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112&run=13

第四章 水运

第一节 大清河航运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前,大清河航运曾很发达。大清河河道稳
定,窄深弯曲,内连大运河与内陆南北相通,外与东南沿海诸地及日本、朝鲜等国通
航。位于大清河入海口处的铁门关(位于利津县城东北35公里处),是明、清时期重要
的关津和海运、漕运要地。据《利津县续志》载:“昔济水由利津入海,名曰‘大清
河’,河门畅通,南北商船由渤海驶入河口,在铁门卸载,由河内帆船转运而上,彼
时物品云集,商人辐凑,此为商业最盛时期。”停泊铁门关码头的商船,来自浙江、
福建、广东等地及日本、朝鲜等国,运进的货物多为布匹、日用百货、茶叶、纸张等,
由于货物大多来自海外和广东一带,俗称“洋广货”。当时黄河三角洲上的两大盐场
永阜和丰园所产之盐也主要经铁门关运出,因而大清河又有“盐河”之称。黄河夺清
后,航运事业衰落。

第二节 黄河航运及横渡

航运
黄河夺清之初,由于河道比降较大,黄河水丰而大清河河道狭窄,河道被展宽刷
深,铁门关航运犹存。数十年后,河床逐渐淤高,河岸坍塌,堤防卑薄,决溢频繁,
尾闾不定,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铁门关终被黄河淤废,码头迁至利津城东关。由于
黄河“善淤、善徙、善决”,河口一带淤泥及拦门沙影响航船出海,内河航运亦受河
水丰枯变化大、河床宽浅、河水与大堤之间存在滩区船不易停靠等因素制约,东关码
头时期的黄河航运已远不如大清河铁门关码头时期繁荣,但仍保持300~500艘木帆船、
总载重4500余吨的航运能力,海上主要与天津及胶东半岛相通,河运主要与济南通航。
1937年底, 日军入侵,大部商家将大船变卖或拆除,部分中小船航行河内。193
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河南花园口破堤,黄河改道入淮,境内河竭,大部分航船报废。
1947年3月, 黄河归山东故道,渔洼以上河段可以航行。为便于治黄料物的运输
及支前军运,山东河务局成立航运科,利津县成立航运管理所,管理造船、航运、渡
口业务。 1950年,船只发展到300多只、3500余吨位。1956年,组建利津县航运社,
个体船只作价入社,集体搞运输。60年代,黄河航运向机械化发展,所运货物多为砂
石料及农副产品。
1980年后,因黄河枯水期长,水路货运大部被陆路运输代替。胜利油田砂石料原
为黄河水运大宗物资,80年代初期,转为张东铁路和海上运输。此后,黄河枯水期断
流频繁,黄河航运停止。
横渡
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清入海至1987年胜利黄河大桥建成,境内隔黄河交
通主要靠黄河轮渡。清末至民国时期,境内有民间渡口10余个。人力摆渡,多为小型
木帆船,也有少数可载十几辆马车的大、中型摆渡船。此后,境内民间渡口一直保持
在10个左右。1967年,利津县航运公司经营的刘家夹河渡口建立;1979年,由垦利县
航运公司经营的垦利一号渡口建立。 这两个航运公司的建立使横渡局面大为改观。1
987年, 胜利黄河大桥建成通车,结束靠轮渡连接黄河南北的历史。此后,横渡作为
隔河交通的辅助方式继续发挥作用。 至1995年底,全市有国营渡口2处,民间渡口10
处。
国营渡口
刘家夹河渡口: 位于利津县城东北4公里利津镇小刘家夹河村,对岸是垦利县胜
利乡驻地。始建于1967年,由利津县航运公司经营,属集体企业。1968年,建成永久
性码头。 1970年,购进双身钢质500马力渡轮1艘,当年投产。同年6月渡口转为地方
国营企业。 1984年,渡口有200吨级双身轮渡2艘,100吨级趸船2只,拖头1艘,日渡
运能力600辆车次(汽车) ,最高达2000多辆车次,是垦禹公路跨越黄河的交通枢纽,
也是东营市境内河段最大的渡口。90年代以来,由于黄河水深不足,经常出现断流,
