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4&run=13

综述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建置于1983年10月。在此之前,地属原惠民地
区广饶、利津、垦利3县及沾化、博兴县的局部。市辖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6°55′~
38°10′,东经118°07′~119°10′。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地区毗邻,南与淄
博、潍坊两市接壤,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南北长123公里,东西宽74公里,海岸线
长350.34公里。市境内陆地除小清河以南少部分属于泰鲁沂山地北麓冲积--海积平原
外,70%的陆地属于黄河冲积形成的近代黄河三角洲。这里,尤其是市境东北部,历
来是偏僻荒凉之地。直到60年代初期,“萧萧四野尽荒凉”的基本面貌未改,一直被
称作山东的“北大荒”。
1961年4月16日,华北石油勘探处在东营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华8井,获得
日产8.1吨的工业油流。1961年7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并入华东石油勘探局,集中力量
加强东营凹陷勘探工作。1962年9月23日,境内的营2井获得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
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油井。1961~1963年,上述勘探机构的指挥中心设在东营村
。1964年,经中共中央批准,石油部组建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到这一地区组
织领导会战。为支援和协助石油会战,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建立县级惠民地区驻东
营办事处,并形成一批为矿区服务的商业、金融、邮电等行业机构。至1978年,胜利
油田原油产量达到1946万吨,跃居全国第二位。石油工人和家属达到19.6万人,一个
新兴的石油工业基地在这块土地上崛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石油工业和地方经济高速发展。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
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在油田指挥部驻地形成10余万人规模的生产、生活基地。在油田
开发建设的带动下,地方经济迅速启动,快速发展。原惠民地区驻东营办事处的地方
行政建置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石油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矿区建设的统筹规
划、各项社会事业的兴办管理、工农关系和利益的协调,呼唤着一个统一领导的权威
机构诞生。1982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请示,要求建立新的行政建置--地
级东营市。1982年11月10日,国务院以[82]国函字249号文批复了省政府请示。19
83年10月15日,庆祝东营市成立大会召开,东营市正式建置。

东营市地域东西狭、南北长。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这里注入渤海。市域南
北陆域形成和建置时间迟早有较大差异。小清河以南的广饶县境内,早在五千多年前
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西部利津县地大约成陆于春秋战国时期。北部垦利县和河口区系
近代黄河泥沙造陆所成,仅有近百年历史。广饶县早在西汉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即已建县。利津县建置于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垦利县1943年才正式建县
。古老的黄河文明和源远流长的齐文化在这里绵延不息,孕育了一代代黄河口人,创
造出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东营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出现过许多灿若明星的杰出人物
。古代有春秋战国时期以《孙子兵法》而著称于世的大军事家、被尊为“武圣”的孙
武,西汉著名学者、官至御史大夫的倪宽,元代辅国上将军、宣慰使綦公直,明代进
士成勇以及清代名扬齐鲁的文人李焕章、著名古钱币学家李佐贤、诗人张铨等优秀人
物。在近代和现代历史上,一大批民主斗士、民族精英,或投身于民主革命洪流,或
驰骋于民族解放战场,或献身于科学、艺术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做出了杰
出贡献。如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民国斗士邓天一,担任过中共
南京特委书记的烈士李耘生,著名革命宣传家、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山东抗日民主政
权主要负责人的李竹如,抗日名将李玉堂,全国著名苎麻纤维专家酆云鹤,吕剧创始
人时殿元,著名医学家徐佐夏等。
境内人民富有革命传统。清咸丰九年(1859年),乐安(今广饶)爆发了以李金鳌为
首的响应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利津县农民高双魁、李吉
锡为首组织起义和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辛亥革命后,1914年,广饶县碑寺、东
齐一带农民,群起反抗袁世凯政府的验契增税,愤而打死县知事王文王或,成为
轰动全国的壮举。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东营人民的革命斗争揭开新的一页。1925年,建立延集、
刘集两个农村党支部,均属于中国北方建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
