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略1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272&run=13

张铨(1795~1872)字寅阶,号翼南,利津县盐窝镇左家庄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
士,初任刑部主事,后荐升员外郎中。在京做官十余载,为官清廉,查清许多疑案,
纠正了许多错案、冤案,颇有政声。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任常州知府,因仕途维
艰,于咸丰九年(1859年)辞官还乡。张铨少时喜读唐诗宋词,青年时期的诗作在京都
同年中有一定声望。为官后,不尚往来,余暇嗜学不厌。辞官后,功于诗。每作刻意
求新,造诣很深,论诗亦令人折服。时人称张铨的诗有盛唐遗风。张铨一生作诗千余
首。晚年有《爱山堂诗存》若干卷问世。张铨的诗中,竹枝词尤具特色。他大胆突破
传统形式的束缚,积极地从民歌中汲取营养,热情地歌咏其家乡--黄河口一带的风土
人情,其风格有唐代刘禹锡竹枝词的韵味。

程余庆(生卒年不详)字椒园,号广文,垦利县董集乡杨家庙村人。道光二年(18
22年)副贡,选任寿张县教谕,以修治学政著绩。致仕后,精心治学,著有诗文、史
论若干卷,尤以《史记集说》为艺林所重。程余庆自幼喜读《史记》。有关该书的评
论都悉心作了旁注和笔记。成年后,广集诸说,逐一考证,“去其浮阔存其切当”,
历数十寒暑,编成《史记集说》。全书由音注、训诂、讲义考误、论事、论文组成。
道光十九年(1839年)及二十年(1840年),程余庆为《史记集说》写两篇序言,阐述考
证《史记》的观点和编著《史记集说》的宗旨。他认为《史记》是一部杰出的纪实史
书,班固、班彪对司马迁和《史记》的指责是违背史实的悖论。《史记集说》结集后
,程余庆穷困潦倒,无力付梓,临终前将其手稿交嗣子家藏,抱憾辞世。光绪十六年
(1890年),江苏省武进县人钱钅荣任利津知县时,得读《史记集说》后,赞叹不
已。为之圈点、勘误,欲呈上属官府刊行,未成。至1918年,他不顾年事已高,再次
为之校勘,写序言,自费将《史记集说》交上海交通图书馆出版。

隋聿修(1832~1885)字慎堂,号笠庄,东营区木李村人。咸丰十一年(1861年)贡
生,试用知县不就。同治三年(1864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后任山西大同、右玉知
县。光绪十年(1884年)山西大旱,隋聿修上书陈救荒之策,深得山西巡抚曾国荃赏识
。著有《行军秘钥》、《救荒策》。

李振甲(1850~1898)字乙山,广饶县李家桥村人。李振甲天资聪颖,14岁中秀才
。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任会试外收卷官。参加康有为、
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活动。同年8月,参加康有为、梁启超的强学会,积极从
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病逝。

董锡纯(1882~1912)垦利县董集乡佐王村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业于利津
县立高等小学。时值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强迫清政府订立《辛丑条约》。董锡纯立志
救国,投笔从戎,入清军陆军第五协,后选入随营陆军学堂。毕业后任排长。光绪三
十四年(1908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董锡纯跟随王金铭、施从云、冯玉
祥等积极参加辛亥革命运动。1912年1月初,受同盟会指示,参加王金铭、施从云领
导发动的滦州起义。滦州宣布独立后,袁世凯急调第三镇统制曹锟配合通水镇总兵王
怀庆领兵镇压。1月4日夜,起义军乘火车西进,至雷官遇敌,与之展开殊死搏斗,终
因寡不敌众,起义军失败,董锡纯在战斗中牺牲。后国民政府追封董锡纯为少将军衔

