程4.5米,为2孔钢筋混凝土厢式涵洞,孔口高、宽均为2米,启闭能力20吨。
左岸有涵闸8座:
宫家引黄闸位于利津县南宋乡宫家险工。 原闸1966年建在宫家险工35号坝,198
8年,由于设计防洪标准低等原因废弃,在其下游建新闸。新建工程1988年2月22日开
工,8月10日基本完成。新闸位于宫家险工38~40号坝之间,大堤桩号300+137处。设
计引水流量30立方米每秒, 加大引水流量45立方米每秒,规划灌溉面积25万亩。为3
孔一联钢筋混凝土厢式涵洞, 设计防洪水位21.59米,底板高程9.3米,每孔净高2.6
米,宽2.8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能力80吨。
东关引黄闸为东关扬水站的配套工程。原闸1971年建成,1993年由于设计标准低
等原因废弃,重建新闸。新建工程1993年3月开工,7月竣工。新闸位于利津县大堤桩
号309+334处, 设计过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加大过水流量5立方米每秒。规划灌溉面
积32万亩,防洪水位21.3米,底板高程9.3米,1孔厢式涵洞,洞口宽2米,高2米,钢
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能力63吨。
綦家嘴引黄闸位于利津县大堤桩号315+600处。 为1孔厢式涵洞,设计引水流量1
立方米每秒,防洪水位13.87米。1950年8月建成,1965年接长洞身。因防洪标准低,
1978年机淤封堵后废弃。
王庄引黄闸位于利津县王庄乡王庄险工。原闸1969年建于险工55号坝,1987年由
于设计防洪标准低、引水流量小等原因废弃,在其上游建新闸。新建工程1987年4月6
日开工,12月10日完成主体工程,1988年10月15日全部竣工。新闸位于王庄险工47~
51号坝之间, 大堤桩号328+192处,规划灌溉面积68.5万亩,设计引水流量80立方米
每秒,加大引水流量100立方米每秒,为4孔桩基开敞式,每孔净高3米,宽6米,防洪
水位18.7米, 底板高程8.0米,全闸安装4台2×40吨双吊点卷扬式启闭机,钢筋混凝
土平板闸门, 重27吨。闸上游另建抽水闸1座,以备黄河枯水期提水进入主闸,为开
启式水闸,分4联,每联4孔,每孔净宽1.8米。
罗家屋子引黄闸位于利津县北大堤9+900处。1993年4月开工,10月竣工。为一联
3孔厢式涵洞, 每孔净宽2.6米,净高2.8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能力80吨,
设计防洪水位15.00米, 闸底板高程6.94米,设计引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
流量35立方米每秒。
神仙沟引黄闸位于河口北大堤18+170处,系西河口扬水站(船)配套工程。1987年
9月开工,1988年7月竣工。设计过水流量25立方米每秒,加大过水流量35立方米每秒,
规划灌溉面积12万亩,设计防洪水位14.0米,闸底板高程5.42米,一联3孔厢式涵洞,
每孔净宽2.6米,净高2.8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能力63吨。
马场引黄闸位于河口北大堤18+390处。 1975年4月开工,7月竣工。为1孔厢式涵
洞, 孔口高、宽均为2米,设计引水流量5立方米每秒,规划灌溉面积4万亩,并供马
场生产生活用水。 防洪水位11.0米,底板高程5.5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能
力20吨。1987年神仙沟引黄闸建成后,该闸因设计指标低等原因而废弃。