农民开展了一系列政治的、经济的斗争。这里是全省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区之一
。1926年,全国最早版本(1920年8月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就传到了广饶。
抗日战争时期,广阔的黄河三角洲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巩固的抗日根据地。被称
作“垦区延安”的垦利县“八大组”(今永安乡驻地),是著名的渤海平原抗日根据地
中心。抗日军民在中共清河区委领导下,与日伪顽展开多次殊死搏斗,1941年1月、
1942年8月、1943年11月,先后粉碎了日军万人以上海陆空配合的残酷“扫荡”,保
卫了根据地。解放战争中,黄河三角洲人民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解放全中国
,做到“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物有物”,先后有1.72万名青壮年报名
参军,支援前线粮食17480吨,有3.1万人组成支前轮战营、担架队,配合主力部队转
战全国主要战场,迎来全中国的解放。

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无论地下、陆上和海洋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藏和资源
,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
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黄河三角洲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东营市
1995年土地面积1188万亩,人均7.24亩。其中耕地面积261.35万亩,人均1.59亩。还
有广阔的林地、草场、水域和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261万亩。这里是能大量“生产”
土地的地方。黄河自1855至1985年,平均每年携带10亿吨泥沙输往河口,其中70%的
泥沙沉积在河口附近的三角洲地带,在尾闾不断变迁过程中,平均每年新造陆地3~
4万亩,造就了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的近代黄河三角洲。黄河自清水沟流路改道后在
人工控制下缩小了摆动范围,三角洲每年仍以1.6公里的速率向海中推进。黄河三角
洲土壤类型多,便于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是国家农业开发大有潜力的后备土地资源。
东营市处于济阳坳陷石油天然气最富集地区,自1964年组织石油会战至1995年,
经过30多年的工作,胜利油田先后找到68个油气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4.6亿吨
,气层天然气地质储量300亿立方米,溶解气储量1259亿立方米。其中,在东营市境
内及附近海域共发现油田41个,探明含油面积1148.1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26.9亿
吨。东营地区是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的主体,是中国东部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东营市还有丰富的深层盐矿和卤水资源。浅层卤水资源储量达2亿多立方米,深
层卤水和盐矿推算储量达1000亿吨。矿床面积600平方公里。极其丰富的盐业资源是
建设盐和盐化工基地的有利条件。此外,东营市还发现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异常
区约为1150平方公里,估量储量约270亿立方米。境内煤发育面积约630平方公里,但
埋藏较深。还有贝壳(岩)矿、膨润土和粘土矿。
东营市海域是渤海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最丰富的地方,也是山东省海岸带底栖
生物最丰富的海域。许多经济无脊椎动物在此产卵、育成,其资源量在1万吨以上。
黄河口附近海域是渤海的重要经济鱼场。共有海洋生物517种,其中,浮游植物116种
,浮游动物66种,经济无脊椎动物59种,鱼类85种,底栖生物191种。主要经济种有
对虾、毛虾、鹰爪虾、梭子蟹、毛蚶、脉红螺、凸壳肌蛤及多种鱼类。潮间带生物资
源尤其是蟹类和贝类资源丰富,共有195种,其中,日本大眼蟹、三齿原蟹、四角蛤
蜊、文蛤、青蛤、近江牡蛎、光滑河蓝蛤等最具经济优势,是建设海上山东跨世纪工
程的重要战场。
东营市地处北温带半湿润区,气温适中,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具有丰富的动植
物资源。市域内木本植物共有44科、79属、136种,有着发展用材林、经济林的广阔
前景。在202万亩可利用草场内,分布着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十字花科等草
类50多种,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基地。黄河三角洲还是以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鸟
类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类型保护区,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主要停歇地
和越冬栖息、繁殖地,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分布野生动物1524种
。其中,海洋动物418种,江豚、斑海豹、小须鲸、伪虎鲸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时有
所见。区内265种鸟类中,受国家一级保护的丹顶鹤、白头鹤、白鹳、金雕、白天鹅
、大鸨等珍禽也有一定数量。保护区内生态系统良好,按自然规律演替,是野生动植
物的乐园,也是发展以新、奇、野、美为特色的具有广阔前景的旅游资源。

