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轻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rec=100&run=13

第七章 一轻工业
境内一轻工业主要有制盐、 造纸及纸制品、印刷、酿酒、制药5个行业。制盐历史最
为悠久,自夏代起历代均有开采,至清代境内永阜场仍为山东三大盐场之一;民国时
期,盐业生产时断时续;建国后,1959年,进行较大规模的盐业开发,此后至建市前
几经起伏。酿酒业历史也较悠久,1935年广饶县即有酒坊25个;建国后,持续有小规
模生产。 印刷业兴起于50年代,当时有2个县办小印刷厂;80年代后社会办小印刷厂
逐渐增多。造纸业兴起于50年代末,70年代又有所发展。至1984年,全市乡及乡以上
有一轻工业企业28个,其中,制盐业17个,造纸及纸制品业4个,酿酒业2个,印刷业
4个,制药业1个,工业总产值1444万元。
建市后,一轻工业发展较快。盐业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先后建成广饶、王岗
等大盐场,原盐产量由1983年的4.47万吨增加到1995年的19.4万吨,开发出洗精
盐、溴素、氯化镁、螺旋藻、溴酸钾等新产品。酿酒业有较大发展,陆续兴建10多个
酒厂, 粮食白酒产量由1983年的718吨增长到1995年的5588吨。啤酒生产从无到有,
产量达到5174吨。 造纸业加大投入和技改力度,2个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陆续推
出新产品,创造优良产品,全行业产值由1983年的707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3.5亿元。
印刷业骨干企业上等级、 上水平,社会办小印刷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由1984年的1
25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2985万元。 制药业建市后新建3个小型企业,能生产针剂、中
成药等几十种药品。 1995年,全市乡及乡以上有一轻工业企业77个,其中,制盐业2
4个,造纸及纸制品业11个,酿酒业12个,制药业4个;工业总产值6.26亿元,实现利
税8900多万元。

第一节 制盐

概况
东营市海岸线长350公里, 有着丰富的地下卤水和海水资源。地下卤水资源分布
面广,浓度在6-8oBe;海水为半日潮型,24小时均可开沟纳潮,土壤表面多为
粘土和亚沙土;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这些条件对开滩晒盐都极为有利,全市宜
盐面积约120万亩。
境内制盐历史悠久。夏代即有盐业生产。春秋时期形成一定规模。汉代,朝廷在
全国设盐官37处,千乘郡(今广饶)为其一。元、明两代,山东共有盐场19处,境内即
有6处:新镇、高家港、王家港、永阜、丰国、宁海。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丰国、
宁海两盐场裁并归永阜场,新镇、高家港两场裁并归王家岗场,永阜为省内三大盐场
之一, 有滩池446副,其中,内潮滩248副,井滩198副,所产食盐,除供省内66州县
和1卫外, 还行销河南省归德府所属8县,江苏省徐州府所属丰、沛、肖、砀4县,每
年额引50多万包,每包重160公斤。清光绪二十年至三十年(1894~1904年) ,黄河连
续4次决口, 永阜盐场被冲毁。为解决食盐供应,清政府在广饶县境内南至宁海寺、
北至沙营100里的滩涂上,建起沟滩150副,井滩532副,每年运出盐20~35万包(每包
重200公斤) 。1916年,王家岗场并入寿光官台场。1931年5月,因交通不便,境内仅
有的30副沟滩全部废弃。自此,市境内无盐业生产。1942年,山东抗日民主政府为粉
碎日伪军的经济封锁,先后发动武王、三柳、三岔等地农民,插伙集资择地建滩2 00
余副,开展生产自救。1945~1948年,渤海行署在广饶唐营以东沿海滩涂建沟滩7副、
井滩6副,共6千余公亩,年生产能力5000吨。1952年,因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渗水,
致使海水和地下卤水资源受到影响,该滩被迫废弃。
1958年,为振兴广饶农业,县政府组织万人煎煮海肥,因实效不佳而停产。在此
基础上,1959年,组建国营东海盐场,有盐工56名,盐田670公亩,当年产盐3123吨。
1960年, 产盐1.5万吨。1961年,农业进行全面调整,社办盐场多数弃滩停晒,产量
下降到0.87万吨。此后至1964年,年产量在0.3~1万吨之间徘徊。1965年,一些社、
队新办盐场, 年产量1.97万吨, 至1968年达到2.6万吨。 70年代,盐业持续发展,
1977年达到9.63万吨,1981年达到12.2万吨。
1983年,全市有盐田总面积93372公亩,生产能力7万吨;有原盐生产企业34个,
其中, 县营企业2个、乡镇企业15个、村办企业17个,共有干部职工761人。1987~1
990年,省、市有关部门批准广饶县盐场、东营区王岗盐场2个18万吨技术改造项目和
广北盐场4万吨新建项目等11个原盐项目, 设计生产能力59万吨。建设过程中,把二
十多个小盐场的老盐田改造成为高标准、现代化的大盐田。开发加工盐、盐化工等项
目,相继建成年产5万吨洗精盐厂、年产500吨溴素厂、年产3500吨氯化镁厂。市属企
业迅速发展,组建市海晶实业总公司、北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东晶化工有限责任公
司,建成年产200吨的溴酸钾(钠) 厂和年产30吨的螺旋藻生产基地。1991~1992年,
利用省盐务局扶持低息贷款730万元, 从天津汉沽盐场引进浮卷法塑苫新技术,共安
装塑苫17639公亩, 其中,采用浮卷法6552公亩,塑苫结晶占总结晶面积的70%。19
91年, 广饶县盐业公司承担盐田生物净化卤水和防渗技术试验研究项目,1994年9月
22日通过省级鉴定。1994年,北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被山东省科委命名为“高新技术
企业”,生产的螺旋藻胶囊被指定为第二十六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专用保健
品。
1995年底, 全市有制盐企业24个,其中,海盐业15个、井盐业9个;从业人员19
25人, 固定资产原值1.5亿元;工业总产值6634.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4622.4万元,
利税902.9万元;盐田面积73.3万公亩,生产面积62.6万公亩;主要产品品种有原盐、
洗精盐、溴素、氯化镁、螺旋藻、溴酸钾6种,生产能力分别为48万吨、5万吨、5 00
吨、 3500吨、30吨和200吨。产量为原盐22.6万吨、加碘洗精盐3万吨、溴素269吨、
氯化镁716吨、螺旋藻23.89吨、溴酸钾86吨;销售原盐13.4万吨、加碘洗精盐299 05
吨、溴素282吨、氯化镁661吨。

