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269&run=13

孙武(生卒年不详)字长卿,又称孙武子、孙子,春秋末期乐安(今广饶县)人,著名军
事家、军事理论家和思想家。
孙武是齐国田氏后裔。其祖父田书为齐国名将,因攻打莒国有功,齐景公赐姓孙
氏,改称孙书,食采乐安。孙武的父亲孙凭,齐卿。孙武受家庭环境熏陶,熟读兵书
。齐景公时,孙武为避齐国内乱奔至吴国,隐居山林,一面种田,一面习武和研究军
事理论。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著成《孙子兵法》。为后来的军事家生涯奠定基础。
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孙武由大臣伍子胥举荐,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
。当论及晋六卿“孰先亡,孰固成”时,孙武认为亩大而税轻者可“固成”。吴王阖
闾对孙武的《兵法》尤为赞佩,亲自观看孙武按《兵法》操练宫女演阵的场面,孙武
卓越的军事才能折服了吴王,不久被任命为将军,统帅吴军。
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至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孙武采取“扰楚、疲
楚”的战略,派三支兵力轮番与楚军作战,削弱了楚国的实力。周敬王十四年(公元
前506年)冬,吴国大举伐楚。吴王阖闾亲自出征,以孙武为将军,统兵3万,由水陆
出发转陆路,千里远袭,迂回到楚国的东北部。楚军主帅囊瓦率20万兵马迎战。孙武
指挥吴军,从侧面攻楚虚弱之地,与楚军激战5次,重创楚军。最后在柏举大获全胜
,楚军主帅囊瓦弃军而逃,大将史皇死于乱军之中。孙武挥师渡过汉水,一直攻入楚
国国都郢都。自此,吴国声威大震,显名诸侯。这一切,正如司马迁所论:“孙子与
有力焉。”
孙武是中国兵家中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人。他的著作《孙子兵法》被誉为古
代兵学圣典。全书共13篇,6000余言。揭示了战争的重要规律,论述了战争论、治军
论、制胜论等多方面的法则。注重分析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
守、进退等;提出“兵无常胜,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强调战
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古今中外
军事家、政治家所重视。
孙子的战略思想不仅应用于军事方面,而且适用于政治策略、经济管理许多领域
。《孙子兵法》被译成日、法、英、德、俄、捷、朝等数十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
泛流传。

欧阳生(生卒年不详)字和伯,西汉千乘郡(今广饶县)人,幼习经学,受《尚书》
于伏生,是伏生的高足弟子,西汉早期经学博士之一。
欧阳生毕生致力于《尚书》章句的研究和著作。他将伏生传授的《尚书》29篇,
分解为31篇(将《盘庚》篇一分为三);对后世称为“佶屈聱牙”的《周诰》、《殷庚
》作详细注解。以此教授弟子,恪尽传道授业解惑职责。著有《欧阳章句》41卷,《
欧阳说义》2篇。通辩经学,创立新说,成为西汉今文《尚书》欧阳学说开创者。
欧阳生著名弟子是倪宽。倪宽又传授给欧阳生的儿子,世世相传至欧阳生曾孙欧
阳高。高字子阳,为博士。当时以治《尚书》著称的林长宾、夏侯建(世称小夏侯)等
人都出自欧阳高门下。欧阳高孙子欧阳地余,汉宣帝时,以中庶子授太子经,后为博
士。太子(即元帝)即位后,欧阳地余升为少府。欧阳地余少子欧阳政为王莽的讲学大
夫。东汉初年,裔孙欧阳歙复因传《尚书》显名,在郡教授数百人,后官至大司徒。
自欧阳生治《尚书》至欧阳歙,凡八世,史书称“欧阳八博士”,也称“欧阳尚
书学派”。今广饶县城西南有欧阳八博士墓。

倪宽(?~前103)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广饶县倪家村)人,著名学者,官至御史大
夫。
幼年家境贫寒,靠给学校帮厨和为人佣工维持耕读生活。每下地劳动,总是把《
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
倪宽学识渊博,对《尚书》深有研究,被郡国选为博士。先后受业于同郡欧阳生
和著名经学博士孔安国。后经考试对策,任掌故之职,继而补为廷尉文学卒史,以撰
写奏疏闻名,为廷尉张汤所器重,任为奏谳掾。张汤升为御史大夫后,又让倪宽协助
处理政事,并推荐倪宽为侍御史。后受武帝召见,谈论《尚书》,武帝大悦,擢为中
大夫,专管朝廷议论之事。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倪宽升为“左内史”,负责治理京城长安所在
的关中地区民政。在任期间,重教化,奖农桑,缓刑罚,选贤能,察民情,深得关中
民众拥戴。首倡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辅渠,使郑国渠两岸高地得以灌溉,促进了
关中地区农业发展。汉武帝赏识倪宽才能,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为御
史大夫,随武帝东封泰山。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倪宽奉诏与司马迁、公孙卿、壶遂等修改历法
,经过精心推算制订出新历法--《太初历》,比秦朝的《颛顼历》有很大进步。太初
历即今天所说的夏历或农历,经过不断改进,一直沿用下来。倪宽不仅精通经学,且
善文辞,著有《倪宽》九篇、《倪宽赋》两篇、《封禅颂》等。
倪宽任御史大夫八年,卒于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倪宽墓在广饶城西
2.5公里处,过去有“汉相倪宽之墓”石碑一座。

綦公直(?~1286)字世美,广饶县綦许村人,元代著名将领。
自幼聪明刚毅,胆智过人,十七八岁即为县吏,20岁投身行伍,活动于江浙一带
。几年后,晋为马步诸军镇抚、都弹压,掌管城壁、楼橹、战舰等守御器具。后因病
闲居六七年。忽必烈至元五年(1268年),起用为益都劝农官。这期间曾制定种桑养蚕
之法,当地百姓多获其利。至元九年(1272年),升为沂、莒、胶、密、宁海五州都城
池所千户。
至元十年(1273年),綦公直奉命赴高丽(今朝鲜)督造战舰,不久封荆南招讨司事
,领兵3000人攻打安进下寨,破宋军。至元十二年(1275年),奉旨率兵9200人从诸军
南征。是年冬,攻克隆兴(今江西南昌),大败宋军。南安、吉、赣皆望风款附,平堡
栅600余所。綦公直又令其次子攻梅关,破淮德山寨,入广东,至南海,皆攻克。诏
授綦公直武毅将军、管军上千户,旋被召入都,加封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佩金虎
符,领侍卫亲军。此时伯延伯答罕、秃忽鲁叛于西夏(今宁夏、陕西北部、甘肃西北
部),元世祖命綦公直率军讨平。
至元十八年(1281年),綦公直被调赴上都(今内蒙古开平),授辅国上将军、都元
帅、宣慰使,镇守别十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公直向元帝陈述:“父丧五年,愿
葬以行。”元帝允许公直回家葬父。路经济南时,他以朝廷所赐钱物,代纳乐安全县
军民二年酒课税、河泊课税,计元宝楮币5000余缗。葬事办毕,綦公直又散发钱物接
济贫民,为鳏居不能娶者代付聘金,助其完婚。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诸王海都叛变,进攻别十八里,公直随伯彦丞相进战于
洪水山,将叛军击败。在追击败军时,因孤军深入,援军不至,綦公直被叛军所杀。

李舜臣(1499~1559)字懋钦,一字梦虞,号愚谷,又号未村居士,广饶县李鹊乡
李鹊村人,明代著名学者。
李舜臣自幼好学,读书若渴,尤喜古文。明嘉靖二年(1523年),以会试第一名(
会元)中进士。初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因反对佞臣张聪“兴大礼”,得罪皇帝,受廷
杖,被罢免。后被起用,封员外郎,继又出任江西省提学佥事,升南京国子司业,晋
为太仆寺卿,不久,引病归里。从此,不谋政事,致力于学。
李舜臣才识渊博,尤精经学。对汉儒关于经、史的注释,悉心探究,颇有独见。
所著诗文,不务华丽,专尚风味,“诗细文赅”一时称为名品。与章丘李中麓、庆阳
李梦阳齐名。当时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曾出版其文集,评其文章特色为:“意至而言,
意竭即止,大要不使辞胜意”,“词语体裁,约之简奥,而指事类情,各极其则,诚
少则好矣。”
李舜臣一生著作甚丰,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诗序考》、《毛诗出比》、《尚书
说》、《易读外编》、《礼经读》、《春秋左传考例》、《三经考》、《四经读》、
《六经直音》、《古文考》、《愚谷集》、《户部集》、《符台集》、《梦虞诗稿》
等19种。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李舜臣编辑《乐安县志》。其体例及史料考证多为
明、清时期诸《乐安县志》所遵循。
李舜臣归里后居家25年卒。

