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270&run=13

延伯真(1897~1967)原名延寿璞,广饶县延集村人,境内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出身农民家庭,读过5年乡塾,后入高级小学学习。1916年,高小毕业后,被邻
村聘为小学教员。同年秋,考入济南第一师范。在济南求学期间,正值五四运动爆发
。他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热潮中受到民主思想的启蒙,积极参加游行示威、街头宣传
等活动,组织青年互助社,反对旧礼教,研究新文化。1921年夏,毕业后在博兴师范
讲习所任教。
1922年冬去青岛。不久,结识共产党员邓恩铭,开始阅读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书籍,接受马列主义。1923年春,经邓恩铭、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
受组织派遣回家乡开辟党的工作。1924年,延伯真介绍发展延安吉、张玉山等入党。
随后建立寿(光)广(饶)党支部,为党在寿光、广饶早期活动撒下种子。
1925年,国共两党合作时期,被调往济南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组织委员,
同时在国民党山东省党部负责工农部工作。同年秋,去北京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党训班
,聆听李大钊、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等关于中国革命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报告。1
926年2月,延伯真回到家乡,在农村开展党的工作。
1927年,被调往平原县开展农运工作,旋被调往淄川煤矿做工运工作。同年,失
掉组织关系,自行去烟台发展党的组织。次年,辗转去东北。1931年,延伯真参加苏
联红军远东情报局工作,先后在东宁、北安、哈尔滨等地活动。1946年7月,参加中
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东北第六纵队后勤部厂长、东北军区军需部材料局股长、东北
空军后方勤务部科长。1949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先
后在东北人民政府机械局经理处、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沈阳销售办事处、东北空军后
方勤务部任科长。1962年退休。1967年11月病逝。

张昕(1914~1968)原名张云祥,曾用名张文华、张雨村,利津县利津镇西南街人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长春兽医大学政治委员,革命烈士。
张昕幼年家贫,9岁入学,先后毕业于利津城书院街小学、利津师范讲习所。19
35年,考入山东平原第五乡村师范。其间,张昕在共产党员李竹如、马霄鹏的教育影
响下,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学习革命理论,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冬,张昕在济宁乡村建设行政人员训练处工作,与共产党员李光村、张虔
昕、徐立善到河南南阳组织抗日武装。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参加新四
军。历任河南省委组织部秘书、汝南中心区委书记、新蔡县委书记。他以家庭教师作
掩护,发展党员,动员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组建400余人的抗日武装,建立20多
个基层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后,任新四军五师政治部民运科长。1946年,新四军部
队在宣化店地区遭国民党军队重兵围困,张昕参加“中原突围”。他带领部分部队,
翻山越岭,与沿途追击堵截的敌人周旋,突破敌军重围,准时到达陕南旅部,保护了
部队,受到部队党委的表彰。不久,他奉命同陈震率一个营在鄂豫陕边区的镇安、郧
西、洵阳一带创建革命根据地。张昕任党委副书记兼三县办事处主任,组织发展500
多人的地方武装,建立30余个新区政权。
建国后,张昕任西南军区后勤生产部和财务部副政委、总后武汉后勤学校政治委
员、长春兽医大学政治委员等职。为做好部队的后勤工作,他带病跑遍设在江津、成
都、云南的军工厂。张昕在部队院校任政委时,认真组织政治教育,亲自上课,培养
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干部。他所在院校的政治教育经验曾在全军推广,《解放军报》也
多次作报道。
“文化大革命”中,邱会作对张昕蓄意捏造罪状,私立专案,非法关押,刑讯逼
供。张昕坚持真理,宁死不屈。1968年5月15日,张昕被迫害致死。1978年,总后勤
部党委批准为张昕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

石敬亭(1884~1969)字筱山,利津县吉杨庄(今西冯村)人,国民党著名将领,曾
任国民党总统府国策顾问。
石敬亭出身于农民家庭。8岁读私塾,后入本县东津学堂学习。18岁进奉天讲武
学堂。19岁投笔从戎,加入清军新军第一混成协当学兵,后在二十镇七十九标任排长
。清末民初,石敬亭随王金铭、冯玉祥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斗争。“滦州起义”失败,
他幸存出逃,至绥远投徐廷荣部任参谋、参谋长、骑兵营长。1914年始,石敬亭在冯
玉祥部下长期任职,历任军士教导团教官、学兵团团长、师参谋长、整编第四混成旅
旅长、师长、陆军第五军军长、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参谋长、第六方面军总指挥、训
练总监、陕西及山东省代理主席等职。
1929年,石敬亭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是年9月,他同宋哲元、刘郁
芬等联名通电讨蒋(介石)。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失利后,石敬亭隐居天津、北京两
载。1934~1937年,他同冯玉祥、鹿钟麟等人入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1937年2
月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宋庆龄、何香凝、冯玉样、石敬亭等14位国民党左派领
袖联合提案,主张恢复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行国共
合作。
1937年9月,石敬亭随同冯玉样赴山东桑园抗日前线指挥作战,重创日军。翌年
,石敬亭被任命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区军风纪第二巡视团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
石敬亭被派往陕西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1946年退役。
1949年夏,石敬亭由重庆去台湾。翌年被聘任国民党总统府国策顾问。1957年,
当选国民党第八届评议委员会委员。1969年1月19日在台湾病逝。

张力群(1902~1969)原名张贤书,广饶县红盆村人。广饶县早期中共党员,曾任
政协山东省第三届委员会常委。
1926年7月,由庄龙甲介绍,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9月,由张成鳌介绍,
参加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积极参加中共广饶特支领导的“吃坡”、“觅汉增资”、
“砸木行”等反剥削斗争。1931年,张力群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7年10月,经张琴
书、刘百禄介绍重新入党。1938年6月起,张力群先后任中共广饶二、四区宣传委员
、组织委员、区委书记,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各抗日团体,组织群众挖抗日沟、扒公
路、割电线,使广二、四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发展,敌人的运输和通讯处于瘫痪状态
。1940年l1月,张力群调任中共广饶县委组织部部长。
1941年1月,中共广北县委建立,张力群任书记,为配合八路军主力开辟广北根
据地,张力群不顾腿残走路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建党、建政和发展地方武装奔波
操劳。至1942年夏,有47个村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660余人,并开展减息运动。在
日军对广北根据地进行军事扫荡、经济封锁的日子里,张力群带领干部群众开展大生
产运动,并组建广兴鞋店、福顺兴盐店,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巩固广北抗日民主政
权。1945年1月,以张力群为主的广北县委,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参军运动,三天之内
,报名者达3000余人。
抗战胜利后,张力群任中共广饶县委书记。1947年12月,调任清河地委民运部长
,后任副书记。建国后,张力群先后任惠民地委副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农村组组长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人民接待室副主任、政协山东省第三届委员会驻会常委等职
。1969年1月31日病逝。

綦际霖(1887~1969)字宗杰,利津县綦家夹河人,曾任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委员、
政协济南市委员会常委。
綦际霖早年喜读古文,工于书法,兼学医书。先后在县立高等小学堂、山东省师
范学堂理化科学习。参加声援武昌起义游行示威活动,宣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綦际霖高师毕业后,先后在青城高等小学、山东聊城第三师范、惠民第四中学任
教15年,主讲化学课,深受欢迎。1928年,綦际霖受命任曲阜县长。任职期间,他曾
召集有志青年拟定县改革新计划,因当时官场腐败,革新意见终难施行,翌年辞职离
去。
1930年春至1933年,綦际霖先后两次在济南正谊中学主持校务。1934年,参加《
利津县续志》的编修。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离济返乡,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1938年2月,刘景良收复利津建立国民党县政府,綦际霖应聘任秘书。10月,他
在欢迎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大会上宣传抗战,痛斥卖国,触怒国民党顽固派及当
地劣绅,扬言要枪杀他。綦际霖被迫出走。1939年,再任济南正谊中学校长。他对内
团结教师,抵制奴化教育;对外刚毅稳健,处险不惊,灵活应付敌人。许多中共地下
工作者在正谊中学受到掩护。正谊中学成为中共地下组织在济联络点之一。
抗战胜利后,綦际霖先后在省立第一师范、立达中学任教。1948年济南解放,綦
际霖任济南三中校长。1956年,任山东省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1957年,参加中国民
主促进会,任民进济南市委员会主任委员。被选为济南市人民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
员,省各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任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委员、政协济南市委员会常务委
员等职。1969年3月29日病逝。

