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营商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135&run=13

第二章 国营商业

第一节 机构

管理机构
抗日战争后期,境内各县抗日民主政府内设立工商管理科,管理辖区内的商业。
建国后,分别设立商业局。1956~1961年,各县商业局与供销合作社几经合分。
1963年,为服务于九二三厂(胜利油田前身)开发建设,保障油田职工的生活供应,
在九二三厂指挥部(现胜利石油管理局)驻地(以下简称“基地”)设立具有行政管理职
能的中国百货公司东营综合商店。 1964年7月,撤销百货公司东营综合商店,设立山
东省蔬菜果品公司东营综合商店,统管油区内的商业,具有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双
重职能。 下设百货一股、 百货二股、食品股、蔬菜股、服务股、人秘股和政工股。
1966年11月,山东省蔬菜果品公司东营综合商店撤销,成立山东省东营百货商店、东
营百货站、东营蔬菜供应分站、东营食品商店、东营饮食服务商店。各单位下设机关
科室和经营网点,行政隶属于惠民地区东营办事处。1967年,东营办事处与垦利县合
署办公,原东营办事处下辖各商店更名为××公司,划归垦利县商业革命委员会管理。
1979年9月,设立东营商业局,下设人秘、计划业务、工商管理、财务等科,辖百货、
五金交电、 食品、蔬菜果品、服务等专业公司。1981年7月,东营商业局并入东营财
贸办公室。
1983年10月,组建东营市商业局,同年11月,挂牌办公。下设办公室、政工科、
业务科、财务科、基层劳资科、工业科、生活服务站,辖市百货公司、市五金交电公
司、市副食品公司、市食品公司、市蔬菜公司、市饮食服务公司和市商业技工学校,
开始对各县区商业进行业务指导与管理。1994年12月,撤销市商业局和市政府财贸办
公室,成立市财贸委员会,同时加挂国内贸易局的牌子,为市政府指导、协调财贸工
作和主管商品流通的职能部门,下设办公室、政工科、贸易科、财金科、企管科、商
业网点管理办公室。
至1995年底,市财贸委员会(国内贸易局)下辖12个直属企业和1个商业技工学校,
干部职工4390人。
经营机构
百货公司其前身为中国百货公司山东省广饶县东营基地门市部,始建于1963年。
1964年7月, 山东省蔬菜果品公司东营综合商店成立后,东营基地门市部改名为百货
门市部,划归东营综合商店管理。1966年11月,百货门市部从综合商店划出,更名为
中国百货公司山东省东营百货零售商店,行政归属东营办事处。1967年,更名惠民地
区东营百货公司,主要经营百货、副食品、糖酒、针棉织品、五金工具、土产杂品等
业务。同年,东营办事处与垦利县合署办公,东营百货公司归属垦利县商业革命委员
会,全称为垦利县商业革命委员会东营百货零售商店。1970年9月,划归东营办事处,
更名为山东省惠民地区东营百货公司革命委员会。“文化大革命”后期,更名为山东
省惠民地区东营百货公司。1983年10月,百货公司划归东营市商业局管理,定名为东
营市百货公司,下辖基地第一零售商店、基地第二零售商店、基东综合商店(集体)和
八分场、汽修厂、机厂、油建、钻井、井下、老试采、水电厂、孤岛百货商店等14处
零售网点及1处百货纺织品批发部(三级批发站),共有职工293人。1985~1987年,百
货纺织品批发部、基东综合商店、第二零售门市部先后自百货公司划出。1995年,市
百货公司总资产5655万元,商品销售额1.14亿元,利润278万元。下设办公室和政工、
劳资、 审计、财务、业务、储保、行政等9个科室,辖百货大楼和石油大学、采油、
供电公司百货商店等7个零售网点,共有职工738人。
商业大厦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东营糖业烟酒公司,原址在今聊城路西首。1980年,
副食糖酒业务自百货公司划出,成立东营糖业烟酒公司,下设办公室、业务科、财务
科和零售门市部。1981年9月,东营糕点厂划归糖业烟酒公司。1983年5月,烟草业务
划出。同年12月,糖业烟酒公司更名为东营市副食品公司,为三级批发兼零售企业。
1984年10月, 并入市日用工业品贸易中心,仍保留专业公司的机构和职能。1985年9
月, 更名为市副食品批发公司。1989年8月,在保留副食品批发公司名称的同时,启
用东营市糖酒采购供应站名称, 行使二级站职能。1988年7月,市百货公司所属的百
货第二零售门市部划归糖酒采购供应站。1990年9月,在百货第二零售门市部原址(济
南路中部)建成商业大厦,批发、零售一体经营。1993年3月,进行股份制试点,改组
为市商业大厦股份有限公司,仍保留糖酒采购供应站名称。至1995年,商业大厦股份
有限公司总资产7000万元,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干部职工700人,实现商品总销售
1.2亿元,实现利润412万元。
五金交电化工采购供应站(五金交电化工批发公司)前身为北镇五金交电采购供应
站东营分站, 于1977年6月以东营百货公司所属的五金门市部为基础进行组建并投入
运营。 1980年12月,更名为惠民地区东营五金交电公司,为三级批发兼零售企业。1
983年11月,更名为东营市五金交电化工公司。1985年9月,更名为东营市五金交电化
工批发公司。 1989年8月,在保留原名称的同时,启用东营市五金交电化工采购供应
站的名称,行使二级站职能。1995年,公司下设办公室、行政科、财务科、统计科、
保卫科,辖东方商场、亚细亚商场两个大型零售网点和商业综合开发公司、交通、化
工、家用电器、电工电料等批发机构。
百货纺织品采购供应站(百货纺织品批发公司)前身为东营综合商店于1965年设立
的百货纺织品批发站。1966年10月,以百货纺织品批发站为基础成立中国百货公司山
东省济南站东营百货分站。1967年,与东营百货公司合并。1983年,为百货公司所属
的百货纺织品批发部。 1985年9月,同百货公司分离,定名为东营市百货纺织品批发
公司。1989年8月,在保留原名称的同时,启用东营市百货纺织品采购供应站的名称。
至1995年底,该站下设办公室和财务、政工、统计、审计、企管、行政等科,下辖百
纺商厦、 洗涤化妆品公司、 针织品公司、棉纺织品公司等17个经营机构和和丰公司
(合资)1个生产机构;拥有职工530人,经营品种30000个,总资产10615万元,年商品
销售总额7437万元。
人民商场位于西城泰山路与济南路交汇处,由市蔬菜公司、市食品公司投资兴建,
1991年12月建成开业。主要经营日用百货、针纺织品、服装鞋帽、烟酒副食、家用电
器、 交通电料、五金家具等。1995年,有干部职工550人,拥有营业总面积8000平方
米,总资产4846万元,商品销售总额3500万元,利税104万元。
华联商厦位于东城兖州路与黄河路交汇处,由市百纺站、糖酒站、五交化站、百
货公司共同投资建设, 1994年7月建成开业。主要经营百货、烟酒副食、家用电器、
五金交电、针织品、文化用品、服装鞋帽等,并设有酒楼、歌舞厅、卡拉OK厅、游戏
厅等餐饮、娱乐设施。1995年,华联商厦有职工163人,拥有总资产500万元,商品销
售总额980万元。
第二百货公司前身为东营百货公司基东综合商店, 始建于1978年10月。1985年9
月,从市百货公司析出,定名为东营市商业信托贸易公司。主要经营日用百货、针纺
织品、五金交电、烟酒糖茶等。同年12月,更名为东营市第二百货公司。1995年,公
司设办公室、政工科、财务科等,下设黄河口商厦、西城综合商店等经营网点,营业
面积5000平方米,职工340人,拥有总资产2194万元,商品销售总额977万元。
食品公司前身为东营食品商店,1966年10月在由东营综合商店析出的东营食品商
店和所属的屠宰厂基础上组建而成。1967年,更名为中国食品公司垦利县东营商店革
命委员会, 隶属于垦利县商业革命委员会。1970年9月,更名为惠民地区东营食品公
司革命委员会,隶属东营办事处。1983年12月,更名为东营市食品公司。1995年,食
品公司内设办公室、 财会科、行政科、政工科,下辖市冷藏厂、美食林商场和3个门
市部, 有职工262人,拥有固定资产2404万元,商品销售总额535万元,累计亏损365
万元。
蔬菜公司前身为1964年设立的东营蔬菜商店。1966年11月,以油区内的蔬菜网点
为基础,成立山东省蔬菜果品公司东营蔬菜采购供应分站,行政隶属东营办事处,业
务隶属省蔬菜果品公司,下设广(饶) 城、大王、坨庄、双河4个菜站和13个蔬菜门市
部,有职工60余人,主要经营蔬菜、干鲜果品、调味品、土产杂品等。1968年底,更
名为惠民地区东营蔬菜果品公司,内设业务、生产、政工、行政、会计等股及调度室,
下设广城、大王、坨庄、双河、采油、史口等7个菜站、1个酱菜厂和13个蔬菜门市部。
“文化大革命” 期间,公司名称和隶属关系几经变化后,又恢复原来名称。198 3年
12月,定名为东营市蔬菜公司,辖广城、大王2个菜站、1个酿造厂及基地、八分场、
孤岛等17个蔬菜网点。1995年,公司下设办公室、业务科、财务科,辖西苑商厦、西
苑宾馆、 八分场商店及13个国有民营门市部,有职工397人,拥有资产1948万元,总
负债2328万元。
饮食服务公司1966年11月,以原东营综合商店所辖的饭店、旅馆、理发等网点组
建成东营饮食服务公司,隶属于惠民地区东营办事处。1967年,归属垦利县商业革命
委员会管理,全称为垦利县商业革命委员会东营饮食服务公司。1970年,恢复原名称
及隶属关系。 1983年底,定名为东营市饮食服务公司,下设4个餐馆、4个旅店、2个
照相馆、 2个理发馆。1995年,公司下设办公室、政工科、行政科、财务科等,下辖
友谊宾馆、友谊快餐城、东营服务楼、友谊服装城等经营单位,共有职工270人。

