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气象、地震测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222&run=13

第六章 气象、地震测报

第一节 气象测报

气象台站网点
建市前,垦利、广饶、利津3县分别于1958年、1959年、1962年建成县级气象站,
业务上隶属原惠民地区气象局领导。建市后,市气象局建立之前,3县气象站(局) 由
滨州地区气象局代管。1994年1月,东营市气象局建立。3月,市气象局与滨州地区气
象局完成3县1区(河口区)气象机构移交,东营市形成了以市气象局为中心,以县区气
象局为网络的独立气象台站系统,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好气象服务。
地面气象观测
观测项目(1) 1961年以前,观测项目为:气温、湿度、降水、云、风向风速、能
见度、积雪、蒸发、日照、地温、地面状态、天气现象。(2) 1962~1979年,观测项
目分为中央气象局确定的基本观测项目和省气象局确定的观测项目。基本观测项目包
括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云、降水、能见度、积雪、天气现象。省气象局确
定广饶县气象台站进行直管地温(40厘米、80厘米)观测,广饶、利津、垦利气象站均
增加曲管地温观测。(3)1980~1995年,观测项目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
云、降水、能见度、积雪深度、日照、地面温度、蒸发(小型)、天气现象、曲管地温、
冻土、 雪压、直管地温、电线积冰等。此外,省气象局确定东营市气象台进行E-601
型蒸发观测。
观测时制定时气候观测:1958年9月~1960年6月,按地方平均太阳时进行,观测
记录以19时为日界,自记记录以24时为日界。1960年7月~1979年12月,按北京时(东
经120度地方平均太阳时,下同)进行,观测记录以20时为日界,自记记录以24时为日
界。1980年1月~1995年12月,按北京时进行,观测记录和自记记录均以20时为日界。
绘图天气报告和航空天气报告均按北京时进行观测,日照观测均按真太阳时进行,以
日落为日界。
观测时次1958年9月1日~1958年12月31日,每日7时、13时、19时进行3次观测。
1959年1月1日~1960年6月30日,定时气候观测每日4次,在1时、7时、13时、19时进
行。其中,降水量、地面状态在7时、19时观测2次;积雪7时观测1次;蒸发19时观测
1次。 1960年7月1日~1961年12月31日,每日4次观测时间调整为2时、8时、14时、2
0时(下同) ;每日3次定时气候观测时间调整为8时、14时、20时(下同)。1962年1月1
日~1962年6月30日, 利津县气象站每日进行3次观测,广饶县、垦利县气象站均为4
次观测。1962年7月1日~1980年12月31日,利津县气象站观测任务改为与广饶县、垦
利县气象站相同, 均为4次观测。1981年1月1日~1995年12月31日,广饶县、利津县
气象站改为每日3次观测。 河口气象站建成后每日进行3次观测,市气象台每日进行4
次观测。
农业气象观测
观测项目东营市农业气象观测项目包括土壤水分观测和部分农作物生长发育期观
测两种。 1958年6月以前,垦利、利津气象站曾分阶段对冬小麦、棉花、大豆生长发
育期进行观测,后均停止。东营市气象台、广饶、利津、垦利气象站建成后,即开展
土壤水分观测, 观测深度为10厘米、20厘米和40厘米。1993年6月,利津气象站停止
土壤水分观测。
土壤水分观测时间东营市气象台在春、秋播期间 (4月和9月中旬~10月中旬,下
同)每隔5天(即3日、8日、13日、18日、23日、28日,下同)进行观测。广饶、垦利气
象站在3~6月和9~11月期间,每月8日、18日、28日进行观测;春、秋播种期间每隔
5天进行观测;7~8月基本不干旱时,可停止观测;否则,每月8日、18日、28日进行
观测;12~2月期间,当冻土≥10厘米后停止观测,立春后冻土<10厘米时,在每月8
日、18日、28日观测。
气象观测报告
气象台站由观测获取的部分情报资料,要立即编发气象报告,发给使用单位。国
家气象局指定编发的气象报告,向北京国家气象中心拍发;省气象局指定编发的气象
报告,向省气象台或情报使用单位拍发。东营市气象台站编发的气象报告有以下几种:
地面天气报告定时地面天气报告由地面天气观测站编发,并参加国际间气象情报
交流。主要包括定时绘图天气报告和定时补助绘图天气报告。国家气象局确定市气象
台每日编发6次天气报告。每年6月1日~8月31日,市气象台每天11时,广饶、垦利气
象站每天11时和14时向省气象台拍发小图报。
航空天气报告航空天气报告包括航空天气通报和危险天气通报,是气象台站向空
军、海军航空兵和民用航空提供的气象情报。省气象局同情报使用部门签订“航空天
气报告供应”合同,并向有关台站下达编发航空天气报告的种类和时次,由气象站经
邮电部门发往使用单位。垦利县、广饶县气象站承担预约航空天气报告拍发任务。
台风加密观测报告地面台风加密观测, 每小时1次。其观测报告包括观测、编发
观测报告和编制报表。全市气象台站均承担该报告拍发任务。其中,市气象台、广饶、
垦利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参加国内外情报交换。
重要天气报告重要天气报告由全市气象台站编发。其中,市气象台和广饶、垦利
气象站编发的报告由省气象台转报北京气象中心。广饶、利津、垦利、河口气象站除
经省气象台预约拍发重要天气降水报告外,只承担8~20时内的观测、发报任务。
降水量报告全市气象台站每日6时编发过去24小时≥0.1毫米的降水量报告;每年
6~9月,12时增加编发当天6~12时≥10.0毫米的降水量报告,18时增加编发当天6~
18时≥1.0毫米的降水量报告; 当3小时内降水量≥100毫米和6小时内降水量≥300.0
毫米时,应即时增发降水量报告。上述降水量报告均向省气象台拍发。
气象灾情报告凡出现台风、大风、龙卷风、冰雹、雨凇、雾凇等天气并造成灾害
时,当地气象台站要向省气象台编发气象灾情报告。出现水涝、低温、冻害、霜冻、
干热风、连阴雨等气象灾害时,当地气象台站应在10日内向省气象台报送灾情资料卡
片,不编发灾情报告。
墒情报告广饶、垦利气象站对土壤水分观测后,即时向省气象台编发墒情报告。