马场(五营)闸位于东大堤4+698处。为1孔厢式涵洞,设计引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
防洪水位9.88米。1971年12月建成,1976年因河口改道而废弃。
虹吸
1936年,山东省建设厅在王旺庄、王家庄险工试办虹吸工程。1937年“七七”事
变后,日军入侵,黄河改道,工程未见成效而废弃。1953年在东营河段内开始兴建虹
吸工程,至1995年底,先后建虹吸工程25处次。随着引黄涵闸的兴建,多数虹吸废弃,
1995年,尚保留运用的仅有2处。
右岸有虹吸工程6处:
麻湾虹吸管1969年, 为解决龙居公社灌溉用水,在麻湾险工修建管径0.5米虹吸
管2条;1974年,增建管径0.9米虹吸管3条。以上5条虹吸管于1980年拆除。
曹店虹吸管1966年, 为解决垦利县董集乡灌溉用水,在打渔张险工建管径0.9米
虹吸管2条,至1971年,南展兴建曹店分洪分凌放淤闸时拆除。
佛头寺(今胜利险工)虹吸管1953年,为供广饶县六户农业试验站灌溉用水,修建
管径0.77米虹吸管2条,当年建成放水。1962年,停灌时拆除。1956年,为解决宁海、
董集、辛店区及五一、广北农场等地农业及人畜用水,翌年春建成管径0.9米虹吸管2
条,1966年胜利建闸时拆除。
王家院虹吸管1968年,为解决王家院、棘子刘背河老口门低洼渗水处的放淤,在
临黄堤213+960处修建管径0.7米虹吸管1条,1977年拆除。
路庄虹吸管1955年,建管径0.77米虹吸管1条,1956年,增建管径0.9米虹吸
管2条, 1960年停用,1963年拆除。1964年,在原处复建管径0.9米虹吸管2条,1965
年,增建0.9米虹吸管3条。以上5条,设计引水5立方米每秒。后因运用时间较长,工
程老化, 于1984年将原建管道拆除,另在9~10号坝新建管径0.9米虹吸管4条,1985
年竣工。
西宋简易虹吸管1979年, 在河滩建西宋扬水站的同时,兴建跨越临黄堤251+250
处配套虹吸管1条,1983年7月,改建为管径0.7米虹吸管1条。
左岸有虹吸工程5处:
宫家虹吸管1958年3月,在宫家险工建管径0.9米虹吸管3条,6月竣工。韩墩闸建
成后停用,1959年废除。1966年春,又在原地恢复2条,宫家闸建成后未用即废除。
张家滩虹吸管1969年春,建管径0.5米活动虹吸管2条,引水能力0.9立方米每秒。
1971年,改建为管径0.9米简易虹吸管2条,1974年拆除。
刘家夹河虹吸管1954年冬,始建管径0.77米虹吸管2条。1955年春,增建管径0.9
米虹吸管8条,1956年9月,竣工放水。以上10条,最大引水流量8立方米每秒,195 9
年, 停灌后拆除。1965年,引黄再度兴起,在原址恢复虹吸管4条,1983年,将原建
工程拆除后另建临河扬水站。
小李虹吸管1957年,为解决利津城关、王庄等乡镇灌溉用水,在小李险工建管径
0.9米虹吸管2条。3月开工,6月竣工。韩墩引黄闸建成后,1958年停用,1959年拆除。
罗家屋子虹吸管1977年, 胜利油田在罗家屋子截流口处建5处临时虹吸管,后因
水量不足,于1978年增建管径0.72米虹吸管5条,引水能力增至8~10立方米每秒。随
着河口油田用水增加,1984年3月,改扩建为18条,引水能力达到15~18立方米每秒。
1987年,再扩建12条虹吸管,设计过流12立方米每秒,至此达到30条管道,过水流量
25~30立方米每秒。1993年,修建罗家屋子引黄闸时,虹吸管全部拆除。
扬水站
自1965年胜利油田在垦利县路庄险工首建扬水站以来,至1995年,先后建成扬水
站36处(已废2处),设计提水能力139.11立方米每秒。其中国家及油田投资建于堤防、
险工上的扬水站14处(已废2处)。
右岸有扬水站9处:
