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9日在枣庄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8&rec=3&run=13

代市长 张术平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
的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过去四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
移地实施“一个战略、三大战役”,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转型加速、
实力增强、结构优化、后劲提升的良好态势,枣庄已经步入了总体进位、全面跨越的历史新阶段。
——转型发展开创新局面。2009年我市被国务院批准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
枣庄的发展进入了国家战略;2011年又成功通过国家转型评估,未来五年将享受新一轮政策扶持,为
转型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1年,全市GDP预计突破1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分别是2007年的1.7倍、2.2倍、1.6倍
和1.6倍。
——经济结构实现新优化。2011年,三次产业比例预计调整为8∶58.7∶33.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比2007年提高6.1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4.4%,比2007年提高16.9个百分
点。
——发展后劲得到新提升。实施总投资300亿元的九大基础建设,已完成投资239.8亿元;累计新
开工投资过亿元项目523个, 其中投资过10亿元大项目76个;2011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
974.2亿元、815亿元,其中新增存贷款分别为76.9亿元、88.5亿元,新增存贷比提高到115.2%,为转型
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以煤化工为突破口,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
群,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市已建、在建煤化工项目投资规模达到532.8亿元,中小机床跻身全国
产业集群品牌50强,旋窑水泥产能占全省的31.3%。2011年,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纺织服装
等八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2.3%;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
业增加值比重比2007年提高5.4个百分点。大力实施台儿庄古城重建,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带动服务业发
展的新路子。台儿庄古城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荣膺新世纪
“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4A级景区达到8个。我市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1年,全市旅游
综合收入实现112亿元,是2007年的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0.6亿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服
务业提供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达到44.4%,比2007年提高6.3个百分点。坚持绿色发展,狠抓节能减排
和环境保护。累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178条、产能1790万吨,居全省第1位;关停小火电容量80.6万千
瓦,居全省第3位。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淮河流域治污核查取得第一名。2011年,预计COD、二氧化硫
排放量分别比2007年下降38.6%、13.9%,较好地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二)着力推进城市建设,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坚持“老城做新、新城做靓、同城化发展”,
打响城市建设攻坚战。全面实施棚户区改造,已完成征收改造7.1万户。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55万套。
市中新区、峄城新区、薛城新区拉开建设框架。新城城中村搬迁基本完成,道路管网、配套设施逐步
完善,建成区面积近10平方公里。开通运营BRT,主线通车里程达到75公里。京沪高铁枣庄站、滕州
东站建成启用。“同诚卡”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四年来,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6.8亿元、
新城建设投资91亿元、交通建设投资105亿元。累计治理采矿塌陷地2万亩,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
森林覆盖率达到29%。我市创建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园林城市。
(三)积极探索农村改革,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
改革,试点合作社发展到308家,规模经营土地26.8万亩,利用农地抵押贷款1.4亿元,我市被批准为
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部完成。优质商品粮、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分别扩大
到200万亩和180万亩。累计发放种粮直补和农资、良种、农机补贴11.5亿元。完成137座水库除险加固,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资26亿元。新建农村住房11.4万户,改造危房4.6万户,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
水、公路、电话、广播电视和互联网。
(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资产保值增值率保持
在110%以上。深化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在
全国首创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等信贷模式,在全省首批设立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13家中小企业
进入股权托管交易市场,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创建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国家地理标志
商标5件。坚持定点招商、专业招商,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161个,与21家国内外500强企业实现合作。
累计到账外资7.5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32.4亿美元。2011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
达到57%。
(五)倾力办好民生实事,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每年办好100件惠民实事,2011年民生支出占财
政总支出比重达到54.3%。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3.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9.6万人。新农保、城镇居民
养老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累计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16.5亿元。城乡教师工资实现统一标准发
放,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600元、800元,城乡中小学校舍改造累计完成87.2万平
方米。完成50所乡镇卫生院、6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1400所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新农合、社区卫
生服务、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乡镇文化站改建全面完成,1914个农家书屋建成使用。成功承办
十一届全运会跆拳道、女子足球比赛等国家级体育赛事51项,我市被命名为“全国健身秧歌城市”。
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7‰。“平安枣庄”建设全面推进,群众安全感不断
增强。双拥共建深入开展,顺利通过“全国双拥模范城”验收。公共服务和社会和谐指数居全省第五
位。北川援建任务圆满完成。其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六)注重创新管理服务,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
活动,各级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累计
