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组织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173&run=13

第五节 组织工作

党员
党员发展建市初,全市各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不断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和各种
陈腐观念,把党员发展作为加强党建的重要内容来抓,党员发展工作实现了“三个转
变”,即:从过去不重视科学文化知识,转到从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知识分子中发展
党员的轨道上来;从过去注重审查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转到主要看本人在“文化大
革命”中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表现上来;从过去主要看政治运动中的表现,
转到着重看对“四化” 建设的态度和实际贡献上来。1984~1986年7月,全市共发展
新党员2722名,其中知识分子有1034名,占42.2%。在知识分子中,党员所占比例由
1984年的41.9%上升到1986年的47.2%。1986~1987年,发展新党员出现宏观失控、
发展数量过大现象。1988年起,全市各级党组织贯彻从严治党的原则和“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把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在生产一线和长期不
发展党员的后进单位;建立《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写实簿》制度和组织员谈话制度。至
1988年底,全市各区、县均建立组织员办公室,共配备21名专职组织员、46名兼职组
织员。 1988年,全市共发展党员960名,比上年减少895名;其中,女党员121名,占
12.6%;35岁以下的687名,占71.6%;在生产一线的职工、专业技术人员、农民824
名, 占85.8%。1989年,全市发展新党员890名,比上年减少70名。此后,全市党员
发展工作进入稳步发展轨道,每年保持适度增长。1993年起,市委组织部决定,党员
发展工作在坚持发展党员指导方针不变、发展党员工作程序不变和坚持党员标准不变
的情况下,不再下达发展党员计划指标,实行严格把关、宏观调控,成熟一个,发展
一个。同时,努力解决部分村支部长期不发展党员问题。1988年底,全市连续10年以
上未发展党员的农村党支部有384个,占全市农村党支部总数的21.5%;至1995年底,
全市连续10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农村党支部减至14个,占农村党支部总数的0.7 9%。
1983~1995年,全市共发展党员16072名;其中,女党员2295名,占14.3%;3 5岁以
下的10972名,占68.3%;发展农民党员4176名,占26%。
党员构成1995年底, 全市共有党员64592名,其中有女党员6554名,占10.1%;
预备党员2202名, 占3.4%;35岁以下的党员16278名,占25.2%;61岁以上的党员8
053名, 占12.5%;建国前入党的4486名,占6.9%;有高中以上学历的24172名,占
37.4%(其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6529名,占党员总数的10.1%) ;小学以下学历的218
01名,占33.8%(其中有文盲2696名,占党员总数的4.17%)。全市党员的职业构成情
况是:在职职工党员25408名,占39.3% (其中国家干部党员16613名,占党员总数的
25.7%) ;农牧渔民党员31961名,占49.5%;离退休职工党员3589名,占5.6%;其
他党员4534名,占7.0%。
党员教育与管理
建市初,全市各级党组织在党员中主要开展了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教育和对
党员的党性教育、宗旨教育。1987年,在全市党内自下而上逐级开展“新时期共产党
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大讨论;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教育;组织学习和贯彻中共十三大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1988年起,
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 至1995年底,共评议党员7次。期间,受到各种表彰的党员
共有25778人次;受到组织处理的党员共有1235名,其中,开除党籍95人,劝退和劝退
不退除名76人, 其他取消资格除名的19人,受其它党纪处分的653人,限期改正错误
的392人。1988年10月~1989年7月,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展全市首次处置不合格党员工
作,共处置不合格党员688名,其中,开除党籍的有19名,劝退、除名的有84名,取消
预备党员资格的6名, 限期改正错误的有192名,受其它党纪处分的有387名。1989年
春夏之交,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后,组织全市党员认真学习邓小平接见戒严部队军以上
干部时的重要讲话,学习中央有关文件,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及一些重要文章,深
入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教育活动,
强调“稳定压倒一切”。1990年,开展“学党章,正党风,做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
活动,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2年起,开展学
习邓小平南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活动。1993年起,开展学习《邓小平文选》第
三卷活动。1995年,开展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学习党章的“双
学”活动,全市四千多个党组织、六万多名党员参加了学习。1995年,加强对流动党
员的管理,对外出流动党员造册登记,向全市864名流动党员颁发《流动党员活动证》,
并加强流动党员与所在支部的联系。
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对党员的培训教育,市和各区县、乡镇普遍
建立党校,95%的乡镇成立农业技校和夜校,85%的村建立党员活动室,形成系统的
党员教育培训网络。1991年起,在全市农村党员中开展“学科技,用科技”活动,使
广大农村党员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率先掌握1~2门实用技术。1994年起,落实《农村党
员实用技术培训三年规划》 ,全市59个乡镇的1689个农村党支部和3.4万名党员率先
参加这项活动, 共投入资金820万元,1.7万名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1.3万名
党员参加了科技联户活动,共联系3.8万户,已帮助1.5万多户脱贫致富。
1991年,中共东营市委组织部建立中共东营市委党员电教中心,各区县亦均建立
电教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至1995年底,全市建立农村播放站60个、播放点1210个;
建城市、机关播放站120个、播放点242个;建站率居全省第一。全市有专、兼职电教
人员1670人,有电教设备3390多台(件)。利津县村村配备了电教设备,居全省前列。
全市广大党员每月能收看1~2次党员电教片,既能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邓小平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能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企业管理知识和农业科技
知识。 至1995年,先后举办3届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活动;全市共制作党员电教片35
部,其中, 2部在中央电视台播放;2集纪实电视剧《聂士兴》获1993年全省党员电教
片观摩评比一等奖和最佳编剧、摄像、编辑奖。
基层组织
组织建设建市初,东营市有基层党委67个、党总支47个、党支部2791个。1986年,
为适应农村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规定有3名以上党员的村办企业和各种经济
组织可单独建立党小组, 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乡镇企业可建立党支部,乡镇企业党
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可建立党总支, 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可与邻近单位联合建立党
支部。是年底,全市155个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乡镇企业中,有94个建立党支部;27
个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村办企业中,有21个单独建立党小组;17个有3名以上正式党
员的经济联合体中,有1个单独建立党支部。
1989年,针对进城务工经商党员比较集中、经营地点比较固定的状况,规定党员
人数达到10人以上的地方单独建立党支部,不足10人的建立党小组。
1993年12月,调整农村及乡镇企业党组织设置,规定:有一定数量的村办企业、