渡船不能正常运行。利津县渡运公司为保渡口畅通,于1992年将两岸码头上移至利津
镇马家夹河北侧500米处,并筹资520万元,购进承压舟22组,架起浮桥。1994年10月,
永莘公路竣工,刘家夹河渡口成为这条路的“咽喉”要道。同月,利津县渡运公司更
名渡运总公司。1995年底,公司有干部职工154人,平均日渡车次达280辆。
黄河一号渡口:位于黄河一号坝。其前身是一民间渡口,有3只木船和1只机动拖
船,11名船工,由附近4个生产大队管理。1978年5月,为适应胜利油田开发和黄河两
岸往来运输的需要,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在垦利县黄河一号坝开设机动船渡口,
建立垦利县航运公司,经营横渡业务。1979年春开始筹建,成立筹建领导小组,先后
从东营火车站、泺口、滨县、利津航运公司调入55人,组成船队并参与筹建工作。同
年10月, 山东省交通厅投资14万元,从泺口造船厂购进1艘载重量为80吨的双体轮渡
船,11月8日正式开渡。开渡后,过渡车辆逐年增多,公司于1980年10月又购进1艘载
重量为180吨的双体轮渡和2只趸船。1982年11月,购进1艘载重量为177吨的双体轮渡。
至1986年,胜利大桥建成通车前,黄河一号渡口日均渡运汽车2560辆,最高每日渡运
3050辆。胜利大桥建成后,一号渡口仅承渡少量低速车辆。
民间渡口
丁家渡口: 位于利津县城西南15公里的南宋乡丁家村,为滨县、博兴、利津3县
交界处。 有6吨、8吨摆渡船2只。1962年,因车辆不通停开。后由博兴、滨县在原址
经营渡运。
宫家渡口:位于利津县城南10公里的南宋乡宫家村,属古渡之一。建国前后设摆
渡船2只,“雁尾”船1只,从业人员30名。1956年,改由集体经营。1976年,五庄大
队安装20马力载重14吨摆渡船1只。1980年后,由五庄村4户农民承包。
东关渡口:亦称小街渡口,位于利津县城东关,与垦利县小街村隔河相望。清咸
丰五年(1855年)即设民间渡口。1964年,由小街大队管理。1972年,小街大队与梅家
大队合办, 有木船4只,载重69吨,船工16人。1985年,承包给个人,有20马力小摆
渡6只,总载重115吨。1992年后,成为季节性渡口。
王家渡口:位于利津县城东北17.5公里的王家庄险工处。1985年,设21吨机帆船
1只,属季节性渡口。
新合村渡口:位于利津县城东北20公里处,北岸是利津县南十六户村,南岸是垦
利县宁海村。始建于1948年,有摆渡船3只、“雁尾”船3只,日渡运能力为500人次。
1995年,设20马力机帆船1只,常年渡运。
西河口渡口:1976年,罗家屋子黄河截流改道后设立。原由罗家屋子村1只载重8
吨的木帆船渡运, 主要是运送隔河种地的农民。1980年,增添20马力17吨机船1只。
1995年,设自动驳船1艘,载重45吨,能渡运拖拉机和汽车。
纪冯渡口: 位于垦利县宁海乡纪冯村东北1公里处。1929年,始设民间渡口。19
57年, 由纪冯大队管理。1982年后,承包给个人,有木帆船2只,载重11吨,船工12
人,季节性渡口。
左家渡口: 位于垦利县垦利镇左家庄西北1公里处。1949年始设民间渡口。1956
年, 由左家大队管理。1963年,县商业局在左家庄设商品批发部,渡口船只增加到1
0只。1965年,县商业批发部撤销,船只减少。1985年后,承包给个人,有摆渡船1只,
载重5吨,船工5人,季节性渡口。
建林渡口: 位于垦利县建林乡护林村村北。1982年3月,建林乡农民联营设此渡
口,有20马力木壳自动驳船2只,载重44吨,船工9人。1991年,多方集资450多万元,
以入股形式组成股份制企业管理渡口。 先后改建两岸码头和道路,购置渡轮2只,拖
轮1只, 趸船2只,承压舟16组,采用舟桥横渡方式,平常日车流量400车次,麦秋时
可达600车次。
保林渡口: 位于垦利县建林乡保林村东北1.5公里处,系黄河最下游的一处民间
渡口。 1978年,由当地40多名农民集资购船设渡。1985年,有20马力木壳自动驳船3
只,20马力铁壳驳船3只,载重80吨。1993年后,成为季节性渡口。