办结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2091件。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建立完
善抓落实的“三项制度”,电子政务普及应用。全面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203项。
创新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全程监管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公开、公共资源交易的监督,深入开展政风
行风评议,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四年,枣庄实现的每一步发展、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得益于省委、省政府
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向解放军、武警驻枣官兵和中央、省驻枣单位,
向在我市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枣庄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
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
题。从国际上看,欧债危机日趋恶化,美国经济复苏缓慢,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经济下
行风险依然存在。从国内来看,宏观调控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
经济增速整体回落,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所难免。从我市来看,资源型产业占比较大,服务业发展水
平有待提升;城市功能尚不完善,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统筹城乡
发展任重道远;企业改革改制遗留问题亟待解决,改善民生的任务尤为艰巨;政府自身建设与人民群
众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分析,
科学应对和解决。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
今后五年,是顺应群众新期盼、建设“幸福新枣庄”的关键期。尽管世情、国情仍将继续发生广
泛而深刻的变化,城市转型还将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更要看到发展的机遇和优势。近年
来的转型实践,我们找到了符合枣庄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全市人民对
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我们注重抢抓机遇,办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为加快转型发展奠定了
坚实基础;我们积极应对复杂局面,积累了破解难题的宝贵经验,凝聚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特别
是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高铁经济的辐射带动,国家转型政策的支持,一批重大产业
项目的实施,都将为城市转型注入新的动力。全市上下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努力夺取城市转型的全面胜利。
做好未来五年的政府工作,需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致力于建设“富庶之乡”,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倾注更大的精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
实现富民强市。更加注重发挥文化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更加注重培育特色优
势产业,加快工业转型振兴;更加注重夯实“三农”基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未来五年,服务业增
加值占GDP比重力争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培育2个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工业产业板块、10个销售
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 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5%以上。 力争到
2016年,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比2011年翻一番,跃居山东省中上游水平,
让幸福的“基石”更加稳固。
——致力于建设“宜居城市”,着力优化城乡环境。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构筑环境优美、功能
完善、城乡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优化组团城市布局,加快同城化发展,增强“大新城”的承
载和辐射能力。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全面推进生态枣庄建设,争创国家森林城
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力争到2016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超过180
天,森林覆盖率达到36%;城镇化率达到60%;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
BRT覆盖各组团城区,城市公交延伸至乡镇驻地,基本实现农村社区化,让城乡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
——致力于建设“文化名城”,全面促进文化繁荣。突出打造运河文化品牌,着力建设特色文化城市,
提升文化软实力。依托台儿庄古城,培植壮大特色文化产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塑造具有时代特征
和枣庄特色的城市精神,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到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
以上,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每个区(市)都有图书馆、影剧院,每个镇街都有文化广场,每个村居都
有文化设施;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让枣庄成为一座本地人为之自豪、外地人更加
向往的城市。
——致力于建设“活力高地”,加快推动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办法,激发内生动力,
释放发展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种创新要素、生产
要素加速聚集、合理流动。未来五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
分点,枣庄高新区创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5%以上;民营经济单
位数年均增长5%以上;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的比例提高到17%;力争5家企业上市、新增5家股份制银
行分支机构;支持创业、创新、创造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让枣庄成为一座更加充满朝气、富有活力、
开放包容的城市。
——致力于建设“安康家园”,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建立全覆盖、全天候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
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努力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健康体系,积极倡导健
康的生活方式。建立覆盖面更广、标准更高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未来五年,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持续提升,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新建195所公办幼儿园,义
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定标准;每个社区、村居都有体育健身设施;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增加到42张;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农合、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标准实现新的提高,让城乡群
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建设“幸福新枣庄”,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市委描绘的宏伟蓝图,是各级政府
的主要任务。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往一处办,始终以幸福内涵提升境界、用幸福标
准谋划工作,一步一步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富庶、宜居、文化、活力、安康的“幸福新枣庄”目标
一定能够实现!