麻湾扬水站1979年8月, 建于麻湾险工,设计提水5立方米每秒,扬程7.6~10.9
米,由东营区龙居乡管理运用。
罗家扬水站1982年, 建于罗家险工,设计提水1.6立方米每秒,扬程12.2米,由
董集乡管理运用。
胜利闸后扬水站建于胜利引黄闸出水口北侧, 设计提水3立方米每秒,自1980年
闸前使用扬水船后即废弃,1988年,建胜利新闸时全部拆除。
路庄二号扬水站建于路庄险工7~8号坝,1965年,胜利油田投资修建,设计提水
0.115立方米每秒,1985年,因管道漏水,遂于汛前拆除。1986年7月,又在该险工重
建提水能力0.48立方米每秒的穿堤输水管道1条,1987年3月15日竣工,由胜利油
田管理运用。
路庄险工(背河) 扬水站系路庄虹吸配套工程,1970年兴建,设计提水5立方米每
秒, 1984年拆除。同年,与虹吸同时改建,设计提水2立方米每秒。由垦利县水利局
管理运用。
纪冯(原宁海)扬水站1993年4月,建于纪冯护滩2号坝,设计提水1.5立方米每秒。
1982年, 坝头加高后,该扬水站于1983年进行改建,设计提水4立方米每秒。由垦利
县宁海乡管理运用。
一号立式扬水站1968年,胜利油田为解决胜坨及东营基地用水,在垦利义和险工
建钢筋混凝土管柱桩立式扬水站, 设计提水能力1.5立方米每秒,扬程16米,由胜利
油田建设并管理运用。
一号扬水站1979年,建于垦利县义和险工,设计提水5立方米每秒,扬程5.6米,
由垦利县水利局管理运用。
垦利镇(原民丰)扬水站1971年5月兴建,设计提水4立方米每秒,扬程10米,由垦
利镇管理运用。
左岸有扬水站5处:
宫家闸扬水站为引黄闸配套工程, 设计提水6立方米每秒,扬程6米,1972年8月
建成,1988年宫家闸改建时拆除。
綦家嘴扬水站1993年, 建于利津县綦家嘴险工,设计提水能力0.5立方米每秒,由利
津镇管理运用。
刘家夹河扬水站建于刘家夹河险工, 1966年,在原虹吸管出水口处增设轴流泵5
台,每台出水0.5立方米每秒,1974年,改为穿堂式电力扬水站,扬水能力2.5立方米
每秒。 1983年4月,将原虹吸管拆除后建成临河坡面滑动式扬水站,设计提水能力
3.2立方米每秒,1983年10月竣工,由利津镇管理运用。
小李扬水站1977年冬建于小李险工, 并于1994年进行改扩建。设计提水1立方米
每秒,由利津县王庄乡管理运用。
盐窝扬水站及王庄分站盐窝扬水站位于王庄险工59号坝,设计提水3立方米每秒,
1979年兴建, 由盐窝乡管理运用。王庄分站设在王庄险工14号坝,设计提水1.5立方
米,扬程9.3米,1979年兴建,由王庄乡管理运用。
除上所述外,建于黄河滩区的扬水站有22处,除胜利油田兴建的西河口(3处) 、
十四公里、崔家扬水站外,其余17处多以国家扶持、民办公助的办法修建,大部归乡、
村管理运用,主要情况见表4-7。

1995年东营市黄河滩区扬水站情况表
表4-7

┏━━━┯━━━┯━━━━━━━━┯━━━━━━┯━━━━┯━━┯━━━┯━━━━━┯━━━━━━━━━━┓
┃扬水站│所在 │ 地 点 │管理使用单位│建设 │机组│扬程 │流量(立 │ 使用说明 ┃
┃名称 │县区 │ │ │时间 │台数│(米)│方米/秒) │ ┃
┠───┼───┼────────┼──────┼────┼──┼───┼─────┼──────────┨
┃ 丁 家│ 利 津│ 丁农护滩16号坝│ 南宋乡 │ 1980 │ 4│ 7.5 │ 0.8 │ 实灌3700亩 ┃
┠───┼───┼────────┼──────┼────┼──┼───┼─────┼──────────┨
┃ 五 庄│ 利 津│ 五庄护滩6号坝 │ 南宋乡 │ 1984 │ 3│ 7.5 │ 0.6 │ 实灌1800亩 ┃
