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对外经济合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144&run=13

第二章 对外经济合作

第一节 利用外资

概况
东营地方工业相对薄弱,投资环境不健全,利用外资工作起步较晚。1988年6月,
市政府颁发《东营市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办法(试行) 》,鼓励外商投资。同年9月,
始有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经省外经贸委批准成立,即由东营市南郊畜牧场和加拿大北美
皮毛公司合资兴办的东营加美养狐有限公司, 项目总投资69.1万美元, 外方投资1
7.3万美元。此后,东营市利用外资工作发展仍较缓慢。1989~1990年,先后有2个合
资企业成立,即东营繁华工艺品有限公司和东营丽利草酸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分别
为48万美元、 36万美元,利用外资分别为19.2万美元和9万美元。1991年,全市利用
外资工作有所发展, 共有6个合资企业成立,总投资1167.3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4
4万美元,当年实际利用外资66万美元。
1992年,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山东省外经贸委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总投
资1000万美元以下的三资企业审批权下放到各地市,中共东营市委、东营市人民政府
出台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法规性文件,全市利用外资工作得以迅猛发展。是年,全
市审批成立三资企业81个, 项目总投资13396.6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845.3万
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9万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过百万美元的企业有8个,合同
利用外资额最大的为748万美元。1993年3月,东营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
区,享受国家对沿海经济开放区实施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利用外资工作继续发展。全
市共批准成立三资企业109个,总投资17215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6306万美元,实际
利用外资1845万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额过百万美元的企业有11个。1994年,国
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压缩基建规模,调整三资企业税收政策,利用外资工作受其影
响,项目有所减少,但项目规模和实际利用外资额仍保持上升的势头。是年,全市审
批成立三资企业48个, 项目总投资10742.4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677万美元,实际
利用外资2500万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额过百万美元的企业有12个,过千万美元
的企业有3个。 1995年,全市批准成立三资企业33个,总投资5119.9万美元,合同利
用外资2381.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8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过百万美元的企业有3
个。
至1995年底,全市共有省、市外经委审批成立的三资企业280个,总投资47794.3
万美元, 合同利用外资18699.6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5763.5万美元;其中,1
32个企业投产,1995年完成总产值5.4亿元,利税6285万元,出口创汇903万美元。
利用外资结构
外资投向初以生产性企业为主,1991年始有首家饮食服务业企业(港苑饭店)成立。
1992年起, 三资企业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均有发展。至1995年底,全市280个
三资企业中, 有工业企业174个、农林牧渔企业13个、建筑业企业21个、运输及邮电
业企业17个、公共饮食服务企业26个、房地产开发业企业14个、社会服务业企业3个、
科学研究综合服务业企业3个、其它行业企业9个。
外商投资方式始终以“中外合资” 为主。1992年,成立中外合作企业1个、外商
独资企业5个; 1993年,成立中外合作企业4个、外商独资企业9个;1994年,成立中
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各1个; 1995年,成立中外合作企业3个、外商独资企业7
个。至1995年底,全市280个三资企业中,有中外合资企业249个、中外合作企业9个、
外商独资企业22个。
外资来源有香港、美国、台湾、日本、加拿大、韩国、新加坡、法国等24个国家
和地区。

境内三资企业分布情况表
表14-5 单位:个
┏━━┯━━┯━━━┯━━━┯━━━┯━━━┯━━━┯━━━━┓
┃年度│市直│东营区│河口区│广饶县│利津县│垦利县│胜利油田┃
┠──┼──┼───┼───┼───┼───┼───┼────┨
┃1988│ 1│ │ │ │ │ │ ┃
┠──┼──┼───┼───┼───┼───┼───┼────┨
┃1989│ 1│ │ │ │ │ │ ┃
┠──┼──┼───┼───┼───┼───┼───┼────┨
┃1990│ 1│ │ │ │ │ │ ┃
┠──┼──┼───┼───┼───┼───┼───┼────┨
┃1991│ 3│1 │ │ │ │ │ 2┃
┠──┼──┼───┼───┼───┼───┼───┼────┨
┃1992│ 27│ 6 │ 2 │ 9 │ 1│ 7 │ 29┃