东营市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年代,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全市人民在市
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紧抓住经济
建设这个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在区域经济规划指导下,
推进资源全面开发,使东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83年的20.76
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229.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43倍,年均递增13.2%。全
市经济发展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向着以建设能源、化工、
农牧渔业三大基地为重点的战略目标前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国
家对胜利油田实行原油产量包干政策,胜利油田从上到下建立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有
力地促进了油田勘探开发和生产建设等各项工作的进展。特别是建市后,油地结合、
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加大油田科技投入,丰富和发展石油地质理论,狠抓老油田的
整体调整,一批新油田逐步投产,使原油产量持续大幅度增长,1984年达到2301万吨
。1986年,组织开展孤东会战,当年建成年产500万吨规模的整装大油田。1987~19
89年,又组织开展滨海地区勘探开发会战,1988年原油产量达到3330万吨,比1981年
的1611万吨增加1719万吨,7年翻了一番多。此后,胜利油田进入持续稳定发展阶段
,每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亿吨左右。在油田开发上,至1995年,原油年产量连
续9年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同时,加快了海上油田的勘探与建设步伐,为海上油田
的大规模开发打下基础。
黄河口治理成绩斐然。稳定黄河河口流路,有效地控制黄河“龙摆尾”,是黄河
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根本大计。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把稳定黄河入海流路、全面整
治河口列为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提出长期稳定黄河现行流路的目标要求,把黄河口
治理推进到新阶段。1988年起,逐步采取“工程导流、疏浚破门、巧用潮汐、定向入
海”等综合措施,收到了“河口畅、下游顺、流路稳”的良好效果。1991年11月1日
,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东营时称赞东营人民:“固住黄河入海口,是很了不起的创举
。”
城市建设别具风采。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先后编制完成《东营
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东营市城市的规模、发展
方向和总体布局,提出东营市为综合性的、具有生态特点的现代化石油、化工基地,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重要港口。城市布局形成以中心城(西城和东城)为核心
的组团式结构。中心城按照“加快发展东城、改造完善西城”的原则进行建设和改造
。西城改造中,针对矿区建设初期形成的分散、简陋、无规划等问题,投入大量人力
、物力,以城市道路拓宽改造为主,带动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等市政基础设施的
配套完善,相继建起一批现代化的商贸、金融、通讯中心,使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
先期成为可供油城人民购物、休闲、娱乐的较为繁华的中心市区。在东城开发建设中
,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布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重点建设办公、住宅、金融商业、
科技教育等设施,尽快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一个崭新的城区已初具规模。
至1995年底,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21.29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650万平方米,常住人
口15万人。东城建成区面积1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万人。在中心城建设带动下
,以广饶县城为中心的南部组团,以利津县城和陈庄镇为中心的中西部组团,以河口
区、孤岛镇、仙河镇为中心的北部组团也在迅速发展。在城市风貌特色上,按照“黄
河口、大油田、森林环抱中的组团式港口城市”的总体风貌,克服海拔低、盐渍土给
城市绿化带来的严重困难,积极探索碱地绿化路子,提出“大绿地、大水面、大空间
”的总体绿化格局。1994年,开始实施中心城水系与环境工程,开挖了环绕东城的人
工河,大力实施沿河、湖区、干道绿化工程。至1995年,东城已完成各类公共绿地2
48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24.6%。同时,重点建设了一批城市雕塑和风格迥异的桥
梁,中心城初步展现出“浓荫遮碧水、绿树抱白楼”的风貌特征。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使农村经济充满生机。在长期稳定以家庭
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农村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建