2012年政府工作任务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纵深推进“一个战略、三大战役”,建设“幸福新枣庄”的重要
一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GDP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
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亿美元;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以内;全
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做好今年的工作, 必须按照“稳中求进” 的基调,把握“好、快、特、新、干”的要求:追求
“好”,就是要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与枣庄实际结合起来,推动枣庄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阔步前行。力争“快”,就是要始终保持敢于担当、勇于争先
的精神状态,加快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升级进位。坚持“特”,就是要找准着力点,选准
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造富有枣庄特色的发展模式。突出“新”,就是要不断更新观念,以
创新的思维超前谋划,以创新的举措破解难题,以创新的环境增创优势,不断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
立足“干”,就是要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大力弘扬想干、敢干、会干的工作作风,积极主
动,奋发有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今年的政府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牢牢抓住新型城镇化这个引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城乡
统筹的有效路径,是当前转型发展所需、城乡群众所盼。要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优化要素资
源配置,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要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区,促进各组团及镇村
科学布局、优势互补,为人口和产业聚集提供支撑。坚持新城建设与老城改造并重,城建大项目与便
民小工程并重,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并重,全面提升各组团城区承载能力。推进薛城区、高新区、新
城区“三区合一”,加快市中、峄城融合发展;打造滕州副中心城,凸显山亭“鲁南欧情山城”、台
儿庄“运河古城”特色,形成“一主一副两组团”的城市格局。高水平做好城市设计,严格执行规划
审批、公示制度,加强城市色彩、建筑风貌、容积率控制和地下空间利用,维护规划的刚性和权威性。
要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发展。继续坚持“老城做新、新城做靓、同城化发展”,着力增强中心城区辐
射带动能力。加快新城购物、餐饮、休闲等配套商业设施及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启用高铁站前广
场商业区,推进市民中心一期工程,启动双子座城市综合体、中央商务区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抓好老城主次干道改造,逐步打通城区“断头路”,全面整治背街小巷;完善供水、供热、燃气管网,
继续实施供水户表改造和天然气置换;建设更多的城区小公园、小广场、小绿地。按照责权利相统一
原则,科学划分市、区事权,合理下放城市建设管理权限。坚持属地管理,健全三级网络,推进管理
重心下移和执法关口前移,提高城市管理效能。要增强城镇集聚功能。培育2个国家级重点镇、9个省
级中心镇和9个市级重点镇,形成与组团城区配套衔接的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布局城镇产业园区,鼓
励合作社发展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增强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城镇延
伸,着力解决好就业保障、就学就医、养老托幼等问题,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继续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突出主要
道路沿线、关键节点及工矿企业等重点片区,年内征收改造2.8万户。高标准建设安置房,确保被征
收户如期回迁。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通新城至山亭的BRT,规划新城至滕州的BRT,进
一步优化城市公交线路。建成启用BRT联通换乘枢纽,推进客运中心、公交换乘枢纽、高铁换乘枢纽
建设。完善市中新区、峄城新区、薛城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实施枣曹线改线、北留线及104国道滕州
段改造,完成枣徐线改线。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年内建成通车。整合提升“数字枣庄”基础网络
及应用平台,互联网出口带宽由110G提高到200G以上,为同城化发展提供支撑。要启动新一轮城乡环
境综合整治。实施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对城市门户道路、旅游道路、城区主干道路
沿线及重要节点,进行全方位改造提升。年内重点抓好8条交通干线和24条城区道路沿线的环境综合
整治。要加快生态枣庄建设。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搞好山体、
水系绿化和人工湿地、森林公园建设,继续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快高铁站前广场周
边山水景观、城市绿轴及龙潭游园建设,打造绿色新城。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推进重点治污工程建
设,认真做好迎接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及淮河流域治污核查工作。抓好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
车尾气等综合整治,努力增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
二、牢牢抓住文化旅游这个龙头,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就业富民
的重要途径。继续坚持以台儿庄古城为突破口,不断放大示范带动效应,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促进
服务业繁荣发展。要强力推进台儿庄古城重建。按照既定规划和目标,全面完成2平方公里核心区重
建任务。以市场化为导向,抓好业态布局和精品业户招商、特色博物馆引进,丰富古城文化旅游内涵。
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展馆建设,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招商、招企、布展,承办好第二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创办运河文化学院,引入特色文化学科带头人,加速文化创意人才聚集。
