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闻宣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238&run=13

第二章 新闻宣传

第一节 广播电视

管理机构
东营市广播电视局1983年10月成立, 下设办公室、技术科、宣传科,行政编制1
0人。 1984年5月,成立广播电视服务部,翌年更名为广播电视物资供应站。1984年5
月3日,东营市人民广播电台(副县级事业单位)成立,编制80人。1986年10月1日,市
电台建成并正式播音。1986年5月,东营电视台(副县级事业单位) 成立,编制70人。
1989年1月1日, 市电视台正式开播。1987年8月,市广播电视局技术科改为事业科;
1989年4月, 宣传科改为政工科;1990年10月,增设计财科。1994年10月,东营有线
电视台(正科级事业单位)成立,编制8人。
广饶县广播电视局1976年4月成立,1980年更名为广饶县广播事业局,1983年8月,
又改称广饶县广播电视局,列政府系列。所属单位有广饶人民广播电台、广饶县电视
转播台。局机关设办公室、技术科、服务部。1993年10月,县乡机构改革,撤销广饶
县广播电视局,分设为广饶人民广播电台、广饶电视台,均为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
于县委宣传部。 1995年7月,恢复广饶县广播电视局,12月建成局台合一、广播电视
合一的新体制。局内设有办公室、财务室、总编室、新闻部、专题部、广告部、播出
部、事业科,辖城镇有线电视台、农村有线电视站、广播电视服务部,在编干部职工
71名。
垦利县广播电视局1975年12月,垦利县广播事业管理局成立,与县广播站合署办
公,列县委序列。1984年4月,改为垦利县广播电视局,8月,更名广播电视管理站。
1987年1月,建立电视转播台。1989年4月,县广播事业局更名为垦利县广播电视局。
1993年, 县乡机构改革中广播电视局改名为广播电视中心。1995年1月,实行广播电
视两台合一体制,内设总编室、新闻部、制作播出部和事业管理股。
利津县广播电视局1975年12月,利津县广播事业管理局成立,与原县广播站合署
办公。 1984年7月,广播事业局更名为利津县广播电视局。1985年10月,建立电视转
播台。1993年10月,县乡机构改革中广播电视局更名为广播电视服务中心。1995年,
恢复广播电视局名称,局机关设办公室、行政股、财务股、事业技术股。直属单位有
利津县人民广播电台、利津县电视转播台、利津县有线电视台、利津县广播电视服务
公司。全局共有干部职工41名。
东营区广播电视局1986年8月,东营区广播电视管理站成立。1987年6月,牛庄区
广播电视管理站并入东营区广播电视管理站。 1989年9月,广播电视管理站更名为东
营区广播电视管理局。 1993年8月,县乡机构改革中区广播电视局更名为东营区广播
电视服务中心。 1995年7月,恢复广播电视局名称,局机关设办公室,下设音像管理
站、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广播电视劳动服务公司,全局干部职工25名。
河口区广播电视局1985年1月,河口区广播电视管理站成立,同年5月挂牌办公。
1990年5月, 更名为河口区广播电视局。1991年8月,河口电视转播台建成试播。199
3年9月,县乡机构改革中广播电视局改为广播电视台,10月又更名为广播电视中心。
1995年10月,恢复河口区广播电视局名称,实行局台合一体制。
广播
东营市人民广播电台1984年6月13日经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成立, 1986年10月建
成试播, 1987年10月1日正式播音。电台开办中波和调频立体声广播两套节目。中波
呼号为“东营人民广播电台” ,频率1539千赫,设国产1千瓦发射机一主三备,有76
米高拉线发射塔2座。 电台中控室主要设备有国产636型录音机15台、调音台7个、播
音室1个、语录室1个。设有《本市新闻》、《黄河三角洲》、《党的生活》、《法制
园地》、《今日十分钟》、《渤海金项链》、《东营艺苑》、《曲艺》、《点播台》、
《空中影剧院》10个节目,每日三次播音,计8小时25分钟。1989年1月,调频立体声
广播开播, 使用美国产哈瑞斯千瓦机一主一备,频率为105.3兆赫,有87米高直立式
发射塔1座。每天转播中央台立体声节目5小时,播出自办《音乐欣赏》、《请您录音》
等节目60分钟。1990年12月,发射主机改为10千瓦,同时改频为1449千赫,覆盖半径
为170公里。1992年,电台中波播音每天增至11小时;调频立体声广播每天2次播音,
计10个小时。1993年,电台对自办节目进行改革,除继续办好每天15分钟的新闻和15
分钟的专题节目外,新开辟《经济沙龙》、《1449信息库》、《今日半点钟》、《黄
河口之声》 、《彩虹桥》、《OK大世界》等8个栏目。并在《彩虹桥》、《今日半点
钟》等综合板块节目实行直播试点。1994年,电台全面实行节目改革,改为每天两次