第二节 经营规模

1963年,为支援油田建设,满足油田职工生产、生活的需要,惠民地区在基地设
立东营综合商店。 1964年7月,惠民地区商业局从各县抽调精干力量,在基地及油田
各二级单位相继建立百货、蔬菜、食品和饮食服务网点,主要经营日用百货、蔬菜、
食品、副食等。随着油田规模的不断扩大,商业网点不断增加,较大型的综合性商业
网点--东营百货第一、二零售商店建成并对外营业,经营品种达三千余个。
“文化大革命”中,商业系统受到冲击,很多传统服务项目被取消,商品流通渠
道被堵塞,致使日用工业品经常脱销,甚至连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火柴、煤油、肥皂
也不能正常供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品货源逐渐充足,东营商业发展迅速。1978年底,东
营地区商品购进额已达5498万元,商品销售额5772万元。1979年,商业管理机构发展
到12个,经营机构75个,商业职工1836人。1983年,市百货公司、五金交电化工公司、
副食品公司、食品公司、蔬菜公司、饮食服务公司相继成立。全市商业系统固定资产
达892万元, 营业面积41940平方米,经营网点125个,职工3585人,完成商品购进额
9153.5万元, 商品销售额10896.5万元。1985年,商业发展更加迅猛,先后成立市百
货纺织品批发公司、副食品批发公司、商业信托贸易公司、酿造厂、食品厂;友谊宾
馆、百货大楼、第二百货大楼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商业企业把经营触角伸向全国,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同各地厂商发展供求关系,在济南、青岛等地设
立办事机构,建立省内外较发达的购销网络,增强东营市场的商品集散能力。至年底,
全市商业企业经营机构发展到196个,商业服务业网点156个,营业面积