1959~1995年境内原盐产量表
表8-9
单位:吨

┏━━━┯━━━┯━━┯━━━┯━━┯━━━┯━━━┯━━━┯━━┯━━━┓
┃ 年度│ 产量│年度│ 产量│年度│ 产量│ 年度│ 产量│年度│ 产量┃
┠───┼───┼──┼───┼──┼───┼───┼───┼──┼───┨
┃ 1959│ 3123│1967│ 12607│1975│ 46626│ 1983│ 44650│1991│ 89210┃
┠───┼───┼──┼───┼──┼───┼───┼───┼──┼───┨
┃ 1960│ 15242│1968│ 26382│1976│ 52565│ 1984│ 42500│1992│252600┃
┠───┼───┼──┼───┼──┼───┼───┼───┼──┼───┨
┃ 1961│ 8677│1969│ 9361│1977│ 96306│ 1985│ 50900│1993│338600┃
┠───┼───┼──┼───┼──┼───┼───┼───┼──┼───┨
┃ 1962│ 9613│1970│ 14278│1978│ 86123│ 1986│ 66500│1994│283200┃
┠───┼───┼──┼───┼──┼───┼───┼───┼──┼───┨
┃ 1963│ 5957│1971│ 21213│1979│ 96790│ 1987│ 86200│1995│226000┃
┠───┼───┼──┼───┼──┼───┼───┼───┼──┼───┨
┃ 1964│ 3385│1972│ 35180│1980│ 41098│ 1988│109700│ │ ┃
┠───┼───┼──┼───┼──┼───┼───┼───┼──┼───┨
┃ 1965│ 19737│1973│ 15128│1981│122050│ 1989│ 98100│ │ ┃
┠───┼───┼──┼───┼──┼───┼───┼───┼──┼───┨
┃ 1966│ 14728│1974│ 48533│1982│ 80690│ 1990│ 47830│ │ ┃
┗━━━┷━━━┷━━┷━━━┷━━┷━━━┷━━━┷━━━┷━━┷━━━┛