农工商各业发展较快、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村,可以建立党总支,其下按行业设立
党支部;党员数量较多、农村集体经济已具相当规模、社会总产值过亿元、利税达到
2000万元的村,可以建立村党委;对于无条件建立党组织的村,可以就近建立联合党
支部;总产值过亿元、利税达到2000万元的乡镇办企业,可以设立党委;乡镇企业党
支部较多、党员人数达到一定数量的乡镇经委(工办、企管委、企业总公司)可以设立
党总支或党委,统一管理所属企业党组织的工作。同时规定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凡有
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 应按党章规定抓紧建立党组织;在股份制企业、街居或街居企
业中, 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单独建立党组织;外来经商党员较多的街道集贸市
场等, 单独建立党支部。至1995年底,乡镇办企业中建立党支部的有167个,村办、
合作办企业中建立党小组的有6个,外商投资企业中建党委1个、党支部16个、党小组
10个, 股份制企业中建党委4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19个,城市街道中建党委的有4
个,居委会中建党支部的有21个。
制度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境内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党
员领导干部既要参加所在单位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又要参加党委、党组单
独召开的民主生活会, 坚持每年在上半年和年底各召开1次。建立健全党支部工作制
度、 “三会一课” (“三会”即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
“一课”即按规定上党课) 制度等。1984年,建立市委、市政府领导干部乡镇联系点
制度。1985年,建立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农村干部岗位责任制、农村党支部工作
检查评比制度。1986年,建立健全党委(支部)成员分工负责制度、党内生活各项制度、
党员联系户工作责任制。1989年,在务工经商党员中建立活动日制度、党员义务服务
日制度、党员挂牌服务分片包摊制度和定期民主对话评议监督制度。1995年,结合农
村基层组织整顿建设,全市农村党支部普遍建立健全党支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党员年
度目标责任制、党员活动日、民主评议党员、党内民主生活及党务、政务公开制度。
组织整顿1984年12月~1987年3月, 东营市进行整党。全市7个县级以上党委、1
31个党组、75个基层党委、53个党总支、2935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1761个) 、5
1129名党员分四批参加整党。通过学习文件、对照检查、集中整改、组织处理、党员
登记和总结验收等阶段,进一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整党中
受到各种组织处理的党员共计439人,其中,党员干部76人(不含农村干部) ,开除党
籍的21人,留党察看的58人,延缓登记的128人,不予登记的70人,劝退的2人。整党
中,还对45个县级领导班子、175个乡镇领导班子及812个农村党支部进行了调整。
1990年11月, 中共东营市委决定,利用3年左右时间整顿全市村级组织,突出抓
好村党支部建设、配套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各项规章
制度, 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强化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同时,决定从199
0年起在全市农村党支部开展“达标升级” 活动,调整配备好农村党支部班子,在巩
固提高一类支部的基础上,集中精力抓好中间状态和后进支部的升级转化,从而把基
层组织建设纳入自我激励、 自我制约的规范化、制度化轨道。1991年11月~1992年2
月,全市第二次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期间,对1225个农村党支部进行调整、充
实、改造。
1994年底始, 利用3年时间对全市农村基层组织进行整顿,“促强、帮弱、带中
间”。通过“内选、回请、外聘、下派”等方法,选好配强农村支部班子,加强对软
弱涣散和瘫痪状态村党支部以及后进乡镇党委的整顿。 至1995年底,全市共组织106
名机关干部到168个村任实职, 其中,76人担任支部书记或副书记。同时开展的“争
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促后进转化”的活动中,共评选出先进乡镇
党委11个、先进村党组织30个、先进机关党组织10个、先进企业党组织10个。

1983~1995年东营市党员、党组织综合情况表
表18-3
┏━━┯━━━┯━━━┯━━━┯━━━┯━━━┯━━━━━━━━━━━━┓
┃ │ │发展 │ 区、 │其它 │ │ 基层组织(个) ┃
┃年度│党员 │新党员│县委 │党委 │党组 ├────┬───┬───┨
┃ │(人)│(人)│(个)│(个)│(个)│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
┠──┼───┼───┼───┼───┼───┼────┼───┼───┨
┃1983│ 46120│ 502 │ 3 │ 1 │ 82 │ 67 │ 47 │ 2791 ┃
┠──┼───┼───┼───┼───┼───┼────┼───┼───┨
┃1984│ 47467│ 695│ 6 │ 2 │ 99 │ 68 │ 48 │ 2825 ┃
┠──┼───┼───┼───┼───┼───┼────┼───┼───┨
┃1985│ 49444│ 1037│ 6 │ 3 │ 131 │ 72 │ 53 │ 2935 ┃
┠──┼───┼───┼───┼───┼───┼────┼───┼───┨
┃1986│ 51819│ 1591│ 6 │ 6 │ 151 │ 82 │ 66 │ 3089 ┃
┠──┼───┼───┼───┼───┼───┼────┼───┼───┨
┃1987│ 54304│ 1855│ 5 │ 5 │ 143 │ 83 │ 72 │ 3202 ┃
┠──┼───┼───┼───┼───┼───┼────┼───┼───┨
┃1988│ 55386│ 960│ 5 │ 6 │ 150 │ 88 │ 71 │ 3295 ┃
┠──┼───┼───┼───┼───┼───┼────┼───┼───┨
┃1989│ 56496│ 890│ 5 │ 6 │ 167 │ 87 │ 80 │ 3390 ┃
┠──┼───┼───┼───┼───┼───┼────┼───┼───┨
┃1990│ 57508│ 1011│ 5 │ 6 │ 179 │ 98 │ 84 │ 3488 ┃
┠──┼───┼───┼───┼───┼───┼────┼───┼───┨
┃1991│ 58579│ 1283│ 5 │ 5 │ 204 │ 103 │ 92 │ 3561 ┃
┠──┼───┼───┼───┼───┼───┼────┼───┼───┨
┃1992│ 59543│ 1337│ 5 │ 5 │ 211 │ 115 │ 97 │ 3663 ┃
┠──┼───┼───┼───┼───┼───┼────┼───┼───┨
┃1993│ 61067│ 1432│ 5 │ 5 │ 197 │ 124 │ 97 │ 3687 ┃
┠──┼───┼───┼───┼───┼───┼────┼───┼───┨
┃1994│ 62721│ 1687│ 5 │ 6 │ 194 │ 131 │ 120 │ 3687 ┃
┠──┼───┼───┼───┼───┼───┼────┼───┼───┨
┃1995│64592 │ 1972│ 5 │ 6 │ 204 │ 140 │ 139 │ 3782 ┃
┠──┼───┼───┼───┼───┼───┼────┼───┼───┨
┃ │ │ │ │ │ │ │ │ 3861 ┃
┗━━┷━━━┷━━━┷━━━┷━━━┷━━━┷━━━━┷━━━┷━━━┛

干部工作
干部任免和管理建市初,中共东营市委在组建市直各部、委、办、局及各群众团
体时, 从胜利油田领导机关及其二级单位和广饶、利津、垦利3县抽调一大批干部担
任领导职务,使全市各项工作很快步入正轨。1984年,初步改革干部管理体制。本着
管少、管活、管好的原则,制定《中共东营市委关于改革干部管理体制,适当下放干
部管理权限的意见》、《中共东营市委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和《向市委备案的干
部职务名称表》,适当下放部分干部的管理权限,扩大县(区)委、企业单位党委对干
部的管理权限。是年,省委将区、县委书记管理权收归省委后,市委将乡镇书记管理
权收归市委。1986年,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事局制发《东营市干部调配工作暂行规定》,
并根据规定检查了全市的干部调配工作。 同年6月,各县区人武部划归地方建制,共
接收干部74人,其中, 有副县级干部12人。1987年12月,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改革干
部管理体制的要求,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下放市直单位科级干部管理权限的通知》,
将市直单位的科级干部管理权下放到各单位党组(党委)。科级干部管理权下放后,在
执行中出现一些具体问题,于1991年11月提出对科级干部管理的补充意见,要求严格
掌握选拔任用条件,严格按照编制和规定的职数配备干部,严格选拔程序,充分发扬
民主,完善报批、备案制度等。1989年,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平息后,市委组织部组