播音,全台除新闻、专题、广告节目仍实行录播外,《彩虹桥》、《文艺大世界》、
《1449大舞台》 三大板块节目全部实行直播,两套节目开通热线电话4部;新闻节目
由原来的每次10分钟增至15分钟。 同时,在原调频广播的基础上,于1月组建东营人
民广播电台经济台, 播出呼号为“东营经济广播电台”,配备日产小谷5050录音机4
台、 国产636型主体声录音机4台、 调音台3个、27平方米直播间1个,播出频率仍为
105.3兆赫。设《今日黄河口》、《信息黄金道》、《经广新闻网》、《热线105》、
《专家门诊》、《空中投诉台》、《假日节拍》、《长书联播》、《今日座上客》等
9个栏目,每天播出2次,计13个小时。1995年,电台增设《渤海潮》综合直播板块节
目。 至此,人民台、经济台每天播出自办节目和转播省台、中央台新闻节目共计2 4
小时30分钟。至1995年底,东营市人民广播电台设总编室、新闻部、专题部、广告部、
文艺部、 经济台、播出部、发射台和3个节目组,编制80人,实有干部职工71人,其
中采编播人员32名、 技术人员26名、行政后勤人员13名;有高级职称的4人,中级职
称的9人,初级职称的24人。
至1995年底,东营人民广播电台累计向省台发稿1935篇,收到社会来稿1.54万件。
先后在全国、 全省各类广播节目评比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3
个,省级一等奖7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5个。连续5年荣获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集体
记者一等奖,有6人多次获省台通讯报道一等奖。市电台从1992年起连续3年被评为全
省优胜电台。电台创作录制的20集大型系列广播报道剧《黄河口人》,1993年1月1日
起在中央台连续播出,创中国广播报道剧之最。1995年,东营台刘新海被评为山东省
“十佳文艺工作者”,并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同年,电台声频工作站的研制开发取得成功,作为国家星火科技推广项目向全国推广。
广饶人民广播电台1950年,广饶县建成收音站。1956年7月1日,建成有线广播站。
1984年1月1日,建成广饶县广播电台。1992年7月1日,建成县无线调频发射台,同时
使用无线调频和有线广播。主要设备有100瓦调频发射机2台、2×275广播扩大机2台、
636录音机2台、 221录音机5台、 播音控制桌1台、20千瓦发电机组1台。调频频率为
103.9兆赫, 每天3次播音,共6小时30分钟。自办节目有《广饶新闻》、《乡镇节目
展播》、《科普园地》、《时事与法制》、《农村天地》、《广饶纵横》、《文艺百
花园》、《文艺爱好者》、《长篇连播》、《广告与服务》、《经济之声》、《周末
一刻钟》、《天气预报》等。
垦利人民广播电台其前身是垦利县广播站(有线广播) ,始建于1959年9月。1991
年11月,改为垦利县人民广播电台。有56米广播电视塔1座,TF100W无线调频发射机2
台和各种录制设备,实行无线调频发射,信号覆盖全县。自办节目有《垦利新闻》、
《黄河口之声》、《理论综议》、《经济十分钟》、《今日农村》、《听众之友》、
《彩虹桥》 、《广告文艺》等,每天3次播音,除转播中央、省、市电台节目外,自
办节目50分钟。
利津人民广播电台1950年, 利津县建立收音站。1956年,建立有线广播站。199
3年, 改县广播站为利津人民广播电台,使用调频106.2兆赫,信号覆盖全县。拥有T
F-70型100瓦调频发射机2台、 LY200广播专用录音机2台、GY通用前级增音机2台,B8
30型调频调幅广播专用收音机1台、 YTC-3音频综合测试仪1台,基本实现了采编播设
备配套。 主要自办节目有《新闻》、《专题》、《文艺》、《广告文艺》等,每天3
次播音,全天累计播音时间250分钟。电台有记者20名(其中乡镇记者16名) ,业余骨
干通讯员130多人。连续6年被省电台评为先进集体记者。
东营区人民广播电台1989年7月筹建, 10月1日试播。1993年6月15日,经省批准
正式播出。 主要设备有:300瓦调频发射机1部、100瓦调频发射机2部,各种录音机1
0台、20平方米播音室1个。发射频率为92MHz。每天3次播音,除转播中央台、省台、
市台的新闻节目外,自办节目有《新闻》、《文艺》、《广告文艺》、《今日东营》、
《东营纵横》、《农村节目》、《夕阳红》等,直播栏目有《油城晨光》、《相会在
午间》、《东营晚风》等。累计每天播音6小时25分。
河口人民广播电台1985年5月,建立河口区广播站,1986年5月正式播音(有线)。
1992年10月, 正式采用调频方式进行无线广播,1993年3月,经上级批准正式设台。
电台采用100瓦调频发射机播出, 天线高116米,发射频率为103.2兆赫,覆盖全区。
1994年, 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村村通调频广播的县区。电台每天3次播音,全天累计
