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共青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179&run=13

第二章 共青团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983年11月,共青团东营市委筹备委员会组建。1984年11月,东营市第一次团代
会召开,共青团东营市委员会(以下简称团市委)正式成立,内设组织部、宣传统战部、
工农青年部、学少部、办公室(1990年,增设青少年权益部),辖基层团委81个、团总
支92个、 团支部2725个,有团员52386人、专兼职团干部101人。1985年1月,共青团
东营区委员会和共青团河口区委员会成立; 同年3月, 共青团牛庄区委员会成立。
1987年6月, 东营、牛庄两区合并为东营区,两区团委随之合并为共青团东营区委员
会。1995年底, 全市有青年25.13万人、团员7.39万人;团市委下辖201个基层团委、
200个团总支、4258个团支部,有专兼职团干部247人;团市委机关内设组织部、宣传
统战部、工农青年部、学少部、青少年权益部和办公室6个部室,编制17人。

1984~1995年东营市共青团组织情况表
表19-1
┏━━━┯━━━━┯━━━┯━━━┯━━━━━┯━━━┯━━━┯━━━━┓
┃ 年度│ 基层团 │团总支│团支部│ 14~18周 │团员总│新团员│专兼职团┃
┃ │ 委(个) │ (个) │ (个) │岁青年(人)│数(人)│ (人) │干部(人)┃
┠───┼────┼───┼───┼─────┼───┼───┼────┨
┃ 1984 │ 81 │ 92 │ 2725 │ 247801 │52386 │ 8088 │ 101 ┃
┠───┼────┼───┼───┼─────┼───┼───┼────┨
┃ 1985 │ 83 │ 106 │ 2896 │ 248283 │55924 │11844 │ 145 ┃
┠───┼────┼───┼───┼─────┼───┼───┼────┨
┃ 1986 │ 83 │ 159 │ 3280 │ 273457 │64787 │23095 │ 149 ┃
┠───┼────┼───┼───┼─────┼───┼───┼────┨
┃ 1987 │ 137 │ 180 │ 3593 │ 285181 │69019 │23355 │ 182 ┃
┠───┼────┼───┼───┼─────┼───┼───┼────┨
┃ 1988 │ 152 │ 180 │ 3685 │ 277357 │68684 │19166 │ 226 ┃
┠───┼────┼───┼───┼─────┼───┼───┼────┨
┃ 1989 │ 163 │ 174 │ 3838 │ 272490 │64009 │15967 │ 220 ┃
┠───┼────┼───┼───┼─────┼───┼───┼────┨
┃ 1990 │ 170 │ 191 │ 4025 │ 284712 │66539 │13411 │ 223 ┃
┠───┼────┼───┼───┼─────┼───┼───┼────┨
┃ 1991 │ 188 │ 210 │ 3935 │ 263971 │63935 │12455 │ 250 ┃
┠───┼────┼───┼───┼─────┼───┼───┼────┨
┃ 1992 │ 193 │ 210 │ 3983 │ 259757 │62001 │11498 │ 248 ┃
┠───┼────┼───┼───┼─────┼───┼───┼────┨
┃ 1993 │ 191 │ 213 │ 3961 │ 260565 │68074 │11054 │ 215 ┃
┠───┼────┼───┼───┼─────┼───┼───┼────┨
┃ 1994 │ 179 │ 193 │ 4030 │ 247063 │70235 │12741 │ 206 ┃
┠───┼────┼───┼───┼─────┼───┼───┼────┨
┃ 1995 │ 201 │ 200 │ 4258 │ 251346 │73900 │12499 │ 247 ┃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共青团东营市第一次代表大会
1984年11月13~16日, 在广饶县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正式代表356人。中共东营
市委副书记赵芳清、高昌礼和市政府副市长梁树到会并讲话。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王
元升所作的《改革创新,团结奋进,为建设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贡献青春》的工作
报告,选举产生共青团东营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5名、候补委员5名。
11月16日,共青团东营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共青团东营市第
一届常务委员会,有常委5人,其中,团市委书记1人、副书记1人。
共青团东营市第二次代表大会
1987年6月25~27日,在东城莱州饭店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有248人。中共
东营市委副书记李启万到会并讲话。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田振玉代表共青团东营市第
一届委员会所作的《致力改革、勇于争先,在全面振兴东营的实践中创业建功》的工
作报告,选举产生共青团东营市第二届委员会,委员25名、候补委员6名。
6月27日, 共青团东营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共青团东营市第
二届常务委员会,有常委6人,其中,团市委书记1人、副书记1人。
共青团东营市第三次代表大会