宋富春(生卒年不详)字文山,别号柳泉,广饶县稻庄镇西水村人。清光绪年间举
人,经文官考试,授江苏运库大使。为官期间,廉洁自守。清末民初,弃官归里,从
事教育事业,曾任县劝学所长,县单级师范养成所所长。慷慨好义,遇有公益之事,
倾囊相助,尤其对贫苦人家子弟格外照顾。著有《柳泉文集》。

齐光礼(1880~1914)广饶县东齐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自幼急公好义。1914年
2月28日,乐安(今广饶)县知事王文王或去东齐村一带以催办验契为名搜刮民财,驻
于碑寺村内。此地荒凉盐碱,农民无力承担契税,故密议举事。24日夜,齐光礼等人
率群众三四百人围住碑寺村,齐光礼冲进王文王或住处搜出王文王或,一农民举起二
齿子向王文王或头上砸去。接着,齐光礼率众一拥而上,刀棍齐下,王文王或当场毙
命(此即为震动齐鲁的“乐北民变”)。事后,齐光礼等10余人被山东都督靳云鹏派来
镇压的胶东观察使吴永杀害。

宋其端(1848~1915)字伯庄,一字墨庄,广饶县西营乡杨庄村人。清光绪二年(
1876年)举人。曾任博平县(今山东茌平县)训导。宋其端以善书法著名一时。自唐宋
各家至汉魏六朝诸石刻,均临摹殆遍。每学一家,不到逼真不肯罢休。有时日思夜想
,废寝忘食。他的字奇古怪特,俊拔刚劲,集众书法家之长自成一派。时人称其“不
啻与郑板桥氏相上下”。所书《船亭记》、《重修山东新清河碑记》,字体工整,拓
片流传甚广。海内鉴赏家将其书法列入诸大家之林。

焦梅清(1876~1930)字梦花,广饶县李鹊乡大张村人,清末廪生。光绪年间即与
人共同创办学堂,首开广饶设立学堂之风。民国初年被选为省第一届议会议员。著有
《强勉强斋》、《国文讲义》等,并参加《乐安县志》的修撰。

李少卿(1892~1934)原名李良选,广饶县大王镇中李村人。辛亥革命时期,李少
卿先后参加青州独立运动、驱逐清吏董大年出境活动、组建同盟会乐安支部,被选为
省第一、二届议会议员。后参加周村、潍县的护国讨袁运动。

刘奎文(1911~1936)字星五,广饶县刘集村人。青年时代就读于潍县中学。192
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广饶、临淄、寿光等县进行革命活动。他思想敏锐,
擅长言谈,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既有哲理性又通俗易懂。1930年,负责中共广饶县委
宣传工作。由于他的革命活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1932年清明节后,他离开广饶
去黑龙江省东宁县,投奔当时在苏联红军远东情报局工作的姐夫延伯真。同年9月,
经延伯真介绍,刘奎文赴苏联海参崴东方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35年,刘奎
文在中共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的鼓舞下,返回祖国。先后在黑龙江省密
山、勃利进行抗日斗争。不久,被伪满第六军团逮捕,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刘奎文
到梨树镇煤矿做工。1936年5月,党组织派刘奎文到林口一带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后
调任中共饶河县委书记。同年,他率领一支抗日联军与日军作战时牺牲。

吕乙亭(1915~1939)原名吕东甲,广饶县吕庄村人。1931年考入广饶中学,同年
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考入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翌年2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七七”事变后,他从济宁乡农学校军训班回到家乡,与延春城等组建八路军
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九支队,吕乙亭任军事教练。1938年后,历任临淄抗日武装三大队
中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十团连长、营长。1939年3月27日,他奉命率两个
连的兵力,护送军队及地方的62名干部去鲁南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30日清晨
,在途径博山县太河镇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部王尚志的伏击。在指挥突围中
,吕乙亭身中数弹牺牲。