1984~1995年东营市国营商业发展情况表
表13-3

┏━━━━┯━━━━┯━━━━┯━━━━┯━━━━━━━━━━━━━━━┓
┃ │国定资产│实现利润│实现利润│ 商业服务业网点 ┃
┃ 年度 │原值 │(万元)│(万元)├────┬─────┬────┨
┃ │(万元)│ │ │ 个数 │经营面积 │职工人数┃
┃ │ │ │ │ │(平方米)│ (人)┃
┠────┼────┼────┼────┼────┼─────┼────┨
┃ 1984 │ 1862 │ 74 │ 156 │ 160 │ 40000 │ 3743 ┃
┠────┼────┼────┼────┼────┼─────┼────┨
┃ 1985 │ 2118 │ 68 │ 366 │ 156 │ 46347 │ 3997 ┃
┠────┼────┼────┼────┼────┼─────┼────┨
┃ 1986 │ 2482 │ 123 │ 514 │ 164 │ 56360 │ 4130 ┃
┠────┼────┼────┼────┼────┼─────┼────┨
┃ 1987 │ 2553 │ 38 │ 442 │ 165 │ 71425 │ 4477 ┃
┠────┼────┼────┼────┼────┼─────┼────┨
┃ 1988 │ 3340 │ 148 │ 754 │ 162 │ 70765 │ 4693 ┃
┠────┼────┼────┼────┼────┼─────┼────┨
┃ 1989 │ 3476 │ 346 │ 1035 │ 173 │ 77640 │ 4781 ┃
┠────┼────┼────┼────┼────┼─────┼────┨
┃ 1990 │ 4216 │ 259 │ 1109 │ 175 │ 103887 │ 5282 ┃
┠────┼────┼────┼────┼────┼─────┼────┨
┃ 1991 │ 7130.6 │ 888.5 │ 1874 │ 161 │ 127187 │ 5619 ┃
┠────┼────┼────┼────┼────┼─────┼────┨
┃ 1992 │ 9523 │ 856.8 │ 2138 │ 132 │ 141149 │ 6559 ┃
┠────┼────┼────┼────┼────┼─────┼────┨
┃ 1993 │ 14600 │ 463.6 │ 1632.9 │ 135 │ 173171 │ 7187 ┃
┠────┼────┼────┼────┼────┼─────┼────┨
┃ 1994 │ │ 1857.2 │ 307.9 │ 175 │ 219920 │ 7384 ┃
┠────┼────┼────┼────┼────┼─────┼────┨
┃ 1995 │ │ 270.9 │ 1252.6 │ 138 │ │ 7329 ┃
┗━━━━┷━━━━┷━━━━┷━━━━┷━━━━┷━━━━━┷━━━━┛

1983~1995年东营市国营商业商品购销存情况表
表13-4
单位:万元

┏━━━━┯━━━━━━━━━┯━━━━━━━━━┯━━━━━━━━━┓
┃ │商品总购进 │ 商品总销售 │ 商品库存 ┃
┃ 年度 ├────┬────┼────┬────┼────┬────┨
┃ │ 全市 │市直 │ 全市 │市直 │全市 │市直 ┃
┠────┼────┼────┼────┼────┼────┼────┨
┃ 1983 │9153.5 │2425.0 │10896.5 │2892.0 │2801.1 │742.0 ┃
┠────┼────┼────┼────┼────┼────┼────┨
┃ 1984 │10284.2 │5687.4 │11482.7 │6247.7 │2703.8 │1160.9 ┃
┠────┼────┼────┼────┼────┼────┼────┨
┃ 1985 │12852.7 │7197.4 │13861.0 │7612.2 │3487.4 │1733.2 ┃
┠────┼────┼────┼────┼────┼────┼────┨
┃ 1986 │13374.2 │8363.2 │14954.9 │9315.9 │3886.8 │1650.3 ┃
┠────┼────┼────┼────┼────┼────┼────┨
┃ 1987 │1437.1 │10008.7 │16272.5 │10803.5 │4049.4 │2001.9 ┃
┠────┼────┼────┼────┼────┼────┼────┨
┃ 1988 │21065.9 │13885.0 │22753.1 │14091.3 │5224.0 │2797.6 ┃
┠────┼────┼────┼────┼────┼────┼────┨
┃ 1989 │20635.8 │13486.6 │23234.4 │14902.5 │5292.0 │2691.0 ┃
┠────┼────┼────┼────┼────┼────┼────┨
┃ 1990 │27255.5 │19019.4 │28063.5 │19033.8 │6387.0 │3344.8 ┃
┠────┼────┼────┼────┼────┼────┼────┨
┃ 1991 │34356.2 │25977.0 │36645.9 │26967.2 │9438.9 │5611.9 ┃
┠────┼────┼────┼────┼────┼────┼────┨
┃ 1992 │52252.9 │39512.2 │53469.5 │39982.7 │16121.0 │11871.4 ┃
┠────┼────┼────┼────┼────┼────┼────┨
┃ 1993 │57671.8 │47093.1 │65771.4 │53493.0 │19131.3 │15081.5 ┃
┠────┼────┼────┼────┼────┼────┼────┨
┃ 1994 │ 51103.7│41053.3 │56147.5 │4441.9 │20304.8 │16527.8 ┃
┠────┼────┼────┼────┼────┼────┼────┨
┃ 1995 │54574.3 │43042.0 │63122.7 │49528.8 │22970.3 │18684.8 ┃
┠────┼────┼────┼────┼────┼────┼────┨
┃年均递增│ 16.0 │27.1 │15.8 │26.7 │19.2 │30.8 ┃
┃ 速度% │ │ │ │ │ │ ┃
┗━━━━┷━━━━┷━━━━┷━━━━┷━━━━┷━━━━┷━━━━┛