播音6小时30分钟, 每天除转播中央台、省台、市台的新闻节目外,自办节目有《新
闻》、《文艺》、《广告》、《大家谈》等栏目。
农村广播网1950年,广饶县、利津县建立收音站,用5042式电子管直流收音机接
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1956年7月,广饶县、利津县建立有线广播站,
撤销收音站。 两县各配备32马力发电机1台、502瓦扩大机1部。1957年1月1日,两县
正式播音,节目以转播中央和省台节目为主,每天自办综合性《本县新闻》节目半小
时。县至区乡的广播信号均借用电话线传送,用户用舌簧小喇叭收听。1957年,广饶
县在牛庄、石村,利津县在陈庄分别建立广播放大站,隶属县广播站领导。1959年,
80%以上的人民公社设立广播放大站。同年10月,垦利县在孤岛人民公社有线广播放
大站的基础上建立垦利县广播站。 1959~1961年, 县以下广播放大站大部撤销。 1
963年, 开始恢复农村广播网。至1970年,广饶县18个公社、利津县17个公社、垦利
县4个公社相继建立广播放大站。1973年底,县至公社的广播专线(脱离电话线) 全部
架通,共573杆公里,公社至各村的广播线路已达1700杆公里。3县1574个村通播率为
96.2%,共有小喇叭16.8万只,入户率为86%。
1983年以后,随着电视和收音机的发展和普及,农村有线广播建设连年出现滑坡
现象,喇叭入户率和通播率严重下降。
1993年6月, 山东省广播电视厅下发《采取紧急措施保证农村广播畅通的紧急通
知》 。8月1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确定采取“小调频,多
布点,有线无线混合覆盖”的具体措施。至年底,市广播电视局在完成对全市农村广
播网现状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确定全市35个乡镇继续使用有线广播。其余22个乡镇新
上小调频广播,各自的发射功率控制在50瓦,对频率进行统一规划。1994年,加快建
设全市农村广播网。 6月,河口区实现村村通广播。至年底,全市农村通播率达到92
%。东营市农村广播网建设的经验,在上海召开的六省一市广播电视工作协作会议上
作了介绍。1995年11月,河口区代表东营市参加在宁波召开的六省一市广播电视工作
协作会议,并作典型发言。东营市广播电视局被省广播电视厅评为全省农村广播网建
设先进单位。至1995年底,全市有通播村1701个,通播率为97.8%,其中,东营、河
口两区, 利津、广饶两县均达100%。全市广播入户率为85%,其中东营、河口两区
和利津县在90%以上,广饶县为87%,垦利县为62%。全市村建广播室1637个,占村
数的91.4%, 57个乡镇全部恢复建立乡镇广播电视站,有工作人员182名,平均每站
3.2人。
电视
东营电视台位于东营市东城,1988年7月28日经广电部批准建立,翌年元月1日开
播,为副县级事业单位,设有总编室、新闻部、专题部、文艺广告部、播出部,编制
70人。 发射机功率为1千瓦,覆盖半径15公里,电视塔高102米。1989年1月1日开播1
频道, 完整转播中央电视台第1套节目,每周一、三、五自办东营新闻节目5分钟。1
991年10月, 开办《社会广角》、《黄河口采风》、《观众之友》、《经济信息》、
《广告文艺》 、《企业之声》等栏目。1992年9月,将《东营新闻》播出时间调整为
每次10分钟,每周一、三、五首播,二、四、六重播。同年11月,开播26频道播出自
办节目; 开办《少儿节目》、《电视剧场》和《天气预报》等服务类节目。1993年6
月, 开办经济类栏目《经济大舞台》。至是年底,每日自制节目能力增至35分钟。1
994年1月,增设外宣栏目《今日东营》、《渤海潮》和文艺栏目《艺苑花絮》、《送
您一首歌》等。同年10月,开设新闻评论性栏目《东视报道》。1995年10月,开办社
教栏目《东营大地》。至1995年底,东营电视台1频道每天播出1次,播出时间17小时;
26频道每天播出2次, 播出时间11小时;每天自制节目能力增至53分钟。发射塔高度
调为184米, 有米波和分米波发射机各2部。米波1频道主机发射功率1千瓦,备机1 0
千瓦,分米波26频道主机发射功率10千瓦,备机1千瓦。发射频率为:1频道图像载频
49.75兆赫,伴音载频56.25兆赫,覆盖半径39公里;26频道图像载频615.25兆赫,伴
音载频621.75兆赫, 覆盖半径60公里。全台有摄像机14套,后期编辑线7条。配套设
备有字幕机5台, 视音频自动测试系统各1套,中控有自动播出设备1套。电视台内设
机构有:新闻部、报道部、社教部、外宣部、文艺部、制作部、播出部、广告部、总
编室, 在编人员84名,社会招聘人员12名;有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的19人、初
级职称的44人。
东营电视台坚持内、外宣传并举,在做好市内宣传的同时,积极向省台、中央台
供稿、供片。至1995年底,累计在山东电视台发稿1500余条,播发专题片75个;在中