孙三杰(1579~1653)字景濂,号松石,广饶县李鹊乡李大村人,明末官至兵科给
事中,以刚正著名。
孙三杰自幼聪明好学,胸怀大志。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授陕西宝鸡县知县
。该县原有“不税田岁贡五千金”之弊,孙三杰到任后,立即下令废除。当时,宝鸡
县有伙以王老虎为首的强盗,时常聚众打家劫舍,摧残百姓,成为群众大患。孙三杰
一方面组织动员青壮年练功习武,进行自卫;同时不顾个人安危,独闯匪穴,向匪首
陈说利害,劝其改邪归正,终使该匪自行解散。
之后,孙三杰调任长安县知县,兼署咸宁,到任后,对人称“大猾”的一批狡诈
的官吏和土豪劣绅严加惩治,社会风气好转。有人也曾以赠砚为名,内藏重金向孙三
杰行贿。孙三杰谙悉原委,遂提笔书写“砚虽佳,贪墨,吾不取也”于其上,立即将
原物退还。孙三杰不畏权贵,为官清廉,名闻朝野。不久,晋升为兵科给事中。
天启七年(1627年),孙三杰任主考官。他严明考场风纪,所选录者皆为有真才实
学的学子。崇祯年间,又曾受命主考事宜。
崇祯五年(1632年),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周延儒庸懦贪鄙,结党营私,包庇死
党。登州参军孔有德叛明降清,而登莱巡抚孙元化(周延儒的私人)却下令郡县不予拦
击。孙元化被清军俘获放回后,又因周延儒的庇护未受惩处。孙三杰向崇祯皇帝呈《
纠辅臣误国疏》,请求“立除误国大蠹,严饬内外”,然崇祯皇帝并未采纳,反批复
曰:“首辅(周延儒)纯忠谋国,实心任事。孙三杰挟私诬捏,逞臆牵诋,故降一级用
。”遂将其降补上林院监蕃署丞,寻补太仆寺丞。然孙三杰并不以个人遭谴而就此缄
默,仍一疏再疏,先后上疏五次,终不见用,于是愤然辞官回归故里。清顺治十年(
1653年)卒于家。

徐振芳(1597~1657)字太拙,广饶县稻庄镇段河村人,明末以诗著名。
徐振芳天资聪敏,19岁考中秀才。明天启七年(1627年),乡试中举人,因试策有
忤宦官魏忠贤语,被降为副贡。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后,徐振芳前
往拜见史可法,抗疏请用唐肃宗灵武故事。史可法认为此策很好。因其他缘故,终不
能用。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徐振芳携家南去。经大臣举荐为都督府都事,监清江浦税

清军入京后,徐振芳与邹平邱磊(明总兵)组织武装抗清,徐振芳任参军。后邱磊
为刘泽清妒杀,徐振芳见明朝大势已去,遂漫游江浙,吟咏赋诗,抒发忧国忧民之感
。后被清廷猜疑,不能在家安居,便削发披缁,隐居安东卫(今江苏涟水)以终。
徐振芳善古文词,尤精于诗。为诗远学李白、杜甫,近以明代李梦阳、李攀龙为
师,寄托高远,音节悲壮,独成一家。著有《雪鸿草》、《三素草》、《楚萍草》、
《喝月草》等(其中《喝月草》已失传)。现仅存500余首,收于《徐太拙先生遗集》

徐振芳又善书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徐太拙……书法右军,得其精髓
,有楷书《高王观世音经》行世”的记述。

成勇(?~1658)字仁有,一字宝慈,晚号蜗庐居士,广饶县颜徐乡颜徐村人,明
代御史,以刚正著称。
出生于读书世家,幼承家教,才智出众,勤奋好学。旧志称其“生而颖异,甫七
岁即能日记万言”。
明天启二年(1622年),成勇会试试策时,因极言宦官之祸,被放置不予录取。明
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授饶州推官。后曾任开封、归德二府推官。当时正值宦官
魏忠贤擅政,凡能钻营附势者,皆可越级晋升,成勇不屑与其交往。在饶州时,首先
到吉水拜访邹元标(东林党领袖之一),以师礼待之。宫廷派出的中使(宦官)至饶州,
知府以下皆出城迎接,唯独成勇不往。中使以索取供具为由,诟骂知府,官吏纷纷逃
避。成勇挺身而出,命府役将仗势欺人的中使及仆从捕至厅堂,各打数十大板,以示
惩罚。这一不畏权贵、伸张正义的行动大快人心。
明崇祯十年(1637年),成勇因政绩优异,入京听候考选,应得翰林,因受吏部尚
书田惟嘉的压抑,授南京吏部主事。崇祯十一年(1638年),成勇任南京御史。六月,
杨嗣昌夺情入阁,上书反对者均遭谴责,朝臣中无人敢言。九月,成勇挺身而出,上
书力争。崇祯大怒,将其革职提讯,并追问主使者。成勇狱中上书:“臣十二年外吏
,数十日南台,无权可招,无贿可纳,不知有党。”遇赦出狱后,被贬守浙江宁波卫
。南京左都御使刘宗周、佥事张玮等纷纷上书推荐,恳请官复旧职,书中谓:“用尽
天下人,不如用勇一人;御史天下大廉,用之可激扬群吏。”崇祯以“宥罪方新,不
当复职”为由,命其另任他职。令方下,而北京为李自成攻陷。南明福王时,起用成
勇为御史,成勇不赴任。但他对明室仍念念不忘,曾数次南下,以图报效,终因大江
南北布满清军,未得前往。后成勇为清廷猜忌,遂于顺治初隐居昆嵛山,清顺治十五
年(1658年)清明节病逝。
成勇治学严谨,著述甚多,尤以理学见长。著作有《程易发》、《春秋三传释疑
》、《十三经注略》、《留台疏稿》、《李署炯鉴录》、《消闲录》、《蜗庐楼诗》
、《昆嵛洞语录》等。

李焕章(1613~1688)字象先,号织斋,广饶县大王镇李桥村人,明代参政李中行
之子,与兄含章、弟斐章、玉章均为名士。
李焕章少承家学,博览群书,是当时知名的秀才。明亡后,不复仕进。当道者曾
多次致书起用,均遭李焕章严词拒绝,立誓“志不二朝披长发,甘作大明老秀才”。
因而,引起州、县官吏的猜忌和不满,遂以出家为名,混迹缁流,游览名山大川,专
攻古文诗词。李焕章尤其喜爱司马迁、柳宗元的文章,为文气势磅礴,雄杰豪放。当
时的文坛主盟周亮工曾刊行李焕章的诗文,与商丘侯朝宗、新建陈石庄、南昌王于一
相比并。李焕章与著名文人顾炎武相友善。顾炎武称赞其文章说:“李先生作书,精
古文词,其传记、书序、志表、碑铭出入河东(柳宗元)、庐陵(欧阳修),小品大有眉
山(苏轼)意。”
李焕章毕生从事写作,至老不衰。他在《织斋文集》自序中说:“自鼎革后无所
事,徇以文字为寄托,自耳聋后,听声聆音如隔重垣,诗也文也,愈放胆为之,年垂
老而不倦。”著有《龙湾集》、《无学堂集》、《老树村集》等凡百万言。后诸城名
士李渔村订其生平所著为《织斋集钞》,清《四库全书》有目。今存《织斋文集》八
卷及《织斋遗诗》一卷。
康熙七年(1668年),李焕章受聘与顾炎武、张尔岐、薛逢祚等编辑《山东通志》
。还编辑过《青州府志》、《乐安县志》、《临淄县志》、《益都县志》。

李方膺(1679~1756)字虬仲,号晴江、抑园、借园,江苏通州(今南通)人,清代
文化名人,曾任乐安(今广饶)县令。
父李玉宏,官福建按察使。李方膺幼年随父就读。青年时期对于“民生休戚、国
家利病”和一些“嘉言善政”津津乐道,而于仕途功名无意追求,专心致力于书画,
成就斐然。
雍正七年(1729年),李方膺随从年老的父亲去京城述职。雍正帝见李方膺英姿俊
伟,答问知识渊博,极为器重,当即降旨委山东乐安县(今广饶县)令。
李方膺上任后,在审理案子中发现,有不少乡民为田界宅基一类小事,常常打官
司,闹得两败俱伤,严重影响地方安宁和农桑生产,而县内有几十名“讼棍”,到处
拨弄是非,渔利百姓。李方膺对“讼棍”严加整治,耐心教育疏通乡民,审案注重事
实,秉公决断。此后,诉讼减少,社会安定,世俗民风大有改善。
李方膺出任乐安之前,历任官府向民众征缴苛捐杂税繁多,百姓怨声载道。李方
膺体察民情,据实向上司呈报《革牙帖市税议》,革除小猪行、麻绳行等23条杂税。
雍正八年(1730年)夏秋之间,山洪暴发,小清河、淄河齐注乐安,泛滥成灾。李
方膺到灾区视察,不待上司批准,动用仓存官粮1200石赈灾,使灾民渡过难关。
李方膺为根除水患,不顾官场中迭次上报灾情的禁忌,慷慨陈词,接连向朝廷呈
报《重开小清河详》的奏文。皇帝批准动帑兴工,终于降服水患,百姓安居乐业。
康熙年间,在乐安县东北境设有王朝庄田3900多亩。因其地肥税轻,多为地方豪
强霸种。李方膺察知此情,立即派员清理地亩,全部分给无地贫民。
李方膺在任职乐安期间,还非常重视地方志的修纂,他邀集贤达学士,广泛收集
资料,撰写和审核文稿,积三年之劳终于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完成《乐安县志》(
亦称《李方膺志》)的编纂。
之后,李方膺不断调迁,先后任莒州知州、潜县知县、滁州知州、合肥知县等地
方官。他耿介清白的官风,与世俗格格不入。宦途坎坷,几经沉浮,曾两次罢官,一
次入狱。
李方膺为官十年,两袖清风,家无余资。退出官场后,长期隐居金陵(南京),寄
情书画,淡泊度日。能诗,擅画松竹兰菊,尤长写梅。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苍
劲有致。为“扬州八怪”之一。乾隆十九年(1754年),病逝于老家通州。其遗著有《
书画记略》、《苍山文房集》、《桐阴画派》及画卷一宗。