商业兴(1896~1970)东营区西商村人,著名琴书艺人,东路琴书代表人物。
商业兴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6岁丧父母,由叔父收养。叔父是广北一带早期琴
书艺人。商业兴跟叔父流浪卖艺,十一二岁时就已学会很多唱段。每到一地,在其叔
父唱大部“蔓子书”之前,由他唱上几段“书帽儿”招揽听众,有“小神童”之称。
商业兴不到20岁就单独从艺。他在继承叔父技艺的基础上刻意求新,不断对琴书
的唱腔加以改造创新。先后把《凤阳歌》、《垛子板》、《上合调》、《叠断桥》、
《汉口垛》、《梅花落》等琴书主要曲牌加以改造,使唱腔更优美、节奏更灵活明快
,更符合表达内容的需要。商业兴的琴书,逐步形成以优美动听、富于变化的腔调来
表现人物的特色,在广饶、博兴及胶东一带琴书艺人中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与茹兴
礼为代表的“南路琴书”、邓九如为代表的“北路琴书”风格迥异的琴书新流派,人
称“东路琴书”,亦称“商派琴书”。
1922年,商业兴到济南卖艺,结识了热爱琴书艺术、善打扬琴的姑娘关云霞,不
久结为伴侣。婚后,关云霞成为商业兴说书的琴师和伴唱。商业兴有铁嗓子之称,高
音可和女腔唱同度,夫妻对唱,高亢悦耳,珠联璧合,天然成趣,在东路琴书男女对
唱中最具特色。
商业兴经常上演的书目有《包公案》、《呼家将》、《杨家将》、《王定保借当
》、《王天宝下苏州》、《梁祝姻缘记》等。其中一些优秀节目曾被北京胜利唱片公
司和朝鲜汉城唱片公司灌成片子,发行海内外。
1957年6月,商业兴和关云霞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获“老艺人荣誉纪念
”奖。同年8月,商业兴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分会吸收为会员,并在山东曲艺协会
第一届代表会上当选为理事。1960年,商业兴任青岛市曲艺团副团长。1963年离职回
乡,1970年病逝。
商业兴一生授徒很多,东路琴书著名演员朱丽华、著名乐师周建业皆出其门下。

王香武(1890~1970)河口区义和镇王集村人,开明士绅。
王香武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逃荒要饭,当长工,贩鱼虾,难得温饱。近20岁
时,借80吊钱到西双河买几亩荒地垦种。他勤俭精明,日子渐有起色。1921年,黄河
自宫家决口后,在义和庄一带淤出大片好地,王香武举家迁至义和庄以东王家集。他
一面开荒种地,一面替大地主阎凤舞放租土地,从中渔利。通过种地、收租、经营粮
食、放高利贷等手段,王香武大发横财。树大招风。王香武富了以后屡遭劫难。193
1年2月14日,王香武被土匪绑票,卖了当年收的一千多袋豆子,第二年6月才被赎出
来。1939年秋,王香武被国民党军队以“借”为名,敲诈200石粮食。兵匪一家,巧
取豪夺,使王香武倍感世态炎凉。
“七七”事变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进驻渤海湾地区。通过八路军与日伪军、国
民党军、土匪的对比,王香武逐渐倾向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他先后送
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参加八路军抗日游击队(他的儿女后均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师、
军级干部)。1941年的一天,他偶然从一个伪军嘴里听到日军要“扫荡”义和庄的消
息,遂巧妙地把这一情报通知驻义和庄的八路军,使其在“扫荡”前安全转移。王香
武还经常以他经营的中兴粮栈为掩护,为八路军转运枪支、弹药、布匹、药材等军需
品。
1945年,沾化县全境解放,王香武被推选为工商联区商会会长。他响应减租减息
号召,退出租粮300多石;他拥护土地改革,把全部家产(包括土地)献给政府。1948
年6月投身革命队伍,在渤海区进出口公司管理局工作。1949年2月,随解放军南下,
在杭州任花纱布公司保管主任。1958年退休回乡后,仍热心于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
1970年病故。

毕鸣歧(1902~1971)字凤岗,利津县毕家嘴村人,著名工商业家。
毕鸣歧9岁起读私塾6年。1921年,入济南德育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在沈阳礼和
洋行、福茂洋行、张家口华德洋行和上海德孚洋行任翻译、文书、华人经理等职。建
国后,任华生生贸易洋行、新民化工厂、建业砖瓦厂经理,曾被选任全国人大代
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委、天津市副市长、政协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席、
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等职。
早在解放前,毕鸣歧就同中共地下党员王华庭有联系,并做过对革命有益的工作
。解放后,他积极开展天津市进出口同业会的工作,推动会员与国外贸易商联系,为
国家进出口业务的发展做出贡献。他响应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工业生产的号召,先后创
办新民化工厂、建业砖瓦厂、新大电锯厂、新城造纸厂等。1951年,抗美援朝运动中
,他率先捐献飞机1架,带头认购公债。他多次率天津市工商界代表团赴西北、上海
等地访问,沟通贸易往来,促进城乡和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
赴朝慰问团,担任华北人民赴朝慰问团副总团长,对工商界支援抗美援朝有重要的影
响。
1954年,毕鸣歧响应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带头参加公私合营。1956年
,全行业公私合营时,他代表天津市工商界向毛主席报喜,对推动工商界接受社会主
义改造起到积极作用。
毕鸣歧热心创办、资助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曾资助天津市兴办学校、托儿所等
。“文化大革命”中,毕鸣歧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于1971年5月
15日含冤逝世。1978年,中共天津市委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同年,有关方面为
他举行追悼会,并把骨灰移放到天津市烈士陵园。

徐佐夏(1893~1971)字益甫,广饶县徐楼村人,著名药理学家。
1913年9月,徐佐夏考入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17年7月毕业后,到国立北京
农业专门学校当校医。1918年2月,到济南省立医学专门学校任教师。1920年春,徐
佐夏到德国留学,先后在柏林大学、提兵根大学和格莱夫司瓦尔多大学学习。毕业后
在柏林药理研究所任教研员,获博士学位。
1924年,徐佐夏由柏林回国,在北平大学医学院任药理学教授。1937年3月,重
返柏林大学进修。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回国,越过日伪封锁线,奔赴抗日战争大
后方--陕西,在西北大学医学院任教授兼院长。1945年,到江苏医学院任教授。195
1年8月,调任山东大学医学院院长。1956年,山东大学医学院独立为青岛医学院,徐
佐夏任青岛医学院院长。此时,徐佐夏已年过花甲,他除领导教学业务外,还在百忙
中编写教材,著书立说,所得稿费,全部献给学院。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
3年,出席全国文教卫生战线群英会。
徐佐夏十分重视继承祖国医学遗产。直到晚年,尽管体弱多病,仍坚持带领药理
科研人员对中药进行研究。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惨遭迫害,仍念念不忘所担负的
“口服避孕药”这一国家科研课题的研究。正当国内首创的“口服避孕药”进行大规
模临床实验的关键时刻,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的徐佐夏,于1971年11月1日含冤去世。
中共山东省委于1979年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徐佐夏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辛勤工作50余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曾任第一、
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青岛分社副主任委员、青岛市
政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科协常委、山东省药学会理事长
、青岛市科协副主席等职。
徐佐夏终生致力于医学研究工作,主要译著有《药理学》、《毒理学》、《处方
学》、《简明药理学实习》、《植物疗法》等。