织全市各级干部进行总结反思, 重点考察县级干部,准确掌握502名县级领导干部的
情况, 为市委正确使用干部提供依据。1990年3月,全市组织工作会议召开,要求干
部任用要全面深入地搞好干部考察工作,坚持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的“四化”标准,把握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1992年,为适应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干部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和简化干部任免手续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对区、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市委、市政府各领导小组(委员会)组长、副组长、
成员(主任、副主任、委员),市人大、市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委员,市委政法委员会委
员,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市人民检察委员会委员,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
会委员,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市委管理的干部,各区、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和
乡镇党委、政府正职的任免、管理权限下放,并简化任免手续。1993年,加强对全市
干部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实现规范化管理,组织全市干部档案检查,提高了档案管
理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1994年,探索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坚持干部“四化”方针、
坚持德才兼备的前提下,遵循“以绩取人、优化组合、优胜劣汰、群众公认、公开平
等”的原则,将公开性、平等性、竞争性引入干部管理机制,进行了通过考试招聘干
部的实验。制订《关于对县级干部实行动态管理的意见》,对市委管理干部的考察,
市委常委研究任免的程序、有关纪律及其它问题作了明确规定。是年底,参照《国家
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对县级、副县级领导干部的考核,并形成制
度,每年考核一次。1995年,加强对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制定《关于
抓紧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工作意见》,全年共提拔县级女干部13名,占提拔县级干
部总数的16.9%;提拔党外县级干部3名,占提拔县级干部总数的3.9%。是年,制订
实施《关于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全年提拔45岁
以下的县级干部54名,占提拔县级干部总数的70.1%,其中,正县级干部11名、副县
级干部43名。
后备干部队伍建设1984年,按照鲁组(1984) 9号文件要求,进行市、县两级第三
梯队的考察工作,市级共考察13名对象,确定11人为市级第三梯队;县级考察40名对
象,有34人被列为后备干部,有5名后备干部被选进县级领导班子。1985年,对8名市
级后备干部和64名县级后备干部进行考察。同年,确定各级第三梯队后备干部,其中,
市级14人、县级88人、乡(镇) 级350人。1988年,全面考核市、县两级后备干部,制
定后备干部调整充实意见,定向培养,提高后备干部的工作能力、理论水平,以解决
后备干部备、用结合的问题。1991年,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后备干部队伍
建设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培养锻炼了部分县级干部;加大培养女干部的工作力度。
1993年,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暂行规定》;根据干部中长期需要,
调整充实了30个单位的县级后备干部,提出县级干部后备人选80名;根据需要,选调
14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1994年,确定39名县级党政一把手后备干部人
选,调整充实副县级后备干部人选183名,初步形成35~40岁为主体、年龄递次结构、
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知识层次较高的后备干部队伍。1995年,印发《关于报送县处级
后备干部建议人选名单的通知》,对后备干部的呈报数量、条件标准、选拔程序、培
养措施、管理使用提出明确要求,逐步趋于制度化。1992年起,根据需要,选调优秀
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至1995年底,共选调大学毕业生39名。1995年,对在基
层锻炼的39名大学毕业生进行考核。
领导班子建设1983年10月1日, 中共山东省委任命组建了中共东营市委、东营市
人民政府领导班子。 东营市正式成立后,从胜利油田及广饶、利津、垦利3县抽调大
批干部充实健全市直各部门、单位的领导班子。1984年,遵照中发[1983]39号和鲁
组[1984]18号文件精神,调整配备市直各部门、县(区)、乡(镇)领导班子。通过召
开座谈会、个别谈话、民主测验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细致考察,把好干部的
政治关、年龄关、文化关,共调整提拔县(处)级干部226人(次)、科级干部779人(次),
其中, 为市直机关60个部门配备领导干部127职。1985年,进一步充实调整各级领导
班子; 在市直各部门建立党组,配备纪检干部。全市共选拔519名优秀中青年干部进
入各级领导班子(其中县级干部37名、科级干部482名) ,使各级领导班子在年龄、文
化程度和专业结构上趋向合理。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东营市干部工作及时更新
观念,从过去重视干部的个体素质转变为重视完善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充实懂工业、
会经营的干部;从偏重强调领导的班子年龄和文凭转变为强调革命化、注重工作实绩
和全面坚持“四化”方针;调整充实不健全或不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领导班子。1986
年,调整充实了45个县级领导班子和部分乡镇领导班子。翌年,完成县、乡两级领导
班子的换届调整工作。1988年,针对一些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大、文化结构及群体结构
不尽合理等问题,对26个县级单位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充实,新提拔县(处)级干部40
名,增强了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1989年,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平息后,对县级领导
班子进行重点考察, 全面准确地掌握了118个县级领导班子的情况,为市委有针对性
地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供了依据。翌年,调整充实县级领导班子38个,任免县级领导
干部298人(次),其中,提拔正县级干部18人、副县级干部52人,交流县级干部21人。
圆满完成对3县2区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的考察调整和换届选举工作,对10名落
选的干部妥善安排。1991年,领导班子建设工作注重干部的“革命化”和老(年)、中
(年)、青(年)相结合,以中、青年为主;是年,调整充实市直99个县级、副县级领导
班子,共任免干部302人(次) ,其中,提拔正县级干部17人、副县级干部73人。1992
年,突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注意让年轻的优秀干部担当重任,全年共调整充实县
级领导班子55个,任免县级干部139人(次),其中,提拔正县级干部11人、副县级干部
73人。1993年,根据中央和省委指示精神,圆满完成市、县、乡三级领导班子的换届
任务;全年共调整领导班子79个,任免干部326人(次),其中,提拔正县级干部35人、
副县级干部37人,平级调整99人。1994年,以优化班子结构、提高整体战斗力和驾驭
市场经济的能力为目标, 本着相对稳定的原则,调整充实了急需加强的7 9个县级领
导班子,共任免县级干部243人(次),其中,提拔正县级干部17人、副县级干部50人。
1995年,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方针,全市乡镇党委、人大、政府领导班子进行
换届选举(人大及政府换届工作结束于1996年1月) 。换届后,59个乡镇党委班子成员
共有490人,59个乡镇政府班子成员共有269人;选举中,党委提名的候选人当选的有
375名,其中, 政府正职58名、人大正职59名;党委提名落选的有18名,其中,政府正
职1名、政府副职10名、人大副职7名;代表提名的候选人当选的有19名,其中政府正
职1名、政府副职11名、人大副职7名。
企业干部建市初,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由市委企政部管理。在管理体制上采
取党政机关的模式管理, 即分正县级、副县级和科级企业,企业干部由市委任命。1
987年底, 市委企政部撤销,企业干部管理工作移交市委组织部;1991年底,市委组织