┠───┼───┼────────┼──────┼────┼──┼───┼─────┼──────────┨
┃ 东 关│ 利 津│ 东关护滩2号坝 │利津县自 │ 1987 │ 2│ 30.5│ 0.2 │ 城镇供水 ┃
┃ │ │ │ 来水公司 │ │ │ │ │ ┃
┠───┼───┼────────┼──────┼────┼──┼───┼─────┼──────────┨
┃ 老 董│ 利 津│ 老董滩 │ 盐窝乡 │ 1988.7 │ 4│ 6 │ 1.25 │ ┃
┠───┼───┼────────┼──────┼────┼──┼───┼─────┼──────────┨
┃ 北 岭│ 利 津│ 北岭滩 │ 北岭乡 │ 1980 │5和4│ 7.7 │ 1.5和1.0│ 河滩提水和越堤提水 ┃
┠───┼───┼────────┼──────┼────┼──┼───┼─────┼──────────┨
┃ 东 坝│ 利 津│ 东坝护滩5号坝 │ 北岭乡 │ 1983.1 │ 1 │ 12 │ 0.22 │ 灌溉900亩 ┃
┠───┼───┼────────┼──────┼────┼──┼───┼─────┼──────────┨
┃ 集 坝│ 利 津│ 中古店护滩3号坝│ 集贤乡 │ 1988.8 │ 3 │ 7.5 │ 0.60 │改建后可实灌达9000亩┃
┠───┼───┼────────┼──────┼────┼──┼───┼─────┼──────────┨
┃ 傅 窝│ 利 津│ 中古店护滩4号坝│ 傅窝乡 │ 1988.8 │ 7 │ 7.5 │ 1.40 │ 改建后可灌2.0万亩 ┃
┠───┼───┼────────┼──────┼────┼──┼───┼─────┼──────────┨
┃ 西 宋│ 垦 利│ 西 宋 滩 │ 西宋乡 │ 1979.4 │ 4 │ 4.5 │ 1.50 │ 滩区灌溉、虹吸越堤 ┃
┠───┼───┼────────┼──────┼────┼──┼───┼─────┼──────────┨
┃ 宋 庄│ 垦 利│ 宋庄护滩16号坝 │ 宁海乡 │ 1988.11│ 4 │ 8 │ 0.88 │ 新 建 ┃
┠───┼───┼────────┼──────┼────┼──┼───┼─────┼──────────┨
┃十四公│ 垦 利│ 18公里险工段 │ 胜利油田│ 1985 │ 8 │ 5.5 │ 10.0 │ 为垦利油田、黄河 ┃
┃ │ │ │ │ │ │ │ │ 农场和新安乡供水 ┃
┠───┼───┼────────┼──────┼────┼──┼───┼─────┼──────────┨
┃苇改闸│ 垦 利│苇改闸护滩10号坝│县五七管理所│ 1987 │ 10│ 4.0 │ 8.0 │ 向小孤岛送水 ┃
┠───┼───┼────────┼──────┼────┼──┼───┼─────┼──────────┨
┃西河口│河口区│ 西河口滩 │ 胜利油田 │ 1976 │ 34│ 4.6 │ 36.0 │ 为河口、孤岛、 ┃
┃ │ │ │ │ │ │ │ │ 孤东供水 ┃
┠───┼───┼────────┼──────┼────┼──┼───┼─────┼──────────┨
┃西河口│河口区│ 西河口护滩 │ 孤岛采油厂│ 1989 │ │ │ 12 │ 油田供水 ┃
┠───┼───┼────────┼──────┼────┼──┼───┼─────┼──────────┨
┃西河口│河口区│ 西河口护滩 │ 孤东采油厂│ 1989 │ │ │ 12 │ 油田供水 ┃
┠───┼───┼────────┼──────┼────┼──┼───┼─────┼──────────┨
┃老 于│东 营│ 老于滩 │ 龙居乡 │ 1991 │ │ │ 0.5 │ 农用为主 ┃