制盐工艺
制盐工艺,大体可分为煎盐和晒盐两种。明代以前,多为煎盐。明、清时期,煎
盐与晒盐并存。民国以后,基本为滩池晒盐。晒盐分海滩、井滩之别,但在修滩、上
水、制卤、结晶、收盐诸工序上大体一致。
修滩塑料薄膜苫盖的结晶区采取多年一次修滩,蒸发区、调节区及没有塑料薄膜
苫盖的结晶区采取一年多次修滩。修滩以保持滩池平整坚实、减少渗漏、提高制卤效
果为标准。
上水至解放初期,一直采取自然纳潮法。即在潮沟上设闸门,涨潮开闸放海水,
落潮关闸海水不能随潮而退。潮水不及之处,常采用单龙骨车、多龙骨车或风车纳潮。
解放后,各盐场相继由风车纳潮改为柴油机或电机带水泵扬水。至解放初期,井滩提
取地下卤水一直沿用开挖大口井、人工用水斗子打水入滩的方法。1958年,广饶盐场
开始采用风车或畜力驱动链子水车提水, 60年代用风力机及柴油机带水车提水,8 0
年代采用电机带水泵提水,卤井普遍采用水泥管井壁。
制卤古代制卤多采用灰淋、土淋法。现代制卤主要采用滩晒法。东营各盐场90年
代常用制卤方法为:按走水路线的不同,分平赶卤、横赶卤、咸水倒扬等;按制卤方
式,分为留底水深水制卤、一放一干制卤、薄赶深贮制卤、水下抽咸制卤、沟濠制卤、
化盐碴制卤。
结晶建国初,采用老卤结晶、试卤结晶、短期结晶,所产盐色泽淡黄,味道苦涩,
卤度大,产量低。1964年后,推行新卤结晶、长期结晶,灌池时撒盐种以加快结晶速
度。 1972年后, 采用划分新、老卤区分晒方法。1978年后,采用扒盐留大碴方法。
1988年后,结晶池格扩大,一般25~100公亩1个池。1992年,广饶县盐场在全省率先
引进浮卷法塑膜苫盖结晶池。此后,此法陆续在全市盐场推广,实现常年结晶,稳产
高产。
收盐解放初期, 多靠人力收盐运盐。60年代中后期,开始机械化收盐运盐。至9
0年代,联合收盐机、打坨机、管道收盐等机械作业得到广泛应用。
盐政
集贮清代以前,灶丁制出盐后,皆存于各户,待官府收运。清顺治初年,各盐场
设立公垣,灶户晒盐尽数运储其中,主收盐者谓场商或垣商。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
在王家岗、辛镇、八面河各设官坨1处(公垣) 。各滩所产之盐皆盘运入垣。清康熙十
六年(1677年) ,利津县盐区设仁、义、礼、智、信5处盐坨,凡灶户所产之盐,除计
口留食外,都要集运归坨,并行注册,编设保甲,互相稽查。宣统三年(1911年),广
饶境内设有宁海寺、龙车沟、老垣子、济运昌、袁光裕、光裕东、三益堂、德聚昌、
会昌、福长泰、王家岗、沙营、旺河等13处盐坨。1944年,福顺兴渔盐合作社在田家
庄设有集盐坨基,收购农民所晒原盐,再运销各地。1945年,公营新兴盐场建立后,
以德聚昌旧坨台为基础扩建成宁海寺坨基与南台坨基,容盐15.5万担。1950年,新兴
盐场产盐84397担,集坨84097担。1960年,因广饶境内盐田扩大,产量增加,故将南
台老坨基扩建为长279米、宽174米、容盐9万吨的坨基,坨基设坨面7个,各长137米、
宽24米。1975年,广饶县盐场在小清河北岸新建坨基1处(东坨基) ,长184米,宽150
米, 四周砌有石护墙,设坨面4个,各长131米、宽26米,总计容盐6万吨。各盐场所
产之盐,均由坨基管理部门组织车辆集运,运至坨基后,筑成长130余米、宽20余米、
高10余米的盐坨, 每坨容盐1~1.5万吨。1984年7月,山东省一轻厅《关于调拨盐取
消集坨公收,实行港站收购的通知》下达后,对原盐采取就滩放销与调运,不再统一
归集大坨。盐场在设计时,留出滩坨位置,滩坨面积按存盐1~2年设计,盐坨有长坨
和圆坨。1995年底,全市共有滩坨面积14960公亩。
运销运销管理:西汉实行盐务官营专卖制,推行官制、官收、官运、官销。唐朝
在盐政管理上改直接专卖制为间接专卖制,即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就场向盐户收购
食盐,再将盐税加入卖价,售于商人销售,所过州县,不再征税。明代东营盐的运销
改行纲法,即按商人所领盐引,编成纲册,每年发一新纲,凭所存旧引,由商人赴盐
场直接向盐民收购食盐坐销或运销。清沿明制,东营盐的运销受滨乐分司管理运销,
全由盐商承办,销区分为引岸和票地,引岸为远离盐场地区,票地为盐场附近地区。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山东最大的永阜盐场的食盐运销改为官办,河口盐属海丰
官运局管理。1914年,废除引票,改凭财政部颁发的运盐执照运销食盐。抗战初期,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的根据地内,对盐业实行广泛增产和轻税倾销政策,
在宜盐地区兴建盐田。1943年起,实施盐专卖制,凡来解放区购盐者,均需用解放区
发行的北海币始予放运。 1944年,由福顺兴渔盐合作社收购盐民食盐再运销各地。1
950年6月起,对原盐实行公收。1952年起,由各级供销社包销食盐,停止私人贩盐零
售。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各级盐务机构,管理原盐的产、运、销工作。
运销区域:山东引盐销区,自明末行纲法之后,简称东纲。至清代嘉庆年间,东
纲盐以永阜场为大宗, 行销于鲁西北、鲁西南及今豫、皖、苏3省部分州县。其中,
行销于山东省境内的为历城、齐河、禹城、德州、临清、曲阜、泗水、泰安、峄县、
菏泽等51县,行销于河南省的计有商丘、宁陵、睢州、永城、虞城、夏邑、柘城、鹿
邑等9县, 销于今苏皖2省的计有宿州、铜山、丰县、沛县、肖县、砀山6县。清代,
山东票盐行销于济南以东和以北的近盐场地区, 盐源分由永阜、官台、永利、涛雒4
场提供。 民国时期,山东盐销区的引岸区域计有104个县,其中,省内88个县,豫、
皖、 苏16个县。盐源由王官、永利2场提供。王官盐场分别由引商和鼎新、鼎利、鼎
裕3公司及南运局组织运销,共行销102县,其中,行销于省内鲁中南、鲁西北、鲁西
南共86个县、 行销于豫、皖、苏3省北部计16县。1959年,建立广饶县盐场后,所产
之盐销往今市境内各县,博兴、高青等县及桓台、邹平县的部分地区。60年代初,随
着境内盐业的发展,济南销区由寿光县盐场单独供应改为寿光、广饶县盐场共同供应。
1980年后,因小清河水位下降,寿光县羊口装盐码头搁浅,河运量逐渐移于广饶盐场,
每年供应济南销区食盐约5万吨。垦利、利津、河口盐本县区内就地销售。1988年后,
东营市盐业迅速发展,产量大增,本市内难以消化,为扩大销售,除争取本省部分市
场外, 还积极争取外省调盐计划。广饶、东营区盐区自2个18万吨原盐技改项目投产
后,省局直接下达外调计划。1993、1994、1995年,垦利、利津和河口区相继有了外
调任务。1989年,成立山东省广饶盐运站,专门负责东营盐的对外调拨事宜。1993年,
为规范省内市场,防止私盐冲击市场,山东省盐务局重新划分省内销区。