央电视台发稿110余条, 播发专题片15个。有50多件作品在全省、全国各类节目评比
中获奖,其中,有8件作品获省级一等奖,15件作品获省级2等奖。与胜利油田合办的
专题晚会《黄河入海流》,获1991年全国“星光杯”二等奖。新闻专题片《四千英灵
作证》,获1993年全国城市电视台优秀新闻专题片评比二等奖。1995年,东营电视台
获山东电视台新闻宣传先进集体称号。
东营有线电视台有线电视自1992年5月起步,1993年3月在东城网络试通成功,传
送节目12套,其中自办文艺节目1套,入网1200户。1994年4月,市政府批准正式成立
东营有线电视台,编制8人,为自收自支正科级事业单位。1995年5月,市广播电视局
组织实施建设东营市光纤--同轴混合CATV综合信息网一期工程。12月,增加调制器、
卫星接收机、光发射机等设备,并对原450兆赫系统进行改造,传送带宽增至550兆赫;
同时,东西城光纤干线网络形成;播出节目由12套增至14套,自办文艺节目每日播出
2.5小时,入网户数增至3500户。是年底,东营有线电视台有工作人员15名(包括招聘
人员5名)。
胜利电视台、胜利油田有线电视台胜利电视台组建于1976年,1978年开始转播山
东电视台节目,呼号为胜利油田电视转播台。当时山东省除山东电视台、青岛电视台
之外,胜利电视台为第三个早期建立的电视台。1981年,经山东省广播电视厅批准,
胜利电视台在转播的山东电视台节目中插播10~20分钟自办节目,从此,《胜利油田
新闻》节目开始播出,每周三期,第二天重播,每期15分钟左右。
1978~1991年,胜利电视台除有少量自办节目外,主要转播山东电视台、中央一
台和中央二台节目。此后,在确保转播工作正常运行的同时,胜利电视台陆续购进先
进摄像及编辑播出设备,建起新闻演播室、播控中心,加强摄像采编队伍建设,重点
搞好胜利油田新闻和对外电视报道, 使电视转播、自办新闻、对外报道3项重点工作
齐头并进。1993年,经广播电影电视部正式批准,胜利油田电视转播台呼号改为胜利
电视台。
1991年,经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胜利油田有线电视台正式成立。至1995年底,
胜利油田有线电视联网总户数突破10万户, 传送40套节目,其中有3套自办节目。采
用具有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进口光纤电缆、 收发设备,最远点距离传输中心100多
公里,图像清晰、声音效果良好。胜利电视台是第一家与中央卫星传播中心联网的企
业电视台。
胜利石油管理局广播电视管理处、胜利电视台及《电视周报》实行三位一体制,
胜利电视台有职工140人(其中有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生30多人),内设办公室、新闻部、
制作部、广播电视管理科、播出部、总编室、演播部、社教部、发射台、技术部、文
艺部、有线电视部、《电视周报》编辑部、广告部、实体科,共15个部室。胜利电视
台中心大楼面积5700平方米,有4个大中小演播室(其中600平方米大型演播室规模大、
现代化程度高、设备精良、功能齐全) 。全台有摄录设备20部,编辑线12条和先进的
制作设备字幕机、三维动画、音乐创作系统、电视转播车等。大型播控中心自动播出
程度高,紧急插播准确,播控能力强,技术等级高,实现了节目播出的高信号、自动
化。 在建的“胜利明珠”电视塔高208米,是山东省塔身相对最高的电视发射塔,辅
助工程包括大型发射机房和旋转楼等,具有发射、技术、观光、旅游等多种功能。
《胜利油田新闻》是胜利电视台的龙头性栏目,一年播出新闻5000条以上,每年
均有作品在山东省和石油系统获奖,连续10年被山东电视台评为电视报道先进集体;
《经济·社会》栏目不断推出一些深度报道;文艺类节目《金桥银曲》和《空中彩虹》,
拥有一大批热心观众;《采风版》、《周末版》等栏目也逐步走向成熟;广告创意已
由表象型过渡到寓意型, 吸引了大批客户,广告年收入达500万元,居山东省地市台
第5位。自办节目每天平均3个小时以上,节目质量和栏目水平在石油系统位居前列。
《电视周报》每期发行量近6万份。
广饶电视转播台1983年9月21日,经省广播电视厅批准建立。1984年10月1日,正
式用微波信号源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89年8月,启用18频道,发射功率1千
瓦,覆盖半径25千米。主要设备有鞍广产GSUF-1-11型彩色电视发射机1台,8×8矩阵
切换机1台, 视音分配器1台,夏普大1/2录像机2台,监视器4台。1992~1994年,先
后增置摄像机、字幕机、编辑机等设备。自办节目有《广饶新闻》、《乐安风采》、
《广告文艺》 。《广饶新闻》每周播出2次,每次10分钟。1995年,有线电视入网户
发展到6000多户。转播台除负责微波信号传输与电视转播两项任务外,每年还向上级
电视台供稿,1994~1995年,选送的节目获市级一等奖4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1个。