綦沣(1760年前后~1840)字汇东,利津县綦家夹河村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举人,嘉庆元年(1796年)为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学正。利津知名学者、名医。
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青年时期,教过私塾,治学严谨。制定学规12则,
著有《四书汇解》、《周礼辑要》等书,流传后世。
他在致力儒学的同时,刻苦攻读医学著作,博采各家之长,中医理论造诣颇深,
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内科、妇科,对医治疑难病症和痘疹、瘟疫有独到之处。在瘟疫
、痘疹流行季节,求诊者络绎不绝。綦沣虽出身封建士绅家庭,但医德高尚,对登门
求医的病人不分贫富都精心诊治,多用小方和土单验方;所用药物,资源充足,价格
低廉,疗效甚佳。他高超的医术和医德,至今仍在民间传颂。他对望、闻、问、切四
诊俱精。有一次,某人次子生痘疹,请綦沣诊治,綦沣在针疗病人的同时也对其长子
针灸。某人感到奇怪,问:“次子生病,为何也给长子针灸?”他解释道:“痘疹乃
传染之疾,你长子也得了同样的病,要想让你的长子顺利出疹,就必须先针出淤血,
方可避免邪毒入侵。”时隔三日,正如綦沣所说,其长子、次子均顺利出疹而愈。綦
沣总结几十年临床经验,著《医宗辑要》一书,共13卷,14册,30余万字。其中记载
病例500多个,包括内、外、妇、儿、瘟疫、痘疹等科,列处方近2000个,验方、便
方、自拟方200多个。该书既有传统的中医理论,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是一部内容
丰富论述精湛的临床参考书。
道光二十年(1840年)綦沣病故于綦家夹河。

岳镇南(1785~1843)字文峰,利津县北岭村人。生于书香门第。幼年读书,记忆
过人。青年时代,博览群书,以文章负名。创作《制艺诗赋》和骈体文数百卷。清嘉
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都察院监
察御使,九江府知府,甘肃、直隶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等职。以为官清正廉洁,办事
机敏谙练而出名。
道光十六年(1836年),岳镇南出任九江府知府时,该地多大盗,世风不淳。他先
是严明法纪,擒治盗首,教化盗羽,为民除害,后又修葺书院,培养人才,教民众懂
礼貌,知廉耻。其任职三年,九江正气大兴。初任直隶按察使时,适有文安县王海陇
调奸未成毒死三条人命一案未结,前任官长审理不清,业已另案缉凶。岳镇南详阅案
卷,彻夜不眠,再加周密调查,很快使案情大白,避免冤案发生。不到一年,他升任
云南布政使。在任期间,秉公执政,革除贿赂歪风,有人馈赠金钱,他说:“此民脂
民膏,余不忍受也!”对所属官员,发现徇私舞弊者,立加严惩。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岳镇南病逝于云南。

李金鳌(1821~1863)广饶县张郭村人,农民起义首领。
李金鳌出生于农民兼泥瓦匠家庭,少年时读书兼习武功,清咸丰元年(1851年)考
中武举。
清咸丰九年(1859年),乐安知县朱源贪婪成性,加税自肥,逼得百姓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李金鳌目睹惨状,极为愤慨,曾数次去县衙为民请命,恳求削减赋税,均
遭拒绝。同年五月,县衙役到张郭村捆绑无力缴纳赋税的百姓,李金鳌立即约同数十
人将被捆绑的农民夺回。次日上午,李金鳌又带领数十人,携大刀、长矛奔赴县城,
直闯大堂,据理力争,要求减轻赋税,以苏民困。知县朱源以坐牢相威胁,李金鳌怒
不可遏,逼近知县以武力相加,顿时公堂大乱,知县借机逃遁。
当时,黑旗军、捻军等农民起义已波及乐安县境,李金鳌毅然高举义旗,组织抗
粮军,与淄川起义首领刘德培遥相呼应。抗粮军很快发展到1200余人。
李金鳌抗粮军的壮大,使官府、豪绅惊恐不安。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曾派人前往劝
降招安,李金鳌毁书逐使,严词拒绝。后因清兵大军压境,李金鳌遂去临淄暂避,以
图再举。后因叛徒告密,李金鳌被清政府逮捕,遭害于青州府署内。
隋藏珠(1812~1866)原名藏朱,字松心,别号龙渊,山东省乐安县牛庄(今属东
营市东营区)人,清末道员,以廉洁著称。
隋藏珠生于贫寒之家,父母省吃俭用供其读书。隋藏珠发愤用功,十四岁应童子
试中秀才。清道光九年(1829年),赴济南应乡试中举人第五名。次年进京应会试中进
士第二十二名,留京任户部主事。后晋升郎中。
任户部主事期间,隋藏珠曾到山西河底镇监督铸钱。据《续修广饶县志》载:“
时铸铁钱,委公监督,设局山西河底镇,严禁扰民,民大悦。回京饯送者六十里不绝
。”
清咸丰七年(1857年),隋藏珠赴任江西建昌知府。到任后,地方官吏纷纷持礼品
晋见,隋藏珠一一回绝。首次到属县视事,县官设宴待之,隋藏珠拒绝赴宴,并斥之
曰:“留与难民,数日吃著不尽!”在任三年,整顿吏治,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
,尤以廉洁俭朴著称。他曾拿出俸禄救济灾民,自己长年粗茶淡饭,其妻纺线织布以
补家用。其三个儿子读书用度不足,只好卖掉家中良田十亩。“三年清知府,卖掉十
亩田”,在当地传为佳话。清咸丰九年(1859年)值清庭“大计”(即朝廷对地方官吏
考察),隋藏珠的考绩居同僚之上,曾国藩闻其政声,奏疏皇上,荐其到湘军任职。
《续修广饶县志》载:“民闻其去,如婴儿失母,攀留饯送,一如去河底镇时,行至
太平桥留衣话别,因改桥名‘留衣’”。
隋藏珠在湘军任钱粮总监(亦称“粮台”)。为筹措、管理湘军粮饷悉心筹划,深
得曾国藩器重,奏请皇上升任其为道员。隋藏珠赴湘军那年,正值乐安县蝗灾,隋家
几乎颗粒不收,父卿云又染病在床,困窘中大哥藏恕到军营找他,对藏珠做了管钱粮
的大官而其家却如此贫困甚为不满,隋藏珠晓之以理,好言相劝,让其妻给大哥凑了
些衣物银两以解急需。
清同治四年(1865年),隋藏珠因多年宦海生涯对官场厌倦,对湘军失望,加之积
劳成疾,以丁忧为由辞官回家。曾国藩先是执意挽留,后又屡次书信相邀、派员车骑
拜谒,隋藏珠坚不复出。
清同治五年(1866年),隋藏珠病逝于家乡,谥号“中宪大夫”。
隋藏珠爱书成癖,藏书达数万卷。辞官还家时,除一箱箱书外,别无长物,有《
四书举隅》、《史屑》、《与石居诗稿》、《建昌学治录》及词曲数种等著述,均已
佚失。

赵长龄(1797~1872)字怡山,利津县姜家庄人,清末官至陕西巡抚。
青少年时勤奋好学,颇有文才。道光十年(1830年)中举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
)中进士,参加殿试选为庶吉士,留翰林院庶常馆,三年后授翰林院检讨,擢升都察
院左副都御史,供职三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出任广东肇庆府太守。当时广东多
盗,民不聊生,赵长龄除暴捉盗,有胆有智。尔后,奉旨去廉州查捕洋盗(外来海盗
),捕获盗首渠魁,降其党羽。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
臣,专门交涉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五个口岸的通商事宜,两广总督耆英推
荐赵长龄协办五口通商,留广东,以监司的头衔供职。赵在广州曾同德、意等五十余
国的外交官员打交道,并曾参与复还舟山群岛的谈判,终使侵略者从舟山群岛撤兵,
领土复还祖国(有关谈判的史料,今存中国历史档案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拟
任督粮道,翌年改任肇罗道。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补粮道,又改任盐运使。任盐运
使期间,治理盐商,严查走私漏税,恩威并重,颇有成效,使国税大增。第二年(18
48年)提升按察使。同治四年(1865年),经骆秉章推荐授职四川按察使,转年升陕西
巡抚。不久,去山西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军--捻军。山西是京都的重要门户,赵长龄为
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虽周密布防,终因指挥失策而失败,因此被罢官。二年后,皇
帝下诏令还京,赵长龄以年衰为由告退。晚年著有《元善堂制艺》、《诗文集》若干
卷行世,今失存。