┠───┼───┼────────┼──────┼────┼──┼───┼─────┼──────────┨
┃赵 家│东 营│ 赵家滩 │ 龙居乡 │ 1990 │ │ │ 0.5 │ 农用为主 ┃
┠───┼───┼────────┼──────┼────┼──┼───┼─────┼──────────┨
┃四 图│ 利 津│ 四图滩 │ 南宋乡 │ 1992 │ │ │ 0.4 │ 农用为主 ┃
┠───┼───┼────────┼──────┼────┼──┼───┼─────┼──────────┨
┃罗 屋│ 利 津│ 崔家护滩 │ 付窝乡 │ 1993 │ │ │ 0.88 │ 农用为主 ┃
┠───┼───┼────────┼──────┼────┼──┼───┼─────┼──────────┨
┃垦利镇│ 垦 利│义和险工15号坝 │ 垦利镇 │ 1989 │ │ │ 0.9 │ 农用及生活 ┃
┠───┼───┼────────┼──────┼────┼──┼───┼─────┼──────────┨
┃利津一│ 利 津│ 集贤滩 │ 集贤乡 │ 1995 │ │ │ 1 │ 农用为主 ┃
┠───┼───┼────────┼──────┼────┼──┼───┼─────┼──────────┨
┃崔 家│ 利 津│崔家护滩 │ 河口采油厂│ 1994 │ │ │ 12 │ 油田供水 ┃
┗━━━┷━━━┷━━━━━━━━┷━━━━━━┷━━━━┷━━┷━━━┷━━━━━┷━━━━━━━━━━┛

第三节 水沙用项

农田灌溉
东营辖区内引用黄河水灌溉农田,始于1953年。当时由省水利厅修建佛头寺虹吸
工程,引水供广饶县六户农业试验站灌溉农田。其后辖段内先后建7处(次) 虹吸工程
引水灌溉,并于1956年兴建打渔张引黄灌区,至60年代初,境内年均引水2.08亿立方
米,灌溉面积26.7万亩,粮食产量显著提高。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不切
实际地“大办水利”,工程不配套,大水漫灌,有灌无排,耕作粗放,加之雨涝成灾,
至使土地大面积碱化,被迫停止引黄灌溉。
1966年,在连续几年干旱和群众要求下,恢复引黄灌溉,利用涵闸、虹吸、扬水
站引水,并采取田间工程配套、整平土地、速灌速排等措施,使盐碱地逐年减少,农
作物产量提高。 至1995年底,全市年均引水量发展到11.8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18
9.56万亩。

1984~1995年东营市黄河引水情况表
表4-8

┏━━━┯━━━━━━━━━━━━━━━━━┓
┃ 年 │ 引水量(亿立方米) ┃
┃ ├───┬──────┬──────┨
┃ 度 │合计 │河务部门涵虹│其它闸扬水站┃
┠───┼───┼──────┼──────┨
┃ 1984│ 9.63│ 5.35 │ 4.28 ┃
┠───┼───┼──────┼──────┨
┃ 1985│ 9.83│ 5.50 │ 4.33 ┃
┠───┼───┼──────┼──────┨
┃ 1986│ 14.54│ 8.80 │ 5.74 ┃
┠───┼───┼──────┼──────┨
┃ 1987│ 10.63│ 5.76 │ 4.87 ┃
┠───┼───┼──────┼──────┨
┃ 1988│ 12.19│ 6.70 │ 5.49 ┃
┠───┼───┼──────┼──────┨
┃ 1989│ 10.43│ 8.30 │ 2.13 ┃
┠───┼───┼──────┼──────┨
┃ 1990│ 10.7│ 8.21 │ 2.49 ┃
┠───┼───┼──────┼──────┨