1995年东营市盐产区供省内销区划分表
表8-10

┏━━━━━━━┯━━━━━━━━━━━━━━━━┓
┃ 调出单位 │ 销往地区 ┃
┠───────┼────────────────┨
┃ 广饶县盐 │ 广饶县、博兴县、桓台县、高青县 ┃
┃ │邹平县、济南市区、章丘县、历城区┃
┃ 业公司 │ 县内油田用盐 ┃
┠───────┼────────────────┨
┃东营区盐业公司│ 东营市区东营区内油田用盐 ┃
┠───────┼────────────────┨
┃ 垦利盐业公司 │ 垦利县及县内油田用盐 ┃
┠───────┼────────────────┨
┃ 利津盐业公司 │ 利津县及县内油田用盐 ┃
┠───────┼────────────────┨
┃河口区盐业公司│ 河口区及区内油田用盐 ┃
┗━━━━━━━┷━━━━━━━━━━━━━━━━┛

境内部分年份原盐销量表
表8-11

┏━━━━┯━━━━━┯━━━━┯━━━━━┓
┃ 年度 │销量(吨)│ 年度 │销量(吨)┃
┠────┼─────┼────┼─────┨
┃ 1959 │ 2025 │ 1987 │ 173083 ┃
┠────┼─────┼────┼─────┨
┃ 1962 │ 12648 │ 1988 │ 190701 ┃
┠────┼─────┼────┼─────┨
┃ 1965 │ 15161 │ 1989 │ 234645 ┃
┠────┼─────┼────┼─────┨
┃ 1968 │ 14535 │ 1990 │ 65055 ┃
┠────┼─────┼────┼─────┨
┃ 1971 │ 4223 │ 1991 │ 55089 ┃
┠────┼─────┼────┼─────┨
┃ 1974 │ 16281 │ 1992 │ 157264 ┃
┠────┼─────┼────┼─────┨
┃ 1977 │ 68264 │ 1993 │ 146651 ┃
┠────┼─────┼────┼─────┨
┃ 1984 │ 57437 │ 1994 │ 107722 ┃
┠────┼─────┼────┼─────┨
┃ 1985 │ 64469 │ 1995 │ 100073 ┃
┠────┼─────┼────┼─────┨
┃ 1986 │ 101403 │ │ ┃
┗━━━━┷━━━━━┷━━━━┷━━━━━┛

运输方式:境内古代盐业运输全靠河流、小道,并以小船、木车、马车或人力肩
挑背负方式运输。河运南靠小清河,北靠大清河。1855年前,全省最大的永阜盐场所
产食盐用盐船经由大清河运往内地,过蒲台县城北关称验放行,运销鲁西、鲁北、河
南、江苏、安徽等地66州县。历代大清河运原盐昌盛,所以称之为“盐河”。1855年,
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河道逐渐淤高,航运萧条,盐运锐减。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永阜盐场停晒,原西销原盐由南部盐场承担,主要依靠小清河水路运输,后因河床淤
塞而停运。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对小清河进行清挖疏浚之后,南部西销食盐又由
小清河运输。1959年后,西销之盐由小清河航运局持省盐务管理局开具的销盐凭证和
盐场开具的航运单组织拖驳运输,至济南黄台桥码头后,盐业站按单接收,卸盐入库。
1986年东营港建成后,利津、河口区的盐由东营港调往大连、龙口等地。建国前,食
盐陆路运输皆由马车、人力运输。建国后,陆运主要由汽车、火车运输。198 3年后,
盐业发展迅速,各县区所产原盐除供本县外,增加了原盐外调计划,广饶、东营区、
垦利盐场的盐由汽车运至小清河码头或东营火车站外运,河口、利津盐场的盐由汽车
运至东营火车站或黄河海港外运。1995年,开通沾化码头外运路线,河口区的盐由汽
车运至该港外运。
缉私盐是重税物资,缉私护税为历代政府所重视。清初,山东盐运使司曾在乐安
高家港设立滨乐分司,办理稽征验放,负责缉私工作。民国初,时局动荡,食盐走私
严重。1914年,民国政府公布《私盐治罪法》。同年,王家岗、官台两场盐警队合为
盐警公署, 有盐警近200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广饶盐区人民在清河区抗日
民主政府和渤海区行政公署领导下,大力发展盐业,并组织力量抢运敌占区的存盐,
保护了盐业资源,增加了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财政收入。1950年,政务院颁布《关
于全国盐务工作的决定》 。同年4月,华东盐警处山东办事处成立,隶属华东盐警处
和山东盐务管理局双重领导, 下设4个大队,第二大队驻羊角沟,主要负责缉私护税
工作,防区为寿光、广饶、潍县、昌邑等6县。1952年9月,撤销山东盐警建制。从此,
盐业缉私护税工作贯彻执行“场内依靠盐工、盐民,场外依靠群众”的方针。“文化
大革命”中,缉私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偷盐之风盛行。1979年,社队大办盐场,产量
猛增,产大于销,加之管理混乱,致使贩卖、偷运私盐之风日趋严重。广饶原盐销区
内私盐充斥,商业盐每年减少销量达2万吨。1980年5月,广饶县税务局设立盐场稽征
股; 10月, 在县盐场设立稽征组, 与边防派出所、盐务局配合,加强缉私工作。1
980~1985年, 仅广饶盐区就查获私盐3388吨,补税、罚款73万元。1989年以来,各
县区相继建立盐务局,充实盐政执法人员,全市组建40余人的盐政执法队伍。1993~
1995年,共查处盐业违法案件139起,查获私盐1698.5吨,罚款65190元。1994年,根
据《盐业管理条例》,全省开始实施《制盐许可证》制度,东营市13个企业获得《制
盐许可证》。199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盐运输管理的通知》
颁布,其中,规定发盐的港站和码头,东营市有东营火车站、史口站、八面河、广北
港。规定公路、水路必须持证运盐。1994年8月23日,国务院以163号令颁布《食盐加
碘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管理条例》,规定对加碘食盐实行生产、批发、零售许可证制度。
1995年,市盐务局与工商局、卫生局、技术监督局、公安局联合成立清理整顿食盐市
场领导小组,下发《关于食盐加碘和对全市食盐市场进行清理整顿的通知》,对食盐
市场进行清理整顿, 在全市发放590份《食盐零售许可证》,理顺了食盐供销体制,
有效地防止了劣质盐、无碘盐冲击市场。
重点企业
广饶县盐化集团总公司国有中一型综合性盐业企业,主要由广饶县盐场、广饶县
洗精盐厂和部分乡镇、 村办盐场组建而成。所辖最大企业广饶盐场位于市政府东南2
0公里处, 南临小清河,北至广南水库,场区面积55.6平方公里。总公司固定资
产1.8亿元,职工1800人,主要产品及生产能力为:原盐32万吨、溴素500吨、洗精盐
5万吨、 氯化镁3500吨,还经营养殖、建筑、运输、机械制造、饮食服务等项目。19
95年,工业总产值2498.3万元,利税68.5万元。所产明华牌营养盐先后获轻工部科技
进步三等奖、山东省一轻厅优良产品、首届中国技术与产品博览会金奖。公司曾获山
东省盐业先进企业称号。
东营区王岗盐场始建于1989年。位于东营区东南部沿海滩涂,东起老防潮坝,西
至老广利沟,南至武家大沟,北至五干渠,场区占地15平方公里,盐田总面积12.5万
公亩,有效生产面积10万公亩。固定资产3657万元,职工260人,年产原盐5.5万吨,
工业总产值931万元,销售收入618.8万元,利税288.4万元。