1995年,广饶电视转播台有干部职工25人,其中,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16人。
垦利电视转播台1986年筹建,1987年1月1日正式开播,与县广播站合署办公。初
期,用12频道通过35米高发射塔接收、转播胜利油田电视转播台电视节目,发射功率
10瓦,覆盖半径2公里,每天转播6个小时,无自办节目。1987~1995年,逐年增加投
资, 增添设备,信号覆盖半径达到5公里。《垦利新闻》节目由1988年的每组3~5分
钟, 增至1995年的5~10分钟。1994年,增设《点歌台》栏目。1995年,自办节目达
到每天20分钟。
利津电视转播台1985年5月筹建,10月1日正式用12频道转播胜利油田电视转播台
1频道节目。设备有10瓦电视差转机1台,1/2摄像机1台、录放机1台,覆盖半径为2.5
公里。 每天从18∶55~0∶00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中央台《新闻联播》节
目结束后插播《利津新闻》、《专题》及广告文艺。1991年,增置300瓦电视发射机1
套, 3.2米卫星地面接收设施1套,建起60米高的发射铁塔1座。至1995年底,实现了
摄录编播设备基本齐全配套。转播台自办节目有《利津新闻》、《专题》、《广告文
艺》 ,专题节目有《改革潮》、《先锋颂》等栏目。1995年,自采新闻895条,在东
营电视台发稿115条,制作专题片10部,获年度全市电视宣传一等奖。
河口电视转播台1990年5月经广电部批准建台, 1991年10月试播,1992年10月正
式开播。建有110米高的自立式广播电视塔1座,发射机功率1千瓦,覆盖半径50公里,
覆盖全区。 每天3次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晚间插播《河口新闻》,累计全天
播出12小时。建台后,自制节目能力逐年提高,摄录编播设备逐步完善配套。自办节
目有《河口新闻》、《科普园地》、《广告文艺》。建台时,新闻节目每周播出1次,
每次10分钟, 1995年增至每周3次,每次15分钟。1991~1995年,在省、市电视台发
稿650余条,其中有21条在市级评优活动中获奖。

第二节 报刊

《东营日报》
《东营日报》系中共东营市委机关报。1987年10月22日创刊,初名《东营报》。
先期试刊8个月, 不定期出版,共出版22期,每期6500份,主要赠送各区县和市直各
单位。 1988年7月1日,《东营报》正式出刊,通过市邮电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为C
N37-0054, 版式为四开四版, 周二刊。 创刊伊始至1989年6月,《东营报》分别由
《胜利报》 社印刷厂、博兴县印刷厂和广饶县印刷厂承印。1989年6月,《东营报》
社购进激光照排胶版印刷系统, 7月正式投产使用。《东营报》一版为要闻版,辟有
“新地新语”等专栏;二版为经济版,辟有“政策窗”、“致富经”、“市场信息”、
“读者来信”、“崛起的新地”等专栏;三版为政法版,辟有“党的生活”、“开拓
者”、“新风赞”、“热爱东营、热爱油田,共建黄河三角洲”等专栏;四版为文教
版, 辟有“黄河口风情录” 、“黄河口风物志”、“农科园地”、“教学研究”、
“文曲”文艺副刊等专栏。1988年7月~1991年底,《东营报》共出版400期,每期发
行14069份。1992年10月1日,《东营报》改为周三刊,各版内容作适当调整:一版为
要闻版,设“头条新闻竞赛”、“要闻集锦”、“绿洲滴翠”征文栏目;二版为经济
版,设“油城市场”、“经济广角”、“致富经”等栏目;三版为政法文教计生版,
设“孤岛风”征文、“工农共建油洲绿洲”、“理论学习”等栏目;四版为文艺、医
药卫生、文摘等副刊,设“黄河口文化”、“社会与人生”、“文曲”、“博采”、
“摄影与美术” 、“科苑”、“卫生与健康”等栏目。是年,共出版119期,期发行
量为14860份。1993年,在三版开辟“黄河口人”和“聂士兴的故事”2个栏目。在各
区县设立东营报驻各区县记者站, 建立了200多人的通讯报道队伍,形成覆盖全市的
报道网络。是年,《东营报》共出版157期,平均每期发行1.8万份。1994年1月1日,
《东营报》 改为对开大报, 并正式更名为《东营日报》。版面增设“渤海涛声”、
“黄河口揽萃”、“热点追踪”、“油海浪花”、“社会广角”等十多个栏目。是年,
共出版156期,每期发行1.1万份。1995年,新辟“展八五辉煌,绘九五蓝图”、“农
业重点工程访谈”、“区县委书记谈党建”、“市场经济与党的建设”等专栏。是年,
出版156期,平均每期发行1.08万份。
《东营日报》坚持新闻性、科学性、知识性、服务性和趣味性相统一,图文并茂,
突出东营地方特色。不断加强党报宣传的“新闻性”、“重要性”和“指导性”,加
大对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宣传份量。注重对重大典型事件的报道,先后组织“头条