部专门设立了企业干部管理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干部管理也不断
进行改革。1990年10月,市委组织部制定《关于市直企业干部管理和机构设置的试行
意见》,对企业领导干部按企业型别(中一、中二、小型一、小型二)在任职期间享受
相当于某一职级(县级、副县级、科级、副科级)的政治生活待遇;对任职期满或其他
原因不再担任原职务的, 安排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待遇。1992年6月,市委组织部下
发的《关于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和简化干部任免手续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今后新
成立的专业性公司、经济实体,要政企分开,与行政机关脱钩,不再明确行政级别;
干部享受原来的政治待遇,由其主管部门管理。同年,为适应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
业内部经营机制的需要,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市委组织部制定《关于市直企业
干部管理的暂行意见》,实行政企脱钩、划型管理、权限下放一级、在什么岗位享受
什么待遇、企业干部实行聘任制的干部管理新机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并会同有关
部门选择一部分条件成熟的企业进行改革干部人事制度、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试点。
1993年11月,对该《暂行意见》作了修订完善,进一步明确对合营企业、股份制企业
领导干部的管理问题。 1995年8月,下发《关于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管
理等问题的通知》 ,明确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的政治待遇和任免程序。至199 5
年,东营市的企业干部管理体制是:企业干部的行政级别全部取消,对企业领导干部
按企业的型别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企业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干部可以当工人,工人
可以当干部,原职级、身份作档案保留,待遇随岗位变动。企业领导干部在看文件、
听报告、参加会议及学习培训方面,按企业的型别享受相应行政级别的政治待遇。在
企业干部的任免形式上,对行政管理人员以委聘为主,在部分企业采取选聘或招聘的
方式, 对党群领导干部实行委任和选任的方式。是年底,全市有国有大中型企业7 0
个(其中有大型二企业2个、中型一企业34个、中型二企业34个,有市属企业58个、区
县属企业12个) ,共有领导干部356人,平均每个班子有5.1职,其中,正职(书记、厂
长、经理、董事长) 101人,其他班子成员255人。平均年龄为42.8岁。具有大学以上
学历的25人, 占7%;有大专学历的114人,占32%;有中专和高中学历的175人,占
49.2%;初中以下学历的42人,占11.8%。党员领导干部有326人,占91.6%。
干部培训建市初, 干部培训工作以加强干部的学历教育为重点,制定《东营市1
984至1990年干部培训规划》 ,提出干部学历教育的目标。为克服培训基地和师资力
量缺乏的实际困难,一方面派出大批干部参加国家和省内的干部专修班学习,另一方
面通过在油田党校加挂市委党校的牌子,改善广饶、利津、垦利3县党校的办学条件,
创办山东电视大学东营分校,发挥农业广播学校的作用等措施,加大自身的培训能力。
至1990年,全市共有2722名干部参加大专层次的培训,3322名干部参加中专层次的培
训,全市干部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由1984年的11.6%增至28.5%,初中以
下学历的干部由1984年的40.3%下降为20.9%。同时,根据需要开展各种短期培训,
至1990年底, 共培训各类干部3万余人次。1991~1995年,干部培训的重点从以学历
教育为主转为以提高各级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为主。 1991年,制定《东营市199 1至
1995年干部培训规划》;加大干部培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市委党校同油田党校分设而
独立办学, 东营区与河口区建立党校,广饶、利津、垦利3县党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
善,市委党校被批准为大专体制,3县2区的党校先后被批准为中专体制。随着办学能
力的增强, 全市干部培训工作, 特别是各级干部的政治理论培训力度不断加大,至
1995年底,参加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短期培训的干部有
30579人次,其中有县(处) 级干部1649人次、科级干部11697人次,其他干部17233人
次。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理论培训也随之加强,“八五”期间,参加以邓小平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培训的农村支部书记有11988人
次。 “八五”期间,共组织15921名干部参加以大专层次为重点的学历培训,全市干
部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由1990年的28.5%增至1995年的41.3%,初中以下
文化程度的由1990年的20.9%降为8.8%; 参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及其它
业务知识培训的干部达3.6万余人次; 接受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达16713人次。
1983~1995年,全市共培训各级各类干部114835人次,包括各种短期培训77413人次、
学历培训21965人次、农村支部书记培训15457人次;在各种短期培训中,培训县(处)
级干部2419人次、科级干部19263人次、企业领导干部890人次、其他干部54841人次;
在学历培训中, 参加大专以上学历培训的干部有15672人次;参加中专学历培训的干
部有6293人次;参加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有22293人次。
干部下派为振兴东营经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和培养锻炼干部队伍,1985年
起,全市各级党委坚持从市、县(区)直机关选拔年纪比较轻、发展潜力大,但缺少基
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到环境比较复杂、条件比较艰苦、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去工作,
或者安排到“急、难、险、苦”的岗位上经受锻炼与考验。至1995年底,全市共选调
下派干部1795名,其中, 市直干部有204名,有处级干部6名、科级干部96名。同时,
接收省直下派东营市的干部6批,共320名,其中,厅局级干部7名、处级干部52名;接
收国家部委厅局挂职干部2名;同威海市交流挂职干部7名,其中,厅局级干部1名、处
级干部6名。
干部下派工作先以平行挂职和包村为主要形式,即被选派的县级干部到县(区)委、
政府挂职, 科级干部到乡镇、企业挂职,一般干部包村,为期1年;主要任务是“三
促进一提高”,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班子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
素质和能力。至1992年底,市、县(区)直机关下派干部共1409名,其中,市直有5批、
309名,处级干部有21名,科级干部有132名。
1993年起,干部下派工作实行组织部直接选调与部门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
选派干部全部安排到经济欠发达乡镇、村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实行部门包村、包乡
镇、包企业, 为期3年,中间轮换1次人员。主要任务是实施四项工程,即:换脑转型
(解放思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工程、富民工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程
和社会教育工程。至1995年底,市、县(区)直机关共选调下派干部1795名,其中,市
直机关选派2批共204名,选派处级干部6名、科级干部96名。1993年起,选派县 (区)
直机关干部到村、乡镇、企业任实职,为期两年。至1995年底,全市共选派任实职干
部85名。为做好干部下派工作,一方面采取制定《下派干部守则》、健全自身管理体
系、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跟踪考核、严格奖惩、典型引路等措施,促进下派工作一
线建设;另一方面,各派出部门单位从自身业务职能出发,利用资金、人才、信息和
技术优势,全方位、多层次给予所包村、乡镇或企业以帮助。至1995年底,全市各派
出部门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投入资金6100万元,其中,无偿资金1420万元;
安装电话230部, 修建柏油路160公里,铺设自来水管线95公里,新建水库120座,新
增蓄水能力2600万立方米; 140个村通了柏油路,126个村用上自来水,解决了5.2万
人的吃水、 4万人的用电、 4.67万人的行路难问题;帮助新上项目527个,年纯收入
7930万元; 扶持发展各类专业户6100个;全市所包268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2