积极与知名文化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打造动漫设计、影视制作等创意产业基地,努力创建国家级文化
产业示范园区。争取承办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等重大活动,促进对台交流合作。充分调动景区、旅
行社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搞好“二日游”市场促销。加强与高铁沿线城市的对接,建立与周边地区、
重点景区的旅游协作机制,进一步拓展游客市场。要加快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
大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力度,深入挖掘铁道游击队、八路军115师革命旧址等红色文化资
源,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要全面激活生态休闲旅游。推进微山湖湿地公园、
盈泰度假村、仙坛山温泉小镇、汉诺庄园、运河湿地、月亮湾湿地等项目建设,提升青檀谷、冠世榴
园、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品质。精心打造采摘游、农家乐等生态旅游产
品,增加特色体验项目,吸引更多大众消费。举办好汽车场地越野赛、湿地红荷节等赛会、节庆活动,
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消费,让会展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加快星级酒店、商务酒店、快捷酒店建
设,年内新增床位6000张。继续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提高旅游窗口单位和从业人员服
务水平。抓好高铁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实施“旅游畅达工程”,改造至台儿庄古城、冠世榴园、抱犊
崮等重点景区的旅游道路。要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抓好中兴矿山公园、奚仲文化园、民国
影视城、葫芦套影视公园等项目建设。坚持面向市场,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打造一批
骨干文化企业。制定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建立灵活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
创作更多的文艺精品,进一步扩大枣庄的文化影响力。要做大做优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沿运临港物
流,加快鲁南铁水联运、银海医药物流、鲁南农副产品物流等项目建设,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抓好
杏花村干杂海货市场、伦达国际商贸城、捷隆惠邦家居装饰城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集散能力强、区
域影响大的专业市场群。大力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办分支机构,鼓励发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研
发设计、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城区商业网点布局,重点打造核心商圈、商务楼宇、城
市综合体。借助高铁优势,积极引进和发展总部经济。推进三角花园、枣庄西站站前广场等商业片区
改造,培育中高档百货业态,加快服务业提档升级。引导发展集贸超市、连锁超市、社区便利店,完
善家政、医疗、养老等服务,构建10分钟社区便民消费圈,更好地满足群众消费需求。
三、牢牢抓住产业转型升级这个关键,全面振兴工业经济推进城市转型,离不开工业的转型支撑。
必须集聚优势力量,强化政策扶持,大力实施工业转型振兴计划,突出抓好重点项目招商、企业集团
建设、优势产业培育、产业园区发展,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要
依托产业基础,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深度整合各种要素资源,集中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加快联想百万吨烯烃、鲁化聚甲醛、国泰丁醇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煤
化工下游产品;推进华电十里泉电厂260万千瓦机组、枣矿集团热电联产、八一热电二期等项目建设,
稳步提高火电装机容量;抓好鲁南机床、威达重工、华源数控、华信电缆等项目建设,带动一批中小
企业搞好关联配套,提升装备制造业集中度;支持大企业集团整合市内水泥企业,鼓励新上墙体材料、
装饰材料等新型建材产业项目;扶持神工锂电、海特电子、金封焊宝等项目发展,抢占战略性新兴产
业的技术制高点。要依托骨干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以市及区(市)属企业集团为基础,搭建战
略合作平台,瞄准国内外500强企业开展定点招商、专业招商。加强与山东能源、兖矿、中联、华润、
联想、新奥等大企业集团的合作,借力发展,在培植大产业、大企业上实现新突破。鼓励泉兴集团、
盛隆化工、三九药业等骨干优势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形式,实现快速膨胀、倍增发展。
支持枣矿集团等资源型企业,向文化旅游、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延伸,尽快实现转型发
展。要依托经济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理顺各类经济园区、产业园区管理体制,
完善考核机制,引导新上项目进园区。明确枣庄高新区产业发展定位,重点培植锂电新能源、焊接新
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建设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
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依托市南工业区,推动老企业“退城进园”,创造
新的发展空间。全面梳理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遗留问题,统一政策,集中攻坚,以体制机制创新激
发活力,加快老企业脱困步伐。立足盘活现有土地、设备等资源,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改革企业
产权制度等,让老企业焕发新的生机。资源型城市的市情特点和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迫切要求我
们必须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要抓好节能减排。要严格执行能耗前置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控
“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监管。年内关闭所有小水
泥立窑生产线及小焦化、小钢铁、小造纸企业。开展新一轮排污企业限期治理,基本建立可防可控的
环境安全体系。要围绕推动工业转型振兴,强化各项保障措施。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
进科技领军人才、职业经理人。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强