延春城(1893~1973)广饶县延集村人,广饶县早期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延春城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仅读过两年私塾即辍学务农。1927年5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不久担任村党支部的领导工作。1928年秋,根据中共广饶特支的指示,秘密
组织五六十人,开展“吃坡”斗争。1930年5月,担任中共广饶县委组织部长。9月,
同刘良才等组织发动反苛捐杂税的韩桥庙会“砸木行”斗争。1931年,接任中共广饶
县委书记。1932年,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参加博兴暴动。1933年1月,因叛徒出卖
被捕入狱。受尽折磨,坚强不屈。“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延春城于1937年
10月被释放。回县后,他积极联络党员,恢复组织,领导抗日。12月,同吕乙亭等组
建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九支队,延春城任司令员。1938年,在沂水军政干校学习
结业后被派往新泰县工作。不久,与高启云等组建八路军驻新泰办事处和一支抗日武
装。从地主和国民党军队中夺取枪支武装自己,队伍发展到300余人,被编为新泰县
独立营,延春城任营长。1942年秋,调任张(店)王(村)工委书记。他以小商贩为掩护
积极进行抗日活动,发展一批铁路工人入党,组建一支武工队,在铁路沿线领导对敌
斗争。
1945年后,历任青(州)张(店)工委书记、济(南)潍(坊)工委书记兼铁路局组织部
长、张(店)博(山)工委书记兼铁路局局长、济南铁路局林业所所长。他多次被评为先
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1956年,出席全国铁路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1959年2月,因
病离职休养。1973年3月病逝,安葬于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被追认为烈士。

李延年(1904~1974)字吉甫,广饶县大王桥村人,国民党著名将领,曾任国民党
中央监察委员等职。
李延年生于地主家庭,幼读私塾,后就读于村立小学、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山
东省立商业专门学校。
1924年春,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五团团
长。1928年,日军出兵山东,造成“五三”惨案,李延年率部扼守济南,掩护国民党
大部队撤退。1929年,李延年任国民党第九师二十六旅旅长。1932年,李延年任第九
师中将师长,参加对江西中央苏区的反革命“围剿”。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延年任第二军军长,后任第十一军团长、第三十八集团军副
总司令。1942年,李延年调至第一战区任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1943年,日军集结
兵力20万,由洛阳西进谋攻潼关。蒋介石派李延年为潼关以东地区抗日前敌总指挥,
指挥本部及胡宗南的三十七集团军丁德隆部、三十八集团军范汉杰部、四十军马法五
部共30余万人,坚守潼关。4月,战役开始。在第一道防线上的胡宗南部下官兵顶不
住日军进攻,溃败下来。李延年一面派特务团堵截溃退官兵,一面下令将部队撤至第
二防线,集结兵力,坚守阵地,准备反攻。李延年枪决了擅自撤退的师长傅维藩和两
个弃战而逃的团长,把作战不利的师长戴慕真判处无期徒刑。这一严厉举措,震慑了
参战官兵。李延年重申军纪,亲临指挥,向日军发起反攻,4天收复了失地。
1944年,李延年任山东省挺进军总司令。1945年抗战胜利后,李延年任第十一战
区副司令长官,负责接受该区日军投降事宜。同年,李延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
员。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李延年曾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副司令兼第二兵团司
令官、京沪杭卫戍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南京江防司令。淮海战役中,在人民解放军的强
大攻势下,李延年部从蚌埠一带撤退。1949年5月,李延年退兵福州,8月退兵平潭岛
,9月人民解放军攻克平潭岛,李延年逃往台湾。后李延年被国民党当局以“擅自撤
退罪”判刑十年。
1974年11月,李延年病死于台北郊区。

延国符(1900~1975)原名瑞琪,字国符,广饶县宋店村人,国民党立法院委员、
中央评议委员。
延国符幼承家训,初入私塾,后在延家集小学、段河庄高小、省立第一中学读书

1916年,延国符由邓天一介绍加入中华革命党,参加山东的讨袁战役。1918年夏
,入山西陆军步兵第七团当兵。同年8月,考入山西大学预科。1921年6月毕业,旋考
入北京大学政治系,加入中国国民党,并主持北京通讯和联络青年工作。之后,奉北
大校长蔡元培之命,组织北大学生军,被推为军长。1924年1月,延国符参加了在广
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蒙孙中山先生召见,接受策动北京革命的指示。同
年3月,延国符任国民党执行部组织干事和北京特别市党部筹备委员。后赴华北各省
指导党务工作,秘密联络商讨推倒曹锟、吴佩孚政府的运动及搜集有关各方的情报。
1925年2月,延国符任河南省国民会议宣传委员,策动各界分别组成国民会议促
成会,反对段祺瑞执政。同月,延国符在北京当选为国民会议促成全国总会执行委员
。3月,孙中山逝世。延国符参加治丧工作,并护灵到西山碧云寺。8月,延国符受国
民党北京执行部委派任西北宣传特派员,偕印度独立党人大天明一行10人,赴西藏和
尼泊尔开展反英运动,因被达赖派员阻止返回兰州。国民党中央即派延国符为甘肃省
党部筹备委员。甘肃临时党部组成后,延国符任常务委员,兼任办公署交际处长。
1926年,延国符调任绥远都统军交际处长,协助绥远的党务工作。同年秋,冯玉
祥派延国符任国民军驻甘少将政治处长、政治训练所长、甘肃外交委员。该年冬,延
国符任第二集团军驻陕总部中将政治处长、陕西省党部委员、《西安日报》社社长。
1928年,延国符任西安中山大学校长、陕西省党部整理委员会常委兼组织部长。192
9年,陕西省教育厅黄统反对党部青年运动,向冯玉祥密告延国符结党拥蒋,冯即电
令宋哲元就近处理。延国符被送交地方看守所听候法办。南京中央党部获悉,即速电
宋哲元将延国符护送至南京。1930年,延国符应唐生智邀任总参议。后唐生智联合阎
锡山反蒋,延国符为避反蒋之嫌,转投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任省府参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延国符出任国民政府军法总监铁道运输少将分监,设分
监于郑州,负责第五、六战区军风纪工作。1938年春,延国符升任全国军事运输中将
军法执行监。1941年,调任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1942年,任国民党立法院委员。1
945年10月,兼任行政院救济总署鲁青分署署长。1948年,任国民党立法院副秘书长

1949年延国符去台湾。历任国民党立法院委员、外交委员会召集委员、国民党第
九、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中央评议委员等职。1975年12月病逝于台北。

李郁廷(1892~1977)名开文,字郁廷,广饶县西李村人,国民党第一届立法院委
员。
李郁廷7岁入家塾读书,先后毕业于县立高等小学、省立第十中学、济南公立工
业专门学校。
宣统二年(1910年),李郁廷愤于清政府的腐败,加入同盟会,投身于民主革命。
宣统三年(1911年),革命党人在武昌举义,李郁廷与邓天一等秘密响应,力图光复青
州。事败回乐安(广饶)后,组织进步人士驱逐有贪污劣迹的清吏董大年出境,成立同
盟会乐安支部。
1916年,参加周村讨袁战役。1919年,巴黎“和平会议”上传来日本继承德国在
山东权益的消息后,李郁廷被推为山东学生外交后援会会长,发动游行示威,罢工罢
市,抵制日货,并组织“铁血请愿团”,与王乐平等赴京向大总统徐世昌请愿,要求
政府拒签对德和约。1924年,孙中山北上,李郁廷主持山东欢迎孙先生北上筹备大会
。国民党改组后,李郁廷秘密在济南北坛小学筹建交通处,并组织广饶、寿光、德平
等地的国民党县党部。1927~1929年,李郁廷先后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委员兼工人部
长、益都县县长、青岛市党部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郁廷组织“敌后抗日游击队第十三支队”和“督导团”。1
941年后,李郁廷先后任国民党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省政府委员、国民党省党
部委员、中央政府参政员、省政府顾问。1948年,任立法院委员。1949年,李郁廷去
台湾。1977年8月,病逝于台中市。