第三节 小清河航运及横渡

航运
小清河航道上通济南,下达寿光市羊角沟镇,由该镇东北注入莱州湾。辖区通航
河道43.6公里,均在广饶县境内。
小清河形成于北宋末年,因其傍依大清河,故名小清河。清末及民国时期,广饶
所产之食盐、 农副产品及外来的粮食、木材、肥料等多靠小清河运输。当时广饶有4
0余船只从事营运。
建国后,在合作化高潮中,境内小清河航运船只都加入省小清河木帆船运输合作
社。60年代中期,小清河航运实现机动拖轮拖带化。80年代初,公路建设加快及公路
运输市场放开,很多原由小清河水路运输的货物改由汽车运输。加之当时农业灌溉用
水量大,小清河水位下降,航期不稳定,因而水运任务锐减,货物吞吐量逐年减少。
1985年,广饶东辛桥航运站进站物资仅有1.13万吨,比1978年下降95%。90年代后,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小清河航运更加衰落,仅运送零星物资。
横渡
境内小清河河段历代有渡口载运。建国前,有石村、草桥、岳六、桓台、郭家、
尚道、 崔道、缪道、刘道9处。建国后,这些老渡口逐渐为桥梁所代替。后来又在小
清河下游修建部分新渡口。 1985年,小清河有渡口9处,渡船11只,船工24人。1995
年,有桓台、佛王、尚道、常寨、张寨、王道、高港、三岔、东北坞、东海盐场等渡
口10处,渡船11只,船工24人。