年的610元增至1995年底的2008元, 增长329.18%。同时,调整支部班子81个,发展
党员195名, 培养选拔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1200名;建立健全村委会、团支部、
民兵连、妇代会等配套组织,建设了110个标准高、设施全、多功能的村级文化大院;
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评选“十星级文明户”5600个;普遍制定了一
套村级工作和村民管理制度,并发放到各家各户。
1993~1995年底, 全市的下派干部中有224人被提拔到县、科级领导岗位,有14
7人入党,95人晋升为中级以上职称;在市直下派干部中,有99人被提拔重用。
落实干部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984~1986年11月底,全市各级党组织开展落
实干部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全市共有历史遗留干部案件2032起,其中,
“文化大革命”遗留案件有946起,历史老案有1086起。在946起“文化大革命”遗留
案件中, 有政治问题案件395起、经济问题案件297起、作风问题案件178起、违法乱
纪问题案件13起、 其它案件63起;对冤假错案全部平反纠正,改正面占68.6%;对1
56人在“文化大革命” 中被扣发的281394.01元工资全部补发给本人;清退26户被查
抄的财物, 折款4387.67元。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的有关要求,列入复查范围的历史
老案有938起,包括历史问题案件436起、经济问题案件110起、作风问题案件140起、
违法乱纪问题案件123起、其它案件129起;复查后的改正面占31.1%。同时,认真清
理了干部档案,共计12256件。
知识分子工作
建市初,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开展落实知识分
子政策、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对626起在“文化大革命”中和历史上造成的冤
假错案全部予以纠正;对90人在“文代大革命”中错停、减发的206439元工资全部补
发给本人;对11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的75件财物作了清退。妥善解决被错误
处理的328名知识分子的平反善后工作,其中, 安排调整工作的114人,办理离退休手
续的204人,解决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的10人;妥善处理家属、子女受株连问题的77人;
对40岁以上知识分子的人事档案普遍予以清理和整顿。至1986年底,落实知识分子政
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全部完成。期间,吸收1432名符合条件的优秀知识分子入
党,选拔1099名知识分子进入各级领导班子担任科级以上职务,调整226名用非所长、
用非所学的知识分子的工作,为2968名知识分子的9639名家属、子女办理“农转非”
手续,解决部分知识分子夫妻分居、住房难的问题。
1987年起, 知识分子工作转入经常化、制度化轨道。是年7月,中共东营市委、
市政府继1986年10月发出《关于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的暂行规定》后,发布《关于选拔
管理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试行意见》、《关于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实行
重奖的试行意见》、《关于鼓励专业人才支援乡镇企业的试行意见》和《关于加强思
想政治工作, 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试行意见》。1988年6月,中共东
营市委、 市政府召开全市知识分子工作会议,向在东营地区连续工作25年以上的150
0名知识分子颁发荣誉证书; 奖励19名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公布东营市首批
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3名;表彰53名优秀知识分子和16个知识分子工作先进单位。
1988年起, 全市先后从北京及省内有关科研院校、经济部门选聘专家、教授、学者1
2人担任科技副区(县)长,全市59个乡镇中有57个乡镇先后选聘科技副乡(镇)长78人。
1990年11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工作的规定》。
翌年5月, 选拔出全市第二批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1名。1993年12月,选拔出全市
第三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名。 同时,对第一批拔尖人才进行调整,23人中有1 2人
重新获得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995年11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东营市市级
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工作的暂行办法》。至1995年底,全市市级专业技术拔尖
人才共有42人。 1991年,市委组织优秀知识分子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在全市举办6
场报告会。1992年,召开全市新时期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组织撰写研讨论
文50篇,评选出优秀论文16篇。1994年,组织拍摄电视专题片《东营英才》,在市电
视台集中报道了近30名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事迹。1992年起,在全市开展选拔和
管理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工作, 至1995年底,共在农民中选拔优秀科技人才182名进
行重点管理。
老干部工作
1983年10月, 市委组织部设立老干部科,负责老干部工作。1986年5月,组织部
老干部局成立,同年8月,改为市委老干部局。同时,市、县(区) 、乡(镇)普遍建立
由党政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建立了老干部
局,市直大系统、老干部较多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设老干部科(室),未建专门机构的
均有人分工兼管。至1985年底,全市专职从事老干部工作的人员有30名,基本达到机
构、人员、管理服务措施三落实。
安置工作离休干部的安置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小集中大分散、原单位
负责的原则, 面向农村和小城镇开展工作。1984年底,全市有离休干部1552人。至1
995年底,全市可享受离休待遇的老干部有2084人,其中,2074人离职休养,包括:享
受厅局(地专)级待遇的干部11人,县处级相当职务的干部62人,未担任县处级实职、
享受县处级待遇的行政15~18级干部537人,其他干部1464人;在省内安置2050人(住
县城及干休所的有575人,住农村的有1475人),到外省市安置的有24人。同时,接受
外省、市安置到东营市的离休干部143人。
待遇和服务市委、市政府始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休后基本政治待遇
不变,生活待遇略为从优”的政策规定。1984年起,市委、市政府为市直和县(区)直
享受厅局(地专)级待遇的离休干部增发地师级文件,各县(区)委、政府为享受县处级
待遇的离休干部增发县团级文件;由市、县老干部工作部门定点、定时组织老干部阅
读。学习材料由离休干部的原工作单位或管理部门分发到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
领导人,坚持每年向离退休干部通报工作情况,征求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传达中央
和省级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让老干部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大事。各级
党组织根据离退休干部的居住情况,不断完善学习制度,至1995年底,在全市老干部
中建立学习小组235个。自建市起,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统一组织的报告会、
纪念活动、重要集会、重大节日活动等,按职级邀请离休干部参加;各级党代会、人
代会,按一定比例让离休干部代表参加或上主席台。安排好党员离退休干部过好组织
生活:仍居住机关、原工作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均由单位的党组织安排好他们的组织生
活或单独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凡回原籍农村安置的,其党员关系转到所在乡镇,由
所在乡镇根据其居住情况,本着老干部自愿和方便过组织生活的原则,或单独建立老
干部党支部,或参加所在村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易地安置的党员老干部由接受安置单
位负责安排其组织生活。
安排好离退休干部的生活待遇。保证老干部离退休金按时足额发放;为体现社会
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原则,于在职干部增加工资的同时,为离退休干部适时增加离退
休金。对长期患病、饮食起居需人扶助的老干部给予享受护理费待遇的照顾;1983年
