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利津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19&run=13

第四节 利津县利津县位于东营市西部, 地跨东经118°07′~118°54′,北纬37°22′
~38°12′,东依黄河,北与河口区接界,西与滨州市、沾化县接壤,东南与垦利县、
东营区、 博兴县隔河相望。总面积128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06万亩,全县人均
占有耕地2.77亩。 总人口288795人, 其中男146489人, 女142306人, 非农业人口
31276人, 人口密度为224人/平方公里。全县有回、满、蒙古、苗、土家、壮、藏、
白、 彝、傣族等少数民族10个,共50人。利津县境域为一狭长带状,南北长102.5公
里,东西宽8.5~25公里。沿黄河呈西南-东北走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近黄河处
高、远黄河处低。西南端最高海拔14.3米,东北端近海海拔2米,自然比降为1/10000,
黄河是境内唯一的自然河流, 流经县境74公里,年均径流量459.4亿立方米,最大径
流量973.1亿立方米,最小为91.5亿立方米。人工排水河道主要有:褚官河、太平河、
马新河、沾利河、挑河、草桥沟,都呈南北走向入渤海。利津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
气候, 年均气温12.6℃,年均降水量549.8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2788.9小时,无霜
期206天, 年均风速3.6米/秒,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利津县有丰
富的自然资源。有广袤的土地、天然草场、待开发的盐碱地和滩涂。境内地下有丰富
的石油、天然气。1995年,已控制含油面积204.3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9.8亿吨,
天然气67.3亿立方米。此外,还有丰富的卤水资源,海水卤度达30.6‰。境内野生植
物50余科200余种。59公里海岸线,潮间带和浅海水域有海洋生物600余种。其中鱼、
虾、贝类动物140余种。此外,鸟类资源中还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丹顶鹤、大鸨、
大天鹅、灰鹤等。利津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之地。汉代为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
地。随着黄河造陆不断向渤海延伸扩大,隋代建置永利镇,属蒲台县。唐宋属渤海县
永利镇。金明昌三年(公元1193年),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元明清时代属山东济南府滨
州。清代、民国时期属山东武定府。新中国建立后属惠民专区,1983年10月划属东营
市。建市以来,利津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获得较快发展。1983年,全县社会总
产值为1.66亿元, 国民生产总值8497万元,工业总产值0.3亿元,农业总产值0.86亿
元。199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3.0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7.51亿元,工业总产
值达到14.86亿元, 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石油化工、盐业、机电、轻纺、建筑
建材等主导产业体系。建市以来,农业得到较快发展。1983年农业产值为11065万元。
1995年,农业实施产业化发展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双高一优”
农业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在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蔬菜、芦笋、中药
材、 优质林果、水产、畜牧等六大主导产业,农业总产值达12.65亿元。主要农产品
产量为粮食17.47万吨,棉花5385吨,油料3448吨,蔬菜瓜果12.71万吨,水果9818吨,
肉类总产2 0411吨,禽蛋13782吨,水产品15859吨。建市以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
流通领域发展迅速。“八五”期间,新建、改建大型商场和商业网点2520处,集贸市
场34处。 1995年, 全县贸易成交额1.4亿元, 个体工商户发展到7148户,从业人员
13336人, 注册资金5105万元,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2亿元。外向型经济不断发
展,1995年,全县累计批准外资项目9个,实际利用外资332.6万美元。“八五”期间,
利津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均增长27.96%,城乡面貌迅速改观,城区面积扩展到7.5
平方公里, 新修县城街道10条,市政设施齐全。乡镇村之间有396个村通了柏油路,
通车总里程达到598.56公里。村村户户通了电。三分之一的村庄通了电话,全县程控
电话交换机达容量到3000门,邮电业务量688.84万元。1995年,全县有科技人员5963
人, 取得科研成果7项。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2项,新增产值7519.2万元。有各类学校
127所, 在校生40808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953人,初中在校生12315人,职业中专在
校生1187人,小学在校生2523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1995年,全县有卫生机构
21个,专业技术人员670人,床位644张,乡村卫生室495处,乡村医生652人。1995年,
通过了“县级卫生县城”验收。199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04元,城镇居民人均
生活费收入3306.0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