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225&run=13

第一章 概述

境内的教育事业,按隶属关系分为三部分:地方所属教育事业;胜利油田所属教育事
业;中央单位直属的石油大学(华东)。
地方教育事业历史悠久。清代,实行封建科举制。县城有书院,较大集镇有学塾,
民间有私塾,入学者多为富家子弟。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乐安(广饶)县建“乐
育书院”。清光绪元年(1875年),利津县建“东津书院”。清末,废科举,兴学堂,
广饶、利津、垦利3县共有高等小学堂7处,初等小学堂几十处,民间还有部分私塾。
1927年和1935年,广饶县、利津县始建初级中学 (后时断时续) 。垦利县建制较晚,
1946年有小学131处。 至1949年,广饶县有完全小学6处、初级小学338处,在校生共
18378人; 利津县有完全小学3处、初级小学218处,在校生共7917人;垦利县有完全
小学2处,初级小学141处,在校生共5328人。
建国后, 境内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小学教育向农村普及,至1958年,3县小学处
数达到1042处,在校生13.5万人。中学教育开始恢复和发展,垦利县1952年始建
初级中学,1961年始建完全中学;广饶县、利津县分别于1956年、1958年始建完全中
学;1958年,3县共有中学10处,其中完全中学3处,在校生共计4366人。1964年,胜
利油田教育事业起步,逐步形成相对独立、门类齐全的教育体系。1969年,石油大学
(华东)迁至境内。“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教育事业遭受严重
挫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拨乱反正,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基础设施有
很大改善, 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83年,全市地方有幼儿园303
处,入园儿童8928名;小学1720处,在校生17万人;中学179处(其中高中16处) ,在
校生43316人(其中高中生5049人)。
建市后,中共东营市委、市政府提出“教育兴市、科技兴业”的战略方针,各级
党委、政府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向教育事业倾斜,促进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1984~1995年, 全市累计投入教育经费9.8亿元,年均递增19.9%。东营市在全省率
先完成农村和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市直和县区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较好的大、
中专院校及普通中、小学校,地方教育布局更为合理,体系更为完善。1995年底,全
市地方有幼儿园1288处,在园幼儿43594人;小学调整合并为526处,在校生12万人;
中学103处 (其中初中89处、 高中14处) ,在校生77191人 (其中初中67037人、高中
10154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99.76%;52个乡镇实现初等义务教育;广饶、利津、垦
利3县和东营区先后通过省政府“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少年文
盲)验收。全市职业教育学校达到18处(其中普通中专4处、技校5处、职业高中9处),
比1983年增加13处;在校生4691人,比1983年增长15倍。1986年,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东营分校成立,标志着市地方高等院校建设开始起步。1993年,在东营市教育学院和
东营电大基础上组建东营联合大学。农民教育、职工教育、自学考试、各类函授教育
等也都有较大发展。 1995年底,胜利油田教育系统共有托幼园所135处,入园幼儿18
47人;小学57处,在校生30538人;中学54处(其中初中40处、完全中学14处) ,在校
生31029人(其中初中22233人、完全中学8796人) 。有中等专业学校3处,在校生3726
人; 大专院校1处,在校普通专科生1314人。职工教育体系也比较完备。1995年底,
石油大学(华东) 有教师1021名,其中教授101名,副教授270名;有全日制在校生746
8名,其中本科生4966人,专科生2306人,研究生196人。石油大学(华东)是全国石油
系统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多年来,石油大学(华东)
不仅为全国石油战线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东营地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厚
的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