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医药品经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140&run=13

第七章 医药品经营

第一节 经营体制

建国初期,私营药店与公营药店共存。各县人民政府依靠公营医药商业打击投机、
平抑药价、稳定市场。1955年,各县供销社在战争时期成立的公营药店的基础上相继
建立药材经理部,负责全县中西药品的批发、零售和中药材的收购业务。批发对象主
要为当地医疗单位、基层供销社和私营药店,年均销售额10万元左右。1956年,各县
在药材经理部的基础上,先后建立药材公司。随着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对私
营药店实行公私合营,并将其逐步过渡为国营药材公司的零售药店。
1983年10月, 广饶、利津、垦利3县药材公司划归东营市,其业务仍由北镇药材
采购供应站代管。1988年1月,成立东营市医药公司。8月,东营市药械采购供应站成
立,与市医药公司合署办公。12月,市内各县药材公司分别更名为东营市医药公司广
饶、 利津、垦利分公司。1989年3月,市医药公司在河口区筹建河口医药分公司,并
将原属垦利分公司的东营批发部和广饶分公司的牛庄组收归市医药公司直接管理。 1
991年9月, 市药械采购供应站更名为东营市医药药材采购供应站。1993年4月,市医
药药材采购供应站分设为市医药采购供应站和市药材采购供应站。
1995年, 市医药公司内设7个职能科室,辖市医药采购供应站、市药材采购供应
站和广饶、利津、垦利、河口4个医药分公司及东营、牛庄、胜利、药械、新特药5个
市区医药经营部,25处城乡零售药店。

第二节 经营品种

50年代后期, 各县药材公司经营中药材400种左右、中成药近100种、西药360余
种、医疗器械80个品种规格。60年代,各县药材公司经营中药及中成药1000余种、西
药900余个品种、医疗器械500余种。70年代,省内中西药制药厂不断建成投产,医药
品种不断增加。1978年,境内各县药材公司中成西药经营品种3000余个。
建市后, 境内医药事业发展迅速。1985年,全市医药及医疗器械经营品种达416
7个。 市医药公司成立后,在接管各县药材公司的同时,积极致力于网点建设,成立
市医药采购供应站、市药材采购供应站两处二级批发站,三级批发企业由3个增加到9
个, 城乡零售网点由6个增加到25个。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药系统经营
品种不断增多, 除原来的中药、中成药、西药外,又新增蜂王浆、人参精、505神功
元气袋、 三株口服液等保健药品类,并增加B超、CT机等大型医疗器械。1995年,医
药系统经营品种除中药材仍400余种外,中成药增加到610种、西药(化学药品)2270种、
医疗器械887种。

第三节 药品采购

建国前,境内私营中药店(铺) 的中药材采购:(1)从济南、益都、潍县等地较大
的药铺中购进;(2) 利用春秋药会期间采购野生药材和川、广、云、贵等地的地道药
材;(3) 在产药季节收购本地的一些地产中药材。散居乡村的小药铺,主要是从县城
的大药店中购进所需品种。西药店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主要是从潍县的惠东、亚东药店
及济南、青岛等地的教会医院中购进,少数药品依靠外国进口。
建国后,各县药材公司不定期到济南、张店、北镇等二级医药采购供应站进货,
有时各县之间进行调剂、串换。计划内紧缺的品种,货源站按比例 (人口与销售任务
各占50%) 分配。1971年后,境内各县药材公司的中西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由北镇药
材站承担。各县药材公司的购货方式为:参加季度供货会和季末补货会,按业务经营
计划购进药材;遇有重大疫情或其他特殊情况,派员带车直接到货源站提货或外出采
购;急缺药品通过电话、电报、信函形式请求购货。1984年后,取消分配比例。各县
药材公司所需药品可在省内各二级站采购。
市医药站和药材站成立后,担负市内各三级公司及经营部的货源供应。每年参加
省药材、医药、医疗器械公司组织的两次计划供应会、两次补货会和各药厂的订货会、
新产品发布会以及百泉、彰树、安国、亳州等地的药材交易会,积极组织货源。每年
从省外购进中药材120种、 中成药200种、西药1500种、医疗器械100种;从省内购进
中药材350种、 中成药400种、西药1200种、医疗器械500种。1992年后,随市场经济
的发展和药厂产品直销量的逐渐增多,东营市二级站的药品大多由省内外药厂直接供
给,各三级经营单位也有部分药品从药厂直接进货。

