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2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277&run=13

美国副总统布什致东营市市长唐生海的信
1986年6月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东营市市长
唐生海阁下:
亲爱的唐市长:
我十分高兴地向您介绍卡罗尔·托玛斯市长,以及我的家乡米德兰市和我家乡邻
居的敖德萨市商会的代表们。他们在公共服务及商业领域中,都是卓有成就的人物。
在以前,我和他们之间就已建立了个人之间的亲密友好关系,我有这些老朋友而为之
高兴。
他们访问你们市,同贵市的人民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在他们努力(工作)中,您能
给予一定的帮助,我将是十分感激的。我确信,这次访问所做的努力不仅有益于三个
城市的人民,而且有助于我们互相尊重两国之间的友谊。
顺致个人的友好问候!

乔治·布什
(后附原文)

民盟中央领导
就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问题
致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两封信

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
近期我们曾到山东省黄河三角洲作了实地考察,并参加了在山东省召开的“黄河
三角洲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这个会是由民盟中央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
合召开的,有100多位专家参加。我们和参加会的同志都认为,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东
部沿海地区的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重新认识这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加快
这一地区的开发,将会在经济上和战略上产生重大效益。
我们的上述看法是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一、世界各国著名河口的三角洲多已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区。我国的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也不例外。唯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所孕育的三角洲如今仍然未能充分
开发。
二、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丰富。目前尚有三分之二没有开发或没有完全开发;而
且,这一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人口稀少,是完全有条件将它建设成为我国东部
地区的农、林、牧、渔、农副产品基地的。
三、黄河三角洲石油蕴藏非常丰富。目前,胜利油田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是3
1.2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是232亿立方米,以目前胜利油田年生产量达3400万吨,迟
早矿藏是会告竭的。现在油田正处于上升时期,应该不失时机地把发展多元经济,建
立替代产业尽快提上日程。
四、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布局逐步走向合理。目前,原有的我国工业生产结
构的不合理布局状况仍未得到改善。如果在黄河三角洲大力发展能源、化工工业和大
农业,不仅可以为沿海经济发展提供多种加工原料,而且随着东西向铁路和港口的建
设,使胜利油田和秦、晋大煤田结合起来,必能推动经济重心渐次西移,加速黄河流
域经济带的形成,将有助于整个国民经济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为了促进黄河三角洲的早日开发,充分发挥这一地区在地理、经济和战略方面的
优势,我们提出以下几项近期可行的建议。
一、扩大这一地区石油企业的自主权,促进胜利油田的自我发展能力。目前,黄
河三角洲最大的经济实力集团是胜利油田。在搞活大中企业的同时,运用胜利油田的
实力来充实和发展黄河三角洲的建设,这样可以解决开发黄河三角洲的部分起步资金
困难。
二、有选择地将黄河三角洲的重点建设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列入国家计划的黄河
三角洲重点工程应该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使其为各产业开发起步项目的建设有所促
进。
三、发挥地处沿海优势,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建议将黄河三角洲列为对外开放地
区,使这一地区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广泛开展对外联系,吸收外来资金和技术,加速
重点工程的建设。
四、稳定黄河流路,搞好黄河尾闾的综合治理。据大多数专家的意见认为,黄河
现行流路稳定30年以上是可能的。近年来胜利油田实行“截支强干,挖沙降河”的方
法,成功地使黄河河口顶住了多次洪峰,保证了油田的安全,说明黄河河口是可以治
理的。我们建议将黄河口的治理列入国家计划,尾闾河段也由黄委会统一管理起来,
使黄河三角洲结合黄河流路的整治,兴修水利工程,以加快农业开发。
五、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和智力的开发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决定因素
。建议充分发挥石油大学的智力支柱作用,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培训高层次的科
技人才;合理地确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有计划地培训各产业的从业人员;
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重点放在农村,使农民都能得到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机
会。
以上意见,如有可取之处,请予采纳。
此致
敬礼!