1992年5月3~5日,在东城黄河影院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有265人。中共东
营市委副书记赵芳清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任兴业到会并讲话。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
了孙孺声代表共青团东营市第二届委员会所作的《锐意进取、扎实奋斗,高举青年突
击队的旗帜向小康目标奋进》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共青团东营市第三届委员会,委
员29名、候补委员10名。
5月5日,共青团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共青团东营市第三届常务委员
会,有常委7人,其中,团市委书记1人、副书记2人。

第三节 工作活动

生产建设活动
建市后,各级团组织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采种支援大西北活动。至1984年底,共
采集树种、 草种12201公斤,是团省委下达任务的4.14倍。深入开展争当“新长征突
击手”活动。农业战线的团组织带领广大农村团员青年积极投身于农业开发和农村改
革,围绕建设家乡、治穷致富开展各种生产竞赛、读书知识竞赛,举办各种商品经济
理论和实用技术培训班,鼓励和帮助农村青年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治穷致富。
1984~1995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4000余期,培训农村青年近30万人次,
一批科技“星火”基地应运而生,近两千名“星火”带头人成为科技致富的排头兵。
工交、基建、财贸战线的团组织带领团员青年贯彻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围绕提高职工
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开展“创一流”、“争最优”、“夺全优”、“五小 (小发明、
小创造、小窍门、小建议、小革新)智慧杯”、“‘七五’功勋杯”等建功竞赛活动,
鼓励青工学文化,学技术,搞发明创造。1984~1992年,全市青工共取得“五小”成
果1259项,提合理化建议865条,成立青年科技小组426个,有2998人次受到嘉奖或晋
级。自1993年起,在全市更为广泛的范围内举办各种技术比武。至1995年底,参加技
术比武的青工有近万人次。服务行业的团组织围绕提高服务质量,深入开展“优质服
务竞赛”,规范服务,文明经营,一大批青年服务明星脱颖而出。党政机关、科教卫
生等战线的团员青年立足本职,强化服务意识,廉洁勤政,争创一流, 为两个文明建
设增光添彩。1983~1995年,先后召开4次新长征突击手(队) 代表大会,共表彰先进
集体203个(次)、先进个人631人(次)。
全市团员青年开展兴建“青字号”工程活动,至1995年底,共兴建“青字号”工
程一万个。 自1984年起,团市委组织10万青少年,在黄河两岸228.8公里堤防及其两
侧5公里范围内营造青年黄河防护林带,总面积172万亩。沿黄23个乡镇团委纷纷成立
“青年突击队”、“民兵植树连”、“青年植树专业队”和“青年植树造林联合体”
等组织,依据各自的任务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月”、“突击旬”、“纪念周”及各种
“团日”、“队日”活动。至1990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共造林11.5万亩。1991年,
开始实施青年黄河防护林带二期工程,建设范围扩展到沿黄各县区共1090.3万亩的土
地上,至1995年,二期工程完成,共造片林49.06万亩,新造农田林网86.22万亩,四
旁植树160万株,分别完成规划任务的113.1%、116%和120%;共建成青年林200个、
面积16.5万亩, 青年路99条、108.3公里,青年渠155条、89.6公里;共植树985.9万
株。
1994年起,在全市实施“跨世纪黄河口青年人才工程”。(1)实施“112”科技推
进计划,即每年定点定项系统培训和扶助培养农村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1000名;通过
市、 县、乡三级培训和开展科普示范活动,每年使1万名农村知识青年掌握1~2门农
业实用技术;经培训,掌握实用技术的农村青年通过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和第
三产业项目,其家庭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至1995年底,全市共
举办各类农村青年专业技术培训班16类261期,培训青年2.1万余名,培养国家级农村
青年“星火” 带头人2名、省级15名、市及县乡级1000余名,择优向农业院校输送学
员50余名,有25项市级以上“星火”项目由青年带头人承担。(2) 联合有关部门在企
业团组织中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至1995年底,全市80%以上的企业开展了这
一活动,共培训青工8万多人次,创“五小”成果217项,涌现出省级岗位能手15名、
市级80名。(3) 实施“希望工程”。至1995年底,全市共筹集希望工程助学基金69.2
6万元, 救助学生953名,建成希望小学2所,即:垦利县永安乡胜利希望小学,投资
80万元;利津县店子乡希望小学,投资50万元。(4) 不断完善优秀青年人才的推荐、
评选、表彰机制。会同有关部门评选表彰“全市十佳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全市十
佳优秀青年厂长(经理) ”、“全市十佳青年岗位能手”,并于1995年8月在全省团组
织中率先建立“青年人才信息库”,收集和存储全市各行各业35周岁以下各类优秀人