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加快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建设,完善技
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促进技术研发、产品中试和成果转化。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年内实现
零的突破。发挥市担保公司、融资债券的作用,增加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落实结构性减税政
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招商实效,引导外资重点投向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支持传统出口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扩大煤化工、新能源、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产品出口。坚持集约节
约用地,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土地供应,促进项目落地建设。
四、牢牢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基础,增强“三农”发展活力提升农民的幸福感,是新农村建设的
最终落脚点。要围绕解决农民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综合
改革工程。加快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镇、村作为试点,积极探索农村资产
产权化、延长土地承包关系等改革。全面推行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新增市级土地合作社50家,
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建立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探索社会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
用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奖补资金,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实施42个水库库区移民后期扶持项目,
启动新一轮百个薄弱村帮扶计划,增强贫困村庄的自我发展能力。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坚持产业
生态化、产品高端化,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进一步稳定小麦、玉米等优质商品粮基地规模,扩大
樱桃、石榴、马铃薯、长红枣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食品加工企业。推进农业标准化,抓好蔬菜、果品标准园建设,新增高效农业10
万亩,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15个以上;推广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做好重
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推进农业市场化,建立100个农产品社区直销点,推广订单直销、网上销售等现
代营销方式。推进农业组织化,新增合作经济组织200个以上。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创建10个现
代农业示范乡镇。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实现粮食直补和农资、良种补贴全覆盖,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以
上。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继续推进庄里水库建设前期工作,实施南水北调续建配套、涝洼地
一期治理和岩马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城河、蟠龙河、城郭河治理。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
完善末级灌渠和田间配套。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养护,推进
农村电气化建设,解决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16个沼气示范村、1万个户用沼气池、1万台太阳能热
水器,新建改造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50个、标准化农家店200家。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镇
村环卫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做到“可利用垃圾不出村、生活污
水恰当处理、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村
面源污染。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推行秸秆综合利用。抓好村容村貌整治,促进农村环境明显改观。
实施乡村文明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市场经营、创业技能培训,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倡导讲
道德、讲文明、讲礼仪、讲健康生活方式、讲人与自然和谐,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深入开展“三下乡”
和文明示范户、示范村评选活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让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崇尚科学、文明生活
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五、牢牢抓住改善民生这个根本,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民生无小事,民意大于天。各级政府必
须顺应群众意愿,守住民生支出底线,倾力为民办实事、谋福祉,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
点问题。要更加注重固民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开展全民创业促就
业,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引导400名大学生创业,为1000名大学生提供见
习机会,办好30所“学士后流动站”。实施小额担保贷款助推创业活动,帮助1000人创业。实施“三
个一千”就业援助计划,购买1000个公共服务岗位,开发1000个社区公益岗位,结对帮扶1000名就业困
难人员,实现“双零家庭”动态消零。要更加注重解民忧,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城镇和农村居民低保
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320元、每人每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农村五保对象分散供养和集中