第二节 造纸及纸制品

境内首家造纸企业为垦利县纸浆厂,1959年5月由山东省工业厅投资100万元兴建,
设计能力日产50吨纸浆;1960年,厂房尚未建成,因严重缺水,全部设备无法投入生
产;1961年,因财政无力投资而下马。1977年5月,县财政投资135万元,筹建垦利县
造纸厂; 1979年8月投产,当年生产35克油光纸132.1吨,包装纸28.5吨,产值19.16
万元, 职工108人,固定资产总值126.7万元;1980年10月亏损5.1万元,被迫停产;
1983年7月, 县政府决定关闭该厂;1983年底,全部机械设备卖给广饶县大王造纸厂
(亦称广饶县造纸厂、东营市造纸厂、山东华泰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5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三七工厂(亦称济南军区军马场造纸厂)创建,1972年8月1日投
产, 时有职工156人,主要设备为日产5~7吨的1575双圆双烘缸造纸机。1976年,广
饶县大王造纸厂成立,时有职工60人,主要设备为1台1092抄纸机,年生产能力255吨。
1977年,利津县投资227万元,在六合乡(今属河口区)建设造纸厂;1980年1 0月试产,
当年生产包装纸210吨, 亏损3.1万元, 停产; 1982年再次试车生产, 到年底产纸
106.6吨,亏损6.5万元,再度停产;1984年,市政府决定将该厂移交河口区。80年代
初,华泰集团先后购买下马的利津造纸厂、垦利造纸厂和一家外地造纸厂的设备,开
发书写纸、 凸版纸等新产品,生产能力扩大5倍,产值、利税翻番。同时,九七三七
工厂也购置1092单烘缸单圆网造纸机和1092双烘缸双圆网造纸机各1台, 扩大规模。
1985年, 全市乡及乡以上有造纸企业3个,固定资产原值516万元,职工713人,工业
总产值1053万元, 销售收入1063万元,利税265万元,年产单面书写纸2821吨、凸版
纸3690吨、有光纸318吨、包装纸358吨、书写纸4吨、胶印纸34吨。
“七五” 期间,造纸业继续加大投入,增上卫生纸生产线,并开始外销产品。1
987年, 广饶县包装材料厂兴建,时有职工62人,固定资产原值76.1万元,年生产能
力256吨油毡原纸。至1990年,全市乡及乡以上造纸企业4个,固定资产原值2526.8万
元, 职工1287人,工业总产值5541万元,利润583万元,年产单面书写纸7458吨、凸
版纸675吨、胶印书刊纸3915吨、有光纸4766吨、机制纸17865吨、油毡原纸566吨。
“八五” 期间,造纸业新上设计能力8~10吨的1760双缸长网、1760长缸长网、
1760长网多缸造纸机, 2400纸板生产线和文化纸涂布机、箱板纸涂布机及配套工程6
000千瓦热电站、 1600高强度挂面板纸生产线、彩色印刷生产线,使造纸业产品形成
文化用纸、 包装纸、加工纸、生活纸4大系列50多个品种,产品行销国内市场并外销
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八五”期间,一批乡镇办小造纸厂兴起,但由于规模小,工艺
落后, 环保不达标,大部分被关停。1995年,全市乡及乡以上有造纸及纸制品企业1
1个, 从业人员4000多人,固定资产净值1.18亿元;工业总产值3.51亿元,产品销售
收入3.2亿元, 利税7303万元;生产机制纸69582吨、胶印书刊纸9265吨、书写纸111
00吨、涂布白板纸5613吨、卫生纸3219吨、有光纸1941吨、挂面板纸7448吨、高强度
挂面纸6876吨、彩色印刷片700片、其他纸44057吨。骨干企业是山东华泰纸业集团股
份有限公司,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市造纸及纸制品业的75%。
重点企业
山东华泰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造纸为主的大型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位于广
饶县大王镇, 始建于1976年5月,原名大王造纸厂,亦称广饶县造纸厂,1987年改称
东营市造纸厂, 1993年5月改称东营市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改称山
东华泰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厂初期,全厂职工60人,1台1092抄纸机,生产单
面书写纸。 80年代后,不断加大投入,产品品种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8
2年, 购进1台1092纸机。1984年,购进1台生产书写纸用的1575抄纸机。1987年,新
上1台卫生纸机, 生产的卫生纸开始出口。1989年,自筹资金650万元,增上1台1760
短长网抄纸机生产线。1991年,筹资1500万元,完成生产双胶纸的长网双缸1760生产
线技术改造, 年增生产能力9000吨。1993年,投资5000万元,增上1台生产牛皮挂面
箱板纸、 灰底白板纸等中高档包装纸的2400板纸生产线,并购进1台年产万吨双胶纸
的长网多缸1760纸机。主要产品:单面书写纸、书写纸、双胶纸、铜板原纸、静电复
