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石油大学(华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233&run=13

第九章 石油大学(华东)

第一节 校史简述

石油大学(华东)的前身是北京石油学院。1953年10月,为适应新中国石油工业发
展的需要,以清华大学石油系为基础,会同其他几个学院的部分相关专业,正式建立
北京石油学院。校址在北京学院路,校园面积48.6万平方米。至1965年,全校教职工
达到1923人,其中,专任教师726名,有正副教授45名,讲师160名,并汇集一批石油
科学、 石油工程的著名学者、专家;学校设有5个系、14个专业、8个实验室、3个研
究室; 在校学生3907名,其中,本、专科生3859名,研究生38名,留学生7名。北京
石油学院跻身于全国重点院校行列,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人才培养基地。
1969年10月,学校由北京迁到胜利油田(今山东省东营市境),更名为华东石油学
院。时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教职工排除“左”的干扰,克服迁校造成的困难
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边建校边招生,在艰难的条件下,于1971年分别在4个系、8个专
业恢复招生, 至1976年,共招收六届“工农兵学员”,为石油、石化战线培养出232
4名毕业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进入恢复和发展新时期。1977年,正式恢复招生。
1978年, 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5月,在北京成立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
85年5月,恢复高等函授教育,成立全国石油高等函授教育网,学员遍及27个省、市。
至1985年底,全校共有教师1005名,其中,教授34名,副教授114名,讲师348名;设
有9个系, 15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其中2个专业具有博士授予权、7个专业具
有硕士授予权。年招生突破1500人,在校生达到5000名,为历史最高水平。随着办学
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与生活设施亦有很大提高和完善。1986年起,聘请外国专家、
教授, 派出进修教师和留学生。1987年,成立石油大学出版社,公开发行正式刊物3
种,出版交流报刊杂志5种。
1988年2月, 经国家教委批准,将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实行山东、北
京两地办学,原华东石油学院称石油大学(华东),原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增设
本科专业,改称石油大学(北京)。两个部分,相对独立,形成一个学校两个实体两地
办学的新格局。1993年,建立成人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4年起,恢复招收外
国留学生。 同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211工程”重点建
设院校。
1995年2月,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
司联合组建石油大学理事会,实行企业联合办学,与北京市、山东省密切合作,形成
学校、企业、科研单位与地方相结合培育专业人才的联合体。学校进入发展建设的新
时期。至1995年底,石油大学(华东) 的规模扩大到占地1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
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额3.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固定资产9390万元。教学、科研、
生产设施齐全,生活服务功能配套,体育设施完善,图书馆藏书95万余册,中外文期
刊2400多种。 全校有教师1021名,其中,教授101名,副教授270名,讲师300名。中
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7%, 其中,有23人获博士学位,343人获硕士学位,有56名
青年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全校设12个系,59个教研室,24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
专业, 9个博士点,18个硕士点;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52个
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设有计算中心、仪器
分析中心、 电教中心、勘探开发培训中心的9个研究所和31个研究室。学校面向全国
招生, 全校有全日制在校生7468名,其中,本科生4966人,专科生2306人,研究生1
96名。另有函授生3617名,培训进修生600名。
1986~1995年,学校共聘请外国专家、教授190名,派出进修教师和留学生204名。
还与20多个国外大学建立校际联系,进行学术交流。