好新闻”、“热点追踪”、“黄金海岸行”、“展八五辉煌,绘九五蓝图”等几十次
大型宣传活动;宣传了“两黄开发”、“亿元乡镇”、“明星企业”、“抗洪救灾”
等先进集体;报道了郑玉影、欧成俊、陈重道、段德娥、王瑞孚、聂士兴、李建华等
一大批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1990年,在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全省市地报评比中,《东
营报》获头版头条、经济报道、精神文明建设报道奖,与《淄博日报》等并列第二名。
1991年, 在全省地市党报抽样评比中, “党建宣传”受到省委宣传部的通报表扬。
1994年8月, 在广州举办的中国报纸博览中心展览上,《东营日报》以其鲜明的时代
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吸引了海内外读者。1995年,在山东新闻出版质量评比中,“芳
草地随笔” 专栏被评为报纸类十大名牌专栏。在首届东营市精品工程评选中,有6件
作品入选。至1995年底,在上级新闻主管部门举办的历次评比中,先后有130余篇(幅)
文稿、照片分获一、二、三等奖。在对外宣传上,先后有300余篇(幅) 作品被上级新
闻单位采用,有40余篇(幅)获奖。
《东营日报》社机构设置:初期设总编室、经济部、政法部、文教部、通联部、
美术摄影部、 广告部。1990年8月23日,成立中共东营报社委员会。至1995年底,报
社内设总编室、经济部、政法部、文教部、通联部、摄影部、广告部、《黄河口影视
生活报》 编辑部、办公室、行政科、财务科、印刷厂等12个部科室,有干部职工119
人(其中印刷厂34人) ,有编采人员58名,其中,有主任编辑职称的5人,编辑、记者
17人,助编、助理记者17人;全市共有通讯员880多名,其中发证通讯员220名。通讯
员来稿采用率在65%左右。
《黄河口影视生活报》
该报由《东营日报》 社主办,1992年5月27日创刊,刊号为“山东省报刊出版许
可证第116号”,四开四版,以介绍电视节目为主,兼顾其他社会生活内容。1995年1
月1日改为四开八版,年出刊52期,期发行量10500份。
《胜利报》
系中共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机关报,前身名《勘探》报,创刊于1964年,“文化
大革命”中停刊。1972年12月,复刊更名为《胜利报》。
《胜利报》 为四开四版,每周四期,期发数3万份,国内公开发行。版面设置:
一版为“要闻版”,主要栏目有“现场新闻”、“长话短说”;二版为“经济综合版”,
主要栏目有“安全经纬”、“改革潮”、“经济随笔”;三版为“政法版”,主要栏
目有“党的生活”、“七彩青春”、“人物画廊”、“心里话”;四版为“文教卫生
和副刊版”,主要栏目有“园丁颂”、“文化随笔”、“黄河口”等。1993年1 2月2
日,《胜利报》正式由四开四版小报扩为对开四版大报。随着扩版,报纸的栏目增多,
版面和标题设置都有创新,印刷质量明显提高。
多年来,《胜利报》广泛赢得油田干部职工读者赞誉,曾连续多年被评为油田双
文明单位。1994年,胜利报社被评为中国石油新闻工作先进集体。1995年,《胜利报》
被评为全国十佳企业报。1990~1995年,胜利报社有126篇(次) 作品在省以上新闻评
选中获奖,其中有一等奖22个。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经国家科委审批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59年10月,名
为《北京石油学院学报》,内部交流。“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7年复刊,更名
为《华东石油学院学报》。1979年,石油部批准为公开发行刊物。1992年,由不定期
出刊改为季刊。1988年,更名为《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同时改为双月刊。
主要栏目有: “石油地质勘探” 、“石油钻采工程”、“石油机械和储运”、
“石油炼制与化工”、“石油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基础科学研究”等,
同时刊登部分学校教学和科研有关人员对某一学科的系统研究报告,结合国内外动态
作出新的、探讨性的文献综述和述评,以及阶段成果的研究简报。该刊的文摘被美国
《石油文摘》、《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化工文摘》等国内外十几家刊物二次文献
收录。1990~1992年,连年被评为石油行业优秀科技刊物,并获山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3月创刊, 由石油大学主办,是全国石油系统唯一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