吕致斋(1897~1940)名中和,广饶县吕庄村人。1925年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时,
即受到新思潮、新文化的熏陶,立志做一番有益于人民的事业。1930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1931年春,他典卖田地70亩,兴办吕庄大寺小学,以校长兼教师身份,秘密进
行党的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吕致斋积极组织抗日武装。他变卖家产,购买枪械,
于1937年冬,组织起四五十人的队伍。不久,带领队伍到延集,与延春城组建的一支
抗日队伍合并,成立共产党领导的广饶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九支队
。之后,历任中共广饶县委军事部长、县大队大队长、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中队长等
职。在吕致斋的影响下,他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均参加革命。其长子吕乙亭在太河
惨案中壮烈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吕致斋的足迹遍及清河、胶东、鲁东、鲁中各地,
身经数十次战斗,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功勋。1940年,原八支队“肃托”时,吕致斋
被错杀于沂水。1985年,中共广饶县委根据省委指示,为吕致斋平反昭雪。

李锡朋(1909~1941)广饶县黄丘东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给人当雇
工。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所
在部队升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他历任班长、排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1941年,
在敌机轰炸蒙阴县大古山时牺牲。

王子通(1889~1942)广饶县大码头乡小码头村人。幼读私塾6年,后辍学务农。
1925年家乡大灾,民国政府仍加倍征收粮款,百姓怨声载道。王子通带领村民冲进县
公署,烧毁征收钱粮的帐簿。事后,王子通受通缉逃往关外。1934年返乡,不久加入
中国共产党,后又组织村民反对联庄会强行征粮的抗粮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广
(饶)寿(光)边区行政委员会秘书。1942年1月,被伪十六旅李青山部逮捕,受尽酷刑
,宁死不屈,被剖腹扒心,壮烈牺牲。

朱振高(1912~1942)广饶县小张乡鲍家村入。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
三区区委书记、临淄县农民抗日救国会主任、临淄县各届抗日救国会副主任。1942年
3月5日,为掩护战友突围而被俘。伪保安团长王砚田、伪十六旅一团长李青山先后严
刑逼供和劝降,均遭到朱振高痛斥和拒绝。3月9日,王砚田借唱大戏之机,把朱振高
押上戏台,蓄意进行反共宣传。朱振高在戏台上痛骂王砚田等是“汉奸”、“卖国贼
”,高呼“共产党万岁!”王砚田令伪军割掉朱振高的耳朵、舌头,挖出双眼,最后
又将尸体大卸八块暴尸荒野。朱振高牺牲时年仅30岁。

任天纵(1910~1943)字圣符,广饶县西营乡封庙村人。7岁入私塾,后转入兴华
高小学习。1925年,考取山东省青州第十中学,家贫未能就学。1927年6月,加入中
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组建封庙村团支部,任组织委员。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12月,受党组织派遣赴河南开封,在军阀孙传芳部军校内搞兵运工作。不久
,奉调赴青岛工作,后叛徒告密,他机警脱险后,返回故乡,以教学为公开职业,继
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接任封庙村党支部书记,领导改组封庙村红枪会,使
之成为进步组织。1932年夏,参加“博兴暴动”。暴动失败后,国民党大肆搜捕共产
党员,任天纵去大连、北京暂避。1933年春回乡,以黄丘乡土地陈报员的身份作掩护
,继续负责广饶县党的领导工作。1937年12月,参与广饶县地方抗日武装--九支队的
筹建工作。1938年初,参加临淄三大队,任八中队队长。不久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
第三支队一团,任天纵任特务连政治指导员。翌年6月17日,率部在军屯村伏击日伪
军,打死日伪军12人,缴获轻机枪1挺、短枪3支。1943年7月,在菜园战斗中牺牲。

李希三(1917~1946)垦利县胜利乡佛头寺村人。1938年,任利二区八路军区中队
秘密情报员。1944年,调利二区农救会工作。194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3月
,任利津县永兴布庄经理。11月,任土改工作队长赴阳信县参加全国土改试点工作,
三个月完成试点任务,为大规模土改运动提供经验。1946年2月11日,李希三在阳信
县鹤李村被国民党“海防六旅”残部杀害。

