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归国华侨联合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182&run=13

第五章 归国华侨联合会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984年2月15日,东营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以下简称“市侨联”) 筹备领导小组成
立,由8人组成。同年7月25~27日,东营市第一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东营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正式代表72人、列席代表25人。会议选举产生市侨联第一届委员会,委
员11人;选举产生一届委员会主席1人、副主席4人、秘书长1人(均不驻会) 。东营市
归国华侨联合会实行团体会员制,机关编制5人。1984年12月,从胜利油田调1人到市
侨联负责日常工作(驻会)。1985年8月,华东石油学院侨联小组成立,1988年2月,更
名为石油大学(华东) 侨联小组,1989年9月,改为石油大学(华东)归侨、侨眷、港澳
眷属联谊会。1986年3月,东营区侨联小组成立。8月,垦利县侨联小组成立。10月,
广饶县归侨侨眷联合会成立。1987年6月,利津县侨联小组成立。1988年9月,河口区
归侨侨眷联谊会成立。1989年12月7~9日,东营市第二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东营
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正式代表82人、特邀代表16人、列席代表12人;会议听取了黄汉
辉所作的《发挥侨联优势,积极主动地开拓海内外联谊工作,为建设黄河三角洲贡献
力量》 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7人;选举二届委员会主席1人、
副主席2人(不驻会)、秘书长1人。1992年4月,市直侨联小组成立。1994年7月,胜利
石油管理局侨联小组(成立于1981年7月)改为胜利石油管理局归侨、侨眷联谊会。

第二节 工作活动

落实侨务政策
落实1983年国务院办公室和国家劳动人事部《关于处理六十年代初期精简的归侨
职工问题的意见》 ,为60年代初期被精简的1名归侨职工办理了复职手续;解决历史
遗留问题6件;清理归侨、侨眷档案185件,对不适当材料全部销毁;平反纠正“文化
大革命”期间的冤、假、错案9件;落实侨务政策2户。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国务院、山东省《关于归侨、侨
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为归侨、侨眷办好事、办实事。至1995年底,共接待归侨、
侨眷来信来访500余件次,解答率在95%以上;共为300余位归侨、侨眷解决了工作调
动、出国探亲、晋升职称、调换房屋、家庭纠纷、夫妻两地分居、子女升学和就业等
方面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每年对60多名有代表性的归侨、侨眷进行走访慰问。
加强归侨、 侨眷知识分子工作。全市有归侨、侨眷知识分子360余人,晋升为中
级以上职称的有151人, 有99人先后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有20余人担任
了处(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有1人先后担任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
1984年底至1985年初、 1986年、1988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了4次侨情调查,掌握
了侨情,宣传了党的侨务政策,为做好侨务工作打下了基础。
宣传工作
每年春节期间,向海外侨胞、社团、港澳台同胞邮寄慰问信、贺年卡、投资指南
等,至1995年底,共向海外邮寄2000多件(封) ,赠送画册、字画等500余幅(册)。19
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市侨联多次组织召开归侨、侨眷座谈会,学习宣
传中央有关的方针政策,端正思想认识,并发动归侨、侨眷每人写好一封家信,向海
外亲友讲清事实真相。
组织侨务外宣人员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华声报》、《山东侨报》、《东营
报》、《齐鲁乡情》等报刊撰写稿件,宣传侨务政策、宣传东营、宣传黄河三角洲开
发建设事业。 1992年5月28日,市侨联建立了由45人组成的对外宣传网络。同年,邀
请《华声报》、《齐鲁乡情》的总编来东营采访、撰文,宣传东营。在《齐鲁乡情》
上组编6个专版,图文并茂、生动详实地介绍了东营市3县2区及石油大学(华东) 。19
95年,在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洽谈会召开前,向海外客商发出信件、传真、邀请函等
70余件(封),并在9月8日出版的香港《文汇报》上作了题为“黄河三角洲跨世纪开发
综合洽谈会将在鲁召开”的报道。
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先后与东南亚各国、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德国、
英国、 澳大利亚以及港、澳、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人建立长期、稳定的联
络关系。接待香港旅港冀鲁同乡会、日本大阪山东同乡会等华人社团及华侨、华人、
港澳同胞来东营访问,至1995年底,累计接待630余人次。
为经济建设服务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联谊宣传、外出考察、接待来访、参与经贸洽谈会等多
种形式、多种渠道为黄河三角洲的开放、开发收集信息,牵线搭桥、引荐项目,引进
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至1995年底,共协助、参与有关部门和单位联系洽谈经济
项目58个,合同利用外资600余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00余万美元。同时,创办侨联
经济实体, 扶持归侨、侨眷办好侨属企业。至1995年底,全市有侨属企业11个,199
5年产值共计200万元,利税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