费孝通钱伟长

1989年12月25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
11月下旬至12月初,我又一次到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东营市和滨州地区考察,进一
步加深了对加快开发这块宝地的认识。1988年我们曾在东营市主持了由民盟中央和山
东省联合召开的“黄河三角洲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会后向中共中央提
出了要加快开发黄河三角洲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肯
定和重视。
相隔4年之后,我再次来这里,看到黄河三角洲的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城
乡建设和工农业生产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成绩斐然,综合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江河三角洲之一。这里蕴藏着丰
富的资源,是我国东部沿海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纵观世界各国著名的江河三角洲,
大多数已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得到很好的开发
,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三角洲的加快开发,如
今仍然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黄河两岸历史上曾经是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有着光辉的一页。南
宋以后,北方民族逐步南下,中原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可是黄河流域政治薄弱,
经济萧条,黄河水患日益严重,黄河变成了“恶龙”,“祸水”。经过七八百年的漫
长岁月,黄河给人们留下了可怕的形象,“治黄”成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解放后,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狂暴的黄河逐渐被驯服。建国40多年来,黄河没有
出过大的水患灾害。历史表明,当黄河两岸政治分裂,经济萧条的时候,它就狂暴;
当黄河两岸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候,它就驯服。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大加强。最近在小平同志
视察南方讲话精神鼓舞下,特别是中共十四大的召开,黄河两岸的中华儿女全力投入
到宏伟的经济建设中。我们的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政通人和”,欣逢盛世,
重新认识黄河,并从根本上改变黄河面貌的时刻已经来到。黄河必将能变害为利,再
度成为哺育中华民族的宝地。

开发黄河三角洲的首要条件是控制住黄河入海口的摆动。旧中国由于长期以来政
治动乱,经济衰败,科技落后,根本无力顾及黄河水道的稳定。今天,我们的国家已
经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具备了根治黄河尾闾的条件。近几年来,当地政府在黄河
口的治理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总结出“截支强干、工程导流,疏浚破门,巧用
潮汐、定向入海”的成功经验,使临界改道的黄河出海口稳定不移,并找到了长期固
住河口的有效途径。根据有关方面专家论证,认为在50年内稳定黄河现行流路完全是
有把握的。而且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相信今后一定能够
找到更有效的控制黄河流向的办法。黄河龙尾经常摆动的顾虑已成历史陈迹。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块宝地,在这块土地上有丰富的资源,蕴藏
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这里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约有110多万亩,目前尚有三分之二
没有开发或没有完全开发。黄河口每年淤沙还可造地3~4万亩,不断提供可贵的后备
土地资源。黄河三角洲的优势是在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阳光充足,人口较少,海产
资源丰富,适宜建设农、林、牧、渔等农副产品基地。胜利油田为我国第二大油田,
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30亿吨,天然气储量262亿立方米。近几年原油年产量已接近
全国油田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这里还有丰富的铜和金矿,为黄河三角洲能源、石化、
盐化、采矿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黄河三角洲为山东半岛所环抱,北靠京、津、唐,南连青、烟、潍等开放城市,
是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占据着重要战略
地位的黄河三角洲,正是这两个经济区当前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
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小平同志提出,到本世纪末我国要进入小康,这对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胶东半岛以及少数发达地区来说并不困难,甚至有个别地方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但
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占的比重还不小,黄河流域就在
其中。如果我们尽快地把黄河三角洲振兴起来,使之与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工作
首尾呼应,并联合中游地区共同发展,与长江流域携手并进,就可以促使整个黄河流
域直追沿海地区,这将对21世纪的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建设近10年来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91年东营市和滨州地区
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达到了75.3亿元和49.2亿元,比1988年分别增长了21%和33.9%
;工农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26.8亿元和92.26亿元,比1988年分别增长了9.6%和14.3
%;开发荒碱地和滩涂470多万亩。国家已把这里定为全国重点农业开发区,粮棉基
地的建设列入了全国20个重点项目之一,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显著的成效,农村经济全
面发展,乡镇企业的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
设正在努力加强中。