起,每年为离休干部普遍进行一次健康查体,建立健康档案,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每年有计划地组织老干部参加健康疗养;县(区)级以上医院普遍建立老干部病房,坚
持离休干部看病、住院优先制度,基本达到“因病施治,医药费据实报销”的要求。
改善住房条件,属于安置在机关的,新建住房优先安排老干部居住;回农村安置的,
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协同原工作单位每年雨季前进行一次检查,发现危房及时帮助维
修。落实老干部活动的公用经费和解决特殊困难的特需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
组织活动1983年起,市及各县(区)老干部部门积极组织老干部开展气功、乒乓球、
门球、象棋、钓鱼、太极拳(剑)、健身舞、戏曲等各类文体活动,每年有计划地组织
老干部参加参观活动和小型旅游活动;举办书画展。至1995年底,共举办市级以上老
干部书法、 绘画展览5次,共有620名老干部作者的780幅作品参展。兴建老干部活动
中心。1990年,东营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开工兴建,各县区亦相继兴建老干部活动中心。
至1995年底,全市共建立老干部活动中心(室)61处,其中,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
上的有3处。1994年11月9日,全市第一所老年大学--广饶老年大学正式开学,第一期
学员有42人, 平均年龄62岁,最大的77岁;设2个专业5门课程,学制2年;其后,市
及其它县区均加紧筹建老年大学。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老干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
的作用,陆续建立老干部咨询团、顾问组;有的部门选聘老干部当联络员、监督员,
搞调查研究,发挥监督作用。1990年,市委老干部局联合团市委、市教育局在全市开
展“关心下一代”活动,有的老干部被聘为校外辅导员,有的老干部与后进青年“结
对子”,交朋友,为促进校风和社会风气好转发挥作用;组织老干部参加编史修志、
撰写革命回忆录、开展信访民调、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城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
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在物质文明建设中,许多老干部积极从事以庭院经济为主的
多种经济活动,发展庭院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有的老干部利用自己的管理特长
和专业技术特长帮助发展乡镇企业。至1995年底,全市有60%以上的老干部在各种岗
位上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成为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986年10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第一次离退休老干部代表会议,总结交
流做好老干部工作的经验,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此后,市委、市政府每隔两年召开
一次老干部工作会议,交流经验,表彰先进。至1995年底,全市离退休干部中受省级
以上表彰的有10人,受市级表彰的有134人,受县(区)级表彰的有315人。

第六节 宣传工作

社会宣传
建市前,境内各级党组织围绕各时期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活动。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境内掀起学习、宣传和落实全会精神的热潮。1979年,开展党的
“四项基本原则” 的宣传。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后,宣传十二大会议精神,
鼓舞干部群众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建市后,宣传工作得到加强。1983年,重点宣传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精神,并就
计划生育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开展法制宣传。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
后,市委于10月31日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宣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的通知》,全市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单位均按要求开展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活
动, 为深化改革作准备。1985年初,集中宣传中发[1985]1号文件关于今后一个时
期农村工作的任务和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政策。 同年3月,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后,
宣传市委提出的按照“商、工、农”型经济结构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推动全市
农村第二步改革顺利进行。1986年始,组织农民学习《农民法律常识读本》及有关法
律条文。1987年,重点抓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宣传教
育。 编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宣讲提纲》;5月,召开全市宣
传工作会议,提出要解决好对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
识不足的问题,防止一阵风,同时防止扩大化。组织宣传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
制教育、维护安定团结的决定,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认识。1987年10月,中国
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全市各级党委和宣传部门以加快和深化改革为主
题,精心组织对十三大文件的学习和宣传活动,在全市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
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把全市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十三大精神上来。1988年,继续宣传十
三大会议精神,同时加强形势任务教育,编写《认清形势、团结奋斗,夺取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大胜利》的宣讲提纲。1989年,开展“忆十年,话改革”
形势教育活动,通过调查对比、座谈讨论、演讲演出、展览等形式,宣传改革以来的
变化。
1989年政治风波后,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宣传部门在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中集中宣
传邓小平在接见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宣传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帮助人们澄
清事实、分辨是非。中共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召开后,宣传两次会议精神,使全市
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990年,宣传“稳定压倒一切”,
揭示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和东欧剧变的实质。是年,两次召开全市宣传部长会议,就
全市宣传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1990年12月~1991年1月,市委
在全市农村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简称“社教”)活动,共抽调3887名宣讲员深
入农村,通过举办培训班、宣讲会、报告会,放映录像和幻灯片,举行文艺演出、歌
咏比赛、 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宣传,全市受教育者达42.34万人次。1991年3~9月,
在全市城市开展“社教”活动,23.8万人受到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受教育面达95%
以上。 此后,每年冬春之际,均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自1994年冬、1 995
年春开始, 农村社教活动扩大为城乡同时进行。至1995年底,共举办6次大规模“社
教”活动。
1991年起,社会宣传工作突出对党的经济工作方针的宣传和对东营市及黄河三角
洲开发建设的宣传,努力为全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条件和社会舆论