印纸、 高级超级压光纸、卫生纸、餐巾纸等50多个品种,其中,部优产品3个,获国
际金奖产品1个、国际银奖产品1个,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中东、北美
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先后获国家二级企业、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国家
节能一级企业等7项国家级荣誉称号,1995年,晋升为大一型企业,是中国100家最大
造纸工业企业和行业50家最佳效益工业企业之一。1995年,职工2000人,其中,工程
技术人员183人;固定资产原值8874万元,工业总产值2.64亿元,销售收入2.48亿元,
利税6389.3万元,其中,利润4600万元。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三七工厂济南军区定点生产机制纸的军办中一型企业,也
是山东省定点生产机制纸厂家之一。位于东营市河口区孤岛镇。始建于1971年,当时
名为造纸连。1973年,与化肥厂合并称化肥造纸连。1982年,化肥厂下马后称造纸厂,
军内企业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三七工厂。主要生产“玉凤”牌胶印书刊纸、
凸版纸、 有光纸等十几个品种,年生产能力1万吨。产品销往国内十几个省、市,单
胶纸出口日本及中东地区。凸版纸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书写纸获全军优质产品奖,
胶印书刊纸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和国家优质产品银奖。1990年,被授予“军办百家
明星企业”称号,晋升国家二级企业;1991年,被授予“全军生产经营先进企业”称
号;累计获省级以上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42项。1995年,固定资产净值1533万元,职
工801人, 工业总产值4838万元,销售收入4262万元,利税681万元,其中,利润301
万元。
广饶县包装材料厂位于广饶县西刘桥乡驻地,以生产包装材料为主的中一型乡镇
集体企业。 始建于1987年,年生产能力256吨油毡原纸。1992年前,企业一直处于缓
慢发展阶段。1992年,对纸机进行两次改造,生产能力由1000吨增加到3200吨,工业
总产值、 利税翻了3番。1993年,上涂布白板纸生产线。1994年,上1600高强度挂面
板纸生产线。1995年,上彩色印刷生产线。主要产品品种有:挂面板纸、高强度挂面
纸、涂布白板纸、彩色印刷片等八大系列上百种规格,其中,挂面板纸获省级优良产
品奖、 省科技成果奖,产品远销国内外300多个厂家。先后获国家农业部“质量达标
先进单位”,省、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等称号。1995年底,工厂占地16万平方
米,职工368人,工业总产值2250万元,利税225万元。

第三节 印刷

50年代中期,广饶县、利津县分别成立不足10人的小型合作性质印刷企业,之后,
两县在此基础上成立全民所有制的报社印刷厂。1962年,两县报社印刷厂转为集体所
有制企业,分别称广饶县印刷生产合作社和利津县印刷厂。1968年11月,垦利县印刷
厂成立。80年代后,机关和企、事业等单位的附属小型印刷企业逐步发展。1990年,
全市乡及乡以上有印刷企业12个, 工业总产值815万元。1990年后,机关和企、事业
单位及个体兴办的小型印刷企业继续发展。 1995年,全市乡及乡以上有印刷企业2 6
个, 工业总产值2985万元,利税631万元,其中,利润455万元。县区直属的4个印刷
企业,职工546人,工业总产值1331万元,利税61万元。
50年代,采用石印工艺,主要印刷设备有圆盘机、石印机。60年代,石印逐渐被
淘汰,以铅印为主,主要设备有四开停回转平台印刷机、手摇切纸机等。70年代,开
始采用半自动对开印刷机。80年代,采用回转平台印刷机、烫金机、压平机、切纸机、
自动铸字机等设备。90年代,开始采用激光照排、照相制版等新工艺,全市印刷厂中
拥有胶印机的有15个,共有单色胶印机近20台,双色胶印机10多台,具有印刷开本不
同的彩色挂历、彩色广告、商标、商品包装用品、塑料膜印刷、平印和凹印、覆膜和
烫金及图书的平装和精装等能力。
重点企业
山东省东营新华印刷厂位于广饶县城东路41号。集体所有制小型企业,山东省商
标、税务发票的定点印刷厂,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定的书刊印刷国家定点企业,全市规
模最大的印刷企业。 前身是始建于1955年1月的广饶县印刷供销小组,1967年,更名
为广饶县印刷厂, 1986年12月,更名为东营市包装装潢印刷厂,1990年12月6日更为
现名。主要从事平、精装书籍,各种画册、挂历、商标,各种高中档包装装潢产品等
的印刷。1995年,职工298人,主要生产设备55台套,固定资产原值525万元;设有书
刊分厂、包装装潢分厂、铅印分厂、东营分厂、实业公司;生产能力8000万印;工业
总产值723万元,利税40万元。