┃ 1991│ 13.79│ 10.32 │ 3.47 ┃
┠───┼───┼──────┼──────┨
┃ 1992│ 14.17│ 12.24 │ 1.93 ┃
┠───┼───┼──────┼──────┨
┃ 1993│ 12.68│ 10.39 │ 2.29 ┃
┠───┼───┼──────┼──────┨
┃ 1994│ 11.85│ 9.39 │ 2.46 ┃
┠───┼───┼──────┼──────┨
┃ 1995│ 11.35│ 9.81 │ 1.54 ┃
┗━━━┷━━━┷━━━━━━┷━━━━━━┛

淤背改土
黄河中游地区,宋代即有引河水放淤肥田的记载。民国时期,山东省建设厅曾在
东营境地作过虹吸工程引黄放淤试验,因“七七”事变黄河改道而作罢。
建国后,党和政府支持引黄放淤改土。1950年在利津县綦家嘴修建了山东黄河第
一座引黄放淤涵洞,淤填背河坑塘洼地八百余亩,收到加固堤防和改造盐碱地的功效。
1958年8月,广饶县利用小街溢洪堰(现属垦利县)放淤,引水1.2亿立方米,受水面积
15.6万亩, 淤地2.5万亩,成效显著。1966年恢复引黄后,水电部指示:“引黄放淤
加固堤防,改良土地盐碱化,在方向上是值得积极提倡的。”东营市各县区和河务部
门具体规划、组织放淤,至80年代中期,先后淤改土地40.33万亩,其中东营区1.0万
亩,垦利县37.33万亩,利津县2.0万亩。
小片放淤1966年引黄复灌后,利津县宫家、王庄闸用自流淤背法将宫家、崔家、
冯家、王庄、买河、张窝、左家等村近堤荒地淤成沃土,小片淤地逐渐兴起。1970年,
垦利县林子村利用胜利闸引水沉沙,淤地1500亩,获得小麦丰产。1976年,博兴县曹
店大队(现属东营区) 拆迁村宅,放淤1个月,淤地1000余亩。1977年,垦利县辛庄公
社 (现胜利乡) 组织常家、路家、宋家、徐王、大白等村利用胜利闸、路庄虹吸淤地
3200亩。董集公社利用刘王水库沉沙淤地近万亩。1980年,利津县店子、王庄、盐窝
等公社建放淤闸4座,利用宫家、王庄闸及扬水站放淤,改良土地2万余亩。1982年,
垦利县宁海公社利用路庄虹吸在大张片分块轮淤,淤地3600亩。1983年,博兴县龙居
公社(今东营区龙居乡)在曹店闸干渠分水闸放水40天,淤地2400亩。以上10片淤区,
计地4.17万亩,均成良田。
大面积放淤十八户放淤是黄河河口地区进行的大型引黄放淤试验,也是河口治理
规划的组成部分。 1969年5月,由垦利县、惠民地区黄河修防处、山东省水利科学研
究所、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等单位派员组成十八户大型放淤实验队(后称指挥部),具体
组织实施。1970年初试成功,清华大学水利系部分师生于1975年参加了试验。
淤区位于垦利县东北部黄河入海口右侧,西起黄河大堤,东至渤海,东西长30公
里, 南北宽15公里,控制面积400平方公里。区内85%以上土地盐碱,不能耕种,群
众迫切要求放淤改土。 1969年,建成放淤闸,设计引水能力200立方米每秒,同时完
成淤区土方工程,区内各村建围庄堤。1970~1979年,先后5次放淤,计引水105天,
共引水16.8亿立方米,引进泥沙7963万立方米,淤地27.3万亩,其中落淤1米以上5.6
万亩,0.5~1米4.5万亩,0.3米左右17.2万亩。试验成功。因二期工程投资停止,
原规划的工程设施不配套,运用管理不规范,淤区上部淤积过快,泥沙未输送到尾部,
排水不畅,返碱较快,未取得应有的效益。
南展宽区放淤南展宽区含博兴县龙居(今属东营区) 及垦利县6个公社(乡、镇)71
个大队,土地面积18.5万亩,其中重碱地1.87万亩,非耕地7.43万亩,农作物产量低
而不稳。1979年初,惠民地委、行署根据群众要求和小片放淤的成功经验,决定利用
