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城市转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9&rec=2&run=13

中共枣庄市委书记 陈 伟

(2013年1月4日)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首先,这是一
次回顾总结会。我们实施城市转型已经走过五个年头,一般而言五年是一个
阶段,应当对转型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其次,这是一次承上启下会。枣庄是
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去年又成功通过新一轮转型评估,在这个时
候继承过去几年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部署下步工作,开启加快城市转型
新征程,非常必要。第三,这是一次贯彻落实会。去年9月25日,国务院召开
了全国资源型城市与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及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我市作
了典型发言。对棚改工作,我们去年10月已经召开了市委全委会议,结合新
型城镇化工作进行了贯彻落实;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今天专
门召开这次会议进行贯彻落实。
一、回顾五年来城市转型的历程
枣庄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年代,曾为国家作出巨大贡
献,但也形成了偏重的产业结构。进入市场经济时期,枣庄的发展遇到了一
些困难。对如何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历届市委、市政府都进行了艰辛探
索。很多老领导、老同志围绕转型也提出了很好的观点,做了不少工作。在
此基础上,我们对转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思路越来越清晰。2008年的市人
代会,首次把城市转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全市发展战略。五年
来,我们的转型工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有许多地方值得总结。
2007年的时候, 煤炭、 水泥等产品价格节节攀升, 最高时每吨煤卖到
1500元。在当时看,提高原煤产量可以迅速扩大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
但从长远看,一是煤价不可能始终高位运行,现在的行情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二是枣庄煤炭可采量不足6亿吨,按每年开采2000万吨计算,如果不培育接续
替代产业,三十年后将矿竭城衰。三是小煤矿、小水泥比较多,不仅污染严
重,而且安全隐患大。我们的棚户区面积曾经全省最多,企业下岗工人很多,
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城市转型迫在眉睫。
中央对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十分重视。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
出,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2007
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为
我们指明了城市转型的方向。无论是中央要求,还是枣庄实际,我们都必须
转、主动转、坚决转。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从共性上看,普遍存在着“钱
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保、如何绿色发展”等问题;从个性上看,
每一座资源型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资源不同、区位不同、市情不同,转型
的路径、重点也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找到过河的“桥”和
“船”。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并没有仓促决策,盲目选择接续替代产业,而
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了打好“三大战役”的思路,层层递
进、环环解扣,努力实现转型效果的最大化。
第一大战役,就是以煤炭精深加工为突破口,推动工业转型,解决“钱
从哪里来”的问题。城市转型,首先是产业转型,必须找到接续替代产业。
对枣庄而言,依托现有的煤炭资源发展煤化工,既经济划算,又能在短时间
做大,是一条便捷之路。在2007年初的经济工作会上,我们打响了工业转型
战役,突破口选在了煤化工,通过定点招商、创新价格联动机制,先后引进
了新奥、联想、韩国SK三个过百亿元项目,这几年煤化工项目总投资559亿
元,枣庄成为全国最大的新型煤化工基地之一。培植一个产业不容易,像我
们煤化工发展了近7年,由于不少项目还处于建设期、抵扣期,现在没有充
分反映到税收上来,但这是一笔优质资产,具有很大的潜力。同时,培植壮
大新型建材、 机械制造、 锂电新能源等八大产业集群,变“一业独大”为
“多业并举”。原来的枣庄,“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现在非煤产业
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8%,制造业提供的地税收入首次超过采掘业,初步
摆脱了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
第二大战役,就是以台儿庄古城重建为突破口,促进服务业发展,解决
“人往哪里去”的问题。随着一些矿井的关闭、相关企业的萎缩,加上每年
新增的劳动力,枣庄就业压力非常之大。工业可以富财政,但吸纳就业有限,
这就必须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服务业。2007年10月,在全市旅游发展大
会上,我们打响了发展文化旅游战役,把突破口放在了台儿庄古城重建上。
经过3年的规划论证和3年的精心复建,边建设边运营,古城成功创建5A级景
区,成为枣庄的城市品牌。在抓好文化旅游的同时,依托产业交通优势,积
极发展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群等特色服务业。三年来,三产固定资产投资平
均增幅超过30%,居全省第一位;每年新增就业10万人左右,其中80%得益于
服务业的带动。
第三大战役,就是以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加快新型城镇化,解决“民
生怎么保”的问题。枣庄先有矿后有城,组团城区分散,城市建设欠账较多,
特别是棚户区及旧城改造面积占了全省的近一半。前两大战役,主要是解决