第四节 酿酒

境内酿酒业历史悠久。 广饶县1935年即有酒坊25处,年产白酒约130吨。利津县
1945年成立的私人合资企业公利酒店, 年产白酒200吨。1949年,公利酒店转全民所
有制, 年产白酒500吨,1960年因原料不足停办。广饶县1957年建辛集糖酒厂,1959
年建石村糖酒厂,1960年两厂合并,此后该企业又屡有分合易名,1978年定名为广饶
县酒厂。 该厂1978年生产出首批“东辛”牌白酒投放市场,年生产能力500吨。1978
年,建成利津县酒厂,后因产品大量积压,于1985年停产。1983年,济南军区黄河三
角洲生产基地酒厂建成, 年产白酒53吨。1985年,全市乡及乡以上有酿酒企业3个,
生产白酒200吨。 1986年,开始建设东营市啤酒厂,1987年试车投产,初期生产经营
不景气, 1990年,啤酒产量3995吨,工业总产值479万元,亏损59.3万元。“七五”
期间,白酒生产有较大发展,1990年,产量达到4266吨,工业总产值1188万元,利税
187万元,其中,利润128万元。“八五”期间,酿酒业特别是白酒酿造业发展很快。
利津县酒厂1991年8月在集贤乡开始进行易地改建工程,1992年7月投产,形成年产白
酒500吨生产能力, 1995年,新上年产8000吨酒精生产线。垦利县酒厂1992年建成,
形成年产粮食酒300吨、 米酒150吨的生产能力。1992年8月,油田品酒厂开始筹建,
1994年正式生产。1995年,全市乡及乡以上有酿酒企业12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广
饶县酒厂、利津县酒厂、垦利县酒厂、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酒厂、东营市啤
酒厂、 胜利油田品酒总厂;固定资产净值6682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6亿元,年产粮
食白酒5588吨、 米酒150吨、啤酒5174吨;工业总产值1.74亿元,利税3465万元,其
中,利润1241万元。
重点企业
东营市酿酒厂位于广饶县城北辛(店)河(口)公路西侧,国有中二型企业。前身是
1957年兴建的广饶县辛集糖酒厂。此后至1978年前,企业屡次分合。1978年,因原料
不足制糖车间下马, 改为酿酒,白酒年生产能力达500吨,首批“东辛”牌白酒投放
市场。1980年,进一步改进工艺,白酒年产量485.75吨。1983年,获山东省一轻厅颁
发的原料出酒率单项奖;企业更名为广饶县酿酒厂。1985年,迁至现址建新厂,建成
100吨大曲车间和3000吨酒精车间,并与青岛汽水厂联合生产崂山可乐汽水和小香槟。
1990~1993年,新上1200吨粮食酒能力,推出“兵圣家酒”系列白酒。1994年,更名
为东营市酿酒厂。1995年,职工332人,固定资产原值736.3万元,生产白酒3282吨,
实现销售收入1092万元,工业总产值1432.5万元,利税201万元。
山东信义啤酒饮料有限公司位于广饶县城南潍博路21号,国有企业,隶属山东信
义集团总公司。 前身是东营市啤酒厂。1987年投产,主要生产“金角”牌啤酒。199
2年, 生产出12度淡爽型“金角”牌啤酒和12度淡爽型“银岛”牌中档啤酒。由于管
理不善和产品滞销,90年代初企业连年亏损。1994年10月24日,中共广饶县委、县政
府决定将该企业正式移交东营市信义集团总公司。12月,更名为山东信义啤酒饮料有
限公司,开始生产“信义牌”啤酒。1995年,生产能力为啤酒3万吨、矿泉水3000吨。
啤酒酿造设备有4锅2糟糖化设备, 麦汁一段冷却设备,28个60立方米和12个120立方
米的露天锥形发酵罐,发酵工艺采用一罐法;有2台国内先进的硅藻土过滤机;有1条
罗马尼亚进口的全自动流水线, 1条青岛产的具有90年代水平的自动灌装线。主要产
品为“信义”牌啤酒,1995年在全省啤酒质量鉴评检测中被评为优质产品。1995年,
固定资产原值2274万元, 职工360人,生产啤酒5172吨,工业总产值1204.3万元,亏
损131万元。
利津县酿酒厂位于利津县集贤乡,中一型乡镇集体企业。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 1991年,利津县集贤乡政府投入50万元资金,利用原利津酒
厂设备进行易地改造,建成利津县酿酒厂。1993年,投入105万元进行二期改造工程。
1995年,投资1300万元,新建年产8000吨酒精生产线,企业固定资产1562万元,年产
粮食酒600吨、酒精8000吨、太空水1000吨、商品酒1.3万吨。主要产品为“黄河口”
特酿系列白酒,采用双轮底发酵工艺,主要原料为高粱、玉米、大米、小麦,有38°、
39°、 52°等3种规格,先后获首届泰国曼谷国际名酒博览会金奖和法国慕尼黑国际
名酒博览会金奖, 是具有东营地方特色和较高知名度的地方白酒。1995年,职工250
人,工业总产值840万元,利税129.7万元,其中,利润73万元,为利津县利税大户、
东营市乡镇企业50强之一。
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基地酒厂1983年,济军生产基地在停产的化肥厂的基础上组
建以酿酒为主业的副业厂。1990年,更名为食品厂。1992年,改称济南军区黄河三角
洲基地酒厂。1983年,全厂有职工195人,固定资产净值211万元,工业总产值53万元,
利税9万元。“七五”期间,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酒业,新上年产500吨的酿酒车
间, 增加行车、扒糟机等酿酒机械设备。至1990年,固定资产净值293万元,工业总
产值240万元,利税48万元。1995年,有职工211名,固定资产净值581万元,设有3个
车间、2个招待所、1个饭店,年产白酒500吨、糕点15万公斤,工业总产值644万元,
利税271.3万元, 其中, 利润120万元。主导产品是“欣马”系列白酒,形成独特的
“马场酒”(因济军生产基地曾称济南军区军马场而得名)风格,是东营地区知名度较
高的地方白酒,先后获潍坊国际名酒博览会金奖、济南军区优质产品奖。企业先后获
济南军区先进企业、山东省白酒综合实力百强企业、全国酒行业优秀单位等称号。
垦利县酒厂位于垦利县垦利镇,国有小型企业。建于1992年。建厂后发展很快,
至1995年,资产总值12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00万元,占地5万平方米,职工150人,
形成年产白酒300吨和米酒150吨的生产能力,年产值370.2万元,销售收入552.3万元,
利税143.3万元。 主要产品是“入海口”白酒和黍米酒两大系列。“入海口”特曲采
用泸洲大曲工艺,选用高粱、玉米、大米、豌豆、小麦为原料,属浓香型白酒,有38
°、 39°、44°、54°等4种规格,先后获法国阿维努农副产品博览会、第32届布鲁
塞尔博览会金奖,山东省优质产品奖,是东营地区知名度较高的地方白酒。“入海口”
黍米酒有11.5°和6°两种规格,均为营养保健酒。
胜利油田品酒总厂位于东营区六户镇。1992年始建,1994年正式投产。固定资产
6000多万元,占地20万平方米,职工500人,设计能力为酒精1.5万吨、粮食酒800吨、
DDGS高蛋白饲料1.4万吨、 二氧化碳3000吨,并有综合养殖厂,是一个多门类综合性
企业。1995年,工业总产值3325万元。主要产品是注册商标“三口”牌系列浓香型白
酒--“品酒”,1995年获国际风筝会世界金奖。