李佐贤(1807~1876)字仲敏,号竹朋,利津县人,清代文化名人,尤以古钱币学
闻名。
出身于累世为官的诗书门第,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道光八年(1828年),乡试中解
元。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加科散馆,授翰林院编
修,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总纂。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典试江西。道光二十六年
(1846年),出守福建汀州知府。咸丰二年(1852年),引退故里。
李佐贤少时喜爱金石书画,尤以古钱为专好。未官前,游学于济洛,往来于齐鲁
邹滕故都间,随地访求古币及有关学问。供职京都时,有机会阅读大量古籍资料。与
海内同好鲍康、刘喜海、陈介祺、吴式芬、吕尧仙结为金石之盟,互为投赠,积累大
量文字和实物资料。
咸丰八年(1858年),李佐贤复居京都,开始编著《古泉汇》,至同治三年(1864
年)成书,共64卷。《古泉汇》集钱学著作之大成,收录古钱拓本6000余种,钱范75
个,对春秋战国时繁多的刀、布币,首次加以考校分类,诸录农民军及地方割据势力
的钱币,在古钱学研究中堪称创举。同治十二年(1873年),与鲍康合著《续泉汇》1
4卷、补遗l卷,另著《续泉说》2卷。《古泉汇》凝聚了李佐贤毕生心血,是研究钱
币学的重要资料。著名学者王献唐在《五镫精舍印话》中说:“利津竹朋佐贤以治泉
知名。《古泉汇》一书,为历代泉学之冠。”日本钱学家甲贺宜政在《东亚钱志》序
中说:“近年钱币著作,以李氏之《古泉汇》最为翘楚。”
同治四年(1865年),辑成《石泉书屋诗钞》,翌年,完成《武定诗续钞》。李佐
贤收藏研究书画凡四十年不遗余力。同治十年(1871年),编辑《书画剪影》24卷,记
录鉴定自东晋至清乾隆名家书画。李佐贤于治印亦颇有建树,有齐鲁藏印家的称誉。
道光三十年(1850年),辑成《石泉书屋印存》,光绪二年(1876年)辑成《得壶山房印
寄》。李佐贤还搜集拓印金石墨本60大册,一时居为珍奇。该墨本清末归丁绂臣(山
东日照人,曾任陕西兴安知府)所有,义和团运动时期毁于陕西。
李佐贤于光绪二年(1876年)谢世。他多才博学,治学勤奋严谨,留下许多有学术
价值的著作,后世称之金石学家、钱币学家、收藏家、鉴赏家。

王荀(1863~1929)字允亭,利津县王庄乡买河村人,抗暴保民的义民首领。
王荀幼年失学,辛勤务农。光绪三十年(1904年),到利津东洼玉龙嘴一带收割野
生植物,见荒地甚多,且土质肥沃。于是便托亲朋到县衙说情,申领开荒地23顷,自
己种几百亩,其余分给无地农民耕种。从此他家境逐渐富裕。王荀常以粮周济贫民,
捐资办学,献粮捐草修筑黄河大堤。
1913年,利津县知事王元路伙同垦丈局局长牛现周,以检验地契为名搜刮民财,
使垦种新开荒地的农民不堪忍受。王荀率众抗捐,追捕牛现周。牛现周一伙自黄路台
逃回县城,王荀率二三千农民包围县城。县知事王元路见众怒难犯,不得不出面调停
,答应停止验契,撤销契税杂捐。此事后被艺人编成戏文,在利津、沾化一带广为流
传。
1914年,利津春旱夏涝,农业失收,县衙又谎报收成,按八成年景逼纳税赋,农
民饥寒交迫,卖儿鬻女者不计其数。翌年春,为解救这些处于绝境的农民,王荀组织
邻近数村200多户贫民吃“大户”(即富户)。他先献出自存粮共食,后带领大家到其
他村吃富户谋生。农历四月二十八日,王荀带领千余民众吃到苟王庄豪绅阎学书家,
阎家勾结县衙派兵将王荀所率贫民驱散。官绅勾结,不顾百姓死活的现实,促使王荀
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屡施暴政的县知事黄立猷。四月二十九日,王荀率3000余农民手执
农具包围县城,吓得黄立猷紧闭城门,不敢露面,至半夜王荀率众撤回。同年秋,黄
立猷被撤换。
1923年,利津东北部匪患四起,民不聊生。王荀请寿光县周洪祥(绰号周铁头)、
潍县董来朋两位“红枪会”师傅至本村,帮助习武练功,建立防匪安民的“红枪会”
,王荀为会长。“红枪会”组织迅速在利津农村扩展,利津三区几乎村村成立“红枪
会”,各村公推王荀为总会长。
1927年,县署卫队长林振海,依仗县知事权势,欺压人民,作恶多端,群众恨之
入骨。为除暴安民,王荀在县商会的策应下,率“红枪会”会员千余,围困县城,闯
入县署处死林振海。此举大快人心,“红枪会”出城时,群众敲锣打鼓相送。
1929年夏,王荀应邀率“红枪会”会员百余人赴蒲台县老官赵村,剿除祸害群众
的山东军阀张宗昌残部,因中敌计,王荀被困,遭火烧身亡。

邓天一(1886~1930)原名邓峻德,广饶县邓家村人,辛亥革命时期著名革命人士

邓天一7岁入村塾,14岁入登州文会馆求学,18岁肄业于潍县广文大学。光绪三
十三年(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斗争。辛亥革命爆发后,邓
天一奔走于济南、青岛、青州、潍县、诸城等地,组织发展革命力量。
1912年2月,邓天一与寿光县的同盟会员王永福等率300多名革命志士,以土枪火
炮为武器攻入诸城,占领县署,宣布诸城独立。清政府地方官吏纠合重兵反攻诸城,
在城破敌入的危急关头,邓天一手握两枚炸弹准备与清兵同归于尽,在清兵恐惧畏缩
之际,邓天一机智地将炸弹投入敌群,率部突围脱险。
同年4月,邓天一回到乐安(广饶)县,与张立垣、李少卿组织力量,把贪官污吏
董大年驱逐出境。之后,建立中国同盟会乐安分会。9月,第一届国会及省议会议员
选举,邓天一被选为众议院候补议员、省议会议员。
1913年,宋教仁遇害,全国兴起“反袁”的二次革命。邓天一与吴大洲(诸城人
)、薄子明(日照人)等积极参加。不久,二次革命失败,邓天一、吴大洲、薄子明在
大连组建中华革命党山东支部。1914年7月,孙中山欲重新发起中华革命党共图三次
革命,任邓天一为胶东招讨使。1915年,邓天一多次赴上海运动肇和舰起义,成功后
即回山东与吴大洲、薄子明组织护国军,武装讨伐袁世凯。1916年5月,护国军率先
攻下周村,接着又进军济南。邓天一被推为前敌司令,亲率敢死队百余人趁深夜攻袭
军署,山东督军靳云鹏仓皇退走。此役虽未光复济南,但对驻济南军阀产生很大震慑
作用。
1917年,国会重开,邓天一得补众议院议员。国会遭非法解散后,邓天一南下护
法,任江北招讨副使。非常国会于1921年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邓天一运动海圻
舰长温树德反正,拥护国民政府。1922年,邓天一与中国国民党山东支部长丁惟汾等
上书孙中山,组织北方执行部,对北方各省资产阶级革命起到推动作用。1923年,国
民党议员反对北洋军阀曹锟贿选总统,邓天一赴南京与议员发表宣言,揭露曹锟的阴
谋。国民党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后,邓天一参赞戎机,组织齐鲁联军北上。孙中山逝
世后,邓天一对新军阀抛弃“三大政策”的行为十分鄙夷和不满,因而受到上层的排
挤,返济南闲居。
1930年,邓天一因曾劝说孙殿英部投奔蒋介石而结怨于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
,被韩以有担任晋军别动队之嫌的名义,枪杀于济南。时年44岁。

李耘生(1905~1932)原名李殿龙,字耘生,广饶县西李村人,曾任中共南京特委
书记,革命烈士。
1920年,李耘生考入山东省立第十中学(校址青州)。在校期间,参加反日爱国游
行示威和盘查日货等活动。
1923年10月,李耘生在省立十中由王翔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
担任学校团总支书记。组织学生掀起反对旧教育制度、要求撤换庸腐校长的学潮。是
年底,李耘生应王尽美邀请,到济南担任济南团地委书记,专门负责学生运动。192
4年2月,经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1月,李耘生作为山东团组织的代表,赴上海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
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青岛惨案”和“五四惨案”发生后,受团中央指派,去青岛接
任团地委书记兼组织部长。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联合镇压工人罢工运动的
暴行,组织发动了由千余学生参加的罢课游行示威。
1926年2月,李耘生被调到中共山东地方委员会,负责组织工作。这时,奉系军
阀张宗昌在山东大肆捕杀共产党人。李耘生征得领导同意,将暴露身份的22名党、团
员和进步青年,介绍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分别入黄埔军校和毛泽东主办的农民
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冬,李耘生被派往武汉,任中共石乔口特区区委书记。在
此期间,结识区委组织部长兼妇女部长章蕴,不久结为夫妇。
1927年7月,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在武汉疯狂捕杀共产党人,在这危难之际,
李耘生就任中共武昌市委书记。1928年2月,调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化名李立章。
4月30日,因叛徒王复元告密,以“共产党嫌疑犯”罪名被捕,判刑10个月,关押于
南京老虎桥“第一模范监狱”。刑满出狱与组织接上关系后,往来于上海、南京之间
,从事铁路工人运动工作。
1930年下半年,南京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为重建中共南京市委,次年2月,李
耘生受江苏省委指派,化名李涤尘,返南京任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他以白下区贫
儿院中学历史教员的公开身份,经常深入工厂、农村、街道,进行社会调查,宣传政
治形势,发展党员,并在国民党的宪兵队、警卫队和其他机关中秘密培养先进分子,
甚至在国民党中央电台机关中建起共产党的支部。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建立党支部1
0多个,发展党员近200名,南京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同年10月,中共江苏省委任
命李耘生为中共南京特委书记,负责江宁、江浦、句容、溧水、溧阳一带的工作。他
先后建立京杭国道沿线的句容、溧阳等地党的特别支部,并组成茅山武装游击队,准
备策应党中央组织的南京“兵暴”队伍。
1932年4月,中共南京军委有人叛变,李耘生被捕,关押在南京警备司令部看守
所。在监狱里,为抗议狱中非人折磨,李耘生发动绝食斗争。6月8日凌晨,年仅27岁
的李耘生从容就义于南京雨花台。

