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群众文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241&run=13

第五章 群众文化
建市前, 广饶、利津、垦利3县均有较好的群众文化活动基础。建市后,成立东营市
群众艺术馆, 河口、东营两区相继建立文化馆。3县的文化馆进一步完善,各乡镇逐
步建立健全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开始起步。全市形成以市群众艺术馆、县(区)
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机构网络,群众文化事业蓬勃
发展。至1995年底,全市建成乡镇文化中心28处,普及率为41%,建成农村文化大院
457个, 普及率为37.4%。同年,广饶县通过社会文化先进县检查验收,被山东
省政府批准为社会文化先进县。

第一节 文艺辅导与培训

各级文化馆(站),每年在新年、春节和重大节日到来之前,均派专业人员深入基
层,进行文化活动辅导工作,组织文艺队伍,教唱戏剧歌曲,排练节目,指导演出。
市群众艺术馆的文艺工作人员深入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油田各二级、三级单位进
行业务辅导。3县2区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机关、学校组织演出队伍,指导文艺节
目排练。市县(区)文化馆(站)坚持常年举办培训班,培养各种类型的文艺人才,提高
群众的文化艺术素质。1983~1995年底,市群众艺术馆共举办培训班20多期,其中,
音乐班11期, 学员400名;舞蹈班7期,培训千余人;美术班5期,培训50余人。有部
分学员进入艺术院校。3县2区年年举办农村文艺骨干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少儿和成人
艺术人才。1993年,全市各级文化馆(站)共组织各类文艺培训班80多期,培训人数达
3000余人。

第二节 群众文化活动

80年代以前,群众文化活动多在重大节日、重要庆典时组织进行,平时开展活动
较少,文化生活单调。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经济大发展,人民物质
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春节和元宵节是一年之中民间文艺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每当节日来临之际,各
地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 排练、 表演地方传统文艺节目。春节期间,搭舞台演戏剧
(60~70年代,有些地方还组织演电影),最兴盛的剧种是吕剧和京剧,此外还有歌剧、
话剧、相声、山东快书、快板等。春节前后,市、县(区)、乡(镇)组织会演、调演和
慰问演出,促进群众文艺活动的开展。正月十五(元宵节)闹元宵,从城镇到乡村,街
头巷尾,跑龙灯、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演罗汉头、扛裹、打老虎、霸王鞭、短
穗花鼓等各类地方传统技艺大展风姿,热闹非凡。90年代后,市、县(区)、乡镇组织
放烟花、搞灯展,节日气氛更浓。
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
军节、“十一”国庆节、元旦,各地均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庆祝活动,如召开文艺联欢
会、电视文艺晚会、书画展览会、革命歌曲演唱会、军民联欢会、文艺大会演等等。
至1995年底, 先后举办“红柳杯”全市业余歌手大奖赛2届,举办群众性美术书
法摄影展览10余次, 举办各类群众性文艺会演、调演6次。有22人在省及国家级比赛
中获奖, 特别是少儿歌舞节目先后获国家级奖励7项、省级奖励47项。1994年元旦、
春节期间,广饶县15个乡镇的40余支表演队约2000人汇集县城为群众表演高跷、罗汉
头、秧歌、龙灯、霸王鞭、短穗花鼓等传统民间文艺节目。垦利县举办元宵大型民间
艺术表演, 观众多达5万人次。利津县、河口区、东营区也举办玩龙灯、跑盒子灯、
踩高跷等一系列文艺活动。90年代以来,交谊舞活动在城镇中逐步普及,营业性歌舞
厅迅速发展,酒店一般也都设有舞厅和卡拉OK包间。每天清晨和傍晚,市内的公园及
街头巷尾,也有很多群众自发开展交谊舞活动。

第三节 民间艺术

剪纸
剪纸在东营市境内广为流传。逢年过节,婚姻庆典,人们喜欢在房中装贴窗花、
角花、饰纹等多式多样的红色剪纸,表达欣喜、和平、幸福向上的心情与心愿。民间
剪纸艺术历来是世代承传的技艺,既有悠久的历史,又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王象焕
是东营市当代剪纸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的剪纸作品,剪口流畅,信手自如,形象逼真,
创作的主题多是民间喜好的“祝福”内容,如《福寿延年》、《安居乐业》、《吉庆
有余》、《六和同春》、《吉祥图》、《松鹤献寿》、《喜鹊登枝》等,在传统题材
作品中常有独到之处;作品曾多次被市有关部门做为礼品赠送外宾。
民间传说
由于东营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具有黄河口的“野
味”和“泥味”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中,特点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类:通过拟人化
的故事,表现对黄河、大海的恐惧和期望神灵救助的心情,如《神水》、《神仙沟》;
通过对显赫人物的平民化叙述,表达对皇权的亲近与蔑视,如《龙居店》、《苏百户
救永乐》;通过对本地著名人物的神化,寄托百姓针砭时弊、期盼社会公正的心情,
如《邱二斋的故事》、《李神仙的故事》。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市和各县区的文化
部门、史志部门对民间传说进行广泛收集,整理刊印,将这种长期流传在劳动人民口
头上的艺术作品,用文字形式保存下来。市史志办公室编纂的《黄河口风物》有较为
集中的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