46347平方米。 1986年,全市商业系统固定资产2482万元,职工4310人,商业服务网
点164个,营业面积56360平方米,完成商品购进额13374.2万元,商品销售额14954.9
万元,利润123万元。
1987年, 商业企业进行改革,全市187个商业企业放开经营,其中51个实行租赁
经营,23个中型企业实行承包经营。企业内部实行经理负责制和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
承包指标层层分解,实行全员风险抵押制度,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调动了
职工生产、 经营的积极性, 增强了企业活力。 1988年,全市商业完成商品购进额2
1065.9万元,商品销售额22753.1万元,实现利润148万元。1989年,启用市百货
纺织品采购供应站、五金交电化工采购供应站、糖酒采购供应站的名称,理顺同省内
外一、二级采购供应站的业务关系,使批发企业业务范围扩展到淄博、惠民、潍坊等
地市。1992年后,各行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批发企业也纷纷办起零售商场,但由于
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导致零售网点急剧膨胀,平均利润下降,加之企业主管部门对
企业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部分企业管理混乱,致使全系统效益滑坡,出现亏损。至
1994年底,全市商业系统亏损1857.2万元。1995年,商业行政部门加强对企业的管理,
合并、关闭一部分企业,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商品销售开始增长,经济效益逐步回升。
至年底, 全市商业系统经营机构138个,其中批发机构18个、零售网点85个、生产机
构12个、 其他机构8个、 饮食服务网点15个, 干部职工7329人, 完成商品购进额
54574.3万元,商品销售额63122.7万元。

第三节 商业网点

建国后,国营商业发展较快,成为社会主义商业的主导力量。至1963年,广饶、
垦利、 利津3县均设立百货公司、食品公司、烟酒公司、饮食服务等专业性公司。所
建网点大部分分布在县城区域内, 仅国营食品站设在村镇。1963年7月,为保证油田
职工的生活供应,在东营设立中国百货公司东营综合商店。1964年,设立东营百货门
市部、东营蔬菜门市部、东营食品门市部等国营商业网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自东营综合商店划出东营百货商店、东营百货站、东营食
品商店、东营蔬菜供应分站等专业经营性单位。随后,各公司相继在基地设立百货第
一零售商店、百货第二零售商店、基地蔬菜商店、基东蔬菜商店、基地食品商店、基
东食品商店等商业网点;在八分场、孤岛、汽修厂、机厂、油建等油田二级单位驻地
分别设立百货、食品、蔬菜等商业网点;在广饶、大王设立蔬菜收购网点。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商业网点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至1983年底,全市商业网点共160个,
从业人员1946人,其中,市区76个,从业人数1203人。
建市后,国营商业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商业网点建设向规模化发展。1986年10月,
建成东营市第一个较大型商业零售网点-东营百货大楼。之后,又相继建成商业大厦、
人民商场、东方商场、黄河商厦、华联商厦、广饶百货大楼、利津百货大楼、垦利国
营商场、垦利五交化大楼、河口百货大楼等一批商业网点。其中,市区的几个大型零
售商场设立了自动扶梯、喷泉、霓虹灯等现代化设施。
1995年, 全市国营商业经营网点103个,职工6846人。其中,批发网点18个,干
部职工1066人;零售网点85个,干部职工5780人。

第四节 商品购销

日用百货
1953年起,国营商业开始负担全部日用工业品的购进任务。国家计划内的一、二
类工业品由上级对口公司按计划调拨,三类工业品由销售单位自行采购。进货渠道以
济南为主,青岛、烟台、潍坊为辅。1959年后,日用工业品货源不足,肥皂、火柴、
胶鞋等人民生活必需品实行定量和凭票供应。1963年后,市场供需矛盾开始缓解,多
数商品取消控制。“文化大革命”中,工厂停工停产,商品供应再度紧张,又增加了
控制范围, 一些主要商品凭票、证供应。1980年,百货商品供应状况基本好转。至1
983年,各种日用工业品已全部取消票、证供应。是年,日用百货销售4385万元。
1985年,东营市百货纺织品批发公司从市百货公司独立出来,专门从事百货、纺
织品的批发业务。市区及各县区驻地相继建成一些大型百货零售网点,百货商品经营
面积比建市初增加2.6倍。百货货源日益充足,销售量大幅度增长。1985年5月,缝纫
机、国产手表实行企业定价。1986年,进一步放开日用小商品价格。1987年,调整肥
皂、搪瓷制品的价格。至1990年,百货类商品价格全面放开,由市场调节,进货渠道
由企业自行选择。1995年,国营商业日用百货销售额达25248万元。

东营市部分年份日用百货类主要商品购销情况表
表13-5

┏━━━━━━━┯━━━━━━━━━┯━━━━━━━━━┯━━━━━━━━┓
┃ │ 1985年 │ 1990年 │1995年 ┃
┃ 商品名称 ├────┬────┼────┬────┼───┬────┨
┃ │ 购 │ 销 │ 购 │ 销 │ 购 │ 销 ┃
┠───────┼────┼────┼────┼────┼───┼────┨
┃ 鞋(百双) │ 3465 │ 3673 │ 6491 │ 4693 │ 11061│ 11275 ┃
┠───────┼────┼────┼────┼────┼───┼────┨
┃ 洗衣粉(吨) │ 518 │ 508 │ 204 │ 197 │ 398 │ 375 ┃
┠───────┼────┼────┼────┼────┼───┼────┨
┃缝纫机(架) │ 10136 │ 10109 │ 3123 │ 3280 │ 1941│ 2006 ┃
┠───────┼────┼────┼────┼────┼───┼────┨
┃精铝锅(个) │ 22919 │ 21415 │ 21450 │ 22056 │ 30214│ 30286 ┃
┠───────┼────┼────┼────┼────┼───┼────┨
┃手表(只) │ 26957 │ 31794 │ 12450 │ 12616 │ 33458│ 36905 ┃
┠───────┼────┼────┼────┼────┼───┼────┨
┃机制薄纸(吨) │ 205 │ 228 │ 114 │ 133 │ 26 │ 27 ┃
┠───────┼────┼────┼────┼────┼───┼────┨
┃黄金饰品(千元)│ │ │ │ │ 8745│ 11488 ┃
┠───────┼────┼────┼────┼────┼───┼────┨
┃照相机(架) │ │ │ 97 │ 109 │ 2897│ 2897 ┃
┠───────┼────┼────┼────┼────┼───┼────┨
┃化妆用品(千元)│ │ │ │ │ 31942│ 33977 ┃
┗━━━━━━━┷━━━━┷━━━━┷━━━━┷━━━━┷━━━┷━━━━┛