耿贞元(1890~1932)原名耿之贱,又名耿精一,化名周汉臣,广饶县黄丘村人,
早期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耿贞元幼年曾在私塾读过四书五经,能诗善文,遇事机智灵活。成年后,周游四
方,用所学《易经》为人算命赖以糊口。
1920年,耿贞元为生活所迫,同妻子迁居益都。1924年,在益都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7月,被调回原籍工作,以卜卦算命为掩护,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同年冬,
耿贞元在临淄县的白兔丘村建立临淄第一个共产党的支部。1928年春,任中共广益特
支联委会委员。此间,他与刘良才等共同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吃坡”、“觅汉增
资”等革命斗争。同年秋,调益都县委工作。不久,中共山东省委和各地党组织屡遭
破坏,省委机关时常迁移,与地方党组织联系非常困难,便设立交通联络站,由耿贞
元负责联络工作。耿贞元仍以算命为掩护,在济南趵突泉后街摆下卦摊,通过暗语与
基层党组织联系。1930年,省委转移青岛,耿贞元的卦摊随之出现在青岛。
1932年8月,党组织发动的益都农民暴动失败,国民党当局到处搜捕共产党人。
此时,耿贞元受省委之命在益都巡视工作。8月19日,耿贞元在圣水村不幸被捕,押
至济南。在狱中积极组织同牢难友和敌人进行斗争。韩复榘亲自审讯耿贞元。耿贞元
不顾个人安危,慨然承认自己是共产党人,是益都暴动的领导者,掩护未暴露的共产
党员。8月28日,耿贞元在刑场上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
义于济南。

刘良才(1890~1933)广饶县刘集村人,早期中共党员,曾任中共广饶县委书记,
革命烈士。
少年时代读过三年私塾后,在家务农多年。1925年2月,经刘子久介绍,加入中
国共产党,成为东营地区第一个农民党员。入党后,刘良才在村中积极宣传刘子久带
给他的《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和共产主义思想,秘密发展党员。同年,刘良才介
绍本村的刘英才等人入党,建立刘集村党支部。以后,他又以外出揽活为名,在附近
的菜园、耿集、延集、黄丘、封庙等村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1927年,中共
广饶县特别支部成立,刘良才负责特支的领导工作。此间,刘良才组织开办农民夜校
,建立“长工会”、“短工会”、“农会”、“童子军”等组织,并开展“觅汉增资
”活动,迫使地主大幅度增加长工和短工的工资。
1928年春,中共益都县委遭到严重破坏。刘良才奉命赴益都,联合建立中共广(
饶)益(都)特别支部联系委员会,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1929年初,刘良才担任中共广饶县委书记。1930年9月,刘良才在韩桥庙会期间
,组织带领各村党、团员和群众进行抗税斗争。
1931年2月,中共山东省委调刘良才去潍县工作。5月,中共潍县中心县委成立,
刘良才任书记,负责胶济铁路部分线段和坊子煤矿以及潍县、高密、寿光、广饶、益
都、临淄等县党的工作。在20多个村庄,先后恢复和建立中共党组织,还与县委牟竹
轩、耿维新等人,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建立武装赤卫队,宣传革命道理,发
动农民进行抗粮、罢税、“吃坡”斗争。
1932年秋,刘良才与坊子煤矿党组织负责人陈金声等人,建立“坊子煤矿工人罢
工委员会”,领导罢工斗争。是年10月,坊子煤矿1000多名工人举行罢工,要求归还
拖欠的工资,罢工取得胜利。
潍坊一带的工农革命,引起国民党地方当局极大的恐惧和仇恨。1933年7月13日
,由于叛徒告密,刘良才在坊子被捕,并被秘密押至潍县,进行惨无人道的刑讯,但
一无所获。最后,以“土匪”罪名,将其枪杀于潍县城白浪河畔。

王振祥(1872~1940)字云阶,东营区海河路街道办事处北田居委会人,山东大学
早期著名学者。
王振祥出身贫苦农民家庭,母亲早逝,从小逃荒要饭,由大嫂抚养长大。清光绪
十一年(1885年),进入美国人在登州(蓬莱)开办的教会学校--文会馆,学习经学、自
然科学、外语等。在文会馆14年间,王振祥刻苦学习,对经学、数学尤为喜爱,成绩
突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文会馆毕业后,他与博兴县兴福一个富家之女结婚。婚后,王振祥被燕京大学堂
(北京大学前身)聘任为数学教习,教高等数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振祥被
官立山东大学堂(山东大学前身)选聘为数学教习,举家迁回济南。清光绪三十年(19
04年),学校改称山东高等学堂,王振祥任监学。期间,他编写了《三角学》、《几
何学》教材。1914年,王振祥到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任教务长兼数学教员。培养了
一大批机织、染色、金工、建筑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王振祥50岁时患眼疾,视力减退,不再教书,生活艰难。后在济南基督教青年教
会代语文课多年。1927年,受青年教会委托,到泰安放赈救灾,深得民心。临行,泰
安人民送匾致谢。王振祥支持儿子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工作。
1940年秋,病逝于济南。

李毓祯(1914~1941)利津县十六户村入,曾任宁津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革命烈
士。
李毓祯8岁起在本村读私塾,13岁在济南第一师范附小上学,后就读育英中学。
期间,同校内中共地下党团组织成员多有接触,常阅读进步书刊。1932年8月,在济
南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7月转为中共党员。1933年2月27日,因叛徒告密,李毓
祯被捕。在法庭上,他坚贞不屈,几经酷刑折磨,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在狱中,他同
其他共产党人、革命者一道,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
1937年9月,李毓祯在南京国民党监狱获释后返回利津。是年冬,原国民党山东
第五区少校副官刘景良,在利津北部台子庄、陈庄一带发动抗日。李毓祯为建立和发
展党的地方武装,参加刘部,并任政训处长。在刘景良部,他积极开展军队政治工作
,宣传国共合作,共同抗战,反对分裂投降。后因刘景良日趋反共,他离开刘部奔赴
冀鲁边区,参加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先遣队曾国华支队,任该部民运股副股长。
1938年8月,李毓祯被派往宁津县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独立营营长。任职两年
间,宁津县抗日民主政府政绩卓著。相继在10个区、50个中心村建立民主政权,发展
地方武装近3000人,向主力部队输送一批骨干力量,并调集大批物资支援其他抗日根
据地。宁(津)乐(陵)成为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先进县和中心区。
1940年10月,李毓祯任冀鲁边区三专署秘书主任。1941年12月10日,在商河县买
虎站开展抗日工作,同敌遭遇,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李竹如(1905~1942)原名李贻萼,字世华,又名一凡,利津县城区庄科村人,利
津县最早的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1922年,李竹如在利津县城高级小学毕业后,考入山东惠民第四中学,开始接受
革命思想。1925年春节,他在自家的大门上贴上“马列传天下,世界要大同”的对联
。同年,李竹如考入南京大学附中,后转济南正谊中学。
1927年,李竹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正谊中学创办《竞进》周报,开始了一个革
命宣传家的生涯。
1928年,济南发生“五三”惨案。李竹如目睹日军暴行,悲愤地离开济南,回到
利津。在利津期间,他团结青年,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宣传打倒土豪劣绅,进
行反帝反封建活动。为此,李竹如被国民党地方当局缉捕,在乡亲们的掩护下脱险出
走。
1928年夏,李竹如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李竹如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任中央南京大学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
1932年暑假至1935年初,李竹如在山东平原第五乡村师范任教时,利用学校讲坛
宣传马克思主义。1935年,在济南创办《新亚日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揭露蒋介石的黑暗统治,唤起民众参加抗日救亡斗争。1936年,李竹如在上海创办并
主编《文化报》。他写了大量文章,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进步作家,宣
传抗日救亡,抨击社会时弊,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欢迎。《文化报》发行上海、北京
、山东、山西、江苏、河南、河北等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竹如在晋东南历任中共晋冀鲁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
社长兼总编、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副总编。1939年5月,随八路军第
一纵队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先后任第一纵队政治部民运部长、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
、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会长等职。1941年冬,他担任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山东省战
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之职,负责政府日常工作。李竹如任宣传部长期间,还兼任
《大众日报》社社长,1939~1942年,《大众日报》上许多重要社论和评论都是他撰
写的。李竹如在工作中不仅充分发挥他的宣传才能,而且在团结山东各派力量共同抗
日方面显示出高超的组织才能。
1942年11月2日,李竹如在沂水县对崮峪反扫荡突围时壮烈牺牲。