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的条件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看均已成熟。为了尽早发
挥这一地区在地理、经济和战略上的优势,我们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把黄河三角洲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和重点开发区。
黄河三角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战略地位重要,它的开发、开放将对环渤海经
济区和黄河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我国中部地区的振兴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为
此建议把黄河三角洲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给予相等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那样
的政策,实行全方位开放,以增强其活力,加快开发的步伐。
2、把黄河口的治理,列入国家重点规划。
黄河流路的稳定,不论是对中国大水系的分配以及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安全和经济
发展来说,还是对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河口的治理是稳
定流路关键之一,虽然近几年,由于地方党和政府的努力,找到了固定河口的有效途
径,但是这样一件关系治黄全局的大事,还需要不断进行监测实验和治理。这项工作
必需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仅仅靠地方力量是不够的。建议国家把黄河口的治理纳入
国家规划重点工作。我们更主张应当通过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改变一向对黄河所采取的
消极态度和被动地位为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地位,即,使传统的所谓“治黄”观点转
变成为有效地利用黄河水利来发展我国中部经济的观点。
3、充分发挥石油开发对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启动作用。
黄河三角洲丰富的石油资源,是这一地区经济振兴的龙头产业,要充分利用胜利
油田的实力来充实和发展这一地区的经济建设,走开发油气资源,发展石油化工、建
立多种经营体系,形成替代产业,实现长期繁荣的发展道路。因此,在胜利油田发展
的鼎盛时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即将参加关贸总协定的有利条件下,及时发
展大规模的炼油工业和石化工业,变资源开采型为资源加工型,迅速建立起石油生产
的替代产业,形成合理、高产、高效的区域产业体系,促成各产业并驾齐驱,蓬勃发
展的多元经济格局。因此在这里建立石化基地是适宜的,应即采取实际措施,尽快建
设这一地区的乙烯工程。为增强地方经济活力,搞活大中型企业,要积极促进这一地
区大中型企业与地方实现“地企结合”,搞“一厂两制”,打破大企业处于“孤岛”
的局面。
4、加速港口与铁路的建设。
山东北部,渤海南岸的港口,地处无潮点,是渤海湾泥质海岸最佳的建港地带,
具备建成深水大港的条件,是海陆通道中的枢纽。陆路交通除加快公路建设外,延伸
德(州)东(营)铁路。同时将已有一定基础的机场尽快完善,开通启用,那么这一地区
海、陆、空三条通道将发挥巨大的流通作用,有力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5、建立黄河三角洲开发基金。
黄河三角洲是一个新开发的地区,目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尚属薄弱,地方
财力亦有限,而且各方面建设欠帐多,任务重,资金短缺的问题难免突出。为增强其
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快开发步伐。建议这一地区通过多方集资,建立“黄河三角
洲综合开发基金”。同时可适当增加国家用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资金规模,并对现
用资金继续延长使用期,实行滚动开发。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此致
敬礼

费孝通

1992年12月9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问题的批复
(国函〔1993〕28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加速黄河三角洲开发的请示》(鲁普发〔1992〕19号)收悉。经研究,
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将东营市(不包括所辖县)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执行国务院关于沿海经
济开放区的有关优惠政策。
二、同意把黄河入海流路治理纳入黄河治理整体规划,建设投资应本着谁受益谁
负担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具体问题请与国家计委进一步协商。
三、关于建立黄河三角洲开发基金、扩大有关税费地方留成和国家组织发行黄河
三角洲资源开发债券问题,目前暂不宜考虑。

1993年3月11日

周恩来处理广饶人民来信的一封信

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许多地方的群众生活非常困难。地处山东原惠
民地区的广饶县(今东营市广饶县)是受灾严重地区之一,很多人以谷糠、野菜、树皮
为食,病、饿死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广饶县公安局工作人员曹树立,已因病住院多年
,后又家遭不幸,父母因病、饿先后去世。在此情况下,他在病床上坦言直书,于1
961年10月14日给党中央、国务院、毛主席写了题为《小干部与主席谈心》的一封信
,以激烈的言语倾诉了自己的家庭遭遇和当地群众的困苦生活。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
理看到这封群众来信后,立即于10月30日给当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谭启龙同志写
了一封亲笔信,就这封群众来信的处理问题作出指示。全文如下:
启龙同志:
现附上曹树立来信抄件一份,并有他附件一纸,请阅后派得力同志去认真地查一
查。不管这个人的情况如何,总要把惠民、广饶两地方的现象弄清楚,并且对曹本人
也不要进行追究,让他把要说的话都能说出,因为这是我所看到的第一个署名给中央
写信的,我们必须负责地看待这事。希望你将查得的结果告我,原件尤其是曹的附件
也望一并退回。

敬礼!