牛振邦(1925~1978)利津县韩大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等功臣。
牛振邦生于贫寒之家,幼年丧母,父亲遭国民党政府关押,后花钱保释。为生活
所迫,寄居外祖父家,只读过几年小学。13岁时,曾被日伪军抓去修崔家庄据点,他
目睹日军罪行,激发了抗日救国情怀。1944年4月,参加垦利独立团,后升级到主力
部队。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副
团长、生产建设兵团团长、副师长、福州军区五七干校副校长等职。
1947年夏,在泰安战役中,牛振邦担任炸碉堡的任务,前进中负伤,恢复知觉后
,忍着剧痛匍匐前进,将敌人碉堡炸毁,使后续部队顺利前进,保证战斗的胜利。1
1月,牛振邦在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二十九师八十五团二连任班长时,奉命在陇海路
柳河车站战斗中担任突击班长。他带领突击班,以迅猛的动作,连续突破敌人六道障
碍,插入敌军中心地带,经半小时激战,占领柳河车站。当晚又带领全班,攻克柳河
镇,歼敌1个连。牛振邦立特等功,该班获特等功班称号。
1948年冬,牛振邦参加淮海战役负伤,伤未痊愈,即奔赴前线,参加渡江战役。
1949年6月,在江苏孙果山战斗中,带领全排,直插敌人中心地带,歼敌1个连,缴枪
50余支。在太仓战斗中,他带领全排打退敌人2次反扑,歼敌1个连,缴获重机枪4挺
,迫击炮2门。解放战争时期,立特等功和一、二、三等功各一次。
建国后,牛振邦4次获嘉奖,为部队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1970年以来,牛振邦
在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和福州军区五七干校任职,埋头苦干,带病工作,被誉为“老黄
牛”。1978年5月10日,因患心肌梗塞猝然逝世。

郭景林(1895~1978)女,利津县明集乡北张村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利津
一带著名的“革命的妈妈”。
郭景林生于贫苦之家。解放前,全家靠给地主扛活和乞讨为生。29岁丧夫,深受
苦难。1943年春季,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郭景林和儿子崔光东相继加入
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工作。郭景林在担任地下交通员期间,常冒着风险往返于马镇
广、望参门、郑家等村地下组织之间。她家成为中共沾利滨工委和利西区委领导成员
的活动场所与联络点。
1943年冬,日军对清河区根据地进行灭绝人性的“二十一天大扫荡”。12月6日
,八路军垦区军分区独立团二营六连与日军骑兵部队在北张村西发生恶战,因力量悬
殊,六连战士大部壮烈殉国。战后郭景林从尸体和血泊中发现呻吟呼救的7名伤员,
她冒着危险把7名伤员背回家中,精心照料护理,无微不至,对大小便不能自理的伤
员端屎接尿,对饮食困难的伤员,做成稀粥用芦苇管嘴对嘴地喂饭。后来地方党组织
派人将伤员转送后方医院。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里,郭景林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利西区妇救会主任张林、
区委书记崔辉武和垦利独立营营长张伯令的母亲等多人。
1944年利津解放后,她曾脱产到店子、十里堡等村开展妇救会工作,积极组织发
动妇女,参加拥军优属、反奸诉苦、“双减增资”和参军支前等工作。
1947年,郭景林的长子崔光东、次子崔光亭先后为革命牺牲。
建国后,她先后任明集乡妇联主任、公社党委委员,被选为一至八届县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两次出席山东省妇女代表大会。1978年12月28日病逝。

李长之(1910~1978)原名长治、长植,利津县城区庄科村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
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李长之幼年随父在济南上学,先后在济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山东省立第一中学
、山东聊城师范就读。1928年,加入国民党。192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甲部。在北大学习期间,为北京《益世报》副刊“前夜”编辑。并在《自由评论》上
发表过颂扬孙中山先生为人及其民主革命精神的文章。
1931年秋,李长之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后转哲学系。“九一八”事变后,他参
加清华大学南下请愿团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抗日。1933~1936年,任《文学季刊》编委
、《清华周刊》文艺栏主编、天津《益世报》文学副主编等。其间刊行第一部诗集《
夜宴》,发表文学评论专著《鲁迅批判》等文章。
1936~1948年,先后任清华大学华侨生、蒙藏生导师,京华美术学院教授,重庆
中央大学助教,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等职。主编过
《时与潮》、《和平日报》、《北平时报》副刊。他的著述和译著有:《苦雾集》、
《文学史学与文艺科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等20余部。
1949年4月,李长之加入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协会。翌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
文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任北京市文联文艺理论组组长等职。
1951年,李长之赴四川参加土地改革,任西南土改工作团副团长。1956年,又相继出
版《龙伯国》、《李白》、《中国文学史略稿》一、二、三卷等作品。
1957年,李长之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他被当作“资产阶级学
术权威”遭受迫害。但李长之依然尽心竭力从事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积极参加《红
楼梦》的注释和《新华字典》的修订等工作。
李长之不仅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名,在国际汉学界也颇有影响。他撰著的《司马
迁之人格和风格》、《孔子的故事》、《陶渊明传论》等先后被译为日文。日本河出
书局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字典》、东京堂出版的《世界文艺辞典》,都收有他的条目

李长之晚年身残多病,仍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1978年12月病逝于北京。

王雪亭(1912~1979)原名王松梅,东营区龙居乡王家庄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时期曾任垦利县县长、利津县县长。
1927年,王雪亭肄业于山东省立一中。不久,考取山东陆军士官教导团。之后,
曾任鲁北民团指挥部副中队长,国民党陆军八十一师教导团营长,山东省保安九团团
长。1938年,他与共产党人多有接触,1939年与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取得联系。1
944年,王雪亭率部起义参加八路军,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独立团团长、山纵三
旅政治部统战室主任。他的爱国行动,受到中共山东分局表扬。
1942年,王雪亭调任地方领导工作,先后任蒲台县县长、垦区行政委员会主任。
1943年4月,垦区行政委员会改为垦利县政府,王雪亭任第一任县长。这一时期,日
伪频繁疯狂“扫荡”,抗日环境十分恶劣。王雪亭带领垦区人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反
奸除霸,取得一次又一次反“扫荡”的胜利。
1944年,王雪亭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王雪亭任利津县第一任抗日民主政
府县长。任职期间,在土改复查、参军支前、“反蒋治黄”等运动中,都做出很大贡
献。1945年,他倡议主持修建利津烈士祠、烈士亭。解放后,他注重对城镇工商业的
领导和管理,使利津工商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王雪亭主持利津县政府工作政绩卓
著,多次受到渤海区党政领导的表扬,他的业绩在《渤海日报》多有报道。
1947年秋,黄河汛情严重,王雪亭负责指挥王庄险工的抢险。当时王庄堤段有1
0处埽坝墩蛰入水,又加风雨大作,灯火难明,国民党飞机低空盘旋,轮番扫射。在
此严重时刻,他带领民夫、河工人员,连续十几个昼夜奋力抢堵。在套堤堤脚突现漏
洞、大堤面临决口危险时刻,王雪亭奋不顾身,带领县大队及工程人员跳入水中抢险
,终使险情转危为安。王雪亭在“反蒋治黄”中屡立功绩,受到华东局的通报表扬和
记功奖励。群众称他是人民的好县长,送“劳苦功高”匾额。
1947年冬,王雪亭奔赴解放战争前线,任华东支前司令部财粮部长,后随军进入
大西南,任西南服务团行政处长。1949年到重庆,先后任中共重庆市委行政处处长、
重庆市税务局城区分局局长、重庆市市政公司副经理等职。
王雪亭后半生经历坎坷,多次受到错误处理。“文化大革命”中,被隔离审查4
年之久。但他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1979年3月,中共重庆
市委撤销对王雪亭的“处分”决定,恢复党籍。同年3月5日,王雪亭病逝于上海龙华
医院。