政府和百姓 “吃饭” 的问题, 城市建设随之就成为枣庄发展最大的短板。
2008年5月,我们召开了全市建设大会,打响了城市建设战役,把棚改既作为
民生工程,更作为发展工程。棚改完成后,30万居民将陆续住上新房。对其
他民生问题, 我们也没有丝毫放松。建成运营BRT,通车里程全国最长,让
80%的群众享受到80%的城市公交资源,既推动了枣庄同城化发展,也体现了
民生优先的理念。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连续六年超过50%,农民人均纯收
入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
为解决好“如何绿色发展”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箱油”理念。2007
年底,实施了小水泥、小火电“全国第一爆”,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关停小
火电量均居全省首位,立窑水泥在枣庄成为历史,实现了节能减排和经济发
展的双赢。
我们不能忘记,城市转型工作中这样几个标志性时刻:2009年3月,国务
院批准我市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也是东部地区唯一的市,
枣庄的发展被纳入国家战略,城市转型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2009
年12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枣庄市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
2011年9月,省政府又批复《枣庄市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并报国家
发改委备案。去年2月,我市通过国家发改委新一轮转型评估,未来将继续
获得上级的政策、资金扶持,为转型增添了新动力。
经过五年来的转型实践,枣庄发生了一些可喜变化:一是经济总量增加
了。全市GDP、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2007年的1.8倍、2.6倍。二是产业结构优
化了。与2007年相比,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6.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
收入占GDP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非煤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
三是发展后劲增强了。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新建投资过10亿元的大项
目29个, 分别是六年前的2.6倍、 5.8倍。这些大项目中,既有对纵深推进
“三大战役”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项目,又有打基础、谋长远的项目。像枣
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运河航道扩容工程等建设,为城市转型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万人个体工商户485家,居全省首位,这是我们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缩
影。四是群众信心提升了。转型给枣庄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日益为外地人认
可;枣庄人越来越热爱自己的城市,对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信心。实践证明,
城市转型就是科学发展观在枣庄的生动体现,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
共识。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像市人大通过了促进
资源型城市转型实施纲要;市政协围绕转型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调研,提出了
很好的建议;市直各部门在转型工作中各负其责、冲锋陷阵;各区(市)紧
紧围绕转型抓招商、上项目;全社会都很关注转型,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同
时,更离不开国家发改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我代表市委、
市政府,向长期以来支持枣庄发展的上级领导,向奋斗在转型一线的广大干
部群众,尤其是这次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我们城市转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
是:产业结构依然偏重,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
资源环境压力很大;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城乡统筹较为艰巨;促进就业、改
善民生的任务还十分繁重。总的看,城市转型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付出更大
的努力。
二、再接再厉,奋力向率先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的目标迈进
加快城市转型,必须按照十八大精神要求,走符合枣庄实际的科学发展
之路。要坚持“一个战略、三大战役”的思路不动摇,围绕全国资源型城市
转型示范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中华运河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国家海
峡两岸交流基地、鲁南“门户城市”五个战略定位,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之路,
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
(一)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动产业转型。对资源型城市
而言,资源枯竭是表像,核心是产业转型。我们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
矛盾,大都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素质不高有关。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转
方式、调结构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
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在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方面,要把服务业作为主攻方