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期刊主要栏目有: “石油经济及企业管理”、“哲学”、
“政治经济学”、“中外历史”、“思想政治工作”、“石油高校管理”、“石油文
艺评论”等。该报发表的文章多次被国内有关刊物二次文献转载。
《黄河三角洲研究》
由东营市经济研究中心主办, 创刊于1991年5月,是一本综合性、区域性大型经
济理论双月刊,省新闻出版局核准定为省级刊物。辟有“黄河三角洲资源”、“黄河
三角洲开发战略”、“黄河口综合治理”、“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农业综合开
发”、“区域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生产力布局”、“改革与开放”、“经
济纵横” 、“第三产业”、“学习与借鉴”,以及黄河三角洲历史与文化等栏目。1
992年1月23日,《黄河三角洲研究》被确定为黄河三角洲社会发展研究会会刊,由东
营市、滨州地区、胜利油田和石油大学派员组成编辑委员会,仍由东营市经济研究中
心负责编辑印刷工作,每2个月出版1期。至1995年底,共出版29期,计310多万字。
《黄河口文学》
1989年创刊,由市文联主办,16开本,季刊,每期64页。主要发表东营市业余作
者的文学作品。至1995年,共出刊25期,累计发表小说200多篇、散文250余篇、诗歌
220多首、报告文学50余篇,累计320万字;其中有200多篇作品被省以上报刊选载。
《太阳河》
胜利石油管理局文联主办的文学双月刊,刊号为山东省刊字第120号,国内发行。
1976年5月创刊,初名《奔腾》,出3期后停刊。1983年复刊,刊名改为《黄河三角洲》,
出3期后停刊。 1985年,正式创办《太阳河》,初为不定期刊,1988年改为双月刊,
刊载小说、 诗歌、报告文学、散文、评论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1985~199 5年,
《太阳河》 共出刊81期,累计发表各类作品2886篇,其中有127篇被省级以上刊物转
载,有45篇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
《胜利论坛》
中共胜利石油管理局委员会党校主办的综合性理论刊物。 1987年7月,经山东省
新闻出版局批准创刊。季刊,16开本,80页。初为内部发行,1992年12月改为省内发
行。1988年起使用《党校学报》的刊名,1993年第二期恢复《胜利论坛》名称。辟有
“理论探讨”、“领导科学”、“党的建设”、“学习交流”、“工作研究”、“学
员园地”、“文史苑”等栏目。至1995年底,共出刊34期,累计发表各类作品1020篇,
计408万字。至1995年底,《胜利论坛》与上百家期刊建立交换关系。
《黄河口社会科学》
创刊于1990年3月, 经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出版,由东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
办,是全市唯一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季刊,每季中月出版,主要在省内发行。
刊物栏目有: “哲学研究” 、“社会主义研究”、“经济研究”、“党建研究”、
“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领导科学”、“财政金融”、“文史论坛”、
“调查思考”、“争鸣园地”、“学会工作”、“学术理论动态”、“社科资料”等。
至1995年底,共出版发行25期,发表理论文章510篇,计250余万字;与全国1 20家报
刊建立交换关系。
《企业工作研究》
东营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刊,由中共东营市委宣传部主管,市职工思想
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 1988年创刊,原名《东营企业政工园地》。1992年7月,经山
东省新闻出版局审验,获得报刊出版许可证(刊字第279号) ,并正式定为季刊,每期
印200份, 面向市直、县区所属企事业单位、各乡镇、省内各地市及有关省市的有关
单位发行。期刊设置的栏目有:“党的建设”、“研究与探索”、“经验与交流”、
“经营之道”、“思想琐谈”、“八面来风”等。至1995年底,共出版发行24期,发
表文章630篇,计196.5万字。
县区报刊概况
广饶县1956年3月创刊《广饶大众》报,初为8开2版5日刊,后改为4开4版3日刊,
1960年停刊。 广饶县文化馆1978年5月创办《广饶文艺》,发表县内业余作者的文学
作品,县内发行,1981年因经费不足停刊。
利津县文化馆1979年创刊《利津文艺》,发表县内业余作者文学作品,先后编辑
《春花集》、《新绿集》两个文学专辑。1983年因人员调动和经费不足而停刊。