第五节 制药

1960年5月,广饶县药材公司曾土法上马制药厂1处,生产17个品种药品,年产值
5900元, 次年10月该厂撤销。建市后,全市乡及乡以上先后成立4个制药企业;至19
95年,全行业固定资产原值1649万元,从业人员337人,工业总产值991.7万元,产品
销售收入964.9万元,利税97.4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东营市营养补品厂(后改为
东营市制药厂)和东营仙河制药厂。
重点企业
东营仙河制药厂隶属于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
于河口区仙河镇, 占地面积110万平方米。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养鹿场,梅花鹿存栏
400余头。 1988年1月,经省药材总公司批准,济军生产基地投资100万元,在基地畜
牧兽医研究所的基础上建设东营仙河制药厂。 1990年初竣工,1991年5月投产。时有
职工80余人,生产复方罗布麻片、参茸片、益母草膏、鹿胎膏,年工业总产值22万元。
1993年,获得新复方大青叶片、复方丹参片、六味地黄丸等12个产品生产的批准文号。
1994、1995年,又获得三七伤药片、VC银翘片等21个产品生产的批准文号。199 5年,
有职工129人,固定资产原值225万元,工业总产值491万元,销售收入558.9万元,利
税36.7万元。主要产品为刺五加脑灵液、安络痛片、新复方大青叶片、三七伤药片、
六味地黄丸,其中,刺五加脑灵液、安络痛片为省内独家生产。
东营市制药厂隶属于市一轻局的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 位于东营市东城曹州路5
1号, 占地面积2.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93平方米。前身为东营市营养补品厂。始
建于1987年, 1990年1月投产,生产人参蜂王浆口服液和精制蜂蜜。因效益不好,19
90年6月, 停止生产蜂王浆和蜂蜜,利用原有设备改造生产西药注射剂。1990年10月
29日,更名为东营市制药厂,12月,通过省、市有关部门验收,取得药品生产企业合
格证和许可证。 改造后具备年产1-10毫升注射剂3000万支的生产能力。1991年9月投
产,生产“广利”牌安乃近注射液,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万元。1992年,增加维生
素B6、 维生素C、灭菌注射用水3个品种。1992年9月,因效益不好停止生产西药注射
剂, 转产牡蛎系列保健品及药品。1993年2月,牡蛎王营养液研制成功,并经山东省
卫生厅批准生产。 1993年7月,与山东省医药工业研究所专家联合研制健字号药品牡
蛎王胶囊,1994年1月,经山东省卫生厅批准生产。同年,又增加小儿咳喘灵口服液、
小儿止咳糖浆2个品种,年工业总产值104万元,亏损75.1万元。1995年,增加板蓝根
感冒冲剂、 清热解毒口服液等品种; 固定资产1088万元, 职工150人;工业总产值
260.3万元,产品销售124.9万元,利润1.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