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开发股份制等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改革措施应运而生。农村经济突破“以粮为纲”的单一模式,打破多年沿袭的计划
经济体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林牧渔业
及乡镇企业,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与资源条件相适应、与市场相衔接的产业结
构。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由1978年种植业“一枝独秀”(占80%)的局面,发展到1995年
的农(占58.87%)、牧(占27.87%)、渔(占11.49%)“三足鼎立”的格局。乡镇
企业迅速崛起,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地方工业总产值的50.36%。
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改变了东营市的农业面貌。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农业综合
开发作为全面振兴黄河三角洲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向荒滩进军,向碱
地要粮”。自1988年,先后实施国家“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黄河三角洲农业开
发”和国家计委“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试验项目”。1988~1995年,共实施194
个国家立项的开发项目,累计开发利用宜农荒碱地133.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0.9万
亩,改良草场14.2万亩,封育滨海草场50万亩,成片造林2.1万亩,建设农田林网13
0万亩,科技开发41万亩,建设淡水养鱼基地0.8万亩,建设农副产品龙头加工项目1
9个,累计投资5.29亿元。8年累计增产粮食80万吨、棉花4.6万吨、肉类3.5万吨、蛋
类0.8万吨、鱼类1万吨、蔬菜6万吨、果品3万吨。与开发前的1987年相比,1995年,
农业产值达到4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6.4%。粮食总产量达到88.56万吨,
增长49.7%。农民人均纯收入1636元,增加1155元。
地方工业在改革中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80年代初,东营地区工业呈现现代化的
石油工业与落后的地方工业并存的局面。地方工业基础差,发展缓慢。1983年,地方
工业总产值仅为2.1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4%。市委、市政府全面规划市域
工业体系,围绕资源、市场、油田上项目,构筑市域工业体系框架。“八五”期间,
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23.5亿元,其中,地方乡及乡以上工业技改投资13.77亿元。
全市进一步明确“工业强市”战略,重点扶持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坚持内涵与外延
并重,速度和效益并重,“八五”期间成为建市以来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至1995年
,全市工业企业发展到8811个,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91.3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291.45亿元的31.3%,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建市初的1983年增长20.04倍。其支柱产业
石油天然气开采、造纸、盐业、石油机械、石油加工行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发展。从60年代起,随着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建设的发
展,境内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建市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跨世纪的战
略眼光,坚持不懈地实施基础设施超前发展战略,地方和油田密切配合,投入巨资,
实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了承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骨干框架。
水利建设是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命脉工程”。建市前,全市提引黄河水能力仅为
203立方米每秒。建市后,鉴于黄河水丰枯变化大,时常季节性断流的现实,特别重
视引蓄黄河水的工程建设。新建、扩建胜利、曹店、宫家、双河、麻湾、王庄等6个
大型引黄涵闸。1995年,提引黄河水能力达到500立方米每秒。全市共投资7亿多元,
建成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129座,库容总量为4.76亿立方米,使引黄工程遍布城
乡,大小水库星罗棋布,实现丰蓄枯用,有效地缓解了大规模开发与水资源短缺的矛
盾。
电力建设突飞猛进。建市以来,全市把电力建设放在“先行官”位置,坚持“高
起点、高标准、高速度”的方针,多方筹资,建设地方电网。1992年12月27日,全市
实现村村、户户通电,提前3年实现“八五”村级电力发展目标。至1993年,东营市
行政区内有220千伏变电站4座,主变容量84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站26座,主变容
量125.05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127座,主变容量92.8万千伏安。1995年,用电量
达到424457.8万千瓦时,在全省名列前茅。