环境。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发表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学习贯彻
“讲话”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市委成立专门机构,各新闻媒体开
辟专栏、专题节目,宣传部门举办改革开放研讨班,市委宣传部编辑出版《对外开放
学习参考材料》一书。全市上下形成浓厚的大讨论气氛,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逐步统
一到邓小平讲话精神上来。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宣
传部门组织全市干部群众学习“十四大”报告原文,领会其精神实质;市委宣传部组
织编写《十四大报告学习问答》,举办5期县处级领导干部学习班,培训200余人;对
广大群众学习十四大精神进行督促指导,并组织宣传骨干到基层宣讲。1993年,继续
宣传十四大会议精神,同时宣传建市十年来各条战线取得的巨大成就,编辑出版大型
画册《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和《东营市建市10周年丛书》,包括《东营,在
黄河三角洲上崛起》 、 《跨世纪的工程--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笔下的黄河三角洲》、
《在黄河入海的地方--记者笔下的黄河三角洲》 和《一代覆地翻天人》,共计110多
万字。1994年,深入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组织开展“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与深化改革”学习宣传月活动,对干部群众系统地进行市场经济基本理
论的宣传教育,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市场经济知识竞赛。1995年,通过多种形式对黄
河三角洲开发、“双高一优农业”、“十大利民工程”、“质量管理效益年”、“八
五”成就、油地结合等内容作了集中宣传;宣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
技术进步的决定” ;是年7月,市委宣传部联合有关单位对县区及市直各单位的“二
五”普法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建市后,在参与宣传全省及全国知名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同时,注意培养和
宣传东营市内的先进典型。 1985年,编印3期《先锋赞》小册子,收入全市各行各业
先进典型44个;重点宣传全国“三八”红旗手、广饶镇卫生院副院长陈小仙的先进事
迹。1987年,先后宣传东营区辛店镇及利津县汀河乡裕后村移风易俗工作的经验;宣
传市电力办公室及电业系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文明优质服务活动的先进经验;
在全市商业、服务业推广东营百货大楼抓职业道德教育的经验。1993年,宣传广饶县
公安局李鹊乡派出所所长聂士兴的先进事迹。写出长篇通讯《聂士兴,聂士兴》,先
后在《东营报》、《大众日报》、《支部生活》、《人民日报》等报刊上登载;编印
《继承烈士志,锻铸创业魂》小册子;拍摄电视剧《聂士兴》,在省电视台播放;组
织聂士兴报告会;上述宣传在全市乃至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1994年,宣传先进典型
大王镇、大王镇中李村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河口区六合乡“贴紧经济抓教育,抓
好教育促经济”及广饶县“粮食银行”等先进经验;通过多种形式宣传英雄干警陈重
道烈士、优秀企业家李建华、自强不息的少年郑玉影、优秀敬老院服务员段德娥等人
的先进事迹。1995年,开展学习孔繁森、王廷江、韩素云的“三学”活动;邀请孔繁
森事迹报告团来东营作专场报告;举办王瑞孚、段德娥事迹报告会,均引起强烈反响。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1983年11月2日,中共东营市委成立企业政治工作部(以下简称企政部) ,主管工
业、交通、基建、财贸系统国营企业和县属以上集体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企政部用
3年时间对全市1万多名青工进行系统的政治轮训;按照干部“四化”要求,调整配备
354个企业领导班子; 组织全市230个企业基层党组织、2.6万多名党员进行整党;广
泛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 有30%的企业建成文明单位。1987年12月4日,市委企政
部撤销,随后成立市委宣传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1988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
企业法》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制定下发《关于加强
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建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于1990年制定
《东营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评选表彰管理办法》 。1
990~1991年底, 以短期脱产轮训为主要形式,对全市企事业单位35岁以下的青年职
工进行系统的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教育,培训职工19980人,培训率为90%。1992年,
围绕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以下简称《条
例》) 的贯彻,在全市企业中开展“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
厂长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宣传教育,发动职工学习《企业法》和《条
例》,为企业走向市场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并总结推广一批深化改革和思想政治工作
先进企业、个人的经验。1993年,针对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先后在乡镇
企业、县属企业、市属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召开全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起草
《中共东营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995年,实施新时期职
工形象和企业家形象塑造工程,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
练就过硬的劳动技能。新时期企业家形象塑造以争做社会主义企业家为主题,推动企
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引导企业经营者当好领导干部,办好社会主义企业。
1985年1月,成立东营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以下简称市政工研究会) ,围
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理论课题研究。1988年,创办会刊《东营企业政工园地》 (1992
年更名为《企业工作研究》) 。1989年起,市政工研究会负责表彰和推荐思想政治工
作优秀单位和个人。1993年,东营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成立,与市政工研究会合署办
公。 至1995年底,市政工研究会共有团体会员48个,召开年会6次,编印会刊22期,
发表论文600余篇。
政工队伍建设。 1991年1月,成立东营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评定工
作领导小组和中级评审委员会。1992年,首次开展企业政治工作人员职称评定工作,
在全市458个企业、1494名政工人员中共评出高级政工师22名、政工师367名。1993年,
政评工作转入经常化。 至1995年底, 全市共有71人被确认为高级政工师任职资格,
921人被确认政工师任职资格,1013人被确认初级专业职称任职资格。
理论宣传
建市后,市委宣传部和各县区委宣传部均设立党员教育科和理论科,市委设立讲
师团。1985~1988年,全市57个乡镇先后建立党校;有50名以上党员的企事业单位也
相继建立起党校,至1995年底,达90处。农村、机关、学校、企业等党支部相继建立
党员活动室,至1995年底,全市共建1889个。1993年,成立山东干部函授大学东营分
校,至1995年,该校有3个年级、6种专业、28个教学班、1300余名在校学员。
1983~1989年,市级领导干部通过市委中心学习组的形式学习《邓小平文选》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6~1989年,组织全市3700名党员、干部参加正规化理论教育,
系统学习《政治经济学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和
《社会主义建设概论》。中共十三大召开后,深入宣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举办
3期“学习十三大精神骨干培训班” 。同时,组织宣传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召开经济
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开展“生产力标准大讨论”;分别召开关于市情和县情、金融、