张洛书(1905~1946)又名张伊宾,广饶县红盆村人,曾任中共大连市委书记。
1921年,张洛书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在济南求学期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
6年1月,被选为济南学生界代表,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由
丁君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张洛书于同年10月由济南赴淄川
,先后在洪山煤矿、铁路做工运工作。后任中共潍县县委书记。1928年,任中共高密
县委书记,后以“嫌疑犯”被捕。经组织和家庭营救,获释出狱。1929年,党组织派
他去苏联留学,因病未能成行。返沈阳后,被派往哈尔滨任市委组织部长。
1929年冬,中共满洲省委派张洛书到大连市工作。为避免敌人的搜捕,他潜入满
铁(中长铁路)以做苦工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不久,引起工头怀疑,被开除出厂。1
930年,张洛书化名刘景新,在大连成立“志诚书房”。在艰苦的条件下,张洛书白
天教小学生,晚上给工人讲课。“九一八”事变后,张洛书担任中共大连市委书记,
经常深入到工人中发展党员。先后在纺织厂、满铁、旅顺等处建立党支部,组织抗日
救亡活动。
1933年,由于沈阳党组织遭到破坏,旅大党组织也同时暴露。10月20日,张洛书
被日军逮捕。先被关押5年,受尽严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后被判刑10年。1944年
,张洛书被释放。大连光复后,张洛书又振奋精神,带病联络党的组织,召集地下工
作者,成立大连市职工总会。在大连第二届参议会议中当选为参议员。
1946年3月14日,张洛书因病逝世。

岳拙园(1911~1946)又名岳桃令、岳朴令,东营区岳家村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
清河军区主要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
岳拙园于1929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193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并在共青团山东特委作宣传工作,是山东学生运动早期骨干之一。
1933年1月,岳拙园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2月,经中共党组织安排转入北平市立
中学高中部读书,并在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作宣传工作。不久,奉调回山东青州一带
整顿和发展中共党组织。后又调中共山东临时团省委负责宣传工作。是年7月7日,因
叛徒出卖,岳拙园在济南被捕入狱。在狱中,为反对监狱当局虐待政治犯,岳拙园组
织难友开展绝食斗争。绝食中岳拙园肺病复发,大口吐血,仍坚持斗争五天之久,直
到狱方答复其所提条件才恢复进食。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
起云涌的形势下,国民党政府于是年10月宣布释放政治犯,岳拙园获释。
1938年2月,岳拙园任临淄县抗日三大队政治指导员。他与吕乙亭、任天纵等人
协助大队长李人凤在该部建立中共党组织,设政治部,挫败了国民党特务组织企图控
制这支武装的阴谋,把这支队伍整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正规抗日武装部队。
1940年9月,清河区主力部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三旅,下辖七、八、九三个团。
岳拙园任九团政委。1941年1月,九团在团长赵寄舟、政委岳拙园的带领下,奉命进
军八大组(今垦利县永安镇),扫除了国民党顽军及土匪武装,为开辟著名的垦区根据
地奠定基础。是年6月,九团在广饶县北部与国民党“剿共联军”激战,毙伤、俘敌
650余人,迫使国民党顽军逃向黄河以北,巩固了广北抗日根据地。是年8月,九团三
营在东北河与“扫荡”清水泊抗日根据地的日伪军百余人遭遇,毙伤日伪军30余人,
生俘日军军官3名。
1942年2月,岳拙园任清东军分区政委兼清东独立团政委。是年10月,清东独立
团被日伪军7000余人包围在寇李二坞,清东独立团在团长董酉炳、政委岳拙园指挥下
与敌死战,毙伤日伪军200余人,并重伤日军第六混成旅团长。岳拙园在突围时身负
重伤。
1943年,岳拙园领导清东地区广大军民,战胜日伪军3次万人以上、数十次千人
以上的“大扫荡”,开展“大生产”、“参军参战”运动,清除日伪军在这个地区安
设的近百个据点。
1944年,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岳拙园任渤海区五地委书记兼五军分
区政委。1945年9月渤海区区划调整,岳拙园任四地委书记兼四军分区政委。由于长
期艰苦的革命斗争,积劳成疾,岳拙园于1946年5月28日病逝。同年6月1日,岳拙园
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清林(1920~1947)原籍寿光县宋家村,幼时随父辈逃荒到垦利县民丰村居住,
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等功臣,革命烈士。
抗日战争时期,张清林在本村加入青年抗日先锋队、自卫团,积极为八路军送情
报、抬担架、运弹药。
1945年2月,张清林参加八路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渤海军区组织
的大练兵运动,熟练掌握了爆破技术。在解放羊口、寿光城和王高、侯镇战斗中,出
色完成爆破任务,提升为爆破组长。1945年8月,被提升为爆破队长。在攻打昌邑明
家郜据点时,他两次在关键时刻冒着枪林弹雨完成爆破任务,立大功。是年秋,在攻
打胶济线普通火车站时,为掌握敌情,趁深夜摸敌岗哨,炸掉敌人岗楼,再次立大功

1947年3月,张清林在华东野战军10纵83团任排长。在泰安战役中,张清林所在
排奉命抢占摩天岭阻击国民党军。国民党军凭借精良美式武器抢先占领山头,并以密
集火力实行反阻击,形势十分严重。此刻,张清林机智地改变攻击方向,除留少量兵
力牵制敌人,带其余战士从敌后冲上山头,打退敌人,为主力部队攻城扫除了障碍。
战斗中,张清林光荣牺牲。战斗结束后,华东野战军给张清林追记特等功。

李青山(1893~1947)广饶县小张乡太河村人,罪大恶极的汉奸。
李青山20岁时,靠贩卖私盐为生。“七七”事变后,纠集土匪、盐贩、兵痞、流
氓、“青帮”分子等百余人,拉起队伍。后编入李寰秋的“抗日自卫团”,任第一大
队长。1938年10月,改编为国民党山东保安十六旅,任第一团团长。
1940年,率部投靠日军,编为警备二团,驻毛王村。1942年11月5日,去张店参
加日本司令蟠井举行的“归顺典礼”,被委任为“兴亚灭共建国军”第一旅旅长兼第
一团团长。后又与王砚田组成“山东灭共建国军”。1930~1943年,李青山部多次配
合日军对广南、广北、益(都)、寿(光)、临(淄)、广(饶)、清东等抗日根据地进行疯
狂“扫荡”。先后制造石碑、小码头、高店等惨案,用活埋、砍头、剜眼、剖腹、肢
解等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抗日军民700余人。在经济上,李青山极尽抢劫勒索之能
事,攫取民间财物。他成立“统筹委员会”向群众摊派“救国捐”、“安民捐”、“
慰劳费”等,过期不交或交不足者,即采取“派条子”、“传口信”、“拉鸡”等手
段,夜袭绑架,迫使拿钱赎回,否则杀害人质。
1945年8月,日军投降。李青山部进驻广饶县城,后又窜至张店。此间,还经常
派遣特务潜入广饶侦探情报,进行暗杀活动。仅1946年l~4月间,暗杀中共干部、群
众340余人。1946年6月,张店解放,李青山率残部380余人从张店逃至广饶西相村。
第二天又窜至寿光县张楼附近,被渤海军区十四团围歼。李青山逃至益都县的大袁村
东时被活捉。1947年5月16日,李青山被押至在广饶县延集村万人大会上公审后枪决

成建基(1899~1948)字立堂,绰号野马,东营区成寨村人,罪大恶极的汉奸。
1919年,先在长春入伙为匪,后投靠奉系军阀张宗昌部。1926年,随张宗昌部返
回山东,张部失败后,成建基回家干起贩卖枪支、妇女、鸦片等勾当。1931年,在永
安镇(垦利县)大河村暗聚歹徒,抢劫百姓,再次为匪。
“七七”事变后,成建基一伙收枪聚众,号称“自卫团”,1938年春,人数扩充
至400余人。不久被国民党收编。1940年1月,成建基与保安十五旅张景月部联合,在
广(饶)、寿(光)边境围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被三支队击溃后,逃回广饶县。
4月5日,成建基部500余人在纪家疃被八路军三支队包围,死伤200余人。
1941年5月,成建基投靠日军,驻扎在三里庄据点。成建基在三里庄驻扎近2年,
先后杀害中共干部、八路军战士、抗日积极分子、烈军属及群众达300余人。被成部
绑架、勒索而倾家荡产者不计其数。1945年5月21日,成建基与刘佩忱、周胜芳等集
结5000余人,在日军的统一指挥下,在博兴县王官庄一带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二一
”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八路军和中共机关干部180余人牺牲,群众伤亡300多人。
1945年8月,日军投降,成建基投靠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李延年。1946年4月
和1947年7月,成建基两次派特务潜入广饶内地,制造了“成寨惨案”、“生金李惨
案”,杀死共产党干部、战士及村民11人,伤3人,掳走青壮年民兵26人。1946年8月
10日,成建基联合王砚田部,在广饶大掠3日,杀死中共区、村干部和积极分子16人
,抢劫财物无数。1947年8月15日,成建基联合刘协堂部及地主还乡团一部在国民党
第六十九军支持下,再次进占广饶城。一部分恶霸地主、还乡团乘机向人民进行反攻
倒算,在占据广饶城的60天内,杀害中共区、乡、村干部和烈军属、群众280余人。
1947年10月广饶城解放后,成建基带残部窜至昌乐县。1948年5月,昌乐解放时
成建基伤重自杀。