交通建设超常规发展。建市初,东营交通设施落后,主要干线公路标准低、路况
差,常有堵车现象发生。1983~1995年,全市公路建设累计投资约13.2亿元,干线公
路由211.8公里增长到626.1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从无到有,达到449.6公里,县
乡公路1252.02公里,胜利油田专用公路1452.2公里。1987年建成双钢箱斜拉式大桥
--胜利黄河公路大桥。1991年,广饶在全国第一个实现村村通柏油路。全市公路网密
度达到47.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前列。1993年,铁路开通东营至浦口(南京北)
直达快车。广利港、广北港、东营港的建成投产,结束了东营长期“有海无港”的历
史。1992年,东营港开通至旅顺的客货滚装运输线,1995年,建成3000吨级码头主体
工程。东营港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1984年,建成的东营飞机场一期工程试航
成功。东营市的交通构筑起立体发展的基本框架。
邮电通信建设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建市前,东营地区仅有邮路52公里,电报、电
话电路24条,交换机容量2250门。建市后,市委、市政府采取“统筹规划、条块结合
、分级负责、联合建设”的措施,加大投入,加快邮电通信现代化步伐。1991年12月
,市局7000门程控电话综合工程割接开通。1992年,全市邮电通信完成“两化”(市
到县区长途传输数字化,部分乡镇电话自动化)“四网”(省市无线寻呼联网、移动通
信联网、市到县区电话联网、油田通信专网进入邮电公网)。至1995年,全市邮路总
长1035公里。邮电公网市话容量达到54272门,全市公网及胜利油田专用网交换机总
容量达到15.78万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8.7部。长途传输交换能力达到2010路端
。建成移动通信网、无线寻呼网、全国可视电话网、“168”自动信息网、分组交换
网、DDN网等6个网络,无线寻呼用户达到1.7万户,年邮电业务总量13269万元,是建
市初的67.78倍。
财贸金融业大发展,城乡经济繁荣。建市后,全市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指导下,打破主要商品由几个流通部门分别独家经营的局面。
国有、集体、个体商业和集贸市场一起上,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促进全市城乡经
济的繁荣。1983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为3.6亿元。至1995年,全市商品零售
总额达到35.88亿元。其中,国营商业、供销社、粮食、物资、烟草等七大流通企业
总销售额28.37亿元,发挥着国营商业的主渠道作用。相继建起市百货大楼、商业大
厦、人民商场、供销商场、粮贸大厦、光彩大厦、华联商厦等一大批大型商场,成为
全市人民购物的中心。同时,全市累计投资4.6亿元,建设各类集贸市场212处,市场
总面积达到286万平方米,全市平均每7741人就有1处市场。1995年,集贸市场成交额
达到16.74亿元。初步构筑起以国营大型商业为主渠道,以集体、个体商业为补充的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同时,个体、私营经济获得较大发展。1983年,全市共有个体工
商户10463户,从业人员15929人,注册资金601.8万元。至1995年,全市个体工商户
发展到33258户,从业人员76093人,注册资金2.87亿元。至1995年底,全市注册私营
企业共821个、从业人员11018人、注册资金1.51亿元,其中,已成为规范公司的118
个。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全市各类银行存款余额由1983年2.9
6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109.8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0.96亿元增加到73.2
8亿元。
对外开放不断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日趋增多。建市初,东营市还处在较为封
闭状态。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实施外向型带动战略,以开发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
,把黄河三角洲建成现代化的、外向型的新经济区,动员全市人民解放思想,走出国
门,发展外向型经济,并制定一系列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惠政策和措施。1983年
,全市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仅为1536.31万元,1995年增加到64166.06万元,是1983
年的41.77倍。1992年,东营市进出口公司成立,国家外经贸部批准授予东营市进出
口公司进出口经营权。1995年,出口创汇709.6万美元,产品出口8个国家和地区。同
时,利用外资不断发展。1992年起,先后成立东营开放开发综合试验区、广饶经济技
术开发区、黄河口外向型工业园,引进一批项目和资金。1993年,东营市被国务院批
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黄河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区及东营市对外
开放开发综合试验区,使东营市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前沿。至1995年底,全市审批成
立三资企业280个,总投资47794.3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8699.6万美元,实际利用
外资5763.5万美元。1995年,三资企业完成总产值5.4亿元,实现利税6285万元,出
口创汇903万美元。为积极扩大国际经贸交往,市政府多次举办招商引资和对外经贸
洽谈会。至1995年底,全市共派出经济、贸易、技术考察团100个、450人次,分别对