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群等特色服务业,促进就业富
民。在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方面,要以工业转型振兴计划为抓手,改造提升、
重组整合传统产业,培植壮大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
老工业基地振兴。
(二)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资源型城市转型不
仅是产业的转型,也是城市功能的转型。要站在新型城镇化引领的高度,抓
住中心城区、区(市)驻地、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面,完善基础设
施配套和公共服务,推动单一的矿区城市向功能完备的鲁南“门户城市”转
变。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既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
户籍制度“两大改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真正融入城市;
又要强化产业和基础设施“两大支撑”,吸引更多的人进城,同时留得住、
生活得好。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破解转型发展存在的瓶颈制约。改革是最大
的红利,枣庄的城市转型已经进入“深水区”,每一项工作都要靠改革去推
进,每一个难题都要靠改革去破解。改革需要勇气、需要智慧,对中央要求
的“营改增”、投融资体制等改革,各级要早谋划、早研究,做好应对、用
好政策、放大效应。像我们实施的“三区合一”、市南工业区改造、财税体
制改革、市属工业企业下放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要继续稳妥推
进。
(四)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把环境改善和生态建设贯穿始终。城市
转型不仅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生态账。要以节能减排倒逼结构调整,以
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一
方面做好“减法”,治理采煤塌陷地,推广先进节能技术,以铁的手腕淘汰
落后产能,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一方面做好“加法”,加大自然
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力度,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更多的湿地公园、城市
绿地,努力让群众在更加优美、宜居的环境中生活。
(五)以改善民生为目的,让转型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城市转
型,民生是出发点,更是落脚点。要始终把促转型与惠民生结合起来,把更
多的财力向民生倾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棚改是枣庄最大的民生,目前
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要集中力量一场一场地打“歼灭战”,坚决完成棚
改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扩大就业是转型的长期任务,要坚持创业促就业,
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同时,扎实办好百件惠
民实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审视今后的经济形势,从外部看,国际经济低迷并将长期化,外需拉动的贡
献在逐步下降,虽然对外开放工作难度加大,但仍要毫不动摇地抓下去。从
内部看,“人口红利”日渐衰减。可以说,过去支撑发展的两个主要动力都
大为减弱。中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强调城镇化是最大的潜力,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只有把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
叠加效益,经济才会有长久持续的动力。因此,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
下,我们必须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城市转型,才
能推动经济发展、提升枣庄的位次。
三、要为城市转型提供坚强保障
(一)城市转型,贵在持续。城市转型是一场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
任何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和形式主义都百害无一利,必须静下心来,一届接
着一届干,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各级各部门要毫不动摇地把城市转型作为
长期发展战略,一切思路都要围绕转型来谋划,一切举措都要围绕转型来进
行,一切力量都要围绕转型来凝聚,为枣庄发展做贡献。
(二)城市转型,质在项目。有什么样的项目结构,明天就会带来什么
样的转型质量和效益。各区(市)都要把上项目作为首要任务,关键看项目
对产业、 对区域、 对未来发展有多大的引领性和辐射力。要围绕纵深推进
“三大战役”,把有引领作用、能够带动全局的好项目、大项目抓在手上、
一抓到底。
(三)城市转型,重在人才。城市转型实践中,最大的困难是人才的匮
乏。目前,我市人才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全省低3.5个百分点,特别是高层次的
人才尤为缺少。下步要围绕转型,坚持以用为本,突出抓好党政干部、企业
家和专业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用好各类柔性人才,努力打造人才聚集高
地,为城市转型提供智力支撑。
(四)城市转型,力在落实。实践告诉我们,城市转型不是靠等、靠要,
都是抓出来的、抢出来的、干出来的。抓落实,关键要靠好的机制作保障。
要健全城市转型考核评价体系,围绕新型城镇化、产业转型、项目建设等重
点工作,建立工作进展情况统计调度和定期通报制度,确保城市转型各项任
务落到实处。
同志们,城市转型是枣庄今后一段时期的核心任务。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在国家发改委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义无反
顾,拼搏进取,扎扎实实把城市转型各项工作推向前进,不断开创全市经济
社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