第四节 海运

黄河夺清前,大清河铁门关码头曾有海运。黄河夺清后,海运与内河航运同时衰
落。建市后,为适应胜利油田发展和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需要,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先后
建成广利港、广北港和东营港,开通海上运输线,海运事业有很大发展。
港口建设
东营港原称黄河海港。 1994年4月,东营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港口以城市命
名”的指示精神,更名为东营港。位于山东半岛北部、东营市河口区五号桩海域,渤
海湾与莱州湾的交汇处,距黄河入海处北侧45公里。港口通过东港一级汽车专用公路
和张(店)东(营)铁路与山东公路网和铁路网相连,北至大连,是连接中原经济区和东
北经济区的最便捷海上通道。
东营港由胜利油田投资1.2亿元兴建, 1984年开工,至1986年,共修筑防潮堤20
公里, 引堤1840米,防波堤460米,引堤堤头水深为-5.5米,建成2个2000吨级泊位
的码头和1个2000吨级泊位客货滚装专用码头, 并实现港域内水、电、讯、路四通。
建港后,胜利油田海上钻探生产、生活的物资全部通过该港补给,年通过量50多万吨。
1986年以来, 曾多次为渔船提供安全避风场所。1988年3月14日,首批总重量为30 0
吨的进口设备在该港海运成功。1992年8月26日,东营至旅顺客货滚装运输航线开通。
1994年12月8日, 由市政府投资的东营港一期扩建工程奠基开工。扩建工程位于
原东营港南1.7公里处。为解决黄河摆动和淤泥问题,建2道共14公里长的连续灌注桩
挡墙, 2墙间宽300米为航道,航道水深-12.5米,开挖陆地港池,建成3×30
00吨级码头。 至1995年底,共完成3000吨级杂货码头121延长米,口门工程沉
管148米,航道疏浚50万立方米,完成防波堤工程350米,滚装码头80延长米,港池开
挖114万立方米,累计完成投资3800万元。1995年12月22日,“鲁东渡8号”滚装船顺
利驶进内港,安全靠泊,标志着航道已满足滚装船航行的要求,滚装码头已具备靠泊
条件。3000吨级杂货码头主体竣工,护弦安装完毕。山东电视台曾于当时报道东营港
滚装码头靠泊使用的消息。1995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东营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广利港广利河港简称广利港,位于广南水库与海堤形成的三角地带,在广利河南
岸沿广利河呈西北东南走向。东有水路通渤海,西与市干线公路相接。由胜利油田投
资4000万元兴建,北海舰队后勤部设计处设计,江苏泰兴县水力挖塘工程公司和水工
市政工程公司联合施工。1985年4月1日开工,1986年7月1日竣工,9月建成通航。
广利港码头长420米,6个泊位,每泊位长70米,宽12米,可停靠2艘800吨级船和
4艘500吨级船。货场面积79200平方米。1987~1990年,年均吞吐量为150万吨,其中
主要是胜利油田生产建设所用的沙石等建材。至1991年,由于航道回淤严重,加之河
口拦门沙影响,较大的货船已无法驶入。1992年,胜利油田将广利港移交东营市转为
渔港使用。
广北港原称广清港,在广饶县与寿光市交界处的小清河北岸,东去32公里入渤海,
西与市干线公路相接。因受河口拦门沙限制,只宜1000吨级以下驳船乘潮进出。
该港由市交通局投资,山东省航运工程设计室设计,广饶县水利工程公司承建,
分两期进行。 第一期工程,即广北港简易码头建设,1990年2月破土动工,总投资50
万元, 当年11月竣工投产。简易码头长40米,宽11米,码头高程+40米,前沿水深-4
米,可靠泊千吨级海驳船。码头结构采用砼桩,简支悬臂布置,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梁
板结构。同期工程还建成码头生产管理用房,配置装卸设备及水电路等综合配套设施。
广北港的建成投产,使海船可直达青岛、烟台、龙口、大连等地,为东营市发展海上
运输事业奠定了基础。投产仅半年时间,即运进海砂4万余吨,运出原盐1万余吨,并
装卸棉花、化肥等大量物资,吞吐量达6万多吨。
1991年6月7日~11月30日, 投资320万元的广北港扩建工程建成。该工程在广北
港规划区已建成的码头两侧各延长50米, 其延长线与原码头延长线成5°夹角,工程
系砌石砼重力式挡土墙结构, 全长100米,宽12米,墙高8.75米,底宽3.5米,顶宽1
米, 码头面高程+3米,前沿水深-4米。扩建后,广北港已拥有千吨级海船泊位3个,
码头总长度140米, 年货物吞吐能力为40万吨。出口物资以原盐、粮食、石油产品为
主,进口货物多为矿建材料、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进出的船舶物资已抵达全国沿海
各地。至1995年底,广北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80万吨。
海上运输
东营市航运公司1988年8月,东营市海运公司成立,隶属市交通局。1992年6月,
更名东营市航运公司,隶属东营市港务管理局。该公司初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后改为
全民所有制企业。1989年,公司投资75万元,购买“鲁东拖1号”船,功率400马力,
“鲁东驳1号”船,载重500吨,在山东省境内沿海正式投入海运生产,当年取得较好
经济效益。 同年,公司从胜利油田购进载重400吨的“鲁东驳2号”船,使船舶增至3
艘。1990年,购入“鲁东拖2号”船,功率248马力,“鲁东驳3号”船,载重400吨,
以广北港为基地,从事海上运输。1992年8月,购入“鲁东拖3号”船和“鲁东驳4号”
船。 与此同时, 东营市港务管理局及海运公司制订建造海运自航货轮有关方案。 1
993年5月,与福建省上游造船厂签订建造500吨自航货轮的合同,年底,东营市第1艘
500吨自航货轮“鲁东海101号”船建成投产。该航船的建成投产,使东营市海运范围
由省内沿海扩大到全国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1994年,建成500吨自航货轮“鲁东
海102号” 。至此,东营市航运公司已拥有生产船舶11艘,总载重3000吨,固定资产
600万元, 建成以东营港、广北港为生产基地,港航一体的综合性海运生产企业。至
1995年底,公司已累计完成货运量23万吨,货运周转量3560万吨公里。
东营市船务公司1992年7月, 东营市船务公司成立,隶属市交通局,主要经营国
内海上运输。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下设办公室、计财科、管调科、机安科、总务科和
客货运站。
1992年公司成立后,购置客货滚装船“鲁东渡8号”,同年8月26日,正式开通东
营-旅顺的客货滚装运输航线。 1993年12月8日,改为东营-大连客货滚装航线。东旅
(大) 滚装运输航线,是一条连接东北与中原经济区的海上最佳通道,航线长122里,
是东营-旅顺铁路里程的1/8, 公路里程的1/7。该航线的两个港口由专用公路、铁路
与济青高速公路、 沈大高速公路、鲁豫铁路线连接。“鲁东渡8号”船为日本建造,
长74.7米, 宽14.2米,型深4.7米,吃水3.6米,总吨位1222吨,能装载5吨标准东风
货车32辆或轿车62辆, 载客辅位230个。船上设有一、二、三等客舱,装有闭路电视
及其它服务设施。主机功率6400马力,航运15节,整个航程需7个小时。东旅(大) 航
线自1992年8月开通,至1995年底,共完成52个航次,运送旅客74188人次,运送车辆
8936辆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