欧洲、美洲、大洋洲、东南亚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并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关系。1986年,与美国第二大石油城市得克
萨斯州米德兰市结为友好城市。

建市前,由于经济落后,东营地区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
相对落后。建市后,市委、市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
化、卫生事业,提高东营人民的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使黄河三角洲地区逐步在
摆脱贫穷的同时,摆脱文化上的封闭和愚昧,努力建设文明进步的社会新风。
“教育立市、科技兴业”是市委、市政府确立的战略方针。各级党委、政府都把
教育科技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发展经济首先发展教育”、“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10余年来,全市投资2亿多元,在全省率先完成
农村和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1984~1986年,新建农村校舍17504间,改建7294
间,新置木质课桌凳13.6万套,使97%的农村中小学达到标准较高的“六配套”。在
全市城镇新建校舍24万平方米,其中,楼房57栋,配套课桌凳1.87万套。新建和改善
10多所市直大中专及中小学的校园、校舍。城乡校舍改造的完成彻底改变黄河三角洲
地区中小学校30多年来破烂不堪的面貌,改善了育人环境。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取得
全省最高成绩,受到省政府表彰奖励。全市各级教育部门,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
达到99.7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9.38%。全市52个乡镇实现初等义务教育。至1
995年底,全市5县区除河口区外均相继通过省政府“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
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1995年,全市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达到4055
人,是1984年1011人的4倍。在强化普通教育的同时,全市教育还坚持“三教统筹”
的方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先后建起市财校、体校、农校,改建和扩建
市师范学校。职业教育招生人数由1983年的293人发展到1995年的4691人。全市有4所
职业学校达到省级重点职业学校标准。初步形成各类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双轨并行
”的格局。成人教育方兴未艾。至1995年底,全市成人高校、成人中专在校生达到6
100名。农民教育坚持把扫盲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农科教”、
“经科教”结合的路子,基本形成县、乡(镇)、村成人教育网络。职工教育、自学考
试发展迅速。同时,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市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在广播电视大
学、教育学院两校联办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东营联合大学。同时,还依托驻市内的全
国重点大学--石油大学,加速人才培养和科研生产相结合。
“科技兴业”战略方针的全面实施,推进了全市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科技工作
围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组织实施科技攻关。1984~1995年,全市
通过市级以上鉴定的科技成果共339项,其中,国内先进及其以上水平的160项,省内
领先水平的101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7项,获省星火计划奖22项。评出市科技进
步奖194项。1983年以来,连续组织实施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
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等。至1995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503项,投
资32698万元。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新增产值20.76亿元,利税5.33亿元,增加工业
新产品270种。科技兴市围绕黄河三角洲开发、综合治理黄河口、稳定黄河现行流路
等重大经济社会课题逐步推向省和国家级决策。“延长黄河口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的
研究”被列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黄河三角洲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被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第一批优先项目计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支持黄河三
角洲可持续发展”列为支持《中国21世纪议程》的第一个项目。河口区被国家科委授
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一大批单位和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东营市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兴起。东营市是山东吕