注:表中“空格”为当年无统计。

五金交电化工类商品
建国初, 境内商店经营的五金交电化工类商品较少,主要是锨、镢、铁钉等。1
952年, 境内商店开始经营自行车。1959年,对自行车等供应不足的商品实行凭票限
量供应,后又实行高价供应,1965年又恢复平价供应。1973年起,对名牌商品采取凭
票供应的办法。1980年,开始经营电视机。1983年,开始经营电风扇、洗衣机。是年,
全市国营商业五金类商品销售544万元, 交电类商品销售1307万元,化工类商品销售
326万元。
1985年,名牌商品取消计划供应,收音机、电风扇、自行车均实行企业定价。是
年,五金交电化工类商品总销售额达2771万元。1987年,在保持原有五金、交电、家
电、 化工4大类11小类商品的基础上,增添化轻系列产品和粘合剂、二类机电、电动
工具、装潢五金等品种。1989年,成立市五金交电化工采购供应站,行使二级站职能,
加强与省内外名优商品厂家的横向经济联合,进货区域扩大到全国。1990年,全市五
金类商品销售1403万元,交电类商品销售3367万元,化工类商品销售8842万元。
1995年,国营商业五金类商品销售3156万元,交电类商品销售7574万元,化工类
商品销售1893万元,均为1983年的5.8倍。
针纺织品
1954年9月,棉布实行统销政策,每年按人口发给定量布票,群众用布凭票购买。
1963年4月始, 各种棉织品和棉线均凭布票供应。70年代初,化纤布、涤纶进入销售
市场,棉布供不应求的矛盾日趋缓解。1983年,纯棉布价格平均提高20.4%,化纤布
中的涤棉布和中长纤维布价格平均降低29.5%。12月,所有针织品、纺织品一律免收
布票。 1984年始,停发布票,所有针纺织品全部敞开供应。1989年8月,东营市百货
纺织品采购供应站成立,针纺织品由计划内调拨转向多渠道外采购,货源由省内发展
到全国各大城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消费变化显著。80年代后期,消费者

东营市部分年份针纺织品购销情况表
表13-6

┏━━━━━━━━┯━━━━━━━┯━━━━━━━┯━━━━━━━━┓
┃ │ 1985年 │ 1990年 │ 1995年 ┃
┃ 商品名称 ├───┬───┼───┬───┼────┬───┨
┃ │ 购 │ 销 │ 购 │ 销 │ 购 │ 销 ┃
┠────────┼───┼───┼───┼───┼────┼───┨
┃ 各种布(百米) │ 68685│ 71144│ 23912│ 30189│ 8034 │ 9830┃
┠────────┼───┼───┼───┼───┼────┼───┨
┃ 呢绒(百米) │ 2244│ 1777│ 1892│ 1698│ 1431 │ 1431┃
┠────────┼───┼───┼───┼───┼────┼───┨
┃ 各种服装(百件) │ │ │ 3535│ 3195│ 9274 │ 10020┃
┠────────┼───┼───┼───┼───┼────┼───┨
┃针织内衣裤(百件)│ 2966│ 2614│ 9418│ 7593│ 6474 │ 6585┃
┠────────┼───┼───┼───┼───┼────┼───┨
┃ 毛线(百公斤) │ 613 │ 569 │ 733 │ 733 │ 1538 │ 1760┃
┗━━━━━━━━┷━━━┷━━━┷━━━┷━━━┷━━━━┷━━━┛