┠──┼──┼───┼───┼───┼───┼───┼────┨
┃1993│ 40│ 13 │ 1 │ 16 │ 5│ 4 │ 30┃
┠──┼──┼───┼───┼───┼───┼───┼────┨
┃1994│ 13│ 5 │ │ 2│ 1 │ 3 │ 24┃
┠──┼──┼───┼───┼───┼───┼───┼────┨
┃1995│ 10│ 2│ │ 2│ 1 │ 2 │ 16 ┃
┠──┼──┼───┼───┼───┼───┼───┼────┨
┃合计│ 96 │ 27│ 3 │ 29│ 8 │ 16│ 101 ┃
┗━━┷━━┷━━━┷━━━┷━━━┷━━━┷━━━┷━━━━┛

第二节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国际经贸交往
为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东营市参加了山东省人民政府从1984年开始每
年在青岛举办的“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简称“青交会”)。每年洽谈会前,
由市直各部门、各县区自下而上提报项目,经市计委、经委、外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
反复论证、筛选,确定洽谈项目,并对洽谈人员进行培训,做到有选择、有准备地洽
谈,提高洽谈水平。对成交的项目实行项目责任制,制定实施方案,分步具体实施;
对未成交的项目,作为预备项目继续寻找合作对象。同时,加强对外宣传,提高东营
市的知名度,从而促进全市对外经贸工作的开展。
积极参加山东省在其它各地举办的各种对外经贸洽谈会,并独立组织召开对外经
贸洽谈会。 1993年3月,参加山东省在香港举办的招商引资暨进出口贸易洽谈会,与
外商签订合同、协议35项,累计合同、协议利用外资额达82127.5万美元。1994年7月,
东营市在深圳举办对外经贸洽谈会,布展项目81个,签订出口合同13项,合同贸易额
为1301万美元;签订利用外资合同13项,合同利用外资13609万美元;签订协议41项,
协议利用外资8935万美元。 1995年9月,在东营宾馆举办’95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洽
谈会,推出招商项目100多个,展销产品840余种,邀请到14个国家和地区的90多名外
商参加, 签订利用外资合同、协议64个,项目总投资2.2亿美元,合同、协议利用外
资1.1亿美元;签订进出口贸易合同14个,贸易额为813万美元。
为了解国外经贸形势和宣传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与建设,东营市有计划地派出经贸
考察团组到国外进行系统的经济技术洽谈、考察和交流活动。尤其是1992年后,东营
市对外交流迅速增多。 至1995年底,全市共派出经济、贸易、技术考察团组100个、
450人次, 分别到欧洲、美洲、大洋洲、东南亚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考察,同40多个
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关系。
利用外国政府贷款
为补充国内资金的不足、改善利用外资结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东营市
积极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发展经济。1991年12月,东营市第一个利用外国政府贷款项目
--东营市养虾示范场利用丹麦政府贷款引进冷库及鱼粉加工设备项目获准建设,利用
丹麦政府贷款2100万丹麦克朗(合328万美元),中方投资336万元人民币,项目总投资
2100万元人民币。 1992年8月,利津县水产养殖公司充分发挥当地水产及芦笋资源优
势,利用丹麦政府贷款建设500吨组装式冷库,项目总投资590万元人民币,利用丹麦
政府贷款550万丹麦克朗(合88.6万美元) ,国内配套资金128万元人民币。同年9月,
东营市邮电局利用比利时政府贴息贷款引进程控交换系统设备,项目总投资3090万元
人民币, 利用比利时政府贴息贷款125万美元,国内配套资金1840万元人民币。1995
年6月,东营市粮食局利用法国政府贷款建设年班产3万吨饲料加工项目立项,总投资
1895万元人民币,利用法国政府贷款815万法朗(合150万美元) ,国内配套资金671万
元人民币; 同年底,项目进入执行期。至1995年底,全市共利用外国政府贷款4项,
累计利用外资691.6万美元。
国际无偿援助
国际无偿援助是第三世界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东营市从实际需要出发, 积极申报项目,申请国际无偿援助。1984年9月,东营市第
一个国际无偿援助项目--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无偿援助利津县修建养虾池、解决渔民就
业生活问题的2771工程立项,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援助小麦23809.51吨 (合952.39万元
人民币) ,国内配套资金1252.46万元,修建660公顷养虾池,解决利津县沿海1150名
渔民就业、生活问题。项目于1986年开工建设,当年养殖,当年受益。1984年10月,
德国援助东营市农牧局奶牛220头及相应的设备、 技术和人员培训项目立项。德国援
助折合资金227万美元, 中方配套资金404万元人民币,项目总投资合371万美元。该
项目于1989年完成。1987年11月,德国援助东营市科委风能开发项目立项。中方引进
风速、风向综合测试仪,德国援助合44万美元,中方配套资金14万元,项目总投资48
万美元。 项目于1990年底完成。1988年4月,比利时援助东营市建委城市建设规划项
目立项。双方城市规划专家交流,比利时为中方培训计算机人员,帮助建设建筑学校。
比利时援助中方230万马克, 折合120万美元,中方配套资金280万元,项目投资合计
171万美元。至1995年底,此项目仍在执行中。1994年4月,德国无偿援助东营市环保
局环境保护一期项目(水监测)开始实施。德国援助水监测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和技术
资料,价值约230万马克(合155.8万美元),中方配套资金240万元,合计184.7万美元。
一期项目于1995年底完成。二期项目为大气监测,德国援助资金300万马克 (合203.3