周恩来

1961.10.30
谭启龙同志接到周总理的亲笔信后,立即亲自到惠民地区传达周总理的指示,要
求当地领导解决曹树立及当地群众的生活问题,又派专人走访和看望了曹树立。当曹
得知周总理十分重视并亲自指示处理他信中反映的问题时,万分激动,表示一定要战
胜困难,安心养病,争取早日康复,继续为党工作,来报答党和周总理的关怀。在周
总理和省委领导的直接关下,曹的疾病得到很好的治疗,全县人民也为此深受鼓舞,
坚定了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
现今曹树立老人早已退休在家,每每想起周总理,总是老泪纵横,忘情地念叨:
“周总理是我的救命恩人啊!”每年1月8日这天,老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悼念我们人民
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
周总理的这封亲笔信,现保存在山东省档案局。

(赵金炎魏兵)
注:本文原载《东营日报》1998年4月3日周末版,编者对标题作了改动。附周恩
来亲笔信复印件。

广饶藏本《共产党宣言》的考察报告
联合考察组余世诚执笔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博物馆收藏着一本1920年8月出版的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
》。这是一本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革命文物。1986年2月,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李
昌安曾对东营市政协文史委员余世诚副教授关于加强对该文物的保护和研究的建议批
示:“建议很好,望组织落实。”5月,在东营市政协的组织下,由华东石油学院余
世诚、中共中央编译局胡永钦、东营市政协文史办贾林志和广饶县博物馆颜华组成联
合考察组,对该书进行了认真考察。结果如下:
一、版本情况
许久以来,人们多认为我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是1920年4月或春出版
的。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他的思想转变时,曾多次讲到他在1920年春第二次旅居北京期
间,阅读过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陈望道本人也曾回忆说,该书是1920年4
月在上海出版的。但是,至今没有发现这样的版本。现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的中
文译本是浅蓝色封面的1920年9月的“再版”本,中共中央编译局保存的也是9月本。
北京图书馆保存一本1920年8月版本,为残本,没有封面。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则是19
24年6月的“第三版”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共产党宣言》早期版本的发现
情况,大致就是如此。后来上海发现了1920年8月出版的全本,在上海档案馆保存。
198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党史资料丛刊》第一辑上,刊载了该版本的照片和介
绍文章。上海本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宣言》的
中文全译本最初出版的时间不是1920年4月或春,而是同年的8月。1983年在纪念马克
思逝世100周年的时候,《光明日报》对此曾作过报道。但是,由于上海本是一个孤
本、孤证,仍有人认为《宣言》中文译本最初出版时间是1920年5月或4月。
广饶藏本提出了新的情况并作出了新的说明。广饶藏本,是平装本,长18厘米,
宽12厘米,比现在的32开略小一点。书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半身像,上端从右至左模
印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著者署名为“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
望道译”。全书用五号铅字竖排,共56页。封底印有“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
“定价大洋一角”、印刷及发行者是“社会主义研究社”。经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