于祚棠(1899~1980)利津县于家村人,治黄功臣,全国劳动模范。
于祚棠幼年随父务农。1921年投身河工,充当汛兵、工班组长、汛目,后升任北
六分段第三防守汛汛长。1938年6月,黄河由花园口改道江苏入海,山东河务机构撤
销,于祚棠回家务农。1947年春,黄河复归故道,河工百废待兴,于祚棠加入人民治
黄队伍。在利津修防段(初称治河办事处)先后任工程股股员、副股长、工程队队长等
职。
1949年秋汛中,王庄堤段险情严重,洪水逼岸,堤埽不断出险,急需石料抛护。
但全段却只存300立方米石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于祚棠凭多年治黄经验,果断
决策将万余条麻袋装入红泥3400余立方米抛至河中,代替石料护堤,确保埽坝的安全
。垦利一号坝、左家庄两地抢险员工如法仿效,相继化险为夷。汛期过后,渤海行署
、山东省河务局授予他特等治黄功臣称号。
1950年,苏北潮河决口屡塞不成,应华东水利部的邀请,于祚棠率领工程队赴苏
北。他对口门详细勘查后,根据当地“油泥”河底的特点,改为秸料进占,迅速合龙
成功。遂又被邀请协助修建沂河束水坝工程。于祚棠热情为当地工人传授技术,使工
程提前完成,华东水利部赠锦旗表彰。1950年8月,于祚棠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
3月,堵复王庄凌汛决口,年逾半百的于祚棠,不顾寒水刺骨,带领工人下水打桩编
柳,修做透水柳坝。1955年,五庄堵口兴工,他率领工人、民工苦练操作技术,在风
雪中昼夜施工,两眼熬得红肿,仍不肯休息,一直坚持到合龙。
于祚棠在治河工作中坚持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注意对河势工情进行调查研究,对
河道治理修防提出许多合理建议和主张,使国家和人民避免许多损失。1952年汛期,
他根据麻湾险工溜势上提的趋势,料定宫家险工溜势将会下延,建议及早将58号坝接
长挑溜外移,避免险工以下塌岸成险。张王庄、佛头寺、梅家庄、大白庄、綦家嘴、
东关等地,都是在他积极建议下,抢在河势变化前采取工程措施,避免损失。
于祚棠在治黄战线上享有盛名。1950年9月,被选为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劳模代表
大会代表,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51年,被选为山东省劳动模范。立特等功1次、
一等功3次。1954年起连续当选为山东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和利津县各界人民
代表会议代表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于祚棠于1956年退休。还乡后仍关心治黄工作。遇有大水险情,仍尽心竭力、出
谋献策。1980年6月14日病逝。

张鹤亭(1895~1981)又名张汝乐,利津县盐窝镇前左村人,利津县知名民主人士

张鹤亭秉性刚直,举止文雅。早年喜读诗文,擅长书法,从事教育大半生。他9
岁起苦读私塾10年。1914年在本村任教,因他对家境贫寒的子弟关怀备至,又加治学
严谨,博得人们的称赞。1922年,入利津师范讲习所,结业后相继在本村和县立第一
高等小学任教。1935年,利津县城教育界社会风气败坏,张鹤亭愤然辞去一高教员职
,回乡自办学校,在三区创办刘庄完小。由于他的努力,该校在当时颇有名声。193
7年冬,日军侵占利津城,学校停办,张鹤亭隐居家中,攻读医书,为群众治病。
1942年,张鹤亭应邀参加垦区行政委员会召开的地方开明士绅进步人士座谈会,
开始了解中共抗日救国政策和主张。自此,他以教书作掩护,不怕风险,从事抗日宣
传活动。1943年,垦利县抗日工作人员进入利三区开辟敌区工作时,他家成为中共党
政军干部的秘密活动场所和联络点。张鹤亭多次掩护抗日工作人员化险为夷。1943年
夏季的一天,赵景、张玉等几名抗日工作人员在他家开会,突遇日伪“清乡”,张鹤
亭遇险不慌,婉言应付敌人搜查,掩护革命同志脱险。
抗战胜利后,在修建县烈士祠时,张鹤亭带病为烈士碑书写碑文。大参军运动中
,他动员亲属及本村、邻村的青年多人参军参战。土改中带头献地献产,并为开展利
津县的统战工作和发展利津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1944年利津解放后,张鹤亭当选为渤海区参议会员,后又被选为县参议会会长,
并任城关完小校长、文教科副科长、教育局副局长等职,被选为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县一至八届人大代表。1981年12月15日,张鹤亭病逝于利津城。
同年12月17日,中共利津县委根据他生前多年的遗愿和要求,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

黄顺青(1895~1983)原名黄廷选,字舜卿,利津县左家庄人,利津县教育界知名
人士。
黄顺青8岁读私塾,数载后因家境贫寒辍学。1917年,在亲友资助下考入山东青
州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在本村小学、济南化育小学、县立一高等校任教。
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利津县城后,黄顺青反对日伪的奴化教育,愤然辞教,回
家务农。其间他父亲遭日军“扫荡”吓病身亡,叔父惨遭杀害,长子被日伪打伤。一
系列打击使黄顺青一度精神失常。
利津解放后,他的病情逐渐痊愈。遂投身党的教育事业,先后任小学教师、城关
完小校长等职。任校长期间,他带领师生白手起家,创立利津县第一所完全小学。建
校后,他带头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自费购置掏粪工具,每日早起,掏粪便,晒粪干,
十几年如一日,为学校增收万余元。1952年,县领导让黄顺青负责筹建利津师范,几
十万元经费由他一人经管,最后结账分文不差。筹建过程中,他废寝忘食,日夜操劳
,几次累得吐血,从不声张。黄顺青对教师宛如慈父,体贴入微。他常为生病的教师
请医煎药,多次把自己家的老母鸡杀掉炖好,端到生病的教师床前。黄顺青一生热爱
书法,不仅能双手书写,且能口笔挥毫,字体独具一格。黄顺青热爱文物,晚年他收
集和向国家捐献许多珍贵历史文物。60年代初,他将收购的利津清代名宦赵长龄手稿
奉献给国家,中央文物管理机关给他来函致谢,并表示给予奖励和报酬,他当即复信
:“既不要名誉奖励,也不要物质报酬,这是我应尽的义务。”
1959年,黄顺青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顺青在利津教育界享有盛名。曾当选利津县一至六届和八届人大代表,1980年
为县第九届人大特邀代表。1983年2月17日,病逝于左家庄。

丁莱夫(1912~1983)原名丁之夏,广饶县高卜纸村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
谋部政治部主任。
丁莱夫1920年入村塾读书,1931年考入广饶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在这里丁莱夫接
触一些进步师生,阅读许多进步书刊,开始参与社会革命活动。1932年,担任学生会
主席的丁莱夫与王兆津等同学一起,发动驱逐有劣迹的国民党员校长赵晋卿的学潮。
1933年,丁莱夫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他组织进步同学创办刊物,主管《
新亚日报》副刊《农园》,建立“广饶县旅济同学同乡会”并被选为会长,宣传马列
主义,发展抗日救亡力量。1935年12月,省立乡村第一师范成立“抗日救国会”,丁
莱夫当选为主席。他串联济南各学校进步同学,成立“抗日救亡学生会”,声援北平
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
1936年4月,丁莱夫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4月,遵照党的指示,奔赴延安,入
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8月,被分配到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政治部,9月随军挺进晋察冀,开辟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
察冀边区阜平县政府秘书长,唐县动委会主任、县委书记,晋察冀二分区地委民运部
长、地委书记,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一旅政委等职。
1951年7月,丁莱夫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任志愿军第二十兵团组织部部长
,后任政治部副主任兼兵团党委副书记、代理书记。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获一等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l1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
,被选为志愿军回国汇报团成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5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
军第六十六军政委,后任六十三军政委。
1962年11月,丁莱夫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第一书记。为发展广播事业做出重要
贡献,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肯定。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文化大革命”中,丁莱夫受到林彪、江青一伙的迫害,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
,但他立场坚定,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坚决抵制和斗争。
1975年9月,丁莱夫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1980年转任通讯
部顾问,正兵团级。1983年8月28日在北京逝世。