供养标准分别由每人每年1800元、2600元提高到2000元、2800元;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
标准均由200元提高到240元,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分步实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一步提高退休
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建设保障性住房5867套,新增廉租住房补贴170户。启动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
新建6处残疾人托养中心、10处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免费实施10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
为2万名留守老人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推进城市社会化养老机构和农村敬老院建设,努力实现应
保尽保、应养尽养。要更加注重促民享,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新建公办幼儿园50所,学前三年教育普
及率提高到76%。完成14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改造、80所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为248所
学校配备音体美卫器材。资助各类贫困学生4.5万人次。完成新城高中教学楼主体工程。启动市立医
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启用新城中医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每人不低于25元,农村妇
女住院分娩补助每人不低于500元。完成“居民健康卡”发放,建立全市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广泛
开展全民健身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活动,在200个行政村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抓好广场文化演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更加注重保民安,
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平安枣庄”建设,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完善治安
防控体系,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实施“六五”普法,推进依法治市。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体系,提高预警和处置能力。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下决心关闭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
石膏矿,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让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用上安全药
品。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国防动员和民
兵预备役建设,扎实推进双拥共建。推动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知识产权、档案史志、妇女儿童、红
十字、残疾人、老龄、人防、地震、气象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六、牢牢抓住政府自身建设这个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枣庄转型发展,满足群众幸福追求,
各级政府责任重大。必须以更大决心、下更大气力抓好政府自身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注重从严抓
作风、从细节抓作风、开门抓作风,以作风转变推动工作落实、带动效能提升、促进廉政建设。要坚
持务实勤政。始终把群众期盼作为第一信号,自觉把执政为民的要求体现在政府决策上、落实到具体
工作中。拓宽察民情、纳民意、集民智的渠道,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
见、建议。围绕重大发展问题,定期举办经济社会发展论坛、学习讲座。整合公共服务部门资源,利
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统一调度、方便快捷的便民服务平台。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完善领导公开
接访制度,真正做到民有所求、政有所应。大力提倡开短会、发短文,把更多精力放在抓工作落实、
促问题解决上。要坚持高效施政。积极开展“管理服务创新年”活动,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发
展环境的意见》,组织百家企业、千名群众评议市直部门100个重点科室。完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加快建立联审、代办机制,打造高效能、低成本的政务环境。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
行职责,做依法办事的表率。进一步梳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和自由裁量权。自
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
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等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监督权。要坚持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实行“一岗双责”。完善惩治和预防
腐败体系,建立规范高效的电子监察系统、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切实加强对特殊岗位、重要环节的监
督制约。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加强对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因公出国的管理。坚持勤俭办事,
加大“公务卡”推广力度,从严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资金支出情
况的监督,严防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强化行政监察、财政监管、审计监督,严肃
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各位代表,枣庄的发展,走过了50年的辉煌历程;
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奋力拼搏进取。让我们在中共枣庄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
力量,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团结实干,为建设富庶、宜居、文化、活力、安康的“幸福新枣庄”做
出新的更大贡献!