:第一,广饶藏本纠正了过去在上海藏本报道中的不确之处。广饶藏本的封面标题是
“共党产宣言”,而不是“共产党宣言”。《党史资料丛刊》所刊载的上海8月藏本
的照片和介绍文章,都标明上海本的封面标题是“共产党宣言”。广饶本和上海本报
道的这一不同,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曾推测它们不是一个版本。但是,当我们亲
赴上海档案馆查阅原件时,发现上海的8月版本封面标题也是“共党产宣言”。经过
对照,广饶本和上海本完全是一个版本。第二,广饶本打破了“孤本”和“孤证”。
过去,认为《宣言》全译本在我国出版是1920年8月说,只有上海档案馆一本实物作
证,被称为“孤本”、“孤证”。现在有了广饶藏本,在上海图书馆还查到了同样的
一本。这样,再加上北京图书馆保存的残本,至少是有了4本8月的版本。现在,可以
证明《共产党宣言》全译本是1920年8月出版的。第三,进一步弄清楚了出版情况。
从广饶博物馆、上海档案馆、上海图书馆的收藏本封面标题都是“共党产宣言”这一
情况说明,8月版本封面标题之误并不是发生在个别印本之上。这个封面标题错误,
显然是因排印和校对疏忽所造成的。并非什么译法不同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因为,翻
开封面,正文第一页竖排的标题则清楚地印着“共产党宣言”。我们分析,正是因为
发生和发现了这一版封面标题的明显错误,又加之很快赠售一空,故在9月纠正封面
标题错误,进行了“再版”。把中共中央编译局的9月“再版”本与广饶的8月“出版
”本仔细对照,发现9月再版本除了纠正了8月出版本的标题错误和封面印色改为蓝色
外,其他一切都相同。从现有已发现的各版本分析,1920年8月版本,就是最早的版
本。从8月版本封底印着“出版”,9月版本印着“再版”,中央档案馆收藏的1924年
6月版本印着“第三版”来看,也足可说明。如果8月版本之前还有一个版本的话,则
8月本就应为“再版”,9月本为“三版”,1924年6月本成了“四版”。
二、传播情况
据调查,广饶收藏的这本《共产党宣言》先是在济南共产主义者手中,其后又传
到广饶,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
的传播情况。
“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山东问题。因此,“五四”时期山东的爱国反帝斗
争特别高涨、非常广泛。高涨和广泛的政治斗争促进着马克思著作《共产党宣言》在
山东的传播。《每周评论》在几个学校寄售。同年秋,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在
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文献也是《共产党宣言》。会员马馥
堂回忆说:“当时主要学习《共产党宣言》。我把《共产党宣言》、《响导》带回家
去,我父亲看了,极为称赞,说马克思是圣人。”广饶收藏的这本《共产党宣言》最
初就是在济南共产主义者中流传、学习的许多本中的一本。
在广饶藏本《共产党宣言》的首页右下角盖有一方“葆臣”朱红印痕,这说明此
书曾为“葆臣”所使用、所保存。而这位“葆臣”是谁呢?经初步调查,他是济南的
早期团员和党员张葆臣。中央档案馆保存的1923年12月15日《济南地区团员调查表》
表明,张葆臣是江苏无锡人,1922年1月1日入团,后到济南工作,从事青年运动。中
央档案馆还有材料说明他是济南团的负责人之一,主管“教育兼发行”工作。据192
2年曾任济南党的代理书记的马克先回忆,张葆臣是当时在济南的7名党员之一。据王
辩、刘子久等济南地区的早期党员回忆,张葆臣当时在“道生”银行做职员,在党内
管党、团刊物的发行工作。“道生”银行是沙俄在中国开设的银行,总行设在上海,
十月革命后仍继续开办。张葆臣是该行济南分行的职员,常来往于上海、济南,又在
党内负责党团刊物、马列书籍的发行工作,因此,他能收存这个最早版本的《共产党
宣言》。这本盖有“葆臣”印痕的马恩原著,曾在济南共产主义者中流传,是可以肯
定的。但是,它又怎样传到广饶县刘集村的呢?是通过另一名早期女党员刘雨辉。
刘雨辉是广饶县刘集村人,曾在济南女子养蚕讲习所学习,后到苏州女子产业学
校就读,1925年夏毕业后回济南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在济南期间,她结识了济南女师
的王辩、侯玉兰、于佩贞、刘淑琴、王兰英等许多女共产党员。同年由于佩贞介绍加
入中国共产党。她们常和延伯真、刘子久、李耘生、张葆臣等男同志一起学习和活动
。这样,那本盖有“葆臣”印痕的《共产党宣言》就辗转到了刘雨辉的手中。1926年
春节,她和同乡延伯真、刘俊才(即刘子久)一同回家省亲时,就把这本《共产党宣言
》和其他许多马克思主义书籍、党的宣传材料带回了广饶县刘集村。从此,这本革命
文献,便在这个偏僻的农村经历了不平凡的50个春秋。
广饶刘集党支部,是在1925年春建立的。刘子久在帮助组建刘集党支部时,曾从