王清梅(1873~1946)广饶县大王镇菜园村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广饶
县委委员。曾三次被捕入狱,受尽酷刑,皆因证据不足而被释放。出狱后,被中共党
组织转移到外地,以各种身份做掩护继续从事革命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广饶
抗日武装九支队的创建工作。1946年病逝。

周桂兰(1927~1946)女,原籍潍坊市寒亭区泊子乡周家官庄村,12岁随父母逃荒
到垦区(现垦利县)荆条岭村定居。16岁参加识字班、妇救会,是当时民丰区抗日活动
积极分子。1945年春季,在民丰区妇救会工作,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春,调
渤海区各救会四分会工作队工作。在无棣县统一学习后,进驻阳信县劳店区纪家大庄
一带开展土地改革试点工作。纪家大庄社会关系复杂,国民党特务、土匪经常出没,
横行乡里,恫吓群众,给土改试点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年仅19岁的周桂兰,不畏艰
险,深入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很快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7月6日中午,
由于坏人告密,工作队被伪装成县大队的土匪、还乡团高炳青一伙包围,除1人越墙
冲出包围外,周桂兰等4人均陷敌手。匪徒为得到情报,对4名工作队员进行残酷刑讯
逼供。一无所获后,先砍死3名男队员,接着又把血淋淋的屠刀压到周桂兰的脖子上
,继续威逼供出情报。面对穷凶极恶的匪徒,周桂兰毫不畏惧,严词痛斥敌人的罪恶
行径。匪徒又对周桂兰进行惨无人道的人身摧残,以活埋威逼周桂兰就范,均遭周桂
兰痛斥。最后,匪徒残忍地将周桂兰活埋。

赵干(1909~1947)原名赵毓王官,字振卿,利津县城关赵家夹河村人。8岁起在
本村读私塾5年。后在利津县城“德泰城”商号学生意。1928年考入山东惠民第四中
学。1930年夏,去北平(北京)投靠亲属,在北平财政机关任录事数载。1933年和193
5年,他积极参加支援绥远抗战的募捐活动及声援“一二九”北京爱国学生运动。19
37年7月芦沟桥事变后,赵干弃职从戎,于1938年春参加八路军一二O师宋时轮领导的
抗日部队,任文化教员、教育干事等职。1942年,赵干任晋察冀第十一军分区卫生处
第一卫生所指导员。1944年冬被评选为模范指导员,先后出席晋察冀第十一军分区英
模大会和晋察冀军区英模大会。之后,升任晋察冀第十一军分区卫生处政治教导员。
抗战胜利后,先后任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旅供给处、后勤处政治委员等职,多次受到
部队领导的嘉奖。1947年8月1日病逝。

李保真(1906~1947)女,13岁时被人贩子拐卖至广饶县颜徐村做童养媳。结婚七
年后丈夫病故,她带两个孩子讨饭为生。1940年,送子参加八路军。1945年,任村妇
救会长,积极带领妇女开展对敌斗争,打击地方反动势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同年8月28日,她被地主还乡团逮捕,受尽各种毒刑,坚贞不屈。8月31日,还
乡团纠集曾经被斗的地、富、反、坏家属,以“削头皮”、“开水浇头”等极其残忍
的手段把李保真杀害于颜徐村布市街口。10月,中共广饶县委隆重召开追悼李保真烈
士大会,悼念这位“刘胡兰式”的女英雄。

王汝群(1921~1947)广饶县魏家庄人。1942年,参加中共领导的青年抗日游击队
。1943年5月,调广北公安局政工队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深入虎穴
,完成处决罪大恶极的汉奸、抓“舌头”等任务,在讨伐汉奸张景月部战斗中,曾生
擒敌排长。后因意外事故不幸牺牲,被追认为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