尚兰亭(1902~1984)原名尚芝泉,利津县盐窝东村人,曾任济南市工商业联合会
主任委员。
尚兰亭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在本村读私塾。1921年在山东潍县“太生
源”银号当店员,积累了从商经验。1926年,他在济南创办同兴油坊,由于经营得法
,效益很好。
1943年,尚兰亭因反对日商“三菱洋行”对同兴油坊的吞并,遭到日本宪兵的毒
打。1946年,凭着在济南工商界的影响,尚兰亭被选为济南市油业同业公会理事长、
济南市商会常务理事。
1948年济南解放后,尚兰亭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持召开济南市商会理监事联席
会议,督促各厂店复工复业,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起了很大作用
,同时工商界的捐款支援前线的任务也顺利完成。建国后,尚兰亭积极投入工商业工
作。1950年,尚兰亭组织私营工商业户走联合经营的道路。通过试建联营机构的方式
,获取经验,为后来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他还根据“劳资两
利”的政策,尝试在私营企业订立劳资合同,对当时私营企业的发展起很大促进作用
。在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认购国家公债以及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
改造等政治活动中,尚兰亭率先垂范,组织济南市工商界,积极开展捐献和认购活动
,接受党的领导,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为党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历任济南市商会代
理理事长、济南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山东省一至五届常务委
员、山东省工商业联合会一至五届副主任委员、政协济南市一至七届委员会副主席、
民建济南市委员会一至六届副主委、济南市工商业联合会一至七届副主任委员、主任
委员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尚兰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他
得以平反。1984年9月4日,病逝于济南。

赵凯(1916~1986)原名赵毓王遂,利津县赵家夹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
舰队政治部军职顾问。
赵凯从7岁起在本村读了5年私塾,后在利津县立高级小学、济南第一师范附小、
山东惠民第四中学、济南正谊中学、北平山东中学高中部、北平辅仁大学就读。
赵凯在济南、北平读书期间,经常接触一些进步师生和进步书刊,受到革命思想
的熏陶。1935年,参加北平“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他
投笔从戎,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
1937年9月,赵凯同部分平津流亡同学一起,南下山东青岛、济南等地向人民群
众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教育。同年10月,中共党组织分配他到国民党七十七军一八一
师石友三部做友军工作。1938年6月,赵凯在山东莱芜土门村,经何志静介绍加入中
国共产党。不久,被调入石友三部任手枪营一连政治指导员。1939年初,由于石友三
坚持反共立场,赵凯等一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离开石友三部,赴晋冀豫区党校学习半
年。结业后,赵凯先后在《大众日报》社任编辑,在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支队(后改称
山东纵队二旅)政治部任教育干事、宣传干事、宣传队队长等职。1943~1949年,先
后任莒南、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科长、山东滨海行署建国学院教育科长、滨海军分区
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等职。在鲁南工作期间,参加对日、伪军的大小战斗60多次,在战
斗中英勇顽强,多次受到部队领导机关的表彰;在组织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发展地方
武装、建立抗日群众组织、培训干部、建立和巩固基层抗日民主政权等方面也做出重
要贡献。
1949年2月,原国民党黄安号军舰由青岛起义,投奔山东滨海军分区所辖新(浦)
海(州)连(云港)地区。3月,赵凯调任华东军区警备三旅黄安号军舰政治委员。当时
国民党当局曾派飞机四处搜索,掷弹恫吓,妄图炸毁黄安号军舰,舰艇部分起义官兵
,思想波动较大,有人暗地策反,企图将军舰开回国民党辖区。赵凯察觉后,及时向
起义人员进行形势、政策和前途教育,稳定军心,保护了舰艇。不久,赵凯率黄安号
军舰与当地陆军配合,赴奶奶山执行剿匪任务,立二等功。
1957年,赵凯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被授予大校军
衔。
建国后,赵凯长期从事海军院校和海军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数十年来,为海军
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海军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献出了毕生精力
。1986年4月28日,病逝于上海。

程克钧(1918~1986)字义昌,原籍山东省寿光县小七河村,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
广东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大小战斗130余次,曾
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
1924年,因连年灾害,举家迁居沾化县义和庄(今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以垦荒
、租种土地谋生。程克钧在困境中刻苦读书。考取惠民中学后,阅读进步书刊,结识
进步教师和同学,开始接受马列主义。“七七”事变后,惠民中学解散,程克钧回原
籍参加八路军鲁东游击队(后改为山东纵队第八支队)。1939年1月,任团宣传队队长
,由戴震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月,任清河军区独立团一连指导员。在王
高、坡里、院里等对日战斗中,作战勇敢,指挥沉着果断,受到上级表扬。
1942年10月15日,发生震动齐鲁的“清水泊”惨案。在清东独立团被日伪军重兵
包围在清水泊地带的危急时刻,程克钧身先士卒,带一个连强行突围,杀开一条血路
,掩护军区机关、伤病员冲出日伪军合围圈。以后,在八里庄、利国、义和庄、利津
城等战斗中,程克钧率领的连队愈打愈勇,屡立战功。清河军区附近据点的日、伪军
称程克钧为“程克星”。
1945年9月,程克钧所在部队抵古北口后,改编为热河纵队第一旅,程克钧任一
营教导员。翌年1月,在平泉阻击战中,程克钧率领一个营,激战两昼夜,打退敌人
两个加强团的轮番进攻,出色地完成阻击任务。是年,程克钧随军北上,任四野六纵
十八师五三团一营营长兼教导员。在三江平原剿匪战斗中,程克钧率一营深入人生地
陌的大草甸子中,与十几股心狠手辣、狡诈险毒的惯匪斗智斗勇,生死相搏,终于将
土匪一股股消灭,程克钧也在殊死的激战中身负重伤。
在辽西会战中,程克钧率部担任阻击任务,以一个营的兵力顶住一个整编师的轮
番攻击,苦战三天两夜,完成截击任务,受到野战军、纵队首长的嘉奖,被誉为“攻
如虎守似钉”的英雄营。
1949年1月,程克钧任四十三军一二九师三八七团政治部主任。期间,该团被列
为野战军政治工作模范单位。1950年秋,任一三二师政治部主任。1960年后,调往佛
山军分区任副政委、政委。1970年,调任广东省军区任政治部副主任。
1986年5月6日,病逝于广州。

李杏村(1891~1986)利津县南望参村人,曾任国民党第二绥靖区济南守备司令。
李杏村出身于富裕农民家庭,幼时在本村读私塾6年,后相继在山东陆军学校、
湖北武昌陆军预备中学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9年。1918年起,李杏村入晋军,先
后在商震部下任排长、连长、营长、旅参谋长、团长、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副军长
等职。1933年初,李杏村在三十二军一四二师任师长时,在冷口参加“长城抗战”。
冷口失守后,随商震撤至北平地区。1935年8月,商震任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10
月委任李杏村为河北省保安处长、省政府委员。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李杏村任河南省第十区(洛阳)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1944年5月,日军进攻洛阳,李杏村率队同十五军配合,与日军血战,后突围负伤脱
险。
1944年夏,国民党河南省政府迁驻内乡县丹水镇,刘茂恩继任河南省政府主席。
李杏村在惩治地方恶霸时曾伤及刘茂恩的亲族。刘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以诱骗的手
段扣押李杏村,枉加罪名,将李杏村撤职查办,押解重庆。1945年,国民党中央军事
委员会军法执行总监部判处李杏村徒刑7年。
1946年冬,李杏村由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力保获释,遂任第二绥靖区济
南守备司令。济南战役时,李杏村率部顽抗。济南解放时,他逃往北京,后去青岛。
1949年春去台湾,闲居。1986年病逝于台北。