时殿元(1863~1948)东营区时家村人,山东吕剧的主要创始人,绰号“时鸭兰”
(“鸭兰儿”是一种叫声清脆婉转的小鸟)。
时殿元自幼以唱民间小曲讨饭为生。他虽然不识字,但天资聪颖,记忆惊人,嗓
音甜美,善于做戏。光绪六年(1880年),山东琴书传入广北一带,民间艺人争相学唱
。时殿元广采博取,学会许多曲牌和篇目,并不断吸收其它曲种的唱法,融会贯通,
逐渐形成自然洒脱、幽默夸张、善于形象表演的艺术风格。他的演唱尤为农村妇女所
喜爱,当地有“听到‘鸭兰儿’唱,饼子贴到门框上”的说法。
光绪十九年(1893年),时殿元与其徒弟组成山东琴书班社--“同乐班”。初期活
动于广饶、博兴、惠民一带,后来活动在潍坊、淄博、胶东等地,有时还远至大连、
沈阳、哈尔滨等城市演出。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以后,京剧、河北梆子等各种戏班不断增多,山东琴书的
演出市场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冬,“同乐班”在诸城赵村与一
个京剧班唱“对台戏”惨遭失败。为与其它戏班抗衡,时殿元下定决心改造传统的山
东琴书。他从京剧的服装、道具、表演等方面受到启发,与班内崔心悦、崔心庆、谭
明伦等人商议,决定将角色少、道具简单的琴书段子《王小赶脚》由坐唱改为化装演
出。光绪二十六年腊月二十三(1901年2月11日),“同乐班”在家乡时家村首演新戏
。时殿元化装扮王小执鞭赶驴;崔心悦化装扮二姑娘,身缚驴形道具,做骑驴状。二
人载歌载舞,表演生动活泼,令观众耳目一新,演出十分成功。此后,时殿元等又陆
续将琴书《蓝瑞莲打水》、《王汉喜借年》、《洞宾戏牡丹》、《朱买臣休妻》、《
白蛇传》、《空棺记》等50多个剧目改为化装演出,并在内容、唱腔、表演、道具、
伴奏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使之戏剧的特征更为明显。其它琴书艺人争相效仿,使
化装扬琴得到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因时殿元首演《王小赶脚》以“驴”为道具,群
众又称化装扬琴为“驴戏”。
化装扬琴突破山东琴书的窠臼,具备了戏曲的艺术特征,是吕剧的雏形。1952年
,经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王统照提议,化装扬琴正式定名吕剧。时殿元作为吕剧的主
要创始人,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关条目。
时殿元一生授徒很多,较有名气的弟子就有50多位。济南吕剧团副团长时克远、
李同庆就是他的第一代弟子。
1948年秋,时殿元病逝于故乡。

徐肇基(1892~1948)字梅生,广饶县段河村人,工程师,为中共抗日根据地军火
工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革命烈士。
徐肇基幼年丧父,靠亲戚接济读书。先后考入青州师范和山东公立矿业专门学校
。1920年,就业于青岛四方工厂工程司,任过公务员、司师、工程师。1926年,工厂
所需铜料采购困难,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徐肇基根据磁力吸铁的原理,发明磁力
铜铁分析机,每天可从历年废弃的铜铁屑末堆中提取精铜近500公斤,所得精铜价值
5万余元。在开滦办矿的一日本矿主,慕名前来欲以高薪聘其为工程师,被徐肇基拒
绝。1934年,徐肇基到洋人断言“华人在此再也开不出煤”的华丰煤矿任职,经过艰
苦努力,终于使矿井复活。后因看不惯厂长的妻弟仗势欺人的行径辞职回家。
1943年8月,徐肇基参加八路军,在渤海兵工厂工作。当时由于日、伪封锁,兵
工厂制造弹药用的硫酸运不进来,领导让徐肇基主持自己办厂生产硫酸,再用硫酸制
取硝酸。制造硫酸过程中,炉子冒出的化学气体常把工人熏倒,他找出原因,改造设
备,改送气法为抽气法,既保证工人的安全,又提高硫酸了产量。由于缺少汽油,战
场上缴获来的汽车无法使用,徐肇基反复实验,用土法炼出汽油,解决部分汽车的燃
油问题。
1948年8月7日,徐肇基在渤海军区兵工厂病逝。后被追认为烈士。

李玉堂(1899~1951)字瑶阶,广饶县大王桥村人,国民党著名抗日将领,革命烈
士。
李玉堂出身于地主家庭。7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5岁入刘集振华高等小学读书。
1915年,考入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在校即加入学生营,讨伐袁世凯。“巴黎和会
”后,李玉堂参加集会游行,要求政府拒绝对德和约,反对日本侵略,抵制日货。
1924年,李玉堂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分配到教导团任排长。东征时作
战英勇,升任连长、营长。1926年7月,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南昌战役中立功。19
27年,升任一师二团团长。1928年,任第三师第八旅旅长,拱卫南京。1930年,蒋冯
战争中,奉命开赴河南前线作战。1931年,驻军陕西临潼。1932年,升任第三师师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玉堂被任命为国民党陆军第八军军长,驻守江西。1939年,
率部在武宁附近的棺材山阻击日军,死守阵地,全军立战功,国民党抗战总部授予李
玉堂部“泰山军”称号。不久,该部改为第十军,李仍任军长,奉命驻守长沙。193
9年10月~1942年1月,日本军集结兵力,三次进犯长沙,李玉堂率部给予沉重打击,
取得抗战史上闻名中外的三次长沙大捷。第三次长沙大捷后,李玉堂调升为第二十七
集团军副总司令。1945年1月,升任总司令,驻军广西。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调兵遣将大举进攻解放区。1946年,李玉堂任第十绥靖区司
令官,驻军兖州。1948年7月,人民解放军包围兖州,经过40多天的包围战,全歼国
民党军队,解放兖州城,李玉堂只身逃走。
1950年,李玉堂任国民党海南防卫副总司令、第一路军司令官兼三十二军军长,
驻军海南岛。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关系疏通李玉堂之妻陈伯兰,策反李玉堂。李玉
堂愿接受共产党的条件举行起义。1950年3月,叶剑英指示李玉堂急速行动,起义后
可委任海南岛军政委员会副主任之职。因交通中断,叶剑英的指示未能到达。李玉堂
在等候指示中,解放军已占领海南岛,李玉堂即随国民党军队撤往台湾。后因叛徒出
卖,1951年2月5日,李玉堂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台北碧潭。
1983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李玉堂为革命烈士。

尚五(1877~1951)原名尚国科,艺名尚明五、尚笑五,利津县盐窝镇东村人,民
间评书艺人。
尚五自幼聪颖,记忆过人。少年时代在本村私塾求学数年,读过《诗经》、《易
经》,并喜读古典文学作品。因家境贫寒,14岁辍学,后从师习说评书,自成一派。
始在当地从艺,继赴惠民、滨县、沾化、无棣等县演说评书,在鲁北各地颇有名气。
1928年,尚五因眼疾医治无效,双目失明,遂落脚济南,设馆说书。数年后返回
利津,继续到各地说书。
尚五富有民族气节和正义感。他一生不仅凭借自己的艺术才能演说古书,抨击贪
官污吏和卖国求荣的奸臣,颂扬爱国英雄和清官义士,并以自己的节操维护民族尊严
。1940年,盐窝据点的日伪军,多次邀请乃至恫吓尚五,要他到据点说书,他始终未
去。他说:“我虽不及岳元帅领兵抗击外侮,但决不能丢失民族气节让后人唾骂!”
尚五说书,口齿清楚,嗓音圆正,抑扬顿挫,富于韵律,并注重与表演结合,说
到壮阔处象大河磅礴,说到细微时如溪水融融,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尚五晚年收徒传艺,毫无保留。山东曲艺界对尚五演说艺术给予较高评价,称他
是鲁北著名的评书艺人。1951年病故。

张立垣(1867~1958)字筱藩,广饶县韩疃村人,广饶县著名社会贤达人士。
张立垣幼承家教,后读私塾,清末府试中秀才。新学兴起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济
南省立师范学校。辛亥革命前,张立垣即已接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参加孙中山
组织的同盟会。1912年1月,张立垣等率学界人士在县城集会,提倡民权,被清吏董
大年派兵驱逐,暂避烟台。同年4月,张立垣与邓天一、李少卿等回县组织发动革命
党人驱逐董大年。之后成立同盟会乐安支部,并督促新任县知事王文王或推行新
政。同年,张立垣被选为山东省临时议会议员,被委任为县教育会会长。1914年“乐
北民变”事件发生后,张立垣代表济南乐安同乡各界到青州面见道尹,为乐安举事百
姓请命。
1913年,张立垣任县视学所所长。同年,张立垣离开广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曾在青州第十中学、济南女子师范、山东省立师范学校任教,在教育界颇有影响。民
国时期,因倾其积蓄捐资兴学,广饶县知事李传煦及学界人士赠予他“为国储材”匾
额,山东省公署授予他三等银质奖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立垣由济南赶回家乡,与广饶中学的学生一起,组织
抗日救国宣传队,在城关、李鹊、颜徐等集市上登台演讲,宣传抗日救国,讲至动情
处,声泪俱下。
30年代,国民党山东省公署曾拟任张立垣出任某县县长。他目睹国民党政坛腐败
,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予以拒绝。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张立垣一家
生活陷入极度困顿之中,此时,汉奸李青山以“办学”为名拉张立垣为其装潢门面,
并许以优厚待遇,张立垣断然拒绝。同年10月,张立垣务农的大儿子张钦周因长期缺
粮活活饿死。
1948年,因年老体衰,归居乡里。1958年2月6日病逝。