万美元),中方配套资金150万美元,合计221.4万美元。项目于1995年10月达成协议,
计划于1996年4月~1999年4月实施。1994年,为支持黄河三角洲持续发展,联合国开
发计划署无偿援助东营市人民政府召开有关学术研讨会,提供资金69.7万美元,中方
配套资金320万元,合计108.25万美元。至1995年底,项目正在执行中。
至1995年底,全市共申请到国际无偿援助项目7个,接受援助资金1183.8万美元。
境外投资
1992年11月,胜利石管理局外事外经处国际贸易公司率先在俄罗斯莫斯科注册成
立“莫斯科法拉尔国际贸易公司” ,注册投资7万美元;至1995年底,营业额累计10
9.6万美元,税后利润为11万美元。1993年6月,东营南里实业集团公司投资15万美元
在美国独资设立美国南里国际公司,开拓国际销售市场,促进产品外销和深加工。至
1995年底, 营业额累计43万美元,税后利润1万美元。1993年,山东海通集团公司投
资5万美元在俄罗斯独资注册“俄罗斯伊尔库茨克东方责任有限公司” ,从事国际贸
易。至1995年底,营业额累计18.2万美元,税后利润3.6万美元。
劳务输出
1992年,东营市输出劳务25人次,实现劳务输出零的突破,当年完成营业额30万
美元。 1994年,输出劳务55人次,营业额为66万美元。1995年7月,经国家外经贸部
批准, 东营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获得劳务输出签约权,当年输出劳务167人次,
完成营业额196.6万美元; 外派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台湾、香港、巴基斯坦、新加坡
等;行业涉及远洋捕捞、食品加工、食品冷冻、护理等领域。

第三节 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营开放开发综合试验区
东营开放开发综合试验区(简称东营开发区)于1992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成
立东营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受市政府委托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开发区管委
会内设综合办公室、经贸发展部、规划建设部、财税融资部、公关联络部、劳动人事
局、土地管理局、财政局(加挂地方税务局牌子) 、经济发展局和工商局,行政编制1
5人,至1995年底,有行政工作人员36名。
东营开发区位于东营市东城,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区内设综合开发园、工业开
发园和精细化工开发园3个专业园区。 综合开发园北起府前街,南至广利河,西起胜
利路, 东至莱州路,面积为4平方公里。该区主要培植商品流通、金融保险、信息咨
询、饮食娱乐、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无环
境污染的工业企业。工业开发园北起淮河路,南至五干渠,西起青垦公路,东至曹州
路, 面积为5平方公里。该区利用外资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培植盐化工、轻纺、
建材、机械、电子、皮革、塑料等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精细化工开发园西起总干渠,
东至郝纯公路(路东有0.98平方公里),北起五干渠,南至史口镇十一图村北乡村公路,
面积为5平方公里。 该区依托胜利稠油处理厂,发展石油炼制、石油深加工和石油精
细化工工业,培植石油化工的支柱产业。
为吸引投资、加快建设,东营开发区为投资者营造了优越的软环境。对内设机构
进行调整、充实,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作运行机制,理顺外部工作
关系,全面落实市政府赋予开发区的职责权限,加强规划管理、土地管理,健全财税
体制,增强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同时,制定税
收、土地征用、户口农转非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中外客商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
设,尽快改善开发区的投资硬环境。综合开发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入、启动开
发为主,本着“稳定、完善、配套、发展”的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建设好供
热站、变电站、雨水污水泵站、给水管网、道路网络、绿化工程以及慧园居住小区的
区域完善配套等。工业开发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以项目带开发,逐步完善。精细化工开
发园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依托油田开发,开发一片,见效一片。至1995年底,东营开
发区共完成基础设施配套投资3亿多元,实现“六通一平”(道路通、电力通、供水通、
排污通、电讯通、供热通、场地平):累计铺设道路12公里、17.77万平方米,架设高
压输电线路25.1公里、低压输电线路8.1公里,铺设供水管线11.8公里、排污管道6.8
公里;开通国际、国内电话线路1700门(其中,综合开发园400门,工业开发园50 0门,
精细化工开发园800门);综合开发园和精细化工开发园分别建设集中供热锅炉房1座,
共铺设供暖管道7.8公里。
东营开发区在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硬环境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扩大宣传,
提高开发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建立信息网络和项目档案库,保持与日本、韩国、东
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大公司、大财团及信息机构的业务联系,采用走出去、请
进来的办法,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招商引资。同时,做好油地结合的文章,吸引