才,利用微机进行管理。(5)做好少先队工作和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1994年起,在全市实施“跨世纪黄河口青年开发工程”。(1) 继续建设青年黄河
防护林二期工程。(2) 开展青年开发竞赛活动,1995年,全市10个基层团委和15名青
年分别被授予“全省青年开发先进集体”和“全省青年开发先进个人”称号。(3) 搞
好团办实业。 1994年,市县两级团组织创办实体14个,创收156.9万元;1995年,完
成产值500万元、利税60余万元。(4)于1995年在全省率先推出“十乡百村青年致富工
程”。即以加强农村团组织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年脱
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为目标,在全市有重点地选择10个乡(镇) 、100个村和1000个示范
户,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布局,从具体项目入手,大力推行“青年技术协会+公司+
农户”的项目产业化模式,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农村青年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科技培
训力度,为农村青年脱贫致富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工程实施后,各县区相继推出并
实施各具特色的“青年致富工程” 。团市委创办东营市青年食用菌研究所,至199 5
年底,这是全省唯一的由团组织直接创办的集科研、培训、示范、推广、加工、销售
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实业组织,并成为全市食用菌生产的服务龙头。
学习教育活动
建市后,全市各级团组织利用团课、报告会、学习班、读书演讲会等形式,在广
大团员青年中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合东营实际,开展“爱我中
华,爱我东营”教育活动。在青少年中宣传东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油洲加绿洲”
的发展前景,增强青少年献身祖国、建设家乡的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责任感,鼓舞青
少年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去。组织团员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毛
泽东思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调动青年投身改革的
积极性,并广泛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反和平演变教育,引导团员
青年澄清思想、明辨是非,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信念。加强民主与法制教
育, 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1983~1987年,全市共成立普法夜校920处,组织法律
宣讲团60个、宣讲小组1500个,有24万青年参加了全省普法知识考试,有39万青少年
在普法中受到教育。 1988~1992年, 全市组织各种普法活动85次,普法夜校增加到
1300处,发放宣传材料30万册(份),45万青少年受到教育。1994年开始,团市委同市
司法局、市教委在全市实施青少年普法“119”推进计划,即:构建完善一个市、县、
乡、村四级青少年普法骨干网络体系;探索一条集青少年普法宣传、培训与考核等内
容于一体的普法宣传教育新路子; 经过学习培训,每年确保9万名以上的青年通过考
核验收,3年内完成对全市27万青少年的普法教育。至1995年底,“119”计划进展顺
利,广大青少年在知识竞赛、演讲会、报告会、模拟法庭等各种普法活动中学到了法
律知识,增强了法制观念,提高了遵纪守法和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同时,
做好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工作。1989年,团市委设立青少年权益部。1990年,成立东
营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各县区也相继成立青少年维权机构。广泛开展学习、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和《山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的活动;开展
“劝导农村中小学辍学生复学”活动和“帮教失足青少年”活动;不断完善青年监督
网络,预防和消除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侵蚀,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各级团组织适应青年特点,广泛建设“青年之家”,利用“青年之家”学政治、
学文化,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使团员青年在活动中提高觉悟,陶冶
情操, 增长知识和才能。1984年底,全市共有“青年之家”552处,其中,各种用品
总价值5000元以上的有21处。1986年,开展“青年之家建设夺魁赛”,建家工作朝着
水平高、器材全、吸引力强的方向发展,至1987年,全市共建“青年之家”1402处,
建家率由1984年的29.1%提高到60.2%, 全市有9个乡镇的建家率达到100%。至199
5年底, 全市共有“青年之家”4003处,建家率为91.5%,其中,各种用品总价