第四节 药品销售

批发
境内药材公司批发药品的方式主要有计划分配、举办展销会、敛单送货等。
计划分配1984年前,各县药材公司对医药商品按区划有计划地进行供应。业务股
每季度根据货源、疫情、灾情制定出药品分配方案,各经营组(部)按分配方案分期分
批地将药品供应到各医疗单位。部管二类西药按三七(销售额占30%,人口占70%)比
例进行指令性分配。1964年,计划分配的主要品种有青霉素针剂、链霉素针剂、四环
素片剂、土霉素片剂、氯霉素片剂等。1971年,中药材紧缺品种日趋增多,各县药材
公司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决定对中药材中的乳香、没药、天虫、砂仁、全蝎等品种也
按计划进行供应。1984年后,医药商品货源好转,按比例计划供应的办法逐渐取消。
展销会60年代始,各县药材公司不断举办多种形式的展销会,以实物与用户见面
的方式推销药品。1963年,广饶药材公司举办展销会两次,展出药品2643种,成交额
5.038万元。1978年9月,广饶药材公司批发部举办展销会3天,展出中药材177种、中
成药227种、 西药507种、医疗器械255种,成交额5万余元。1984年7月,利津药材公
司举办展销会, 展出商品450种,成交额11.7万元。1988年后,医药商品供大于求,
东营市医药公司及下属公司、经营部不断采取举办展销会、开新产品发布会的形式,
宣传产品、推销产品,年销售额逐年上升。1988~1995年,全市医药系统共举办展销
会280次,销售药品2170种,销售总额11649万元。
敛单送货60年代初期,各县药材公司针对当时医药商业批发网点少、医疗单位相
对分散、运输工具落后、进货不便等情况,实行送货“三带” (带样品、带帐本、带
商品) 的办法。业务人员协助医疗单位根据库存和需求量,编制出要货计划单由业务
人员带回, 组织好商品后再送到医疗单位。1963年,广饶药材公司上门312次,敛单
500余份, 销售额8.54万元;垦利药材公司敛单送货50余个品种,销售额达4万元。1
984年后, 由于经济发展,医药商品货源充足,国家取消计划分配供应,医药经营趋
向少环节、多渠道,敛单送货制成为销售医药的主要手段。1988~1995年,全市医药
系统以敛单送货的形式销售药品4177个品种,销售额达31649.0万元。
零售
1956年后,境内各县在私营药店的基础上建立国营零售药店。1985年,广饶药材
公司下设牛庄、 城里、人民药店3处零售药店,年销售额22万元,占该公司药品、药
械销售总额的6.15%;利津药材公司下设一处零售药店,年销售额10.6万元,占该公
司药品、 药械销售总额的5.86%。东营市医药公司成立后,加大零售网点建设。至1
995年, 全市共有零售药店25个,其中市区10个,县乡15个,年销售额293.88万元,
占药品、医疗器械销售总额的14.5%。
麻醉、毒剧药品供应
1990年前,东营地区和胜利油田医疗单位所需的麻醉、毒剧药品由北镇和淄博站
麻醉药品供应点供应。 1990年5月31日,经省医药管理局和省卫生厅批准,东营市医
药公司新特药经营部正式营业,负责全市及胜利油田医疗单位所需的麻醉、精神药品
供应。新特药经营部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麻醉药品供应证》所核定的供应
量分期分批供应, 设专库、专柜存放,由专人经营,帐货相符率达100%。1990~19
95年,新特药经营部累计供应麻醉、毒剧药品达95万元,平均年销售15.83万元。

1988~1995年东营市医药公司销售情况表
表13-20
单位:万元

┏━━┯━━┯━━━┯━━━┯━━━┯━━━━┯━━━━┯━━━━┓
┃ │ │ │ │ │ │ │ ┃
┃年度│总值│中药材│中成药│西药 │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玻璃仪器┃
┠──┼──┼───┼───┼───┼────┼────┼────┨
┃1988│1363│ 73.1 │ 315.1│911.0 │64.7 │ │ ┃
┠──┼──┼───┼───┼───┼────┼────┼────┨
┃1989│2029│ 105.2│ 532.2│1285 │ 104.4 │ 0.6 │ 2.3 ┃
┠──┼──┼───┼───┼───┼────┼────┼────┨
┃1990│2817│ 99.8│ 785.6│1765 │ 165.0│ 0.4 │ 0.8 ┃
┠──┼──┼───┼───┼───┼────┼────┼────┨
┃1991│3421│ 101.5│ 917.8│2179 │ 222.9│ │ ┃
┠──┼──┼───┼───┼───┼────┼────┼────┨
┃1992│4277│ 188.8│1209.0│2566 │ 313.7│ │ ┃
┠──┼──┼───┼───┼───┼────┼────┼────┨
┃1993│5460│ 322.8│1529.3│3247 │ 351.5│ │ ┃
┠──┼──┼───┼───┼───┼────┼────┼────┨
┃1994│5757│ 179.7│1708.6│3581 │ 287.9│ │ ┃
┠──┼──┼───┼───┼───┼────┼────┼────╂
┃1995│6520│ 83.7│ 651.9│1392 │ 128.7│ │ ┃
┗━━┷━━┷━━━┷━━━┷━━━┷━━━━┷━━━━┷━━━━┛

第五节 地产中药材收购

建国前,地产中药材由私营药店收购。有店内收购、串乡收购和赶集收购等形式。
大都是根据各自需要、资金多少而决定收购数量,一般备足一年或一年以上的销量,
以自收、自制、自用为主。建国初,各县供销社药材经理部负责地产中药材的收购,
各县每年平均收购中药材约16000公斤。 1956年后,各县药材公司委托基层供销社代
为收购中药材,药材公司按收购额的3%(贵重和紧缺药材按5~10%)付给供销社代购
手续费。收购的二类中药材,由药材公司加工整理后,按计划交北镇药材站;三类中
药材,则根据本县情况自行安排使用,或县与县之间进行调剂。
1958年,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上漂的,是药皆收”口号指导下,各县药
材公司盲目收购,造成药材积压和药材资源的破坏。1961年后,为鼓励农民种植和采
集中药材, 一度对70种药材实行奖售粮食、化肥、棉布、食糖等办法。1965年底,3
县药材公司收购中药材32150公斤。
1978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中药材的收购有所放松。东营市医药公司
成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组建市区经营机构和开展销售业务上,对中药材收购未加重
视,药材收购量连年下降。1988~1995年,全市仅收购中药材80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