注:表中“空格”为当年无统计。

购料加工衣服的逐渐减少,购买成衣的逐渐增多,服装由过去的实用型转向美观、新
奇、 时髦,布匹销售量逐年降低。1995年,国营商业各种布匹、呢绒销售量分别比1
985年减少61314百米和346百米。
酒糖茶
酒类建国初期,白酒实行计划销售,零售商按固定渠道进货,农村由代销点开展
代销业务。1959年后,酒类货源紧张,商业部门区别轻重缓急安排销售,优先照顾水
利工程、 沿海渔民和配药用酒。1962年,实行定量供应,计划外实行高价销售。197
8年后,酒类取消计划供应。1984年起,由市副食品公司经营白酒批发业务。1986年,
属于省指导性计划的粮食酒32个品类实行浮动价格,省外产白酒由省商业厅统一分配。
1988年7月, 国家放开13种白酒的价格,提高了部分白酒价格。1990年后,由于市场
逐步放开,个体商贩直接从厂家进货,积极参与竞争,国营商业的白酒类商品销售量
和市场占有量呈下降趋势。1985年,国营商业购进酒类873吨,销售467吨;199 0年,
购进1928吨,销售1962吨;1995年,购进424吨,销售403吨。
食糖建国初期, 群众生活水平较低,食糖消费量少,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195
9年后, 货源渐趋紧张。因此,采取适当压缩日常销量,保证节日供应的办法,重点
安排对病人、 产妇、哺乳婴儿的供应。1961年,糖果等实行凭票供应和高价供应。1
964年后, 市场供应好转,逐步取消高价供应政策。1981年后,糖果销售趋于平稳,
社会销售量平均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建市后,商业部门不断从省外调入和从国
外进口部分食糖,货源充裕,销量呈上升趋势。1986年,食糖市场求大于供,制定了
“计划供应,保证重点,控制投放,内紧外松”的原则,统筹安排生产用糖和民用糖,
严格控制超销。1987年下半年,食糖货源充足,市场供应情况好转。随着进一步开放
搞活政策的落实,糖类商品由国营商业包销逐渐改为多头经营,国营商业购销量逐渐
下降。1985年,购进食糖2285吨,销售1936吨;1990年,购进3211吨,销售3188吨;
1995年,购进1090吨,销售1212吨。
茶建国初期,茶叶经营量很小。1958年11月,茶叶被列为计划商品,实行计划调
拨;适应销售的花茶调入比重下降60%。1962年4月6日起,对中高档茶叶实行高价供
应,价格提高2.6倍。市场上敞开供应的多是低质茶叶。1970年后,由每人每季供应1
两普通茶叶改为供应10两花茶。1982年,取消凭证供应,放开茶叶市场,由消费者任
意选购。1985年,国营商业购进茶叶381吨,销售360吨。1986年后,茶叶消费向高档
花茶和绿茶转变。 1990年,购进茶叶1426吨,销售939吨。此后几年,国营商业的茶
叶销售量逐年减少。1995年,仅销售茶叶161吨。
食品蔬菜
50年代后期,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和私营商业都经营生猪、禽蛋,国家对生猪、
禽蛋实行自由收购政策。1955年以后,国家对生猪实行派购政策。60年代以后,国家
对猪、羊、禽蛋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各县都建立国营食品、蔬菜公司,对生猪、禽
蛋只准国营商业经营,称为“一把刀”经营。这种政策一直持续到1984年。
1966年,配合油田开发,成立东营食品公司、东营蔬菜公司。在油田各二级单位
设立销售门市部。为满足油田职工供应,国营食品、蔬菜公司从临沂、济南等地调入
大量生猪、蔬菜供应油田市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实行生猪派购、计划收购的同时,又恢复了生猪议购。
1985年,取消生猪派购,实行有计划指导的议购议销。自由上市、自由交易、价格放
开。国家给城镇非农业人口适当补贴。国营食品公司这一时期充分利用国家给予平价
饲料这一政策优势, 积极开展平价饲料定购、换购生猪;同3个地市14个加工厂建立
稳固的联系,调剂生猪1.2万头。1983年,销售猪肉498万公斤、羊肉17万公斤、禽蛋
32万公斤。1985年,销售猪肉679万公斤、牛羊肉14.5万公斤、禽蛋59.5万公斤。
建市初,国营蔬菜经营坚持“大管小活”的原则,主要蔬菜品种由政府下达指令
性计划, 产销双方签订购销合同,实行计划生产、计划上市。1983年,销售蔬菜225
0万公斤; 1985年,销售2261万公斤。1987年,调运大白菜1456.9万公斤,从外地购
进蔬菜1477.9万公斤。1987年后,食品类价格普遍上涨。尤其是1988年主要副食品价
格变动,名烟、名酒价格提高,牵动食品、蔬菜价格大幅度上涨。食品价格涨幅超过
40%,蔬菜价格涨幅81.4%。市蔬菜公司结合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重点抓了广饶
大王、城关2个蔬菜基地建设,落实购销合同。同时到寿光、临淄等地长途运输蔬菜。
节日期间,调进各种细菜,合理利用财政补贴,实行高进低出,平抑市场物价。
猪肉市场价格放开后,油田各二级单位为搞好职工生活,竞相开展猪肉、蔬菜、
禽蛋经营,城区农贸市场个体私营业户大量涌入,农副产品市场化越来越明显,在集
体、个体经济冲击下,国营食品、蔬菜经营部门销售日趋下降,效益滑坡。1985年前,
国营食品蔬菜经营企业靠政府补贴。1986年后,补贴逐年减少,至1990年,财政补贴
全部取消。 1991年,食品、蔬菜两公司亏损达130万元,后经营难度越来越大,逐步
走上多头经营之路, 蔬菜、食品门市改建为综合性商场,1995年,仅销售猪肉3.5万
公斤,退出蔬菜经营。

第五节 饮食服务

饮食业
建国初期, 饮食业主要由私人经营,店铺林立。1953年,仅广饶县有私营饭店1
36处、 饭馆81处、其他饮食业户74户,从业总人数921人。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私营饮食店铺大部分并入集体或国营。境内各县成立饮食
服务公司,下设饭店,主要经营炒菜及蒸包、馒头、油条等。
1964年, 在基地建饭店2处,但设备简陋,饮食品种少,只经营较为单一的几种
炒菜和面食。1970年,垦利县饮食服务公司成立,下设国营饭店1处。至此,境内3县
及基地共设有国营饭店6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些个体户经营起饮食业,服
务网点增多。国营饭店也改变旧的经营方式,更新设备,电冰箱、电烤箱、电饼铛等
炊事机械在全行业推广普及。
建市后,国营饮食业发展迅速。1986年,建成东营服务楼,下设燕春饭店,设有
单间雅座,备有软坐椅、转盘桌等,为市内国营饮食业最早的高档餐厅。同年,东营
市友谊宾馆落成,二楼设立高档雅座10间。1990年后,因油田单位所建的酒店、餐馆
设备先进、规模大、档次高,以及个体私营、集体合资经营的迅速发展,国营饮食业
市场占有率下降。
1995年,全市有国营饮食网点15个,从业人员130人,营业收入174万元。
服务业
旅馆建国初期,旅馆一般由较大的饮食店兼营。1956年后,境内各县相继建立饮
食服务公司,下设旅馆。至1966年,境内共有国营旅店4处,其中,广饶县城2处、利
津县城1处、基地1处。1970年,垦利县饮食服务公司成立,在县城设旅馆1处。
建市后, 东营市旅店业发展迅速。1984年,全市国营旅店发展至9处,从业人员
120人, 年营业收入64.5万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营旅店设备日趋先进,
功能愈加齐全。一般设有餐厅、接待室、会议厅等,客房内有沙发、写字台、空调、
地毯、彩电、卫生间等。
至1995年底,全市有国营旅店5处,从业人员159人,年营业收入226万元。
理发建国前,理发店均为私营,有的肩挑串乡或集市设摊。理发用具多为剃刀。
建国初, 少数理发户始用手推轧剪。1956年,广饶、利津县城各设国营理发店1处。
1964年,基地设国营理发店1处,至1966年发展到2处。1970年,垦利县设国营理发店
1处。 1970年后,国营理发店始有电轧、电吹风等设施。1975年后,增添电烫、化学
烫等设施。
1983年, 全市有国营理发店4处,主要分布在市区及县城内。1987年后,国营小
型企业逐步放开经营,市内大部分理发店实行提成工资制。1990年,市内国营理发店
全部承包或租赁给个人经营。
1995年底,全市共有国营理发店3处,从业人员7人。
照相建国前至建国初, 广饶、利津县城各有私营照相馆1处。1956年,私营照相
馆过渡为国营照相馆。 1965年,基地建国营照相馆1处。1970年,垦利县城建国营照
相馆1处。以上4处国营照相馆,均以拍摄黑白照为主,兼营放大、着色及拍艺术照等
业务。 1987年,市饮食服务公司购进彩色扩印机1台,经营彩照扩印业务。此后,市
内照相馆始逐步由以拍摄黑白照为主改为以拍摄彩照为主。
1995年底,全市有国营照相馆5处,从业人员41人。