曹店闸、胜利闸、路庄虹吸工程引水引沙,在南展宽区淤地改土。淤区包括展区内垦
利各村和博兴龙居公社3个大队的土地15万亩。放淤工程计土方16.68万立方米,投资
11.75万元, 展区群众7月底全部迁出。7月31日起各闸相继放水,最大引水流量每秒
568.6立方米,最高含沙量为每立方米109公斤。至8月26日,累计引水6.24亿立方米,
落淤总量3260万立方米, 共淤地8.2万亩。落淤厚度0.5~2.5米。垦利董集、辛庄两
公社受益较大,5万多亩农田产量提高了一倍。其他社队生产条件显著改善。1980年,
地委、 行署根据群众要求,决定继续放淤,当年投资45.3万元,完成工程土方5 3万
立方米,准备工作就绪,该年黄河水小沙少,放淤未成。
引黄稻改
引黄河水试种水稻,始于1958年,因缺乏种植技术、水源无保证等原因而失败。
1965年,引黄复灌后,利津、垦利县政府组织工作组分别在张家夹河、马家夹河、大
张、宋家庄等沿黄重碱地上试种水稻近千亩,获得成功。1965年9月,山东省农业厅、
水利厅、山东河务局联合召开沿黄稻改工作会议,倡导发展水稻。利津县至1975年种
稻7万余亩,垦利县至1989年扩种到7万亩。胜利油田于1965年在神堂农场试种成功,
1966年,开始建设配套稻田,至1991年,达到14.4万亩。1972年,各县种稻15万亩,
恰遇黄河断流15天, 缺水稻死,8万亩稻田不能插秧,至1976年,水稻种植面积降到
2.6万亩。 1977年,修建提水工程,改为区域种植,种稻稳定在10万亩左右。东营建
市以来, 指导各县区修建各类蓄水工程, 做到丰水枯用, 至1991年,水稻种植达3
9.59万亩。此后,黄河连年断流,蓄水能力不足,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城乡供水
东营市地域近海,除南部广饶县井灌区外,多数县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不能饮用。
近河村民担河水饮用,离河较远者只能靠“咸水井”或坑塘积蓄雨水供人畜用。如遇
干旱年月,只得远途拉水用。民国时期,即有人制作专用的大木桶,每桶可盛水一、
二千斤,用大车拉到各村卖水,供富裕人家烧茶水用。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在干旱年
份曾多次用汽车向缺水村庄运水,但需量浩大,水荒难除。随着引黄工程的修建,城
乡用水难的局面逐步得到缓解。
东营市境内引黄供水区域,大体与引黄灌区同步,广饶县北部、东营区、垦利县、
利津县、河口区大部均主要依赖黄河水解决生活用水。大规模引黄解决生活用水始于
1956年打渔张工程启用,后因打渔张工程停灌而随之萎缩,1965年,打渔张工程复灌
后又重新受益。60年代中期,正值胜利油田在东营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生产、
生活用水量大增,油田在引黄供水上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在保障油田需要的同时,也
为矿区城乡解决供水问题。70年代以来,随着地方和胜利油田引黄供水系统的不断发
展完善,引黄供水区域和供水量不断扩大和增加。至1995年底,市区 (中心城、河口
区驻地) 引黄供水量达到19345万吨/年,市域引黄灌区内城乡也都饮用黄河水。胜利
油田采油和农副业生产每年需用黄河水3亿立方米以上。 90年代以来,黄河每年长时
间断流,对保证东营地区生产、生活用水产生极大影响,有关方面正逐步落实节水、
增蓄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