外地带回过《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和党的宣传文件。
这本《共产党宣言》由支部书记刘良才保存。其后,1926年春节期间,刘雨辉又
给刘集支部带来了那本盖有“葆臣”印痕的《共产党宣言》。这样,刘集支部六七个
党员,就拥有了2本《共产党宣言》。这在当时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党支部来说,是罕
见可贵的。支部书记刘良才,经常在晚上召集党员们,在他家的3间北屋里,于煤油
灯下学习《共产党宣言》和其他文件。入冬农闲时节,党支部还举办农民夜校,由刘
良才或其他党员宣讲革命道理和文化知识。《共产党宣言》又成了刘良才等同志备课
的好材料。我们在考察现在广饶收藏的这本《共产党宣言》时注意到,由于这本书当
年被经常翻阅,以至于在书的左下角留下了明显的黑污痕迹和破损。农民出身的刘良
才,只读过几年私塾,文化不高。但他勤学好问,眼界开阔,加之他对农村的阶级压
迫、阶级剥削有很深的体会,所以能很快地理解马列著作的基本原理,并能深入浅出
地宣传给农民兄弟们。他从《共产党宣言》等著作所阐明的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求解放
的道理中,认识到只有进行革命才能摆脱贫困,才有出头之日。他经常给穷哥们讲道
:“现在世道不改个样子,穷人家就难以改变贫困的命运。穷人家是走得慢了穷撵上
,走得快了撵上穷,不紧不慢朝前走,扑通掉进穷窟窿。永无出头之日。穷人要改变
自己的命运,就得‘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奔共产主义。”他说,“共
产党主张实现共产主义,将来不但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要实现共产主义。”他常
拿出《共产党宣言》,指着封面上马克思像给大家说,这些道理都是他讲的。大家听
得津津有味,而且深深被感动了。大家说,“大胡子”(指马克思)说到我们心上了,
我们照“大胡子”说的去做,没错。
于是,在党的领导下,革命的星星之火很快由刘集、延集燃烧到全县。1928年1
2月,中共广饶县委成立,1929年初刘良才担任县委书记,下辖8个支部,党员发展到
70人。党领导的贫民会会员达500人,能影响五六千农民。此外,还成立了青年团、
少先队、工会等组织。党领导群众进行了“觅汉增资”、“吃坡掐谷穗”、改造“红
枪会”、“砸木行”等斗争,打击了敌人,鼓舞了人民。
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传播得最早、最广泛的一部
。它在大城市,在知识分子中,在领袖人物中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方面已有许
多资料作出了说明。但是像广饶藏本这样的传播情况,则是不多见的。它在当时山东
这样经济、文化不发达的省,在广饶这样偏僻的县,在刘集这样只有百多户人家的小
村,在贫苦农民当中传播,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这对我们认识“五四”后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能不说是一个突破。
三、保存情况
作为革命文物来说,广饶藏本《共产党宣言》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不是被束之
高阁在某图书馆或某个角落静静躺了几十年的一本书,而是同革命的风雨相联系,历
经战火的磨难,饱浸着烈士的鲜血,经过几代革命者的保存,终于传给后世的珍贵文
献。它有一番可歌可泣的经历。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逐步控制了山东,广饶形势越来越严重。1930年1
1月,县委领导几百名党、团员和群众,在韩桥庙会上“砸木行”,引起了反动派的
恐慌和仇视。随后,他们加紧了对共产党员的大搜捕。在白色恐怖下,刘良才和刘集
党支部不得不销毁党的机密文件和学习材料。但是他们却把印有红色马克思头像的这
本《共产党宣言》包裹好,密藏起来。过了几个月,形势更加恶化,敌人多次搜捕刘
良才未遂。1931年2月,山东省委调刘良才离开广饶,到潍县担任中心县委书记。临
行前,他把这本《共产党宣言》转交给刘集支部委员刘考文保存。刘考文把它藏在粮
食囤底下,有时又封进灶头,有时转移到屋顶脊瓦下面,一直没有暴露过。1932年8
月,广饶邻县的博兴暴动失败,广饶党组织也受到严重损失。刘考文估计到自己有可
能被敌人逮捕,就把这本《共产党宣言》转交给忠厚老实、不太引起敌人注意的老党
员刘世厚保存。不久,刘考文等一批党员被捕,刘良才在潍县也惨遭杀害,广饶党的
活动转入低潮。但是,刘世厚和刘集的许多觉悟的农民,都坚信“大胡子”在《共产