第六节 商办工业

副食品加工业
境内副食加工业兴起于清代。民国时期,生产经营糕点的店铺近20个。
1956年,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广饶西关的私营裕康酱园改为广
饶县副食品加工厂, 时有职工30人,小土炉2座,固定资产原值1万元,厂区面积460
平方米。 1958年,利津县在消费社糖果厂基础上建成利津县糕点厂,年产糕点5万公
斤, 其中,月饼3万公斤。1965年,东营糕点厂、垦利县糕点加工厂开业。1978年,
东营糕点厂有职工89人,产品销售收入92.5万元,利润6万元。
1984年, 市财政投资112万元对市糕点厂加工车间进行改造,生产能力由75万公
斤扩大到225万公斤, 品种新增20余个。1985年,利津县糕点厂由北京西城糕点厂引
进一套班产1500公斤面包生产线, 生产港式、法式系列面包。是年,全市5个糕点厂
生产糕点1735吨、小食品32吨、肉制品282吨,工业总产值292.7万元,产品销售收入
292.4万元,实现利润5万元。生产方式由过去的手工操作改为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为
主。
1992年10月后,粮油价格放开,副食品加工业的原料来源和产品销售完全依靠市
场调节。在产品成本上升、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市第二食品厂(原利津县糕点厂)
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开发研制出公仔面、西点等200余个新品种,产品远销河北、天
津、济南、泰安等地。其他厂家因生产的产品销售不畅,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下
降,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1990年,垦利县副食品加工厂并入垦利县五金交电公司,
后停产;市食品厂并入市商业大厦。1995年5月,广饶县糕点厂宣布破产。
1995年底, 全市商业国营副食品生产厂1处,职工178人,生产方便面570吨,糕
点621吨,工业总产值124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962.4万元。
酿造业
建国前至建国初,境内的酱园多为前店后厂,批零兼营。广饶的“裕康酱园”为
当时有名的酱园之一。
1956年,广饶县裕康酱园改为广饶县副食品加工厂,在加工生产糕点、食品的同
时,加工酱油、食醋、酱菜等。1968年,东营酱菜厂建成投产,年加工酱油18万公斤、
食醋14.5万公斤。
1969年前,境内酿造业生产工艺陈旧,酱油、食醋生产均采用常压蒸料、天然制
曲、自然发酵的方法,生产周期长,产量低。酱菜加工多为刀切物搓等手工操作,劳
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1969年,酱油、食醋生产改用加压蒸料、纯种通风制曲、保
温发酵、浸泡淋取工艺,生产周期大大缩短,成本降低。
1982年5月, 广饶酿造厂从广饶县副食品加工厂析出,迁往县城东南、潍博路南
侧的新址。时有职工49人,固定资产原值40万元,主要生产酱油、食醋、豆制品、酱
菜等28个品种, 年工业总产值24万元,实现利税1.6万元。1984年,市酿造厂改造扩
建酱油、 食醋车间,酱油生产能力由原来的2000吨提高到8000吨,食醋由原来的400
吨提高到2000吨。1985年,全市生产酱油3178吨、醋612吨、酱菜410吨。1989年,市
酿造厂生产的“黄三角”牌一级酱油获省商业系统优质产品。1990年,市酿造厂研制
出红外线催陈醋工艺,生产出的食醋色正味纯、口感柔和。1991年,市酿造厂生产的
“黄三角”牌酱芥丝和芝麻辣丝分别获省优产品和部优产品称号。1992年,全市生产
酱油4106吨、食醋132吨、豆制品228吨。
国家放开粮油价格后,酿造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加之个体工商业户的迅猛发展,
国营酿造厂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逐年减少。 至1995年,全市有国营酿造厂2处,职工
246人,固定资产1633.6万元,工业总产值490万元,销售收入412.1万元。
冷藏加工业
境内的冷藏加工业起步较晚。1977年,惠民地区行政公署驻东营办事处成立东营
食品公司冷藏厂筹建处。1979年,冷藏厂建成投产,设有屠宰、制冷、熟制品、机修
4个车间, 最大冷藏量为500吨,日宰生猪350头,日速冻量为26吨。1985年,市财政
投资60万元, 另建500吨冷库,最大冷藏量达1000吨。冷藏生产以加工生猪为主,兼
有部分牛、羊、家禽加工。冷冻白条猪肉多在本地市场销售,少量销往外地。1985年
后,国家取消生猪派购,放开购销价格,实行多渠道经营,生猪来源受到巨大影响,
猪肉冷冻量大大下降。冷藏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经营重点由冷藏猪肉逐渐转移到
冷藏蔬菜和水产品方面。
1995年, 全市国营商业系统有冷藏厂1处,共冷冻白条猪肉3吨、水产品330吨、
蔬菜95吨,实现工业总产值665万元。

