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23&run=13

第一节 地层

东营地区发育的地层从老至新有:太古界泰山岩群,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
炭系和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及其上覆的第四系;缺失元古
界,古生界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以及中生界三叠系。
太古界为变质岩系,早古生代广泛发育碳酸盐岩,晚古生代演变为海陆交互相含
煤沉积,至中、新生代转为陆相河湖碎屑岩沉积,这一包括巨厚的暗色泥岩、碳酸盐
岩和砂岩在内的地层,不仅为复式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层,而且也
提供了种类繁多的良好储、盖层。
太古界泰山岩群
分布于坳陷边缘或坳陷之间的古陆隆起区,常直接伏于第三系之下。以东营北部
王庄地区的泰山岩群为例,岩性主要为黑云二长片麻岩和黑云斜长变粒岩。岩石混合
岩化作用明显,并受动力变质作用影响,常呈碎裂状。揭露最大厚度为660米。
古生界
为标准的地台型沉积,划分为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下古生界分布在凹陷边缘或
古陆斜坡地带,直接伏于第三系之下;上古生界多组成坳陷南部和东北部边坡之基底。
古生界厚约1400米。
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下统馒头组、毛庄组,中统徐庄组、张夏组,上统崮山组、
长山组和凤山组。
馒头组:为紫红色页岩与石灰岩互层,底部夹褐灰色硅质或燧石隐晶白云岩,与
下伏泰山岩群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95~150米。
毛庄组:为灰紫色页岩和粉砂质页岩,夹鲕状灰岩和石灰岩。厚度30~60米。
徐庄组:为灰绿色、紫灰色页岩,夹石灰岩和含海绿石砂岩。厚度80~100米。
张夏组:为鲕状灰岩和石灰岩互层。厚度180~195米。
崮山组:为黄绿色疙瘩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夹黄绿色页岩。厚度45~50米。
长山组:为灰色泥质条带灰岩和竹叶状灰岩,夹灰绿色页岩,底部时而有鲕状灰
岩。厚度50~100米。
凤山组:为浅灰色结晶白云岩和泥质条带灰岩。厚度100~110米。
奥陶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下统冶里-亮甲山组, 中统下马家沟组、 上马家沟组和
“八陡组”(与原八陡组含义略有区别,故加引号)。
冶里-亮甲山组: 下部为灰色、浅灰色结晶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底部含泥质
白云岩;上部为浅灰色、黄灰色中、细晶或粗晶白云岩,富含燧石结核或条带。厚度
90~125米。
下马家沟组:下部以灰、黄灰色角砾状泥灰岩和泥质白云岩为主,其次为白云质
灰岩和角砾状泥质白云岩;中、上部为深灰色石灰岩、豹皮灰岩,夹白云岩及少量燧
石结核。厚度180~200米。
上马家沟组:下部为浅灰色、灰黄色角砾状泥灰岩和泥质白云岩互层;中部为深
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和豹皮灰岩互层;上部为深灰色石灰岩和褐灰色石灰岩,夹薄层
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以及少量燧石结核及角砾状灰岩。厚度280~330米。
“八陡组”:下部为浅灰色、灰黄色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局部夹角砾状灰岩;
上部为深灰色、褐灰色石灰岩,夹少量泥质灰岩和白云质灰岩。该组多遭风化剥蚀,
残余厚度南厚北薄。厚度0~260米。
石炭系缺失下石炭统,中、上石炭统包括本溪组和太原组,为陆相含煤碎屑岩系
夹海相灰岩层,厚度较稳定,厚约200米。
本溪组:为深灰色泥岩、泥灰岩,夹碳质泥岩、薄煤层,少量细砂岩。上、中、
下部各含一层海相灰岩,分别称南定灰岩、徐家庄灰岩和草埠沟灰岩,底部以铝土质
泥岩假整合于奥陶系之上。 徐家庄灰岩最稳定,距下伏奥陶系顶20米左右,层厚3~
10米。
太原组:为深灰、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与砂岩、页岩互层,夹煤层。上、中、
下部各含1~2层海相灰岩,底部以厚层长石石英砂岩为界,整合或假整合于本溪组之
上。海相灰岩单层厚1~2米,横向分布不很稳定。
二叠系全为陆相碎屑岩,早期含煤。该系划分为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上统
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
山西组: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细粒石英砂岩、碳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多
个韵律,底部以厚层石英砂岩与上石炭统太原组呈假整合接触。厚度较稳定,一般约
60米。
下石盒子组:为灰色、灰绿色泥岩和砂岩,夹碳质泥岩、薄煤层及铝土质泥岩。
厚度40~120米。
上石盒子组:为灰、灰白色石英砂岩、长石砂岩与灰紫色、黄绿色泥岩、砂质页
岩互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60~240米。
石千峰组:为紫红、棕红、灰绿色泥岩和棕红、灰紫色砂岩互层,与石盒子组为