党宣言》中所讲的,敌人的灭亡和革命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刘世厚把这本宣言
,作为对过去斗争岁月的念想,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憧憬、希望和寄托,精心收藏起来
,因而未落入敌手。
国民党反动派,在其统治区实行法西斯专政,疯狂地、大规模地进行文化“围剿
”。从30年代起,他们颁布了许多法令把676种社会科学书刊定为“非法”的“禁书
”,《共产党宣言》被列为禁书之首。他们对保存或阅读马列著作者,加上“危害中
华民国”等罪名,或判刑监禁、或处死,这样的事例全国各地时有发生。但是,敌人
万万没有想到,在山东广饶刘集村的一座破旧民舍里,却保存着一本中国最早的《共
产党宣言》。刘世厚用油纸把它严实包好,再装进竹筒里,有时埋在床铺下面,有时
藏在屋山墙上的雀眼里,一次次躲过了敌人的眼睛。
抗日战争时期,地处广饶、益都、寿光、临淄“四边”地区的刘集一带,斗争更
加激烈残酷。在那艰苦的年月里,日本鬼子和伪军曾三次“扫荡”刘集村,全村房屋
几乎被烧光了,但在刘世厚的保存下,这本《宣言》安然无恙。最严重的一次是在1
941年1月18日,日、伪军1000余人突然包围了刘集,见人就杀,见房就烧,全村立时
成为血河火海。在敌人的暴行下,我83位同志被杀害,500多间房屋被烧,酿成了闻
名的刘集惨案。已经逃出村的刘世厚,心里总惦记着这本书,又潜回村里,硬是在火
海中,从屋山墙的雀眼里抢救出了这本《共产党宣言》,使之又度过了一次浩劫。
在解放战争时期,广饶刘集一带虽然已成为解放区,但形势仍然很不安定,时常
受到国民党军队的侵扰。刘世厚还不得不到处藏匿这本书。全国解放后,天下太平了
,刘世厚才放心地把它从藏匿的地方拿了出来。
这本《共产党宣言》,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战争风云和数十载的峥嵘岁月,纸张焦
脆了,装订开裂了,边角也破损了,但那水红色的马克思头像还那样清晰。这本书中
宣告的真理,在中国已经和正在成为现实。刘世厚老人非常珍惜这本饱经沧桑的不平
凡的书,他穿针引线,仔细地把这本快散架的书装订好。还在首页的左上角盖上了一
枚“刘世厚印”,与最早收藏此书的“葆臣”印痕相映。然后,用一块老蓝包袱包起
来,放进小漆匣里,再放进大箱子里。老人常常拿出这个小匣子,打开包细细端详一
番。这成了老人的一种享受,小匣子也成了他的“宝匣”,家里别人都不能动。一直
到他84岁高龄时,才把这本宝贵文物献给了国家。
四、捐献情况
1975年秋天,广饶县文管会颜华同志到刘集村,召集老同志座谈革命历史和征集
革命文物。参加会议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她)们深情地回忆了当年刘集党支部
的创建情况和党员群众的学习、斗争生活。兴奋时,这些老人甚至手舞足蹈,唱起了
当年的革命歌曲。有的献出了当年用过的梭镖,有的送来了当年开会学习用过的煤油
灯,刘世厚则提到他还保存着当年大伙儿学过的那本“大胡子”的书。刘老所谈情况
一下子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和文管会的注意。大家都希望刘老拿出来献给国家。可
是,刘老此时倒有些犹豫了。他一是舍不得,二是不放心。这本书在刘集村经历了半
个世纪,自己保存了40多年,度过了多少艰难险阻,确实是舍不得。再说,献出去后
能保管得好吗?能像自己那样经心吗?确实有点不放心。但是,经过大家的劝说和动
员,他还是献给了国家。大家在几十年后又看到了这本《共产党宣言》,心情都很激
动。刘集发现了这本“大胡子”马克思写的“宝书”的消息不翼而飞,很快传遍了全
乡、全县。县文管会也为能征集到这份珍贵文物而高兴。
不久,这本《共产党宣言》原本奉命调省城参加展览。或许是出于好心,主办展
览的同志拆去了刘老精心装订的黑线,并把它陈列在展览室内阳光最充足、光线最明
亮的地方。由于常常受到阳光的直射,6个月的展期完后,该书的面目大变。本来还
很清晰的封面字迹和马克思头像,由于褪色而模糊不清了;纸张更加焦脆了,一动就
掉渣,拆去了原装订线,全书几乎散了架。
1985年,东营市政协在编纂文史资料时,注意到了广饶藏本《共产党宣言》的价
值。一些文史委员查阅了此书,并在文史委员会上进行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广饶
藏本《共产党宣言》,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有深刻的传统教育的意义,还对我们
的文物征集、文物保护工作有许多启示。它是我们东营市的一“宝”,又是我们全国
的一份珍贵文物,一定要加强研究和妥善保管。
1986年省长李昌安批示后,东营市委和市政府立即成立专门小组,落实这一批示
。5月8日,市委宣传部和市府文化局在广饶召开授奖大会,向刘世厚的家属颁发了奖
金。目前,县博物馆正采取技术措施,加强对该书的保护和管理。