第七节 经营管理

商品购进管理
建国初期, 国营商业经营的商品实行计划管理,即由上级专业公司统一调拨。1
953年始, 国家按照经济区域建立采购供应站。是时市域内各县经济比较落后,基本
无当地产品,日用百货工业品完全依靠上级调拨。购进,一般从济南、淄博、潍坊等
采购供应站进货,具体程序是各商业单位根据上级商品流转计划和县的实际情况签订
购销合同,报县级商业局批准,各专业公司派驻外采购人员催拨已签订合同的商品,
不能擅自进货。商品流转计划实行按行政区编报与原经济区组织商品流转相结合,计
划一经制定,特别是紧缺商品,严格按计划购进,不得突破。“文化大革命”期间,
计划管理体制曾一度被削弱,但境内国有商业的购进依然沿用此种体制。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主要工业品长期短缺的局面有很大改变,商品日益丰富,单一渠道进货
体制被打破,计划商品逐步减少。至1989年,统一调拨的计划商品完全取消,商品购
进管理完全放开,各商业企业以销定购,减少环节,可以从工厂直接进货,供货方也
可上门推销,有的可以销后付款或搞代销,加快了商品流转。
商品销售管理
1970年以前,群众生活所需各类商品供应紧缺,棉布、服装、针织品、日用百货、
煤、煤油及少量化工、油漆、灯具、五金用品等,由国营商业按计划供应,棉布、烟
酒、糖类、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实行凭票证销售。城乡供货比例为城市30%,农
村占70%。1970年后,商品供应紧张状况虽有所缓解,但各类票证仍然很多。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商品逐步丰富,1983年,各种含棉混纺布、纯棉线、纱华达呢、
纹帐布、各类针织、棉织品一律免收布票,敞开供应。其后计划销售的商品范围越来
越小。1984年,属商业局管理的商品只有25种。1986年再减至8种(生猪、食糖、名酒、
洗衣粉、胶鞋、铁丝、圆钉、民用纯碱) 。1988年市场发生抢购风后,火柴肥皂列入
省管计划,1990年又将普通灯泡纳入计划,1990年,属商业局计划商品共11种。1992
年,计划商品全部取消。1995年,为扩大商品销售,商业零售部门采取开架销售、有
奖销售、店外销售、试用销售、保险销售等一系列促销手段。
资金和费用管理
1993年7月1日前,国营商业企业资金分为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两部分。流动资金
由国家财政部门无偿拨给的自有流动资金和企业按计划向银行借入的有息信贷资金,
另有企业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的部分应付款项三部分组成。固定资金是房屋、设备等固
定资产的货币表现,其主要来源由国家基建拨款、企业内部专用基金形成和技术改造
贷款三部分组成。1993年7月1日,财政部关于《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
实施以前,企业流动资金只能用于商业经营的周转性资金需要,不能用于基本建设和
其他财政性开支,不准任何部门、任何个人和任何名义抽调和挪用。所有流动资金都
纳入计划或核定定额使用。1993年7月1日后,取消资金专户存储办法,企业资金不再
划分固定基金、流动基金和专用基金,实行企业资金统一管理,统筹运用,提高资金
使用效益。
国营企业控制流动费用水平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多年来采取对费用计划管理、定
额管理和加强审核检查。1993年7月1日后,国营商业改革会计制度,商品流通费用口
径改变,分为管理费用、经营费用和财务费用。特别是贷款利息计入财务费用体现当
年损益和提高企业折旧水平等因素,使费用水平逐年上升。1992年费用水平为12%左
右,至1994年底,全市商业费用水平达到22.96%,1995年底为21.2%。
商品物价管理
1958年前,国营商业购进工业品,95%归省直接控制和管理,地方没有作价权。
1958年后,各种布、棉织品、五交化、日用百货和各种瓶酒,均以济南为轴心,另加
地区差价。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市场物价上涨,国
营商业商品可供量少,对市场失去调控能力。1979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
整顿、提高”方针,逐步重视价值规律作用,对价格管理进行重大改革,逐步下放部
分价格管理权限。对部分商品提高收购价格,如粮食、油料、生猪、牛、羊、禽蛋、
水产品价格。同时对胶鞋、木钟、手表、涤棉布、棉布、烟酒、电视机、收音机、电
风扇、石油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整。1981~1983年,国家又相继调整部分商品价格。至
1984年, 东营市商业局规定,对纯棉、涤棉、混纺花布、色织布实行浮动价格。198
5年,国家对缝纫机、自行车、国产手表、收音机、电风扇等5种轻工产品,实行企业
定价。1986年底,国家物价局规定,小商品实行市场调节由企业自行定价。1989年,
物价基本放开,除个别商品外,一律改为企业自行定价。
劳动工资管理
建国初,国营商业劳动工资管理由省、专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1957年后,商业
系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权下放归地方政府劳动局、人事局管理。1971年后,改由劳动局、
人事局和商业局管理。建市后,市商业局劳资科、政工科统管市商业系统的劳动人事
调配。1985年后,逐步下放企业用工自主权,并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招收合同制职工。
1992年,商业企业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打破干部工人界限,实行企业干部聘任
制。同时推行“上岗、试岗、待岗”制,对富余人员进行妥善分流安置,有的企业实
行内部提前退休制度,一般年龄定在女45周岁、男50周岁以上。
1977~1983年, 商业职工工资共进行4次调整。1985年,贯彻国务院《国营企业
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精神,逐步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1986年,在商业零
售行业试行百元销售工资含量,饮食行业试行提成工资制,商办工业试行岗位技能工
资。 1988年,市商业企业全部实行工效挂钩,即企业经济效益增长1%,企业工资总
额增长0.3~0.7%。
1993年, 商业企业全部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其中,技能工资分为1~40个、岗位
工资分1~26个等级。 1994年,在市百货大楼试行工资总额由企业自主确定的改革,
其原则为“企业工资总额增长速度低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速度,职工收入增长低于劳
动生产率增长速度”。1995年,又在该企业进行了经营者收入年薪制试点。
1995年,全市国营商业职工年均工资为4261元,其中,市直企业职工为4904元,
县区企业职工为304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