第二节 系、专业、学科简介

石油勘探系
原为地质系,创建于1954年初。建系初期设有石油地质和石油测井2个本科专业。
至1995年,全系设1个博士流动站,3个博士学科专业,4个硕士学科专业,2个本科专
业。 有在校研究生91名,在校本、专科生1052名。教学人员156名,其中教授11名,
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48名;讲师和工程师44名,助教、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57名。全
系有6个教研室。 应用地球物理、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和沉积学被批准为中国石油
天然气总公司重点学科;应用地球物理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应用地球化学为校级重点
学科;油藏地质实验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石油工程系
始建于1953年8月。建系初,设有石油钻井工程和石油开采与经营2个本科专业,
后又增加油藏工程本科专业。1994年,将3个专业合并为1个石油工程专业。1995年,
全系设有2个博士学科专业, 2个硕士学科专业,1个本科专业,1个专科专业,1个第
二学士学位专业。 在校本、专科生1055名,在校研究生29名。有教师101名,其中,
教授13名(有3名博士生导师) ,副教授20名,讲师27名,助教37名。油气田开发工程
是山东省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重点学科。油气钻井工程是山东省重点学科。油气
钻井工程实验室是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石油炼制系
1953年,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石油工程系和化工系组建而成。1995年,全系
设有1个博士流动站, 2个博士学科专业,3个硕士学科专业,4个本科专业,1个专科
专业。 有教师152名,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47名,讲师35名。在校本、专科生1200
名,在校研究生35名。重质油加工实验室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机化工是国家重点
学科,应用化学是山东省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重点学科。
石油机械系
始建于1953年9月。1995年,设有1个博士学科专业,3个硕士学科专业,5个本科
专业,2个专科专业。全系有教师145名,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52名,讲师45名,助
教19名。在校本、专科生1204名,在校研究生28名。石油天然气机械工程是中国石油
天然气总公司重点学科。石油天然气机械工程实验室是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化工过程
机械是校级重点学科。
自动化系
建于1959年。 1995年,全系设1个硕士学科专业、2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
有5个教研室、 4个研究室。教师71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21名,讲师23名,助
教18名,工程师1名。在校本、专科生725名,在校研究生12名。工业自动化是校重点
学科。电子技术、电工课为校重点课程。
建筑工程系
该系是1995年新建系。 设有1个博士学位学科专业,1个硕士学位学科专业,2个
本科专业, 1个专科专业。在校本、专科生519名,在校研究生5名。有教师49名,其
中, 教授1名,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5名,讲师15名,助教1名。全系有3个教研室,2
个研究室。石油天然气储运工程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重点学科。
管理工程系
创办于1956年。 1995年4月,石油大学成立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工程系是工商管
理学院重要组成部分。 全系设1个硕士学科专业,3个本科专业,1个专科专业。有教
师32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9名,讲师11名,助教10名。在校本、专科生251名,
在校研究生6名。管理工程是校级重点学科。
数学物理系
其前身是基础科学系,始建于1977年。该系承担全校各专业的高等数学、大学物
理的教学任务,同时,招收本、专科学生。1995年,全系设2个硕士学科专业,2个本
科专业, 1个专科专业。有教研室4个,实验室1个,研究室3个,微机室2个。有教师
105名, 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36名,讲师39名。在校本、专科生256名,在校研究
生2名。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2门课程被列为校级重点课程。
计算机科学系
始建于1984年10月。1995年,全系设有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原理教研室、
计算机中心、计算机技术应用开发研究所、油藏信息工程研究室、计算机网络及人工
智能研究室, 建有CAI实验室、接口实验室、原理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有教师87
名, 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高级工程师4名,讲师和工程师28名,助教和助工
28名。设本科专业1个,专科专业1个。在校本、专科学生400名,在校研究生2名。该
系承担全校各专业的程序设计语言课教学任务。
外语系
创建于1989年5月,其前身是外语教研室。1995年,该系设6个教研室,开设英、
俄、 日、德4个语种课。有2个高级外语听力室,2个现代化语言实验室,还设有英文
打字室、外文复制室、外语中波发射台、音频和调频发射台、外语教学闭路电视系统。
有教师78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0名,讲师22名。有在校生120名。承担全校大
学生、研究生、函授生、电大学生的外语教学任务(设有英语本科专业)。同时,为石
油系统和地方培养外语特需人才,并承担一定量的外文翻译工作以及编辑出版外语版
校报。大学英语被定为校级重点课程。
社会科学系
该系是在原政治理论教研室的基础上, 于1984年9月建立的。承担全校学生马克
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任务。 设本科专业1个,招收大专起点本科干部
班学员,1991年起,招收第二学士学位学员。1993年,设政治师范专业,招收普通专
科生。1995年,全系设有中国革命史、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学与艺术、思想政治教
育5个教研室, 1个社科研究室,1个社科实验室。中国革命史是校优质课程。《石油
大学学报》(社科版) 编辑部设在该系。有教师58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7名,
讲师22名,助教15名。在校普通中专生122名。
体育系
始建于1989年。承担全校学生的公共体育课、保健课、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群
众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等任务。1995年,设教研室3个,有教师42名,其中,教授2名、
副教授8名、讲师22名、助教10名。教师中有国家裁判3名,一级裁判19名。在校高水
平运动队学生58名。本科生体育达标率为99%以上。石油大学(华东)是国家教委批准
的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学校之一。高水平项目有男子排球、田径、男子足球等。
成人教育学院
其前身是石油大学(华东)的成人教育中心,成立于1993年10月。主要任务是函授
教育和继续工程教育,还承担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大专水平考试的部
分任务和东营市自学考试石油大学考点的组织工作。至1995年,共编写成人教育教材
90种,辅导教材150种。