注:本文原载《东营市文史资料》第二辑,选载时略作删节。

建国前境内历次修志述略

境内各县明代始有修志之举。明、清、民国500余年间,有多次修志记载。所修
志书,有的已刊印成册,馆藏至今。有的没有刊印,志书、志稿已散佚,无从稽考。
广饶县自明代至民国有8次修志活动,其中明代3次、清代3次、民国2次。明成化
十五年(1479年)至十九年(1483年)间,知县沈清创修《乐安县志》,该书久已散佚,
体例、内容无从稽考;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续修《乐安县志》,知县王本固主修
,李舜臣编辑。全书今已失传;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复修《乐安县志》,知县孟
楠主修,举人蒋奇钅


编辑。全书共3册、20卷,约9万字,原版本已失传,现存版本(北京图书馆)为康熙
六年(1667年)重刻本。
清康熙六年(1667年),知县欧阳焯主修《乐安县续志》,编辑为著名文人李含章
、李焕章。全书有6万字,北京图书馆尚存木刻原本。广饶县史志办有复印本;清雍
正十一年(1733年)《乐安县志》再次重修,知县李方膺自任主修兼编辑,全书20卷、
约12万字,当时被推为山东名志之一;清光绪初年,祥吉杨庄(今杨庄村)优贡宋木舟
曾主持编修过《乐安县志》,但未传留。
1918年,重修县志,由前任县知事李传煦倡导,县知事李同善主修,乡绅、学者
王永贞、贾献廷、焦梅清、王莲芳编辑。全书共4册,14卷,约12万字。因该书下限
为宣统三年(1911年),故仍称《乐安县志》;1935年,第一部《续修广饶县志》出版
。督修为县长王文彬、潘莱峰,总纂为王寅山。全书8册28卷,约24万字。
利津县修志年代可稽者,自明隆庆六年(1572年)至1935年共修志7次。明隆庆六
年(1572年),知县贾光大撰修《利津县志》,未刻已散佚,卷数不详;明万历二十八
年(1600年)知县冯执中撰《利津县志》,刻本,已散佚,卷数不详。
清康熙十二年(1637年),知县韩文火昆编撰《利津县新志》,刻印,全书2
册10卷;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知县刘文确主修《利津县志续编》,刻印,成书
1册10卷;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知县程士范编撰《利津县志补》,成书1册6卷,刻
印;清光绪九年(1883年)知县盛赞熙主修,周溥编撰《利津县志》,成书目录10卷,
附《利津县文徵》为4册,石刻本。
1935年县长王廷彦主修,盖尔佶编撰《利津县续志》,成书目录9卷,附《利津
县文徵续编》为4册,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