李毓田(1925~1987)利津县十六户南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
李毓田幼年失学务农。1942年,随父母迁居利津二区章丘屋子(今属垦利县宁海
乡)。1943年,其父被日伪烧死。同年10月,李毓田怀家仇国恨,参加了抗日地方部
队。翌年初调垦利县独立营(后转利津县独立营)。194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6月,在德州战役中,他一人歼敌一个班,缴获轻机枪一挺,被评为战斗
模范。1948年夏,李毓田在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二十九师八十五团一营二连任排长。
在河南上蔡战役中,他带领一个战斗小组20余人,担任阻击任务。在敌人多达十余倍
、战斗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打退敌人的多次反扑,胜利完成阻击任务,保证了战役的
全胜。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李毓田在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二十九师八
十五团一营二连任副连长。他所在连接受攻占金寺庙的任务。战斗打响后,连指导员
负伤,副指导员牺牲(连长在前次战役中负伤住院)。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李毓田主
动担负起指挥全连战斗的任务。在他的率领下,全连战士经过反复冲杀,白刃肉搏,
激战半日,全歼金寺庙守敌500余人,胜利完成攻占和守卫金寺庙的任务。
1949年4月,在渡江战役中,李毓田所在连被确定为全团渡江第一突击队。他率
队突破敌人数道防线,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完成突破任务。同年6月,在解放平潭战
斗中,又率领该连完成攻坚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李毓田获华东二级、三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四次立一、二等功。
1953年,李毓田任解放军某团参谋长,1964年,任福建省军区独立一师师长。1
97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军副军长。1986年7月,离职休养。1987年8月12日
,病逝于南京。

刘子久(1901~1988)原名刘俊才,广饶县刘集村人,曾任国家劳动部副部长。
刘子久幼读私塾,聪敏好学,被塾师称赞为“百行之才”。后入刘集振华高小读
书。1920年,考入山东省立青州第十中学。
1923年10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冬,由王尽美、王翔千介绍加入中国
共产党。早在中学时代,刘子久就阅读《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组织社会主义研
究会、平民学会。参加革命后,在济南、淄博、青岛等地从事工运、农运工作,任“
支联”书记、省委农运部部长、中共山东地方执委委员等职。1925年春节,刘子久在
回家探亲之际,介绍堂叔兄刘良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东营地区农村播下革命火种。
1926年4月,刘子久率胶济铁路代表团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三次劳动大会。1927
~1928年,他指导组建潍县第一支革命武装,在诸城、安邱一带组织贫民会,领导以
抗租、抢坡为内容的潍河暴动。1929年后,被派往豫北、冀南、张家口、大同、绥化
及北平等地,做党的地下联络工作,任中央巡视员、特派员。1931年被捕,关入“北
平军人反省分院”,独居监房,遭受残酷折磨。为反对敌人的虐待和迫害,他同敌人
进行坚决的斗争。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获释,到河南开封做地下党的工作。抗日
战争爆发后,先后任中共河南省工委书记、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豫西省委书记、中
共河南省委书记、八路军洛阳办事处主任等职,积极参加和领导抗日救国运动,并培
养大批优秀青年干部,为恢复和重建河南党组织做出贡献。1938年,在延安参加中共
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1941年后,同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领导了有名的三个月抗
击国民党进攻的艰苦斗争。同年5月,率豫皖苏边区地方干部随四师转移到皖东北抗
日民主根据地,任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书记、淮北苏皖边区党委书记。他和邓子恢等
人一起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发展生产运动,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
944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l1月,被派到河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中央决定豫西部队和新四军第五师会师,10月,在桐
柏县成立桐柏区党委和军区,刘子久任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1947年7月,随刘邓大
军南下,进入大别山,后又北渡淮河,回到豫皖苏地区参加土地改革,任豫鄂边区党
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中原局宣传部部长、民运部部长等职。1949年3月,到西柏坡参
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全国解放后,刘子久先后任全国总工会文教部长、政策研究室主任、书记处书记
、教育工会代主席、劳动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等职。刘子久长期在国家机关重要领导
岗位上工作,以坚持原则、严以律己和不谋私利为人们所称道。1982年离职休养,但
仍坚持学习,关心党的事业,曾就企业改革和制定国家社会科学奖励条例等问题向中
共中央提出建议。1988年8月病逝。

王友兰(1930~1988)原籍寿光县,1936年举家逃荒迁至沾化县义和镇小河村(今
属东营市河口区),靠垦荒种地勉强糊口。
1945年2月,15岁的王友兰参加八路军清河军区沾西独立营当卫生员。他勤奋学
习救护、医疗、医药等方面专业知识,几年后成长为具有医、护等多方面基本技能的
“八路医生”。1948年秋,王友兰所在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十纵
队。在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中,王友兰在战场救护中做出突出成绩,被评为十纵模范
医务工作者。
上海解放后,王友兰所在部队改编为上海警备部队,他调任警备司令部卫生队队
长。1951年,被选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剂系深造。因幼时家贫,王友
兰只断断续续读过几年小学。学习期间,王友兰以“要事业不要命”的精神,攻克学
业上的一个个难关,三年后以全优成绩毕业,并被破格留校任教。他在二军大先后任
教师、副教授、药剂教研室主任等职。
1984年,药剂研究所承担建国以来第一部《药剂剂量规范》中部分课题的编纂任
务。王友兰率领课题组完成编写任务,受到军委和总后的嘉奖。1988年10月17日病逝

酆云鹤(1900~1988)女,利津县城区庄科村人,全国著名苎麻纤维专家。
酆云鹤幼年家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家乡洪水灾害,随父母飘泊到泰安
县,后又流浪到济南市,当佣人。16岁考取免费学堂,先后在济南小学、济南女子师
范和北京女子高级师范学校读书。学习刻苦,加之天资聪颖,因而取得优异成绩并连
续跳级升学。1928年,酆云鹤留学美国,毕业后,获俄亥俄州大学化工博士学位。
1933年,她带着祖国的竹子、稻草、苎麻去德国,以此为原料制造人造丝,终获
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草纤维制造人造丝的发明人。1935年起,酆云鹤开始进行
苎麻纤维脱胶的研究。经过近10年的苦心钻研和反复试验,取得成功,在世界麻纺工
业上有所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酆云鹤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从香港到达北平,出
席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间,她将赶写的《发展我国麻类生产的建议》,
连同各色麻类纤维样品献给毛泽东主席。
建国后,酆云鹤先后任纺织工业部顾问、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上海纺织工业局顾问等职。197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当选一至三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50年代起,酆云鹤为进一步完善苎麻纤维化学变性的生产和开发中国苎麻资源,
不辞劳苦,一直奔波于广州、株洲、南宁、重庆、兰州、长沙、武汉等地。1979年,
酆云鹤终于研究解决了中国草席黄麻经线的制造技术和苎麻磺化变性工艺。1981年,
经国家科委鉴定,获发明奖。
1988年,酆云鹤已88岁高龄,为使苎麻纺织工业向更深层次发展,仍不辞劳苦,
三下湖北,两进江西,远走四川、广东、江苏、安徽、山东各地。
多年来,酆云鹤一直带病工作,医生多次催促她住院治疗,她总是说:“我要在
有生之年多做些工作,一个科学工作者离开科研工作,她的生命就算结束了,多活几
年又有什么用!”
1988年12月14日,酆云鹤病逝于广州。