胜利油田的企业进区建设,充分发挥油田在资源、技术、资金、人才诸方面的优势,
尤其是精细化工开发园,主要依托胜利稠油处理厂带动和新建一批石油化工项目,做
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以与国有企业同等的优
惠政策鼓励个体私营企业进区兴办各类企业。至1995年底,东营开发区累计批准进区
企业61个, 项目总投资74661.5万元。其中有外商投资企业23个,合同利用外资2278
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0万美元。初步建成了一批石油化工、盐化工、轻纺、塑料、
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创汇的龙头企业。至1995年底,区内工业总
产值12.5亿元。
黄河口外向型工业园
成立于1994年1月12日。 1995年12月26日,省政府批复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定名为“山东省黄河口外向型工业园”,副处级事业单位。成立黄河口外向型工业园
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土建处、经贸发展处、保卫处。工业园依托垦利县城,
园区位于县城以东、胜利黄河大桥以南,沿永莘路、辛河路、县城中兴路东延段两侧
展开, 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起步区3.6平方公里。工业园由商贸区、工业区、高新
技术区、住宅区、旅游区和化工园区6部分组成。
为招商引资,黄河口外向型工业园就土地使用、税款征收、设备折旧、劳动用工、
筹资形式、 人才引进等诸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 同时,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至
1995年底,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亿元:新修和展拓道路8028米、68672万平
方米,形成“两横三纵”的道路格局;铺设地下供水主管线8000米;建设11万千伏安
变电站1座, 架设高压输变电线路8000米;铺设通讯电缆6000米,配套建设了1000门
程控电话、 600门无线传呼系统; 区内供水、 排水设施完善;工业园基础设施实现
“五通一平”(供水通、排水通、电力通、电讯通、道路通、场地平)。依托老城区,
有计划地改造建设一批综合性、多功能、高档次商贸、娱乐设施,提高了工业园的服
务水平。
黄河口外向型工业园积极招商引资, 至1995年底,进区工商企业户200个,引进
资金3.6亿元, 实现社会总产值7.15亿元;其中,进区三资企业有6个,引进外资800
万美元;初步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加工、建筑建材、精细化工、精密铸造、电子及
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大、中、小企业一起上,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
广饶经济技术开发区
成立于1992年7月。 1994年12月,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定名为“广饶外向型工
业园”(实际工作中仍沿用“广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名称)。成立广饶经济技术开发
区管理委员会,内设办公室、经济发展部、规划建设部和计划财务部。同时成立广饶
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负责对外招商引资,同开发区管委会合署办公。开发区位于广
饶县城以北,南与县城相接,北与胜利油田乐安油区紧邻,东靠辛河路,西至于王路;
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起步区为1平方公里。
为吸引中外客商进区开发建设,广饶县人民政府制定有关税收、土地使用等各方
面的优惠政策,规定凡进区投资建设的团体和个人可享受与外商投资企业相同的优惠
政策。县政府每年拨出一定数量的地方城镇户口指标由开发区管委会掌握,以鼓励个
体私营工商业者及有关人才进区。同时,配套建设开发区的基础设施,至1995年底,
完成基建投资4000万元,建成220千伏安变电站1座,架设地方高压电线(10千伏) 400
0米、油田高压电线(6千伏)6000米,变压器容量达2200千伏安;铺设供水管线4000米、
排污管道8000米; 硬化路面17万平方米,全长14公里;架设通讯电缆2条,安装程控
电话100门。
至1995年底,开发区经济项目共有19个,主要有石油化工、橡胶、皮鞋、塑料、
电子、 铝制品及农牧产品加工等,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总产值1.5亿元;其中,三
资企业有6个, 引进外资折合人民币2000万元,创汇89万美元;开发区直属企业有10
个,固定资产总值5000万元,总产值1亿元。
广饶县大王经济技术开发区
于1992年6月成立,位于青(州) 垦(利)路与潍(坊)高(青)路交叉处之西北隅,占
地340公顷。 为招商引资,开发区制定优惠的土地使用、税款征收政策,对人才与技
术引进、项目与资金引进实行奖励政策,对进入开发区的农业人口实行镇办非农业户
口政策。同时,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至1995年底,建成12600千伏安变电站2座,架设
10千伏工业输电专线4条共1.2万米;开通2000门数字程控电话,可直拨国际、国
内长途电话;建成无线传呼、数字模拟移动电话设施;配套建设了道路、供水、排污
设施;并建有涉外宾馆、公园、学校、医院、文体游乐场所等,为投资者营造了优越
的软环境和硬环境。至1995年底,区内投产项目共30个,主要有造纸印刷、建筑建材、
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配件、饮食服务、花卉种植、木器加工及橡胶、电子等产
业,投资总额为2.5亿元;其中,有三资企业3个,引进外资折合人民币8000万元;至
1995年底,开发区完成产值8.5亿元,创利税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