整合接触。分布零星,残余厚度100~140米。
中生界
东营地区侏罗系和白垩系发育较完善。划分为下、中侏罗统坊子组、中侏罗统三
台组、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蒙阴组、下白垩统西洼组和上白垩统“王氏组”。其中,
中、下侏罗统主要分布在北部边缘,上侏罗统遍及全区,白垩系分布在中、南部。
侏罗系坊子组:为暗色含煤碎屑岩系。上部为灰色砂岩、硬砂岩和紫色泥岩,夹
薄层碳质泥岩和煤层;中部为灰色、灰紫色泥岩、细砂岩、硬砂岩,夹碳质泥岩及煤
层;下部为灰、灰黑色、灰绿色泥岩、碳质泥岩夹硬砂岩。假整合于二叠系之上,厚
度228米。
三台组:以紫红色、灰紫色泥岩和灰色白云质泥岩、白云质粉砂岩、硬砂岩互层
为主,底部含砾砂岩或砾岩,上部较细,泥质岩增多,并有煌斑岩穿插,分布范围小
于坊子组,整合或假整合于坊子组之上,厚度356.5米(典型钻井剖面)。
侏罗-白垩系蒙阴组: 为灰色泥岩和砂质泥岩互层,夹硬砂岩及含砾砂岩,部分
地区上部有少量凝灰质砂岩、安山岩和煌斑岩。呈角度不整合于三台组之上。典型剖
面厚344.5米。
西洼组:以灰、灰绿色安山岩、凝灰岩夹棕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为特
征。该组假整合于蒙阴组之上。厚325.3米。
“王氏组”:以紫红、棕红色砂、泥岩为特征,中、下部砾质岩发育,上部夹灰
色含膏泥岩,产孢粉、介形类、轮藻类化石,典型钻井剖面厚391.6米(未穿透)。
新生界
包括第三系和第四系。东营地区第三系发育充分,沉积巨厚,其中下第三系厚度
超过7000米,上第三系厚度1000~2000米。
第三系分为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下第三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孔店组、沙河街组和
东营组;上第三系分为馆陶组和明化镇组。
孔店组:在颜色上三分性明显。上段(孔一段)为紫红、棕红色泥岩与砂岩、灰质
砂岩、粉砂岩互层,有时夹石膏层,厚300~550米;中段(孔二段)以灰、深灰色泥岩、
砂质泥岩为主,次为灰色粉砂岩、灰质砂岩夹灰岩,局部地区中、上部夹煤层、碳质
页岩和油页岩,厚500~600米;下段(孔三段)主要为棕、棕红色泥岩与砂岩(未钻穿)。
沙河街组:该组为重要的含油、膏盐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4段。
沙河街组四段岩相变化较大。上部为灰、灰褐色泥岩及页岩,部分地区夹碳酸盐
岩、油页岩或白云岩,厚100~300米;中部为灰色泥岩、软泥岩,夹石膏及少量白云
质砂岩、粉砂岩,厚200~400米;下部为褐、灰绿色泥岩及砂砾岩,厚100~200米,
与下伏孔店组不易区分,接触关系不明。该段中晚期可能受到海水影响。
沙河街组三段下部为泥岩、油页岩及石英砂岩,厚150~200米;中部主要是深灰
色厚层泥岩, 夹少量细砂岩、粉砂岩,厚600米;上部是块状细砂岩、粉砂岩、泥岩
及页岩,厚500米左右。与下伏沙四段在东营局部地区有沉积间断。
沙河街组二段上部以紫红、灰绿色泥岩为主,夹细砂岩、砂岩、中粗砂岩及含砾
砂岩;下部为灰绿、深灰、紫红色泥岩、砂岩、砾状砂岩的间互层,局部地区夹碳质
页岩及煤线。该段最厚480米,与下伏沙三段有沉积间断。
沙河街组一段分布广泛,与沙二段为连续沉积。上部以灰绿色泥岩为主,下部为
灰色泥岩夹生物灰岩、白云岩、油页岩及粉砂岩,最大厚度315米。
东营组:三分性明显,上部为灰绿、灰白色砂岩、细砂岩及泥岩,以砂岩为主,
厚度200~750米;中部为棕红色泥岩、细砾岩,以泥岩为主,厚度200~285米;下部
为灰白、灰绿色细砾岩、细砂岩及泥岩,以砂砾岩为主,厚度0~200米。该组岩性、
岩相及厚度变化大。 在东营凹陷东部颗粒变粗,表现为3个由粗变细的施回,晚期缺
失东一段沉积。沾车凹陷的东营组发育较全,东部渤南至五号桩地区,下部为泥质岩,
上部砂质岩发育。
馆陶组:分上、下两段。馆下段为浅灰、灰白色厚层含砾砂岩,夹少量紫红色泥
岩和砂质泥岩, 顶部为灰褐色粉、细砂岩或中砂岩,厚50~700米。馆上段,下部为
褐灰色粉砂岩、浅灰色、灰绿色砂质泥岩和泥岩,夹少量暗紫色泥岩、砂质泥岩,厚
50~700米; 中部为暗紫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和浅灰色、灰绿色中细砂岩,与
粉砂岩互层,厚20~85米;上部为棕红色、紫红色、暗紫色、灰绿色泥岩和砂质泥岩,
夹灰绿色、浅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少量含砾不等粒砂岩,厚30~100米。
在孤东至埕北一带岩性变粗,厚度可达千米以上。该组以块状砾质岩为底,区域
性超覆不整合于下第三系之上。在东营北部,部分地区块状砾质岩底下面还存在着数
十米厚的较细粒的砂、泥岩。
明化镇组:下部为浅棕色、黄棕色、灰绿色、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
呈互层,夹中细砂岩,底部有一层深灰色细砂岩;中部浅棕色、浅灰黄色泥岩、砂质
泥岩,夹薄层灰色、浅灰色、浅棕色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上部棕红色、棕黄色、浅
灰色泥岩和粉砂岩互层,夹薄层泥质粉砂岩,厚450~1200米。
第四系东营地区是鲁北平原的一部分,第四系命名为平原组。上部为浅棕黄、浅
绿灰色粉砂质粘土、粘土夹粘土质粉砂层,近海夹海相层;下部为浅灰黄、浅灰绿色
粉砂质粘土或浅灰绿色粘土质粉砂层,浅灰黄色含砾细砂层、砂砾层互层,底部普遍
存在砂砾层。砾石成分为泥砾、泥灰岩砾,胶结物含铁质较多,固结疏松,部分灰质
胶结者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