聂士兴(1954~1993)广饶县丁庄乡聂寨村人,被誉为“人民的好警察”,革命烈
士。
1978年,聂士兴从北镇农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广饶县陈官乡兽医站。他在兽医
站工作7年间,把全乡26个村的数千头牲畜都记在特制的“户口”本上,对各村各户
牲畜状况了如指掌,经常主动上门为农民无偿服务。他所负责的黄牛改良工作,人工
配种准胎率位居全县第一,曾代表广饶县出席惠民地区黄牛改良经验交流会。
1984年10月,聂土兴被选调到广饶县公安局陈官乡派出所;1990年,任副所长,
主持工作。1992年11月,调任李鹊乡派出所所长。在这9年间,聂士兴全心全意为乡
亲服务,曾冒着生命危险扑救油井大火;曾自己掏钱为失窃旅客买车票;曾经为从人
贩子手里解救出来的婴儿当“妈妈”;曾历尽艰辛,解救出3名被拐卖妇女。他家境
贫寒,却两袖清风,拒收现金4000多元,拒礼160多次。他主持陈官派出所工作期间
,该所成为全市第一个规范化建设的先进派出所,其经验在全市推广。调往李鹊乡派
出所后,为尽快了解全乡情况,开展工作,不到20天他就走访全乡27个村、17个乡直
单位和周边乡镇。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这
些吃‘皇粮’的人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
1993年2月27日傍晚,聂士兴和战友驱车巡逻,发现一辆有盗窃油田物资嫌疑的
改装吉普车。他立即打开警灯驱车追赶。当歹徒驾车围着一个村庄绕圈子时,聂士兴
为防止撞伤不明真相的群众,只身上路鸣枪拦截贼车,被疯狂的歹徒驾车撞伤致死。
聂士兴牺牲后,中共广饶县委、东营市委相继命名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公
安厅为他追记一等功,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谢碧清(1937~1993)福建省仙游县人,外科主任医师,曾任利津县医院院长。
谢碧清1955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山东医学院。196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沾化县医
院。1961年10月起,调利津县医院工作至1993年逝世。在利津县医院工作30多年中,
先后任外科主任、副院长、院长、党支部书记。
谢碧清为人耿直,胸怀坦荡,勤奋敬业。他始终把治病救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不
仅认真为患者医病,而且在精神上安慰体贴。对经济上有困难的患者,尤其是农民患
者,他一直是本着少花钱治好病的原则,尽量减轻其家庭负担。“文化大革命”中,
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无怨无侮,仍然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治病。
几十年来,谢碧清在外科医学领域里执著追求,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利津县
许多大型外科手术,如胃大部切除、开胸、泌尿科、骨外科等,都是以他为首开创的
。做计生手术万余例,无一事故。谢碧清很重视总结临床经验,数年来,撰写外科学
术论文20多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3篇,参加省市级学术交流10余篇,获优秀论文奖
2篇。他领导外科开展的“针麻腹式输卵管结扎研究”,获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重大科研成果乙级奖。1980年,晋升为外科主治医师;1987年,晋升为外科副主任医
师;1989年,破格晋升为外科主任医师。
谢碧清担任院长期间,积极争取多方支持,修建门诊大楼,扩建职工宿舍,增加
病床,添置现代化医疗设备,是医院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培
养。任职期间,培养出一大批内、外科技术骨干。
1991年,谢碧清患脑瘤,经长期治疗无效,于1993年3月4日逝世。

杨立德(1923~1994)利津县利津镇人,山东快书“杨派”代表人物。
杨立德父、叔皆为山东快书艺人。其父凤山绰号“杨大辫子”,时为济南快书界
苟(春胜)、黄(春元)、杨(凤山)“三将”之一。杨立德出生前后,父母相继去世,由
叔婶抚养。4岁,叔教其学唱快书。5岁,叔去世,与婶相依为命。6岁,婶带其撂地
摊说书挣钱糊口。12岁,随其他快书艺人流浪说书。1939年底,到济南说书,渐有名
气,人称“杨小麻子”(杨立德为麻脸)。
1941年,为提高技艺、争取女观众、适应新环境,杨立德与高元钧研究,改快书
表演中的“脏口”(语言粗俗)为“清口”(语言文雅),使快书格调更为高雅。1943~
1944年,他先后到江苏、河南及山东省内一些城市演出,结识许多名艺人,博采众长
,不断改进自己的说书艺术。1945年,他在青岛两个电台定时演播快书,成为当地家
喻户晓的知名艺人。1948年6月青岛解放后,他加入胶东文协所属的“友谊社”。19
52年,调入山东歌舞团曲艺队任队长。1953年,先后两次参加赴朝慰问团为志愿军演
出。1955年,调入济南曲艺队任队长。1960年,济南曲艺队改为济南曲艺团,任副团
长。此后,曾到北京、天津、上海、南京、青海等地演出。先后为部队及地方培训一
大批快书演员,高足有赵连甲、金双城、侯金杰等。曾任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顾问。
杨立德的山东快书艺术在全国曲艺界有很高声誉,与高元钧并称为“高派”、“
杨派”。他说书嘴上的功夫是“冲、哏、俏”。“冲”,即吐字喷词有力,如铅丸坠
地般沉重,如金石撞击般清脆;“哏”,即发音具有浓郁的山东语言特点,有味儿有
趣儿;“俏”,即吐词有连句、叠字,发声有独具特色的轻盈之腔。表演上讲究准确
、鲜明、朴实,动作洗炼,点到为止。他善于“声音化装”,男女老少学得逼真,喜
怒哀乐表之有情。擅说《武松传》。曾创作山东快书新段子《郝怀友》、《取枪记》
等。与张军合著《怎样表演山东快书》。济南市文化局曾举办“杨派”山东快书研讨
会。1992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长篇快书《武松传》。
1994年11月8日,杨立德病故于济南。

门金甲(1917~1995)广饶县大王镇田门村人,曾任广饶县县长、黑龙江省水利厅
厅长等职。
门金甲6岁读私塾。后考取县立第四小学,时值“九一八”事变,门金甲积极参
加爱国学生运动。1935年,考取广饶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后,考入济南高中,因学费
不济辍学回乡,在共产党人办的小学里任教,常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想。
1937年,门金甲考取益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39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
队直属特务连,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任基干营六连副指导员、二营指导
员,率队参加寿光陈家、马庄等战斗和攻打伪军李青山部的战斗。
1941年,调渭河行署任秘书主任,同年9月任广北行署主任。1943年2月,任广北
县长。积极发展抗日武装,组建广北县大队,兼任大队长,团结各阶层抗日力量,坚
持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狠狠打击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门金甲任广饶县县长。当时,汉奸李青山、成建基接受国民党
改编,在益都建立所谓“广饶流亡政府”,不断派遣武装特务潜回广饶,造谣破坏,
暗杀共产党员、村干部。门金甲组织发动群众,带领地方武装迅速开展剿匪、反特、
反奸、诉苦斗争,清除暗藏的反动组织,处决罪犯,保卫解放区。1947年,国民党重
点进攻山东,黄河回归故道。门金甲带领民工冒着敌机的轰炸抢险修堤,为黄河安澜
归故做出贡献。1948年冬,淮海战役进入决战阶段。门金甲率900辆运粮车,日夜兼
程,把粮食运往前方部队,出色地完成支前任务。
1949年,门金甲任山东黄河河务局办公室主任,后任副局长。他与工程队共同研
制成功“爆破冰凌新工艺”,解除凌汛之险。1958年,调任黑龙江省水利厅厅长,创
建水利电业学院。1977年,任黑龙江省科委副主任。1983年离休。
1995年9月29日,病逝于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