剧的发源地,是吕剧之乡。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吕剧在东营广大农村非常普及。“
文化大革命”中,吕剧中的所有优秀传统剧目被无端批判而遭禁演,使吕剧冷落萧条
。建市后,市文化部门为振兴和繁荣吕剧艺术,制定规划,开展活动,多次召开由全
省吕剧界知名人士参加的“振兴和发展吕剧艺术座谈会”,编写《吕剧起源与发展》
等吕剧研究方面的著作。1991年3月,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1994年,以广
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利津县吕剧团也在建市后进行
改革调整,先后创作并演出许多传统和现代吕剧剧目。有些剧目如《考丈人》、《铁
税官》、《苦乐财神》等被拍摄成电视戏曲片,在中央和省电视台播放,博得赞誉。
建市前,境内文学创作基础薄弱,作者人数少且处于散乱状态,虽有作品散见于
报刊杂志,但影响甚微。建市后,市文化局随即成立文学创作室并引进一批外地作家
,壮大了创作队伍,文学创作开始进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全市涌现了一批在全省乃
至全国有影响的作家、诗人,创作了一大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人民、思想内
涵和艺术品位较高的作品。全市广播电视报刊事业发展迅猛。市内建有东营电视台和
胜利电视台两家规模较大的电视台及各县区的电视台,电视播收网络已覆盖全市。光
纤传输有线电视发展到12.5万户。《东营日报》、《胜利报》、《黄河口影视生活报
》、《黄河口文艺》、《黄河口文学》、《黄河口社会科学》、《黄河三角洲研究》
等一大批报刊,丰富了全市人民的精神生活,扩大了信息交流。书画院、艺术馆、文
化馆、文化站及遍布农村的文化大院,经常举办美术、书法、摄影、篆刻作品展览,
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黄河三角洲正逐步变成文化的绿洲。
黄河三角洲地区卫生工作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努力,人民的卫生保健状况虽有了
很大改善,但建市前,卫生设施条件差、设备落后,卫生技术人员缺乏、群众看病难
的问题仍然较突出。建市后,先后建立健全市人民医院、市卫生防疫站、市妇幼保健
站、药检所、血站等医疗卫生机构。县区医疗机构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加强和提高,农
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日臻完善。胜利石油管理局各级医疗机构规模也不断扩大。至
1995年底,市域内有医疗机构348个(其中医院81个,门诊部、所260个,妇幼保健站
6个),比建市时增加79个。卫生技术人员9212人,比1983年增加82.42%。病床床位
由1983年的3453张增加到5390张。医疗设备齐全、先进。1995年,全市医院门诊量达
到199万人次,出院病人6.59万人次。医疗卫生工作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危
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和传染病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改水降氟工作使29万病区群众
摆脱了危害。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以100%的成绩通过了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
国儿童基金会、国家卫生部组织的考核验收。全市上下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通过
治理脏乱差,至1995年底,市及所属县区均先后通过省级卫生城市考核鉴定。
建市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体育事业。1986年,投资兴建市体育运动学校,成为
体育人才培训基地,已向上级运动队、体育院校输送优秀运动员48名,向各行业输送
200名毕业生。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已先后举办四届全市性运动会。举办了
首届农民运动会。连续3年举办“黄河杯”青年农民篮球赛和其他各类单项运动比赛
。学校、厂矿和农村体育设施、器材逐年增多和标准化。市和胜利油田拥有大型体育
场馆10多处。多次承办省级运动会和运动项目比赛。建市以来,东营市体育代表队参
加省以上比赛共获得48枚金牌、72枚银牌、75枚铜牌。

建市12年来,东营市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随着改革开放不断
深入,东营的经济发展必将更具活力。但是,也必须注意解决客观存在的一些制约因
素。就自然因素而言,域内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还较脆弱,三角洲多属于新淤地,土
壤极易盐渍化,肥力衰退;黄河来水量逐年减少且时间分布不均衡,造成水资源紧张
;海拔高度低,易受海潮侵袭。就地方经济而言,东营还是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结
构不够合理。工业结构中石油采掘所占比重较大,地方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多以传统
的种、养、加为主,比较效益低。就社会因素而言,地方科技、教育、文化相对落后
,智力开发程度低。成就与不足共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
导下,深化改革,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东营人民依靠自己的
勤劳智慧,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将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会
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东营市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