第二节 地震监测

机构
1984年1月, 东营市、胜利油田地震办公室成立,行使市和油田地震监测预报和
地震管理职能。办公室下设测震室、分析预报室、前兆观测室、震害防御室和综合室,
有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20名。
监测手段
市和油田地震台设测震、地下水动态、水温、水化学和油水井动态等监测手段。
其中水化学为全国二类基本台,油水井动态监测网为山东省地震局三网之一。
测震1977年8月投测, 配DD-1型地震仪,摆房设在地下6米深处,年温差为1℃,
日温差为0.3℃, 相对湿度一般为80%,最高达95%。由于地震仪不能直接放在岩石
上,实用放大倍数仅2000多,监测能力受很大限制。1984年,在办公室院内钻一口深
950米的专用井,井口距记录室为30米。1985年7月,安装深井地震仪,观测仪器固有
周期为0.8秒, 放大倍率:东西向5.3×1047,南北向4.5×1047,垂直
向6.2×1047, 比以前提高了一个数量级。1993年,更新DD-1型记录仪为DD-1
改进型记录仪。
地下水动态1979年11月,在莱州湾建成鲁08井,进行静态水位观测。1982年11月,
建成东水3井(鲁23井),安装SW-40型水位自记仪、XSF-40型流量指示积算仪,进行动
态水位、流量观测。1995年,更换SW-40型水位自记仪,配备CPR-1型全数字化水位仪。
两井均纳入全国地下水网点,按国家地震局地下水观测规范进行连续测记,观测资料
每日向国家地震局和山东省地震局发报。 资料均可以反应固体潮、 气压、降雨效应
(降雨10毫米以上) ,东水3井还可记录到地震波。两口观测井对100公里范围内4级以
上地震、300公里范围内6级以上的地震,能显示出一些震前异常变化。
水化学、 水温1976年3月开始观测,使用FD-105K射气仪、DDS-11A型电导率仪、
DDS-307型电导率仪观测地下水氡、 电导率,后又增设JDZ-1型测氡仪、FD-128K测氨
仪及FD-125型氡灶分析仪测氡。1981年,专门钻了一口水化专用井,建立综合水化观
测楼和观测室, 标定室采用空调,常年温度控制在20±2℃,用油嘴闸门控制流量,
测量东水3井的水氡值、 电导率、水温、井口压力、流量和西营井的水氡值、水温、
电导率、流量等。1994年,在东水3井下设SWZ-1型全数字化水温仪,测量水温可精确
到万分之一摄氏度。
油水井动态监测网自1983年7月,在油田临盘、滨南采油厂选择5口油水井进行观
测,对华北地区菏泽、大同、包头等破坏性地震均有异常显示。1994年,在东营区、
河口区的几个采油厂布设25口地震监测井。组建了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由地质所技术
人员负责观测,上报油井的总液量、产油量、液面和井压数据,并上报省局及国家局,
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油水井动态监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