任乙山(1881~1960)原名任龙甲,广饶县封庙村人,广饶县著名民主人士。
任乙山幼年读过小学,后辍学务农。1912年,任乙山抱着教育救国的愿望,在家
乡兴办学校。1925年,村里有共产党的活动,任乙山在党的教育影响下,思想更加倾
向革命,他积极支持儿子、侄子参加革命工作,并以庄长和首事的公开身份秘密掩护
党的地下工作者。1938年,中共广饶县委迁到封庙村,办事机构就设在任乙山家。1
939年9月的一天深夜,伪十六旅成建基部将广饶县委和清河特委机关的20余人困于封
庙村内,任乙山迅速让大家化装隐蔽,然后亲自出面应酬伪军。第二天敌人要对全村
进行搜查时,任乙山一面与敌周旋,一面让乡亲们以上集买东西慰劳伪军为名将化装
的同志们送出村子,有两个生病的同志不能行走,任乙山冒着极大的危险将其藏在自
己家里。时隔月余,成建基知道受骗后,将任乙山捕去,用绳子拴住拇指吊在房梁上
,严刑拷打,逼他供出共产党的活动情况,他始终顽强不屈。随后,由村民联保获释

1940年,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参议会成立,任乙山被选为参议长。
在此期间,他发动一些年高德重的农村上层人物组织“互济会”,积极开展抗日募捐
活动,并倡导修建段村革命烈士祠。
建国后,任乙山积极参加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54年,被选为山东省政协
委员。1960年8月病逝。

刘凤鳌(1879~1962)河口区太平乡太和村人,原籍沾化县泊头公社曲牟村,开明
士绅。
刘凤鳌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自幼受孔孟之道熏陶。成年后不务实业,广泛交游
,崇尚中庸之道,江湖气十足。经常出面调停邻里、乡间纠葛,仗义疏财,渐成乡间
小有名望的人物。日、伪统治时期出任伪乡长,遇事总是多方应酬斡旋,尽量使地方
少受搜刮戕害。凡征粮征款,对富豪足额征敛,对贫困百姓尽量减免,一定程度上减
轻百姓负担。他的大儿子在国民党部队当营长,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刘凤鳌屡次对
其劝戒、斥责,但其不思悔改。刘凤鳌最终宣布与其脱离父子关系。1941年,义和庄
解放,刘凤鳌把自己六七十亩地全部分给太和村农民,把30只羊送给曲牟原籍的农救
会和自卫团。
1943年,中共清河区党委和河北部分地区选送延安的3名干部,在无棣县境被伪
军张子良部扣押,中共党组织派刘凤鳌设法营救。刘凤鳌冒险奔波,经多方面交涉谈
判,促成用中共武工队捉到的一个与张子良有亲戚关系的伪军小队长交换回3名中共
干部,并由张子良送3名干部过津浦铁路,最后安全到达延安。
1941年1月,刘凤鳌出任沾化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七区第一任区长。1942年9月,沾
化县各界联合大会召开,刘凤鳌被选为副参议长,后又被选为参议长。他热心公务,
积极为抗日政府工作,在支前工作中带头捐款捐物。
全国解放后,刘凤鳌因年迈体衰,告老还乡。1962年秋病逝。

崔振华(1921~1971)原名崔应隆,化名崔志浩,山东省高青县田镇村人,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垦区主要领导人。
早年读初级中学,因家贫辍学务农。1939年3月,崔振华参加本村农民青年救国
自卫团,积极为抗日部队传递情报。1940年7月,崔振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高苑
三区委宣传科长和区委书记等职。1942年上半年,在渤海区委党校学习,后被派往垦
利县工作。1943年7月~1944年8月,崔振华任永安区委书记(永安镇是清河区党政军
后勤机关和垦利县机关驻地),他带领干部群众一年生产粮食2500多万公斤,满足垦
区抗日军民的需求,还支援鲁南、胶东等抗日根据地。1943年冬,日伪军调集3万多
人对垦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二十一天大扫荡”,崔振华带领干部群众埋地雷、填水井
、藏粮食、实行空舍清野,配合清河区八路军主力部队作战,取得反“扫荡”的胜利
。1946年9月,崔振华任垦利县委组织部部长,带领工作组到汀河村搞土改试点,揭
穿地、富、反、坏利用“闹鬼”等伎俩破坏土改的阴谋,很快完成试点任务,为全县
大规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提供了经验。1947年初,蒋介石调集大批军队进攻山东解放
区。崔振华任支前大队政委,带领千余人随华东野战军十纵队作战,参加解放泰安、
肖里铺等战役。1948年3月,崔振华任垦利县县长。在黄河春修工程中,带领1万多名
民工,历时48天,昼夜奋战,修堤坝32公里,加固黄河堤防,保证沿黄人民的生命财
产安全。
1949年2月,崔振华带领l13名干部随军南下。历任中共晋云县委书记,中共丽水
地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处长,组织部副部长,中共温州市委第
一书记等职。1971年病逝。

盖希云(1924~1966)垦利县郝家乡黄店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
盖希云自幼家境贫寒。1943年家乡解放,他在本村当儿童团长、民兵连长。194
5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战士、班长、爆破队长、侦察连长
等职。
参军后,盖希云被分到当时的渤海军区特务营当爆破员,很快成为连队爆破能手
,且成为爆破小教员,为部队培养400多名爆破员。1945年9月,在解放无棣战斗中,
盖希云同战友连续炸掉敌前沿阵地数重屏障。逼近城下时,敌人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
负隅顽抗,攻城部队严重受挫,伤亡惨重,先后有4名爆破队员牺牲。在这紧急时刻
,盖希云夹起炸药包迂回冲到城下,迅速将25公斤重的炸药包支撑在城门上,炸开城
门,保证攻城的胜利。无棣县城解放后,盖希云被评为战斗模范,被誉为“爆破大王
”。
1946年7月和9月,盖希云在攻打济阳和邹平县城的战斗中,出色完成爆破任务,
各荣立一等功1次。1947年4月,解放泰安战役中,他率领爆破队,把浇过水的棉被披
在身上,带着几十斤重的炸药,冒着枪林弹雨,用连续爆破的方法,在东门城墙炸开
一丈多宽的缺口,保证了战役的胜利。1947年10月,在梁山一线阻击国民党新五军、
新八军战斗中,盖希云用手雷炸毁敌人的坦克,用炸药包炸毁敌人的指挥点,立二等
功,被华东军区评为二级人民英雄。
1948年9月,在解放济南的战役中,盖希云率领爆破队炸毁敌飞机场附近周官庄
的严密工事,为部队顺利占领飞机场并最终解放济南扫清道路。同年,在淮海战役中
,盖希云所在的八十二团在徐州以东担任阻击任务,与邱清泉、李弥兵团5个师展开
恶战。盖希云带领爆破队员用自制的小炸药包、手雷、手榴弹炸毁敌人4辆坦克,打
退敌人7次进攻,各路增援敌人均未能突破解放军阵地。在一次进攻中,有一敌碉堡
屡攻不破,解放军伤亡很大。盖希云挺身而出,怀抱炸药包,快速爬滚到敌堡下。这
时,他腿部、头部已多处受伤,但他咬紧牙关,忍着剧痛把炸药包塞进敌人碉堡,将
敌堡炸毁。这次战斗,盖希云立特等功。
在渡江战役前夕,盖希云带领7名侦察人员,趁黑夜潜水探摸敌情,被敌人发现
,经过激烈战斗,最后只剩下他一人,仍勇敢机智地捉回一个“舌头”。
盖希云先后参加大、小战斗120余次,负伤11次,立功10余次。建国后,曾作为
战斗英雄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0年之后,盖希云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1966年12月,因头部旧伤复发逝世。

张兰亭(1925~1967)利津县城东街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
张兰亭出生于贫农家庭,兄弟四人,兰亭居长。父张树林是拥军支前老模范,二
弟张祝信系残退军人,三弟张祝胜1947年在泰安战役中牺牲,四弟张祝庆是转业军人
。其家庭素有“一门四战士,父子五模范”的称誉。
张兰亭幼年失学,随母乞讨度生。9岁到利津河东二区大清户(今属垦利县)给地
主放牛。15岁被日军招劳工去吉林省西安县(今辽源地区)。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
,参加八路军一一五师部队。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侦察员、侦察班长
、排长、连长、副营长、团参谋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多次立战功,受到部队嘉奖

1950年10月,张兰亭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三十八军一一四师先后任
侦察排长、连长、侦察队长。1951年1月,带领侦察排,深入虎穴,捣毁美军第十九
联队大队指挥机关,保证后续部队顺利前进,取得战役的胜利。1951年夏,团首长交
给张兰亭抓“舌头”的紧急任务,限五小时内完成。他接受任务后,埋伏在一条经常
有美军军车驶过的公路边,仅用一个半小时,就抓获1名美军司机,带回1车弹药。由
于张兰亭在抗美援朝一、三、四次战役中,出色地完成侦察任务,1952年l1月12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二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先后授予他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和军功章。
1959年,张兰亭转业到地方工作,任锦州市文化局科长、锦西化工厂人武部部长
、保卫科科长等职。在近十年的地方工作中,他始终保持革命军人本色。1967年9月
,在“文化大革命”派系武斗中不幸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