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 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9&rec=105&run=13

【概况】 2012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煤炭、水泥等主要产品量价齐跌以及国家
对房地产调控趋紧的情况下,全市财政收入超额完成预算,税源结构逐步优化,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
障, 民生标准逐年提高。 财政收支双双迈上新台阶,全市财政收支分别突破110亿元和180亿元,为
“一个战略、三大战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境内公共财政总收入实现184.4亿元,较上年增
加13.95亿元,增长8.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16.37亿元,占调整预算的101.6%,较上年增加16.25
亿元,增长16.2%(剔除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转出因素,按可比口径增长16.9%)。全市公共财政支
出187.22亿元,占调整预算的106.4%,较上年增加26.88亿元,增长16.8%。全市公共财政总支出突破200
亿元,达到209.14亿元。全市公共财政总财力和总支出相抵,累计净结余1908万元。全市连续28年实现
财政收支平衡。其中,市级公共财政收入完成79307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8.3%,较上年增加4748万元,
增长6.4%(按可比口径增长15.4%) ;市级公共财政支出市级公共财政支出372175万元,占调整预算的
111.2%,较上年增加46069万元,增长14.1%。

【强化税费收入征管】 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加大征管力度,促进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为全市促
转调、惠民生、保稳定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强化区(市)组织收入的主体责任。实行税费收入属地征
管后,区(市)成为组织收入的主体。为调动各区(市)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收入增幅、税收比重、
主体税收比重等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完成收入目标。二是强化税收收入征管。财
税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收入形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完善税收征管,加大征管力度,依法
组织各项收入。健全完善与重点税源企业经常性联系制度,重点抓好纳税前50名骨干税源企业税收征
管,汇总全市纳税排行榜,每季度在报纸等媒体对外公布。三是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加强土地、矿产
等国有资源性收入管理,组织好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收入,拓宽聚财增收渠道。四
是收入结构逐步优化。全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85%,比上年提高0.44个百分点;税收
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3.52%,较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制造业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
的28.1%,首次超过采掘业;服务业税收收入增长28%,高于全市税收平均增幅11个百分点。

【促进转方式调结构】 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围绕城市转型战略,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全年累计争取上级各项财政转移支
付补助等资金84.3亿元,比上年增加12.3亿元,增长17%,其中公共财政转移支付75.4亿元,占全市财
政支出的40.3%。二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整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扶持大企业集团、科技创新和技术进
步、外贸发展等专项资金3.5亿元,重点支持水泥、煤炭、机床、煤化工等行业的整合重组,支持工
业转型振兴;设立专项资金2.1亿元,重点支持文化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山东省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
示范园区落户,先期获得860万元启动资金;着力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遗留问题,市级拨付1000万元,回
购原市属国有企业债权;市级设立过桥还贷资金1亿元,为24家中小企业累计接续资金链1.51亿元;稳
妥推进债券融资工作,通过泉兴集团发行企业债券15亿元,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三是足额兑现
财税优惠政策。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落实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
费253项,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落实固定资产投资进项税额抵扣6.3亿元,办理出口免抵退税5.12亿元,
兑现税收优惠政策4.37亿元, 全市累计落实各项税收优惠15.79亿元; 市级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
1855万元。四是支持示范镇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级拨付8000万元,支持10个省、市级示范镇建设;
拨付5.63亿元,用于榴园大道、新城珠江路等道路、市中区背街小巷治理以及BRT联通换乘枢纽等工
程建设,实现五区快速公交全覆盖。五是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全市节能环保支出41681万元,完成预算
的117.4%,增长21.1%。市财政安排8000万元,用于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拨付2500万元,支持淘汰小煤
矿、小水泥等落后产能;安排1000万元,用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支持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枣庄仓峄
铁矿带治理成功申报为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先期获得治理专项资金9000万元。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认真落实民生政策,增加民生投入,
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5.2%,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一是强农惠农投入大幅增加。全市农林
水支出171165万元,完成预算的122.5%,增长25.9%。全市拨付各项惠农补贴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
持资金43969万元,用于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22486万元;吸纳多方投资,成立注册资本1亿
元的枣庄市金土地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解决“三农”贷款难题;拨付1800万元,支持土地流转合作社
发展和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拨付1880万元,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基本农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
二是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全市教育支出374109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0%。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
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小学、初中分别提高到1000元和1250元;拨付学前、高校、中职和高中困难学
生资助资金6452万元;市级拨付5191万元,用于学前教育;累计安排新城实验高中建设资金1.38亿元。
三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投入大幅增加。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8544万元,完成预算的105.7%,同比
增长16.8%。提高了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标准从第四季度
起由每月55元提高到60元;启动80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发放工作;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
全年累计支付就业资金5425万元。四是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全市医疗卫生支出151370万元,完成
预算的106.3%,同比增长17.7%。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均由200元提高到240元;
全市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全民免费健康查体。
五是住房保障投入大幅增加。 市以上住房保障支出95341万元,同比增长27%,其中拨付棚改奖补资金
69696万元,并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六是文化投入大幅增加。拨付2亿元,用于文化旅游产业重点
项目建设;拨付1775万元,用于非博会承办;拨付2738万元,用于“三馆”免费开放和农村公益电影
放映等文化工程;多方筹集资金,成立注册资本4亿元的枣庄金声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支持文体
事业发展。

【深化改革促管理】 一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从
2012年1月1日起,先后2次下划市属以上企事业单位税费收入,市级仅保留邮电通信、保险等行业个别
税收和附加收入,其余税费附加收入全部下划到区(市),实行属地管理,除银行营业税、枣庄烟草
公司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外,连同原属区(市)的税费附加收入,一并纳入市与区(市)收入共享范
围,按收入增量市级分享30%、区(市)分享70%。通过改革,壮大了县域经济规模,提高了县级财政
收入比重,调动了各级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二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财政公共预算、政府
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同步编制,项目预算进一步细化。市级预算全部
公开,完整反映地方财政收支总体情况,信息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三是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功能,细化单位用款计划,规范资金支付流程,推行公务卡改革;加强对财政
性资金、中央和省专款补助、政府投融资、市政工程建设等项目的政府采购管理,全市政府采购规模
18.03亿元,节约资金3.05亿元,节支率达14.5%。四是财政基础管理更加规范。金财工程一期建设任务
顺利完成, 财政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完成评审项目1018个,评审总投资额
33.02亿元,审减资金7.7亿元,审减率达23.3%;加强会计管理工作,推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内部控
制体系建设;扎实开展“三审一查”工作,对环保资金、会计信息质量、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三
馆”免费开放奖补资金等进行专项检查。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各级财政部门在推进财政改革发展的同时,紧抓行政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
廉政建设不放松,财政系统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为财政发展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
人才保证。一是着力加强财政干部能力建设。紧贴财政工作实际抓学习、抓培训,干部职工的政治素
养、理财能力明显提升。二是着力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大力加强党员宗
旨教育,认真开展“转作风、提效能”、“重点岗位评议”和“服务效能实时评价”活动,切实提高
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三是着力加强法治财政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引导干部职工认
真学法、严格守法、规范执法。四是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紧密结合全市“双千工程”
工作部署, 完善制度, 强化落实,内外兼修,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工作活力。认真做好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五是着力加强廉政建设。继续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查找廉
政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防控措施,构筑“岗位履职有标准、防控管理有措施、问责追究有依
据”的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在2012年全市开展的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市及区(市)财政部门继续位
居前列。认真开展“百千百”评议,进一步提升了财政部门形象。
(赵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