垦利县文化馆1974年创刊《垦利文艺》,1981年改为《绿洲》,主要发表县内业
余作者文学作品,为不定期刊物。
河口区文化馆1988年5月创办文学刊物《新淤地》 ,立足本地,扶植新人,作品
地方特色浓郁。1995年停刊。

第三节 电影放映

境内最早的电影放映活动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英国传教士曾在利津县
城放映过黑白无声电影。 1934年,广饶县花官乡张刘村的刘象镇从天津购买1台手摇
式无声电影放映机, 曾在村内和庙会放映。1955年5月,利津县电影放映队成立,担
负利津、垦利两县的放映任务,翌年成立利津县电影放映中队。1956年,广饶县电影
中队成立。1958年底,孤岛人民公社(县级) 建立电影队,翌年10月,改为垦利县电影
队。此后,境内电影放映日趋频繁。1961年6月,广饶县电影队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
被国务院授予“先进集体”称号,并颁发证书。“文化大革命”中,电影放映受到很
大影响。1976年,电影发行放映迅速恢复正常,深受群众欢迎。至1983年,境内共有
电影放映队194个、 从业人员390余人,年放映3.1万场次。1983年,各县相继建立电
影发行放映公司。 1984年6月,“东营市、胜利油田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成立,内设
办公室、宣传发行科、放管技术科、计划财务科和影视经营科,编制35人,隶属于市
文化局和油田工会,实行双重领导。同年,河口区、东营区相继成立电影发行放映公
司(管理站)。此后,全市电影放映管理机构逐步健全,放映设施日益完善。1984年,
全市有电影放映队201个、从业人员410人,全市共放映电影3.35万场次。80年代后,
电影放映业日益受到电视、录像放映及各类现代娱乐设施的冲击,经营日渐困难,经
济效益下滑。面对新形势,各级电影管理部门及时转变思想观念,面向市场,广开渠
道,加强对城镇影院的改造和管理,加速影片佳作的流动,千方百计提高上座率,全
面完成省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1991~1995年,连续开展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汇映活动,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为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先后派出60多人到济南、广
州、哈尔滨等地的电影学校、电影机械厂学习;举办电影技术培训班13期,培训学员
900多人次。至1995年底,全市建有电影公司(管理站) 5个、放映场所45处(其中有影
剧院9个) , 仍在活动的电影放映队28个、 从业人员137人,全年全市累计放映电影
5500场次。
胜利油田电影放映事业1963年起步, 当时建有1个16毫米放映队。1965年,成立
电影总队, 辖8个放映小队。1969年,油田成立电影发行站。1974年,电影发行站辖
19个放映单位。1981年,省电影公司批准成立胜利油田电影发行放映分公司。1984年,
省电影公司批准成立“东营市、胜利油田电影发行放映公司”。80年代前,油田电影
放映工作主要是面向基层,流动放映,每一放映队月放映场次达50多场。80年代后,
随着油田建设的发展和放映条件的改善,固定场所放映增多。在几次大的生产会战中,
油田电影工作者主动深入基层,服务于会战。孤东会战中,先后组织近百个流动放映
队到前线,放映电影1200多场,观众27万人次。油田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先后获全国电
影发行放映先进集体、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电影放映先进单位、全国农村科技电影汇
映先进单位等称号。1995年,与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出总公司、齐鲁影业有限公司联
合举办“首届石油工人电影节”,14个放映点一周时间放映国产及进口影片40部,产
生较大影响。至是年底,胜利油田共有电影放映队126个、影剧院42个、从业人员260
人,1995年,共放映电影1.7万场次。
电影发行方式主要采用租赁方式。从油田到市区每个放映单位的放映活动均须由
市电影公司统一调度,实行月计划排映制度。重点(或特殊)影片发行采取按上级文件
要求,逐级组织放映的办法;对科教片一般由市科教电影协会会同各县、区电影公司
组织放映。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科教电影汇映,市电影公司2次获国家六部委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