商业改革的理论研讨会,并编辑出版《市县情理论研讨会文集》和《金融理论研讨会
文集》。
1989年9月, 召开全市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清
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清除发生动乱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让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1990年,两次召开全市宣传部长会议,强
调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教育。是年,市委制定《关于建立县级领导
干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培训制度的意见》,规定现职县级领导干部每届任期内必须
到省、市委党校接受1~2个月的理论培训;召开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动员大会,
开办了首期县级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读书班。
1992年,理论宣传工作以各级干部特别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对党史党建理论的学
习为重点。邀请中共中央党校的教授来东营作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报告。围绕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开展理论研究活
动。1993年,注重县级以上干部,特别是市、区(县)委中心学习组的理论学习。举办
县级干部十四大文件学习班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书班,聘请中央及省内的专家、
教授举办专题讲座。1994年,加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全年组织
市委中心组学习10次; 通过各级党校培训科级以上干部1000余人。 是年5月, 开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深化改革”宣传月活动;邀请全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
民大学经济系主任魏杰教授,七届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
江平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邬名扬教授等知名学者和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在市直和区
县举办了十余场报告会,在干部群众中系统宣传市场经济基本理论。1995年,以《邓
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为重要辅助材料,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
习《邓小平文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市委中心组先后组织4次学习活动。
7月, 举办为期一周的第一届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就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
题集中进行研讨。 市委宣传部配合有关部门为市直单位培训理论骨干70余名, 制定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和《党章》学习3年规划,并进一步开展“市场经
济与黄河三角洲开发”研讨活动。
新闻宣传
建市后,全市的新闻宣传工作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大力
宣传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宣传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宣传两个文明建设成果。1
984年起, 深入宣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深化改革作舆论准备。1987年,宣传四项
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后至1988年,围绕学习和
贯彻十三大会议精神开展了深入宣传活动。1989~1990年,围绕反对动乱、维护社会
安定、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等进行宣传报道。
1990年,市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通讯报道工作的通知》,提出思想建设、壮大队
伍、 提高素质、向上供稿等8个方面的要求。1992年起,宣传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
话和中共十四大会议精神。1993年,围绕建市十周年,宣传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和各
条战线上取得的成就。1995年,市委宣传部制定《关于加强新闻工作宏观管理的有关
规定》 , 制定联系会制度、新闻例会和通气会制度、重大宣传事项审批制度、审读
(听、看)制度、新闻发布会制度和新闻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使全市新闻单位和机构的
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图书出版和报刊管理。建市后,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及文化单位十分重视对图书、
报刊及音像制品的出版管理工作,坚决打击制售、传播低级书报刊及音像制品活动。
1989年, 清理整顿全市书刊、音像市场。1992年,全市集中开展3次规模较大的“扫
黄” 、“打非”活动。1994年,全市开展2次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的活动,并草拟《东
营市文化市场管理暂行办法》。1995年,集中治理全市书刊、音像制品经营活动,突
出检查文化市场经营点234个, 取缔非法书刊、音像制品经营点31个,取缔非法录像
放映点13个。1994年起,从抓好对各出版单位出版物的审读工作入手,严格按照国家
报纸、期刊的质量管理标准,对每一期的出刊情况进行审查,并对有国内正式刊号的
报纸、期刊写出初审报告,上报省新闻出版局核验。
新闻单位和机构队伍建设。1986年10月15日,东营人民广播电台建成试播,翌年
10月1日正式播音。 至1995年底,可同时开播2套节目、35个栏目,播出时间每天达2
4.5小时。1987年10月22日,《东营报》试刊发行,翌年7月正式发行,四开四版,周
二刊。 1992年7月,改为周三刊。1994年1月1日,更名为《东营日报》,并改为对开
大报。1989年元月1日,东营电视台建台开播,设2套节目,至1995年底,可每天播出
31小时, 其中自制节目1小时37分钟。至1995年底,全市各县区均建立新闻科,配备
干部2~3人;各乡镇均有专职报道员,多数市、县(区)直部门配备业余报道员,部分
市直部门和企业建立专职或业余报道组,全市形成一支有2000多名专职新闻工作者和
600余名通讯员的新闻工作队伍。 各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还加强对新闻队伍的业务培
训和政治培训, 仅1995年全市就举办培训班18期,培训新闻骨干500多人。全市每年
都评出十几个先进新闻单位、近60名模范通讯员和30余篇优秀稿件。
坚持“抓市外宣传,促市内宣传,两个宣传并举”的工作方针,充分利用上级新
闻单位来访记者和市内通讯报道骨干两支力量,不断加大市外宣传力度,积极利用国
内、省内各大媒体宣传东营,宣传黄河三角洲,1983~1995年,全市在省级以上新闻
单位刊播新闻作品2.5万余篇(条)。
对外宣传
建市后,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黄河三角洲开放开发的步伐,全市外宣工
作以“服务经济、推进开放、树立形象”为宗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宣传活动。
利用新闻媒体宣传1983~1995年,全市共邀请、接待中外记者149批、580多人次,
对外发表宣传东营的稿件610多篇。 国外及台湾、香港、澳门一些新闻媒体分别对东
营进行了宣传,如:日本的《朝日新闻》,美国的《世界日报》、《侨报》、洛杉矶
电视台,泰国的《世界日报》,菲律宾的《商报》,台湾的《工商时报》、《联合报》,
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商报》、《成报》、《港人日报》,澳门的
《澳门日报》、《华侨报》等,都刊载了介绍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稿件。
重大涉外、经贸活动的“战役性”宣传。先后组织10多次涉外、经贸活动的战役
性对外宣传,如青岛“小交会”、黄河三角洲外向型资源综合开发论证会、(深圳)东
营黄河三角洲经贸招商洽谈会、’95东营黄河三角洲经贸招商洽谈会、联合国开发计
划署支持黄河三角洲持续发展项目中期国际研讨会等,为涉外、经贸活动创造了良好
的外部舆论环境。
对外宣传品的制作发行1983~1995年,全市共制作大小画册3种2.2万册,投资指
南2种1.3万册, 电视常备片6部,电视专题节目158个,黄河口风光挂历1万套、明信
片6000套。各区县宣传部门、市直有关单位、各企业制作一批外宣品。生动、直观的
外宣品通过人员出访、接待来访、涉外经贸活动等方式散发到世界各地,提高了东营
市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