值5000元以上的有2402处。
各级团组织还利用“学雷锋、树新风”、“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礼貌月”
以及向张海迪、赖宁、郑玉影等模范人物学习等形式,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教育活动。
建市初,学雷锋小组、尊老敬贤小组、青年服务队、青年助耕队遍布全市城乡。据不
完全统计,建市一周年内,全市青少年做好事51万多件,开展各种形式的便民利民服
务活动2万多项, 涌现出先进个人1200多名。自1984年起,在全市城镇青年中推广广
饶县青年“一条龙”服务模式,为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送粮、送煤、送医药、送百
货、 送图书;在农村青年中,深入开展了助耕、“包户”活动。至1987年底,由3 0
多万青少年组成的送温暖小组和以“一条龙” 为特色的包户服务队遍布全市。 自19
88年起,全市学雷锋活动进一步深化,形成社会学雷锋、岗位学雷锋与“共青团学雷
锋责任区” 三位一体的活动格局。1990年3月,团市委组织“学雷锋、树新风,争做
文明青年” 活动,全市共涌现出3800个便民服务队、600多个包户服务队,50万名青
少年参加了服务活动。1993年,团市委组织“缴纳特别团费,救助灾区失学少年”活
动, 共集资18600元,支援了菏泽、临沂等受灾地区。自1994年起,团市委在广大团
员青年中实施“跨世纪黄河口青年文明工程”:(1)开展“爱国、立志、成才、奉献”
教育活动,弘扬爱国主义,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法
制教育。在青年和中小学生中开展“三百一评” (看一百部好电影,读一百本好书,
唱一百首好歌,开展论文评比活动) 活动;配合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命名确立了20个市
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面向国旗--18周岁成人宣誓仪式”,以增强青年
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推进“119”青少年普法计划深入实施,积极参与社会治
安综合治理及各种普法宣传教育活动。(2)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1994、1995两
年,开展新春青年志愿者送温暖活动和3月5日“学雷锋青年志愿者奉献日”活动;以
“伸出友爱之手,扶残共度人生”为主题,开展青年志愿者“一助一”助残活动,全
市共结对救助残疾人300余名。至1995年底,全市共有青年志愿服务队2000余支。(3)
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全优岗”活动,全市企业参与率在85%以上,青工
参与率为90%,60%以上的企业将活动纳入到企业管理体系。至1995年底,全市涌现
出省级“青年文明号”10个、“青年全优岗”4个、文明服务单位6个、青年文明个人
22名、全省十佳青年服务明星2人。
整顿团组织
建市初,由于区划变动大、机构不健全以及机构改革中大批团干部转行等原因,
东营市团的工作一度上下断线,基层团组织出现瘫痪、松散现象。团市委筹备委员会
依靠各级党组织,抓县、乡两级团组织领导班子的配备,整顿“软散”、“瘫痪”团
支部。开展“创建先进团支部”活动,倡导做合格共青团员,增强团干部的事业心和
责任感。 1984年9月,开展向汶上县邵庄团支部学习的活动。至1984年底,全市一类
团支部发展到支部总数的36%, 瘫痪团支部所占比例由原来的20.4%下降到4.7%。
1985年冬,团市委对全市基层团组织进行整顿。1986年,农村整党过程中,同时加强
了共青团建设,全市99.6%的农村团支部进行了改选,使支部班子的年龄结构、文化
结构、 能力结构更加合理。同时,105个乡镇企业建立团组织。自1987年起,团市委
抓各级团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强化团的职能。1988年,组织“争五好、创全优”达标
竞赛活动, 评选出全优团支部85个、五好团支部1700个。同年8月,举办全市团干部
培训班,培训基层团干部87名。1990年,组织实施乡镇团委规范化建设,强化乡镇团
委的“传导”功能,乡镇团委规范化建设达标率为70%。实施“党团支部双向互保责
任制” ,既强化了党对团的工作领导,又活跃了基层团组织工作,至1992年,全市9
0%的乡镇和70%的农村实施了党团互保制。 1993~1995年,对农村团支部普遍进行
了改选,一批懂经营、会管理、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小能人”进了团支部班
子, 其中有600名团支部书记进入了村党支部、村委班子。1995年,团市委联合市委
组织部、市科委、市民政局制定《关于在农村推行村团支部书记、村科技副主任、青
年星火带头人“三位一体”制度的意见》,即选择农村优秀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同时
担任农村团支部书记和村委科技副主任,既有利于带领群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又开
辟了一条培养农村后备干部的新途径。是年,试点工作在部分乡镇展开,至年底,全
市共有187名村团支部书记担任村科技副主任。加强乡镇团委班子建设,以“三必须”
(必须是党员,必须是优秀青年干部,必须有大专以上文化)为标准配备乡镇团委干部。
1995年,各区县团委会同区县党委组织部对乡镇团委书记进行全面考察、调整和充实。
加强在新经济组织的建团工作。 1994年3月, 开展“新经济组织建团月” 活动。至
1995年底,全市符合建团条件的900个新经济组织中,有775个建立了团组织,建团率
为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