第三节 教学工作

教学基本建设
从80年代起,学校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抓教风和学风建设。校方制定印发《关于
教师和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和《青年教师担任助教的基本要求》,用以规范教学活
动,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促,确保实施。1987年、1991年,先后制定和修订《教
师教书育人条例》,广泛开展教书育人活动,在教师中逐步树立起为人师表,对学生
管教、管学、管思想和寓思想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的好教风。与此同时,加强学风建
设,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为他们创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1989年,学
校实施对学生学籍管理、德智体综合测评等一整套学生管理办法,成为大学生日常学
习和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同时,在全校开展争创“优良学风班”、“文明宿舍
达标” 等活动。逐步形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抓课程建设。1
980~1986年, 着重抓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计算机语言课等主要基础课
程的建设。1987年开始,实施重点课程建设的系统工程,按照“分层次,有重点,分
期分批,逐步推广,共同提高”的基本原则,重点建设受益面大的基础类课程。各系
重点建设技术基础课, 教研室重点抓专业课的建设, 至1995年, 已有9门课程获得
“优质课程”称号。抓教材建设。1984年,学校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先后制定和实
施《教材编审、出版管理办法》、《教材质量评价方法及标准》,逐步形成比较完善
的规章制度。学校每年拿出15万元设立教材出版基金。资助教材出版。1983年起,对
自编教材给予一定稿酬。1989年,将编写讲义折合成教学工作量,并将教师编写的教
材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在加强自编教材建设的同时,学校还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教
材,为全校师生学习和借鉴国外教材提供有利条件。抓实习基地建设。1989~1995年,
先后建立起金工实习基地、电工电子学实习基地、“石油化工培训中心”实习基地。
这些实习基地质量较高、规模宏大、效果良好。90年代以来,学校与胜利油田、中国
石化总公司、济南炼油厂等单位建立厂校合作协议。连同原有的一些校外实习基地,
基本上解决学生校外实习的问题。
改革培养模式
先是进行教学计划改革。70年代前后,学校教学计划基本上是照搬原苏联的模式,
专业面窄,计划性强,适应性差。1985年,学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进
行教学计划改革。自85级起在本科专业实行学分制,新教学计划中必修课占80%,选
修课占20%,选修课由过去单一工科类课程,扩展为包括人文、社科、管理等科类的
课程。实行学分制后,课程门类增多,知识结构丰富,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促使
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材施教原则得以较好贯彻。1990年起,重
点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造,7个石油主干专业分别成立“专业建设与改革指导委员会”。
当年,开始在自动化系实行“按系招生,分流培养”的改革试点,学生入校不分专业,
打好两年基础后,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分成不同的专业主攻方向进行培养,从整体优
化的角度进行老专业的改造。同时,设置适应经济发展的新专业,如工民建、会计学、
环境监测、外贸英语等,有效地改善学校的专业结构。1991年,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
公司指导下, 石油大学与胜利油田建立厂校合作委员会,率先在物探专业进行“311
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3年,到油田实习1年,然后再回校学习1年) 改革试点。
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石油工业艰苦创业优良传统,提高学生
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全面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质量,受到中国天然气总公司和山东省
的高度评价,《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十几家报刊予以报道。
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石油大学(华东)在教学管理上,坚持以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主动适应
高教改革的发展要求,转变管理职能,逐步由过去单一的管理型,向管理、服务、研
究型转变,不断提高管理效益,探索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1985年,实行
学分制后,学校制定出一系列相应配套的、旨在发挥学分制优势的学籍管理办法:(1)
实行优异生选拔制。对学习成绩优良,学有特长的学生,经系推荐,学校审核,作为
优异生进行重点培养。(2)从1985年起实行本专科双向流动。凡是本科二年级结束后,
累计欠8学分者或累计7门课程正考不及格,或因个人学习困难自愿申请转入专科学习
者,均由本科转到专科相应专业。凡专科生在第一学年内所修读的全部课程达到优秀
者, 可申请升读本科,经考试合格,转入本科二年级相应专业。 (3) 实行试读制。
1990年起,凡因学业不合格达到退学条件而又有继续求学愿望者,经本人申请,学校
批准,可留校试读一年,试读期间按自费生处理,没有学籍;试读期内如表现突出,
成绩合格者,可以恢复学籍,享受正式学生待遇。1992年,学校先后出台一系列教学
管理改革的新措施:在本科专业中实行辅修制;修读第二学士学位制度;在自费生中
实行完全学分制;加强学生学业考核管理;取消补考实行重修制等等。

第四节 科学研究

学校有科研人员540名, 其中,专职科研人员128名,兼职科研人员312名。科研
人员中,高级职称者132人,讲师(工程师)162人,助教(助工)81人。
全校有研究实验室52个。 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重质油加工实验室;省
级重点实验室3个: 油藏地质实验室、油气钻井工程实验室、石油机械工程实验室;
校级研究所11个(所下一般设有2到3个研究室),校级研究室16个。
1980~1995年,石油大学(华东)发挥学科齐全、人才集中优势,坚持科研工作紧
密结合石油工业和石化工业生产实际,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超前、提高、补
缺”原则,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研究,调整科技政策,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和科研
机构建设,改善科研条件,使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逐年增加,科研水平大幅度提高,
为石油工业解决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有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86~1993年,学校获得国家发明奖2项:微波式原油高含水连续测定仪(1987年,三
等) ;HTV船型浮阀塔板(1990年,三等)。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1)钾盐防塌钻井液
(1987年,二等);(2)游梁抽油机参数优选及诊断技术(1987年,三等);(3)胜利炼油
厂机泵密封五个项目技术研究(1987年,三等) ;(4)大庆常压渣催化裂化技术(198 7
年,一等) ;(5)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1987年,特等);(6)多功能数控核测井仪
(1988年,三等);(7)催化裂化B50L-1A型第三级多管式旋风分离器(1988年,三等);
(8)定向井、丛式井钻井技术研究(1991年,一等);(9)提高射流在井底工作效率的研
究(1991年,二等);(10)油藏描述技术(1992年,二等);(11)京津地区廊固凹陷地质
--物探综合解释研究总体报告(1992年,三等);(12)含砂含水原油弯管流量计量装置
(1992年,三等);(13)渣油超临界溶剂脱沥青技术(1992年,三等);(14)高等级公路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表层成层技术(1993年,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